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针灸资生经 书名:针灸资生经 作者:王执中 朝代:南宋·嘉定十二年 年份:公元1220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针灸资生经》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9%92%88%E7%81%B8%E8%B5%84%E7%94%9F%E7%BB%8F <目录> <篇名>序 属性: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垣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 。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 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门。虽枳实辈不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朱肱 庞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三衢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该括行。古圣贤活人之 意。赖以复传。今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对病。凡百氏 之说切于理。自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 是始无遗憾。传谓为人子者。不可不学医。予亲年八十。精力强健。非赖此书耶。因俾医卫 世杰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锓木庾司。以补惠民之阙。时嘉定庚辰孟夏朔承议郎提举淮南 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徐正卿序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属性:\r偃伏头部中行十穴\pf-f1.bmp\r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止七七壮。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 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止三七壮。禁针。针即发狂。忌生冷鸡猪羊酒面动风等物。 明堂云∶举火之时。忌热食。不宜热衣。 上星(自此以下。不言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明堂云。容豆是。)以细三棱 针之 同。甲乙经、热穴论注、并刺三分。囟会在上星后(明堂云。上星上。)一寸陷中。可灸二 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针入二分。(此后去入字。)留三呼。得 气即泻。若八岁以下。不得针。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同。素问注云∶刺四 予少刻苦。年逾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疼如破。后因灸此穴。非特脑不复冷。他 日酒醉。脑亦不疼矣。凡脑冷者宜灸之。 前顶在囟会后寸半骨陷中。甄权云是一寸。今根据素问寸半为定。针一分。灸三壮。止七 七。忌同。素注云、(此后去问字。)刺四分。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寸半。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壮。止七七。凡灸头 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针二分。得气即泻。唐秦鸣鹤刺微出血。头痛立愈。素 旧传秦鸣鹤针高宗头风。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头疼立 后亟取金帛赐之。是知此穴能治头风矣。明堂经治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凡灸七处。亦 先于百会。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予旧患心气。偶睹阴阳书。有云∶人 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气愈。后阅灸经。此穴 果主心烦惊悸。健忘无心力。自是间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数疾而已也。(一名天满 神聪四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一寸。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针三分。 明堂有此四穴。而铜人无之。其穴治头风目眩狂乱风痫。亦所不可废者。故附入于此。明堂 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理头风多鼻涕鼻塞。三日一报。针二分。 按铜人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 不知何所据。且附入于此。所谓疑以传疑也。(今以诸经校勘。上星穴者是。)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寸半枕骨上。灸五壮。针二分。明云四分。(后凡云明云 者。明堂经云也。) 强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寸半。针二分。灸七壮。明云五壮。 脑户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寸半。禁针。针令人哑。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 夭。明云、灸令人失音。针三分。素注云四分。甲乙云不可灸。 铜人云禁针。素问明堂乃云针入三分四分。亦可疑矣。不如不针为稳。素问盖云刺脑户 风府一名舌本。在顶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 。使人失音。针三分。明云四分。留三呼。又云舌缓、针风府。(见下) 岐伯对黄帝伤寒之问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然则 者、固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俗谓三角是也。予少 怯弱。春冬须数欠感风。自用物护,后无此患矣。凡怯弱者、须护项后可也。(今妇人用帛 蔽项。名护项。乃云蔽垢腻。其名虽存。其义亡矣。) 哑门(一作喑)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 舌本。仰头取之。禁灸。令人哑。针三分。素注云∶在项后发际宛中。去风府一寸。明云 。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舌急针喑门。舌缓针风府。得气即泻。可小绕针入八分。 留三呼。泻五吸。泻尽更留针取之。得气即泻。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属性:\r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pf-f2.bmp\r 曲差二穴。在神庭两旁寸半。入发际。针三分。灸三壮。 五处二穴。在上星两旁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五壮止。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寸半。针三分。禁灸。忌同。明云在五处后二寸。素注云一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络却二穴。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寸半。灸三壮。素注云、刺三分。留五呼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寸半。(明上下云。七分半。)侠脑户(脑户在强间后寸半。)旁寸三分。 起肉枕骨入发际上三寸。灸二壮。明云、针三分。素注云、留三呼。甲乙经云、二分。 铜人云、玉枕在络却后一寸半。明堂上下经皆云七分半。若以铜人为误。则足太阳穴亦同。若 以明堂为误。不应上下经皆误也。(小本明堂亦同。)予按素问注云、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则 与明堂之七分半相去不远矣。固当从素问为准。然而玉枕二穴既夹脑户矣。不应止七分则至 于 天柱二穴。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明云二分。留三呼。泻 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忌同。下云三壮。素注云刺二分。 眉冲二穴。一名小竹。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是。疗目五般痫头痛鼻塞。不灸。通针三分 明堂上经有眉冲穴。而铜人经无之。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废者。其穴与曲差相近。故附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r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pf-f3.bmp\r 临泣二穴。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忌同。素注云 灸五壮。足少阳有临泣穴矣。此亦有之。盖此乃头临泣穴也。 目窗二穴。在临泣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今附。三度刺,目大明。 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 承灵二穴。在正营后寸半。灸三壮。素注云、刺三分。 脑空二穴。一名颞 。在承灵后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灸三壮。