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普济方·针灸 书名:普济方·针灸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年份:公元1406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普济方·针灸》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6%99%AE%E6%B5%8E%E6%96%B9%C2%B7%E9%92%88%E7%81%B8.txt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明堂灸经序 属性:夫玄黄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气为人。万物之间最贵,莫不禀阴阳气度。作天地英灵 象圆穹。足模浓载。五脏法之五岳。九窍以应九州。四肢体彼四时。六腑配乎六律。瞻视同 于日月。呼吸犹若风云。气血以类江河。毛发比之草木。虽继体于父母。悉取象于乾坤。贵且 若斯。命岂轻也。是以立身之道。济物居先。保寿之宜。治病为要。草木有蠲 之力。针灸 有劫病之功。欲涤邪由。信兹益矣。夫明堂者。圣人之遗教。黄帝之正经。纪血脉循环。明 阴阳 募。穷流注之玄妙。辨血道之根源。为脏腑权衡。作经络津要。今则采其精粹。去彼 繁芜。皆目睹有凭。手经奇效。书病源以知主疗。图人形贵免参差。并集小儿明堂,编类于 次。庶几长幼尽涉安衢。欲俾华夷同归寿域云耳。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铜人针灸经序 属性:臣闻圣人之有天下也。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王泽不流。则奸生于下。故辨淑慝以 制治。真气不荣。则 动于体。故谨医砭以救民。昔我圣祖之问岐伯也。以为善言天者,必有 于人。天之数十有二。人经络以应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之有五。人气血以应之。上下有纪 左右有象。督任有会。 合有数。穷妙于血脉。参变乎阴阳。始命尽书其言。藏于金兰之 室。洎雷公请问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后世之言明堂者以此。由是开灸针刺之术备焉。神 圣工巧之艺生焉。若越人起死。华佗愈 。王纂驱邪。秋夫疗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去 圣浸远。其学难精。虽列在经诀。绘之图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讹。丸艾而坏肝。投针而 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赎。庸医承误而不思。非夫圣人。孰救兹患。洪惟我后。勤哀兆庶。迪 帝轩之遗烈。祗文母之慈训。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大医以谨方技。深惟针艾之法。旧列王官 之守。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思革其谬。求济于民。殿中省尚药奉御王唯一素授禁方。尤工 厉石。竭心奉诏。精意参神。定偃侧于人形。正分寸于 募。增古今之救验。刊日相之破漏 总会诸说。勒成三篇。上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人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着辞不若案 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 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焕然而冰释。在昔未臻。惟帝时宪。乃命侍臣。为之序引。名曰 铸铜人 穴针灸图经。肇颁四方。景式万代。将使多瘠咸诏。巨刺靡差。案说蠲 。若对 谈于涪水。披图洞视。如旧饮于上池。保我黎蒸。介乎寿考。昔夏后叙六极以辨疾。炎帝问 百药以惠人。固当让德今辰。归功圣域者矣。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谨上。 \x翰 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夏竦撰。\x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属性:夫针术玄奥。难究妙门。历代名工。恒多祖述。盖指归有异。机要互陈。或隐秘难明。 或言 源。今则采摭前经。研核至理。指先哲之未悟。达古圣之微言。总览精奥诸经。穷理尽性。 通幽洞玄。陈穴道而该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道迷津。传示将来。以期悠远云尔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流注针经序 属性:针灸有劫病之功。其言信矣。针必明其孔穴。灸必定其尺寸。孔穴明。尺寸定。则膏之上。 肓之下。何患乎厥疾之弗瘳欤。在昔孙公真人有曰。为医知药而不知针。知针而不知灸。不 足以为上医。必也药与针灸三者俱通。始可与言医已矣。余先君汉卿公。以药与艾见重 大夫。如雨岩吴宪。与以借补宪司官医助教之职。达齐游宪。亲为书其药室曰活济堂。至 元丙子以来。余挟父术游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针法。且以子午流注。针经。窦汉卿针经指 南三书见遗。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进益。且喜其姓字医术与先君同也。因是作而言曰 南北有二汉卿。同姓同字。而为医亦同也。北之汉卿得行道针法精于八穴以愈疾。名显于 世。官至太师。南之汉卿隐居求志。惟以药与艾推而积活人济世之阴功。由是观之。则信矣 北气质之不同。而达则为相。不达则为医。亦其志之出处有异矣。今将面授针法已验指南之书 牛提举所刊窦汉卿针经二本参究订误。与遗子午流注针经。及家世所藏黄帝明堂灸经。庄 季裕所集灸膏肓法穴。四者之书。三复校正。一新板行。目是书曰针灸四书。乐与四方医士 共宝之。凡我同志留心是书。则药与针灸三者俱通。庶可进而为上医之士。亦可无负于孙真 人之垂训欤。 \x谨书以纪此本末云。至大辛亥建安静斋窦柱方序。\x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又序 属性:窃以久习医业。好读难素。辞理精微,妙门隐奥。古今所难而不易也。是以针刺之理,尤为 难解。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穷而通之。积有万端之广。近世指病直刺。不务法者多矣。近 有南唐何公,务法上古。撰指微论三卷。探经络之源。顺针刺之理。明荣卫之清浊。别孔穴 之部分。然未广传于世。又近于贞元癸酉年间收何公所作指微针赋一道。叙其首云。皆按指 微论中之妙理。先贤秘隐之枢机。复增多事。凡百余门。悉便于讨阅者也。非得难素不传之 妙。孰能至此哉。广不度荒拙。随其意韵。辄申短说。采摭群经。为之注解。广今复采难素 遗文。贾氏井荥六十首。法布经络往还。复针刺孔穴部分。钤括图形。集成一义。目之曰流 注经络井荥图歌诀。续于赋后。非显不肖之狂迷。启明何氏之用心。致验于人也。自虑未备 其善。更祈明智。仍恳续焉。常山阎明广序。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又序 属性:夫医者以愈疾为良。其愈疾之理。莫妙乎针。故知针者。有决病之功。立效之能。且夫学针 之士。宜审而刺之。莫纵巨瞻。妄为施设。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要在定孔穴以精于心。是 以取神功而应于手。信知除 见于目下。决病在于手中。是以轩岐开端。越人知要。素问隐 其奥。难经彰其妙。况为针者。岂曰小补之哉。 人受阴阳以生。一岁之日有三百六十五日。肢节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也。 古神圣成天之功。立民之命,爰作针法。针某穴。疗某病。手得之。心应之。非天下之至神 孰能与于此。卢扁尚矣。此法罕传。余先人心友窦先生。以针法活人甚多。尝着八穴真 演之为论为赋。钩深索隐。披泄言蕴。后学之士。得此一卷书而熟读之者。思过半矣。余 壬辰冬。被旨来南。遍历闽中诸郡。求其所谓针法者。皆不获。旧箧中得先生之遗书。敬用 锓梓。以广其传。先生名杰字汉卿。古 肥乡人。官至太师。以医学传于世云。 \x时元贞元年燕山牛良 序。\x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资生经序 属性: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膜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 血肉 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 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期门。非枳实辈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朱肱庞 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三衢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韵括。圣贤活人之意。 赖以复传。今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列。