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学摘粹 书名:医学摘粹 作者: 朝代: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学摘粹》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6%91%98%E7%B2%B9 <目录> <篇名>序一 属性:云阁太守,与予既同乡、又同部,意夙洽也。予于去夏观察是邦,云阁亦于今夏典膺斯郡, 相逢旧雨,何乐如之?乃云阁下车伊芳始,予适以心、肺、胃三经之火上冲,遂至龈烂唇肿,作脓 作痛,烦躁不堪;蒙投以甘露饮,一剂而轻,再剂而愈。噫!何其术之妙,而技之神乎!迨以手 刊《医学摘粹》见示,方悉浸沉于其中者二十余年。其书提要钩元,削肤存液,于方脉、杂证以 及药性、均有心得,诚寿民之宝籍,济世之奇编。适萧锡三司马急请重付枣梨,以惠久远。予故不 揣谫陋,谨缀数语于简端,以志钦佩。 \x光绪丁酉孟秋乡愚弟明保拜识于五凉官舍\x <目录> <篇名>序二 属性:浩浩乎!医学如海,茫无津涯,不有人授以宝筏,谁得道岸之先登。范非精于医者也, 何敢侈口而谈医。乃谬膺师席。不研求医术,又何以启迪后生?于是考药性于神农,探病本于 轩岐,采方书于仲景,复参以后世哲学大家,无不旁搜而远览,研究数年之久,终日犹兢兢业 业,惟恐不得此道之真传。今幸遇庆云阁先生临学,手出《医学摘粹》一书。范读之恍然如得 渡津之宝筏焉。观其所着伤寒,将表、里、寒、热、虚、实之专证,兼证,分类列清,以补原书 所未及,发二千年未发之秘,真仲景之功臣也。所着杂证,专取古方。其有古方所未备者,即取时 方,亦必合乎古法,纯与伤寒金匮一气贯通,酌古准今,悉臻美善,先生煞费苦心矣。至于药性, 四诊法,辨证法,亦各有精义存焉。总之,择群书之纯粹者,搜辑为一编,无非示人以简易也。古人 云∶“易则易知,简则易能”天壤间何事不当如此,况医学乎。有志斯道者,诚于此编熟读而揣摩之, 庶不致望洋兴叹矣。余谓斯书为渡津之宝筏,良非虚语也。爰为叙。 \x古乐郊后学史民范秩铭拜序\x \x中华民国二年岁次癸丑秋九月既望\x <目录> <篇名>序三 属性:吾乡庆云阁先生,以名儒,为名宦。公余之暇,术演轩岐。当其供职部曹,一时彼都人士, 问方求诊者,接踵其门,投以刀圭,无不立瘥。前清光绪甲午岁,鄙入都赴秋围,因友人疾而 造访焉。先生为之理方诊脉,立起沉 ?惜维时不知医,第知先生治疗之效,而不知先生医术之神 也。洎今春倡办中国医学研究所,适直先生解组归来,举充为名节所长,全所学员,得叨钧诲, 无异饮上池水。后手出斯编相示,观其发明《灵》《素》,取法长沙,知其寝馈古圣先贤者深矣, 而复远溯前朝,近衷当代,作宜古宜今之计,知先生无书不读,洵于斯道三折肱者也。其救世之心 苦,其医医之心切,其传道之心殷,医国医人之目,微先生其谁与归?故谓为名儒也可,谓为名宦也可 ,即谓为名医也亦无不可。兹因本所学员等请将原书付梓,俾作后学津梁。爰赘数语,以志景慕之意云尔。 \x奉天抚顺县后学张奎彬得珊拜序\x \x中华民国二年十月十五号癸丑秋九月既望\x <目录> <篇名>序四 属性:铭醉心于医学也久矣,盖见夫人生所最重者,莫若性命,财产两大端。然性命倘不存,则财产 又焉附,是性命比财产为尤重也。试思当时欲保此性命者,不读医书从何处觅长生之术?乃医书 自汉唐以来,不下数万卷,纷纭错杂,不经人指示,谁识响往之门,渡海迷津,只望洋而兴叹;登山 失径,欲造极而无从;正徘徊歧路间,适遇庆云阁先生,面谈古今医理,恍如云开见月,石破惊天。并 手出《医学摘粹》一书,铭敬览一周,即折节倾心,愿请登堂而受业焉。从此即亲炙门墙,得细阅先生 著作∶见其所着伤寒,迷途顿辟,荒径别开,发前人之秘蕴,得斯道之真传,实从古未有之奇编也。见其 所着杂证,立论简明,选方纯粹,探古学之渊源,定后人之趋向,亦当世渡人之宝筏也。至于药性,辨证 ,四诊法各书,亦皆条分缕析,示人以简易之门。铭得斯书,而朝夕研求,庶可得造道之指归,满学医 之志愿也,此生何幸如之。兹值医学研究所重印是书,不揣冒昧,愿缀数语于简端,以期垂诸久远云尔。爰 为叙。 \x受业书铭谨叙\x \x民国四年七月\x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自叙 属性:粤自轩岐立言,仲景立法,遂为后世医学之祖。而《伤寒》一书,尤无法不备,无病不疗,洵为医 林之至宝。但注《伤寒》者,不下百余家,纷纷聚讼,互相抵牾,抑且篇章次第,任意倒乱,致令阅者 心迷目眩,莫得适从。余读徐氏《伤寒类方》,见其从流溯源,芟除一切葛藤,颇觉精简可取,但彼就 方分类,而表、里、寒、热、虚、实并未分焉。余留心《伤寒》十余年,朝夕揣摩,颇有心得,因手辑 一编,卷首仍按照黄氏所着《伤寒悬解》,将六经纲领厘清,某经应现某证,某证应用某方,条分缕晰, 令人一目了然。后因分为十六证,按证类方,将表、里、寒、热、虚、实之专证、兼证,分类列清,一类 之中,先论证,后列方,并节录黄氏方解,务求明白简当,俾后之读《伤寒》者,按经认证,按证寻方, 头头是道,庶无望洋兴叹之虞矣。 \x光绪二十一年岁在乙未二月六日云阁氏自叙\x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太阳经提纲 属性: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 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 数七,阴数六也。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 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太阳以寒水主令,外在皮毛,卫护周身,为六经之纲领,故其脉浮。一被风寒,则皮毛闭塞,此 经先病。其经起两目之内 ,自头下项,行身之背,挟脊抵腰,由外踝而走小指。风寒外束,经脉不舒, 故头项、腰脊、骨筋疼痛,其脉连于督脉之风府穴,在头后,其窍常开,风寒伤人,皆由风府之穴入, 传之太阳。肝司营血,行于经络;肺司卫气,行于皮毛;而皆统于太阳。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感 伤,太阳所以病也。 按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 一汤主之。中风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伤寒而内有水郁,以小青龙汤主之。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 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太阳经坏病提纲 属性: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 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先本下之, 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按太阳病三日经尽,发汗、吐、下、温针诸法仍然不解,此非入阳明之府,即入太阴之脏,是为 太阳坏病。是缘下汗补泄,治法错误而然。盖阳盛而亡其阴,则入于腑;阴盛而亡其阳,则入于脏。虽 太阳表证未解,然不可作太阳病治。相其脉证,知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可也。 按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表解而内燥, 以人参石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入太阴去路∶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表 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 之,后以桂枝汤主之。