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丹溪心法 书名:丹溪心法 作者:朱震亨、戴思恭 朝代:元末明初 年份:公元1347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丹溪心法》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4%B8%B9%E6%BA%AA%E5%BF%83%E6%B3%95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医之先,谓出于神农、黄帝。儒者多不以为然。予尝考医之与卜,并见于《周礼》,曰 医师隶冢宰,筮人隶宗伯,并称于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巫、筮字,盖古通也 。然卜之先,实出于羲、文、周、孔,则医之先谓出于神农、黄帝,亦必有所从来。大约羲 、文、周、孔之书存,故卜之道尊;神农、黄帝之书亡,故医之道卑。然其书虽亡,而绪余 之出于先秦者,殆亦有之。若今《本草》、《素问》、《难经》、《脉经》,此四书者,其察草木 鸟兽金石之性,论阴阳风寒暑湿之宜,标其穴以施针KT ,诊其脉以究表里,测诸秋毫之末, 而活之危亡之余,类非神人异士,不足以启其机缄,而发其肯綮。则此四书者,诚有至理, 不可谓非出于圣笔而遂少之也。然则医之与卜,皆圣人之一事,必儒者乃能知之,其不以为 然者,不能通其说者也。医之方书,皆祖汉张仲景之言,实与前四书相出入,亦百世不能易 者。自汉而后,代不乏贤。中古以来,予所取五人,曰孙思邈氏,其言尝见录于程子;曰张 元素氏,曰刘守真氏,曰李杲氏,皆见称于鲁斋许文正公;曰朱震亨氏,实白云许文懿公高 第弟子。斯五人者,皆儒者也。而朱氏实渊源于张、刘、李三君子,尤号集其大成。朱氏每 病世之医者,专读宋之《局方》,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疾,譬之儒者,专诵时文,以幸 一第,而于圣经贤传,反不究心。乃作《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书,深有补于医道。而 方书所传,则有《丹溪心法》若干卷。推脉以求病,因病而治药,皆已设之方也。朱氏没而 其传泯焉。近世儒者始知好之,稍稍行世。然业医者乐检方之易,而惮读书之难,于《素》、 《难》诸书,盖皆不能以句,而于五人者之着述,则亦视为迂阔之论。其茫然不知所用力无 足怪者,其以药试人之疾,间一获效,则亦如村 牧竖,望正鹄而射之,偶尔中焉。或从其 旁问之射法,瞠目相视,不知所对。彼老成者,日从事乎内志外体之间,虽或小有所失,而 矢之所向,终无大远,此观射之法也。审医之能,何以异此!予宗人用光,世业儒而好医, 其读《素》、《难》之书甚稔,最喜朱氏之说。尝以《丹溪心法》有川、陕二本,妄为世医所 增附,深惧上有累于朱氏,乃为之彪分胪列,厘其误而去其复,以还其旧。凡朱氏之方有别 见者,则以类入之。书成,将刻梓以传,请予序。予故以多病好医而未能也。辄以医卜并言 于编首,使业医者知其道本出于圣人,其书本足以比易,而非可以自卑,则日勉焉以致力乎 《本草》、《素》、《难》、《脉经》之书,以及五君子之说,而尤以朱氏为入道之门,则庶几乎 上可以辅圣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见儒者仁民之效,而医不失职矣。用光名充,休宁汉口人, 与予同出梁将军忠壮公后。 \x成化十八年岁次壬寅春二月既望赐进士及第奉训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同修国史经筵官兼太 子讲读官休宁程敏政序\x <目录> <篇名>序二 属性:夫驱邪扶正,保命全真,拯夭阏于长年,济疲癃于仁寿者,非资于医则不能致之矣。医 之道肇自轩、岐,论《难》、《灵》、《素》出焉;降而和、缓、扁、仓,咸神其术;至汉张仲 景作《伤寒卒病论》,始制方剂,大济丞民;晋王叔和撰次其书,复集《脉经》,全生之术 ,于斯备矣。他如华氏剖腹,王氏针妖,与夫奇才异士,间有一节一法取KT 于时者亦多,非 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嗟夫!去古愈远,正道湮微,寥寥千载之下,孰能继往开来而垂法于无 穷者?宋金间,上谷张元素、河间刘守真,俱以颖特之资,深达阃奥,高出前古。元素之学 ,东垣李杲深得之,明内伤之旨,大鸣于时。王海藏、罗谦甫又受业于东垣,罗太无、亦私淑 诸贤者也。明哲迭兴,肩摩踵接,着为方论,究极精微,犹水火谷粟之在天下,不可一日无 。遵而用之,困苏废起,斯民何其幸欤!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东,先生,许文懿公高第 ,讳震亨,字彦修,婺之乌伤人,为元钜儒。因母病脾,刻志于医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 一事,养亲不可缺,遂遍游江湖,寻师无所遇,还杭,拜罗太无,乃得刘、张、李之学以归 ,穷研《素问》之旨,洞参运气之机,辟《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击,别阴阳于疑似, 辨标本于隐微,审察血气实虚,探究真邪强弱,一循活法,无泥专方。诚医道之宗工,性命 之主宰,而集先贤之大成者也。其徒赵以德、刘叔渊、戴元礼氏,咸能翼其道,遗书传播有 年。景泰中,杨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陕右。成化初,王季 附方重梓于西蜀,志欲广布海内 ,使家传人诵,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杨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遗,附以他论, 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于此,每阅是书,实切病焉 ,辄不自揆妄意,窃取平治会萃经验等方。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济生拔萃》、东 垣、河间诸书校之,究尾会首,因证求方,积日既久,复得今中书乌伤王允达先生以丹溪曾 孙朱贤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参考,其或文理乖讹,意不相贯者,详求原论以正其误;篇目错 综,前后重叠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此有遗而彼有载者,采之以广其法;论既详而方未备 者,增之以便检阅。一言去取,无敢妄有损益,庶几丹溪之书,犹泾渭合流,清浊自别;乌 鹭同栖,皂白攸分,学人免惑于他岐,疾 得归于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极知僭逾,无所逃 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讹舛而赐教之,则充之至愿也。于是乎书。 \x成化十七年岁次辛丑仲冬休宁后学复春居士程充谨识\x <目录> <篇名>附录 属性: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 丹溪翁传 上杨楚玉类集《心法》,中间水肿、虚肿、痛风、肢节痛、麻木、妇人小便不通等证, 文多重出,又取别论附于其间。虽能补其缺略,不免混淆难别,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 因正论及附论中方未备载,又作附录。如梦遗椿树根丸、淋证六味地黄丸、妇人三补丸等 ,不录丹溪原方,却于他书取方名相同增入,药味与病悬隔。(充)恐用者不察,反致有误,今 以丹溪原论,考订遗误,录于症首,次附戴元礼辨症,次录正方,以见正法不杂,其附论不 去,题曰附录,用存编者之意也。复尽载附论中方,题曰附方,恐人妄去取也,庶几明白。 又增入外科倒仓等法,以翼其未备,观者详焉。 \x成化庚子花朝日程充识\x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足太阳膀胱经见证 属性:头苦痛,目似脱,头两边痛,泪出,脐反出,下肿、便脓血,肌肉痿,项似拔。 小腹胀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足阳明胃经见证 属性:恶与火,闻木声则惊,狂,上登而歌,弃衣而走,颜黑,不能言,唇肿,呕,呵欠, 消谷,善饮。 