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痧疹辑要 书名:痧疹辑要 作者:叶霖 朝代: 年份:不详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痧疹辑要》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7%97%A7%E7%96%B9%E8%BE%91%E8%A6%81.txt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周礼》,周公所以治天下者,无一事不备。至于医师,特令上士为之。下逮于鸟兽,亦有医。以是知百家 技艺,皆圣人之所创制,民生之不可一日无者。其为经纶参赞之功,至矣。今世医亦有官,而四方之为医者不少, 如史传纪载,未之或闻。欲求平正通达之医,亦不数觏。良由学业不精,故斯道日晦。吾友叶君子雨,敏而好 学,中年频遭家难,多误于庸工之手,慨然有济世之志。广搜医籍,闭户十年,深造轩岐之奥,着述甚富。昨以 《痧疹辑要》一种见示,伏读再过。其辨证论因,折衷中外,于前人根据违附会之说,立为剖断;而论三焦及同 身取寸之义,发前人所未发,尤为名言至理,超轶古今。可谓济世之书也,可谓传世之书也。爱付于民,公诸海 内,是为序。 \x光绪庚寅暮春之初四明北亭李振霆撰\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痧疹一证,汉魏经方不载。唐宋以降,亦未有论及者。前明罗田万氏,稍稍阐明其义,而语焉不详,难执为 法。近代诸家,间有精论,多散见痘书之末,每与隐疹、时麻淆混,辨证不清,治法多舛,苦无专书故也。余甚 悯焉。戊子之冬,寒夜挑灯,涉猎旧籍,不揣固陋,钩往哲之精华,抉先贤之奥旨,汇而成帙,间附一得之愚, 颜之曰《痧疹辑要》。未敢言有功斯世,或于业是科者未必无小补云尔。 \x光绪庚寅春叶霖序于石林书屋\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是书之辑,专论痧疹,其痘、斑、麻、隐等证,未便涉及。惟烂喉丹痧,稍有发明,然亦略而不详。欲 求全义,自有陈耕道《疫痧草》在,故不赘述。 二、治病须明经络。若经络不明,如瞽者夜行。而三焦一经,尤为痧疹伏气第一关键。越人以降,或有形, 或无形,纷纷聚讼。余不惮琐亵,以泰西解体诸书,缕晰辨明,使数千年幽晦复明,庶几长夜一灯,不致暗中摸 索。 三、经络虽明,俞穴难考。汉唐以后,针灸失传,总缘不辨同身取寸之义,致议论分歧,语多隔膜。余折衷 诸家,畅明经旨,泄千余年失传之秘,固豆疹之津梁,实针灸之宝筏。 四、清冷渊、消泺二穴,为三焦经脉。泰西引种之说,引其命门伏毒,由经络外达。此法与牛豆同,倘能推 广行之,亦保婴之一助也。 五、选录诸家精论,当以许橡村首屈一指。其余各有奥义,读者须细心领会,勿轻看过。 六、论治虽无剩义,惟疑似同异之间,病情百变,临证之士惝恍无所适从,故选案数十条,各法略备。其间具 治病原委,览者心目豁然。遇证之偶相类者,用之无疑,效可立俟,庶免望洋之叹。 七、书分四卷。卷分八篇,曰述原,曰引种,曰预防,曰禁忌,曰辨证,曰论治,曰运气,曰选案。每有一 得之愚,附之篇末。高明之士,起而正之,匡其不逮,固鄙人之幸,亦是书之幸也。 八、古人文本,未便割裂。前后之间,难免拉杂。书虽八篇,气则一贯,读者参观互证可也。 九、是书首重畅明医理,未敢以文害义,其重复芜杂之诮,知所不免,阅者谅之。 <目录>卷一 <篇名>述原 属性:钱仲阳曰∶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 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 ,以泪出如水,其色青(而)小;肺为脓 ,以涕稠浊,色白而大,心 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 ;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色赤黄浅也。涕泪出多,故脓 、水 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 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 始发潮热,三日以上,热运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多者,热留肤腠之间故也。潮热随藏,出如早食,潮 热不已,为水 之类也。疮疹始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尻凉、耳凉是也。尻、耳俱属于肾, 其居北方,主冷也。若疮黑陷,而耳尻反热者,为逆也。 《圣济总录》论曰∶小儿禀气纯阳,脏腑蕴热,自内出外,随气熏蒸,散于荣卫肌肉之间,留连内腠,或因 饮热乳,或因遇时疫,热气乘其肌肉嫩弱,遂变疮疹。微者其邪在腑,发为细疹,状似蚊喙所螫,点点赤色,俗 号麸疮;甚者其邪在脏,发为豆疮,状如豌豆,根赤头白,穴出脓水,俗名 疮。皆于未发时,先蒸热如伤寒状, 头痛面赤目黄,遍身皆热,腰背疼痛,小便赤短,大便或溏或涩,烦渴引饮,甚则谵语,其脉浮大洪数 者,是其证也。 李东垣曰∶夫斑疹始出之证,必先见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足梢冷,多睡 惊。并疮疹之证,或生脓胞,或生小红斑,或生瘾疹,此三等不同,何故俱显上证,而后乃出?盖以上诸证,皆 太阳寒水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火,不得传导,逆于面上, 故显是证。盖壬癸寒水,克丙丁热火故也。诸斑证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医者当知此理,乃敢用药。夫胞者一 名赤宫,一名丹田,主男子藏精施化,妇人系胞有孕,俱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天地之异名也, 象坤土之生万物也。夫人之始生也,血海始净,一日二日,精胜其血,则为男子;三日四日五日,血脉已旺,精 不胜血,则为女子。二物相搏,长先身生,谓之神,又谓之精。道、释二门言之,本来面目是也。其子在腹中,十 月之间,随母呼吸。呼吸者,阳气也,而生动作,滋益精气。饥则食母血,渴者饮母血,儿随日长皮肉筋骨血脉。 形气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此恶血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 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荣气不从,逆于肉理,恶血乃发诸斑疹,皆出于膀胱壬水。 其疡后聚肉理,归于阳明。故三番斑始显之证,皆足太阳壬膀胱克丙小肠,其始出皆见于面,终归于阳明肉理, 热化为脓者也。二火炽甚,反胜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出从足太阳传变中来也。当外发寒邪,使令消散;内泻二火, 不令交攻其中;令湿气上归,复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仍令小儿以后再无二番斑出之患。此《内经》之法,览者 详之。 孙东宿曰∶麻疹,浙之呼为 子,又曰痧子;吴地呼为疹子;新安呼为麻。总为有生初之淫火,伏于命门之 间。命门具太极之理,而阴阳五行系焉,脏腑之所由也。盖五行一阴阳,阴阳 一太极也。天之与人,咸相感通。由其通,故天寒而人身寒,天热而人身热也。天之疠气,一动则所禀之毒随感 而发,阳感之则疹出焉,阴感之则痘出焉。阳浮而浅,故疹易出易敛;阴凝而深,故痘难出难痂。阴阳二劫之毒 尽出,则向安矣。余故曰∶人之出疹出痘,犹蚕之一眠二眠三眠也。痘虽出于阴,而实成于阳,以气为之固也;疹虽 出于阴,而实借于阴,以血为之资也。