以穴对病。凡百氏之说 切于理。以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 至是始无遗憾。传谓为人子者。不可不学医。予亲年八十。精力强健。非赖此书耶。因俾医 卫世。杰订证传见者十有八条。锓木庾司。以补惠民之缺。 \x时嘉定庚辰徐正卿序。\x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又序 属性:予得 澧阳吏。以图经来迓。暇日阅之。见文籍之目。有灸经焉。意其非明堂即铜人也 役以来。亲故惠书及士夫之经从者。多以印置此书为托。原其所以。乃前郡博士王君执中之 所编着也。求其版则亡之矣。岂好事者携之以去。或守藏者不谨而散逸之耶。然是经流传既 久。岂无存者。宜加搜访。竟未得之。意箧中有淮东庾使徐君正卿所刊针灸资生经。取而视之 其序引历述东嘉王叔权发明编类之功。且谓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 是始无遗憾。则知王君之用心。亦仁且至矣。所谓叔权者。其王君之字欤。一日出示医谕刘 。刘一见惊且喜曰。王君所刊。正此书也。今之刻 画精致。视昔有加。究所繇来。盖徐君尝主民曹于是。刊得此书。归而刊之耳。吁是经也。王君首刊之澧阳 今不复存。徐君继刻之海陵。其存与否又未知。版之不存。则二君之志将遂湮微。岂不惜 哉。予负丞于此。适携以偕。殆非偶然者。亟命工锓梓。以广其传。使是书得不泯绝。其于 卫生岂曰小补。 \x绍定四年赵编序。\x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又序 属性:资生经者。合明堂铜人千金外台而一之。大监王公所编次。择精语详。针灸之法。皆聚 此书矣。闻之故老谓澧学旧有公本。火于淳 乙巳。后不复再见。元贞壬辰余得善本于潍阳。即 欲刻诸荆泮。与卫生之家共之。会授代不果。大德丙午。白其事于宪佥汶上国。先生一见大 喜。即召匠计直。命平代等处军民长官谢琰。医学正覃南荣。澧阳县典史唐益秀。协力相成其事 教导戴梦高专任校雠之责。越十月书成。余谨按扁鹊华佗及孙思邈方论药饵针灸未尝偏废 后世医士举一而号为专门。针灸者亦皆未得 穴之正。旧有年壮病劳极者。膏肓两穴更 数医不效。后得此书。按图取穴。一灸即愈。其间阿是穴法之说,禁穴许灸三壮之说。亦皆累 试累效(禁穴艾炷止麦粒大。仍隔蒜片尤稳)。近年有为狂 所伤者。亦尝根据经灸活三人。是 书之有益于世多矣。今既板行一路。流布四方。其所全活。庸有既乎。国先生按行属部。究 心民瘼。痒 疾痛。举切诸身,今板行是书。亦济人利物之一端。而余之本心亦于是而获遂 矣。故喜而为之序。 \x大德丁未阆中郡蒲登辰序。\x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流注指微针赋 属性:(以针医诀式流注指微为韵) \x疾居荣卫。\x 荣者血也。卫者气也。由肠胃受谷化血气所为也。上焦出气。以温 分肉而养筋通腠理。中焦出气如沤。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 满。乃注络脉。乃注于经脉。阴阳以张。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 休止。切而调之。调设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总名也。百病之始。皆由风寒暑湿饥饱 劳逸而得之。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所伤各异。虚实不同。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 或着于冲任脉。或着于肠胃之膜原。邪气浸淫。不可胜论。 \x扶救者针。\x 救病之功。调虚实之要。九针最妙。各有所宜。热在头身宜 针。 肉分气满宜员针。脉气虚渺宜 针。泻热出血发泄固疾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 针。调阴阳去 暴痹宜员利针。治经络中病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节腰脊腠理之间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节皮肤 \x观虚实与肥瘦。\x 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若虚实不 明 必先观其形之肥瘦。方明针刺之浅深。若以身中分寸肥与瘦同用。是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也 故肥人刺深。瘦人刺浅。以与本藏所属部分齐平为期。所以无过不及之伤也。 \x辨四时之浅深。\x 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调之也。春气在毫毛。夏 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经云。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各以其时为则。又肥人宜 深刺之。瘦人宜浅刺之。 \x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x 阴者。阴气也。阳者。阳气也。谓阳气起于五 指之表。阴气起于五指之里也。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故取穴之法。分其阴阳表里部分。溪谷远 近。同身寸取之。举臂拱手直立偃侧。皆取穴法也。逐穴各有所宜。 \x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x 经云。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 也。随其经逆顺而取之。灵枢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 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 下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至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 身者也。本论云。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 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之于脉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 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肾之属。血脉者心之分。各刺其部。无 过其道。是谓大妙。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深为太过。能伤诸经。浅为不及 安去诸邪。是以足太阳之经。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随而二分。足太阳之络。迎而七分。 而二分。手太阳之络。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 络。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阳明之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阳明之络。迎而六分。 随而一分。手少阳经。迎而六分。随而一分。手少阳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少阳经。 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少阳络。迎而一寸。随而五分。手太阴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 手太阴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太阴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太阴络。迎而八分。 迎而七分。随而二分。手少阴络。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少阴经。迎而六分。随而一分。 足少阴络。迎而一寸。随而五分。手厥阴经。 迎而七分。随而三分。手厥阴络。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厥阴经。迎而八分。随而三分。 厥阴络。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斯皆经络相合。补生泻成。不过一寸。针入贵速。既入徐进 针出贵缓。急则多伤。明须慎之。勿为殆事。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转针迎随。补泻之道。明于此矣。 \x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x 指微论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经络之赜。原针刺 之理。明荣卫之清浊。别孔穴之部分。然未广传于世。今于论内自取其义以成此赋。 \x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x 本论云。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为气血之 也。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如流水走蚁。