颈肿,膺乳冲股伏兔 外廉足跗皆痛,胸傍过乳痛,口 ,腹大水肿,奔响腹胀,跗 内廉 痛,脾不可转, 似结, 似裂。 膝膑肿痛,遗溺失气,善伸数欠,癫疾,湿浸心欲动,则闭户独处,惊,身前热,身后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足少阳胆经见证 属性:口苦,马刀挟瘿。 胸中胁肋髀膝外至 绝骨外踝前诸节痛,足外热,寝寒憎风,体无膏泽,善太息。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手太阳小肠经见证 属性:面白,耳前热,苦寒, 颔肿不可转。 腰似折,肩 肘臂,外后廉肿痛。 臂内前廉痛。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手阳明大肠经见证 属性:手大指次指难用,耳聋 ,耳鸣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背痛。 气满,皮肤壳壳然坚而不痛。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足太阴脾经见证 属性: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 舌木强痛,口疳,食即吐,食不下咽。 怠惰嗜卧,抢心,善饥善味,不嗜食,不化食,尻阴股膝 足背痛,烦闷,心下急痛 。 有动痛,按之若牢,痛当脐,心下若痞。 腹胀肠鸣,飧泄不化,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九窍不通,溏泄,水下后,出余气则 快然。 饮发中满,食减,善噫,形醉,皮肤润而短气,肉痛,身体不能动摇,足溏肿若水。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足少阴肾经见证 属性:面如漆,眇中清,面黑如炭,咳唾多血,渴,脐左、胁下背肩髀间痛。 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饥不欲食,心中如饥,腹大,颈肿喘嗽,脊臀股后痛。 脊中痛,脊股内后廉痛,腰冷如冰及肿。 足痿厥,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 寒而逆,肠癖,阴下湿,四指正黑。 手指清厥,足下热,嗜卧,坐而欲起,冻疮,下痢,善思,善恐,四肢不收,四肢不举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足厥阴肝经见证 属性:头痛,脱色善洁,耳无闻,颊肿。 肝逆颊肿,面青,目赤肿痛。 两胁下痛引小腹,胸痛,背下则两胁肿痛,妇人小腹肿,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满闷,挺 长热。 呕逆,血,肿睾疝,暴痒。 足逆寒, 善 ,节时肿,遗沥,淋溲,便难,癃,狐疝,洞泄,大人 疝,眩冒,转 阴缩,两筋挛,善恐,胸中喘,骂詈。 血在胁下,喘。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手太阴肺经见证 属性:善嚏,缺盆中痛,脐上,肩痛,肩背痛,脐右,小腹胀引腹痛,小便数,溏泄,皮肤痛 及麻木,喘,少气,颊上气见。 交两手而瞀,悲愁欲哭,洒淅寒热。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手少阴心经见证 属性:消渴,两肾内痛,后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上咳吐,下气泄,眩仆,身 热而腹痛,悲。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手厥阴别脉经见证(心主) 属性:笑不休,手心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 <目录>十二经见证 <篇名>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 属性:头项痛。足太阳、手少阴。 黄胆。足太阴、少阴。 面赤。手少阴、厥阴、手足阳明。 目黄。手阳明、少阴、太阳、厥阴、足太阳。 耳聋。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足少阳。 喉痹。手足阳明、手少阳。 鼻鼽衄。手足阳明、太阳。 目KT KT 无所见。足少阴、厥阴。 目瞳人痛。足厥阴。 面尘。足厥阴、少阴。 咽肿。足少阴、厥阴。 嗌干。手太阴、足少阴、厥阴、手少阴、太阳。 哕。手少阳、足太阴。 膈咽不通不食。足阳明、太阴。 胸满。手太阴、足厥阴、手厥阴。 胸支满。手厥阴、少阴。 腋肿。手厥阴、足少阳。 胁痛,手少阴、足少阳。 胸中痛。手少阴、足少阳。 善呕苦叶。足少阳、足阳明,逆。 少气,咳嗽,喘渴。手太阴、足少阴。 喘。手阳明、足少阴、手太阴。 臂外痛。手太阳、少阳。 掌中热。手太阳、阳明、厥阴。 肘挛急。手厥阴、太阴。 肠满胀。足阳明、太阴。 心痛。手少阴、厥阴、足少阴。 痔。足太阳、手足太阴热。 凄然振寒。足阳明、少阳。 如人将捕。足少阴、厥阴。 疟。足太阴、足三阳。 汗出。手太阳、少阴、足阳明、少阳。 身体重。手太阴、少阴。 <目录> <篇名>不治已病治未病 属性: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 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 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 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 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 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 ,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 者如此。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 ,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 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 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 ,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 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 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齐晋 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目录> <篇名>亢则害承乃制 属性:气之来也,即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则反,理之自然也。大抵 寒暑燥湿风火之气,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极则所以害其物,承乘则所以制其极。然则极而成 灾,复而得平,气运之妙,灼然而明矣。此亢则害承乃制之意,原夫天地阴阳之机,寒极生 热,热极生寒,鬼神不测,有以斡旋宰制于其间也。故木极而似金,火极而似水,土极而似 木,金极而似火,水极而似土。盖气之亢极,所以承之者反胜于已也。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 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者也。今夫相火之下,水气承而火无其变;水位之下,土气承而水气无 其灾;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顺;风位之下,金乘而风平。火热承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阴 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所谓亢而为害承而乃制者,如斯而已。