<篇名>证治准绳·疡医 书名:证治准绳·疡医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证治准绳·疡医》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8%AF%81%E6%B2%BB%E5%87%86%E7%BB%B3%C2%B7%E7%96%A1%E5%8C%BB.txt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周礼·天官·冢宰》之属,有疾医、疡医、内外科之分久矣。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 八人,重内轻外,自古已然,然未有不精乎内,而能治外者也。疾医之所不能生者,于父母 遗体,犹得全而归之,而疡医不然,至于烂筋骨、溃肌肉、见脏腑而后终焉。故疾病于人,唯 疡最惨,而世顾轻之,何哉?乃世之疡医明经络,谙方药而不嗜利,唯以活人为心者,千 百无一也,其见轻固宜,然不曰并自轻其命耶!余童而习岐黄之术,弱冠而治女弟之乳疡,虞 翁之附骨疡,皆起白骨而肉之,未尝有所师受,以为外科易易耳。欲得聪明有志者指授之,使 为疡医而竟无有,故集先代名医方论,融以独得而成是编,与世专科书,图人形,刊方药,诧 为秘传者,万万不侔。能熟而玩,神而明之,可以名世矣。余既以便差还故山,例得支俸,受 之则不安,辞之则立异,乃以付梓人,逾期而后竣事,于是诸科分证用药之书略备。夫孰使 余窃禄于朝,而又得优游编葺以行于世,岂非圣主之赐也欤。 \x万历三十六年岁在戊申七夕微雨作凉金坛王肯堂奢懒轩下书\x <目录>卷之一 <篇名>痈疽之源(一) 属性:方书叙痈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外感。四,身热搏于风 冷,五,食炙爆、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总之不出于三因也。 外因者,运气痈疽有四∶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经云∶少阴所至为疮疹。又云∶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 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太 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 郁,其病热郁于上,疮发于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 之气,气乃大温,肌腠疮疡,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 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之复,病痱疹、疮疽痈疽、痤痔。又 云∶火太过曰赫羲,其病疮疽血流。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 疽注下。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又云∶阳明司 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云∶木不及 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 民病疡疮痤痈,病本于肝是也。四曰,湿邪疮疡。经云∶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 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此四条,所谓天行时气 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 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灵枢经·痈 疽篇》云∶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 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腐肉则为脓, 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 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又《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 , 郁乃痤。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 痈肿。是亦寒邪从劳汗之隙,及阳气开阖不得其理之隙,久客之为痈肿也。所谓体虚外 感,及身热搏于风冷者也。治法则《精要》十宣散、五香汤,洁古苍术复煎散等,发表之 剂是也。 内因者,陈无择云∶痈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气宿于经 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 而成也。治之以远志酒、独胜散,兼以五志相胜之理,如怒胜思之类是也。 不内外因者,经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更如持虚。又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 民食鱼嗜咸,安其处,美其食,鱼热中,咸胜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为痈疽。又有 服丹石、法酒而致者,亦膏粱之类也。李东 垣曰∶膏粱之变,亦是滋味过度,荣气不从,逆于肉理,荣气者,胃气也。饮食入胃,先 输于脾而朝于肺,肺朝百脉,次及皮毛,先行肠道,下归五脏六腑而气口成寸矣。今富 贵之人,不知其节,法酒、肥羊,杂以浓味,积久大过。其气味俱浓之物,乃阳中之阳,不 能走空窍而先行阳道,乃反行阴道则湿气大胜,子令母实,火乃大旺。热湿既盛,必来 克肾,若不慎房事,损其真水,水乏则从湿气之化而上行,其疮多出背上及脑,此为大 疔之最重者。若毒瓦斯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 所止处,无不溃烂,故经言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更加持虚者,如持虚器以更物,则无 不更矣。治大疔之法,必当泻其荣气。以标本言之先受病为本,非苦寒之剂为主为君,不 能除其苦楚疼痛也,如东垣治元好问,丹溪治老妇脑疽,皆因好酒,故以三黄、大黄,酒 制治之,又如排脓散、当归散之类是也。又有尽力房室,精虚气节之所致者,亦属不内 外因,当以补虚内托为主,亦忌用五香之药,耗真阴而助邪热。治之之药,如内固黄 汤、 神效托里散之类也。经云∶五脏菀热,痈发六腑。又云∶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又云∶诸 痛痒疮,皆属于心,肺乘肝则为痈,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此 皆脏腑之变,亦属内因者也。 东垣曰∶生气通天论云∶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又云∶膏粱之变,足生 大疔,受如持虚。阴阳应象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是言湿气外伤则荣气不 行,营卫者,皆营气之所经营也,营气者胃气也,运气也。荣气为本,本逆不行,为湿 气所坏而为疮疡也。膏粱之变亦是,言浓滋味过度,而使荣气逆行,凝于经络为疮疡也。 此邪不在表亦不在里,唯在其经中道病也。以上《内经》所说,俱言因营气逆而作也。遍 看诸疮疡论中,多言二热相搏,热化为脓者。有只言热化为脓者,有言湿气生疮,寒化为 热而为脓者,此皆疮疽之源也。宜于所见部分,用引经药;并兼见证中,分阴证阳证,先 泻营气是其本,本逆助火,湿热相合,败坏肌肉而为脓血者比治次也。宜远取诸物以比 之,一岁之中,大热无过夏,当是时诸物皆不坏烂,坏烂者,交秋湿令大行之际也。近 取诸身,热病在身,止显热而不败坏肌肉,此理明矣,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言一而知百 者,可以为上工矣。 <目录>卷之一 <篇名>痈疽之别(二) 属性:《灵枢经》云∶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 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肌肤,骨髓不为焦枯,五 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 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 泽,此其候也。 《鬼遗方》云∶痈之痛只在皮肤之上,其发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 两日如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治。如肿冷,发渴,发逆,治之难愈。疽发或如小 疖,触则彻心痛,四边微起如橘皮孔,色红赤不全变,脓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闷喘急 不止。若始发肿高,五七日忽平陷者,此内攻之候也。又云∶痈疽有三等,毒瓦斯浮浅属 腑,毒瓦斯沉深属脏,毒瓦斯猛烈而行经络,或浅或深无定。五脏六腑皆受五毒,难为调理。 唯宜急切于痈发诸处,不问虚实,高肿起盛,光泽疼痛,只在皮肤之上,热急胀满,或有 痒疼,别无恶候。初用温药平气,次用排脓发穴。(治痈所谓平气者,乃犀角饮之类。其方用犀 角、连翘、漏芦、甘草、当归、肉桂皆发表之药也。所谓发穴者,乃棘针之类。用皂角刺为君,甘草、川 芎、乳香为佐使,亦托里之药也。然不若洁古、东垣 诸方,发表、托里为稳当。)疽发诸处不拘大小,惟起在背,广一尺、二尺、三尺,皮浓而紫黑, 高肿不常,内疼如锥刺,攻击满闷,应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处发犹可,唯虚处及近 筋骨处,若脓毒未溃,即伤烂筋骨肉损。为疽者属五脏,毒瓦斯深沉,多气伏硬坚实而不 宜缓慢。治之须内实五脏外透皮肤,令软匀和即脓透,宜用内托实脏气之药,排脓匀气 乃可,不比痈之毒瓦斯浮浅也,毋作一类治之。凡一切疮肿,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 者,此是内攻之候也,急以内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 生矣。 娄全善云∶痈之邪浅,其稽留壅遏,独在经脉之中而专攻于外,故初发时自表便 发热,患处便如碗如盆,高肿而痛,甚者纵欲下陷,缘正气内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 发渴,发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终不焦枯,五脏终不伤也。疽之邪深,其稽留壅遏,内连 五脏而不专攻于外,故身体或无热,患处或不肿痛,甚者声嘶气脱,眼黑眼小,十指肿 黑如墨多死也。治之之法,痈之初发,当以洁古法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 之,药以敷之,脓未成者必消,脓已成者速溃也。疽之初发,当以《鬼遗方》为主,补 填脏腑令实,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归着而不乱,则可转死回 生,变凶为吉。今世外科,不分痈疽,一例宣热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气,内以大黄竭其 血,终不能自悟其药之非,惜哉《集验》云∶痈疽之名虽有二十余证,而其要有二,阴阳 而已。发于阳者,为痈为热为实。发于阴者,为疽为冷为虚。故阳发则皮薄、色赤、肿高, 多有椒眼数十而痛。阴发则皮浓、色淡、肿硬,状如牛颈之皮而不痛。又有阳中之阴,似 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若赤而不燥,欲痛而无脓,既浮而复消,外盛而肉腐。阴中之 阳,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内实烦闷。阳中之阴, 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而又有阳变而为阴者,草 医凉剂之过也。阴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然阳变阴者其证多,犹可返于阳,故 多生。阴变为阳者其证少,不能复为阴矣,故多死。然间有生者,此医偶合于法,百中得 一耳。观此,则痈与疽,但有阴阳、深浅、内外、虚实之分,而无大小之别。《精要》乃谓 二寸至五寸为痈,五寸至一尺为疽者,谬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脉法(三) 属性: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其邪深在里,宜先疏通,以绝其源。浮大、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内。脉不沉、不浮,内外证无,知其在经,当和荣卫。脉数, 身无热,内有痈脓。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若数脉不时见,当 生恶疮。 浮 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 洪 肿疡为虚,为热盛,宜宣热,拔毒。年壮形实,宜下。溃疡为邪气盛,服药久不 退者难治。 滑 肿疡为热。溃疡,为热、为虚,为邪气未退。 数 肿疡为病进,为热。数而洪者欲脓。溃疡为难愈。数甚者,难治。 散 肿疡为气不收敛。溃汤为痛未退,洪、滑、大、散,难治。 芤 肿疡为血虚。溃疡为虚,为脉病相应。 长 肿疡宜消退之法。溃疡为易愈。谓长则气治也。 牢 肿疡为邪盛,为欲脓。溃疡为邪气不退。 实 肿疡为邪气太盛。溃疡为邪不退,为实。缓、豁大者为虚。 弦 肿疡为痛,为欲脓,弦、洪相搏,外紧内热,为疽发也。溃疡为血虚,为痛。 紧 肿疡浮而紧,发热、恶寒,或有痛 处,是为痈疽。溃疡主气血,沉涩为痛,为有外寒。 涩 肿疡为气实,为气滞。溃疡为血虚,为病脉相应。 短 肿疡为元气不足。溃疡为大虚,宜补。 微 肿疡为虚。服药渐充者佳,溃疡若微而匀者为虚,为病脉相应。 迟 肿疡为寒为虚。尺迟为血少。溃疡为虚,为气血不能滋荣于疮,为有外寒。 缓 肿疡为可治,大而缓为虚。溃疡缓而涩者愈,以其病脉相应,及胃气充也。 沉 肿疡为邪气深。溃疡为遗毒在内。寸沉为胸有痰。 伏 肿疡为阴中伏阳邪。溃疡为阳伏阴中,为内蚀,为流注、浸淫难治。 虚 肿疡便宜补而内托。溃疡脓既泄,宜大补气血。 弱 肿疡为元气不足,宜内补托里。溃疡为病脉相应,宜补。 结 肿疡为邪气结。溃疡渐匀则愈,不调则危。 促 肿疡为热,为病进。溃疡为热不减,渐进则死,渐退即生。 代 肿疡为气血败坏,元气损伤。溃疡为元气竭绝。 <目录>卷之一 <篇名>分经络(四) 属性:人身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贼不知界分,其能无诛伐无 过之咎乎。况手足十二经络。有血气多少之分,如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太阴脾多 气少血,手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多血少气,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多气 多血,此其大较也。多血少气者易愈,多气少血者难疗,气多之经可行其气,血多之经 可破其血,不可执一也。 丹溪曰∶六阴经六阳经分布周身,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 气者,有多气多血者,不可一概论也。若夫要害处,近虚处,怯薄处,前哲已曾论及,惟 分经之言未闻也。何则?诸经惟少阳、厥阴经之生痈疽,理宜预防,以其多气少血也。其 血本少,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危证。又云∶少阳经多气少血与厥阴经同,少阳有相 火,尤甚于厥阴经者,其有不思本经少血,遽用驱毒利药,以伐其阴分之血,祸不旋踵矣。 请述一二成败之迹,以告来者。予族叔父,平生多虑,质弱神劳,年近五十,忽右膊外侧 廉上生结核,身微寒热而易怒,食味颇浓。脉之,俱浮大弦数,而重似涩。予曰∶此多虑 而忧伤血,时在初秋,勿轻视之,宜急补以防变证,以人参一斤作膏,下以竹沥。病者 吝费,招一外科,以十宣、五香散相间与服。旬日后,一日大风拔木,病者发热,神思不 佳。急召予视之,核稍高硕,似有脓,于中起一红线,延过肩后,斜走绕背脊,过入右 胁下,不痛,觉肩背重而急迫,食有呕意,脉同前但弦多耳。急作人参膏,入芎、术、生 姜汁饮之,用人参三斤,疮溃脓干。又与四物汤,加参术、陈皮、甘草、半夏、生姜,百 余帖而安。此等若在春令,虽神仙不治也。幸而在秋金之令,不幸因时下暴风,激起木中 相火而致此,自非参膏骤补,何由得免。