涓涓不息。不可暂 止。又云。流而为荣卫。彰而为颜色。发而为音声。速则生热。迟则生寒。结则为瘤赘。陷 则为痈疽。故知流者不可止。若人误中则有颠倒昏闷之疾。又云。注者住也。谓十二经络。 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所谓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阖。气开当补泻 气闭忌针刺。圣人深虑此者。恐人劳而无功。岂可昧气开流注之道哉。其气开注穴之法。 七韵中说之矣。每披文而参其法。覆经而察其言。明谕其隐。皆知实虚总附。夫披文覆经者 学人之情也。既穷其理。赜其义。知其根。得其源。以见圣人之心乎。观何公作流注之赋 玄辞妙语。可谓达理。非是自炫也。移疼住痛。如有神针。 \x暴疾沉 至危笃。刺之勿误。\x沉 久病,虚弱之人。忽暴感疾于荣卫。传于脏 腑。其病必危笃而沉重也。明者是时深虑损益。慎勿轻忽。自恃聪俊。当须察其何经所苦。补泻 针刺。去之勿误也。 \x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x 贾氏云。阳日气先脉外。血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 气后脉内,交贯而行于五脏五腑之中。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共五十穴。唯三焦受十经血气。 次传包络。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经。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难内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 九候。各有头首也。及素问言六十首。今世不传。既言不传。其文不载六十首字也。余以所 过为原六穴即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也。则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则皆会于 六穴中出入也。其五脏五腑收血化精合处。便是逐经原气也。其余精者。助其三焦。其受十 经精气。则次传心包络。始十二经血气遍行也。如一经精气不足。则便成病也。既然有病。 即不根据此行度也。至令诸经失时。又更引毒瓦斯遍行。所流到处。即各见本经脉候。或大或小 或浮或沉。病患或寒或热。或轻或重。因证取之耳。 \x口温针暖。\x 凡下针。先须口内温针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已和气与患者 荣卫无寒暖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 \x牢濡深求。\x 经云。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气来实牢者为得。虚濡者为失。凡 欲其补泻。即详五脏之脉。及所刺穴中。如气来实牢者可泻之。虚濡者可补之也。 \x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x 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合为十二经脉。每一 经各有一脉络。余有阳跷之络。阴跷之络。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脉。周者。为十二经十五络二 十七气。周流于身者也。 \x阴俞六十脏主。\x 脏谓五脏肝心脾肺肾。并心包之脉。合之有六。俞谓井荥经合 非皆俞也。然井荥俞经合者。肝之井。大敦穴也。荥。行间穴也。俞。太冲穴也。经。中封穴也 合。曲泉穴也。心之井。少冲穴也。荥。少府穴也。俞。神门穴也。经。灵道穴也。合。 少海穴也。脾之井。隐白穴也。荥。大都穴也。俞。太白穴也。经。商丘穴也。合。阴陵泉 穴也。肺之井。少商穴也。荥。鱼际穴也。俞。太渊穴也。经。经渠穴也。合。尺泽穴也。 肾之井。涌泉穴也。荥。然谷穴也。俞。太溪穴也。经。复溜穴也。合。阴谷穴也。心包之 井。中冲穴也。荥。劳宫穴也。俞。大陵穴也。经。间使穴也。合。曲泽穴也。五脏之俞。 各有五。则五五二十五俞。并心络五俞。共三十。以左右见言之。六十俞穴也。 \x阳穴七十二腑收。\x 腑谓六腑。非兼九形腑也。穴。俞穴也。亦谓井荥俞原经合 也。肝之腑胆。胆之井者。窍阴穴也。荥。侠溪穴也。俞。临泣穴也。原。丘墟穴也。经。阳辅 穴也。合。阳陵泉穴也。心之腑小肠。小肠之井者。少泽穴也。荥。前谷穴也。俞。后溪 穴也。原。腕骨穴也。合。小海穴也。脾之腑胃。胃之井者。厉兑穴也。荥。内庭穴也。俞 陷谷穴也。原。冲阳穴也。经。解溪穴也。合。三里穴也。肺之腑大肠。大肠之井者。商 阳穴也。荥。二间穴也。俞。三间穴也。原。合谷穴也。经。阳溪穴也。合。曲池穴也。肾 之腑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阴穴也。荥。通谷穴也。俞。束骨穴也。原。京骨穴也。经。昆 仑穴也。合。委中穴也。心包之腑三焦。三焦之井者。关冲穴也。荥。液门穴也。俞。中渚 穴也。原。阳池穴也。经。支沟穴也。合。天井穴也。如是六腑各有六。则六六三十六俞。 以左右脉共言之。则七十有二俞穴也。取穴部分。见于井荥图说。 \x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x 卫者属阳,皮毛之分。当卧针而刺之。若深刺伤阴 \x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x 夺血络者。取荣气也。荣气者。经隧也。灵枢曰。经 隧者 针。取荣家之气。不能损卫气也。经云。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x呼为迎而吸作补。\x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泻者吸则内 针。无令气散。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候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是名曰泻。补者。扪而循之。切 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抓而下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 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凡善治者。察其所痛。以知病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无逆天时。是谓至治之妙。 \x逆为鬼而从何忧。\x 逆者。谓当刺之日。与病五行相形递为鬼贼。而不顺也。从 者。五脏之气。与日相和。而不相侵凌也。凡刺之理。当择吉日。与本病之藏气各无侵凌刑制。 下针顺从。而何忧哉。 \x淹疾延患。着灸之由。\x 若病有久淹。因寒而得。或阴证多寒。或者风寒湿痹脚 气之病。或者上实下虚厥逆之疾。男子劳伤。妇人血气之属。并可用针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 之穴。阳证之病。不可灸也。 \x燥烦药饵而难极。必取八会。\x 燥烦热盛在于内者。宜取八会之气穴也。谓府会 太仓中脘穴。藏会季胁章门穴。筋会阳陵泉穴。髓会绝骨穴。血会膈俞穴。骨会大杼穴。脉会太 渊穴。气会三焦膻中穴。此是八会穴也。 \x痈肿奇经而蓄邪。先由砭瘳。\x 经云。病患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十二经 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蓄积肿热。宜砭刺出血。古者以砭石为针。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 玉。可以为针。即砭石也。今人以披针代之也。 \x况乎甲胆乙肝。丁心壬水。\x 甲胆乙肝者。谓五脏五腑。拘之十干。阳干主腑。 阴干主脏。故天元册又曰。胆甲肝乙。小肠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肠庚肺辛。膀胱壬肾癸。五脏 五腑。收血化精合处。便是三焦包络二经元气也。合为十二经遍行也。贾氏各分头首。十 日一终。营运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时为头也。 \x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x 夫五行者。在人为五脏。注穴为井荥俞经合。相合 为夫妻。我克者为七传。克我者为鬼贼。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也。 \x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乃刺矣。\x 此言逐四时取井荥之法也。假令春木 旺刺井。夏火旺刺荥。季夏土旺刺俞。秋金旺刺经。冬水旺刺合。四时刺法。根据此推之。以泻逐 时所胜邪毒者也。圣人所谓因其时而取之。以泻邪气出也。 \x犯禁忌而病复。\x 禁忌者。非惟人神所在也。谓大饥大渴。大寒大热。大饱大醉 大虚大竭。大劳大困。皆为针家之禁忌。若虚实不分。浅深不及。犯触人神。颠倒四时。其病 愈而必复。切须诫之诫之。 \x用日衰而难已。\x 本论云。病于当日之下。受五刑之刑制者。其病刺而难愈也。 谓心病遇庚日。肝病遇辛日。脾病遇乙日。肺病遇丁日。肾病遇己日。小肠病遇壬日。大肠病遇 丙日。胃遇甲日。胆遇庚日。膀胱遇戊日。斯皆本脏正气遇日下受制而气衰。