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幼科概论 书名:幼科概论 作者: 朝代: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幼科概论》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5%B9%BC%E7%A7%91%E6%A6%82%E8%AE%BA.txt <目录> <篇名>总论 属性: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 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平日体察小儿所常得的各种病症, 与成人的病症根本不同,临征延医方法自异。至于小儿又分乳婴与成童,其病症与治法更不能同。成人之病症, 虽亦不外乎寒热虚实燥湿积滞伤风寒及肺病血病,千头万绪,似觉不易措手,延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非细 心体察,加以阅历,潜心研求,真知灼见,不能定症名,用药治疗。然成人能自道病之所在,及身体的痛苦见 端,再证以望闻问切等手续,自能见到症之象,及症之状,即可定出症之属于内伤外感,及内外兼病。症象即 得,即可因症用以疗治,似难而实不难。非若小儿之病症,自己既不知病之所在,尤不能自言病之痛苦及症象。 身体细小,四肢百骸均未长成,不能任猛烈性的药。然小儿又多不易服药,又不能与平常缓性药,使之慢慢而 愈,如惊风等症,不能稍延者。虽小儿无七情六欲,得病似觉简单,而临证用药则甚烦难,稍有出入,遗害无 穷,似易而实难也。故幼科另立一门,俗呼为哑科,以望闻切又不能问也。是以非有经验,不足以话幼科,非 有一二十年之经验不能治幼科病。至于辨指纹诊脉治病不过补助云耳。 <目录> <篇名>幼科论治 属性: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病 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之意揣之,揣之不合,杀人 易如反掌。即揣得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此非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可 胜任也。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恣食,畏若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然揣之之法, 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其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故不能幼科者,或能治 方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幼科。 <目录> <篇名>初生保胎 属性: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而少疮疹之患。能 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而专用金银花汤亦可。弥月间,声直发搐,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 因其母,肝气素郁,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外风,则内风动。此症发之太早,泣不出声,泣而 无泪者,皆难治。治法痰盛者,先治痰,先清火,或用益黄散治之。视其牙龈有泡,急以棉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冰 片略涂口内为妙。至三岁以前,形质微弱,无脉可凭,但察其脉之强弱缓急而已。复更察其食指,寅卯辰三关, 男左女右。食指近手,第一节为寅关,次节为卯关,上节为辰关。凡儿有病,必有脉纹外见。如现纹在寅关,不 过卯关者易治,过卯关者难治,过辰关者更难治。若一条纹从寅关直透辰者,必死。其纹青色为风,紫为泻利, 青紫为肝木乘脾,红则为热。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其大概也。三岁后,六七至为平脉,四五至为寒,九十至为 困脉,弦急为气不和,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浮为风,沉细为寒,脉乱者不治。 <目录> <篇名>外热内热辨 属性: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有青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浮而不渴,此外 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 胀,或盗汗,其症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别而治,此内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药。伤食者, 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栝楼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 山栀、丹皮等清之;阴虚者,蒿皮四物汤退之;阳虚者,四君子汤养之。此等热必伤阴,口渐削瘦,成为疳痨,慎之。 <目录> <篇名>非惊论 属性: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幼科有急惊风、慢惊风二症,不惟惊 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滥以丸子相投,从此小儿之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试思 惊字何解,凡受吓者,谓之惊。吓者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悸动,唯心虚者易犯。此在方脉中亦有之,幼科 中大惊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惊也,故用药以人参、五味、枣仁、丹参等安神定魄为主,断无有攻痰散风而能 治惊症者。且风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今混言之曰风,究竟外 风乎?内风乎?治外风之药,不可以治肝,治肝风之药,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盖时俗所谓急惊风者, 痰火闭也。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搏,则血虚而肝失所养。肝主筋,筋脉肝热,则抽搐,故外 作拘挛,面现青色,是肝燥而风内动,非 外风也。