(此正涓子所谓补填脏腑之法也。又一人腿外廉生红肿;一 人胁下生红肿,皆由庸医误下之而死,详见后条。)或曰∶太阴经非多血少气者乎,何臀疽之生, 初无甚苦,往往间有不救者,吾子其能治之乎?予曰∶臀居小腹之后,而又在其下,此 阴中之阴也,其道远,其位僻,虽曰多血,气运不到,气既不到,血亦罕来,中年以后,不 可生痈,才有痛肿,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用寻常驱 热、拔毒、舒气之药,虚虚之祸,如指诸掌,可不慎欤! 东阳李兄,年逾三十,形瘦肤 浓,连得忧患,又因作劳,且过于色,忽左 腿外廉侧上,发一红肿,其大如栗。一医闻其大腑坚实,与承气汤二帖下之,不效。又 一医教与大黄、朱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后,召予视之。曰∶事去矣。又 一李兄,四十余,面稍白,神甚劳,忽胁下生一红肿如桃。一人教用补剂,众笑且排,于 是以流气饮、十宣散杂进之,旬余后,召予视之。予曰∶非惟不与补剂,抑且多得解利, 气血俱备难矣,已而果然。(此二者皆由不预防本经,少阳少血,遽猛浪用大黄攻里而死之者也。) 一男子年近六十,形素肥,初夏于左膊外廉侧生一核,方圆二寸余,不甚痛,召予治。诊 其脉息,缓大而弱。予曰∶此因忧闷而生,当气升散之时,须急与人参膏五六斤。又看作 何应。病家召他外科,以十宣散五六帖而疮甚。予曰∶此太虚也,勿以轻小视之。病家 不信,一外科仍以十宣散进之,又五六帖,疮平陷,出清水而死。此可为因虚而生痈疽者 之例。 胡经历女,及笄,性急而形实,未许嫁,浓味积毒已深。髀骨中痛者年余,医 以气药杂治之,愈而复发。至秋冬令,忽大痛发热,医者方悟髀枢穴上生附骨疽,在外 廉侧少阳之分。其浓味性急自若,自首至尾悉是五香汤、十宣散,服至疮溃,犹与五香 汤者月余,忽一日恶寒发热膈满,医者不悟升散太多,阴血已绝,孤阳狂越于上,犹恨 服五香饮欠多,致膈间有滞,大服以进,一夕喘汗而死。(此二者由不预防本经,少阳血少,遽 猛浪用十宣、五香表散而死之者也,可不戒哉。)刘宗浓曰∶以上病例,不系膏粱、丹毒、火 热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当自消散,盖不待汗之、下之而 已也。其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先犯病禁、经禁,故致失手如此。丹溪又曰∶ 才得肿痛,参之脉证,但有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用寻常驱热、拔毒 及气药,虚虚之祸,不旋踵矣。且夫火热为病,亦有微甚,所谓君火、相火是也。疮疡 所发,有痈疽疖 ,轻重浅深不同,或止发于一经,或兼二经者,止当求责于一二经,不 可干扰余经也,若东垣处方用药是已。矧有兼风、兼湿、兼痰、兼气、兼血、兼阴虚等 证者,病本不同,治当求责。前论虽略,比之世俗外科等书,图人形疮样而不分经络者, 此则大有径庭矣。 头部 巅(足太阳、厥阴、督脉。)头角直耳上(中是少阳)。中行(前直鼻上巅,后直须中上巅,督脉。) 第二行(足太阳,一寸五分各开两傍,为头第三行。)第三行(足少阳。) 面部 额(足少阳、阳明。)鼻(手阳明、太阳,足阳明,督脉。)人中督脉,(手、足阳明。)唇(足阳明。) 唇内(足厥阴。)承浆(足阳明,任脉。)上齿(足阳明。)下齿(手阳明。)舌(足太阴、少阴。) 目内 (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目锐 (手太阳,手、足少阳。)眉至额(直鼻而上督脉,直目内 而上 足太阳,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阳,直锐 而上手、足少阳。)颊(直目内 而下足阳明,直目瞳子而下足阳明。) 颊车(足少阳、阳明。)耳(手足少阳,手太阳。)目系(手少阴,足太阳。) 颈项部 项中间(督脉)。拔项大筋中(足太阳)。当完骨下(手少阳,项大筋之前,耳之后也。)当 耳下(足少阳。)当曲颊下(手太阳。)曲颊前(一寸手阳明。)挟喉两旁动脉(足太阳、阳明。)缺盆中 (任脉。)咽(手太阴、少阴、足太阴。)喉咙(足少阴、阳明。)喉咙后(足厥阴。) 肩 前廉(手阳明。)后廉(手太阳。)上廉(手、足少阳。) 背部 中行(督脉。)第二行(足太阳。)第三行(足太阳。) 膺输部 中行(任脉。)第二行(足少阴。)第三行(足阳明。)第四行(足太阴。) 腹部 中间行(任脉。)第二行(足少阴。)第三行(足阳明。)第四行(足太阴。) 腋下 中间(手厥阴。)前(手太阳。)后(手太阴。) 胁部 腋直下髀枢(足少阳。) 部(自肩至肘曰 。) 前廉(手阳明。)后廉(手太阳。)外廉(手太阳。)内廉(手少阴。) 内前廉(手少太阴。)内后廉(手少阴。) 臂部 上廉(手阳明。)下廉(手太阴。)外廉(手少阳。)内廉(手厥阴。)内上廉(手太阴。) 内下廉(手少阴。) 股胫部 前廉(足阳明。)后廉(足太阳。)外廉(足少阳。)内廉(足厥阴。)内前廉(足太阴。) 诸经向导药 太阳经 上羌活,下黄柏。 阳明经 上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经 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经 上桔梗,下白芍药。 厥阴经 上柴胡,下青皮。 手太阴肺 (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山药 檀香 五味子 粳米 阿胶 葱白 麦门冬 杏仁 白茯苓 麻黄 益智 丁香 桑白皮 知母 天门冬 栀子 黄芩 石膏 白豆蔻 砂仁。 檀香、豆蔻为使。) 足太阴脾 (茱萸 草豆蔻 砂仁。人参、益智为使。防风 代赭石 益智 甘草 半夏 赤茯 苓当归 苍术 白术 麻子仁 黄 胶饴。) 通入手足太阴肺脾 (白芍药酒浸 升麻 芍药 木瓜 玄胡索 藿香 砂仁。) 手阳明大肠 (升麻 麻子仁 秦艽 薤白 石膏 白芷 肉豆蔻 白石脂 砂仁。白石脂为 使。) 足阳明胃 (丁香 草豆蔻 砂仁 防风 石膏 知母 白术 神曲 葛根 乌药 半夏 升 麻葱白 苍术 白芷。) 通入手足阳明 (麻黄、酒 连翘 升麻 白术 大黄、酒 葛根 石膏 白芷 檀香。佐以他 药。) 手少阳三焦 (川芎 大黄、酒 柴胡 青皮 白术 黄 熟地黄 石膏 细辛 附子 地骨 皮。) 足少阳胆 (半夏 草龙胆 柴胡。) 通入手足少阳 (青皮 柴胡 川芎 连翘。) 手厥阴心包络 (牡丹皮 白术 沙参 柴胡 熟地 败酱。) 足厥阴肝 (草龙胆 山茱萸 阿胶 瞿麦 桃仁 蔓荆子 代赭石 当归 甘草 青皮 羌 活吴茱萸 白术 紫石英。) 通入手足厥阴 (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 手太阳小肠 (白术 生地黄 赤石脂 羌活 赤茯苓 砂仁。赤石脂为使。) 足太阳膀胱 (滑石 蔓荆子 猪苓 泽泻 桂枝 茵陈 白茯苓 黄柏 羌活 麻黄。) 通入手足太阳 (蔓荆子 防风 羌活 本 大黄酒 黄柏 白术 泽泻 防己 茴香。) 手少阴心 (麻黄 代赭石 桂心 当归 生地 黄连 紫石英 栀子 独活 赤茯苓。) 足少阴肾 (知母 地骨皮 黄柏 阿胶 猪肤 玄参 牡丹皮 败酱 牡蛎 乌药 山茱萸 猪苓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益智 天门冬 泽泻 五味子 丁香 独活、或用梢 吴茱萸 砂仁, 黄柏 茯苓为使。桔梗 或用梢。) 通入手足少阴 (五味子 细辛 熟地 泽泻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术。) 命门 (附子 沉香 益智 黄 。) <目录>卷之一 <篇名>善恶(五) 属性:疮疡旧分五善,七恶。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脓清、肿消、 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语声清爽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 利无度,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 尤甚,脓色臭败,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 气,恍惚嗜卧三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四恶也。肩背不便,四 肢沉重五恶也。饮食不下,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鼻青赤,面目四肢 浮肿七恶,也。五善见三则善,七恶见四则危。