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实,以桂枝加 浓朴杏仁汤主之。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表虚而里实,以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 参汤主之。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 之。入少阴去路∶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里寒有湿,以茯 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欲作奔豚, 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里虚亡阳 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提纲 属性: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按卫气为阳,风伤卫者,病发于阳也。卫伤则遏逼营血,而生里热,血化于脏,脏阴衰者,多传于阳 明之腑。营血为阴,寒伤营者,病发于阴也。营伤则束闭卫气,而生表寒,气化于腑,腑阳弱者,多传于太 阴之脏。病发于阳者,俟其热邪传里,已入胃腑,非不可下,方其在经,法应汗解,而反下之,表阳内陷, 而成结胸。病发于阴者,内寒郁动,易入脾脏,始终忌下。方其在经,亦应汗解,而反下之,里阴上逆, 则成痞证。太阳之病不解于太阳之经,而内传脏腑,生死攸关,是皆太阳之坏病也。然入腑则用承气,入脏 则用四逆,犹有救坏之法。至于未入胃腑,下早而为结胸,未入脾脏,误下而成痞证,则坏而又坏矣。 仲景变承气而为陷胸,变四逆而为泻心,所以救坏中之坏也。 按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 人参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 主之。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里湿而便滑 ,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里寒而可 吐,以瓜蒂散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阳明经提纲 属性: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病虽得 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此为阳明病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 ,发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烦实,大便难是也。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 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是名阳明也。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也。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按阳明从燥金化气,其经在太阳之次,肌肉之分,起于鼻之交 ,挟口环唇,行身之前,下膈挟脐, 循胫外,由足跗而走大指。阳明为三阳之长,太阳经病不解,营卫内郁,二日必传阳明之经。阳气盛满, 故脉大而身热。若腑阳素实,则自经入腑,表热里传,里热则桂麻解表之法,更为承气攻里之方。仲景立 阳明之法,专为入腑者设,非第二日阳明之经病也。 按阳明病,太阳经证未罢,中风,仍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仍以麻黄汤主之。太阳未解,而将入阳明, 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未解,而已入阳明,以葛根汤主之。二阳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汤 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表解而里微实,以小承气汤主之。表解而里大实,以大承气汤主之 。里实而津竭,以密煎导方、猪胆汁方主之。里实而脾约,以麻仁丸方主之。里实而血瘀,以抵当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阳明经虚证提纲 属性: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明中寒。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 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拂郁,复与之 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盛则阳明司权,太阴化燥,而入胃腑。阴盛则太阴当令,阳明化湿,而传脾脏 。人之本气不一,有胃实者,有胃虚者,胃实入腑则燥热,而宜凉泄。胃虚传脏则湿寒,而宜温补。大、 小承气之证,胃之实者;五苓、四逆之证,胃之虚者;实者是为阳明病,虚者名为阳明,而实则太阴也。人 知胃实者之无所复传,不知胃虚者之动入三阴、传变无穷也。则承气三汤,可以生人于胃实,可以杀人于胃 虚,未可混施也。 按阳明虚证,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里有积湿,以五苓散主之。 里有虚热,以栀子豉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里有湿热,以猪苓汤主之。里有燥热,以白虎汤主之。 里有瘀热,以茵陈蒿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少阳经提纲 属性: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按少阳从相火化气,其经在阳明之次, 脉之分,起目锐 ,循耳下项,自胸贯膈,由胁里出外踝, 循足跗而走名指。病则经气壅迫,不能顺降,故胸痛胁痞,相火上炎,故口苦咽干,阳气升浮,是以目眩, 浊气充塞,是以耳聋。位在二阳之里,三阴之表,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往来寒热。其视三阳之经,阳气 方长,故其脉弦细。伤寒中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则传少阳。然三日少阳,而不入阳明之腑。太 阴之脏,则无少阳诸证。六日经尽汗出表解,不能自解,则以麻黄桂枝发之,大小柴胡不必用也。若内传脏腑, 外连少阳之经,然后显少阳诸证,其始得不必三日,其病解不必六日,大小柴胡之的证,于太阳之麻桂无关 矣。 按少阳经本病,经气郁迫,表里不和,以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经证未罢,而遽入少阳,以柴胡桂枝汤主 之。太阳病未解而表实,以麻黄汤主之。少阳病已具而里虚,以小建中汤主之。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 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实,以大柴胡 汤主之。