何见之?痘非气行则血不附,安得结痂;疹非血济则气失根据,焉能收敛? 斯阴阳升降之理,一开必一阖。血之附气,气之根据血;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为其根也。前人谓痘出于脏, 不知指何脏;疹出于腑,不知指何腑而云之也。又谓疹出心肺,故鼻涕而咳嗽。余谓此皆臆度套词,而非有真知 一定之见也。既曰疹出于腑,心肺独非脏乎?按《内经》鼻为肺之门户,通天气。阳毒上发,热毒熏蒸。盖心肺 位尊膈上,又肺主毛窍,毒从窍出,是干于肺而非出于肺也。要知痘之与疹,皆出于命门之阴阳也。 霖按∶痧疹,古经方不载。宋元以来,诸贤着述率多拉杂。前明罗田万密斋,始将治法阐明。其论胎毒,在腑在 脏,仍属依样葫芦。惟孙文垣命门之论,允为精当。然痧疹之根原虽明,有非关命门伏气,其形证似是而非者。风隐斑 疹之外,又有烂喉丹痧一证,均当详考,谨列于下,庶免混淆。 风疹初起烦痒,搔之随手垄起,成片成块,愈搔愈甚,由脾虚血热,感风邪而作。治宜调中疏风,不可专用 风药。 隐疹始候,如蚊蚤螫啮,烦痒无头粒,搔之似肿非肿,隐隐然不发,胖甚则发热腹痛。此脾有蓄热,更为风湿 所中。治宜消风清热。较痧疹险证中之皮里隐不同,不可牵混。 按以上二证,即《巢源》所谓邪折于肌,与内热相搏则 为轸;《外台》所谓赤轸如蚊螫烦痒,搔之重沓垄起。斯即赤白二种之风矢隐轸也。 斑有色点而无颗粒,其状或如锦文,或如云霞,抚不涩指,按之晕浅。证有阴阳之别∶阳斑色紫点小者,心 胞热也;色紫点大者,胃中热也。或由温病,或由伤寒,或者汗后,或者血热,各有其因。阴斑色淡红,口不渴, 脉不洪。乃伏寒在下,迫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蒸所致。宜各从本病,以决死生。 按《伤寒总病论》曰∶冬温之气,至春夏而发,肌肉斑斓,隐轸如锦文,俗名麻子疮。《补亡论》曰∶斑形 如丹砂小点,又若锦文灿烂。此即热病之斑轸,与痧麻迥异者也。 麻疹发热,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也。出则细碎,皮红成片,如蚊蚤螫啮之 迹,抚之涩指,按之起晕,是其证也。亦须从面至胸背手足出透,以红润为佳。重者身膨胀,眼亦封闭。麻色有 赤白微黄不同,只要红活,最嫌黑陷。麻出面目胸腹稠密,缠锁咽喉者逆,发不出而喘闷者凶。麻疹与痧疹异 处,初见遍身发麻,退后脱皮,而治法亦略同。方书不载,惟《景岳全书》有此论治,宜参考。又有遍身但红 而绝无斑点者,谓之火丹,亦其类也。故痘科中有夹痧、夹麻、夹丹等证,总皆热毒所致,俱当详辨也。 按郭白云所云,焦则退皮,状如麸片者,即今之麻疹也。 或问∶痧、麻二证,一云命门伏毒,一非命门伏毒,抑有说欤?曰∶痧疹人人不免,或有未痘之先出者,痘 后仍必复出;麻疹则毕世不出者十之八九,患此者不过十之一二。一为伏藏之毒,一为疫疠之气。以此证之,夫 复何疑。 麻疹之外,又有时痧,亦非伏毒,乃寒温失节,酿为天行 时气,虚人多易感受。邪干经络,则身热有汗,咳嗽,神安,口不甚渴,其发始则三五散布,继则赤 云密。自发 至退,常十余日。兼有便溏,沙足而便溏止。热退则胃气开,病将退矣。治法∶身热咳嗽,痧点未达者,疏解 兼以开肺;继则痧点渐透,达而未足,或兼泄泻者,仍用疏解,不必止泻,痧足泻即止。未足目赤神烦,舌绛脉 数者,疏解兼清热。痧透已足,赤 云密,脉象数大,舌绛神烦者,清火养液。痧足渐回,热退胃开,而咳嗽 未止者,轻清理肺。其有少阴不藏之人,其气必虚,感邪亦重,或痧发早回,而躁热不退;或神机呆倦,腹痛胸 满;或鼻煽气促;或液涸舌干;或正虚脉乱。此等恶候,犯之多危。 烂喉丹痧,古人无此证,古书亦无此方。近时患此者,既多且险。总缘风气 薄, 疠之邪,人易感受。初起 咽喉肿痛,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甚则身痛神呆,脉郁心烦等证。遍身痧点,细碎红活,有汗者轻;灼热无汗, 肌如红纸,痧隐成片,不分颗粒者重。若痧色紫滞干枯,喉烂神昏者,为毒火内陷之险证矣。其论治不外疏达、清 化、下夺、救液数法。然次第失宜,流弊无穷。陈静岩《疫痧草》言之甚详,最宜详阅。此证传染易易,不可 不防。王孟英《仁术志》中载有一方∶凡见寒温失序,闾阎有此证时,可用陈白莱菔英及鲜橄榄二味,浓煎当茶 恣饮。试之良验。 按陈静岩《疫痧草》,论证论治已无剩义。惟辨疫邪所由来一篇,归本于种痘之余毒未尽,此臆度之辞,殊 不可信。余留心十余年,见患是证者,非尽种痘之人;不患是证者,亦非尽出天行痘之人。此其明证。徐灵胎曰∶ 宋时,痘疮形证治法甚略 近日愈变愈重,与斑疹绝不相类,治亦迥别。因知天下之病,随时随地,变化无穷, 所以《内经》有五运六气、异法方宜等论。为医者苟不能知天运之转移,及五方之体性,终有偏执之处。此诚 通论也。 <目录>卷一 <篇名>引种 属性:《泰西方鉴》云∶种疹法∶先于患者发疹最多处部,以铍针微刺之,急将绵一片,浸取其血。尔后就种者 上徐徐刺之,令血流漓,凡一刻顷,乃取彼浸血绵贴其疵上,直紧绑之,放置三日许,而后撤去。但要其针疵 不深不浅,一适其宜;贴绵间不长不短,惟中其时。 霖按∶此即泰西牛痘法也,由清冷渊、消泺等穴引出命门伏毒。痧疹与痘证,虽有气血之殊,然其理则一。 可以择天时,察人事,较疫疠感召,内外之因齐发者不同。今牛痘业已盛行,未见流弊,医家病家,可勿疑贰。 又法∶取浸血绵一片,插入鼻中,亦能传染。 霖按∶此即中土种痘法也,由此引命门伏毒,由脏腑而肌肉。虽可择天时,察人事,究未若由经络引出者 为稳。 又法∶取患者眼泪,若鼻涕,蘸绵以插入种者鼻内,或贴之皮肤,亦能传染。 又法∶将患者之亲近衣,遍摩种者之身体,或着之 脚,是亦一良法也。 霖按∶此两节合中西种痘法脱化出者,用涕泪较刺血为尤便。但从经络引出者为善,由脏腑引出者究未妥当。 凡种疹者,有八益焉。不至陷不治,一也;无其毒侵肺以发咳嗽,二也;虽有余毒,无侵入眼耳及他要具, 三也;比较于天行,则质善而证顺,四也;纵发 肿、大热、烦闷等,其证大率轻易,五也;天行之疹者,间 易至劳状,至于种者,则决无有其患,六也;病中或发嚏,或多泪,然至疹痂干燥乃即止,七也;于种痘法则 疵疮脓溃动经久,于此法则其疵速愈,八也。 霖按∶手少阳三焦经正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间, 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清冷渊、消泺二穴,在肘上 外,正三焦经脉处也。痧痘为命门伏藏胎毒,考命门背KT 七节间之穴, 为相火之宅,心包为相火之脏,三焦则相火之腑也,由三焦经脉处引达命门伏毒,所谓同气相求,其理显然, 又何瞻顾疑惧之有? 人为三才之一,本与天地相肖。督脉统一身之阳,任脉统一身之阴,此即人身之乾坤,亦即九一二数之相 表里也。肺与大肠属兑金,胃与脾属艮土,亦即四六二数之相表里也。心与小肠属离火,膀胱与肾属坎水,亦 即三七二数之相表里也。心包络、三焦属震,震阳木,即为相火,胆与肝属巽木,亦即八二二数之相表里也。 震是阳木,何以为相火?火无体,以木为体。说卦传谓震为雷,为龙雷之火,岂不象人身之相火乎。不但包络、 三焦是震卦,即右尺命门亦是震卦,人自不察耳。此乾坤六子以配人身之定体。命门为水中真火,先天胎毒伏 藏。命门如雷火潜于水底,遇时则发,发即燎原,岂若取同气之三焦,由经络外达,不伤脏腑之为善乎。 或问∶命门之所以属震卦,亦有说乎?命门者,背KT 七节间之穴也。背KT 二十一节,三七二十一,命 门当其七节之间,正犹震卦一阳在二阴之下,其象最肖。此乾坤始交,一阳初动,为生育之根也。前对脐,穴 名神阙,犹北极之对南极也。位居水中,其气则真阳之气,为水中之火,故为三焦、包络相火之原。三焦、包 络经脉之流行,皆相火之流行也。命门犹宫舍,经脉犹道路,皆统之于相火,皆可属之于右尺。而七节间之一 阳,其为震卦,不甚显然哉。痘疹为命门伏毒,由三焦经脉引而外达,其理甚明。恐株守成法者固执不通其变, 故不惮反复,再申其义,惟阅者谅之。 昔贤论三焦一府,纷纷聚讼,莫衷一是。或谓无形,或谓有 形;或言是一,或言是二。甚则云为肾旁之脂者。虽明如张隐庵,游移其词,亦不能指为何物。考脏腑之学,西士 言之最详。