薛氏∶三善者属腑证,病微邪浅,更能 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证,多因元气虚弱;或因脓水出多,气 血亏损;或因汗下失宜,荣卫消烁;或因寒凉克伐,气血不足;或因峻厉之剂,胃气受 伤,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不可因其 恶,遂弃而不治。若大渴发热,或泄泻淋秘者,邪火内淫一恶也,竹叶黄 汤。气血俱 虚,八珍汤加黄 、麦门、五味、山茱萸。如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煎服。脓血既泄,肿 痛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盛二恶也, 人参黄 汤。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 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三恶也,六味丸料加炒山栀、麦门、五味。如不应,用八 珍汤加炒山栀、麦门、五味。喘粗短气,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加大枣、生 姜。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参平肺散。阴火伤肺,六味 丸加五味子煎服。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 五味。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 者,胃气虚弱六恶也,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如不应,急加附子。声嘶色败,唇鼻青 赤,面目四肢浮肿者,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六君子 汤加炮姜。更不应,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炮姜。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 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证也,急用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温补。此 七恶之治法也。此外,更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急;或 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 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血气虚极传变之恶证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 利肠鸣,饮令不入,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证也。若有汗而不恶寒,或无汗 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劲强,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证也,急用参 、归术、附 子救之,间有可生者。大抵虚中见恶证者难治,实证无恶候者易治。宋时齐院令,虽尝 纂其状而未具其因,我朝陶节庵,虽各立一方,亦简而未悉,予故补其缺云。 <目录>卷之一 <篇名>虚实(六) 属性:夫疮疽脓溃,肿毒浸淫,证候危恶者,须辨虚实。况夫虚者难补,实者易泻,补泻之 法,不可轻用,若或少差,利害甚大。然而虚实多端,有疮之虚实,有脏腑虚实,有血 气虚实,又有上实下虚,真虚邪实者,不可不辨也。夫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 肿下软慢,脓稀者,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并冷,脉弱皮寒, 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 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烦躁多渴,身热脉大,精 神昏塞者,悉脏腑之实也。如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 气血之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脓水稠粘,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 疼鼻塞,目赤心惊,咽喉不利,口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不敛,大 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而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 食不知味,音嘶声败,四肢浮肿者,真气之虚也。肿 尤甚,痛不可近,积日不溃,寒 热往来,大便秘涩,小便如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之实也。又曰∶真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又曰∶诸痛为实,痒为虚也。又曰∶诊其脉洪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 虚也。虚则补之,和其气托里也。实则泻之,疏利而自导其气也。《内经》谓∶血实则决之, 气虚则掣引之。元戎云∶若人气血壅盛,荣卫充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 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少思,精神衰弱,荣卫短涩,寒搏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 气,此治虚实之大法也。疮疽痛息自宁,饮食知味,脉证俱缓,缓则治本,故可以王道 平和之药,徐而治之亦无不愈。若脉实 肿,烦躁寒热,脉证俱实,非硝黄猛烈之剂不能 除,投以王道之剂则非也。若疮疡聚肿不溃,溃而脓水清稀;或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呕 吐无时;或手足并冷,此脉证俱虚,非大补之药不能平,投以硝黄攻伐之剂亦非也。故 治其证者,当辨表里虚实,随宜治之,庶得 万全。薛新甫曰∶疮疡之作,皆由膏粱浓味,醇酒炙爆,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辏, 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伤而为患,当审其经络受证, 标本缓急以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 而元气又虚者,必先于治本而兼以治标。大要肿高 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 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黯黑不溃 者,元气虚甚,治之尤难者也。主治之法,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 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汤; 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 、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四君加 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 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 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欲 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 脾肾虚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茱、山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热渴 淋秘,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大 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当先补胃气,或疑参 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 补不偿所损;又有泥于气质素实,或有痰,不服补剂者,多致有误。