表已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妇人热入血室,以小柴胡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少阳经坏病提纲 属性: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 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少阳在阴阳之交,表里之半,忌发汗、吐、下,泄其阴阳。阳虚而入太阴之脏,阴虚而入阳明之 腑,是为少阳坏病。如太阳病不能汗解,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食,往来寒热,若尚未吐下,其脉 沉紧者,全是小柴胡汤证,宜与小柴胡汤。若已经发汗、吐、下、温针以致谵语不明,柴胡证罢,此少阳 之坏病也。审其汗、下、温针所犯何逆,以治之,救其坏也。 按少阳坏病入阳明,去路里虚而心悸烦,以小建中汤主之。里虚而心动悸,以炙甘草汤主之。里虚而 烦满谵语,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少阳本病未罢,仍以小柴胡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实,仍以大柴胡汤 主之。表未解而里热,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入太阴去路表里未解,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少阳经坏病结胸痞证提纲 属性: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 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 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按病在少阳,或入阳明之腑,或入太阴之脏。将入阳明,而经证未 罢,下早则为结胸。将入太阴,误下则为痞。与太阳之结胸、痞证,由来正同也。 按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主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太阴经提纲 属性: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按太阴以湿土主令,其经起足大指,循内踝入腹,上膈,挟咽喉,而连舌本。太阴为三阴之长, 太阳经病不解,营卫内郁,而阳明,而少阳,四日必传太阴之经。若脏阴素旺,则不拘何日,自经入脏。 入脏则必须温里,解表不能愈矣。仲景立太阴以及少阴之篇,皆入脏之里病,非四五六日之经病也。 按太阴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表已解而 里有实寒,以四逆汤主之。里有寒而上有虚热,以黄连汤主之。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表 未解而里实,以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表寒郁而内生湿热。以茵陈蒿汤主之。表湿郁而内生瘀热,以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主之。表里俱有瘀热,以栀子柏皮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少阴经提纲 属性: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按少阴从君火化气,其经起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贯脊上膈,入肺中,循喉咙而挟舌本。太阳 经病不解,自表传里,以至阳明、少阳、太阴,五日则传少阴之经。但传少阴之经,不入少阴之脏。此阳不 衰,阴亦非盛,阴盛则自经而入于脏,不化气于君火,而化气于寒水。盖少阴一气,水火同宫,病则水盛 而火负,故第有癸水之寒,而无丁火之热,阳亏阴旺,死灰不燃,是以脉沉细而好寐,身倦卧而恶寒也。 按少阴病,表里俱寒,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里寒 而土败,以附子汤主之。里热升而咽痛,以甘草汤,桔梗汤主之。里阴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汤主之。咽痛 而生 疮,声不出,以苦酒汤主之。咽痛而胸满心烦,以猪肤汤主之。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里寒而 水泛,以真武汤主之,里热而有湿,以猪苓汤主之。里热而有郁,以四逆汤主之。里寒而阳微,以通脉 四逆汤主之。里寒而脉绝,以白通汤主之。里寒而无脉,呕烦,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里寒而下利脓血, 以桃花汤主之。里热而液耗,以黄连阿胶汤主之。里热而水涸,以大承气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六经提纲 <篇名>厥阴经提纲 属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厥阴以风木主令,其经起足大指,循内跗,由内踝过阴器,抵小腹,上胸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太阳经病不解,日传一经,以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六日传于厥阴之经, 六日经尽矣。若但传厥阴之经,不入厥阴之脏,则经尽表解,自能汗愈。缘营卫郁遏,经脉莫容,既无内陷之 路,自然外发也。此虽传厥阴之经,而厥阴之厥热、吐利诸证,则概不发作。其诸证发作者,是脏病,而非 经病也。入脏则出入莫必,吉凶难料。阴盛则内传,而传无定日。阳复则外解,而解无定期。阴盛则为死机, 阳复则为生兆,厥热胜负之间,所关非小也。 按厥阴病,里寒而吐蛔,以乌梅丸主之。表寒而里虚,以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积寒,以当归四逆加 吴荣萸生姜汤主之。里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里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汤主之。里寒而厥逆,以四逆 汤主之,里寒而阳郁,以通脉四逆汤主之。里寒而上有浮热,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里寒而上虚,以 吴茱萸汤主之。阳回而里热下利,以白头翁汤主之。阳回而里热有燥屎,以小承气汤主之。阳复而里生烦 热,以栀子豉汤主之。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表寒证 属性: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 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 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 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 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病, 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 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 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 识此,勿令误也。