曹操 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立愈。忌同。素注云∶按脑空在完骨后枕骨上。甲乙经作 玉枕骨中。风池二穴。在脑空后发际陷中。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在项后发际 陷中。甲乙经云、脑空后发际陷中。针寸二分。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 。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艾炷不用大。忌同。 当阳二穴。当童人直上入发际一寸。疗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三分。(明下) 铜人无当阳穴。而明堂下经有之。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废者。其穴与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属性:\r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pf-f4.bmp\r 颔厌二穴。在曲周下(足少阳穴无下字。明堂同。)脑空上廉。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忌 同。明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下脑空之上、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无所闻。 悬颅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阳穴同。明堂无上字。)脑空中。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 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上。脑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后手少阳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 有一误。(悬颅二穴。在曲角上是) 悬厘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阳穴。无上字。)脑空下廉。针三分。灸三壮。 天冲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足少阳穴同。)灸七壮。针三分。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壮。针三分。明下云、嚼而取之。 曲鬓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明作穴。)针三分。灸七壮。明下云、 曲发灸三壮。(指迷。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 铜人云、曲鬓足少阳穴同。素问亦同。明堂下经云、曲发。疑发字误也。(曲鬓穴是。 曲发字误。) 角孙二穴。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明作穴。)治目生肤翳。齿龈肿。灸三壮。明堂 别无疗病法。明云、主齿牙不嚼物。龋痛肿。针八分。 按明堂云、角孙主齿牙不嚼物。龋痛肿。则有疗病法矣。铜人乃云、明堂别无疗病法。 岂后人增益之耶。将所治止此。因谓之无疗病法欤。 窍阴二穴。在枕骨下。(足少阳穴云。在完骨上。)摇动有空。针三分。灸七壮。明云 、五壮。针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此有窍阴矣。足少阳胆经亦有此穴。此当为头窍阴也。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针五分。灸七壮。明云、三壮。针三分。 颅息二穴。在耳后间青络脉。灸七壮。不宜针。明云、颅息在耳后青脉间。灸三壮。 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杀人。 脉二穴。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壮。针 一分。明云、在耳内鸡足青脉。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灸七壮。针三分。明云、二分。灸根据年壮。 翳风二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针七分。灸七壮。明下云、三壮。在耳后尖角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正面部中行六穴 属性:\r正面部中行六穴\pf-f5.bmp\r 素 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外台云、不宜灸。针一分。 水沟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不及针。日三壮。若灸、可 如小雀粪。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顿愈。忌同。明云、日灸三壮。至二百罢。若 是水气。唯得针此穴。若针余穴。水尽即死。下云、灸五壮。 兑端在唇上端。针二分。灸三壮。炷如大麦。明下云、在颐前下唇下。开口取之。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筋中。针三分。灸三壮。 承浆一名悬浆。在颐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壮。止七七。灸即血脉通宣。其风立愈。炷 箸头作。针三分。得气即泻。忌同。明云、颐前下唇之下。针三分半。得气即泻。泻尽、 更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阳明 脉断。令风不差。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风立愈。下云、下唇棱下宛中。 廉泉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明云舌本间。)灸三壮。针三分。得气即泻。明云、 二分。(千云。当颐直下骨后陷中。)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属性:\r面第二行左右十穴\pf-f6.bmp\r 攒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员柱。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针一分。 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受刺、目大明。忌同。明云、 宜细三棱针。针三分出血。下云、灸一壮。 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在目内 。针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 禁灸。忌同。明云、目内 头外畔陷宛宛中。针分半。留三呼。补不宜灸。一云、在目内 按明堂云、针一分半。铜人乃云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误。予观面部所针。浅者入一分 。深者四分尔。而素问气府注亦云刺入一分。则是铜人误写一分为一寸也。 巨 二穴。夹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跷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 明云、巨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八分。跷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七七壮。 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针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忌同。 禾 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针二分。又手阳明穴云、禾 一名长频。直鼻孔 沟旁五分。明云、和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下云、禾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铜人经禾 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明堂下经作禾 。 即 也。上经乃作和 皆云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则是一穴也。而铜人手少阳穴复有和 二穴。在耳前兑(素 发陷中。其穴相去远矣。恐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诸经校勘。禾 穴者是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属性:\r面第三行左右十穴\pf-f7.bmp\r 阳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壮。针入二分。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 。忌 肉日加长。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见物妨。或如五升许大。 铜人云、此穴可灸三壮。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明堂乃云针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 后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据。未知其孰是。不针不灸可也。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灸七壮。针三分。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地仓二穴。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微动是也。针三分。(明云。针三分半。)