殊不知疮疡之作,缘 阴阳亏损,其脓既泄,气血愈虚,岂有不宜补者哉!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 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又当舍时从证,如肿赤烦躁,发热引冷,便秘 作渴,脉洪数实,是为五实,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大苦寒之剂,泻其阴以救其阴;若脉细 皮寒,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逆冷,是为五虚,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 辛热之剂,散其阴以回其阳。《内经》曰∶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 必从其证,若执泥常法则误矣。 <目录>卷之一 <篇名>内消(七) 属性: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 是也。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臀 者,皆太阳经也,宜黄 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 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等疏利之。气虚者参 为主,血虚者芎归为主,佐以消毒之 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所。六经分野上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 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血少,而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 凡栝蒌、射干、穿山甲、金银花、夏枯草、蟾酥、连翘、地丁、黍粘子、木鳖子之类,为 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丸、柞木饮子、牛胶饮子、车螯散、返魂丹、消毒饮为内消 之方,众皆知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其外用 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使气血和平,而肿热消退也。薛新甫曰∶疮疡之证,当 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疏 通之。肿 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微 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气血虚 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泥 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七恶之证蜂起, 多致不救。丹溪先生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宁无孟浪之 非。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末免虚虚之失,治者审之。 <目录>卷之一 <篇名>内托(八) 属性:痈疽已成,血气虚者,邪气深者,邪气散漫者,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破后脓少, 或脓清稀,或坚硬不软;或虽得脓,而根脚红肿开大;或毒瓦斯不出,疮口不合,聚肿不 赤,结核无脓者,皆气血虚。气血既虚,兼以六淫之邪而变生诸证,必用内托,令其毒 热出于肌表,则可愈也。凡内托之药,以补药为主,活血祛邪之药佐之。或以芳香之药 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御其风寒。大抵托里消毒散、托里散、小托里散、十宣散皆为 要药,但用随时加减耳。如冬月并气滞之人,五香连翘汤,虚弱人去大黄。素不宜寒药者, 小五香汤。形脉实,脓色稠,不可用补药者,忍冬丸之类。大脓出,败肉去,红肿消,当 用黄 、人参、当归、白术大剂补之,令气血滋茂,新肉易长也。薛新甫,有随证加减 用药例,以托里消毒为主,诚内托之良法。今采入各证中,不复赘叙于此。 <目录>卷之一 <篇名>灸(九) 属性:《元戎》云∶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 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 溃,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 未溃,所以痛,而次及将溃,所以不痛也。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 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浓薄,安 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 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救矣。 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 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粟米头子,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 寸浓薄,正安于疮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一法云∶灸乃开结破硬之法,倘 有一点白粒,如粟米起,四围微肿如钱,盒饭于米粒上,着艾火十四五壮。三日内灸者, 只成灸疮而散。三日外者,其肿渐少,宜多灸之,或灸火着处,则结热可伸,灸处先溃, 则毒势分减,庶免展开,不致下陷及坏筋骨,伤气血也。所谓灸至不痛者,谓着皮肉未坏 处则痛,火至着毒处,则不痛,必令火气至着毒处方止。所谓灸至痛者,谓初着毒处不 痛,至好肉则痛,必令火气至好肉方止。畏灸者,或用独蒜瓣,或用豆豉饼,或用椒姜 盐,烂捣捏作饼子,如当三钱浓,铺艾灸之,热则易新饼,亦可散也。灸乃从治之意,惟 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少阳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至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 盖虚甚孤阳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挡火气,宜其危也。又 《精要》云∶脑为诸阳所会,颈项近咽喉,肾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 河间灸刺法谓∶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 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 五穴选用。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大。)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束骨(在足 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委中(在 中央,约纹中动脉。) 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 节前陷中。)