是痰火闭其窍,而目窜牙紧发厥,非吓惊也。但利其窍,清其火,降其痰,则神醒矣。此症即不医亦能 自醒,而漫以惊风之名可乎?世俗所谓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手足微 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风脱之,非惊吓也。宜补其脾,回其阳,则土振而木静 矣。此症不补必死,而谬以惊风名之可乎?故急惊实为火症,慢惊为虚寒症,如水火然。治急惊药,不可以治慢, 治慢惊药,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名之曰治急慢惊风,欺人乎?欺天乎?兹特并揭之曰非惊,而分为痰火闭 症,木侮土症,则为实,为虚,各当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儿庶不至于枉死。 <目录> <篇名>痰火闭症 属性:痰火之症,即俗所谓急惊风也。小儿或感风寒,或积乳食,皆生痰,痰积则化火。或受暑热,亦生火,失于 清解,则火升而痰亦生。痰火上壅,闭其肺窍,则诸窍皆闭。其症目直气喘,昏闷不醒,且火甚则肝燥筋急,为抽 搐掣颤,反引窜视而八候生焉。总因痰火郁结,肝风内动而成。当其拘挛弓仰之时,但以手扶,不可用力抱紧, 伤其经络,致成废疾。起初以通关散开其嚏,得嚏则醒,轻者利火降痰汤,重者清□煎,加石膏、菖蒲、竹茹, 或抱龙丸,醒后清热养血汤。 <目录> <篇名>木侮土症 属性:木侮土症,即俗所谓慢惊风也。小儿受暑受寒或伤乳食,皆能作吐作泻,或吐泻交作,久则脾土虚弱,肝木乘 之。其泻渐见青色,面部痿白带青,手足微搐无力,神气恹恹不振,而慢惊成矣。初起即宜异功散,吐则加藿香、煨姜。 若病已数日,粪见青色,即加木香,或肉桂。若手足皆冷,脉息微细,唇舌痿白,此将脱之症,宜急用附子理中汤,以 温中回阳,尚有可救。诸脏之症皆缓,独脾病之变甚速,尽有吐泻一昼夜,而即脱者,甚勿缓视也。 <目录> <篇名>指纹晰义 属性:幼科指纹总无正论,且游移不定,莫可稽驳。有谓不必用者,有用而至于怪诞不经,诬民惑世者,是皆未中之 理,所以有用有不用之殊议。请以一得之愚,聊发其要。盖此指纹,与寸关尺同一脉也。按《内经》十二经脉, 始于手太阴(纹者关旁支也,从手腕后出食指之端,而交通营卫于手阳明太阴之经)即此指纹是也。明如景岳, 犹谓此纹为手阳明浮络。不知手太阴经起于中府,而终于大拇之少商;手阴明经起于食指,商阳不相值,若无 此旁支交通营卫,不儿令太阴阳明表里断绝乎?况此脉可诊,人所不知,其迟数代促,与太渊一毫无异。但脉体 差小,由旁支也。指纹之法,起于宋人钱仲阳,以食指分为三关,寅曰风关,卯曰气关,辰曰命关,其诀谓风 轻气重命危。虽未必其言悉验,而其义可取。盖位则自下而上,邪则自浅而深,证则自轻而重,人皆可信。只恨 复出诡异之谬说(惊风门类),致后贤多歧亡羊,反成疑案。予意仲阳宋之名人,以孝见称,岂肯为此误世。 大抵后之俗子,假托其名而为之者。惟有识者,知其语言鄙俚,证论荒唐,便能弃置不用,如张景岳、夏禹铸 辈,皆谓可不必用。盖非不用,实恶其妄诞不经,而无可用耳,近世医家不知真伪,不辨是非,习而行之,乃 致惑世诬民,祸害婴幼。夫医重关生命,乃听无稽之言,流传贻殃,是岂其可。予虽不敏,粗知经脉,每见幼科 指纹之说,不胜发竖欲为规正,恨其非人,知而不言。此心未慊,今幸余闲,请言其要。盖此指纹,即太渊脉之旁支也, 则纹之变易,即太渊之变易,不必另立异说,眩人心目。但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则用之不 尽矣。倘舍此不图,妄执谬说以为是,临证不察病源,谬指为人惊畜惊,讹惑愚昧,予恐盲人瞎马终堕重渊,莫之能出 矣。周卢中曰∶指纹晰义之精,自仲阳以来,七百余年,无人道及。今读至此,如梦初觉,如醉初醒,足以快人神志, 真千古特识也。盖世人乍闻此言,未能深信,姑就其舛谬之传,撮其大要以正之。其略曰∶指现青纹,认是四足惊,虎 口脉青色,是猪犬马惊,黑色因水扑,赤色火惊人,紫色多成泻,黄即是雷惊,是指纹之青赤黑皆惊之所致。然则小儿 之禀赋浓薄、胎元寒热,以及内伤外感、杂症、麻痘数百之证,悉当以惊风称之,以惊风治之矣。不然除去青黄赤黑之 纹,又将何辨非惊风乎?谬误之传,莫此为最。既然云黄即困脾虚矣,是谓指纹黄色脾土受伤不足之证,又曰黄即是雷 惊,似谓闻雷致惊有余之候。假令小儿指纹见黄,不知此时应断为脾困乎?即应断为雷惊乎?治之者,不知应治脾乎? 应治其雷乎?或将合一为治乎?抑亦分析其方乎?且脾困为虚,雷惊为实,治虚遗实,治实遗虚,兼治不能,分 治不可,予亦莫知何所适从乎?至谓青色,大小曲人惊并四足,夫人与四足灵蠢天渊,清浊冰炭,气化纯杂不侔, 断无并列之举。今既曰人惊并四足矣,则是临证时,凡指纹青者,谓人之惊可也,即谓四足惊亦可也,是人与四 足意可以通称,而四足与人不几为同类耶?即以纹曲之大小别之,原其意,必谓大曲为人惊,小曲为四足惊,又安 知人不为小曲,畜惊不为大曲乎?何所据而确知,人惊之,曲必应大,畜惊之,曲必应小。设使大曲之中,仍有 小曲,小曲之旁,兼有大曲,得无曰∶此人惊中之畜惊,畜惊中之人惊耶?无稽之谈,不堪寓目。再究其治疗, 更无是处。若谓人惊,畜惊,总是一惊,不必论证,不须异治,则今之分大分小,指人指畜者,得非谵妄乎?若谓人惊 畜惊,各为一惊,未可同论,正不知人惊为何病,惊畜为何证,宜以何物治人惊,何物治四足惊。既有以上之惊名,应 立以上之证治,何以并无一法,而徒设无稽虚言以诳,在庸妄固不足责,而立言位公之规正,反为编次于书,遗误后世, 吾恐有目者,未必不能之 裂也。 再曰青是凉,白是疳。青惊,即以前诸说,不必琐赘。至于白是疳,诚为妄诬。夫疳证,即方脉之虚劳,在 幼稚为之疳积,未脾肾两伤之候。久之则五脏俱损,中气败极,则面目肌肤,俱见 白,形如枯骨之象,故曰∶ 白是疳,此以形色言也。今以指纹当之,谬之甚矣。盖气血两伤,精神久亏之证,其纹必淡,凡虚证皆然,不特 疳证已矣。然正可言其色淡,不可谓之色白,盖指上从无白纹。予临证四十余载,未尝一遇。后人勿谓古人之言, 一定不易。必俟其指纹白色,始可称之为疳,若然则疳证之儿无幸矣。故知按图索骥,终非解人;神而明之,始 称匠手。指纹辨证,详列于下。 <目录> <篇名>指纹切要 属性:小儿自弥月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之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 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目病候相印证, 此亦医生望中切两兼之意也。 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 寒热虚实足之矣。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 手。盖表里清则病之在经在 府,而汗下无误;寒热明,则知用寒远热,用热远寒,或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因时制宜,用无不当;虚实辨则 知大虚有盛候,大实有嬴状,不为假证眩惑。凡真虚实易知,假虚假实难辨,真假帮助,则无虚虚实实之患。于 此切要关头,不知体会,但以不经之言,欺世诳俗,谓何者为人惊,何者为畜惊,不特欺人,而且自欺,不特无 益治疗,而且误人命,是谁之咎哉? \x三关部位歌\x 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纹见风关,为病邪初入之象,证向轻微,体亦未困,治之诚易。