且尝考之《六元正纪大 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火化以生,则火生也,阳在上,故终为蒸溽),是水 化以承相火之意;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化以承寒水之意也(霜雪冰雹水也, 白埃下承土也)。以至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雷霆骤注土也,烈风下承之木气也);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风化以生,则风生也,肃,静也);申明所至,为散落、温(散 落金也,温若乘之火气也);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热化以生,则热生也,阴精承上, 故中为火也)。岂非亢为害则承乃制者欤?昔者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更相问难以作《内经》。至于《六微旨大论》,有极于六气相承之言,以为制 则生化,外别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诸以所胜之气来于下者,皆折其标盛也。不然曷 以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骤飘,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此皆郁极乃发以承所 亢之意也。呜呼!通天地人曰儒,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足以为 <目录> <篇名>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属性:邪气各有所属也,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 其所属为先,苟不知法之所归,未免于无差尔。是故疾病之生,不胜其众,要其所属,不出 乎五运六气而已。诚能于此审察而得其机要,然后为之治,又必使之各应于运气之宜,而不 至有一毫差误之失。若然,则治病求属之道,庶乎其无愧矣乎。《至真要大论》曰∶审察病 机,无失气宜。意蕴诸此。尝谓医道有一言而可以尽其要者,运气是也。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二气,各分三品,谓之三阴三阳。然天非纯阳,而亦有三阴;地非纯阴,而亦有三阳。 故天地上下,各有风热火湿燥寒之六气,其斡旋运动乎两间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运 ,人生其中,脏腑气穴,亦与天地相为流通,是知众疾之作,而所属之机无出乎是也。然 而医之为治,当如何哉?惟当察乎此,使无失其宜而后可。若夫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 痒疮,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 郁,皆属肺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此病 属于五运者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 强直,皆属于湿;诸涩枯涸,皆属于燥;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此病机属于六气 者也。夫惟病机之察,虽曰既审,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详。故必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 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为汗吐 下投其所当投,寒热温凉用其所当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从之以导其甚,上焉以远司气之 犯,中焉以辨岁运之化,下焉以审南北之宜,使小大适中,先后合度,以是为治,又岂有差 殊乖乱之失耶?又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 审病机之意也。《六元正纪大论》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五常大论》曰∶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此皆无失气宜之意也。故《素问》、《灵枢》之经,未尝不以气运为言,既曰先立 其年以明其气,复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气 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谆谆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岂圣人私忧过计或!以医 道之要,悉在乎此也。观乎《原病式》一书,比类物象,深明乎气运造化之妙。其于病机气 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 <目录> <篇名>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属性: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 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白黑,以合于五脏之 脉,穷其应与不应;切其五脉,急大缓涩沉,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诚能察其精微之 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问》曰∶能合色 脉,可以万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备焉。 夫五脉者,天之真,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 于面。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脏腑,随证而疗之,而 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脉微弦而急,所以为生;若浮 涩而短,色见如草滋者,岂能生乎?心色如鸡冠之赤,其脉当浮大而散,所以为顺;若沉濡 而滑,色见如 血者,岂能顺乎?脾色如蟹腹之黄,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若微弦而 急,色见如枳实者,岂能从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脉当浮涩而短,所以为吉;若浮大而散 ,色见如枯骨者,岂能吉乎?以至肾色见如乌羽之黑,其脉沉濡而滑,所以为生;或脉来缓 而大,色见如 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参。既以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瘳者,未 之有也。抑尝论之,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中,皆有其位。左 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颜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口 ,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于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 四之气;右颊肺之部,合于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颐为肾之部,以 合于左手尺中,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 焦之分也。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合之于色脉而推之也。