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阳辅(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 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 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陷谷(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中。)冲阳(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 脉,去陷骨三寸。)解谷(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从脑出者, 则唯绝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详见痈疽灸经。 骑竹马灸法∶治一切疮疡,无有不愈。令病患以肘凭几,竖臂腕要直,用篾一条,自 臂腕中曲处横纹,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却用 竹杠一条,令病患脱衣,正身骑定,前后用两人扛起,令病者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之 勿令伛偻,却将前所量臂篾,从竹杠坐处,尾 骨尽处,直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 墨笔点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却用薄篾作则子,量病患中指节,相去两横纹为则, 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两穴各灸五七壮, 疽发于左,则灸右,疽发于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盖此二穴,心脉所过之处,凡 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屡试屡验。 刘宗浓曰∶此谓痈疽初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痛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 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三二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 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 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 粒,一灸一易,后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换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 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 也,大抵始发宜灸,要汗下补养之药对证,至灸冷疮,亦须内托之药切当,设反逆,不唯 不愈,恐致转生他病之患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针烙(十) 属性:凡用针烙,先察痈疽之浅深,及脓未成已成。高阜而软者,发于血脉;肿平而坚者, 发于筋脉;皮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高阜而浅者,用铍针开之。疽始生白粒,便可消 退,渐长如蜂窠者,寻初起白粒上烙,及四围烙四五处,如牛项之皮者,疽顶平而浅者, 皆宜用火针烙之。其针用圆针,如箸,如纬铤大,头圆平,长六七寸,一样二枚,蘸香 油于炭火中烧红,于疮头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软处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也。疮口烙 者,名曰熟疮,脓水常流下,不假按抑,用 药使疮口不合,旧用纸捻,及新取牛膝根, 如疮口大小,略刮去皮,一头系线 之。不如用翠青、搜脓等锭子,临用以糯米饭,和 成软条子,看浅深 之,外用拔毒膏贴之。疮毒末成,烙之可散;溃而末破,针之可消,但 要用得其宜耳。若当用针烙而不用,则毒无从而泄脓,瘀蚀其膏膜,烂筋坏骨,难乎免 矣。若毒深针浅,脓不得出,毒浅烙深,损伤良肉,不当其所,他处作头,此皆不能愈 疾,反增痛耳。或瘰 溃久不愈,漏疮经年,或通或闭,痈疽疮口不收,皆因冷滞不能收 敛,亦宜疮口内外,四畔烙之。痈疽正发,及脓见后红肿 开,用铁针烧赤,四围刺之,则 红肿随缩矣。薛新甫曰∶毒瓦斯已成者,宜用托里以速其脓。脓成者,当验其生熟、深浅 而针之。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反难成;若脓熟而不针,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 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血反泄;若疮浅而针深,内脓虽出,良肉受伤。若元气虚弱,必 先补而后针,其脓一出诸证自退;若脓出而反痛,或烦躁呕逆,皆由胃气亏损,宜急补 之。若背疮热毒炽盛,中央肉黯,内用托里壮其脾胃,外用乌金膏,涂于黯处,其赤处 渐高,黯处渐低,至六七日间,赤黯分界,自有裂纹如刀划,然黯肉渐溃矣。当用 针、利 剪,徐徐去之,须使不知疼痛,不见鲜血为妙。虽有裂纹,脓未流利,及脓水虽出而仍 痛者,皆未通于内,并用针于纹中引之,患于背胛之间,肉腐脓出,肿痛仍作,此内有 毒筋间隔,脓未通耳,尤宜引之。若元气虚弱,误服克伐,患处不痛,或肉将死,急温 补脾胃,亦有生者,后须纯补之药,庶可收敛,若妄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无所根据附, 气血愈虚,元气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乎。又曰∶针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 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针、禁灸之论,犯之者其病难瘳,理固然也。但疮疡气 血已伤,肌肉已坏,宜迎而夺之,顺而取之,非平人针灸之比,何忌之有?《外科精义》云∶ 疮疡之证,毒瓦斯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反攻于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危 恶之发于致命之所,祸在反掌,腹痈、囊痈,二便不通,胸腹胀闷,唇疔、喉痹咽喉肿塞, 其祸尤速,患者审之。蜞针法∶治痈疽初作,先以笔管一个,人蚂蜞一条,以管口对疮头, 使蜞吮疮脓血,其毒即散,如疮大须换三四条,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试累效。若血 不止,以藕节上泥涂之。若疮头未明,以井边泥涂上,先干处即是。按此法,可施于血 实毒浅之证,若积毒在脏腑者,徒竭其血于外无益也。一人脑后患疮, 发肿盛,用此 而愈。一小儿赤疹,取七八大蜞吮其血,疹消三日,大热而死。 <目录>卷之一 <篇名>砭镰(十一) 属性:《素问》云∶血实宜决之。扁鹊云∶病在血脉者,治之以砭石,但见肿起,赤色游走 不定,状如丹瘤,先以生油涂赤上,以镰镰之,决泄其毒,不可太深。《内经》谓,刺皮 无伤肉。其法虽治疮疽,不可轻用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敷贴(十二) 属性:疮肿初生,似有头而未起,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毒,火就燥之义也。若疮肿初 生,即高起四畔 赤,宜捣生寒药贴 ,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恶,扑火之义也。大抵 敷贴之法,欲消散肿毒,疏通血脉,寒热错综,皆期于不成脓也。凡肿皮浓者,以软帛 或绵纸,涂药贴 之,待其药干方换。肿皮薄者,用疏纱或薄纸,涂药贴 之,其药未 干即当换之,至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汁,取死肌,生良肉, 全藉温热膏剂之力也,切勿用寒凉药水调贴,令血滞而难瘥,盖血脉喜温而恶寒故也。