纹见气关,邪气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 倘三关通度,纹出命关,则邪气游漫,充塞经络,为至重之候。设透关射甲,则邪气无所容,高而不能降,为亢 阳戴阳之象,治之者留心,慎勿轻视。 \x浮沉分表里歌\x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作愁,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药投。 此纹与太渊脉相通,凡有外邪,太渊脉浮,此纹亦浮。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故指纹亦显露于外,谓之表证。 速宜疏散,启其皮毛,开其腠理,使邪随微汗而解。一匕成功,何嫌而不投哉。 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尝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指纹见沉,知邪入里,但有浅深之别。若往来寒热,指纹半沉,尚在阳明胃经,治宜解肌。若于外证身热不 已,指纹极沉,已入阳明胃腑,速宜攻下。庸妄见其身热,犹以风华治之。盖病在内,治其外,非其治也。不特病邪不 解,适足以燥其阴血,而愈增其困。 \x红紫辨寒热歌\x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暗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本虚寒,直到深红化为热。 神气泰宁,营卫静平,定见太平景象。盖黄为中和之气,红乃交明之色,黄红隐隐,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 理。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所以纹见红暗,由血滞也。无论内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见此纹,总是寒证。凡人 中气性弱,营卫不充,纹必淡莹而兼红,虚寒之证。至谓深红化热,其理安在。红本寒因,岂能化热?由其寒闭 皮毛,腠理不通。凡人身内据之乱,时与皮毛之气相通贯,无一息之暂停。今寒闭汗孔,内出之气无所发泄,郁于 毛孔之间,渐积渐浓,而化为热矣。此内出之气热,非外受之寒能变热也。 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伤食紫青痰气逆,三关青黑祸难胜。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热壅经络,阻其阴营之道,所以纹紫为热炽,千古定评也。少阳甲木,其色本青,肝胆 受邪,纹见青色,此伤风候也。但可以风热称之,不可称惊风以误世。盖青者本经之色,《内经》有在天为风、在 地为木之言,所以风木同气。肝受风邪,纹必见此青。理最明最显,而幼科偏不言青为风,偏言青为惊。据幼科 所论,惊出于心。然青色非心之色,何以青为惊乎?此等牵强之说,最为谬误。予有惊风关妄,详列二卷。紫而 兼青,食伤之候。盖食饮有形之物,阻抑中焦清阳,脾气不能宣布,故风邪乘其因而侮之;所以疾风上逆也。疏通壅 滞,令其流利可也。倘郁抑既久,脾气愈不运化,营卫愈见涩滞,则风痰食热固结中焦,所以青而兼黑,此抑郁 之至也。急宜攻下,庶有生机,误认惊风,百无一救。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禀赋轻,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乳婴。 小儿禀受阳虚,肌肤暗白,唇舌淡色者,指纹四时皆淡,虽有病亦现淡红色青淡紫而已。盖淡红虚寒,淡青 虚风,淡紫虚热,此等儿根本不坚,中气怯弱,无论新病久病,总归于虚,一毫攻伐,不敢轻用。倘误投克削, 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关纹涩滞什因由,邪遏阴营卫气留,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 病邪阻郁营卫,营运迟滞,消化无力。所以指纹推之不甚分明,无活泼流行之象,由食饮风寒相搏,是为实 证。急宜推荡,去其陈腐,其愈亦易。若因三关纯黑,推之不动,死证也,不治。 \x纹形主病歌\x 腹疼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掌心包络所主,纹入掌中,邪侵五内,由中气寒也,故为腹痛。纹若弯弓,内外有别。其纹之两头弯,向中指 为内,为顺证,为外感风寒,治之犹易;其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证,为内伤饮食,治之稍难。形如水字,脾肺不 足,食塞太阴,中气怯弱,脾不运化故也。或向指纹惟止一线,安能有水字之形?曰不观太渊之脉,亦止一线, 何以阳维阴维,阳跷阴跷,有时左右连带现纹,岂非水字之形乎?脉有左右,安知纹无左右?但能触类旁通,无往 非理,岂特指纹为然? 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切不可覆指而推。盖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又只可 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此纹愈推愈出。其纹在先原未透命关,误推而出之,大伤肺气,且不能辨纹 色,慎之戒之。 以上表里寒热虚实,凿凿有据,但能于临证时,认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虽不中不远矣,若但以惊风 塞责,第扪心自问,未免怀惭。凡我同人,互为砥砺幸矣。 <目录> <篇名>小儿脉法 属性:小儿三五岁,可以诊视,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诚非易也。《内经》诊视小儿,以大小缓急 四脉为准。予不避僭越,体察其意,仍从浮沉迟数四脉,而以有力无力定其虚实缓急,更为明悉,比较尤为有根据。 \x《内经》脉要\x 黄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如何? 夫乳子病热,脉见悬小者,阳症见阴脉,本为大忌,但小而缓者,邪甚微,其愈易;小而急者,邪客深,为可 虑,故以为问。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夫小儿以稚阳为体,而如病,纹脉现暗淡,肢脉至虽小,手足温者,犹能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 若四肢寒冷者,则邪胜其正,元阳去矣,故曰死也。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者生,急者死。此言小儿之外 感也。风热中于阳分而喘鸣肩息者,脉当实大。