留 五呼 大迎二穴。在曲颔前寸二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属性:\r面第四行左右十穴\pf-f8.bmp\r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寸半。一云、直耳上入发际四分。针二分。灸七壮。(二说相去远 矣。可疑。千云。耳正直上入发际二分。) 丝竹空二穴。一名目 。在眉后陷中。针三分。留二呼。宜泻不宜补。禁灸。使人目小 。又令目无所见。 瞳子 二穴。在目外 五分。灸三壮。针三分。素注、在目外。去 五分。(千注。 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颧 二穴。在面颊骨下廉。兑骨端陷中。针二分。 头维二穴。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寸半。针三分。禁灸。(本神在曲差旁寸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属性:\r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pf-f9.bmp\r 上关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灸七壮。艾炷不用 大。箸头作炷。若针、必须侧卧张口取之。乃得。禁针深。问曰、何以不得针深。岐伯曰、上关 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 。下关久留针。即KT 而不得欠。牙关急。是故上关不得刺深。下关 不得久留针也。明云、客主二穴。针入一分。留之。得气即泻。日灸七壮至二百。炷不用 大。其针灸之。必须侧卧张口取之。乃得穴。避风。下云、灸一壮。 按素问刺禁曰、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注云、言刺太深、则交脉破决。故为 耳内之漏。脉内漏则气不营。故聋。审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KT 而已。用针者所当知也。 下关二穴。在上关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即闭。针入四分。得气即泻。禁灸 。又云、下关不得久留针。(见上)侧卧闭口取穴。 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亦云太阳之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不灸。针三分。(明) 铜人有上关下关各二穴。素问亦同。但明堂上下经有上关而无下关。惟上经有前关穴。 又不与下关穴同在上关之下。恐别。自是前关穴。一名太阳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涩等疾。所不 可废。故附入于下关之后。 和 二穴。在耳前兑发下横动脉。针七分。灸三壮。素注,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 和 二穴。在耳前锐发陷中。明堂上经亦有和 二穴。 即 也。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 即铜人之禾 。明堂下经之禾 也。或者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尔。恐人以和 和 听会二穴。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针七分。留三呼。 得气即泻。不须补。日灸五壮。止三七壮。十日后根据前报灸。明云、针三分。忌冷食呵。 下云、灸三壮。(一云听呵前一云后名听会。)一名听呵。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针三分。留三呼。 灸三壮。明下云禁灸。有病不过三壮。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针三分。灸三壮。明云、针一分。 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针四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止七七。炷如大麦。忌同。 明下云、在耳下二韭叶陷中。灸三壮。又云、耳下曲颊骨后。千云、一名机关。在耳下八 分。小近前。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属性:\r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pf-f10.bmp\r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明堂此有 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 。当中指下陷中。甲乙经云、只可针五分。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刺 、则令人闷倒不识人。即速须三里下气。先补不泻。须臾平复如故。凡针肩井。皆以三里下 其气。大良。灸七壮。明云、针四分。先补而后泻。特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 若妇人胎落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灸乃胜针。日灸七壮。止一百。若针肩井。必 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 明堂即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罢。则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 其说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后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央。针八分。灸三壮。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灸五壮。针寸半。明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 日灸三壮至七壮。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入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 。忌同。下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两行骨陷中。灸一壮。(铜云∶云门在巨骨下夹气户旁 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气户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 铜人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两叉骨间。明堂下经亦同。但明堂上经云、巨骨一穴。在 心脾 骨头。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头亦异。岂其所谓一穴在心脾头者。非巨骨耶。不然 、即是误写二字作一字。肩胛为心脾也。 会二穴。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 (素注∶臂前廉肩端。)肩 二穴。在膊头骨肩端两骨间陷宛宛中。举臂取之。灸七壮。至二 七。以瘥为度。若灸偏风不遂。可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 灸不畏细也。刺即泄肩臂热气。唐库狄钦患风痹。手足不得伸。甄权针此穴。令将弓箭射之 。如故。明云、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增至二 七。若灸偏风不随。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细。若刺风 风 风病。当其火艾。不畏 细也。忌同。(千云∶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外台名扁骨。) 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举臂取之。针七分。灸三壮。明云、五壮。 肩贞二穴。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针五分。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 秉风二穴。在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灸五壮。针五分。 俞二穴。在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素在肩 后。举臂取之。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九分。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明上云、一壮。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属性:\r背俞部中行十三穴\pf-f11.bmp\r 大椎一穴。(一作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 (明云∶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则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 以异也。但铜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诸经皆同。惟明堂下经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 在第一椎下。不应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经误写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经。亦言陶道穴 在大椎节下。与铜人合。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无疑矣。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五壮。