《集 验》云∶痈疽无头起者,用神豸膏、灵龟膏、拔毒膏、正铁箍散贴,即令消退。溃脓者,用 灵龟膏贴之,或用追毒膏去脓,或用筒子收脓。有头疽疮,每于洗后,视赤晕阔狭,用 凉水调大铁箍散成膏,隆冬用温水调加人肉温贴之。肿赤盛,用生地黄自然汁调贴。围 贴之法,从四畔红晕处围贴,用皮纸掩上疮。有旋生白粒,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银篦尾 拨去疮眼,用老皮散敷之,再换新药敷上。凡热多,则赤 肿散,热甚则紫黑,外寒郁之 亦紫,血虚兼寒则青白,大铁箍散、正铁箍散乃常用之药。或因风寒热及秽气厌触等证, 四时寒热不同,又宜从权设法,热者宜三黄散,热甚宜三消散,风者加羌活、防风。风 气滞者加木香,寒郁加桂,秽气触者宜加香药熏之。肿处脆嫩者,去白芨。去贴药时,看 毛下窍中当有汗珠,此则血脉疏通,热毒消散,赤晕渐缩,脓溃痛止,变逆为顺,皮毛 润活,要作良肉,但疽顶有些少腐,开不用刀剪。如药下不生汗珠,腐败必阔、必多也。 脓后围贴,则收散漫遗毒,尽随脓出,疮口贴拨毒膏药。如脓出不顺,用追毒膏。恶肉 不去,用金宝膏。败肉去后,围贴则气血活,新肉易长,疮口用长肉膏。敷贴之药,与淋 洗药,并行同功。郭氏法∶如是有头疮疽,就便用朱砂备急膏一丸,如黄豆大,安于疮头 上,却用软粘膏药盖护之,其疮必破。如疮晕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遭敷住毒瓦斯。如 疮晕赤红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坚峻碧云锭子,开了疮口;次用紧缓碧霞锭子,去 其歹肉;稍净,却用缓慢碧玉锭子生肌,总名青金锭子。不拘日数,直待歹肉去净,单 用膏药贴之。候脓水尽,肌肉平,方许贴生 好肌敛口之药。若根据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针烙之苦。如是无头痈肿,待脓成,用针刺破, 方根据法收功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淋洗(十三) 属性:古人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濡渍之。其在 腰腹及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淹渍之。无非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 也。《集验》云∶淋洗之法,每用药二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渣,以净帛或新绵蘸 之,乘热 其患处,渐觉喜 ,仍淋浴之,稍冷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肿疡宜紫葛汤,一 日五七次洗之,每洗后拭干,视疮顶上有白粒如米大者,以五灰膏贴破之,疮眼敷老皮 散,次用水调大铁箍散,围贴四边红肿处,用正铁箍散水调贴疮口,再洗则先去旧药,每 一次洗换新药如前。溃疡用猪蹄汤,一日一二次洗之,仍用大铁箍散如前围贴,疮口上 用追毒拔毒等贴之。败肉去后,间二三日一洗之,可换长肉膏贴之。淋洗之功,痈疽初 发,则宣拔邪气,可使消退,已成洗之,则疏导腠理,调和血脉,探引热毒,从内达外, 易深为浅,缩大为小;红肿延蔓洗之则收,殷紫黯黑洗之红活,逐恶气,祛风邪,除旧生 新。如疮口冷滞不收者,浓煎北艾汤洗,烧松香、兔毛熏之。淋洗之药,可与铁箍散并 行同功。大抵灸、烙、 、渍,各有所宜。凡疽则宜灸不宜烙,痈则宜烙不宜灸。丹瘤肿 毒,宜 渍之,肿皮光软则针开之,以泄其毒。认是疽疮,速以艾炷如绿豆许大,灸二 百壮,灸后觉似 痛,乃火气下彻,毒瓦斯随火而出。若其疮痒,宜淡豆豉,以椒、姜、盐、 葱和捣,捻作饼子如当三钱浓,安疮头上灸之,觉太热即抬起,又安其上,饼干再易新 者。若其疮痛,即须更灸,壮数以多为妙。已成脓者,不可灸当针开之。初觉背上有疮,疼 痒略异,认是发背,即取净土,水和捻作饼子,径一寸,浓二分,贴疮上,作艾炷灸之, 一炷一易。其疮粟米大时,可灸七七壮;如钱大者,日夜不住灸,以瘥为度。其疳 、恶 疮,诸法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 效者。又法∶以乞火婆虫,同前灸之,累试累验,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传。 <目录>卷之一 <篇名>将护(十四) 属性:\x〔齐〕\x 大凡有疮疽生,皆只如黍粟粒许大,其状至微,人多不以为急,此蕴大患,宜 速辨之,不可自忽。若能防之于未形,理之于未成,或朝觉而夕治,求治于良医,则必 无危困矣。若因循慢忽,询于庸医,致令脓血结聚,委之于命,束手待毙,悔之何及,可 不慎欤!夫以不赀之躯,托命庸医,任意措置,危殆立至,若用良医,则可保痊愈。用 医之际,不可不择,辨之何难。若能饱续经书,久谙证候,汤药熟娴,洞明色脉,性情 仁善,孝义忠信,临事不惑,处治有诀,方为良医,委用勿疑。然后要在病患自克,不 可恚怒悲忧,叫呼忿恨,骄瓷情性,信任口腹,驰骋劳役。惟宜清静恬澹,耐烦为宜。于 患人左右,止息烦杂,切忌打触器物,诸恶音声,争辩是非,咒骂斗殴,及产妇淫男,体 气不洁,带酒腥膻,鸡犬乳儿,孳畜禽兽,并须远离。设或亲友重意问疾者,可以豫嘱,徐 行低声,款曲伺候,礼毕躬退。勿令嗟呀惊怪话旧,引其游赏宴乐,远别亲戚,牵惹情 怀,但恐病患心绪凄怆。尤不可乱举方药,徒论虚实,惑乱患人,凝滞不决, 合方便。省 问不可久坐,多言劳倦,病患深不长便。夫侍患者,宜须寿近中年,情性沉浓,勤谨耐 烦,仁慈智惠,全在调以粥药,无失时节,勿令于患人左右,弹指嗟咨,掩泪窃言,感激 病患,甚不利便。饮食之间,忌慎非细,不 可不载,畜中勿食驴马、驼骡、猪狗、牛 羊等,并杂鱼、龟鳖、虾蟹,及淹 、臭陈、 自死、病倒之类,慎勿KT 啖。飞禽之中,忌食鹅鸭、鸿鹰、雀鹤、鸳鸯、鹭鸶、鸠鸽鸦、 鸡雉,及能学人言者。野兽之中,忌食獐鹿、狐兔、虎豹、熊豺,及爪牙害人,有毒虫兽, 并父母自本命生属。菜蔬之中,忌食黄瓜、茄子、兰香、芸苔、胡妥、生菜、蓼芥、菌瓠、 韭蒜、葱薤。果木之中,忌食桃杏、枣栗、李柰、梨梅、软枣、红柿、樱桃、胡桃、榛松、 林檎,及诸虫 未熟之果。若其疮疽,脓溃肿消,气血虚弱,则可食羊肉,鹌鹑、蔓青、 姜酱、瓜荠、萝卜,及黄白粮米、细米,稀粥软饭。若至肌肉渐生,思想滋味,则宜食 白熟酥饼,齑粥羹汤,熟软温和,稀稠得中,制造如法,勿令太饱。此时犹忌馒头、蒸饼、 、馄饨、肉角、煎饼,及炙爆、燠 、煎炒、咸酸油腻,脂肥鱼肉。若至肌肤欲平,恶 肉去尽,疮口收敛之际,尚忌起立行步,揖待宾客,房酒宴会,嗔怒沐浴,登陟台榭,运 动肢体,寒暑劳倦,正宜调节,饮食保摄,以待疮瘢平复,精神如故,气力完全,方无所 忌。百日内,慎勿触犯之。 <目录>卷之一 <篇名>禁忌(十五) 属性:\x〔薛〕\x 仲景先生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先生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 荣卫三法,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 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肿作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元 戎》云∶荣卫充满,抑遏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荣卫虚弱,壅滞而为痈者,当 补之以接虚怯之气。又东垣先生云∶疮疡虽面赤伏热,不得攻里,里虚则下利。仲景先 生云∶疮家虽身体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苟不详审,妄为汗下,以致血气亏损, 毒反延陷。少壮者难以溃敛,老弱者多致不救。 \x〔东垣〕\x 疮疡及诸病面赤,虽伏火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 表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虽大便数日不见,宜多攻其表,以发散阳气,少加润燥药 以润之,如见风脉风证,只用发表风药,便可以通利大便,若只干燥秘涩,尤宜润之,慎 不可下也,九窍不利,皆不可下,疮疡郁冒,俗呼昏迷是也,慎不可下,汗之则愈。 \x〔丹溪〕\x 《精要》云∶大黄治痈疽之要药,以其宣热拔毒。又云∶疮,始作,皆须 以大黄等汤,极转利之,且排日不废。继又自言,患痈疽者,每有泄泻,皆是恶候,此 是不能无疑者也?借曰,前用大黄,恐因病体实,而大腑秘结,有积热沉瘤之积者发也, 止可破结导滞,推令转动而已,岂可谓极转利之,而且排日不废乎!若下利之后,又与 利药,恐非防微杜渐之意。