但大而缓,则胃气好,邪渐退,故能生;实而急,则真脏见,病 日进,则死也。 此《内经》之旨,圣人立言简切,而总括无余。世人不悟,视为寻常,能于此处等处着眼,则诊视之要诀思 过半矣。予之临证诊视,无论凶吉,则多中者,亦不外此。第意之所至,口莫能宣。窃详经所谓大小缓急者,亦发而不 露之意。盖大即浮洪类也,小即沉细类也,急即数也,缓即迟也,何若竟易以浮沉迟数之为得乎?再以节庵之有力无力, 辨其表里虚实,诚诊视小儿天然不易之妙诀。夫节庵亦一常人,而能以有力无力,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 至显浅,至平易,亦至确当,岂真古今之人不相及耶。 \x四脉主病\x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在内)。迟脉主脏(病为寒),数脉主腑(病为热)。四至五至为迟为 寒,为不足。七至八至为数为热,为太过。 浮迟外寒,沉迟内寒,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浮数外热,沉数内热,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主症∶浮而有力,风热;无力,阴虚。沉而有力,痰食;无力,气滞。迟而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而 有力,实热;无力,疮疡。 \x总括脉要歌\x 太渊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亏,七八热多三四冷,浮沉迟数贵详推,有力为阳为实热,虚寒无力里何疑, 若能留意于中取,何至望洋泣远岐。 浮而有力实兼风(风热皆阳,表之实也)。无力阴虚汗雨 (阴津妄泄,表之虚也)。有力而沉痰食害(痰 凝食滞,结于里也)。沉而无力气凝胸(气滞于中,不运化也)。迟而有力多为痛(浮迟外痛,沉迟内痛)。无力 虚寒气血亏(气弱血衰,至虚之候)。数脉热多终有力(数而有力,实热何疑)。疮痍无力热虚攻(阴虚受伤,虚热所致)。 \x脉证宜忌歌\x 脉浮身热汗之松(阳邪居表,热从汗解)。沉细身凉莫强攻(无论表里,不堪攻伐)。咳嗽正嫌浮带数 (浮缓为宜,浮数大忌)。细沉肿胀定知凶(脾胃虚寒,愈不运化)。 沉迟下痢方为吉(气血俱伤,最嫌洪数)。洪数偏宜痘疹逢(阴阳充足,毒不能留)。腹痛不堪浮有力(三 阴受病,浮则反常)。浮洪吐衄总无功(阳火太盛,阴血愈伤)。 陶节庵曰∶诊脉之要,无论浮沉迟数,但于有力无力中分别。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 虚,为寒。至哉斯言也,后贤无忽。 <目录> <篇名>初诞救护 属性:小儿初生,或不能发声,谓之梦生,多不知临时救急办法,甚为可悯。切勿断脐带,速用磁盆盛温水,将 胞衣泡入,用手缓缓搂之,使暖气渐渐入儿腹,再以热汤烫洗脐带,即能回阳气而发声也。若温熨后犹不发声 者,即取猫一双,以布袋裹其头足。使伶俐妇人,拿着猫头,向儿耳边,以口啮猫耳,猫必大叫一声,儿即醒 而发声,此时方可剪断脐带。或用老葱煎半熟,向儿臀部打之,亦能发声。又有因难产,或冒风寒,举之迟,儿 气欲绝,不能啼者,脐带胞衣亦按前法温暖之,令暖气入腹,气回即苏,再以父母之口气呵而接之。凡断脐带, 世俗皆以刀剪断之,最为不妥。但用大纸捻蘸香油,燃火于脐带上烧之令断。盖所以补接阳气,不但为回生起 死之良法,并且日后无伤寒泄泻之患。初生肾缩,亦受寒气所致,用硫黄、吴茱萸各一钱,研成极细末,捣葱 取汁调膏涂小腹,另以蛇床子烧烟熏之即伸。 闷脐生者,在小儿粪门有一膜,闷住肠气,则不能出声,拍之则膜破而啼矣。又有轻巧妇人以银簪轻轻挑破,亦甚 方便合宜。或不能挑,急以暧衣包紧,勿令散放,以热水浸其胞衣,寒天则以火炙之,久则热气入腹而气内鼓,其膜自 破,声自出矣。又有生下无谷道者,乃肺热闭于肛门,急以金银或玉簪之物,向肛门正中谷道刺穿之,或以火针刺穿, 但不可刺深。以中空油纸捻套住,免其再合。儿初生下遍身如鱼皮,或如水晶,破则流水,以密陀僧研成极细末搽之即 愈。初生遍身无皮俱红肉,急以稻米粉干扑之,候其皮生全则止。初生大便小便不通,腹胀危急,令妇人口含热水,吮 儿之前后心,及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吮吸七口,至肉色红为止,须臾即通。初生尿闭,以葱一根切碎,以人乳半 杯同煎,去葱取乳分作四次服之,尿即通。不吮乳者,服此亦即吮乳。除此方法外,尚有两个很有效验的方法列在下面∶ 一、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危急欲死。可急用大田螺一个,一两上下者,连皮捣烂,涂在儿脐下,一刻 即大小便均通矣。此法可谓真神方也。 二、若小儿只是小便不通,芤草鲜者一两,与乳同煎,而后去芤草取乳,令小儿吮之小便即可通。此法较 葱法不但无辣味,力尤快大也。芤草若无鲜的,干的亦可。 <目录> <篇名>调燮须注意 属性:小儿初生,饮食未动,胃气未开,廓然清虚之府,宜乘此时加意调燮。小儿未啼之时,令精巧妇人用指轻 轻探儿口,挖去污血。急以甘草汤,用软帛裹指蘸汤,拭去口中涎沫。然后看儿面色,若身面俱红,而唇舌紫者, 知其必有胎毒。每日用盐 茶,但不可太咸,以帛蘸洗其口,去其粘涎,每日须五六次。此法至神至圣,世所不知。盖儿之胎毒,藏于脾 胃,口中多有粘涎,其马牙鹅口,重舌木舌,皆从此起。每日洗拭,则毒随涎去,病从何来,而且至简至易,何 忽视而不为。倘胎毒重,直须过周岁,方得用此法,有胎毒者之调燮也。盖周岁后,头面满起红粒或带白尖,始 能发现于外表。倘儿面唇淡红,此为胎寒,惟以淡姜汤洗拭,每日一二次足矣。盖姜能开胃而且和中,最利于实 用者。至于古方之用黄连、大黄、朱砂、轻粉开口之法,此时断不可用。今时禀受十有九虚,若寒克削最不相 宜。况婴儿初诞,如蛰虫出户,草木萌芽,卒遇寒雪严霜,未有不为其摧折。以苦寒而入初诞儿之口,亦若是也。 每见三朝七日,必有腹痛呕乳,液泻夜啼之证,是皆苦寒伤胃之害,其孰能知之。或曰∶子言苦寒不可用于初诞 儿之口,何以后之沆瀣丹及泻青丸,有三黄大黄,得无矛盾乎?曰彼胎毒已现,外证可凭,有病病当,何大黄之 足畏。今初诞开口,未辨毒之有无,即使有毒,尚然未发,深藏潜伏,声臭俱泯。程凤雏有言∶安辑闾阎,必诛 冠盗,未可抉平人而诛之,日尔将为寇也。以苦寒而开口,是诛平人也。毒发而畏寒,是有寇不诛,乡原之仁, 乌乎可也。 <目录> <篇名>脐风症论 属性:脐风不由六腑起,为五脏之直中症。其起病的时期,初生至七日内。七日外所现的病,即不属脐矣。脐风初 发,小儿吸乳必较前口松,两眼角挨眉心处忽现黄色,渐至鼻部,口即微撮,微现吹嘘状。若再下行至环口,唇口 即绪紧,舌头强直,故有撮口噤口缩腹等象之恶候也。盖脐为通气之总窍,五脏之寒门。儿在 胎元之时,五官虽具,呼吸尚未能通。唯脐间能通真气,随母之呼吸为呼吸,借脐带胞衣相连,以资生长也。及儿 落生,呱啦一声,气始通其口鼻。故脐之于小儿,关系最为至要,断脐带时,不可不慎。或剪脐带时留的太短, 或退出未紧,或洗儿时水不温暖,或收拾动作时间过久,均足以致邪风、寒气、水分,侵入其中。内热外寒相激, 儿之抵抗能力尚自薄弱,外邪每乘虚而入,内伤于脾,脾传于肺,肺传于心胞,心胞传于肝,肝传于肾。小儿体 尚脆弱,病毒不能久在稚体中蕴蓄,故一外发,即成脐风,因其病毒由脐而来也。其症象大别之如下∶面赤啼 如猫叫声直者,心包受病也;手足抽搐目斜天吊者,肝经受病也;唇青口松痰涎壅塞者,脾经受病也;牙关紧急 舌短腹缩者,肾经受病也;啼哭不止喘急鼻煽者,肺经受病也。