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方考 书名:医方考 作者:吴昆 朝代:明代 年份:公元158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方考》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6%96%B9%E8%80%83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上医治未病,方无尚也,垂经论焉。经论,医之奥者。中医治已病,于是乎始有方。方 ,医之粗也,非其得已,视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季世人,知医尚矣。习方,其简 也。穷经,其烦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经论者无之。舍斯道之奥,宝斯道之粗,安望其术 之神良也!余年十五志医术,逮今十有八稔,惧辱医名,蚤夜遑遑,惟经论是 ,不敢自是, 游 之方,犹弗达也。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及诸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与夫宣、通、 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类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恶能保其不殃人乎? 乃为之悯恻,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 六卷,题之端曰《医方考》。盖以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 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匪徒苟然志方而已。君子曰∶夫夫也,弱龄谫陋,轻议古人, 则昆有罪焉尔。世有觉者,触目而疵之,从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师也。游艺者,玩索而惜 之,存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朋与也。如山野之陬,湖海之远,求良医而不速,得开卷检方, 能究愚论而斟酌自药焉,则吾济人之一念也。或者尚论千古,末张、孙而本轩、岐,劣群方 而优经论,则孟轲氏所谓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矣,安用夫斯籍之赘也! \x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古歙吴昆序\x <目录>卷一 <篇名>中风门第一 属性:叙曰∶风者,百病之长,得行天之象,故其发也暴。然上世论风,主于外感;乃河间主 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而末世之论纷然矣。今考名方二十三首,为风,为火,为气,为 湿,皆时出而主之,初不泥于一说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乌梅擦牙关方 属性:病患国中风筋急,口噤不开,便以铁物开之,恐伤其齿,宜用乌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 软,则易开矣!此酸先入筋之故也。其有中风证而口开不噤者,筋先绝也,不治。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稀涎散 属性:猪牙皂角(四条,去果皮,炙) 白矾(一两,枯) 共为末,每进三字,水下。 病患国中风,暴仆,痰涎涌盛,此药与之,频吐涎沫,壅塞少疏,续进他药。 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则天冠地履,无暴仆也。若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 ,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 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 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 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便止。若攻尽其痰,则无液以养筋,能令人挛急偏枯,此 大戒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通顶散 属性:藜芦 生甘草 川芎 细辛 人参(各一钱) 石膏(五钱) 共为末。 病患国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能开,用此药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 治。 中风,不知人事,病则急矣。以平药与之,不能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相反 ,使其相反而相用也,肺苦气上逆,故用石膏之重以坠之,甘草之平以缓之;乃川芎之用, 取其清气利窍而已。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苏合香丸 属性:沉香 青木香 乌犀角 香附子 丁香 朱砂 诃黎勒 白檀香 麝香 荜茇 龙脑 白术 安息香 苏合油(各二两) 薰陆香(一两) 病患国中风,喉中痰塞,水饮难通,非香窜不能开窍,故集诸香以利窍;非辛热不能通 塞,故用诸辛为佐使。犀角虽凉,凉而不滞;诃黎虽涩,涩而生津。世人用此方于国中之时, 每每取效。丹溪谓辛香走散真气,又谓脑、麝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医者但可 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许胤宗黄防风汤熏蒸法 属性:许胤宗者,唐时常州义兴人也,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 沉而紧,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遂造黄 防风汤数十 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次日便得语。由是超拜义兴太守。昆谓鼻气通乎天,故无形之气, 由鼻而入,呼吸传变,无处不之。黄 甘而善补,得防风而功愈速,驱风补虚,两得之矣。 自非胤宗之通达,不能主乎此法。医者能善用之,则亦可以治乎今之人矣!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二陈汤 属性:半夏(姜制)、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风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药开其气道,续以此方主之。 风干于脾则痰壅,然痰之生,本于湿,半夏所以燥湿也,茯苓所以渗湿也,湿去则痰无 由以生;痰之为患,本于脾虚气滞,甘草所以补脾也,陈皮所以利气也,补脾利气,则土又 足以制湿,而痰且无壅滞矣。此二陈之旨也。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正考见 痰门。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方 属性: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竹沥 姜汁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以此方主之。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左属血,而右属气。气虚者,补之以甘,故用人参、 白术、茯苓、甘草。四件称其为君子者,谓其甘平, 有冲和之德,而无克伐之性也。其加竹沥,谓其行痰;其加姜汁,所以行竹沥之滞,而共成 夫伐痰之功耳。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 属性:当归(酒洗) 川芎(洗去土) 白芍药(酒炒) 熟地黄 桃仁(去皮尖) 红花(酒 洗) 竹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以此方主之。 芎、归、芍、地,生血药也,新血生,则瘀血滑而易去;桃仁、红花,消瘀药也,瘀血 去,则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沥、姜汁者,以痰之为物,靡所不之,盖无分于左右而为 患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八味顺气散 属性:白术(炒) 白茯苓 青皮(去穣,炒) 白芷 陈皮(去白) 台乌药 人参(各一 钱) 甘 中风,正气虚,痰涎壅盛者,宜此方主之。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子以补 气。 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白芷、台乌、陈皮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 患矣。