针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针五分。灸七七壮。明云、五壮。下云、三壮。 神道在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七七壮。止百壮。小儿风痫螈 。可灸七壮。明云 、针五分。灸三壮。下云、五壮。 灵台在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经阙疗病法。出素问。 至阳在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筋缩在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脊中一名神宗。在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针五分。得气即 明堂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接脊在十二椎下节间。(下经治小儿疳脱肛。) 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明云、在十二椎下节间。下云、 十一椎下。 铜人云、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 十一 椎下。不应悬枢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误矣。考之素问。亦与铜人同。当以铜人为正。明堂 上经亦误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节下尔。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明作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阳关在十六椎下间。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阙疗病法。出素问。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腹地 舒身 。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忌房劳 举重强力。 甲乙云、针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明云、三壮。下云、五壮。素注云、针一分。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注亦可二寸。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一名髓空。 长强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其穴跗地取之。甲乙云、在脊 端。针三分。转针以 大痛 为度。其穴跗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针。日三十壮。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忌冷食房劳。甲 乙云、针二寸。留七呼。明下云、五壮。 自大椎至腰俞。长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甲) 有里医言∶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灸节下当骨无验。以鱼肉骨参之。其言为可 信。盍根据其言。当骨节灸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属性:\r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pf-f12.bmp\r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同)明 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同。(难疏。骨会大杼。骨病治此。) 明堂云禁灸。而铜人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频刺泄诸 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自此后不写相去二字。)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 。出 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 呼。灸百壮。明下云、三壮。(千。肺俞对乳引绳度之。) 厥阴俞二穴。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七壮。千、扁鹊云名阙俞。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下云、灸 五壮。(千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 铜人云、心俞不可灸。可针入三分。世医因此遂谓心俞禁灸。但可针尔。殊不知刺中心 一日 可也。岂可泥不可灸之说。而坐受毙耶。 督俞二穴。一名高盖。在六椎下两旁各寸半。禁针通灸。 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难疏 。血会鬲俞。血病灸此。) 八椎下两旁。铜人明堂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素云、 刺中肝。五日死。 胆俞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三 分。下经云、灸五壮。素、刺中胆。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素云 、刺中脾。十日死。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云、三壮。下云、七壮。 三俞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针三分。下云、灸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忌同。明云、三壮下。 云、五壮刺中肾六日死。 气海俞二穴。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 按明堂有气海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二壮。 关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 按明堂有关元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小肠俞二穴。在十八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中膂内俞二穴。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十呼。灸 三壮。明下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 白环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甲乙云、针如腰户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 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先泻讫。多补之。不宜灸。忌房劳。不 得举重。明下云、灸三壮。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侠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千云、腰髁下一寸。 次 二穴。在第一空侠脊陷中。可灸七壮。针三分。 中 二穴。在第三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二壮。 下 二穴。在第四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骨两旁。针八分。灸五壮。 千金八 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四穴。故名八 。)其曰夹脊四寸。是 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当除脊各寸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r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pf-f13.bmp\r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侠脊各三寸。灸五壮。针三分。 魄户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 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七壮。至二百。下云、魂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又云 、魄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五壮。素注云、魄户上直附分。 铜人有魄户穴。明堂上经亦同。而下经既有魄户穴。又有魂户穴。皆云在三椎下。若谓 魄字作魂。不应两出魄户穴也。考之下经。既有悬钟矣。后又有悬钟。既有天突矣。其治小 儿。又有天突。意者魂户即魄户。(误作魂。)而两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在四椎下。(明云。近五椎。)两旁各三寸。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 失精 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 摩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明云。 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KT KT 然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 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 是 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灸讫后。