凡五脏之见症,仅有一二脏发现病形者,尚可疗 治;若五脏病形悉见者,无法疗治也。盖婴儿初生,脐风最为恶候,以其发之骤。一经发动,险象环生,临床施 治,万勿忙乱。须先求其致病之内因外因,由外因而得者,先辨明寒热,再辨风湿。若小儿肚腹胀满,遍身作烧, 撮口吐乳,或吮乳口松,多啼不乳,大便不通,小溲短赤,或无小溲,此是脐风初起之候,宜速用清热利水解感 通络等法治之。病毒尚在脾肺,犹易措手也,药方列后∶ 川锦纹(七分) 条黄芩(八分) 龙胆草(五分) 生栀皮(一钱) 细木通(一钱) 酒川芎(五分) 连翘壳(一钱) 赤芍药(八分) 薄荷叶(五分) 川黄柏(七分) 广陈皮(一钱) 前方用水一茶碗,煎成小半茶碗,频频与儿灌之,即可奏效也。以该方之用黄芩,能清上焦之热,黄柏能清 下焦之热,大黄可清中焦之热,又藉其有推陈致新之功、活血治烦之力,胆草、栀皮能导三焦之郁火,从大肠而 泻出。犹虑苦寒之药,性或凝滞,加以陈皮、枳壳之类,散滞行气,利痰饮为之佐使。复用川芎、薄荷,引头面 之风邪,从高而下趋,连翘解除烦热而消毒,赤芍可调荣活络,木通利水通膀胱气而舒郁。此方用之,大可清热解毒, 清血通气,又能引邪火从大便小溲而去也。若至气喘急,啼声不出,涕泪皆干,面上青筋 动,是病毒传入心肝肾三脏。 小儿必至噤口锁肚,目瞀神昏,四肢抽搐,由热毒而转成寒毒之象,病毒深入。惟有速服指迷七气汤,直攻气道之壅塞, 疏利血分之病毒,使其气通湿化风散寒解,清升浊降,阴阳回复,始有挽救之望也。万勿看药性峻利,疑畏不敢令儿服 食。试思症象险恶至此程度,不服药儿亡可立待,何如服之以希万一也,药方列下∶ \x指迷七气汤方\x 治一切腹寒痛多啼、不乳等症,皆由阴阳不能升降,气道壅塞而然。是方温运疏利脏腑,通气化温解散凝 寒也。 酒炙蓬莪术(五分) 小青皮(五分) 藿香叶(八分) 广陈皮(一钱) 苦桔梗(一钱) 香附(七分) 上肉桂(三分) 公丁香(二分) 益智仁(六分) 法半夏(八分) 炙甘草(三分) 老生姜(二分) 大红枣(二个) 以上各药,用水一茶碗半,煎至半茶碗,母子同服,可转危为缓,若肚脐已现青肿,撮口不动,或牙关紧急, 口吐白沫,爪甲青黑者,是血已停止营运,立即云亡,即可不必用药施治也。若无前条之症象发现,只有吮乳不 利,口吐白沫,啼声渐小,舌上起红粒如粟米状,大便小溲不通者,先以食指裹粗布蘸浓茶汁,轻轻将红粒擦破, 见血才好。如上 亦见红点子,亦同与擦破,然后再灌以第一个药方,即能见效,万不可再服第二个指迷七气汤 药也。盖此时以症象论,病毒尚在脾肺,有渐进肝脏之趋向,尚未攻入肾,病毒未至厥阴至深之候,不能由热转 寒,用通气回阳法,温以解之也。至于内因,是属先天遗传性的。婴儿未出世以前,息息与父母相关,遗传性的 关系甚大。若其父母平时不能修身节欲,婴儿落生后,未有不发生胎毒者,是其明证也。所以其父母若淋病,或 花柳病,婴儿在胎胞中即伏毒根,毒与身体俱长,待至落生后,乍与外界的寒湿风邪相接触,虽有起脐风之可能性,然 婴儿若禀赋甚茁壮,即具有天赋的抵抗病毒之能力,能在婴儿体中隐伏,至一月后再外发,作胎毒各病型,可以躲过脐 风之恶候,自较救治尚易为力。或病毒蕴于婴儿体中,能到一岁以外。因年龄的增长,身体日见坚实,抵抗的力量,自 然愈大。此时之病毒能向外趋,作皮肤外之种种疮疡。延医得法,亦可化险为夷,更无所谓脐风也。若延医失时,或不 得法,不知清其内毒,一味在皮肤外注意,作疮毒之治疗,是必遏截病毒的出路,不得解散。已自行外现之病毒,复转 而向内攻进,即起痉挛抽搐,俗所谓惊风者也。若婴儿在胎胞中,受有遗传性毒的影响。降生以后,体质复形虚 弱,不能任受外界之寒湿风邪所侵袭,焉有抵抗的能力。外邪即其虚而乘之,致引起内蕴之毒,发之最烈。一二日 间,即起脐风,象候凶恶,朝发夕死,每不及救治也,盖至此而发为脐风,五脏已均感受病毒,真是绝症。故外因 而起之脐风,尚可按脏施治,治之合法,十几可愈六七人。若脐风由内因而起,即万一的希望亦无也。 \x泻青丸方\x 锦壮黄(五钱) 黑山栀(二钱) 酒川芎(钱半) 炒枳实(三钱) 北防风(三钱) 酒羌活(钱半) 当归身(三钱) 以上各药,其研细末,炼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青黛为衣,每服一钱,白开水送下。 此方专治表里均热,能表里两解,一切停食、停乳,兼感冒等症,皆能有神效也。 \x沆瀣丹方\x 此方治小儿一切胎毒、胎热、胎黄、面赤目闭、鹅口、口疮、重舌、木舌、喉闭、乳蛾、浑身壮热、小便黄赤、大 便闭结、麻、疹、 、瘰、游风、癣、疥、流丹、瘾疹、痰食、风热、 腮、面肿。近有能者,自出化裁,而增损之, 遂为幼科而一无二之神方,作三焦之主治。盖凡脏气流通者,必不郁滞,或受毒于妊前,或感邪于诞后,遂尔中 气抑郁,则见以前诸症。方内所有黄芩,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大黄,清中焦之热,又藉其有推陈致新 之功,活血治烦之力,能导三焦郁火,从魄门而出。犹虑苦寒凝腻,加槟榔、枳壳之类,散滞行气,利痰为佐。 用川芎、薄荷,复引头面风热,从高而下趋,连翘解毒除 烦,赤芍调营活血,牵牛利水走气分而舒郁,滑石清润抑阳火而扶阴,又能引邪热从小便而出。用治以前有余诸 症,应如桴鼓。予生平最慎攻伐,惟此方用之最久,神效莫能殚述,真济世之良方也。 杭川芎(九钱,酒制) 锦壮黄(九钱,酒蒸) 浓黄芩(九钱,酒炒) 实黄柏(九钱,酒炒) 黑牵牛(炒 取头末,六钱) 薄荷叶(四钱五分) 滑石粉(水飞,六钱) 尖槟榔(七钱五分,童便洗晒) 陈枳壳 (四钱五分,麸炒净) 连翘(除去心隔取净,六钱) 京赤芍(六钱,炒) 上十一味根据方炮制和匀,焙燥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月内之儿每服一丸,稍大者二丸,具用茶水 汤化服。乳母切忌油腻。但觉微有泄泻,则药力行,病即减矣,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三服,以愈为度。此方 并不峻厉,幸母无疑畏。惟胎寒胎怯面青白者忌之。一曰锁肚,由胎中热毒壅成,结于肛门,大便不通。急令妇 人温水嗽口吮啃之,前后心并脐下及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再以玄明粉五分研末,蜂蜜少许,温水调服,以 通为度。如便不通,以葱白三四寸长,用油抹润,轻轻送入谷道,纳入约一寸,以通为快。若犹不通,可用田螺 肉一两,加蒜一瓣,共捣匀做一饼,贴脐下半寸地方,一点钟即通。不过 此方力量甚大,用时斟酌。若至七日不通者死。古人之论脐风,皆谓由于水湿风冷所致,予则以为古论犹未 尽也。盖脐风有内外二因,有可治不可治之别。外因者风湿所伤,内因者禀赋之真阳不足也。予尝见一妇产育 十数胎,皆男,尽伤于七日内之脐风,无一存者。若谓外邪所伤,何以独伤此妇之儿,又岂无一儿能避之者, 此内因之显而易见也。凡男子之命门真阳平足者,右尺脉必细涩无神,降生必有脐风,此予察之详,见之确, 非耳闻者比也。其外因者,病发于三四五日之间,病发于六腑故可治;内因者,病发于六七日之间,病生于 五脏,故不易治。曩者夏禹铸有预防脐风之诀,谓三朝一七,看儿两眼角发黄必有脐风。不知禀受浓者,生下 即满面红黄,乃为吉色,误认脐风,其害不小,此法不确。惟命乳母每日摸儿两乳,乳内有小核,是其候也。 然两乳内有核发脐风者固多,而亦有不发脐风者,此法十有八九不确。但看小儿不时喷嚏,更加多啼哭,吮 乳口松,是真脐风候也,急宜治之。