此标本兼施之治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乌药顺气散 属性: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 乌药各一钱 枳壳(去穣,麸炒二两) 炙甘草 白芷 桔 梗(各一两) 川芎(洗去土) 白僵蚕(炒) 干姜(炒黑,半两) 中风,遍身麻痹,语言謇涩,口眼 斜,喉中气急有痰者,此方主之。 遍身麻痹,表气不顺也,故治以麻黄、川芎;语言謇涩,里气不顺也,故治以乌药、陈 、枳;口眼 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故治以白芷、僵蚕;喉中气急,甘草可缓;肺气上逆, 桔梗可下;痰之为物,塞则结滞,热则流行,佐以干姜,行其滞也。此治标之剂也,然必邪 实初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牵正散 属性: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 (并生用,为末,每服酒调下二钱) 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 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 ,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疗内主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 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 毒,可使破结。医之用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 经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星香汤 属性:牛胆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中风,体肥痰盛,口不渴者,此方主之。 南星,燥痰之品也。曰体肥,曰痰盛,曰不渴,则宜燥也可知矣,故以南星主之。而必 入于牛胆者,制其燥也。佐以木香者,利痰气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省风汤 属性:防风(去芦) 半夏(姜制,各一钱) 全蝎(二钱) 胆南星 炙甘草 生白附 生 川乌 中风,口眼 僻,痰涎壅盛者,此方主之。 风涌其痰,干于面部,则口眼 僻;塞于胸中,则痰涎壅盛。是方也,防风、白附、全 蝎、川乌,可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南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 壅塞。方名曰省风者,省减其风之谓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改容膏 属性:蓖麻子一两 真冰片三分 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中风,口眼 僻在左,以此膏敷其右; 僻在右,以此膏敷其左。今日敷之,明日改正 ,故曰改容。若以蜣螂、冰片敷之,或以 血、冰片敷之,皆良。盖此三物者,皆引风拔毒 之品也,佐以冰片,取其利气而善走窍;佐以姜、附,取其温热而利严寒,此惟冬月加之, 他时弗用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小续命汤 属性: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酒炒) 芍药(酒炒) 川芎 炙甘草 杏仁(去 皮,炒) 分) 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风,未详其证。昆谓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 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 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 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 风淫末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 以黄芩。盖病不单来,杂揉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 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当归,去黄芩、芍药 以避中寒;烦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药、竹沥;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 大黄;语言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口渴,加麦门冬、栝蒌、天花粉;身疼、发 搐,加羌活;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大秦艽汤 属性:秦艽(去芦) 石膏(生用)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 羌活(去芦) 防风(去 芦) 黄芩 (酒炒) 生 (洗去土,音胡,即生地) 熟 甘草(炙) 川芎(洗) 白术(酒炒) 白芷 茯 苓(去皮) 独活(各一钱) 北细辛(去土,五分) 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此方主之。 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之。用秦艽 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 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阴经之风, 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以生 。独 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乃当归、芍药、熟 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 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三化汤 属性:浓朴(姜汤炒) 大黄(酒浸) 枳实(麸炒) 羌活(等分) 中风,二便数日不利,邪气内实者,以此方微利之。 大黄、浓朴、枳实,小承气汤也。上焦满,治以浓朴;中焦满,破以枳实;下焦实,夺 以大黄;用羌活者,不忘乎风也。服后二便微利,则三焦之气无所阻塞,而复其传化之职矣, 故曰三化。此方惟实者可用,虚者勿妄与之;若实者不用,则又失乎通达之权,是当大寇而 亡九伐之法矣,非安内之道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泻青丸 属性:龙胆草 川芎 栀子(炒黑) 当归(酒洗) 大黄(酒蒸) 羌活 防风等分 中风,发热,不能安卧者,此方主之。 肝主风,少阳胆则其腑也。少阳之经行乎两胁,风热相干,故不能安卧;此方名曰泻青 ,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浓,故入厥阴而泻肝;少阳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 阳火郁者,必生烦躁,故佐以栀子;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势不容易以治,故又夺以大 黄。用当归者,培养乎血,而不使其为风热所燥也。复用乎羌活、防风者,二物皆升散之品, 此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活络丹 属性:胆南星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各六两) 地龙(去土,火干) 乳 香(去 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此方主之。 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湿痰;二乌之辛热,所以散寒湿。地龙,即蚯蚓也,湿土所生,用 之者何?《易》曰∶方以类聚。欲其引星、乌直达湿痰所聚之处,所谓同气相求也。亦《内 经》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 瘀血。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蠲痹汤 属性:黄 (蜜炙) 防风(去芦) 羌活 赤芍药(酒炒) 姜黄(炒) 当归(酒炒,各 二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中风,表虚,手足顽痹者,此方主之。 《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故用黄 以实表气;然黄 与防风相畏, 用之者何?洁古云∶黄 得防风而功愈速,故并用之,欲其相畏而相使耳。