令人阳气益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论曰、昔在和缓。不 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 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 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 。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 七壮。当根据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只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神堂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 素注云、上直魄户。(余同) 二穴。在肩膊内廉。侠(明堂作在。)六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 。病者 言 。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忌苋菜白酒。明下云、五壮。 膈关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 魂门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 阳纲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阔肩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 壮。 意舍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云 、五十壮至百二十壮。甲乙云、三壮。针五分。下云、灸七壮。素注、二壮。 胃仓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针五分。灸五十壮。明云、五十壮。甲乙云、三 壮。 肓门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其(明堂作异。)经云、与鸠尾相直。灸三十 壮。针五分。 志室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两旁 各三寸半。灸七壮。 明堂上经作两旁各三寸。与铜人经同。而下经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壮。针五分。明云、灸五 七壮。至五十壮。甲乙云、三壮。下云、五壮。 秩边二穴。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壮。针五分。忌同。明云、 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针三分。 素问气府论注曰、秩边在二十一椎下两旁。上直胞肓。与铜人经明堂经二十椎下不同。 未知其孰是。姑两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当准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 属性:\r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pf-f14.bmp\r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灸三壮。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明云。发际上一寸陷 中。) 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面肿眼合。先取 。后针天牖风池即瘥。若 不先针 。即难疗。明云、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亦 不宜灸。下云、灸三壮。素注同。 铜人明堂上经皆云不宜灸。下经素问注乃云、灸三壮。恐凡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也。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侠突后、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灸三壮。针三分。忌同。明下云、天顶在项缺盆 直扶 突气舍后一寸陷中。灸七壮。素气府注云、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按甲 乙经作寸半。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后寸半。灸三壮。针三分。素注、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 迎后。仰而取之。 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灸三壮。针三分。(素云。二分。)不宜刺太深 。使人逆息也。明云、肩上横骨陷中。(素同)一名天盖。肩上是穴。 铜人云、在肩下横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横骨陷中。又云、肩上是穴。恐铜人误下 字也。 人迎二穴。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脉应手侠结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 气所发。 禁灸。灸之不幸伤人。针四分。 水突二穴。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针三分。灸三壮。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部中行七穴 属性:\r膺俞部中行七穴\pf-f15.bmp\r 天突在结喉下夫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即不及针。其下针直横 下。 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伤人短寿。忌同。明下云、在项结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壮 。 素气穴注云、在颈结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刺一寸。灸三壮。甲乙云、在结喉下五寸。明下 、灸小儿云、结喉下三寸两骨间。(千名天瞿。今校勘在结喉下五寸是穴。)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入三分。 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一本云、五壮 。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下云、在华盖下一寸。 灸七壮。(小本亦同)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宫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 膻中(一作 。)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灸七七壮 针。不幸令人夭。明云、日灸七壮。止七七。禁针。不幸令人死。甲乙云、针三分。下云 、灸三壮。千云、鸠尾上一寸。 灵兰秘典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者曰、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 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然则 中者、乃十二脏之一。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分布阴阳。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气噎鬲气。肺 气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难疏。气会三焦。外筋直两乳间。气病治此 中庭在膻中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壮。针三分。明云、二分。下云、膻中下一寸。灸三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r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pf-f16.bmp\r 府(素作俞。)二穴。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云。仰卧取之。)针 三分。灸五壮。明下云、输府灸三壮。 中二穴。在 府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明云。仰卧取之。)针四分。灸五壮。明 下云、输府下一寸。灸三壮。 神藏二穴。在 中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灵墟二穴。在神藏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寸六分。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步郎二穴。在神封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r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pf-f17.bmp\r 气户二穴。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库房二穴。在气户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屋翳二穴。在库房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寸六分。灸五壮。