观《全体通考》,三焦即所谓腹包膜也。其膜包绕全腹,上通巅顶,下行膀胱,中有脂膜横于肝胃 之间。惟遮阴道,护子宫,则男女稍异耳。《内经》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岂虚语哉。 或问∶腹包膜即三焦,亦有证据否?曰∶观其包二肠、遮两肾,正当七节之间命门部位,既藏水中真火,即 为相火之宅。居其位,行其权,此膜即为相火之腑。考心肺之下,肝胃之上,有膈膜一层。其形薄如细网,上与 心包络之下面相连,下与此膜之上层粘续,气脉通贯,则包络即为相火之脏。由膈膜上通脑筋,即经所云上焦 如雾是也。中有薄膜两层,包肝裹胃,即经所云中焦如沤是也。绕膀胱,遮阴道,以行其气化,即经所云下焦如渎 是也。以此证之,腹包膜即三焦,夫复何疑?若求此膜功用,全文自有《通考》在,篇幅有限,故不缕述。 泰西引种痘疹,其法稍有不同。种痘用铍针挑刺 外皮及次皮,不令伤肌出血,以痘脓留着皮间。种疹刺令 见血,俟血流尽,始将疹血绵贴其疵上。此中有阴阳互根之至理存焉。近人种牛痘,不独三焦经穴不明,而血附 气、气根据血之义茫然不解,无怪乎每多流弊也。 引种诸书,佥云刺 外皮,而不言清冷渊、消泺二穴者,盖婴儿由肩至肘,长仅四五寸,每种三五粒,则二 穴亦在其中,况 外皆三焦经脉所过之地。然究不若点此二穴引种为善。是经穴之不可不考也。《甲乙》、《铜 人明堂》诸经,载清冷渊穴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消泺穴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 取之。观此二穴皆 在外之证也。 考取 穴,是针灸家要事。而汉唐以降,针灸失传,为不明同身取寸之义,仅以患人之中指中节取寸,便为 独得心传。殊不知 瘦人指长而身小,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阔;肥人指短而身长,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狭?有身长指长而头小者,则 头间之寸岂不嫌长;有身短指短而头大者,则头间之寸岂不嫌短?似此肥瘦长短之差讹,安能准的?所谓同身取 寸者,必同其身体而取之也。纵观诸家,惟东医山崎子政骨度折量一法,深得先圣奥旨。其法以《灵枢·骨度》 篇尺寸为主,再量人身尺寸,随取而折之,自无长短肥瘦之差讹。假如《灵枢·骨度》篇云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而患人由肩至肘量五寸一分,以三折合之,所云某穴至某穴一寸者,仅得三分。识此同身取寸之义,明而针灸之, 法不致失传矣。 <目录>卷一 <篇名>预防 属性:朱丹溪曰∶痘疹初出时,或未出时,见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令小,重者令轻。以丝瓜近蒂三寸, 连皮、子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匀,干吃。入朱砂末更妙。 霖按∶近世所传稀痧疹方,用经霜老丝瓜一个风干,除夕日在新瓦上 灰,摊地出火气,研末,以百沸汤冲 服。每岁如此,服至三四次,云小儿永不患痧疹矣。此亦丹溪之遗法也。 万密斋曰∶春温、夏暑、秋清、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冬应寒而反温,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 至于来春,必发疮疥,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虽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时传染,大小相似。但见痘疹 之出,宜先服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彻,不为已甚也。 \x消毒保婴丹\x 缠豆藤(或黄豆或绿豆梗上缠绕细红丝者,是于八月间生气日采之,阴干听用,一两五钱) 黑大豆(三十粒) 赤小豆(七十粒) 新升麻(七钱五分) 山楂 肉(一两) 荆芥(连穗,五钱) 防风(去芦,五钱) 当归(酒洗,五钱) 赤芍药(七钱五分) 黄连(去枝梗,五钱) 生地黄(酒浸,焙,一两) 川独活(五钱) 甘草(生,五钱) 桔梗(五钱) 辰砂(别研,水飞,一两) 牛蒡子(炒,一两) 老丝瓜(隔年经霜者二个,取连藤蒂五寸,烧存性) 上一十七味,各研细末,和匀,用净砂糖拌,丸如李核大,每服一丸,浓煎甘草汤下。 \x代天宣化丸\x 甘草(甲巳年为君土) 黄芩(乙庚年为君金) 黄柏(丙辛年为君水) 山栀(丁壬年为君木) 黄连(戊癸年为君火) 连翘(佐) 山豆根(佐) 牛蒡子(佐) 先视其年所属者为君,次四味为臣。君药倍用,臣药减半,佐视臣又减半。共为极细末。于冬至日修合,取 雪水煮升麻汁,打面糊为丸,辰砂为衣,竹叶煎汤下。 嘉靖甲午春,痘毒流行,病死者十八九,乃一厄也。时有预服三豆子汤、丝瓜辰砂散者,凡方书所载预解痘 毒之法,靡不用之,未见效者,余窃思痘疹疫疠之毒,因岁运灾眚之变,难以药解;而人事未尽,又不可诿之天 数也。于是检阅古方,乃于《韩氏医通》得五瘟丹,以五运为主,喜曰∶此解毒神药也。根据方修合,施售于人。但 报之者,莫不轻疏,人皆神之。因命之曰代天宣化丸。 张隐庵曰∶夫稀痘疹之方法虽多,未有如元兔丸之理甚精微,验若桴鼓。盖痘疹乃先天之毒,天一生水,地二 生火,水火相济,阴阳互交,乃水中之火毒也。元乃水天之色;参者参也,参天地之化育者也。菟丝子一名女萝, 《尔雅》名为玉女。盖兔乃月魄纯阴之物,故有玉女之称。《抱朴子》云∶菟丝初生之根,其形如兔握,割其 血以和丹药,立能变化,神异之品也。夫凡物得清凉水土之气,而后能发芽。兔丝秉纯阴之性,故得火暖而丝 长。此物理阴阳之妙用也。《内经》云∶骨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 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是肺肾天水之相通也。(肺属天。)玄参具水天之性色,能于水中以清发其天花;菟丝有阴阳 之妙用,能于至阴之中而透其阳毒。是以婴儿在百日内,与此丸服之,或服至三岁,则毒盛者稀而毒微者不出 矣。即热毒盛者,亦无险逆之虞。同邑卢子由先生,五十无子,得一种子奇方,即生二男,皆为痘坏。盖种子方 中,不无多热药耳。后复生子,皆以玄菟丸服之。至六十有五,连举六男六女,俱已长成,皆不为痘疹所坏。 玄菟之功效,岂浅浅哉。 \x卢氏玄菟丹\x 菟丝子(八两) 玄参(四两) 不经铁器,各为末,砂糖调服。初生者一钱,量加至一两。叶子容曰∶菟丝养先天之水,玄参清肾家之火。 一养一清,则痘疹之毒自减。童年久服,不特稀痘,且免痨瘵。 叶子容曰∶三豆汤为扁鹊之方。黑归肾以制相火,赤归心以制君火,绿归阳明以制胃火。三豆皆凉品,而 寓生发之意,常服而不嫌其峻烈,功缓而实取其稳便。未出痘疹时,及将出发热时,皆可服之。 \x三豆汤\x 黑大豆 赤小豆 绿豆(各一升) 生甘草(三两) 先将三豆淘净,甘草锉碎。用腊雪水同煮,至豆烂为度。去甘草,取豆晒干,入汁再浸再晒,以汁尽晒干。 瓷瓶收贮。逐日取一二两,用长流水两大钟,煎成一钟,面东温服。或以人中黄易甘草,加入经霜老丝瓜一个同 煮,更妙。 霖按∶稀痘疹诸方,率多苦寒之品,久服固妨脾胃,将出又恐冰毒。三豆汤一方,平善无弊,然究未若玄 菟丹之义精理微,效如桴鼓。惟因疫疠流行,则代天宣化丸又可参因。但避风远秽,节饮食,适寒暄,为预防之 第一义,不可不知也。 <目录>卷一 <篇名>禁忌 属性:孙东宿曰∶痧疹一证,比之出痘似轻,然调治失宜,其祸反不旋踵塞,毒瓦斯难泄,遂变紫 黑而死矣。如极渴欲水,只宜少与葱白汤,以滋其渴耳。必须使皮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桃、鱼、蜂蜜, 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聂久吾曰∶痧疹有所大忌,病家犯其忌,则至于杀人;医家犯其所忌,亦至于杀人也。