第脐风之治,无一成法可遵,虽有疏风攻下之法,莫能济急。唯有临时 用针刺少商穴,令其见血;再用白砂灵丹,敷鼻孔内,使其作嚏,以救危急,另谋用药治之。无论脐风抽搐, 以及凶险症,用药不能挽回者,此法可以生之,久经效验未肯传。因见幼科不知此法,往往错误用之,反致 引动风邪,固蔽火毒致儿身热不退,火毒内攻,每多不救,故不忍秘,尽行吐露,以公诸同学也。世之幼 科治病,辄曰剪风,曰截风,夫剪者邀遏之谓也,截者堵塞之谓也。不先以针刺用于少商,开脉所行之地, 岂非堵遏其邪,而但关门逐盗之谓乎。不知风邪之在人身,善行数变,无形无声,欲除其害,无知疏散条达 而去之,不使久羁于营卫与经络则善矣。如仲景之治伤寒,而立汗吐下三法,邪之在表者汗解之,邪之在上者 吐而越之,邪之深入者下而涤之,总欲其邪尽而后已不,未闻有邀截而能愈者。今幼科不但为逐邪,至反闭关绝险, 阻其去路,使邪气退不可,进不得,猖狂踯躅,欲其不倒刃相攻,斩关逆犯者,不可得也。此皆为治者酿成之 祸,于邪何尤。凡邪之伤人,未有不从三阳而入者,治法亦必使其三阳而出,故此症亦由三阳解之。盖欲引其 出表,断不使之入里也。其白砂灵丹列后∶ \x白砂灵丹\x 此方专治小儿急惊风,大惊猝恐,痰火壅闭,四肢绝逆,脐风撮口,鹅口木舌,伤风霍乱,上吐下泻,腹痛 头疼,中暑受热,不省人事,或斜视天吊,反引抽搐等症,开窍定惊止痛最快。此为秘方,同学得之,不可轻 传。闻服兼可,闻用少许,服用四厘。 生半夏(二两) 生贝母(一两五钱) 西牛黄(四分五厘) 真硼砂(五钱) 原寸香(四分五厘) 梅冰片(四分五厘) 原蟾酥(五钱) 以上七味药,共研细末,过极细重箩,瓶装不可泄气。 又方治撮口、脐风、锁肚,辰砂僵蚕散。 \x辰砂僵蚕散方\x 辰砂(水飞,五钱) 真僵蚕(一钱,炒) 天竺黄(五分) 蚌珍珠(三分) 真麝香(一分) 以上五味药,共研细末,装入瓶内,不可泄气,每用少许,蜜调抹于小儿之口内。 又方治身热、脐风、撮口,龙胆汤。 \x龙胆汤方\x 龙胆草(五分) 钩藤(一钱) 北柴胡(五分) 片姜黄(五分) 京赤芍(一钱) 炙甘草(三分) 苦桔梗(一钱) 白茯苓(五分) 川大黄(纸包煨,一分) 大红枣(一枚) 以上十味,水煎温服。 又单方治撮口,用牛黄一分研末,竹沥调滴入口中即愈。 又单方治撮口,用穿山甲(用尾上甲三片,羊油炙极黄) 蝎梢(一个),共研细末。以乳汁调涂乳上, 令儿吮之。用浓细衣裹包须臾,汗出即愈。 又方治胎毒、锁肚、口噤,保生汤。 \x保生汤方\x 北防风(七分) 陈枳壳(五分) 小橘红(四分) 白茯苓(三分) 荆芥穗(三分) 远志肉(四分) 制南星(五分) 苦桔梗(二分) 炙甘草(二分) 灯芯少许作引,水煎服。 又方治脐肿突出,二豆散。 \x二豆散方\x 红饭豆(一钱) 淡豆豉(一钱) 天南星(一两) 鲜白蔹(一钱) 以上各药共研细末,再以田芭蕉挤汁,少加香油调药敷脐四傍,小便顺利即愈。 又方治脐生湿疮,龙骨散。 \x龙骨散方\x 石龙骨(煨,一钱) 真轻粉(五分) 川黄连(一钱) 枯白矾( ,一钱) 共为末干搽。 又方治脐生湿疮。即用大红洋绒烧灰为末散,敷之即效。 <目录> <篇名>初生后小儿之杂症治法 属性:小儿初生面红啼哭不止,此心胞与胆经有热,是在胎元时感受母热所致也,宜急治之。如过三日有成脐风可 能性,即不易治也。今将药方列于后∶ 炒枳壳(四分) 炒山栀(四分) 炒扁柏叶(四分) 炒川连(三分) 黄柏(二分) 生甘草(二分) 薄荷叶(四分) 水煎去渣,入白糖少许,调成二茶匙,以鸭毛扫其舌之上下左右数次,看小儿面色变淡红色, 始能止药。或用吴茱萸四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敷小儿两足心,日换数次,过一夜引火下行即愈,此法最妥 妙也。 小儿无故不吮乳,啼哭不止。是脾不运化,肠气调节迟滞,以致腹痛也。治法通其肠气,脾气随之运化, 腹痛即可立止。方列后∶ 台乌药一钱煎浓,用白布裹棉花作乳型,蘸药汁令儿吮之即愈。 小儿夜啼不止,是因穿盖过暖,忽起内热,或与父母同床,为父母体热所炙。因之生热者,清热即安。用 方列后∶ 小生地(八分) 嫩黄芩(六分) 生甘草(三分) 细木通(五分) 灯芯(五寸) 竹叶(四片,为引), 用水煎成半酒杯,用茶匙缓缓与服,过夜即愈。或用前吴茱萸末醋调,敷儿两足心,引火下行法亦妙。又方用蝉 蜕七个,去足头取下半截,炒研末,再以薄荷三四分煎水调服,立止如神。又方若啼时面赤者,心包热也,用青 黛三分拌灯芯十寸煎服即愈。 若看小儿啼久,面色青白、手足冷者,是外寒激住内热,热不能外泄,转向里攻,恐致起惊,应用解寒引热 外行法治之。药方列后∶ 钩藤钩(五分) 广木香(三分) 杭白芍(五分) 明天麻(四分) 当归身(五分) 朱茯神(五分) 生姜(一片) 红枣(一枚,为引),用水煎浓作半酒杯,频频令儿饮之,即止啼平复也。 曲体啼哭不止者,是直中寒邪腹痛也。应用方列后,系外热熨者∶ 淡豆豉(一钱,捣碎) 生姜(一钱,切碎) 葱白(一寸,切碎) 炙甘草(五分) 小茴香(五分) 同盐一两炒热,以布包熨儿肚上,立能止啼止痛也。 小儿初生面目黄色,渐及遍身均发黄。此在胎元即受湿热,落生后又复感湿气,外湿引内湿,而发此症象, 名为胎黄。由脾湿熏蒸,胆受之而汁溢所成也。治方列后∶ 炒山栀(八分) 天花粉(八分) 绵茵陈(一钱) 淡豆豉(一钱) 水煎成半酒杯,缓缓与儿服之,即 可黄退身安,此方甚为神效。小儿满身起红点奇痒,啼哭不止,是血热受风也。应用方法列下∶ 小生地(八分) 炒芥穗(七分) 北防风(七分) 炒山栀(八分) 赤杭芍(分) 水煎成半酒杯与 儿服。外用紫浮萍(二钱) 滑石(三钱) 共研细末,用夏布包之搽儿遍身面各处,即红消痒止平复如初也。 头缝不合,名为解颅,此肾气不足也。法宜助阳补肾。方列后。 干姜(七钱) 细辛(三钱) 肉桂(五钱) 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用陈醋和成饼状,敷在头顶下陷处, 一时后小儿面上现赤色即愈。 小儿初生两眼赤红肿烂,是胎中受热,落生后复感外风,以致成此症象也。治法用蚯蚓泥(即曲鳝粪)用 饮过茶的茶叶捣化,敷儿囟门上,干则再换,不过三四次即愈。又方用生南星、生大黄,等分为末,醋调涂足 心,引火下行,隔夜亦愈。若胎热太重,或稍延时日,肿烂之势漫延,用前两方不能即愈者,尚须服煎剂方能 收功。药方列后∶ 小生地(八分) 赤芍药(八分) 酒川芎(五分) 龙胆草(六分) 生栀衣(六分) 灯芯少许为引, 用水煎浓汁,缓缓灌之,药渣可再加水煮汁一酒杯,与儿蘸棉花轻洗两眼患处,其肿自消,赤亦自退。 小儿两腮肿硬治法。新产婴儿,小月以内患噤口不乳,啼声不出,两腮肿硬有核,名曰螳螂子,又名 腮。 若不急治,肿延喉鼻,即不可救矣。此症是胎毒兼内热,又感时邪所致,万勿用外科剖割法治疗。此是内科症 也,一经用刃,恐致伤命。治法当用外敷内服兼施,始克收效也,外敷用田螺七个,麝香少许,朱 砂五分,共捣如泥,贴囟门上,俟干自落,切勿剥去。再用银针微刺肿硬处,挤出恶血,以甘草研末水调糊 之。若有鲜蒲公英,或鲜水仙花下的白根,捣溶贴之尤妙。其内服方用清热、解毒、消肿、通络法治之。方列 后∶ 生蒡子(八分) 生甘草(四分) 青连翘(一钱) 薄荷叶(五分) 冬桑叶(八分) 以上各药共 用水半碗,煎成半酒杯,慢慢与小儿服之即愈。 小儿口肿并生马牙治法。小儿口内肿起如菌形者,名曰乳菌。牙龈生白泡者,名为马牙疳。致使儿不能 吃乳,法以指蘸甘草水,再裹上青布,轻轻搽之,看肿处及白泡出血为度。用棉拭去血,敷上青黛面即愈。