伤寒,发汗宜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太 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 外则愈,桂枝汤主之。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宜桂枝汤。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 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病患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脉迟, 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下利,腹胀 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攻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 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 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伤寒,脉浮紧,不发汗,以致衄者,宜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 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 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脉尺中迟 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 满腹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太 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风伤卫而营病,或寒伤营而卫病,或入阳明而太阳经证未罢,二阳卫气并病。证固不 同,而要总属寒邪在表,不离乎温散之法也,故以表寒证统之。 \x桂枝汤\x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温服, 须臾啜稀粥,温覆取微似汗,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按风伤卫,而治在营,故用 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中之郁,孔窍一开,而营郁 外达,则中风愈矣。 \x麻黄汤\x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炙) 水二杯半,先煮麻黄 至杯半,入诸药同煎,至八分,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按寒伤营,而治在卫,故用甘草保 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泄其卫气,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也。孔窍一开,而卫郁外达,则伤 寒愈矣。 \x葛根汤\x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甘草(二钱炙) 芍药(二钱) 桂枝(二钱) 生姜(二 钱) 大枣(四枚) 水煎,先煮麻黄、葛根去沫,入诸药煎服,不须啜粥。按营为寒伤,闭束二阳卫气 ,故用葛根泄阳明之卫,麻黄泄太阳之卫,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清营血,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表热证 属性: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 悉黄,小便难,有潮热,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发 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 者,可与小柴胡汤。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者,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 必悉具。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者,与小柴胡汤。伤寒阳脉 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 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妇人中 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 汤主之。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 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自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 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 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主之。 按少阳证在半表半里之间,里阴虚将入阳明之腑,里阳虚将入太阴之脏,固不仅为表证也,然用柴芩, 终为清解之法,用里药不过预塞其去路耳,故以表热证属之。 \x小柴胡汤\x 柴胡(四钱) 黄芩(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炙) 人参(一钱五分) 生姜 (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若胸中烦而 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二钱)。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五分)、栝蒌根二钱。若腹中痛者 ,去黄芩,加白芍药(一钱五分)。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二三钱。若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去 黄芩加茯苓二钱。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一钱五分),温覆取微似汗。若咳者,去人参、大 枣、生姜加五味子七 分、干姜一钱。按少阳中郁,表里不和,故用柴芩清半表而泻甲木,参甘大枣温半里而补己土,生姜半夏 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表虚证 属性: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太阳证发汗太过,以致汗泄亡阳,表虚已极。但经络之阳,根于肾水,温肾阳即所以治表虚也。故 以表虚证属之。 \x桂枝加附子汤\x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附子( 一钱) 水煎服按肾气者,诸阳之本,汗漏不止,则肾中阳根泄而不藏,故用桂枝达肝木之郁陷,芍药 敛风气之疏泄,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附子暖肾水以益阳根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表实证 属性: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 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 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伤寒 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 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末解也。柴胡桂枝干姜 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有太阳风寒双感者,有太阳阳明并病者,有少阳病尚连太阳之经者,有少阳病将传太 阴之脏者,而要总属实邪在表也,故以表实证统之。 \x桂枝麻黄各半汤\x 桂枝(一钱二分) 芍药(八分) 生姜(八分) 甘草(八分炙) 麻黄(八 分) 大枣(二枚半) 杏仁(七枚) 先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煎,温服。按风寒双感,营卫并伤,故麻桂 并用以泄营卫也 \x桂枝二麻黄一汤\x 桂枝(一钱三分) 芍药(一钱) 麻黄(七分) 生姜(一钱) 杏仁(十六 枚) 甘草(七分) 大枣(一枚) 煎法同上。 按风寒双感,而风邪较多,寒邪较少,故重泄营血。而轻泄卫气,乃为合法也。 \x桂枝加葛根汤\x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大枣(三枚) 葛根(四钱) 先煎葛根去沫,后入诸药同煎,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按太阳表病不解,郁遏阳 明经府之气,方中加葛根者,泄阳明之经气,降逆而达郁也。 \x柴胡桂枝汤\x 柴胡(二钱) 黄芩(八分) 人参(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桂 枝(八分) 芍药(八分) 生姜(八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按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太阳 之外证未去,故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x柴胡桂枝干姜汤\x 柴胡(四钱) 桂枝(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栝蒌根(二钱) 干姜(一钱) 牡蛎(一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而愈。按少阳之经,而传太阴 之脏,表里俱未解也,故用柴胡黄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栝蒌达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温中而培土,牡蛎除 满而消结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里寒证 属性:服大青龙后,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太 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 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 ,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脉浮而 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瘥,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 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 之,宜四逆汤。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 寒者,四逆汤主之。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 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下利便 脓血,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汗后亡阳,或呕吐,或腹痛,或泄利,或身体疼痛,或手足厥逆,或烦躁欲死,或脉微 欲绝,或吐涎沫,或便脓血,总属阴邪在里所致,故以里寒证统之。 \x真武汤\x 茯苓(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 (一钱炮) 水煎服。若嗽者,加五味子一钱,干姜、细辛各五分。时法,去生姜。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钱。若呕者,去附子倍加生姜。按真武汤证,皆缘水气之阻隔, 故用苓术泄水而燥土,生姜止呕而降浊,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也。 \x四逆汤\x 甘草(二钱) 干姜(一钱五分) 附子(一钱生用)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按四逆汤 证,总属阴寒在里,故用甘草以培其土,干姜以温其中,附子以温其下也。 \x茯苓四逆汤\x 茯苓(六钱) 人参(一钱) 附子(一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一钱五分) 水煎服。按汗下亡阳,阳虚足生烦躁,故用茯苓参甘,泄水而补土;干姜附子,温脾而暖肾也。 \x干姜附子汤\x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服。按汗下亡阳,阳根已拔,是以烦躁不得眠, 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x白通汤\x 葱白(二茎,每茎寸半)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按下利气虚阳陷,脉绝不出,故用姜附回阳,葱白达郁,阳回气达,则利止而脉出矣。 \x白通加猪胆汁汤\x 葱白(二茎)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成,入人尿十五茶匙,猪胆 汁七茶匙,令相得温服。按阴盛格阳、姜附不得下达,愈增上热,故加人尿、猪胆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热也。 \x吴茱萸汤\x 人参(二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四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按吴茱萸证, 总属中气颓败,阳虚已极,故用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x桃花汤\x 赤石脂(一两六钱) 干姜(一钱) 粳米(四钱) 留赤 石脂(一半),筛末,水四 杯,煎二杯,入赤石脂方寸匕,分两服。若 一服愈,余勿服。