其所忌不同,皆忌闭 塞其毒,不得发泄也。 一、忌荤腥、生冷、风寒。出痧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瓦斯抑郁而内攻也。 一、忌骤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毒。使毒瓦斯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暄热, 宜用辛凉发之,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暑热之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今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 适足以阻内热,使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宦家艰子,得一男子,甫一岁,出痧发热,痧未见形而发搐。医误认为急 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痧毒隐隐,在皮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烦闷声哑,至旬 日而死。此可以知凉药冰毒之害也。今因天热而骤用寒 凉,岂理也哉。 一、忌误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误用辛热以助毒,如桂枝、麻黄、羌活、苍术、丁香、肉桂、砂仁之类。 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亦致内攻之患。即有痧麻初起,四肢逆冷,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痧现自然渐 和。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如桂枝汤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可也。且天 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也,而多用辛热,岂理也哉。 一、忌误用补涩。痧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妨。如泄利过甚,则以加味四苓散 与之,切忌用参、术、诃、蔻补涩之药,以图速止。重则令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缠绵不已也。 如痧后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加木通、车前子、黄芩可也。 再小儿痘疹,宜避秽气、腋下狐臭气、房中淫液气、行远劳汗气、沟粪浊恶气、妇人经候气、诸疮腥臭气、 砒硫蚊烟气、误烧头发气、吹灭灯烛气、柴烟鱼骨气、葱蒜韭薤气、煎炒油烟气、醉酒荤腥气、麝香臊秽气。 宜守禁忌∶生人往来,詈骂呼怒,对梳头,对搔痒;勿拂地,勿对荒言,勿使僧道师巫入房,勿对饮食歌乐。 以上诸避忌,谨之则重可变轻,不谨则轻变重矣。 小儿痧豆初起,近人多服笋汤,意图发表。不知止可少少煎用,使引透肌肤,取其易出。若过用失宜,反令 元气受伤,脾气亏损,不能消化毒瓦斯,以致干呕泄泻,出汗心烦,灌浆时每有破烂湿痒、口疮等患。药内引用笋 尖,尤其所忌。今特摘出,以为习弊用笋汤之戒。 霖按∶痧疹阳毒,以发透为吉;其辛燥酸涩之味,不可误投。笋性甘凉行痰,有生发之意,用之何妨,惟 脾气虚弱者宜慎。 张石顽曰∶古方痧疹升发剂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升,能升动阳气,每致邪热上浮而作喘逆,当以紫苏、 葱白代用。非特升麻当慎,即桔梗初起亦须酌用,恐其载引浊气于上也。盖痧疹宜凉宜润,一切辛燥之味咸为 禁剂,用药之机,可不为之慎重乎。 孟介石∶痧疹属肺火,肺为五脏华盖,清虚其上,故出痧现形即没,皮肤不留形迹;不似痘疮,灌浆结痂也。 所以服药不可重表,恐攻动脏腑之热,熏蒸于肺,令肺窍闭塞,致痧不现,反增喘胀。今之庸医愚妇,一见痧疹, 无论热轻热重,概行燥散,病家亦欢欣而进,彼此皆不知深受其害也。大抵此证初起时,当以轻清微表,随宜 清凉以解肺热。此治痧之大法也。 小儿痧疹后口疮、牙疳等证,修合搽药万不可多入冰片、麝香。盖此二味香气迅烈,直达心肺,大伤真气, 致令睡卧不宁,饮食不甘。壮实者幸免其害,倘面色青黄,肌瘦不堪,气弱者,则有性命之忧。况见效不专在此 二味,用者不可不慎。 《 疹全书》云∶甘草一味,人多泛视,用之不当,为害非轻。味甘而温,性和而守,甘则发热,温则助 阳,守则迟滞。 之时日有限, 之阳毒有余。初时有迟滞之虞,后则致 疳热之患, 之首尾皆当慎用。 麻黄用之切当,有起死回生之功,虽危在旦夕者,服之可以立活。然有夜潮、腹潮、汗潮者,有经水不潮 者,有胎产不潮者,不可拘于一日三潮之论,误投麻黄,致表气空虚,阳气衰脱,为盗汗,为惊风,为 ,为 厥,不可救矣,用者慎之。 霖按∶论痧疹禁忌,慎风寒、节饮食、远房帏、避秽厌是矣。然用药之间,未可拘执。虽云伏热为时疠所 引,然禀赋不同,则感因各异,或当正治,或宜从治。于寒热温凉之间,毋犯实实虚虚之戒,最为扼要。聂清 江之骤字误字,最有深意,阅者勿轻看过。 <目录>卷一 <篇名>辨证 属性:万密斋曰∶凡出疹,热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证,亦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诀也。 霖按∶此即阳证得阳脉之义。若细软无力,则阳证得阴脉也。景岳以诊得阴脉,宜速救元神,用温补托法, 参酌治之,是矣。然有热毒深伏于内,不能透发于外,假寒真热之证,肢冷面青,六脉沉伏细数,若误用温补, 祸不旋踵。痧疹阳邪,热证俱多,安危之机,须细心体认也。 痧为阳毒,首先干肺。肺主气属金,热邪伤气,舌上多见白苔,金之色也,治当清肺。若无虚寒的证,误 治则杀人事矣。不独痧疹为然,夏日忽患咯血,俗名暑瘵,证亦见白苔,宜清络热,同一义也。司命者岂可 忽诸! 《 疹全书》云∶疹之出也,有热三日而即出者,有热四五六日而出者,有热而凉,凉而复热者,有一日寒 热往来数次而出者,有热一日凉一日,复凉复热至五六七日而出者。大抵五日前出者多轻,五日后出者多重; 毒少则热少,毒多则热多;热少则早而易出,热多则迟而难出,大有分别。七日不出,面青鼻煽,喘急生痰,名 曰闷 ,不治。 凡 先从肚腹发起,而后及于四肢者顺;先从手足发起,而后及于肚腹胸背者逆。 凡 于皮肤上发出,成粒者顺;以手摸之碍指尖,红者吉; 上重叠起 者吉。盖 以起发为上也。 痘后 者吉, 后痘者凶。盖痘后出 ,则腠理疏而毒易出,无形之毒瓦斯易泄也; 后出痘,则阴血亏而浆 难灌,有形之营血难成也。此言痘后出 ,因其腠理疏通,毒瓦斯易出,故吉;若 后出痘,则一日三潮,三日 九潮,往来进退,劳动阴血则血 虚,血虚而责其灌浆也,难矣。 痘 一齐出者,所谓 夹痘也,先治其 ,而后治其痘。 潮一日,忽夹痘苗,所谓 喷痘;痘苗初见,忽 又夹 。所谓痘喷 。治宜先发 潮,不论痘苗,三日潮完,痘始蒸长。但治痘药中,必须滋养阴血,切不可用 参、 、甘、芷、术、桂,温补之药,盖 无补阳法也。若痘出一日至四五日内,忽然 出痘中,所谓 合痘也, 发表起痘之药皆同, 发则痘自蒸长。若痘出六七日,内浆未灌,或灌未足,忽然 出痘中,所谓痘离 也,若 助痘浆则 闷而难出,若攻 潮则痘靥而不浆。既欲其潮,又欲其浆,正所谓阴阳困惫,气血奔命者是也。证必 上喘痰壅,下泻脓浆,神昏厥逆,百无一生。若痘少儿大,见 不失时机,连发 潮,痘虽迟滞,至三日潮完, 痘复蒸浆回合。以其元气壮实,等 潮完,痘乃自浆自靥而愈。此盖百中一二也。若痘多儿小,元气怯弱,至此 用补则 闭闷,不补则痘痒塌,施治两难,故曰逆也。