极 重者,以僵蚕(三条,去丝去嘴),人中白(四分),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略停片刻,用茶水洗 净,棉花拭干再擦,一日三四次行之自愈。如未愈方中加入硼砂(三分),血竭(三分),青黛(三分),儿 茶(一分五厘)等药面,每日洗擦三四次,无不愈者。 小儿百日内,口生白点不计其数,用布拭之则去。满口缠遍,内窜入喉,日夜啼哭不乳,俗名云口,即是 鹅口疳。速用黄连(五分),紫地丁(五分),煎汤以指裹绸蘸汤拭去,再敷上益元散,即不再发。若再用益 元散(一钱),加灯芯竹叶少许同煎,澄清灌服,以清内里热毒尤妙。又方用芙蓉花、真青黛同研细末,白 点擦破后敷之,亦甚效。 小儿口角流涎,湿浸环唇,均成赤红,渐渐湿烂,此脾经寒也。此时小儿粪溏,小溲清长,应用温脾利湿 通气法治之。药方列后∶ 白术(五分) 青皮(五分) 炮姜(五分) 法夏(一钱) 丁香(一钱) 共研细末,米汤为丸,如 小米大。一岁以下小儿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服完自愈。若症象如前,而大便燥结,小溲短赤,吐乳带酸味, 夜不安睡者,是脾热也。脾经湿热蕴蒸,气不运化,胃亦满滞,故乳不消化而上溢。其治法可应用下之方∶ 滑石块(八分) 扁豆衣(一钱) 细川连(五分) 广陈皮(五分) 鸡内金(一钱) 灯芯竹叶(少许) 共享水半茶碗,煎成一酒杯,缓缓灌之即愈。 小儿百日内喘急咳逆,胸博高起者,症名龟胸。是肺感外邪失治,肿胀发炎也。此症甚紧急,不容缓治,稍 延即起肩息,全身之神经立即紧张,而起拘挛,顷刻无救矣。治法须用猛烈速效药,以谋挽回其生命。万勿恐药 性峻,不敢与儿灌服,致遗后悔也。药方列后∶ 酒川军(五分) 生石膏(八分) 杏仁泥(一钱) 细木通(七分) 炙麻绒(四分) 生甘草(四分) 法半夏(七分) 杭白芍(一钱) 葶苈子(五分,布包) 大红枣(三个,去核) 以上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小半茶碗,频频灌之。肺中痰降,气自通顺,热清炎 去,症自能愈也。 <目录> <篇名>婴儿护持得法可以避病说 属性:婴儿之初生,肌肤未充实,气血本薄弱,但能寒暖适宜,肌饱调匀,饱食酣眠之外,别无所事。护持得法, 躯体自然日见其肥硕。所谓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也,如此者焉受病。故婴儿之襁褓,宜用旧絮,护背宜稍浓,盖 五脏均系于背也。不用新絮者,防传热引起内火也。平素亦不可过暖,更宜使婴儿常见风日,俾其肌肤日渐致 密,气血日渐强实。若将婴儿藏于密室,卧于重帏深帐之中,或衣浓太暖,则骨肉软脆,不任风寒。偶然抱之外 出,每为外间风露所欺,多易致病。至于婴儿之哺乳,亦不宜过饱,总使少欠为是。俗语∶“忍三分饥,吃七分 饱,谨护肚脐,少洗澡”。皆至理名言也。又须慎选乳母,身体清健,不犯七情为合格。盖婴儿藉乳以养生命,关 系甚大。善为乳母者,夏季避其热,热则致儿吐逆;冬季避其寒,寒则致儿感冒咳嗽。食怒乳则儿逆气胸满,食 醉乳则儿身热腹痛。新房而乳,儿每瘦瘠,骨软行走迟慢。儿啼未定,即与乳哺,易致气逆, 乳不消化,停滞胸膈结为痰饮,遂成壮热。壮热不已,乃发抽搐。有孕而乳,则儿黄瘦发焦,肚大脚小。总之, 乳母能慎寒暑,避恚怒,不食浓腻炙爆,庶乳汁清和,儿不致病。否则阴阳不能燮和,气血沸腾,乳汁败坏, 乳儿疾必丛兴也。他若频与儿服药饵,则儿之脏腑必暗损伤,每由极细小之症,辄变成败象,不易施行治疗。育 儿之家,不可不知也。又有沿习俗,于儿初诞之时,在儿顶额之前,头发之际,用姜艾炙之,或以灯火遍身烧 之,万不可用。彼等以为如此施行,可截风路,预防起惊。殊不知适足以大开风门,反能引风入内也。盖用火 功治疗,有时儿得斯病,非行姜炙及灯火不可,是不得已而用之。若无故而用,伐及无辜,则诸病自兹始矣。 其外尤有数条保护小儿法则,乳儿之人,若能根据法行之,则儿自易壮实,百病不生也。一凡浴儿时,须调和浴 汤,试看冷热,若温度不和宜,每易使儿怖畏而生病。过冷伤儿营,过热伤儿卫。浴时更不可过久,儿之脊 背尤当注意护持,恐外间风寒,从背脊侵袭以成病也。一婴儿后天以脾胃为主,故落生后必须与以乳食,以助 其生长之机,但得饱食酣眠,其结果自然肥壮。乳食与小儿关系之大,有如此者,所以乳哺须有调节,有调节 脾胃自然壮实。过其食量,则脾胃伤滞,消化不良,百病由此丛生矣。夏日乳不宜过温,冬日不宜过凉,哺儿 时须调和之。若系食乳母之乳,有不相宜时,乳母亦须服药。调和其温度,而后与儿食。凡乳前不可与食物, 乳后尤不可与食物,盖小儿脾胃薄弱,一经乳食并进,终至难于运化。初能成积,久则成痞成疳,药治不易措 手。是皆为乳母者,不慎之过也,一小儿衣服不可过暖,以养成儿体有抵抗外界之力量。寒则加衣,热则减衣, 总使寒热合度。过热则汗泄,而腠肤舒张,以致风邪易入,疾病乃生。更忌解脱衣裤当风,恐致感冒伤风。然 风日清和,园林等地,又当抱儿出游,以悦心目,兼得养气,俾儿易于生长,万勿将儿格置阴湿草地,不见风 日,致儿脾肾受寒湿,腹痛泻泄也。 <目录> <篇名>药饵不可轻服论 属性:小儿之脏腑薄弱,百骸四肢均未长成,本不可轻与服药。盖草木气味不纯,金石之性更较霸烈,原非脾胃嫩 脆者所宜。况问切不能真确,焉能知疾病之所在。惟凭望色以追寻病能,细心诊察,始能证明病之地位及程度, 用历久的经验,临床以施治。毫疗厘千里,药饵岂易服哉。粗疏庸愚之辈,不明生理,不知病能,何能辨别虚 实寒热,欲其识症无差,用药无误,殆不易得也。故凡有微小的病症,为其父母者,切不可仓忙忧急。但令哺 儿之乳母,严戒油腻荤酒,使其乳汁清和,小儿吮其乳,肠胃先得清和,儿体的抵抗力量,立即回复。二三日 间,微小之病能,不药自然痊愈。俗云∶勿药为中医,旨哉斯言也。常见井市之人,不明生理,只知医药能治 病,而不知医药亦能加病。小儿偶有不活泼症象,即忙觅医服药。遇医之练达者,或不致误;庸愚者自以为是, 每以通套克消药,或治风疾的惊风药治之,是本无病之中生出有病,伐及无辜,病反加重。为父母者见其无效, 必再更医治疗,如此粗率,焉能遇见高手。惟有相与任意猜度,曰风、曰痰、曰惊、曰热,前服之药,性未行 开,后服之药继至。寒热乱投,杂乱无章,甚至日易数医,各为臆说,不同性之药叠进,刻不容缓。如是之治 病,小儿焉能有命也。嗟乎?药性各异,见识不同,娇嫩的肠胃,何堪此无情之药味,扰攘于腹中。不必病能 伤人,而医药即可以死之矣。况小儿之体质,与已长成熟的成年人不同,小儿的身体易实易虚。言虚者,正气 易于虚也;言实者,邪气易于实也。然邪成之实,必乘正气之虚。若罔顾正气之虚,惟逐邪成之实,其有不败 者几希。例如寒能伤营也,但温养阴营,风能伤卫也,惟辛调卫气,只使营卫和平而宣行,则客邪不攻而自散。 俾本身天赋之抵抗力,自行反抗而逐邪,则邪退而正气安。小儿之微细病象平复,自然反回其健康也。故药物之治疗, 必须细心详察,非用药物不能去病,始可择其不甚猛烈,与气血无大损伤者用之。不然者惟有不服药,待其体躬的响应, 得天然之抵抗,虽无显著之功效,而可以不生遗患也。 <目录> <篇名>不经医对病服药之误论 属性:小儿气血未充实,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为其父母者,若不经心护持,大则夭亡,小则遗害终身,此 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今世之为人父母者,一见小儿有病,亦知着急。但吝惜财物,不为延医疗治, 到药肆述病状以市药,与儿服食以望愈病。