刺病难愈故也 \x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x 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分也。行于分肉之间 有血留止。刺而去之。无问脉之所会。 \x闷昏针运。经虚补络须然。\x 本论云。若学人深明气血往来。取穴部分不瘥。补 泻得宜。必无针运昏倒之疾。或匆忙之际。畏刺之人。多针则伤。壮者气行自已。怯者当速救疗 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穴之络。假令针肝络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针 入复苏。效如起死。他皆仿此。 \x疼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x 病之虚实也。痒则为虚。疼则为实。刺法云。虚则 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脏实。泻肝之荥行间穴。属火是子。肝脏虚。补肝之合曲泉穴。属 水是母。凡刺只取本经井荥俞经合五行。子母补泻。此乃大要也。 \x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经。今人愈疾。岂难于医法。\x 古之治疾。特论针石。 素问先论刺后论脉。难经先论脉后论刺。刺之与脉。不可偏废。昔之越人起死。华佗愈 。非 有神哉。皆此法也。离圣久远。后学难精。所以针之玄妙。罕闻于世。今时有疾多求医命药 用针者寡矣。 \x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甚速。\x 昔宋太子性善医书。出苑见一有孕妇人。太子 自为诊之。是一女。令徐文伯亦诊之。乃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剖腹视之。伯因自请针之令落 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也。 \x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x 传曰。嘉 中有太傅程公。守任于江夏。因母 之暴患咽中有痈。卒然而长。塞气不通。命医者止可用药治之。勿施针以损之。医曰∶咽中气上 不通。岂能用药。药既下之。岂能卒效。故众医不敢措治。寻有医博范九思云。有药须用先 使新笔点之。痈疽即便瘥。公遂取新笔与之。九思乃以点药上痈。药到则有紫血顿出。渐气 通而瘥。公曰。此达神圣之妙矣。公命九思饮。而求其方。九思大笑曰。其患是热毒结于喉 中。塞之气不宣通。病以为甚。公坚执只可用药。不可用针。若从公意。则必误矣。若不从 公意。固不能施治。九思当日。曾以小针藏于笔头中。妄以点药。乃针开其痈而效也。若非 如此。何如紫血倾下也。公方省而欢曰。针有劫病之功。验于今日。古人云。为将不察士卒 之能否。则不能决胜。为医不察药性之主治。则不能便瘥。又将无深谋远虑。则无必胜也。 医无先机远见。治无必效也。 \x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x 古人遗留轨范。使后人仿学。况于针术。隐奥难究 妙门出乎其类者。今之世谁能之。故圣人云。不可不遵先圣遗文也。 \x王纂针魅而立康。獭从被出。\x 传曰。王纂少习医方。尤精针石。远近知名。嘉 中县人张方女。因暮宿广陵庙中。下有一物。假作其婿。因被魅感而病。纂因用针。一针有一 獭从女被中走出。而病愈矣。 \x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x 昔宋徐熙字秋夫。善医方。为丹阳令时。常闻鬼 呻吟甚凄苦。秋夫曰。汝是鬼何须如此。答曰。我患腰痛。死虽为鬼。痛苦尚不可忍。闻君善医 愿相救济。秋夫曰。吾闻鬼无形。何由措置。鬼云。缚草作人。予根据入之。但取孔穴针之 秋夫如其言。为针腰 二穴。肩井二穴。设祭而埋之。明日见一人来谢曰。蒙君医疗。复 为设祭。病今已愈。感惠实深。忽然不见。公曰。夫鬼为阴物。病由告医。医既愈矣。尚能 感激。况于人乎。鬼姓斛名斯。 \x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x 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 \x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x 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云。刺皮无伤骨 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 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故生大病。 \x痛察于久新。腑脏寒热。\x 痛者。病也。夫人病有久新。脏病腑病。寒热虚实。 宜细详审调。针形短长锋类不等。穷其补泻。各随病所宜用之。 \x接气通经。短长根据法。\x 本论云。夫欲取偏枯久患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 由气不接而经不通流。虽有临时之快。客气胜真。病当未愈也。当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 经脉长短。各有数定之法。手三阳接而九呼。过经四寸。手三阴接而七呼。过经五寸。足之 三阳接而一十四呼。过经四寸。足之三阴接而一十二呼。过经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数。 此接气通经。呼吸长短之法也。 \x里外之绝。羸盈必别。\x 夫五脏里外者。谓心肺在膈上。通于天气也。心主于脉 肺主于气。外华荣于皮肤。故言外也。肾肝在下。通于地气。以藏精血。实于骨髓。心肺外绝 则皮聚毛落。肾肝内绝。则骨痿筋缓。其时学人。不能别里外虚实。致使针药误投。所以 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x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x 禁刺论曰。无刺大劳人。劳则喘息汗出。里外皆 越。故气耗乱。神隳散也。 \x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x 呼吸者。使阴阳气行流上下。经历五脏六腑。若 针刺妄行呼吸。阴阳交错。则针昏闭血。气不行也。 又以常寻古义。由以藏机。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 先贤之书。文理之深。隐义难穷。或字中隐义。或假令一隅。妙要难穷。遇高达之士。 方得其趣。不可穿凿。 \x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x 本论云。夫男女老幼。气候不同。春夏秋冬。寒暑各 异。春气生而脉气缓。夏暑热而脉行远。秋气燥而脉行急。冬气寒而脉凝涩。小儿之脉应春。壮 年之脉应夏。四十以上如秋。六十以后如冬。其病有寒热。脉有迟速。一一参详。不可一概 与天同度矣。难经云。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者。平人脉法也。微有抱病之人皆失天 之度。地之纪。脉之用。不可与平人脉相合也。其诊取法。当以一息五至为与天同度。不及 应春。不及应冬。太过应秋。太过应夏。应春冬者。宜留针待气至。应秋夏者。吸呼数毕。 便宜去针。此之谓也。 \x养子时克注穴必须根据。\x 养子时克住穴者。谓逐时注脏腑井荥之法也。每一时辰 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气血行过六十余穴也。每一穴血气分得一刻 六十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杪。此是一穴之数也。六十穴共成百刻。要求日下井荥。用五子 建元日时取。假令甲日甲戌时。胆统气初出窍阴穴为井木。流至小肠为荥火。气过前谷穴注 之胃为俞土。气过陷谷穴又病过本原丘墟穴。但是六腑各有原穴。则不系属井荥相生之法。 即是阴阳二穴门户也。行之大肠为经金。气过阳溪穴。所入膀胱为合水。气入委中穴。而终 此是甲戌时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时辰流注五穴毕也。他皆仿此。 今详定疗病之宜。神针法式。广搜难素之秘文密辞。深考诸家之肘函妙臆。故称泸江流 注之指微。以为后学之规则。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针经标幽赋 属性: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 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 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 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 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治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 未至也。似燕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 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 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 包含妙理。虽细拟于毫发。同贯多岐。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 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调水木是根基。