若痘至九日,十、十一、十二日后,浆虽回而痂未落,忽 然出 ,所谓 赶痘也。治宜微发表,不可大发汗。如喘急无汗而 不起者,麻黄亦可权用。如服汗药皆成水泡, 亦不妨。至 后复结痂而落,宜多服滋阴养血药。若痘痂落尽而出 者,痘后 也。 潮已完而痘出者, 后痘 也。详见前章。 凡 五液兼见者顺,二三液不见者逆,一液不见者死。汗为心液,泪为肝液,吐为脾液,涕为肺液,泻为肾 液。 发于阳,火毒炎灼;五液皆属水,水能制火,是以轻也。遍身干燥,心液竭也;目无眵泪,肝液少也; 干呕无物,脾液乏也;鼻煽无涕,肺液干也;大便秘结,肾液亏也。五液不全, 后必有余毒。心无液者发热, 肝无液者惊搐,脾无液者牙疳,肺无液者咳嗽,肾无液者下利。五液皆无,不治之证。如少一二液者,当以药 救之。五液以多为妙。 夫 之难出也,为有六因,遂成六闭焉。一曰毒闭,因时气 恶厉,毒盛发热,久不出也。宜挑顶血及手足血,服解毒化毒之药以发之。二曰肌闭,因儿之肌肉坚浓难出。 宜用洗擦刮法,服松肌透表之药以达之。三曰肠闭,因脏腑热甚,大便不通,则经络闭塞难出。宜用导法,服 滋阴润肠之药以通之。四曰寒闭,因天气严寒,风雪凛冽,致令腠理闭密,血脉凝涩,邪滞难出。用胡荽喷 床帐,西河柳烧房中,服麻黄汤以表之。五曰食闭,因将出之时,恣啖饮食,食滞满闭,胃口停滞,不能运动 气血,而送 外出。宜用探吐法、摩熨法,服宽中化食之药以消之。六曰病闭,因儿有本病,复感时气出 , 为本病而滞 难出者多矣。如夹食、夹惊、杂疹、杂疮、损伤、怀妊等证,皆能滞 难出。宜照本证兼治之, 或从其急者先治之。瘀血喘满,不得不吐,此先治本病之急。痘浆见 ,发 为先,保元大忌;疟疾见 , 治为急,截疟大凶。此治 之急务也。谨此六闭者吉,犯此六闭者凶。 痘 皆有皮里隐、皮里疔。夫痘之皮里隐,身体头面上先见十数点红紫痘,父母不知,以为痘止此矣。 以火照之,皮里隐隐如菜子密布,宛如疥疮。初出细密,出皮里隐隐成片,皮痘一色,有影无形,此谓皮里隐。 亦有身面上不见红点,神昏烦躁,而成皮里隐者,此谓闷痘,惊搐发喘而死,父母不知其为何病而死也。 之 皮里隐,神昏厥逆,面青烦躁,气喘鼻煽, 全不见。以火照之,头面上、皮肉内隐隐有红点。其头面皮上, 微微有红光出没。或如灯光,瞬息即没,旋有旋无,日有数次。三日不起,必致喘闭而死,父母不知其为何病 而死也。此证必须细心辨视确切,急用大剂麻黄救之。若脉洪身热者,麻黄加石膏汤救之。 痘 皆有皮里疔。夫痘 未出,或微见标皮肉中有硬块,或紫或青或黑,摸之碍手,此谓皮里疔也,百无 一生。 凡痘 之皮里隐,能辨认急治,十中可活一二。若迟延失 治,毒瓦斯凝聚,变成皮里疔,便无生理矣。 渐出及正潮时,因风寒不谨,致令腠理闭塞,气血阻滞, 即隐没者,总名闷 也。 出二日,因风寒 早没者,证犹稍轻。 出一日而早没者,证必重。随出随没,乃危证也。致令咳嗽喘急,面青鼻煽,痰壅声嘶, 神昏迷闷,身凉无汗,轻者三四日,重者一二日,皆喘急而死。此与皮里隐不同。皮里隐者, 疹全未见点, 隐隐于皮肤之下,面上如电影灯光,忽来忽没,人全不知也。若已潮见 ,因风隐没,但分一日、二日、三日, 轻、重之不同,治法当与早没之时,急与麻黄发表汤,兼熏洗、刮擦法。倘得微潮一二次,喘定身温,方有生 机。《金镜录》云∶痧疹数潮后,见风早没,未清爽者,宜消食饮加散表之药。虽不复出,亦寻愈矣。此谓数 潮而言也。若止一二潮而早没者,其变证必凶,急当委曲调治。如一二潮而止,证必凶恶。身体如常,此必有夜 潮、腹潮、汗潮,减潮、经潮、产潮之类,不可强与发汗,变生他证。谨按因风早没之证急治,十全七八。如 使迟延,不可救矣。 不收敛,其证有二∶一曰血不归经,一曰血死肌表。 疹九潮已完,血回经络,则头面身上血迹渐次而 退。若红久不退,即是血不归经;若血迹变为青紫色,即是血死肌表也。如血不归经,用解毒清凉、敛阴收血 之药,宜养荣解毒汤。如血死肌表,用活血凉血、温经解毒之药。若 出三日后不没者,乃余毒内实也,宜四 物汤加清利之药,则热自解而 自消矣。若血死肌表,色变青紫黑,久则身热发肿,其青紫黑色之处从外溃烂, 脓水淋漓,痛痒不常,宜服清肌化毒汤,洗以苦参汤,敷以三黄散。若潮止一二次,外冒风寒,随出随没,色 变青紫,身冷不烂,必发喘急,不治必死。急宜大发表邪,以麻黄救急汤治之。 妇人经水后五日六日发热见 ,则血室空虚,邪气乘虚入内。重则妄见妄闻,如凭鬼祟,昼则明了,夜则 谵语,此谓热入 血室;轻则常发夜热,久成 怯。宜服清热养血之剂,主以加味逍遥散、调经养营丸。必得经调复行,方无后患 也。若妇人行经七八日见 ,或见 时即便行经,皆为热入血室。二者不同,治法亦异。如经尽后见 ,此热邪 乘虚入内也,令人多发夜热,或午后面红身热,久之则成骨蒸劳热。治当养血清热,宜逍遥散。如见 时行经, 此瘀血蕴结于内也,令人寒热如疟,发作有时。治当消瘀败毒,宜桃仁红花汤。总以经水复行为第一义也。 李豆仙曰∶ 之出也,气载之,血送之,达表则粒粒如麻,甚则叠肿,多则成片。一日三潮,从头而起, 渐渐身体,以及四肢,潮时 脚粒粒肿起皮上,三日九潮方完。潮则气送毒从毛窍而散,血留肌表,渐归经络, 红点以渐而退。头面先潮者色先淡,身腹后起者色后退。头面多者吉,少者凶,色赤者吉,紫黑者凶。 正潮 正潮者,早午晚一日三潮,三日九潮,人尽知也。 属阳,阳从阳类,故不潮于夜之阴,而潮于日之 阳,此正潮也。 夜潮 有夜潮,不可不知。盖 本属阳,然其赤点乃阴血也。男子阳盛,故潮于日之阳;女子阴盛,故潮于 夜之阴。有男子夜潮者,气不足而血有余也;有女子日潮者,血不足而热毒盛也。儿出 时,为父母者必夜观 之。如不知夜观,则九潮已过,犹以为未潮;九潮已足,犹以为未足。疏表之药,发表之物,犹然不彻,有致血 不归经,皮肤肿而色青紫者,有致吐血便血者,有致汗多亡阳者,有致中风发痉者。为父母者不可不知。 腹潮 小儿 疹,乃天行热毒挟少阳相火,蕴蓄于胃。胃主肌肉,故热毒之邪熏蒸于肌肉,先发热数日,然 后透泄于皮肤,粒粒如蛇咬状,乃 疹也。痘出于五脏, 出于六腑。六腑者专指胃腑而言也。既云出于胃腑, 何腑脏多受其邪?胃土传肺金,以前来者为实邪也。胃邪传肺,是腑传脏。如毒邪陷伏不出者死,不治矣。有 止发于肚腹,而头面手足一无所见,一日三潮, 三日九潮,惟在肚腹,粒粒起绽。缘小儿气血孱弱,不能周行遍体,故止在肚腹出 。发潮 根既出,他处虽无, 不足虑也。若用重剂取汗,则虚脱之祸立至矣,可不慎哉。 目潮 潮有从眼白珠先红,头面随红蒸热,一片通红,直待潮过热清,红色渐退,再潮复然,此阳毒之邪 交并于六阳也。六阳皆聚于头面, 毒出于胃腑,运于任脉,交并于六阳,则目睛裹赤,头面通红,潮时令人烦 躁不宁,甚则不省人事,宜以化毒饮、化斑汤加减治之。 斑潮 斑潮者, 发潮时,遍身起云头斑也,潮过则退,再潮复然。此胃腑毒热太甚,壅遏而然,宜以化斑 汤加减治之。若潮过不退者,不治之证也。 累潮 累潮者, 发潮时,遍身累累如疙瘩状,潮过稍平,再潮复肿。此热甚兼风,宜以大连翘饮治之。 隐潮 隐潮者,潮时见赤点于皮肤之上,潮过即没,毫无点迹,与平人同。此乃血和而毒不甚,故未潮则隐 伏于皮肤之中,既潮则发现于皮肤之上矣。若无恶候,宜从轻治,不必重剂。 闹潮 闹潮者, 发潮时,证见狂乱不宁,甚则谵语,目不识人,潮过则神清如旧,再潮复然。此热毒蕴于胃 脏,宜凉膈散加减以清之。大便秘结,少加大黄以通之,或用导法。蚯蚓酒洗去泥,捣汁,将药煎好,入蚓汁 数匙在内,最妙。口鼻衄血多者,名阳毒 也,磨犀角汁入药最妙。 汗潮 汗潮者,见 后止得一二潮,余则早午晚当潮时不见红点,止见身热腮红,江HT HT 汗出而已。此因天 禀 虚弱,阴血不足,或缘病后气血两虚,是以微潮一二次,潮亦不盛。万不可以为潮不足,妄用麻黄重剂,致令 汗多亡阳,变生中风、惊风、发痉、发厥之诸危证也,慎之。 减潮 减潮者,不足之潮也。 之常例,三日九潮,今止一日三潮者,有二日六潮者,有二三日总计止得 四五潮者。此乃 毒原轻,或因天行时气和平。如小儿皮嫩,五液俱全,身安证和者,亦无害也。 劫潮 劫潮者,命在危急,激得一潮,即可回生。 疹初出潮时,因风早没,致令咳嗽痰喘,面青鼻煽,胸 膈迷闷,三日已过,危在旦夕。急用麻黄发表汤,或三酥饼、蟾龙锭、还元复气丹,劫得微微一潮, 毒从汗 孔而出,不致内攻矣。若大便脓血,神昏不省者,逆候也。 经潮 经潮者,当分经前经后。凡经后三四日发热见 ,此血室空虚,与伤寒热入血室同。