针四分。 乳中二穴。当乳是。足阳明脉气所发。禁灸。灸不幸生蚀疮。疮中有清汁脓血、可治。 疮中有 肉、若蚀疮者死。微刺三分。(亦相去寸六分。) 乳根二穴。在乳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四寸。递相去寸六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属性:\r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pf-f18.bmp\r 云门二穴。在巨骨下侠气户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壮。针三分。刺深使人气逆。不宜深刺 。明云、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山眺经云、在人迎下 第 二骨间。相去二寸三分。通灸禁针。甲乙云、灸五壮。针七分。若深、令人气逆。 中府二穴。一名膺中俞。肺之募。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素注、在膺中行两旁相去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仰而取之。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明下云、灸五壮。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灸五壮。 天溪二穴。在胸乡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四分。灸五壮。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针四分。灸五壮。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腋左右八穴 属性:\r侧腋左右八穴\pf-f19.bmp\r 渊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肿蚀马疡。内 溃者死。寒热生马疡可消。针三分。 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复前一寸着胁。灸三壮。针六分。 天池二穴。一名天会。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橛肋间。灸三壮。针三分。 大包二穴。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灸三壮。针三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部中行十五穴 属性:\r腹部中行十五穴\pf-f20.bmp\r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令人毕世少心力。 此穴 大难针。大好手方可下针。不然、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忌 同。明下云、灸三壮。素注、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刺。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 一寸。 巨阙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鸠尾拒者。少令强一寸中。人有鸠尾拒之。针六分。留七 呼。得气即泻。可灸七壮。止七七。忌同。 上脘(一作管。)在巨阙下一寸。当寸五分。去蔽骨三寸。(明云。去巨骨三寸。)针八分 。先 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忌同。 明下云、三壮。(千。一名胃管。) 中脘一名太仓。胃之募。在上脘下一寸。上纪者、中脘也。针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疾出 针。灸二七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千。一名胃募。在心下四 寸。胃管下一寸。) 按气穴论注云、中脘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上下各四寸。)刺入寸二分。与铜人稍异。宜 从铜 人为稳。其曰胃之募。盖饮食蓄积于此也。予尝苦脾疼。尝灸此穴。觉冷气从两胁下而止。 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后频灸之。亦每教人灸此。凡脾疼不可忍。饮食全不进者。皆 宜灸。(难疏。府会太仓。府病治此。在心下四寸。) 建里在中脘下一寸。针五分。留十呼。灸五壮。明云、针寸二分。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大良。可灸七壮。 止百壮。禁针。针水尽即毙。明云、分水穴若水病灸大良。日灸七壮。止四百。针五分。留三 呼。(明云。水气惟得针水沟。针余穴水尽即死。何于此却云可针。今校勘不针为是。) 明堂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针入五分。而铜人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禁不可针 。针水尽即毙。是又不可针矣。恐人但知明堂之可针。不知铜人不可针也。于是书之。以示世医 云。(水分穴校之不针为是。) 神阙一名气合。当脐中。灸百壮。禁针。忌同。素注、禁刺。刺之、使人脐中恶疡溃 。矢出者死不可治。灸三壮。 脐中、千金等经不言灸。只云禁针。铜人云、宜灸百壮。近世名医遇人中风不省。急灸 脐中皆效。徐 卒中不省。得桃源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更数月、乃不起。郑纠云、有一亲卒中 风。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年余八十。向使徐 灸至三五百壮。安知其不永年耶。(论神 阴交一名横户。素问云、在脐下一寸。针八分。得气即泻。灸百壮止。明云、灸不及针。日三七壮。止百壮。 气海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脐下寸半宛宛中。针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灸百壮。 今附。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忌 同。明下云、灸七壮。 此经以气海为生气之海。难经疏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故柳公 度曰 、吾养生无它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矣。若 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 一二次灸之。则以气怯故也。 石门一名利机。一名精露。在脐下二寸。灸亦良。可灸二七壮。止百壮。妇人不可针。 针之终 身绝子。明云、甲乙经云、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针八分。留三呼。得气即泻 。下云、灸七壮。千云、灸绝孕。针五分。 脐下二寸名石门。明堂载甲乙经云、一名丹田。千金素问注亦谓丹田在脐下二寸。世医 因是 遂以石门为丹田误矣。丹田乃在脐下三寸。难经疏论之详而有据。当以难经疏为正。(详见 关元。)铜人云、针之绝子。千金云、灸之绝孕。要之、妇人不必针灸此。(论丹田穴。当 以脐下二寸为是。) 关元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针八分 。留 三呼。泻五吸。灸百壮。止三百壮。忌同。明云、若怀胎、必不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 出。而针外昆仑立出。灸不及针。日三十壮。下云、五壮。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 关元、乃丹田也。诸经不言。惟难经疏云、丹田在脐下三寸。方员四寸。着脊梁两肾间 中央 赤是也。左青右白。上黄下黑。三寸法三光。四寸法四时。五色法五行。两肾间名大海。而 贮其血气。亦名大中极。言取人身之上下四向最为中也。老医与人灸。皆从此说。多者千余 壮。少亦三二百。不知全活者几何人。然亦宜频灸。故曰、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 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针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百壮。止三 明云、主妇人断绪。四度针。(铜人作以度针。)针即有子。故却时任针也。灸不及针。日 三七壮。下云、五壮。 曲骨在横骨上毛际陷中。灸七壮。至七七。针二寸。明下云、横骨上中及下一寸毛际 陷中。千云、脐下五寸。 会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任脉别络。侠督脉波脉之会。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r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pf-f21.bmp\r 幽门二穴。侠巨阙两旁各五分。灸五壮。针五分。明云、在巨阙旁各寸半陷中。千肾 藏云、夹巨阙各一寸。 铜人云、幽门夹巨阙肓俞夹脐旁各五分。(相去一寸。)明堂乃云、幽门在巨阙旁寸半。 通天夹上管 旁相去三寸。按千金四满(第二行穴。)在丹田(今石门。)两边各寸半。与明堂合。始知 铜人误云。 通谷二穴。在幽门下一寸。针五分。灸五壮。明云、夹上管两旁相去三寸。下云、灸 三壮。 阴都二穴。一名食宫。在通谷下一寸。灸三壮。针三分。 石关二穴。在阴都下一寸。灸三壮。针一寸。 商曲二穴。在石关下一寸。灸五壮。针一寸。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脐旁各五分。灸五壮。针一寸。 中注二穴。在肓 下一寸。灸五壮。针一寸。 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针三分。灸三壮。(千。丹田旁各寸半。即心下 八寸 。脐下横文是。今校勘四满二穴。千金云。在丹田旁各寸半。即心下八寸脐下横文是。尤证 得丹田在二寸。) 气穴二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大赫二穴。