羌活驱散风邪, 得当归不至燥血;姜黄能攻痹血,得赤芍足以和肝;复用甘草调之,取其味平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防风通圣散 属性: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炒) 麻黄(去节) 大黄(蒸) 芒硝 连翘 薄荷 栀 子(炒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 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 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 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 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史国公药酒方 属性:防风(去芦) 秦艽(去芦) 油松节 虎胫骨(酥炙) 鳖甲(醋炙) 白术(各二 两,炒) 皮,姜炒,各三两) 苍耳 中风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不堪行步,痿痹不仁者,此方神良。 语言謇涩,风在舌本也;半身不遂,邪并于虚也;手足拘挛,风燥其筋也;不堪行步, 风燥而血不濡也;痿痹不仁,风而湿也。是方也,干茄根、苍耳子、羌活、秦艽、防风、松 节、萆 、蚕砂,可以去风,亦可以去湿,风去则謇涩、拘挛之证除,湿去则不遂、不仁之 患愈;当归、牛膝、杜仲、枸杞,所以养血,亦所以润燥,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 能步,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若虎骨者,用之以驱入骨之风;白术者,用之以致冲和之气, 风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丸 属性:草(不拘多少) 此草处处有之,其叶似苍耳,对节而生,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来晒干 ,铺入甑中,用好酒层层匀洒,蒸之复晒,如此九次,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五十丸,空心无灰酒下。 病患骨节疼痛,缓弱无力,此方主之良。 骨节疼痛,壅疾也,壅者喜通。此物味辛苦而气寒,用九蒸九晒,则苦寒之浊味皆去, 而气轻清矣。《本草》云∶轻可以去实,盖轻清则无窍不入,故能透骨驱风,劲健筋骨。若 未之九蒸九晒,或蒸晒之数不满于九,浊味犹存,阴体尚在,则不能透骨驱风而却病也。此 阴阳清浊之义,惟明者求之。(唐江陵节度使成讷进 丸,知益州张咏进 丸,事考并 见痛风门。) <目录>卷一 <篇名>伤寒门第二 属性:叙曰∶仲景伤寒方,群方之祖也,自晋唐而降,历朝医哲,罔不宗之,初学之士,能究 其方,识其证,虽施之杂疗,不可胜用,岂徒曰伤寒云尔哉!今取其方七十五首,考之如下, 有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桂枝汤 属性: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甘草(二两,生) 生姜(三两) 生枣(十 二枚,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中风也,此汤主之。 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 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 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 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 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阳邪去表入里,里作 燥渴,二便秘结,此宜承气之时也,而误用之则反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盖谓阳 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盖以与 之则表益实,而汗益难出耳。故申之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麻黄汤 属性: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枚) 甘草(一两, 生) 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俱紧者,麻 黄汤主之。 足太阳经,起目内 ,循头背腰 ,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 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 于外,则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 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 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太阳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 时令之寒暄,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葛根汤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芍药(二两,炒) 甘草 (二两,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名曰刚 ,此方主之。 风寒伤经络之经,则所过但痛而已,未至于强;风寒伤筋骨之筋,则所过筋急强直而成 。 ,痉字之误也。曰刚痉者,无汗之名也。本草云∶轻可去实。葛根、麻黄,形气之轻 者也;此以风寒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下利,里证 也,今之庸医皆曰漏底伤寒,不治,仲景则以此方主之。盖以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 阴虚故下利也;与此汤以散经中表邪,则阳不实而阴气平,利不治而自止也。斯妙也,惟明 者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五味子(半斤,炒) 半 夏(半升,泡) 北细辛(去土) 甘草(生) 干姜(各三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伤寒曾渴。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有声无物 ,谓之干呕,名曰水气,则有形之水已散,但无形之气仍在耳,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或咳, 或 麻黄、桂枝、甘草,发表邪也;半夏、细辛、干姜,散水气也;芍药所以和阴血,五味所以 收肺气。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麻黄(六两,去节)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桂枝(净洗) 甘草(生,各二两) 生 姜( 伤寒太阳证,见风脉者,此方主之。 仲景法∶太阳伤寒,治以麻黄汤;太阳中风,治以桂枝汤。今伤寒太阳证见风脉,是有 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故二方并而用之。风寒外盛, 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此石膏之所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发表之尤者乎!而亡阳之戒,筋惕 肉之弊,则用青龙之过者也。有此者,急以大温大补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升麻葛根汤 属性:升麻 葛根 芍药(炒) 甘草等分 伤寒,目痛鼻干,不眠,无汗,恶寒发热者,阳明经证也,此方主之。 足阳明之脉,抵目挟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于胃,胃受邪则不能安 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药之为性,辛者可 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 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白虎汤 属性:石膏(一斤,捶,不见铁) 知母(去浮皮,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伤寒,传入于胃,不恶寒,反恶热,有汗作渴,脉大而长者,此方主之。 传入于胃,邪入里矣。