是故《脉要精微论》 曰∶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然而治病万全之功,苟非 合于色脉者,莫之能也。《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夫脉之大小滑涩沉浮 ,可以指别,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继之以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谓夫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黄脉之至也大而虚,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此 先言五色,次言五脉,欲后之学人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后扁鹊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 谓之神,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深得《内经》之理也。下迨后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万全 ,厥有旨哉。 <目录> <篇名>治病必求于本 属性:将以施其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 之原,不离于阴阳之二邪也,穷此而疗 之,厥疾弗瘳者鲜矣。良工知其然,谓夫风热火之病,所以属乎阳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阳, 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则阳邪滋蔓而难制。湿燥寒之病,所以属乎阴邪之所客。病既本于阴, 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则阴邪滋蔓而难图。诚能穷原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 致也。治病必求于本,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者如此。夫邪气之基,久而传化,其变 证不胜其众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游至汪洋浩瀚, 而趋下以渐大,草之有本,故能荐生 茎叶实秀,而在上以渐蕃。若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 不可得也。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其风邪伤于人也,掉摇而眩转, 动而螈 ,卒暴强 直之病生矣;少阴为标,君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疮疡而痛痒,暴注而下迫,水液浑混 之病生矣;少阳为标,相火为本,其热邪伤于人也,为热而瞀 ,躁扰而狂越,如丧神守之 病生矣。善为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以 其病本于阳,必求于阳而疗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阴为标,湿土为本,其湿邪伤于 人也,腹满而身肿,按之而没指,诸痉强直之病生矣;阳明为标,燥金为本,其燥邪伤于人 也,气滞而 郁,皮肤以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矣;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其寒邪伤于人也 ,吐利而腥秽,水液以清冷,诸寒收引之病生矣。善为治者,湿淫所胜,平以辛热; 以其病本于阴,必求其阴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 有也。岂非将以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者哉?抑尝论之,邪气为病,各有其候;治之 之法,各有其要。亦岂止于一端而已。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入里者,下而夺之;其在高 者,因而越之,谓可吐也;剽悍者,按而收之,谓按摩也;藏寒虚夺者,治以灸KT ;脉病挛 痹者,治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 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治以熨药。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终焉蠲 其为病之邪者,无出于此也。噫!昔黄帝处于法宫之中,坐于明堂之上,受业于岐伯,传道 于雷公,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纲纪万物,变化生杀之妙。盖有不测之神,斡旋宰制于 其间也。人或受邪生病,不离于阴阳也。病既本于此,为工者岂可他求哉!必求于阴阳可也 。《至真要大论》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于本,其理一也。 <目录>卷一 <篇名>中风一 属性: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温,又须分气 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 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上以二陈汤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痰壅盛者、口眼 斜 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轻者用瓜蒂一钱,或稀涎散,或虾汁,以虾 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虾,次饮汁,后以鹅翎探引。吐痰用虾者,盖引其 风出耳,重者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少许,齑汁调,吐。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内吐 之。虚者不可吐。气虚卒倒者,用参 补之,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用四物汤 ,俱用姜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肥白人 多温,少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初昏倒,急掐人中, 至醒,然后用痰药,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用之;瘦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牛 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加痰药,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 二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入四物汤,必用姜汁助之。遗尿属气,以参 补之。筋枯者,举 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不治也。《脉诀》内言诸不治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 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皆不可 治。 案《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 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 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许学士 谓气中者亦有,此七情所伤。