疮之始作,即《周礼》肿疡之时也,肿在肌肉,若非大满大 实坚之证,自当行仲景发表之法,借五香汤为例,散之于外,何必遽以峻下之药,以夺 其里,自取其祸乎。 《精要》云∶大凡痈疽不可舍五香汤,此又不能无言者也,开卷便于第一论中详言之。 吾不知良甫之时,有许多大腑坚秘,病气郁塞,若是之顽浓,可以骤散而大下者?若果 有之,亦当开陈时之先后,证之可否,庶乎后人不敢孟浪杀人也。或曰∶痈疽用大黄,走 泄以去毒,自孙真人行《千金方》已言之矣,良甫祖述其说,何吾子病之深也?曰∶大黄 除诸实热,而性峻急,孙以盛行奇术于公卿间,时在晚宋,民不知兵,交游于富贵之家, 肉食之辈,固皆捷效,今良甫不分贫富、苦乐、劳逸,一概用之,宁无孟浪之患乎!况 有房劳而虚者,忧怒而虚者,极意贪求而虚者,强力动劳而虚者,大醉过饱而虚者,皆 因气弱而涩,血少而浊,生疽固是难治之病,若大腑秘而稍安谷食,肯守戒律,甘心澹味 者,犹为可治,但费补工夫耳。苟因旬日、半 月,大便秘实,不知其气不降也,便以为实而行大黄,些少寒热,不知其血气不和也,便 以为有外感而行表散,如此害人甚速。 仲景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痉。(发汗为大汗出,非谓诸托里之药,轻轻表 散也。) \x〔丹〕\x 排脓内补十宣散,若用之于些少痈疽与冬月,尽可助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 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 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比见世人用此方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先后,如盲人 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危哉!又云∶内补十宣散,泻卫燥血药太多,止可用于轻小证候,虚 之甚者,恐难倚仗。 《精要》云∶内托散一日至三日之内,进十数服,治毒瓦斯攻冲脏腑,名护心散,此方 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若不因丹石而发,恐非必用之剂,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证备者, 体重者,绿豆虽补,将有不胜重任之患矣。 \x〔丹〕\x 夫外施敷贴,正与发表之意同。经曰∶发表不远热。大凡气得热则散,冷则 敛。向见郑经历,性嗜酒与煎爆,年五十余,忽春末夏初,在额丝竹空穴,涌出一角,长 短大小,如鸡距稍坚。求予治。予曰∶此非膏粱所致而何?宜断浓味,先解食毒。针灸 以开泄壅滞,未易治也,此少阳经所过,气多血少者。郑以惮烦,召他医以大黄、朴硝、 脑子等,冷药罨之。一夕,豁开如酱蚶,径三寸,一二日后,血自蚶中溅出,高数尺而 死。此冷药外逼,热郁不得发,宜其发之暴如此也。李世英∶疽不热不痛属阴,切不可 用冷药敷贴,恐逼毒瓦斯入内。 \x〔薛〕\x 《内经》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又云∶形伤痛,气 伤肿。此则脏腑不和,疮发于外也明矣。涂贴寒凉,岂能调和脏腑,宣通气血耶!设使 肿痛热渴,脉滑数而有力属纯阳,宜内用济阴丹,外用益阳散,则热毒自解,瘀滞自散。 若似肿非肿,似痛非痛,似溃不溃,似赤不赤,脉洪数而无力,属半阳半阴,宜内用冲 和汤,外用阴阳散,则气血自和,瘀滞自消。若微肿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坚硬不溃,脉 洪大按之微细软弱,属纯阴,宜内服回阳汤,外敷抑阴散,则脾胃自健,阳气自回。丹溪 先生云∶敷贴之剂,应酬轻小热证耳,若不辨其阴证、阳证之所由分,而妄敷寒凉之剂, 迷塞腠理,凝滞气血,毒反内攻,而肉反死矣。况运气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 肉得寒而不溃,新肉得寒而不生,治者审焉。 蜞针法∶谓开门放毒以为要捷,恐可施于轻小证候耳。愚谓蜞之所吮,止肤间恶血, 若积毒于脏腑者,徒竭之于外,而不及于里,恐未为得。往见张兄之子,甫二岁,遍身赤 疹如霞片,予向见其母久病 ,谓毒热在血所成者。张曰∶谁不因母血所成,何谓毒热 之血?予曰∶其母虽 ,食肉如平时,肉性热与宿痰之热相搏,非毒欤?张不之信,自 取五六大蜞,吮其血,疹顿消,乳食起居如旧,予曰∶非其治也,未可以为喜!张怒,越 二三日,大发热而暴死,非竭之于外,血去而气不能独居乎。 薛氏论,见前内消条。 \x〔薛〕\x 用药之法如执权衡,当察病势轻重,邪蓄表里,疮毒肿溃,元气虚实,若不 详究其因,率尔投治,实实虚虚,七恶之祸,不能免矣,治者审之。 吴庠,盛原博,掌 后患疔,红丝至腕,恶寒发热,势属表证,与夺命丹一服,红丝顿消,又用和解之剂,大 势已退,彼别服败毒药,发热口干,红丝仍见,脉浮大而虚,此气血受伤而然,以补中 益气汤主之而愈。盖夺命败毒性尤猛烈,疮邪已散而复用之,是诛伐太过,失《内经》之 旨矣。 一儒者,元气素弱,予补其气血出脓而愈,后因劳役疮痕作痒,乃别服败毒药 一剂,以致口噤舌强,手足搐溺,痰涎上涌, 自汗不止,此气血伤而发痉也,用十全大补加附子一钱,灌服而苏。 一男子患疔, 服夺命丹,汗不止而疮不痛,热不止而便不利,此汗多亡阳,毒瓦斯盛而真气伤矣。用参 、归 术、芍药、防风、五味二剂,诸证悉愈,惟以小便不利为忧。予曰∶汗出不宜利小便,汗 既止阳气复而自利矣。仍用前药去防风,加麦门,倍用当归、黄 四剂,便行疮溃而愈。 东垣曰∶疮疡食肉,乃自弃也。疮疡乃营气而作,今反补之,自弃何异,虽用药治, 不能愈也。《精要》曰∶羊、鸡、牛、鹅、鱼、面,煎爆炒炙,酒等味,犯之必发热,用栀 子黄芩汤最效。丹溪曰∶栀芩、苦参、犀角,佐辅人参,固可解食毒之热,若寒月与虚人, 宁无加减乎!《内经》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言疮疽之因也,禁戒浓味,恐其引起 宿火之热,此诚富贵豢养口腹者,所当谨。若素贫者大不然矣。予治一人,背痈径尺,穴 深而黑,家贫得此,急作参 归术膏,多肉馄饨与之而安,多肉馄饨,补气之有益者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肿疡(十六) 属性:痈疽,初发壅肿而未见脓者也。《集验》论疮疡之法,其名有三∶曰疖,曰痈,曰疽。 疖者,初生突起,浮赤而无根脚,肿见于皮肤间,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则微 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脓出,如不破,用替针丸、拔毒膏贴之,脓出即愈。痈 者,初生红肿,突起无头,便用火针针之即散,不散针侵根脚,阔三四寸,发热恶寒,烦 渴,或不发热,抽掣疼痛,四五日后,按之微软,此证毒瓦斯浮浅,春夏宜用防风败毒散, 加葱头、姜枣煎服,秋冬去姜枣、葱头,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蒌,身半以下宜加射干, 治早者即散。或用追毒丸、返魂丹、复元通气散微利之。脓成用铍针破开,或用替针丸 咬开。又一等皮色不变,但略微肿,肌肉内痛,夜间痛甚,发热恶寒,烦渴,此热毒深, 亦名为疽,谓其能伤筋脉骨髓也,日久按之,心中微软,脓成后用火烙烙开,以决大脓,外 用拔毒乳香膏贴之,宜服内托之药。初发,急用大针于肿硬处针之则散。疽者,初生白粒 如粟米大,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此疽始发之兆也。急用火针于白粒上针开,或误 触破,或入汤,便觉微赤肿痛,三四日后不散,根脚赤晕展开,须详看之,方见其晕阔 狭,如阔四五寸左右,浑身发壮热,微渴,疮上亦热,此疽也。用火针于初起白粒上,刺 入一寸余,径寸之间,四边刺四处,便用四味紫葛汤淋洗,一日夜共五六次洗之,洗了 以软帛拭干,看疽上或有渐生白粒,如黍米或多或少,可用银篦儿挑去,勿令见血,或 有少血亦不妨,不见血尤妙。却用老皮散敷之,用凉水调大铁箍散围贴,却留疮口,疮 口处,用水调正铁箍散贴之,未可用膏药。如再要洗,须先去围药令净,然后洗之,一次 洗,一次点检,疽上渐生白粒,有则如前挑之,六七日疮头无数如蜂房,脓不肯出,仍 淋洗、围贴,冬月用五香连翘汤,大黄一味随虚实加减;夏秋用黄连羌活散,春末夏初 用防风败毒散,加葱白、枣煎服,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气实,脉洪滑有力,痛肿 开,壮 热便闭,于五利大黄汤、漏芦汤、返魂丹、追毒丸、复元通气散,选一药以通利之。若大 便润,便止药,四十岁以前可用之,虚弱年老之人,虽有便闭之证,须慎之勿令过也。疮 热晕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