表无其邪,故不恶寒;里有实热,故反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 故作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 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石膏大寒, 用之以清胃;知母味浓,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 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 以垂戒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小柴胡汤 属性:柴胡(半斤,去芦)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三两) 半夏(半 斤,制) 伤寒,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也,本方主之。 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 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 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 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 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 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 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仲景云∶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一 两五钱、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 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 三两,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二两。以上加减法, 皆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大柴胡汤 属性:柴胡(半斤,去节) 黄芩(三两,炒) 芍药(三两,炒) 半夏(半升,泡七次) 生 姜(五两) 枳实(四两,面煨) 大黄(二两,酒浸) 大枣(十二枚) 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 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 ,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 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调胃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 ,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 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 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 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小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二两,炒) 枳实(三枚,麸炒) 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 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 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半升,姜汤炒) 枳实(五枚,麸炒) 芒硝(三合)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 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 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 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 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又如腹胀不 大便,土胜水也,宜急下之;阳明属土,汗出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者,为土实,急 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肾水将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此皆 大承气证也。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 之,宜与理中汤。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桃仁承气汤 属性: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洗净,妊娠用炒) 大黄(四两,酒浸) 芒 硝(二 伤寒,外证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其人如狂者,有蓄血也,此方主之。 无头痛、发热恶寒者,为外证已解。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 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上焦主阳,下焦主阴。阳邪居上焦者,名曰重阳,重阳则狂。 今瘀热客于下焦,下焦不行,则干上部清阳之分,而天君弗宁矣,故其证如狂。桃仁,润物 也,能泽肠而滑血;大黄,行药也,能推陈而致新;芒硝,咸物也,能软坚而润燥;甘草, 平剂也,能调胃而和中;桂枝,辛物也,能利血而行滞。又曰∶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 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入血而助下行之性矣,斯其制方之意乎!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小陷胸汤 属性:黄连(一两,去毛) 半夏(泡七次,半升) 栝蒌实(一枚,去皮) 伤寒,下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者,小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故结胸。结胸者,阳邪固结于胸中,不能 解散,为硬为痛也;按之则痛者,不按犹未痛也,故用小陷胸汤。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 能散胸中之结,栝蒌能下胸中之气。然必下后方有是证,若未经下后,则不曰结胸。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大陷胸汤 属性:大黄(六两,酒浸)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解,而用承气汤以攻里者,此下之早也;下之早则里虚,里虚则表邪乘之 而入,三焦皆实,故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此其为证危急,寻常药饵不能平矣,故 用大黄以荡实,硝石以软坚,甘遂以直达。噫!人称三物之峻矣,抑孰称其有起死之功乎? 用人之勇去其怒,惟善将将者能之。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半夏泻心汤(即甘草泻心汤) 属性:半夏(半升,制) 黄芩(炒) 干姜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去毛) 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 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 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以下之后, 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附子泻心汤 属性:附子(去皮脐,一枚) 大黄(酒浸) 黄连(去毛,炒) 黄芩(炒,各一两) 伤寒心下痞,汗出恶寒者,此方主之。 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无三黄,则不能以去痞热; 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热有附子,寒有三黄,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张机氏谓 医家之善将将者也。俗医用寒则不用热,用热则不用寒,何以异于胶柱而鼓瑟乎?