天地人 三才也。涌泉同旋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腰腿在 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 两井。相根据而别两支。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 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 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明标与本。论刺浅刺深之经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 之道。更穷四根三络。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 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 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 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 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 开 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静以久留。停针 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 补 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痛肋疼刺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 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 泻阴郗止盗汗。治小儿骨热。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 取。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扪弹努。留吸母而坚长。爪 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慎之大 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望不补而 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 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 巨阙而得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 华佗刺 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起沉 。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刺肝俞与命门。 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 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 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流注通玄指要赋 属性:引云。望闻问切。推明得病之源。补泻迎随。揭示用针之道。予于学始迄于今。虽常覃 思以 心无定。或病之精必夺而气必衰。兼之国乱而隔殊。医物绝商而那得。设方有效。历市无求 不若砭切。立排疾势。乃以受教。遂敏求师。前后仅十七年。后避屯于蔡邑。方获诀于李 君。斯人以针道愈疾也。除疼痛于目前。愈万病于指下。信所谓伏于 弩。应若发机。百发 百中者也。加之以好生之念。素无窃利之心。尝谓予曰。天宝不泄于非人。圣道须传于贤者 仆不揆。遂整有求之恳。获成无吝之诚。授穴之必者。四十有三。疗疾而弗瘳者。万无一 失。遂铭诸心。而着之髓。务拯其困。而扶其危。而后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结聚涣如冰释。 夫针也者。果神矣哉。然念兹穴而或亡。借其声律则易记。辄裁八韵。赋就一篇。讵敢匿于 己私。为或传于同志。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 水火。善回阳而倒阴。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岐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 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随而得用。且如行步 难移。太冲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 眩。要觅于风池。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 目赤。泻攒竹以偏宜。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牙齿痛 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太白宣道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休迟 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痫发颠狂兮。凭 后 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以。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稽夫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挛。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肩井除 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蔑冷泪。临泣尤准。髋骨将腿痛以伤 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 殒 夺子而平其有余。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证。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无。 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 之三里。冷痹肾败。取足 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 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 委中而已矣。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九针论 属性: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试诵之。子听其 理。非则语余。请受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 听圣王之道。帝曰。用针之理。必知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 顺。出入之会。诛伐有过。雪污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之气。门通于四海。审其所在 寒热 与实邻。决而通之。左右不调。犯而行之。明于逆顺。乃可治之。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 于本末。察其寒热。知邪所在。万刺不殆。知用九针。刺道毕矣。凡刺之要。针最妙。九针 之为。各有所宜。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 为痈。病深气不泻。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泻气太甚。必为后害。病大针小。大气不泻。 后亦为败。九针之宜者。一曰 针。法天。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泄。故 针者。取法于布针。去末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以治热在头身也。经曰。病在皮肤无 常 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故圆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 治分肉间气。经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三曰 针。法人。谓人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为 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未。令可以接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故 针者。取法于 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经曰。