脉微而数,或浮而紧,缓而迟。必也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 死。若果外中者,则东垣所谓中血脉、中府、中脏之理,其于四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 当细分之。《局方》风痿同治,大谬。发挥甚详。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气卒中,痰盛实热 者可用,否则不可。 入方∶ 肥人中风,口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贝母 栝蒌 南星 荆芥 防风 羌活 黄柏 黄芩 黄连 白术 陈皮 半夏 薄桂 甘草 威灵仙 天花粉 多食湿面,加附子、竹沥、姜汁、酒一匙行经。 一妇手足左瘫,口不能语,健啖。 防风 荆芥 羌活 南星 没药 乳香 木通 茯苓 浓朴 桔梗 麻黄 甘草 全蝎 上为末。汤酒调下。不效,时春脉伏,渐以淡盐汤齑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术、 陈皮、茯苓、甘草、浓朴、菖蒲,日二帖。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绿豆粉、齑汁、 盐汤吐之,吐甚快。不食,后以四君子汤服之,以当归、酒芩、红花、木通、粘子、苍术、 姜南星、牛膝、茯苓为末,酒糊丸。服十日后,夜间微汗,手足动而能言。 一人瘫左。 酒连 酒芩 酒柏 防风 羌活 川芎 当归(半两) 南星 苍术 人参(一两) 麻黄 甘 草(三钱) 附子(三片) 上丸如弹子大。酒化服。 一人体肥中风,先吐,后以药∶ 苍术 南星 酒芩 酒柏 木通 茯苓 牛膝 红花 升麻 浓朴 甘草 〔附录〕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 燥,养血是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治其在经,虽有汗下 之戒,而有中脏、中府之分,中府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太过,汗 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 和,是宜治之在经。其中府者,面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 后,身之前,身之侧,皆曰中府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 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或眼合直视,摇头,口开,手撒,遗溺,痰如拽锯,鼻鼾 ,皆曰中脏也。中脏者多不治也。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无此乃在经 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营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 府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兼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初证 已定,别无他变,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府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中府者多兼中脏 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又因气中,其证与中风相似,但风中多痰涎, 气中口中无涎,治之之法,调气为先,经言治风者以理气,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 效。又有中已,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者,只宜温肝取解汗,为可复也。凡中风, 脉多沉伏,大法浮迟者吉,沉实者凶。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汤调,如口 噤,抉开灌之,稍醒则服八味顺气散。若痰盛者,只以省风导痰汤服之。若中则昏沉不省人 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之,喷嚏则苏,无嚏者不治。肥 人中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 木,胆为肝之府,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中后气未顺,痰未除,调理之剂, 惟当以藿香正气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气中恶,尤宜,寻常止呕多 痰者,亦可用之。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汤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钱 ;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各半钱;不得睡,加酸枣仁半钱;不能言,加竹沥一蚬壳许;人 虚无力者,去麻黄,加人参如其数。若人自苏,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挛蜷,缓则 曳,经年不愈,以加减地仙丹常服。若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只以小续命去附子,加 菖蒲一钱。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惟可以 四物汤吞活络丹愈者,正是此义。若先不顺气化痰,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 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又见风中于肤腠,辄用脑麝治之者,是引风入骨髓也,尤为难 治,深可戒哉!如口 斜未正者,以蓖麻去壳烂捣,右 涂左,左 涂右,或鲜鱼血入麝香 少许,涂之即正。嚏嚏,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卧散于鼻内吹之,就提 头顶发,立苏。若有嚏者可治,无嚏者不治。经曰∶风从汗泄,似可微汗。正如解表,表实 无汗者,散之劫之。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若气滞者难治,宜吐之(余症见前)。可下者, 此因内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实。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与《机要》三化汤,或子和搜风丸, 老人只以润肠丸。理气者,气滞气郁,肩膊麻痛之类,此七情也,宜乌药顺气、八味顺气之 类;理血者,无表里之急,血弱举发不时者,用大秦艽汤,或羌活愈风汤,兼用化痰丸子。 灸,可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 、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 附方∶ \x二陈汤\x 半夏(泡) 陈皮(二两半) 白茯苓(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煎。 \x四君子汤\x 见脾胃类。 \x四物汤\x 见妇人类。 \x稀涎散\x 治中风忽然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涎潮搐搦。 猪牙皂角(四条,去黑皮) 白矾(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字,温水灌下。但吐出涎便醒,虚人不可大吐。 \x通顶散\x 治中风中气,昏愦不知人事,急用吹鼻即苏。 