或无医药常识,不知生理,妄作聪明,仅据俗传之丹方,对症与儿服 药。如此之治疗疾病,焉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呢?况病有内伤外感之不同,虚实寒热之各异,今欲执一种之丹药, 治复杂不同之病症,凡稍有识者,必知其不能去病,而反添病也。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无是病, 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小儿之元气薄弱,抵抗的力量能有几何?无因受斯损伤,而变生不测,为父母者虽知 悔恨,亦何补于事实也。兹举数条不经医治,自行与儿服药之谬误于下,使为父母者知所戒惧,于不知不觉中, 保全小儿之生命,当不在少处也。常见有爱子者,因其黄瘦,无以为忧,辄以肥儿丸、保和丸之类,使之常服。 不知肥儿丸中苦寒克消之品甚多,服久能败元阳,能损胃气,欲其儿肥也,适足以瘦儿∶欲其保和者,适足以 违和耳。又如抱龙丸之类降痰清热药,亦不可轻服屡用。一富家之儿,每多痰饮,时或惊叫不安。每遇儿有病, 亦不论其何病,动以此丸一投而愈。彼时以为神丹,无此灵验,连续与服数十次。及儿长也则一无所知,凝然 一痴物而已。岂非暗损元神,寒品藉香味药入知觉神经 所致也。又如市售之保赤散及救急散等药,尤不可率尔与儿服用。该两种药均以巴豆霜为君,逐风降痰为佐, 其性猛烈无比,服之在上可立吐,在下可立泻。以之治儿停食痰积,偶一服之,去病甚快,尚无大害。若常服 之,较前诸药祸害尤甚。至对于有外感及时令传染之 痧痘疹等温病,更绝对的为禁剂。一经误服,温毒外感 立即内陷,症成不救。虽再服神丹,亦莫能使已内陷之外感温毒,再行复出于外也。盖保赤散、救急散,治内 伤症及急惊风,或痰火实症则可,用其 悍攻下之力,以荡涤其病。若虚弱之症及慢惊风,脾肾均已亏极,何 能再受任此猛烈性之药品。寻见病未能去,而元气先脱也。故小儿一经证明有病,为父母者须谨慎将事,万不 可稍有迁就,或吝惜医金。必须延请名医,对症治疗,虽病型已至绝境,终于不能救治,亦自无愧于心。不然 是庸愚之爱,以为是药均可治病,不管何项疾病,胡乱与儿服之,焉能有良善的结果。小儿有病身体即已受伤, 而复用药伐之,是欲保之,反而害之也。 <目录> <篇名>观形象以辨寿夭论 属性:头者诸阳之会,神经之总汇也。凡小儿头角丰隆,脑髓足也。背者五脏六腑之总枢,五脏之系皆附于背, 脊背之肌肉丰满,知其脏腑足也。腹者水谷之海,腹肌宽浓,肠胃壮健也。目为肝窍,耳为肾窍,鼻为肺窍, 口为脾窍,七窍无缺,健全之形象成矣。故因其健全的形象,知肉实者,脾必足;筋强者,肝必足;骨坚者, 肾必足;不时言笑者,心足;不多啼哭者,肺足。哭声连续不断,是肺实有热;不久睡眠者,是脾热兼食滞 而实。脚健而壮,项长而肥,肾囊小而黑,是根本固也;肌肉温润色泽,是营卫和也;额腮红润明净,发黑 如漆,是表气实也;小溲清长,大便滋润,是里气实也。凡以上各形 象,皆是寿征,其儿无疾,尤易长养。反之有以下各症形,其儿皆不易长成。如小儿在胎元中即遗传其父母之淋 毒、或梅毒及其他温热等病毒,虽不实时发现于外,然胎毒必不能久蕴藏于稚体中,终至呈现于外,头面肢体发 为湿疮,身体形象亦不能完美矣。有头颅肿大,囟门不合,颈项软者,为毒瓦斯熏蒸,阳不足于上也。诸阴皆起于 下,足小脚 者,阴衰于下。鼻孔干燥,为肺叶虚枯,唇缩流涎,为脾弱不能摄津。头稀而黄焦,为贫血象。 目不明润,耳中流出黄臭水,为肾虚受湿,毒蕴内肿也。青紫之筋,散见于面者,多病风热。更兼体瘦形枯, 面色灰白暗淡者,其表必虚。泻利无时呕吐常有者,其里必虚。疮疥啼哭,及睡眠中手脚时动者,是内热毒盛, 症将外现之候。凡以上各形象,皆夭象。其儿多病,不易抚养也。 <目录> <篇名>望形色审苗窍知表里寒热虚实说 属性:四诊为望闻问切,此固医家之不可少一者也。然在大方脉则若是,而小儿科则以望为主,问继行之,闻则又 其次,至切则无矣。《经》云∶切而知之之谓巧。夫小儿上肢甚短,无可着指。气血未充实,六脉自不能准确, 是切之无可切,而巧亦无所用其巧也。问而知之之谓工。小儿于未发言时,问之无可问;即于稍长能言者,问 之亦多不能以真实清楚对,是问之不必问也,而工亦无所用其工。闻而知之之谓圣。小儿于初病时,其声音或 能不失其常态,至病日久而真气丧失,气既丧失,声音焉能其真确,是闻之无可闻,而圣又何所见其圣也。况 经又有曰∶哭声不响赴阴君。而亦有不赴阴君者谓何?无非闻其声音,而预知其肺气之绝与未绝故也。吾故曰∶ 以望为临床治疗之唯一办法,方可免对症错误之延医也。五脏之体隐而理深微,吾人当从何处致其望,以探明 病的症结之所在,行对病之治法。虽然体固隐矣,理固微矣, 然发见于苗窍颜色之间者,用之无不周备;昭着于五官四肢之外者,无一不显明呈露。其生理之隐微,病能的复 杂,固均在吾人之一望中也。故小儿之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着也。望形象审苗窍,自能知其病之所在 地位,及其病的形能。按病的地位及形能,分别表里轻重,用药细细治疗,药石见效之神速、未有不知响之应声 者也。内有五脏,曰肺,曰心,曰脾,曰肝,曰肾。五脏深藏体内,肌肉障碍,不能明了的望见。惟能望五脏之 苗与窍,发现若何的色象,以定病在何脏,用何药治疗。故五脏之部位色象苗窍,均须探查明了,始能知病之在 表在里,或寒或热,是实是虚也。此之探查,至为重要。今就经验所知者,简明解释之如下∶舌乃心之苗。就舌 之色象以求病能,治疗即有法可施。舌尖红紫,心包有热也。全舌紫红无苔,热盛伤阴也。 口糜重舌,心肾之火毒上攻也。舌苔曛黑燥裂,心热极盛,阴液枯竭,胃为热毒蒸烂也。舌苔黄腻,胃满有热, 浊气不化也。舌苔白润,湿盛伤脾,气不能营运也。舌苔淡白,温温欲吐,心气虚而兼胃有寒也。鼻准、牙龈 与口唇,乃脾之窍,因其色象的不同,以定病之寒热虚实也。临床延医,自可作为根据。鼻准红燥,脾实火上行。 鼻准黯黄晦暗,脾为毒蒸,已呈败象也。四肢漫肿,大便溏泻,口淡食欲不振,脾弱湿气凝结也。呕吐腹痛, 肢软肌瘦,脾虚且寒也。久痢久疟,面色萎黄,脾虚气下陷也。肢体面目熏黄,口苦脐中时流黄水,脾热侵胆, 湿热蒸为黄胆也。牙龈红肿,脾胃两热也,牙龈破烂,脾胃火毒上攻也。口唇紫红干裂,脾热伤阴也。口唇淡白 而无血色,汗出不能止,脾虚气将脱也。口唇左扯歪斜,脾阻痰饮,风邪乘之作患也。口唇黑如漆色,脾寒甚而 绝也。鼻孔、目白球,乃肺之窍。鼻孔干燥作痒,肺有风热也。鼻塞声重,肺感风邪也。鼻流清涕,自行连连喷 嚏,肺客风寒也。目白球现红色或红丝,肺络火郁上升也。发颐肿胀,肺乘胃火作毒也。面色萎白,咳嗽自汗, 肺气 虚不能固表也。两耳与齿,乃肾之窍。耳鸣细如蝉声,肾气虚而上冲也。耳流臭黄脓水,肾经遗留温毒,蕴而作 肿也。两耳鸣声如鼓,头重眼花,肾气热实,而鼓烫之也。两耳偶然重听,肾气不和也。齿如豆黄,肾气将绝 也。齿枯而痛,肾气不足,而结热也。齿根溃烂腥臭,肾经湿热熏蒸,毒随气上发也。齿根酸麻而软,不能咬 物,隐隐作呕,肾气湿而寒,上泛成痰饮也。眉目两处,乃肝之窍,怒视而睛能转动,头昏而沉痛,肝风上潜 也。直视而睛不转动,或成天吊,肝将绝之候也。目发胀痛,酸痒流泪,肝热外受风邪也。目眶酸胀,眉棱骨 痛,见光则痛痒尤甚,肝经血虚,不足致养也。以目分别言之,又为五脏之总窍。目黑球属于肝,纯是黄色, 凶险症也。目白球属于肺,色现淡青,肝气侮肺也。淡黄色而滞,脾热有积,运化不灵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