病在血气少当补之者。取以 针。四曰锋 针。法时。谓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疾者也。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锐其末。令可 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故锋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经曰。病在经络为痼证者。取以锋针。五曰铍针。法音。谓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 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审此数者。然后用刺。庶乎适当。无或失矣。 <目录>卷一\针灸门 <篇名>灸刺论 属性:内经谓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其治宜灸刺。特用针灸之大略。然九针本从南方来。灸 本 故其治以灸刺为宜。用刺之节。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温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 阴证多寒。或者风寒湿痹香港脚之病。或者上虚下实厥逆之疾。与夫劳伤痈疽。及妇人血气。 婴孺疳疾之属。并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阳证之病。不可灸也。凡有灸 。自 有补泻。以火补者。无吹其火。须其自灭。以火泻者。急吹其火。而令其灭。此灸之补泻也 在用灸者。以意消息。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论针之名 属性: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九针之名。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传于后代。岐伯对曰。 九针者。一曰 针。二曰圆针。三曰 针。四曰锋针。五曰铍针。六曰员利针。七曰毫针。八曰 长针。九曰大针。此是九针之名。九针所应。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 、八风、九野。人之身形。亦应之也。针各有所宜。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 应四时。人声应五音。人阴阳合气应六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 五络应九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 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黄帝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天地合气。其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 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 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 末 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黄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 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 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 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 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黄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 刺实者须其虚。经气以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论三阳三阴经脉 属性: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 从异说 脏腑。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胸至手。足三阳之脉。从头至足。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是谓日夜循环。阴阳会合。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缘春夏阳 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是以春夏各 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致之 阴 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 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鱼际为荣。注于太渊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 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心出少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少府为荣。注于神门为俞。过于通理为原。行于灵道 心包络脉。手厥阴之脉也。出于中冲为井。流于劳宫为荣。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为 原。行于间使为经。入于曲泽为合。 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间为荣。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 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 三焦出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腋门为荣。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原。行于 小肠出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荣。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骨为原。行于阳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者。 胃出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荣。注于陷谷为俞。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 胆出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荣。注于临泣为俞。过于丘墟为原。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荣。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骨为原。行于 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 脾出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荣。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原。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 肝出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荣,注于大冲为俞。过于中都为原。行于中封 肾出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荣。注于太溪为俞。过于水泉为原。行于复溜 为经。入于阴谷为合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论虚实补泻 属性:夫能知迎随之理。可令调气。调气之方。必在阴阳。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 脉之 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也。夫用针刺者。须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软 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故经云。虚 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然。虚者补其母。实 者泻其子。当先补而后泻。不实不虚。以经取之 者。然。是正经自生其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又云。