按桃花汤证,系水寒土湿,故用粳米补土而泄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 固脱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里热证 属性: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三 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 汗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 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阳明病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 复利其小便故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 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 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大热,或大渴,或自汗,或自利,或小便不利,或烦躁不眠,或瘀热发黄,或挟热下利 ,总属阳邪在里所致,故以里热证统之。 \x白虎汤\x 知母(三钱) 石膏(八钱) 甘草(一钱炙) 粳米(四钱) 水二杯,煮米熟汤成, 大约一杯,温服。以白虎证,乃燥热内郁,故用石膏清金而退热,知母润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补中而化 气,生津而止渴也。 \x白虎加人参汤\x 知母(三钱) 石膏(八钱) 甘草(一钱炙) 粳米(四钱) 人参(一钱 五分) 水煎服。按白虎而加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汗后解渴之神方也。 \x黄芩汤\x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二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阳 经气郁而克戊土,故用甘草、大枣补其脾经,黄芩、芍药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阴,以致土燥而入阳明也。 \x猪苓汤\x 猪苓 苓茯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钱)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胶烊化,温服。 按土湿木郁,是生下热,故用二苓滑泽利水而泄湿,阿胶润木而清风也。 \x茵陈蒿汤\x 茵陈蒿(六钱) 栀子(五枚) 大黄(二钱) 水三杯,先煮茵陈至杯半,后入诸药 ,煮至八分,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按发黄乃湿热内郁,故用茵陈利水而除湿,栀子、大黄泄热而荡瘀也。 \x栀子柏皮汤\x 栀子(六七枚) 黄柏皮(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按身黄发热,原属瘀热所 致,故用甘草培土而补中,栀子、柏皮泄湿而清瘀热也。 \x黄连阿胶汤\x 黄连(二钱) 黄芩(五分) 芍药(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 鸡子黄(一枚) 水一杯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胶尽,小冷入鸡子黄,搅匀温服。按燥土克水而烁心液,液耗水涸,精 不藏神,故用黄连、芩、芍清君火而除烦热,阿胶、鸡子黄补脾精。而滋燥土也。 \x白头翁汤\x 白头翁(一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五 分) 秦皮(一钱五分) 水煎服,不愈更作一服,按厥阴阳复而生内热,故用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 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泄厥阴之湿热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里虚证 属性: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问曰 ∶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 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 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 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甘草芍药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 知病可愈。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者,先用小建中汤。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误汗伤阳,或误汗伤阴,或汗后阴阳并伤,或木克土而中气被伤,均可谓之虚证也,故 以里虚证统之。 \x甘草干姜汤\x 甘草(四钱炙) 干姜(二钱炮) 水煎服。 按发汗重亡其阳,里实变而为里虚,故用甘草培土而补中,干姜温胃而降逆也。 \x芍药甘草汤\x 芍药(四钱) 甘草(四钱炙) 水煎服。按汗出伤阴,木燥金缩,故用甘草舒筋 而缓急,芍药清风而润燥也。 \x芍药甘草附子汤\x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附子(一钱) 水煎服。按汗泄血中温气,木郁而阳陷,故用芍药清风而敛营血,甘草培土而荣木气,附子暖水以补温气也。 \x小建中汤\x 芍药(六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胶饴 大枣(四枚) 水煎服。按肝胆合邪,风火郁发,中气被贼,势难延缓,故用胶饴、甘、枣补脾经。而缓急痛,姜、桂、芍 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里实证 属性: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 子干姜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 颠倒,心中懊 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之。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 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 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 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病如桂枝证 ,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诸亡 血家,不可与。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 瓜蒂散。