重则潮时妄见 妄闻,如有鬼祟,轻则夜热,久成疳劳。服药调治,月经复行,则无羌矣,宜用清热养血之剂。若染时气,发热 咳嗽喷嚏,三日起至七八日,不论已潮未潮,一遇经行,毒从血化,宜服解毒养血之品。 产潮 产潮者,孕妇发热,正在潮时,热极不安,其胎必下,胎下热退而 愈。盖热极则伤胎元,胎下则 毒从血化, 愈竟不潮矣。产后虽有热象,切勿妄用凉药,恣食寒物,只宜平调气血为要。 弄潮 弄潮者,夺先声也。一日三潮,早午晚熏洗、服药,必在将潮未潮之先,以激其怒。若已潮过,有 何益乎?故 将潮时,令儿不得安睡,先熏洗其面,随洗手足,既饲之以汤饮,随灌煎药,更相搬弄,以俟 其潮,故谓之弄潮。弄潮儿必啼哭怒泣,则内有以激其气;更加熏洗刮擦,则外有以助其势。内外夹攻, 无 不潮矣。 《保婴集》云∶ 出潮时,五液俱全,则经络宣通,无有留邪。若五液不足,各有余邪也。汗不足则发热, 涕不足为鼻渊,泪不足则为珠管(睛珠起星),吐不足则为牙疳,泻不足则为肠 。此皆 毒余邪,当随证而 治之。 《青囊集》云∶ 出之际,为风阻遏,不能全收者,即当服疏散肌表之剂,则 疹自退矣。若色变青紫, 此热毒内攻也。攻 于脾则呕吐;攻于胃则不食;攻于肝则筋急,遍身疼痛;攻于心则舌黑面黑,神昏谵语;攻于肺则喘促,摇头 掣手,甚则鼻塞舌干唇焦,不省人事。此皆恶候也。如或身热,小水短赤,神不昏,胸不突,腹不胀,庶或可 治也。 《保婴集》云∶肺受毒则胀壅喘急,脾受毒则呕吐困倦,胃受毒则满闷不食,肝受毒则目闭不开,心受毒 则语言不清,肾受毒则黑陷而不能救矣。 霖按∶《 疹全书》及李豆仙诸论,治法未淳,然辨证处细针密缕,发前人所未发,学人宜细心参玩也。 <目录>卷二 <篇名>论治(上) 属性:《圣济总录》云∶小儿疮疹审得其证,速疏利脏腑,然亦须详审。若大便已利,疮已出者,皆不可疏,亦不 可汗。若发其表,则疮空开泄,更增斑斓。仓公、扁鹊常用油剂、草剂,其法最妙。大率汤剂之用,所以透肌 和里,开通中外,使疹毒通快,不致壅瘀,去其邪毒,乃得痊差。然食乳婴孩与童子疮疹,治法不同。婴孩之 病,唯宜调节乳母,令气血清和,乳汁通利,最为要法。若初断乳儿,则以汤剂和其阴阳,调其荣卫。既差之 后,尤宜利其脏腑,以去其余毒。此治疮疹大法。 \x紫草汤方\x 治断乳儿并童儿患疹痘候,初觉多似伤寒,面与四肢俱赤,壮热头痛,腰脊疼,足厥冷,眼黄赤,脉浮洪, 至数数大不定,小便赤少,大便多秘,才觉四肢、色候及脉俱是疹痘疾,未攻皮毛穴出者,便可以服饵和匀脏 腑,疏泄逐下药。按仓公论云∶可服油剂,不可用燥药并冷药。若疹已结在皮毛穴处,微微出,即不可疏泄。 或疹出太盛,窦穴脓水者,却可疏利也。或未与疏转,即急服紫草汤。 紫草二两,以百沸浸草,用物盖,勿令泄气。凡二月至百日孩服半药注子,五七月儿服一药注子,一二岁儿 服半合,三四岁儿服一合。疹虽出,其势亦轻,常服无妨。 \x生油汤剂\x 治儿脏腑伏热,未成疹子,四肢微觉有热,食物似减,头发干直,额上微热用此方。 生麻油一钟,令如人体温,以热水一小钟放入油内,不住手 搅,令水尽如蜜。夜卧时,二三岁服二蚬壳,五七岁三蚬壳,十岁以上儿三大蚬壳,大人服三合。食良久与服, 服了卧时。如三五服后,大小便利,肌热退,则疹痘不复发也。 霖按∶近世所传,治痧疹发不透而气喘者,急用芝麻五合,滚水泡之,乘热熏头面,即复出,谓有起死回生 之功。盖一由脏腑利毒下行,一由皮毛发毒外出,用法不同,其义则一。 万密斋曰∶痘疹皆胎毒所发,毒者火也,故痘子大而 肿者,少阳三焦火也。阳道常饶,故大而肿。疹子小 而碎密者,少阴心火也,阴道常乏,故小而密。三焦水谷之道路,脾胃主纳水谷,治痘专以脾胃为主。心肺属阳 而位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观其咳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 火铄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 疮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泻, 或手掐眉目鼻面。宜用升麻葛根汤,不可作伤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则增其热,为衄血,为咳血,为口疮咽痛,为 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 下也。如手足梢微冷,恶寒而无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之热也;手足梢微温,发热有汗,面 赤而光者,伤风之热也,并宜惺惺散发散之。目胞肿而右颊有青筋,发热而头额腹肚最甚,或兼呕吐腹疼者,伤 食之热也,备急丸下之。面色青红,额正中有纹,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手络脉微动而发热者,此惊热也,泻 青丸、牛黄清心丸主之。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颊赤,大小便秘,胁下汗者,此风热也,宣风散主之。已上诸热, 久而不去,内外感发,则所蕴疮疹之毒,亦能乘间而出矣。 \x升麻葛根汤\x 解发痘疹之良方。 葛根 升麻 甘草 白芍药(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x惺惺散\x 解发痘疹良方。 人参 桔梗 甘草(炙) 白茯苓 栝蒌根 白术(各等分) 细辛(少许)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叶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候。(一方有防风、川芎。) \x备急丸\x 木香(二钱五分) 大黄 牵牛末(各五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前山楂煎汤下。 \x泻青丸\x 治肝热作搐良方。 羌活 大黄(煨) 川芎 当归 防风 山栀仁 龙胆草(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汤同沙糖水化下。 \x牛黄清心丸\x 治心热神昏。 牛黄(二分半) 辰砂(一钱五分) 黄连(五钱,生) 郁金(二钱) 黄芩(三钱) 山栀仁(三钱) 共研细末,腊雪水调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灯芯汤送下。 \x宣风散\x 治黑陷里实,以代百祥丸、牛李膏。 槟榔(二个) 陈皮(五钱) 甘草(五钱) 牵牛(四两,用半生半炒,取头末一两) 上为末,三二岁蜜汤调下半钱,以上一钱,食前服。 疹喜清凉,痘喜温暖,此法人皆知之。然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毒 便解。非若痘必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子成实之时,若大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 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 温凉适宜,阴阳自和,是为得之。 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便毒解。故治疹子者,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以药发之如时。大寒以桂枝 葛根汤发之;大热以升麻葛根汤(方见前)。合人参白虎汤发之;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如兼疫疠之 气,以人参败毒散发之。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发之。外用胡荽洒,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亟出。