藜芦 生甘草 川芎 细辛 人参(各一钱) 上为末。吹入鼻中一字,就提头顶中发,立苏。有嚏者可治。 \x八味顺气散\x 白术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陈皮(去白) 台乌药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仍以酒化苏合香丸间服。 \x乌药顺气散\x 麻黄 陈皮 台乌(各二两) 白僵蚕(炒) 川芎 枳壳(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 两) 干姜(炮,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x星香汤\x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分二服,水一钟,姜十片,煎服。 \x省风汤\x 南星(生,八两) 防风(四两) 独活 附子(生,去皮脐) 全蝎(炒) 甘草(生,各二 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十片,煎服。 \x小省风汤\x 与导痰汤相合,煎服。导痰汤见痰类。 防风 南星(生,各四两) 半夏(米泔浸) 黄芩 甘草(生,各二两) 每服四钱,姜十片。 \x小续命汤\x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川芎 甘草(炙) 杏仁(炒,去皮尖) 防己 桂(各一 两) 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温服,取微汗。随人虚实与所中轻 重,加减于后∶若热者,去附子,入白附子亦可;筋急拘挛,语迟,脉弦,加苡薏仁;若筋 急,加人参,去黄芩、芍药,以避中寒,服后稍轻,再加当归;烦燥不大便,去附、桂,倍 加芍药、竹沥;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如言语謇涩,手足颤掉,加 菖蒲、竹沥;若发渴,加麦冬、葛根、栝蒌根;身体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烦燥多惊者 ,加犀角、羚羊角;汗多者,去麻黄。 \x家宝丹\x 治一切风疾瘫痪,痿痹不仁,口眼 僻者,邪入骨髓,可服。 川乌 轻粉(各一两) 五灵脂(姜汁制,另研) 草乌(各六两) 南星 全蝎 没药 辰砂(各二 两) 白附子 乳香 僵蚕(炒,三两) 片脑(五钱) 羌活 麝香 地龙(四两) 雄黄 天麻(三两) 上为末,作散。调三分,不觉,半钱。或蜜丸如弹子大,含化茶调皆可。 \x如神救苦散\x 治瘫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剂也,非痛不可服 米壳(一两,去顶膜,蜜炒) 陈皮(五钱)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没药(研) 甘草(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连渣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煎时须顺搅之。 \x大秦艽汤\x 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 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 秦艽 石膏(各二两)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防风 黄芩 白芷 白术 生 熟地黄 茯苓 独活(各一两) 细辛 春夏加知母(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七片;心下痞,加枳实一钱。 \x三化汤\x 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治之。若内有便溺之阻隔,以此汤主之。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等分) 每服三两,水煎服,以利为度。 〔附录〕法曰∶四肢不收举,俗曰瘫痪,故经所谓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上太过则 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粱之疾,非肾肝经虚。何 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 为痿易,易为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故以三化汤下之 。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 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脾方可得禀受也。令脾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 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大补十全散、加减四物汤, 去邪留正。 \x愈风汤\x 中风症,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 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 乃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营卫自和。如初觉风动,服此不至倒仆。 羌活 甘草(炙) 防风 防己 黄 蔓荆子 川芎 独活 细辛 枳壳 麻黄(去根) 地骨皮 人参 知母 甘菊 薄荷(去梗) 白芷 枸杞子 当归 杜仲(炒) 秦艽 柴胡 半夏 浓朴(姜制) 前胡 熟地黄(各二两) 白茯苓 黄芩(三两) 生地黄 苍术 石膏 芍药(各四两) 桂(一两) 上锉。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煎,空心一服,临卧煎渣。空心一服,吞下二 丹丸,为之重剂。临卧一服,吞下四白丹,为之轻剂。立其法,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假 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匀作四服,加生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 则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匀作四服,如前服,临卧服,得利为 度。此药常服之,不可失四时之辅。如望春大寒之后,本方中加半夏、人参、柴胡各二两, 通前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如望夏谷雨之后,本方中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谓 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谓胜脾土之湿也;初秋 大暑之后,本方中加浓朴一两,藿香一两,桂一两,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望冬霜降之后, 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谓胜少阴之气也。如得春气候,减冬所加,四时类 此。此虽立四时加减,更宜临病之际,审察虚实寒热,土地之宜,邪气多少。此药具七情六 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永不结燥。此药与天麻丸相为表里, 治未病之圣药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无问男女老幼,惊痫搐搦,急慢惊风,四时伤寒等 病,服之神效。 \x四白丹\x 能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风 川芎 甘草 人参(各半两) 白芷(一两) 羌活 独活 薄荷(各二钱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钱半)知母 细辛(各二钱) 甜竹叶(二两) 麝香(一钱,另 研) 龙脑(另研) 牛黄(各半钱,另研)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细嚼之,煎愈风汤咽下。