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 ,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病,六 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腹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必 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 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不 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 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 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 汤主之。太阳症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 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谓水结在胸 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 汤主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小陷胸汤主之。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 宜大黄黄连泻 心汤。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 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 愈。宜大承气汤。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与小承气汤,少 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 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 视,脉眩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耳,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 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 汤。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 者,宜大承气汤。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 但硬耳。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病患不大便五 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此有躁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 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 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 七日,目中不能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目干燥者,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 ,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 之愈。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 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 可攻也。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一升,腹中转失气,更服一升。若不转 失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 宜小承气汤。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 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 汤。伤寒,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 主之。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 者,以有热也,当以汤药下之。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胃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 ,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伤寒 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实邪在上,而用吐法。或实邪在下,而用攻法。或为痰,或为血,或为水,或为食,均属 实邪在里也。故以里实证统之。 \x栀子浓朴汤\x 栀子(五六枚) 浓朴(四钱姜炙) 枳实(二钱) 水煎服。按实邪在上,故用浓朴 、枳实泄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x栀子干姜汤\x 栀子(五枚) 干姜(二钱五分) 水煎服,得吐止,后服。按下伤中气,浊阴上逆, 故用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瘀而降烦也。 \x栀子豉汤\x 栀子(五七枚) 香豉(四钱) 先煮栀子,后入香豉,煮服,得吐,止后服。按汗下败 其中气,胃土上逆,胸中窒塞,故用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x栀子甘草豉汤\x 栀子(五七枚) 香豉(四钱) 甘草(二钱炙) 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甘草以益气也。 \x栀子生姜豉汤\x 栀子(五七枚) 香豉(四钱) 生姜(五钱) 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生姜以止逆也。 \x瓜蒂散\x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为末,取二钱,以香豉一撮,用热汤煮作稀糜、和药散服之,不吐者 ,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之。按胸有寒痰,阻塞肺窍,故用香 豉行其滞,小豆泄其湿,瓜蒂涌其寒痰也。 \x桃核承气汤\x 桃仁(十六粒去皮尖) 大黄(四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芒硝(二钱) 水煎去滓,入芒硝,煎微沸温服。按瘀血内结小腹,故用枝桂、桃仁通经而破血,大黄、芒硝下瘀而泄湿,甘 草保其中气也。 \x抵当汤\x 虻虫(十二个) 水蛭(十二个熬) 大黄(三钱) 桃仁(七个) 熬制照方,水一杯半 ,煎七分温服,不下再服。活人云∶水蛭必用锻石炒过再熬,方不害人。按热结血分,故用水蛭、虻虫、桃仁 、大黄破瘀而泄热也。 \x抵当丸\x 水蛭(七个熬) 虻虫七个(去翅足) 大黄(三钱酒洗) 桃仁(十二枚去皮尖) 研末为 丸,水一杯,煮取七分服, 时当下血,不下血,再服。按变汤为丸,是缓攻法也。 \x大陷胸汤\x 大黄(二钱) 芒硝 甘遂(三分末) 水一杯,先煮大黄至六分,去滓,入芒硝,煮一 二沸,纳甘遂末服,得快利,勿再服。按结胸证,乃肺金郁遏,雾气淫蒸,津液淤浊,化生痰涎,故用硝黄清 其郁热,甘遂决其痰饮,胸中邪热推荡无余矣。 \x大陷胸丸\x 大黄(四钱) 芒硝(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葶苈子(一钱五分) 捣为丸,如 弹子大,每用一丸,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温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为 度。按胸膈痞塞,湿热熏冲,故用硝黄荡其结热,杏仁破其滞气,葶苈泄其水饮,变汤为丸,取其缓也。 \x小陷胸汤\x 黄连(一钱) 半夏(二钱) 栝蒌实(三钱) 水二杯,先煮栝蒌实至一杯余,入二味再煮 至七分服,微下黄涎,止后服。 按小结胸证,亦属内热蓄饮,故用黄连泄热,半夏降逆而涤饮,栝蒌清金而去 垢也。 \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二钱) 黄连(一钱) 以麻沸汤渍 之,须臾绞去滓,温服。按内热痞郁,故用大黄、黄连泻其痞郁之上热也。 \x附子泻心汤\x 大黄(二钱酒浸) 黄芩(一钱炒) 黄连(一钱炒) 附子(一钱另煮取汁) 以麻沸 汤渍三黄,须臾去滓,取汁,纳附子汁合和、温服。按痞证而动下寒,故用大黄,芩、连泄其上热,而用附 子温其下寒也。 \x十枣汤\x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 渣滓,纳药末,强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 养。按内有水饮郁格,故用大枣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饮也。 \x大承气汤\x 芒硝(二钱) 大黄(二钱酒洗) 枳实(三钱五分) 浓朴(四钱) 水三杯,先煮枳实 、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煎取一杯,去滓,纳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服,得下勿再服。按大承气证 ,胃腑烁热,闭塞不通,故用芒硝、大黄泄其燥热,用枳、朴开其闭结也。 \x小承气汤\x 大黄(四钱) 浓朴(二钱) 枳实(二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按小承气去芒硝,取 其缓攻也。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四钱酒洗) 甘草(三钱炙) 芒硝(三钱) 水二杯,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 ,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按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荡热而去瘀,用甘草补中而生津也。 \x麻仁丸\x 麻仁(二两) 芍药(五钱) 枳实(五钱) 大黄(一两) 浓朴(一两) 杏仁(一 两) 炼蜜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渐加,以知为度。按脉浮涩相合,乃土燥水枯,大便则难,其脾气约滞, 而粪粒坚小。故用麻仁、杏仁润燥而滑肠,芍药、大黄清风而泄热、浓朴、枳实行滞而开结者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表寒里热证 属性: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中风,脉浮 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 ,此为逆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发汗后,不可 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表寒少而里热多,或无汗而烦躁,或有汗而喘促,均属表寒未解,里热已作,故以表寒里 热证统之。 \x桂枝二越婢一汤\x 桂枝(一钱七分) 芍药(一钱七分) 麻黄(一钱七分) 甘草(一钱七分) 大枣(二枚) 生姜(一钱七分) 石膏(二钱) 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同煎,温服。按表有寒,里有热, 故用麻桂生姜以达表郁,用石膏以清里热,用芍药以清营热,用甘草大枣以补脾精也。 \x大青龙汤\x 麻黄(六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十三枚) 石膏(四钱) 生姜 (三钱) 大枣(四枚)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以温粉扑之。温粉即 白术、 本、川芎、白芷为末,米粉和扑之。按卫气遏闭营郁而生内热,故用甘草、大枣补其脾精,生姜、杏 仁降其肺气,麻、桂泄营卫之郁闭,石膏清内热之烦躁也。 \x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x 麻黄(四钱) 杏仁(十六枚) 甘草(二钱) 石膏(八钱) 先煮麻黄去沫, 后入诸药煎,温服。按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热蒸皮毛,故用麻黄发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 则表里俱解矣。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表热里寒证 属性: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 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 主之。 按此证乃寒积于中,热越于外,寒为真寒,热乃假热,故以表热里寒证属之。 \x通脉四逆汤\x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一钱生用) 水煎服。面赤者加连须葱三茎,腹痛 者去葱加芍药二钱,呕者加生姜三钱,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二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钱。按寒 凝于内,热郁于外,此乃阴盛格阳,温里即所以达表,故用姜甘温中而培土,附子暖下而回阳也。 <目录>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篇名>表虚里实证 属性: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 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 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 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 汤。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 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均系汗吐下后,表气已虚,而内证或痞硬,或满痛,或下利,或噫气,或呕吐,仍属实邪在 里,故以表虚里实证统之。 \x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x 浓朴(四钱) 生姜(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人参 (五分) 水煎服。按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 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