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横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灸三壮。(千云。名屈骨端。在阴上横骨中宛曲如却月中央 是。) 以上二十二穴。去腹中行。皆当为寸半。说见幽门。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属性:\r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pf-f22.bmp\r 不容二穴。在幽门两旁各寸半。灸五壮。针五分。明云、在上管两旁各一寸。灸三 壮。(素注。在第四肋端。) 素问云、夹鸠尾外当乳下三寸。夹胃管各五。不容至太一也。夹脐广三寸各三。滑肉门天枢 外陵也。下脐二寸。夹之各三。大巨水道归来也。皆腹第三行穴也。新校正云、甲乙经天枢 旁各二寸。与诸书同。特此经为异。信若是、则其穴不当乳下可也。必当乳下。则广三寸之说为当。 承满二穴。在不容下一寸。针三分。灸五壮。明云、三壮。(千。夹巨阙两旁各一寸半。) 梁门二穴。在承满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关门二穴。在梁门下一寸。针八分。灸五壮。 太一二穴。在关门下一寸。灸五壮。针八分。 滑肉门二穴。在太一下一寸。灸五壮。针八分(下一寸至天枢。) 天枢二穴。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大肠之募。去肓俞寸半。夹脐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壮 。针五分。留十呼。(千。魂魄之舍。不可针。合齐相去可三寸。) 外陵二穴。在天枢下一寸。灸五壮。针三分。 大巨二穴。在长溪下二寸。灸五壮。针五分。(长溪。天枢也。千。在脐下一寸。两旁 各二寸。)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壮。针三寸半。 归来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灸五壮。针八分。(外台。水道下三寸。今校勘归来二穴在 水道下二寸为是。) 气冲二穴。一名气街。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禁针。灸七壮立愈。 炷如大麦。 明下云、五壮。素注云、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针三分。千云、归来下一寸。 以上二十六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属性:\r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pf-f23.bmp\r 期门二穴。肝之募。在不容旁寸半。直两乳第二肋端。针四分。灸五壮。(千。直两乳 下第二肋端旁寸半。又云乳直下寸半。) 日月二穴。胆之募。在期门下五分陷中。灸五壮。针五分。(千名神光。一名胆募。)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寸半。针三分。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半。直脐旁。灸三壮。针七分。 肓俞去脐旁当一寸半。天枢去脐当三寸。大横去脐当四寸半。其去章门合为六寸。难经 疏乃云、章门在脐上二寸两旁九寸。为可疑焉耳。 腹结二穴。一名肠窟。在大横下三分。针七分。灸五壮。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此三脉上下三入腹。络肝脾。结心 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 三阴阳明之别。针七分。灸五壮。 冲门二穴。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动脉。针七分。灸五壮。 以上十四穴。去腹中行各当为四寸半。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侧胁左右十二穴 属性:\r侧胁左右十二穴\pf-f24.bmp\r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胁 。脾之募。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 。举臂取之。 针六分,灸百壮。明云、日七壮。止五百。忌同。(难疏。藏会季胁。章门也。脏病 治此。是胁骨下短胁在脐上二寸两旁九寸。) 京门二穴。一名气 。一名气府。肾之募。在监骨腰中季胁本侠脊。灸三壮。针三分。 留七呼。 带脉二穴。在季胁下寸八分陷中。针六分。灸五壮。明下云、七壮。(如带绕身。管 束诸经脉。千云。在季胁端。) 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旁寸半陷中。针一寸。灸五壮。明下云、三 维道二穴。在章门下五寸三分。针八分。灸三壮。 居 二穴。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灸三壮。针八分。 胁堂二穴。在腋下二骨间陷中。举腋取之。灸五壮。 明堂下经有胁堂穴。主胸胁气满。噫哕喘逆。目黄远视KT KT 。而铜人无之。故附入于此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 属性:\r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pf-f25.bmp\r 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明云。白肉际宛宛中。)以三棱 针刺 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不宜灸。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甄权针之 立愈。明云、针一分。留三呼。泻五吸。宜针不宜灸。以三棱针刺之。令血出。胜气针。 所以胜气针者。此脉胀腮之候。腮中有气。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诸脏腠也。忌冷热食。 下云、灸三壮。(甲乙作一壮。) 鱼际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一分。留二呼。素注、二分。灸三壮 。 太渊二穴。在掌后陷中。灸三壮。针一分。素注、二分。明下云、太泉在手中掌后横 文头陷中。灸五壮。(难。掌后鱼际下。脉会太渊。脉病治此。) 铜人曰、太渊。明堂曰、太泉。疑是二穴也。予按千金方注云、太泉即太渊也。避唐祖 名改之。于是书之。以示世医。(泉脉清冷泉同。) 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针二分。留三呼。禁灸。灸伤人神。 列缺二穴。在腕侧上寸半。(明堂下云腕上一寸。)以手交叉头指末两筋两骨罅中。针 二分 。留二呼。泻五吸。灸七壮。忌同。明云、针三分。日灸七壮。若患偏风。灸至百。若患 腕劳。灸七七。下云、三壮。素注云、腕上寸半。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明下云陷者宛宛中。)手太阴 。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 三壮。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灸三壮。 尺泽二穴。水也。在肘中约上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明云、肘中约上两筋动脉中。 甄权云、在臂屈伸横文中筋骨罅陷中。不宜灸。主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头。素刺禁云 、刺肘 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注云、肘中谓肘屈折之中。尺泽穴中也。刺过陷脉。恶气归之 。气闭关节。故不屈伸。(难疏言。尺之一寸外为尺泽也。言尺脉入泽。如水入大泽。) 铜人云、灸五壮。明堂下经乃云不宜灸。主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头。既曰不宜灸 矣。 乃曰主癫病。是又可灸也。此必有误。且从铜人灸五壮。明堂亦云、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故 也。 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动脉中。以鼻取之。禁灸。使人逆气。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针 四分。留三呼。 明云、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壮。不除、至百壮。出明堂经。其甲乙经禁灸。 甲乙铜人皆云禁灸。明堂乃云灸二七壮至百壮。亦甚不同矣。要非大急、不必灸。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r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pf-f26.bmp\r 商阳二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灸三壮。针一分。 留一呼。 二间二穴。水也。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间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明云。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针 三分 。留三呼。灸三壮。今附。若妇人妊娠不可刺。刺损胎气。(千云。手大指虎口两骨间。) 阳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忌同 。 偏历二穴。手阳明络。在腕后三寸。别走太阴。针二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 五壮。 温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池头。在腕后。大士三寸。小士六寸。针三分。灸三壮。 明云、在腕后五寸六寸间。 下廉二穴。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兑肉其分外斜。针五分。留二呼。灸三壮。 此有下廉。足阳明亦有下廉。盖在足者,乃下巨虚也。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斜。针五分。