能上清 肺气,下强骨髓。 \x二丹丸\x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以安神,外华腠理。 丹参 天门冬 熟地黄(各一两半)甘草 麦门冬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 远志 朱砂(各半两研为末) 菖蒲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风汤送下。 \x泻青丸\x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风安卧,此是风热烦燥之故也。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 龙胆草(等分) 上末,蜜丸弹子大。每药一丸,竹叶汤化下。 \x天麻丸\x 治风因热而生,热胜则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 萆 元参(各六两) 杜仲(炒去丝,七两) 附子 (炮,一两) 羌活(十四两) 川归(十两) 生地黄(一斤) 一方有独活五两,去肾间风。 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白汤皆可下。 \x藿香正气散\x 大腹皮 茯苓 白芷 紫苏(各一两) 陈皮 苦梗 白术 浓朴 半夏曲 甘草(各二两) 藿香(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x地仙丹\x 牛膝 苁蓉 附子 川椒(各四两) 地龙 木鳖子(各二两) 覆盆子 白附子 菟丝子 赤 豆南星 骨碎补 羌活 何首乌 狗脊 萆 防风 乌药(各二两) 白术 甘草 白茯苓 川乌(各一两) 人参 黄 (各一两半) 上为末,酒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x活络丹\x 南星(炮) 川乌 草乌(并炮,去皮尖) 地龙(去土,各六两) 乳香(研) 没药(研,各二 两二钱)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下,荆芥茶亦得。 \x不卧散\x(子和方) 川芎(两半)石膏(七钱半)藜芦(五钱) 甘草(生,二钱半) 上为细末。口噙水搐之。 \x子和搜风丸\x 人参 茯苓 南星 薄荷(各半两) 干姜 寒水石 生白矾 蛤粉 黄芩 大黄(各一两) 滑石 牵牛(各四两) 藿香(一分) 半夏(一两) 上为末,水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日三。 \x润肠丸\x 麻子仁(另研) 大黄(酒煨,各一两半) 桃仁泥 归尾 枳实(麸炒) 白芍 升麻(半两) 人参 生甘草 陈皮(各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下。 <目录>卷一 <篇名>中寒二(附伤寒、伤风) 属性:\x主乎温散\x 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得寒物者。 从补中益气汤中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前汤 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必先用参耆托住正气。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耆之剂,如 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胃气大虚,必当温散,理中汤相宜,甚者加附子。仓卒感受大寒之 气,其病即发,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以渐而深也。以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 戴云∶此伤寒,谓身受肃杀之气,口伤生冷物之类。因胃气大虚,肤腠疏豁,病者脉必 沉细,手足厥冷,息微身倦,虽身热亦不渴,倦言动者是也,宜急温之,迟则不救矣。与热 症若相似而实不同,凡脉数者,或饮水者,烦燥动摇者,皆热病。寒热二证,若水火然,不 可得而同治,误即杀人。 〔附录〕凡症与伤寒相类者极多,皆杂证也,其详出《内经·热论》,自长沙以下,诸家 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东垣也。其曰∶内伤极多,外伤间而有之。此发前人之 所未发,后人 俗,不能真切,雷同指为外伤,极谬。其或可者,盖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 用和解及平和之药散之尔,若粗率者,则必杀人。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 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地,故外感甚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外伤极少,杂病亦有六经所 见之证,故世俗混而难别。 正治温散,宜桂枝汤、四逆汤辈,甚者三建汤、霹雳散。从治用热药加凉剂引之,或热 药须俟冷冻饮料最妙。经曰∶从而逆之,此之谓也。反攻用煎乌头之类。 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戴云∶新咳嗽鼻塞声重者是也。 附方∶ \x补中益气汤\x 见内伤类。 \x理中汤\x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x桂枝汤\x 桂枝 赤芍(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大枣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x四逆汤\x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x三建汤\x 大川乌 附子 天雄(并炮,等分) 上锉。每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服。 \x霹雳散\x 附子(一枚,及半两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盏,煎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服 \x姜附汤\x 治中寒身体强直,口噤不语,逆冷。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脐,一斤)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挟气攻刺,加木 香半钱;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者,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痛,加桂二钱 \x消风百解散\x 荆芥 白芷 陈皮 麻黄 苍术 甘草(等分) 上锉。用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x神术散\x 治伤风头痛,鼻塞声重。方见痢类。 <目录>卷一 <篇名>中暑三 属性:(附暑风、注夏)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挟痰,加半夏、南星;虚,加人参、黄 。暑病内伤者,用 清暑益气汤,着暑气是痰,用吐。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 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药。挟痰者,加南星、半夏、陈皮,煎 服,又或用生脉汤。暑风挟痰挟火,实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 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水。