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生姜泻心汤 属性:生姜四两 甘草(炙) 人参(去芦) 黄芩(炒,各三两) 半夏(半升,制) 黄 连(去毛)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烦不得安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反下之,则逆矣。下面虚其中气,则表邪乘之而入,虚不任邪,故不利日数十 行,今人谓之挟热利也。火性急速,谷虽入而未及化,故谷不化;虚阳奔迫,故令腹中雷鸣; 中 胃虚之圣药也。生姜、半夏、干姜,呕逆之圣药也;黄连、黄芩,痞热之圣药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十枣汤 属性: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五分) 大枣(十枚) 伤寒表证已去,其人 汗出,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蓄而有伏饮 也,本方主之。 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 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 轻与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三物白散 属性: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钱,炒黑) 伤寒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此方主之。 此证或由表解里热之时过食冷物,故令寒实结胸,然必无热证者为是。桔梗、贝母之苦 ,用之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之以去实。又曰∶病在膈上则吐,病在膈下则利,此桔、贝主 上,巴豆主下之意。服后不行者,益以温汤;行之过多者,止以凉粥。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大陷胸丸 属性:大黄(酒浸,半斤) 葶苈(炒) 杏仁(去皮尖) 芒硝(各半升) 甘遂(一钱) 白 蜜(二 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者,更服之。 伤寒结胸项强,如柔痉状,此方下之则和。 结胸项强者,胸满硬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项强为柔痉。此虽有汗,其项强乃胸中 满实而不能俯,非是中风痉急,故曰如柔痉。不用汤液而用丸剂,何也?汤主荡涤,前用大 陷胸汤者,以其从心下至少腹皆硬痛,三焦皆实,故用汤以荡之。此惟上焦满实,用汤液恐 伤中、下二焦之阴,故用丸剂以攻之。大黄、芒硝之苦寒,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 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抵当汤丸 属性:水蛭(三十枚,炒褐色) 虻虫(去翅足,炒,三十枚)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大 黄( 伤寒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结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而有瘀 血也,此方主之。 宜结胸而不结胸,故曰不结胸;瘀热内实,故令发狂,发狂则重于桃仁承气如狂矣。少 腹硬满者,下焦实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病深入里,故脉沉;内有积瘀,故脉结。 脉行肌下谓之沉,迟时一止谓之结。自经而言,则曰太阳;自腑而言,则曰膀胱。阳邪由经 而入,结于膀胱,故曰随经。瘀热在里,热结而燥,是瘀血也。经曰∶苦走血,咸胜血。虻 虫、水蛭之咸苦,所以除蓄血;滑能利肠,苦能泻热,桃仁、大黄之苦滑,所以利血热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栀子豉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结于胸中,故烦热懊 ;烦热者,烦扰而热;懊 者,懊恼 闷也。栀子味苦,能涌吐热邪;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 是方也,惟吐无形之虚烦则可,若用之以去实,则非栀子所能宣矣。宣实者,以后方瓜蒂散 主之。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瓜蒂散 属性:苦瓜蒂(略炒) 赤小豆(各五分) 伤寒,胸中多痰,头痛者,此方吐之。 胸中多痰,便是实证,与虚烦不同;痰热交淫,故令头痛。经曰∶苦能涌泄。瓜蒂,苦 物也,故用之在上则涌胸中实痰。陶隐君曰∶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也。此用之为佐,亦 是燥其湿痰之意。是方也,吐痰诚为快利,诸亡血虚象,则又在所禁矣!盖血亡而复用吐, 则气亦去;虚象而复用吐,则损其阴。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文蛤散 属性:文蛤(为末,方寸匕) 病在阳,反 以水,热攻于内,寒更益坚,欲饮水而 不当与水而与饮之,故曰反 以水。热虽攻于内,因水寒不散,故欲饮而不渴,此其有 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润下而破水。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五苓散 属性:茯苓 猪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半两) 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 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 利水。桂枝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 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 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 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 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 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猪苓汤 属性: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各三钱) 阿胶(蚌粉炒,一钱) 伤寒少阴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伤寒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主此 方者,导其阳邪由溺而泄,则津液运化,而渴自愈也。又曰∶猪苓质枯,轻清之象也,能渗 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 滑 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茵陈蒿汤 属性:茵陈蒿(半两) 栀子(四枚,炒) 大黄(三钱,酒浸) 伤寒,头汗出,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此方主之。 头汗出者,只是头有汗,跻颈而还皆无汗也。内有实热,故渴饮水浆,升降不交,故小 便不利;湿热郁于中而不得越,故必发黄。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故用茵陈;苦入心 而寒胜热,故用栀子;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故用大黄。又曰∶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 而出,故用之。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甘桔汤 属性: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少阴病,咽痛者,此方主之。 口燥舌干而渴,脉来沉者,少阴病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病故咽痛。甘草缓 邪热而兼发散,桔梗下膈热而治咽喉。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小建中汤 属性: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炒)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伤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 腹中急痛,则阴阳乖于中,而脾气不建矣,故立建中汤。桂肉与桂枝不同,枝则味薄, 故用之以解肌;肉则味浓,故用之以建里。芍药之酸,收阴气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 辅正。