如三四 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上喘促,昏闷谵妄者,必死证也。 \x桂枝葛根汤\x 桂枝 葛根 升麻 防风 赤芍药 甘草(各一钱) 上锉细,加生姜三片,淡豆豉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无时。 \x人参白虎汤\x(又名化斑汤) 解斑疹良方。 人参(一钱) 知母(三钱) 甘草(一钱) 石膏(五钱) 糯米(一合) 上锉细,水二盏,煎待米熟去渣,温服无时。 \x荆防败毒散\x 疹痘之发散药也。 荆芥穗 柴胡 甘草 人参 桔梗 川芎 青防风 茯苓 枳壳 前胡 羌活 独活 上锉细,加薄荷五叶,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x人参败毒散\x 解疫疠、发痘疹之良方,又主腰痛,四时通用。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茯苓 桔梗 人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细,加生姜三叶,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一方加薄荷少许) \x胡荽酒\x 治倒陷。 胡荽四两切,以好酒二盏,煎一两沸,入胡荽,用物盖定再煎,勿令泄气。放冷,每吸一两口微喷,从背 至足遍,勿喷头 面。病患常令闻荽气。 发热六七日以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浓,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 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方见前),散麻刮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甚 于里,伏而不出,河间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发之解之。再不出者,死证也。 \x麻黄汤\x 麻黄 杏仁 甘草(各等分) 石膏(倍用) 上锉细,加腊茶叶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一方无石膏,有桑白皮。) \x河间凉膈散\x 解痘疹表里俱热,纯阳无阴之豆。 大黄 朴硝 甘草(各五分) 连翘(一分)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一分半) 淡竹叶(五片) 上锉细,作一服。水一盏,煎八分,去滓,入蜜一匙,和匀服。 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声不已,上气喘气,面浮目胞肿,时卧时起,此毒火内蒸,肺叶焦举, 宜甘桔汤合人参白虎汤(方见前)去人参加牛蒡子、薄荷叶主之。 \x甘桔汤\x 解咽喉之良方。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渣,食后温服。 疹子发热,或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须止之,亦发散之义。故汗者,毒从汗散;衄者,毒从衄解。但不可太 过。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方见前)合黄连解毒汤主之;衄太多,玄参地黄汤主之。 \x黄连解毒汤\x 此解火毒痘疹通用方。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x玄参地黄汤\x 治痘疹衄血。 玄参 生地黄 牡丹皮 栀子仁(各一钱半) 甘草 升麻(各五分) 白芍药(一钱) 上锉细,加炒蒲黄半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疹子发热吐利,纯是热证,不可作寒论,乃火邪内迫。上焦多吐,下焦多利,中焦吐利并多。自利宜黄芩 汤。吐利宜黄芩加半夏汤。自利里急后重者,宜黄连解毒汤(方见前)合天水散主之。 \x黄芩汤\x 治协热而利。 黄芩(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六钱) 上锉细,加大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食前温服。 \x黄芩加半夏汤\x 即前黄芩汤加半夏二钱,生姜一钱。 \x天水散\x 治痘干燥而痛。 白滑石(四两) 甘草(一两) 共为细末,白汤调服。或用涂痘子甚佳,以蜜水调刷之。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毒火上熏而痛也,勿作喉痹同论,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针决去恶血。 痘疹只是咽干作痛,宜甘桔汤(方见前),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细细咽之。 \x射干鼠粘子汤\x 治咽喉痛。 射干(一两) 鼠粘子(四两,炒香) 甘草 升麻(各一两) 上锉细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 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发热渴者,升麻葛根汤(方见前)加天花粉、麦 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方见前)合黄连解毒汤(方见前)主之。 痘疮贵三四次出,谓出匀。 疹贵一齐涌出,谓出尽。疹子只要得出便轻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 此将出之兆。出形细密与痘疮密者相似,但疹子随出随没,非若痘子之以渐长大也。出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 但疹子粒粒成疮,非若斑子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 痘疹之色不可同论。大抵痘子怕太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疹子喜通红,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 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养血化斑汤主之。色太红焰,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 黑者死证也。 \x养血化斑汤\x 治白疹。 当归身 生地黄 红花 蝉蜕 人参(各等分) 共锉细,水一盏,姜一片,煎六分,去渣,温服无时。 \x大青汤\x 治斑疹火毒良方。 大青 生地黄 玄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木通 地骨皮 荆芥穗(各等分) 共锉细,水一盏,淡竹叶十二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午时即收;午时出者,子时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 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方见前)解之。逡巡不出者, 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败毒散(方见前)主之。 疮疹非热不出。