刺荣无伤于卫 刺卫无伤于荣。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针荣俞之处。候气散乃 内针。是谓刺荣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荣也。 又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当互相平也。缘东方木 西方金。木欲实金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 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补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 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言。 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论下针分寸 属性:夫言气实者热。气虚者寒也。针实者。以右手持针。左手捻按开针穴以泻之。针虚者。 以左手闭针穴以补之。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应。是谓针容以豆。补泻之理也。又虚者。徐而疾 实者。疾而徐。徐即是泻。疾即是补。补泻之法一根据此也。下针之时。捏取穴。置针于荣 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动。右手持针。象其天而运转也。于此三十六息。 然定得针。右手存意捻针。左手捏穴。可重五两以来。计其针如转如不转。徐徐下之。若觉 痛。即可重二两。若不觉。以针下之入。人荣至徐。卫至疾。得气如有鱼食钩。即得其病气 也。量其轻重。经以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气。欲出针时。子午缓缓而出。令引病气 不绝。名曰徐也。既引气多。一向无补。名之曰泻。问曰。凡下针时。若是为好。答曰。徐 徐下之。坚持为实。凡下针先须持针坚得安稳。不用饱食。亦不用空肚。患人欲针者。有乘 车来者。有步行来者。如人行十里许。须令坐息。安神定气。乘车者。如人行三里许。患人嘿嘿 而不言。安久坐候。气脉安定。乃可下针。又云。夫针之者。不离身心。口如衔索。目欲内 视。消息真气而不得妄行针。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之气。针入三分。 知逆顺之气。针皮毛者。无伤肌肉。针肌肉者。无伤筋脉。针筋脉者。无伤骨髓。针骨髓者 无伤诸络。东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脉。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 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针伤筋膜者。令人视失魂。针伤血脉者。 令人烦乱。针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魂。针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针伤肌肉者。令人四 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肾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 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胆一日半死。 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劳。勿刺大饱。勿刺大饥。勿刺大渴。勿刺大惊。 以上古之深诫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气血问答 属性:黄帝问曰。十二经中。气血多少。可得闻乎。岐伯对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经水 应十二经脉也。溪谷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针灸。各调其气血。合而刺之。补虚泻实 皆须尽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阴经。少气多血。心。手少阴经。少血多气。脾。足太阴经。少血多气。肺。 手太阴经。少血多气。肾。足少阳经。少血多气。胆。足少阴经。少血多气。小肠。手太阳经。 多血少气。胃。足阳明经。多血多气。大肠。手阳明经。多血多气。膀胱。足太阳经。多血 少气。心包络。手厥阴经。多血少气。三焦。手少阳经。多气少血。 视其部中浮络。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风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寒热 也。感虚则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骨消筋缓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经脉统论 属性:经脉者。其气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 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会于中焦。注手太阴。此荣气之序 也 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 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阴。行阳者行诸经。行阴者行诸藏。凡刺之 道。须候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然荣卫之行。未始相从。则气血之分。亦各有在 一脉之间。有所谓是动者。有所谓所生病者。此气血之异也。经曰。刺荣无伤卫。刺卫无 伤荣。针阳者。卧针而刺之。针阴者。摄按气散而内针。兹其要妙。荣卫之外。有浮络者。 有经筋者。又有别络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异焉。刺齐论所谓。刺骨无伤筋。刺筋 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是也。知此。乃 知浅深之齐。气血之分。故十二经立其常。而十五络通其变。邪在经则巨刺。邪在络则缪刺 邪在荣则调之血。邪在卫则调之气。邪在筋则劫刺之。然后原九针之宜。行十二刺之节。明 五变之理。审其部分。刺道思过半矣。今于逐脉之下。载其经穴。与其病证。兼及浮络经 筋之病。共为一编。窍穴虽同。而浅深各有部分。在用针者以意审之。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骨度统论 属性:凡用针。当先明骨节。骨节既定。然后分别经络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为施刺灸 观病在或浅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脉。是动者治其气。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络之血在筋者以 燔针劫刺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之大体也。然身骨本之数。三 百六十有五以应一期之日。骨节所在。大小长短。广狭浓薄。或隐或显。有势无势。有体 无体。有液无液。皆有定体。实刺法之先务也。内经俱载。但有骨穴去处。其骨度之说。徒 有其名。未载其法。至于三百六十五之数。因亦泯然。使用针之人。妄意 穴。不知骨节本 原。徒为针灸。未得其法。枉伤肌肉。良可惜也。今摭自古医经。有骨度之数。析骨之论。凡 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论骨骼。其庶几矣。故着于篇。以冠针法之首云。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离合真邪说 属性:古有离合真邪云者。盖圣人欲其真邪相离。而勿合之谓也。若邪入于真。则真受其蠹。 而不遂其纯一之真。真之不遂。则其所为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其被乎邪。则邪窃其柄。而 肆其横逆。邪之既横。则其邪为患。复可胜言哉。呜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为真。胡 为邪。真之为言也。天理流行。赋与万物。得以为生者皆真也。圣人保之。如持盈满。邪之 为言也。天地间非四时五行之正气。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圣人避之。犹避矢石。其防微 杜渐之严。如是者渊乎旨哉。盖真立则邪退。邪厉则真残。邪固可除。真尤宜养。养之之道 无须异求。但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御之以时。复能实慈恕以爱人。虚中怀而 应物。念虑必为之方。举止必为之敬。如斯内外交养周备。则吾之生。不求生而生。无期寿 而寿矣。不然,摄养或少不严。则六邪乘隙竞入。诸疾交生。众害并作。则吾生之真。所与 存者有几。故圣人忧之。为揆度权衡机宜所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雪污。拔刺而无 遗者以此。古人有云。植德务滋。除恶务尽。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经所具存。