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大枣、胶饴以缓急痛。又曰∶呕家不可用 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黄建中汤 属性:黄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此方主之。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令身痛。阳虚,故令脉迟;汗后, 故令脉弱。黄 、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 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创建中气,使其生育荣 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黄芩汤 属性:黄芩(三两,炒)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炒) 大枣(十二枚) 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有太阳证头痛、身热、脊强,而又有少阳证耳聋、胁痛、寒热往来 、呕而口苦也。必自下利者,表实里虚,邪热渐攻于里故也。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为 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 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师曰∶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 以收之;故用黄芩、芍药以坚敛肠胃;弱而不实者,甘以补之,故用甘草、大枣以补益肠胃。 其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黄连汤 属性:黄连(去毛,炒) 干姜(炒) 桂枝(炒) 甘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 (半升) 大 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 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 之甘,可缓中急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 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 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炙甘草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桂枝(炒) 生姜(各三两) 生地黄(一斤) 人参 阿胶(各 二两) 麦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结与代,皆止脉也,此由气血虚衰,真气不能相续,故有此脉。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 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 桂枝;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茯苓甘草汤 属性:茯苓(去皮) 桂枝(炒,各一两)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伤寒水气乘心,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水气乘心而悸者,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则为动悸,此饮水过多之所致也。淡可 以渗水,故用茯苓;辛可以散饮,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故用甘草。又曰∶饮之为悸, 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盖以水停心下,不早治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 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故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后治 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则夫病浅于厥者可知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属性:茯苓(半斤,去皮) 桂枝(四两,炒)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甘澜水煎。 伤寒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此方主之。 汗后则心液虚,肾者水脏,欲乘心火之虚而克之,故脐下悸,俗作奔豚而上凌于心也。 茯苓甘淡,可以益土而伐肾邪;桂枝辛热,可以益火而平肾气;甘草、大枣之甘,可以益脾, 益脾所以制肾也。煎以甘润水者,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气尔!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真武汤 属性:茯苓(去皮) 芍药(炒)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炒) 附子(一枚,制) 伤寒发汗过多,其人心下悸,头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肾气欲上而凌心也;头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汗多亡 阳,虚邪内动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肾气凌心,虚邪内动,有水火奔腾之象, 故名此汤以主之。茯苓、白术,补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生姜、附子,益卫回 阳之物也,可以壮火而祛虚邪;芍药之酸,收阴气也,可以和荣而生津液。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理中汤 属性:人参(去芦)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炮) 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鸭溏,霍乱,此太阴有真寒也,本方主之。 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 之气,故令腹痛;鸭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 泻,手足挥霍而目了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吴茱萸汤 属性:吴茱萸(一升,泡过) 人参(三两,去芦)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阴犯真 寒,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沫,头痛者,亦此汤主之。 阳明,胃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有寒,故令食谷欲呕,吴茱萸汤温之宜矣。若得 汤反剧,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凉剂,而吴茱萸非宜矣。少阴犯真寒者,足少阴肾 脏中寒,与传来阳证不同也。肾间阴寒盛,则上格乎阳而为吐。经曰∶肾主二便。故肾寒则 大便不禁而为利,手足得阳而温,受气于内者也;内有阴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烦躁者, 阴盛格阳,阳气内争,故令阳烦而阴躁,斯其为证亦危矣,故欲死。厥阴者,肝也,寒气内 格,故干呕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吴茱萸辛热而味浓,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 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虽 然,张机氏立是方,以治少阴、厥阴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乎?厥冷 之与四逆,无相违也。临病之工,乌可不慎!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白通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 少阴下利者,此方主之。 少阴属肾,水脏也,得天地闭藏之令,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则病而失其体矣,故下 利。