灸五壮。 此有上廉。足阳明亦有上廉。盖在足者、乃上巨虚也。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三寸。(手阳明穴云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灸三壮。针二分。 明云、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 三里有二。有手三里。有足三里。此手三里也。故明堂云、一名手三里。是也。铜人云 、三里在曲池下三寸。明堂乃云二寸。在手阳明穴亦云二寸。恐铜人本误二字作三字也。 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中。以手拱胸取之。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灸 大良。可三壮。明云、曲池、木也。在肘外辅骨曲肘横文头陷中。日灸七壮。至二百。且停十余 日。更下止至二百罢。忌同。下云、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中纹头。素注、肘外辅屈肘两骨中。 千、肘外曲头陷中。肘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灸十壮。禁针。素气穴论云、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注云、谓五里穴也。谓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又曰、五里者、尺泽之后五里 五里有二。其一在足厥阴肝经部。与此穴为二。此当为手五里也。素问所谓在天府下者 。指此五里也。注云、尺泽之后五里亦指此五里也。尺泽穴在手太阴。 臂 二穴。在肘上七寸 肉端。手阳明络。灸三壮。针三分。明云、在肩 下一夫 骨罅陷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拿手令急。其穴即闭。宜灸不宜针。日七壮至百。若针、不得 过三五。过多恐恶。忌同。千名头冲。(肩 在肩部。)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 属性:\r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pf-f27.bmp\r 少冲二穴。木也。一名经始。在小指内廉端。(明下作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 灸三壮。明云、一壮。 少府二穴。火也。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劳宫在手厥阴。) 针二分。灸七壮。明云、三壮。 神门二穴。土也。一名兑冲。在掌后兑骨端陷中。灸七壮。炷如小麦。针三分。留七呼 。 阴 二穴。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针三分。灸七壮。 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云、七壮。 灵道二穴。金也。去掌后寸半。或一寸。灸三壮。针三分。 少海二穴。水也。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又云、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得之 。针 三分。灸三壮。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治齿寒脑风头痛。不宜灸。针五分。明云、在肘 内横纹头。屈手向头取之陷宛中。甲乙云、穴在肘内廉即后陷中动应手。针二分。留三呼。 泻五吸。不宜灸。下云、灸五壮。素注、五壮。 铜人云、灸三壮。明堂下经素问注皆云灸五壮。上经甄权皆云不宜灸。亦可疑矣。非大 急、亦不必灸。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灸七壮。明下云、三壮。 极泉二穴。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灸七壮。针三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属性:\r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pf-f28.bmp\r 少泽二穴。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灸一壮。针一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一壮。明云、三壮。 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灸一壮。针一分。明云、在手外侧腕前 起骨下陷中。灸三壮。 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三呼。 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腕中兑(素作锐。)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二分。留二呼。 养老二穴。在手踝骨上空寸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灸三壮。针三分。明云、在手太阳腕后五寸。去 养老穴四寸陷中。灸五壮。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甄权云、屈手向头取之。灸三壮。 针二分。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 属性:\r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pf-f29.bmp\r 中冲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针一分。明云、灸一壮。 劳宫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横文动脉中。屈无名指着处是。灸三壮。明云 、针 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不得灸。灸令 肉日加。忌同。素注、灸三壮 。(一名掌中。) 赵岐释孟子云、无名之指。手第四指也。今曰屈无名指着处是穴。盖屈第四指也。(无 名指当屈中指为是。今说屈第四指。非也。) 太陵二穴。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三壮。 内关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别走少阳。针五分。灸三壮。 间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七壮。(千云 。腕后三寸。或云掌后陷中。) 门二穴。去腕五寸。手厥阴 。针三分。灸五壮。 曲泽二穴。水也。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素注、内廉 下。 天泉二穴。一名天湿。在曲腋下二寸。举臂取。针六分。灸三壮。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 属性:\r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pf-f30.bmp\r 关冲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忌同。素注 、三壮。(一云。握拳取之。) 液门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针二分。灸三壮。(一云。握拳取之。) 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明云、二壮。 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针二分。留三呼。不可灸。忌同。素注、 灸三壮。 外关二穴。正少阳络。在腕后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二壮。明云、三壮。 支沟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忌同。明云、五壮素 注、三壮。(千云。腕后臂外三寸。) 会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针三分。灸三壮。 三阳络二穴。在臂上大交脉。(明云。肘前五寸外廉陷中。)支沟上一寸。禁针。灸七壮 。明云∶五壮。 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壮。针六分。留七呼。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明堂作后。)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甄权云 、曲肘后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两筋骨罅。针三分。灸三壮。忌同。明云、五壮。素注、 刺一寸。(千。肘后两筋间。) 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灸三壮。针三分。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针一分。灸二壮。明云、在肩下外关腋斜肘分 下行。针六分。灸三壮。素注、肩下臂外关腋。 <目录>针灸资生经第一 <篇名>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 属性:\r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pf-f31.bmp\r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灸三壮。针三分。留六呼。 千云、足大指聚毛中。 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针六分。留十呼。 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寸半陷中。今附。凡诊太冲脉。可决男子病死 生针。 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云、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