再拜遗铨 敬为节录。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 属性:(系昼夜百刻十二时定体图说) \x手太阴肺经。配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上。\x 手太阴肺经五穴为阴穴 从大 阳穴。从大指次指内侧角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属金。在支为卯。在干为庚 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手厥阴心包络经。配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中。\x 手厥阴心包络经五 穴为 焦经六穴为阳穴。从小指之端去爪甲角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三焦属火。在支为 寅。在干为甲。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手少阴心经。配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下。\x 手少阴心经五穴为阴穴。 从小指内侧角起。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心属火。在支为午。在干为丁。手太阳小肠经六穴为 阳穴。从小指之端。去爪甲分起。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小肠属火。在支为辰。在干 为丙。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足厥阴肝经。配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x 足厥阴肝经。上内踝八寸。交出太阴 之后。此所谓交经。五穴为阴穴。从足大指端大敦起。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肝属木。在支为亥。 在干为乙。足少阳胆经六穴为阳穴。从小指次指之端起。窍阴侠溪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胆 属木。在支为申。在干为甲。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足太阴脾经。配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x 足太阴脾经。却交入厥阴之前五穴为 阴穴。从大指内侧端起。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脾属土。在支为丑。在干为己。足阳明胃经 六穴为阳穴。从足大指次指之端起。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三里。胃属土。在支为酉。在干 为戊。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相配合也。 \x足少阴肾经。配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x 足少阴肾经五穴为阴穴。从足心陷 中起。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肾属水。在支为子。在干为癸。足太阳膀胱经六穴为阳穴。从小 指外侧起。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水。在支为戌。在干为壬。此之谓阴阳表里 支干相配合也。 此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六十六穴。井荣 经合。配金木水火土。经络流注。或交或 正。表里内外。支干配合。诸家针经图说。分析讲解。故从而述其大概。质之于先生。而证之力 所不逮。理所未同。复被教诲指诀。谨得泮然冰释。沛然川决。胸臆有学问。幸不致自相矛 盾。凡刺孔穴。各有所据经络。究所系疾证。日辰禁忌。虚实补泻。不可不察。深明经络之 分。孔穴所在。如此者,百无一殆。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直说 属性:手少阳三焦经。诸阳气之父。穴属腑。 手厥阴心包络经。阴血之母。穴属脏。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络说 属性:络一十有五。有横络。有经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络穴说 属性:络穴正在两经中间。假令立身叉手取之。大指次指端尽处。手腕后高骨缝列缺是也。内 为手太阴肺经。外为手阳明大肠经。列缺穴交两经之中。若刺络穴。表里皆治。他皆仿此。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络穴辨 属性:流注六十穴内。无此一十五络穴。一十二经。每经络各有一络穴。外有三络穴。阳跷络 在足太阳经。阴跷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一十五络穴之辨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交经辨 属性:足厥阴肝经上内踝八寸。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窦太师针灸法流注八穴 属性: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然不知郭氏之所术。但书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 用之弥验 胜数哉。予嗜此术。亦何啻伯伦之嗜酒也。第恨斯学之初。心术未尝。手法未成。而兵火荐 至。家藏图籍。与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年矣。切求而莫之获。近日得之铜台碑字王氏家。 其本悉如旧家所藏。但一二字讹。及味之。亦无所害矣。予复试此。一一精晓。疾莫不瘳。 苟诊视之。明俾上下合而攻之。如会王师。擒微奸。捕细盗。虽有不获者。寡矣。噫、神乎 哉。是术也。今得之。亦天之浓予于是者、多矣。然予之所嗜。非欲以 藉此而私己之为也。盖欲民生举无痒痫疾痛痼羸残瘵之苦。而为之也。惟学人亦嗜是焉如是 非予所敢知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八穴交会 属性: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合于胸心胃。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合于目锐 (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合于内 颈(顶耳户冲膊小肠膀胱)。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定八穴所在 属性:公孙二穴。足太阴脾之经。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蜷两足底。相对 取之。合内关穴。 内关二穴。手厥阴心包之经。在手掌后二寸。令病患稳坐。仰手取之。独会。 临泣二穴。足少阳胆之经。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一寸陷中。一云。去狭溪一寸五分。 令病患垂足取之。亦合于外关。 外关二穴。手少阳三焦经。在手腕后二寸。别起心主。令病患稳坐。覆手取之。独会。 后溪二穴。手太阳小肠之经。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令病患稳坐。覆手取之。合申 脉。 申脉二穴。足太阳膀胱之经。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陷中。令病患垂脚坐取之。侧卧取亦得 合于后溪穴。 照海二穴。足少阴肾之经。在足内踝下赤白肉际陷中。令病患稳坐。足底相对取之。合 列缺二穴。手太阴肺之经。在腕后一寸半。两手相叉指头尽处。筋骨罅间取之。是合照 \x公孙穴。主治二十七证。\x 九种心痛(心、胃)。痰膈涎闷(心、胃)。脐腹痛并胀(三焦、胃)。胁肋疼痛(心、胃)。 血迷(心主)。胎衣不下(小肠、胃)。泄泻不止(大肠、胃)。 气疼痛(心、胃)。里急后重( 大肠三焦)。伤寒结胸(小肠、心)。水膈酒痰(肝胃)。中满不快反胃呕吐(胃)。腹胁胀满痛( 脾胃)。肠风下血(大肠包络)。大人小儿脱肛不收(大肠肺)。气膈(心、肺)。食膈不下(胃、 脾)。食积疼痛(胃脾)。癖气并小儿食癖(小肠心主)。儿枕痛(小肠、三焦)。酒癖(胃、三焦 )。腹鸣(小肠胃)。血刺痛(肝脾大肠胃)。小儿脾泻(脾肾)。泻腹痛(大肠、脾)。胸中刺痛( 心)。疟疾心痛(心包络)。 上件病证。公孙悉主之。先取公孙。后取内关(秋冬八分。春夏五 \x内关二穴。主治二十五证。\x 心胸痞满(肝、胃)。吐逆不定(脾、胃)。中满不快(心、胃)。伤寒不解(心主)。胸满痰 肺、心)。腹痛(胃)。泄泻滑肠(大肠)。酒痰膈痛(心主)。米谷不化(胃)。横竖 气(肝、胃 )。小儿脱肛(大肠、肺)。九种心痛(心主、胃)。胁肋痛(肝、胆)。妇人血刺痛(肝)。肠鸣( 大肠)。积块痛(肝、脾)。男子酒癖(脾、肺)。水膈并心下痞痛(脾、胃)。气膈食不下(胃、 心、肺)。腹肋胀痛(脾、胃、心主)。肠风下血(大肠)。伤寒结胸(胃)。里急后重(小肠)。 食膈不下食(心主、胃)。疟疾寒热(胆)。 上件病证。内关悉主之(秋冬针八分。春夏针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