葱白,所以通阳气也;姜、附,所以散阴寒也。是方也,能散阴而通阳,故即葱白而名 曰白通。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少阴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此方主之。服汤,脉暴 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下利脉微,此少阴有真寒也,故与白通汤散阴复阳。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 者,乃寒盛格拒乎阳,药不能达于少阴,而阳逆乱于上故也。加人尿、猪胆者,取其苦寒与 阴同类,可以引姜、附入拒格之寒而调其逆。《内经》曰∶必同其气,可使平也。正此之谓。 入 之兵也,惟明者知之。其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 ,故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附子汤 属性:附子(二枚,炮) 茯苓(去皮) 芍药(炒,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炒) 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者,此方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亦此 方主之。 伤寒以阳为主,上件病皆阴胜,几于无阳矣。辛甘皆阳也,故用附、术、参、苓以养阳 ;辛温之药过多,则恐有偏阳之弊,故又用芍药以扶阴。经曰∶火欲实,水当平之。此用芍 药之意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 干姜(两半) 附子(一枚) 煎成凉服。 太阴自利不渴,阴证脉沉身痛,与夫厥逆下利,脉不至者,此方皆主之。 论曰∶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主水谷,病故自利;内有真寒,故不渴。阴证者,举三阴 而言,则又非独太阴矣。病在里,故脉沉。寒则血脉凝涩,故身痛。四肢受气于里,里寒则 阳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姜、附大热之剂;申发阳气,祛散阴寒,能温经暖肌而回 四逆,因以名汤焉。然必凉服者,经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否则戴阳者,反增上燥, 耳目口鼻皆血者有矣。药之难用也有如此。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属性:干姜(炮) 黄连(炮) 黄芩(炮) 人参(去芦,各三两) 伤寒误吐下,寒气内格,食入口即吐者,此方主之。 不当吐下而吐下之,故曰误吐下。如用栀子、瓜蒂之类以吐,又用承气之类以下,其性 皆寒,误用之,则损中气。中气既虚且寒,便恶谷气,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犹未下 咽之谓也。用干姜之辛热,所以散寒;用人参之甘温,所以补虚;复用芩、连之寒苦者,所 以假之从寒而通格也。经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正此之谓。自非深得经旨,故能通其变 耶?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当归四逆汤 属性:当归(去土) 桂枝 芍药(炒,各三两) 细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二 两) 大枣 (廿五枚) 论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 主之。 滑,阳脉也。故其厥为阳厥,乃火极盛,如干之上九,亢龙有悔之象也,故用白虎。白 虎考见前。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则非白虎所宜矣。手足厥寒,则阳气外虚,不温四末; 脉细欲绝,则阴血内弱,脉行不利。阳气外虚,故用桂枝、细辛以温其表;阴血内弱,故用 当归、芍药以调其里;通草通其阴阳;大枣、甘草和其营卫。是证也,自表入里,虽曰传至 厥阴,始终只是阳证,与寒邪直中三阴不同,故不用吴萸、姜、附辈,而用桂枝汤加当归、 细辛、通草尔。明者自得之。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属性:当归(去土) 芍药(炒) 桂枝(各三两) 细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 二两) 大枣 (廿五枚) 吴茱萸(三钱,泡) 生姜(六钱) 论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此承上文言,虽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证候,若其人内有久寒,则加吴茱萸、生姜以散 久寒而行阳气。曰久寒者,陈久之寒,非时下直中之寒也明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桂枝加芍药汤 属性:桂枝(三两,净洗) 芍药(六两,炒) 甘草(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 枚)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证未罢,而医下之,邪乘里虚,当作结胸,今不作结胸,而作腹满时痛,是属于太阴 。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耳。时痛者,有时而痛,非大实之痛也,故但与桂枝汤以解表,加 芍药以和里。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大黄(一两) 表证未罢,因误下而大实痛者,此方主之。 大凡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误下以虚其里,则余邪乘虚而入,内作大实痛。曰大实痛 ,则非有时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药,而此则加大黄。加大黄者,取其苦寒能荡实也。 论又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 易动故也。则夫俗医不辨虚实,而执方治病者,皆仲景之罪人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桂枝加附子汤 属性: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附子(三枚)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风湿 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者,亦此方主之。 发汗遂漏不止,则虚其表而亡阳,阳虚则无以卫外,故其人恶风;小便难者,经虚腑亦 虚,而膀胱之气不化,不化则不出,故小便难。汗多,表亡津液,则无以养筋,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风湿相搏者,风邪 与湿邪相搏激也。然何以知之?若风邪为患,必分六经,今身体尽是疼烦,不能转侧,则无 六经可辨之证,故知其风湿相搏也。与桂枝汤解在表之风,加附子以温寒湿。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麻黄(去节) 细辛(去土,各二两) 附子(一枚)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此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故耳! 盖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为表里,肾经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余邪未尽入里,故 表有发热,真寒入肾,故里有脉沉。有太阳之表热,故用麻黄以发汗;有少阴之里寒,故用 辛、附以温中。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黄连阿胶汤 属性:黄连(去毛,炒,四两) 黄芩(一两,炒) 鸡子黄(二枚,生用) 芍药(二两, 炒) 阿 胶蚌粉(炒,三两) 少阴病,心烦不得卧者,此方主之。 寒邪径中三阴者,名曰阴证,始终只是一经,不复再传。今自三阳经传来,虽至三阴, 犹曰阳证。所以有传、有不传者,以阴静阳动也。少阴病者,有舌干口燥、欲寐诸证也。欲 寐而不行寐,故曰心烦不得卧也。少阴者,水脏,水为热灼,不足以济火,故心烦。阳有余 者,泻之以苦,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阴不足者,补之以甘,故用鸡黄、阿胶之甘;阴气耗 者敛之以酸,故复佐以芍药之酸。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桃花汤 属性: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 此证自三阳传来者,纯是热证。成无己因其下利而曰协热,因其用干姜而曰里寒。昆谓 不然。