疹子欲出,则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眩,或身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诸病悉解,此一 层疹子随收矣。如疹子即出,热甚不减,此毒壅遏,宜大青汤(方见前)解其表。便涩者,以黄连解毒汤(方见前) 合人参白虎汤(方见前),或大连翘汤解其里。大便不通者,河间凉膈散(方见前)加牛蒡子。 \x大连翘汤\x 此解里热之良方,痘疹通用。 连翘 防风 瞿麦 荆芥穗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蝉蜕 赤芍药 白滑石 木通 黄芩 甘草 山栀子(各五 分) 上锉细,加紫草五分,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博爱心鉴》有牛蒡子,名大连翘饮。) 凡疹子只要出得尽,则毒邪解散,正气和平。如拂拂发热, 烦闷不宁,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烦热者,宜黄连解毒汤(方见 前);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方见前),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去,呕 泄自止矣。 \x柴胡橘皮汤\x 柴胡 橘皮 黄芩 半夏 人参 白茯苓(各等分) 上锉细,加竹茹一团,生姜一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灾。若不预解,使之尽出,以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 久枯瘁,或成惊痫,或为泄利,或咳血喘促,或作疳 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尽者也。 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施治,待气血和畅,自然退去。若热太甚,或日久不减,以柴胡麦 门冬散。甚则以黄连解毒汤(方见前)合人参白虎汤(方见前),与前方相间服之。如发枯毛竖,肉消骨立, 渐渐羸瘦者,柴胡四物汤主之。 \x柴胡麦门冬散\x 柴胡(五分) 甘草(二分) 麦门冬(八分) 龙胆草(三分) 人参(半钱) 玄参(半钱) 上锉细,水煎服。 \x柴胡四物汤\x 治疹后余热。 柴胡 麦门冬 淡竹叶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地骨皮 人参 黄芩 知母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与急惊风同论,用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送服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 者不可治,宜服抱龙丸。 \x导赤散\x 治心热发搐。 生地黄 木通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细,加淡竹叶七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一方加人参、麦门冬) \x安神丸\x 当归身 麦门冬 白茯苓 黄芩 甘草(各半两) 朱砂(一两) 龙脑(二分半) 上为末,汤浸蒸饼和 猪心血捣匀,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灯芯汤下。 \x抱龙丸\x(又名琥珀抱龙丸) 治痘惊。 真琥珀 天竺黄 白檀香 白茯苓 人参(各一两半) 粉草(去节,三钱) 枳壳(麸炒,一两) 枳 实(麸炒,一两) 辰砂(水飞,五两) 金箔(一百片,筛) 山药(炒熟,一两) 胆星(一两) 上各取细末,再筛和匀,每药一两,取新汲水一两,重入乳钵内杵匀,丸如弹子大,阴干,勿用日晒,(晒) 则燥裂矣。每服一丸,薄荷叶煎汤化下。 凡疹后牙根黑烂,肉腐血出,臭息冲人者,曰走马疳,马鸣散主之。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 唇崩鼻坏者,死证也。如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曰狐惑,以化 丸主之。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证也。 \x马鸣散\x 治走马疳良方。 人中白(即溺桶底白垢也,以物刮取,用新瓦盛之,火 过如白盐乃佳,半两) 马鸣退(即蚕蜕纸也, 火烧过,二分半) 五倍子(生,一分。另用一分,同矾 枯) 白矾(二分,捶碎。另取五倍子一分,入 矾干内,以火 枯) 共为细末,用浓米泔浸,洗净拭干,以此药敷之。 \x化 丸\x 蜀椒(取开口者,炒去汗,二分) 黄连(半两) 苦楝根白皮(阴干,二分) 共为末,用乌梅肥者七个,艾汤浸,去核,捣烂和丸,艾汤下。 疹后泄利日久不已者,曰休息痢。不可妄施涩剂,以成霸功。宜黄芩汤(方见前)合天水散(方见前),与 香橘丸相间治之。若呕吐不能食者,名噤口。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如尘水者,皆死证也。 \x香橘丸\x 木香(半两) 黄连(一两,以吴茱萸五钱同炒,去吴茱萸不用) 石莲子(取肉二钱半) 陈皮(半两) 上为末,醋调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陈仓米汤送下。 疹子收后微咳者,此肺气未平也,不须调治。若咳转甚,喘气逆气,发则连绵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 焦,故咳也,宜人参清膈散主之。身热者,麦冬清肺汤主之。若咳久不止,面浮目胞肿,胸高而喘,息则耸肩, 血自口鼻出,面色青或赤,鼻燥昏闷,摇头摆手者,皆死证也。 \x人参清膈散\x 治肺热鼻干,涕唾稠粘。 人参 柴胡 当归 白芍药 知母 白术 黄 (炙) 地骨皮 紫菀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桔梗(各五分) 黄芩(二分半) 滑石(七分半) 石膏(七分) 上锉细,加姜如钱大三片,水一盏,煎七八分,去渣,食后温服。 \x麦冬清肺汤\x 治疹后咳嗽不止。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 知母 贝母 杏仁(去皮尖,炒,研) 地骨皮(各等分) 共锉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疹家通禁鸡、鱼、炙、 、盐、醋之类。直过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纵口,致生他疾也。 曾见痘疹收后,动止出入,饮食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还是元气怯弱,乘以疫疠之气,正不能胜邪, 邪伏于中,外 若无病,内已亏损,故一中而死,谓之中恶。 凡小儿初生未盈月者,遍身红点,俗呼奶疹者是也。此由胎中受热,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作时行疹子 论,妄用汤剂。盖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汤丸也,宜用溯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 \x溯源解毒汤\x 解胎毒之良方。 当归身 川芎 连翘 人参 白芍药 生地黄 黄连 甘草(生) 陈皮 木通(各等分) 上锉细,加淡竹叶十片,水一盏,煎半盏,去渣,温服无时。 凡天行,若病大便硬结,热留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