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不能济火,火热克伐大肠金,故下利且 便脓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涩,寒可以济热,涩可以固脱;用干姜者,假其热以从 治,犹之白通汤加人尿、猪胆,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用芩、连,彼假其寒,此假其热,均之 假以从治尔。《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 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正此之谓。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 少阴有寒,则干姜一两之寡,岂足以温?而石脂一斤之多,适足以济寒而杀人矣!岂仲景之 方乎?噫!以聊摄之明,犹且昧此,则下聊摄者可知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白头翁汤 属性: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伤寒热利下重者,此方主之。 热利者,协热而利;下重者,下利频数而重也。药之为性,寒者能除热,苦者能浓肠。 四件皆苦寒,故治热利而疗下重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四逆散 属性:甘草(炙) 枳实(麸炒) 柴胡(去芦) 芍药(炒) 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 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 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甚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 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属性: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斤) 伤寒下之利不止,病在下焦者,此方主之。 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虚其里,邪热乘其虚,故利;虚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无中焦之 证,故曰病在下焦。涩可以固脱,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镇固,故用禹余粮。然惟病在下焦者 可以用之。若病在中焦而误与焉!虚者则二物之寒,益坏中气;实者固而涩之,则邪无自而 泄,必增腹胀且痛矣。慎之!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旋复代赭石汤 属性:旋复花 甘草(各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 两) 大枣 (十二枚)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干于心,心不 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旋复之咸,能软痞 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 补虚。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气乘脾而作上逆,逆气于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 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论。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葛根(半斤) 黄芩(炒) 甘草(各二两) 黄连(三两) 太阳表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证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则虚其里,阳邪乘虚而入,故协热而利不止;表有头疼,发热恶寒,故 曰表证尚在;里有热邪,故喘而汗出。表证尚在,故用葛根、甘草之辛甘以解表;里有邪热, 故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脾约丸 属性:麻仁(二升,去壳) 芍药(炒) 枳实(麸炒,各半斤) 浓朴(姜汤炒) 大黄(酒 浸) 杏 仁(去皮尖,各一斤) 伤寒瘥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难者,主此方以通 肠润燥。 枳实、大黄、浓朴、承气物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芍药之酸,敛津液也。然必胃 强者能用之,若非胃强,则承气之物在所禁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竹叶石膏汤 属性: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 草(一 两,炙)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 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 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乌梅丸 属性:乌梅(三十枚,去核) 人参(去芦) 细辛(去土) 黄柏(去皮) 附子(炮) 桂 枝(净洗 ,炮,各六钱) 黄连(一两六钱,炒) 干姜(一两,炮) 当归(洗净) 蜀椒(去目 及闭目者 ,各四钱) 胃虚脏寒,得食而呕,蛔从上出者,此方主之。 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 附、桂,温脏寒也;人参、当归,补胃虚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烧散 属性:裆(取隐处者烧灰,方寸匕, 水和服。男取女者,女取男者)。 伤寒阴阳易者,此方主之。 伤寒男子新瘥,未及平复,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伤寒新瘥,未及平复, 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无病患染着余毒而病,如换易也。取此物者,亦以病因于 阴阳感召而得,故亦以阴阳之理治之。又曰∶五味入口,咸入肾,腐入肾,秽入肾,乃浊阴 归地之意也。 裆味咸而腐秽,故能入少阴;烧之则温,故足以化气;灰之则浊,故足以溺 膀胱。经曰∶浊阴归六腑,是也。药物虽陋,而用意至微,不因其陋而忽之,则升仲景之阶 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属性: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豆豉(一升) 大黄(一两) 伤寒新瘥后,食复者,此方主之。 伤寒新瘥,胃气未复,内伤饮食,其热复至,名曰食复。枳实、大黄,能夺胃中之食; 栀子、香豉,能祛胸中之热。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蜜煎导法 属性:白蜜二合,煎之作挺,长如指许,内便道中,病患以手急抱,欲大便时去之。 自汗,大便秘者,此法治之。 胃家实则自汗,自汗亡其胃液,则便秘。若以下药与之,则益亡其液矣,故用导法。导 法者,迎而夺之之兵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猪胆导法 属性:大猪胆一枚,入醋少许,取竹管五寸许,以一头入胆,一头内入谷道中, 汁灌入肛内 。顷当大便出。 阳明自汗,反小便利,屎虽硬不可攻者,宜行此法。 自汗,则胃亡津液,当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则热犹未实,屎虽硬,不可攻也,故以 此法导之。猪胆能泽大肠,入醋能敛肠液,故便难者得之则易。经曰燥者濡之。此法之谓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搐鼻法 属性:苦瓜蒂不拘多少为末,令病患噙水一口,将此药搐一字入鼻中,出黄水愈。 湿家,鼻塞头疼,宜行此法。 湿家头疼,是浊邪乾清阳之分也。鼻者气窍,上通于脑,下属于肺,浊邪干之,故清窍 不利。瓜蒂苦而善涌泻,鼻窍受之,则能出浊邪而泻湿热。经曰客者除之,此之谓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阴毒熏法 属性:大豆二升。炒令极热,先以净桶内置热醋三升,旋扶病患坐桶上蒸少时,却以热豆倾桶 中,又蒸之,有倾囊下,却与阴证药服。 阴毒逆冷囊缩者,此方主之。 阴毒者,径中三阴之寒毒也。寒主收引,故阴盛则囊缩;热主施张,故熏蒸则囊纵。豆 味甘而醋味酸,甘酸合,则能感召厥阴肝木之气,而行宣发之令矣。经曰开之发之,适事为 故,此之谓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葱熨法 属性:以索缠葱白如臂大,切去根及青,留白二寸许。先以火炙热一面,以着病患脐下,上用 熨斗贮火熨之,令葱并热气入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