或身热头疼,燥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 热伤在分内也,当以解毒汤、白虎汤,加柴胡,气如虚者,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 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用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迟则不救,成火乘金也, 此为中暑。凡治病,须要明白辨别,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间亦或有之,切莫执一,随病处方 为妙。戴云∶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 ;暑,天地二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气入而鼓激痰 饮,塞碍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 吐即发散也。量其虚实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剂调治之。 〔入方〕 \x暑渴\x 生地黄 麦冬 牛膝 炒柏 知母 葛根 甘草 上锉。水煎服。 〔附录〕中 是阳证,中暑是阴证。脉沉弱者,切不可用寒凉药。清热宜天水散、五苓、白 虎汤皆可。热闷恍惚,辰砂五苓散。脉弦实,黄连香薷汤。热甚,自汗而渴,便涩者,五苓 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饮。吐泻,脉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顺散。伏热伤冷,缩脾饮、冷香饮 子皆可浸冷服之。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盖蒜气臭烈,能通诸窍故也。 〔附方〕 \x生脉汤\x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上锉。水煎服。 \x黄龙丸\x 治一切暑毒。 赤亮雄黄(五钱) 硫黄 硝石(各一两) 滑石 明矾(各半两) 好面(四两) 上为末,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x却暑散\x 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痢,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草(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x香薷饮\x 治伤暑,脏腑不和调,霍乱吐利,烦渴引饮。 白扁豆(炒) 川朴(姜制,八两) 香薷(一斤) 上水煎,入酒少许,沉冷服。 \x黄连香薷饮\x 香薷(一斤) 川朴(制,半斤) 黄连 上 咀。每二三钱,水煎服。 \x大顺散\x 甘草(断寸长,三两) 干姜 杏仁 桂(四两) 上将甘草用白沙炒黄,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不作声为度。筛去沙 ,入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温服,如烦燥,井花水调服,以沸汤点服亦得。 \x十味香薷饮\x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川朴(姜炒) 扁豆 甘草(炙,各半 上为末。每二钱,热汤或冷水调服, 咀煎亦得。 \x清暑益气汤\x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 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 自汗体虚。 黄 苍术(锉)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各半钱) 甘草(炙) 酒柏 麦 冬当归(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泽泻(五分)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 \x补中益气汤\x 见内伤类。 \x天水散\x 滑石(六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极细末。水调服。 \x五苓散\x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一两半) 桂(一两) 泽泻(二两半)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x人参白虎汤\x 治暑热,发渴,脉虚。 人参(一钱半)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一钱)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x桂苓甘露饮\x(《宣明方》)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石膏 寒水石(各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 猪苓(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x缩脾饮\x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 砂仁 草果 乌梅肉 甘草(炙,各四两) 扁豆(炒) 葛根(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冷服。 \x冷香饮子\x 治伤暑渴,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两) 附子 陈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煎,水旋冷服。 \x黄连解毒汤\x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等分) 上 咀。水煎。 <目录>卷一 <篇名>中湿四 属性:《本草》云∶苍术治湿,上下部皆可用。二陈汤中加酒芩、羌活、苍术,散风行湿。脾 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须用白术。上部湿,苍术功烈;下部湿,宜升麻提之。 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若燥湿,以羌活胜湿汤、平胃散之类;若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以黄 防己汤;若湿胜气实者,以神佑丸、舟车丸服之;气虚者,桑皮、茯苓、人参、葶苈 、木香之类。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 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浓朴、芍药;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热,宜白术、黄 芩;凡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不能递送,宜枳术丸。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又如肺有湿,亦宜黄芩;如肺有虚热,宜天门冬、麦门冬、知母,用黄芩多则损脾。去中 焦湿与痛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实热,亦宜黄连。若脾胃虚弱,不能运转而郁 闷,宜黄芩、白术、干葛;若中焦湿热积久而痛,乃热势甚盛,宜黄连用姜汁炒。去下焦湿 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黄柏、知母、草龙胆。又云∶凡下焦有湿,草龙 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如下焦肿及痛者,是湿热,宜酒防己、草龙胆、黄芩、苍 术。若肥人气虚之人,肿痛,宜二术、南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肿痛,宜当归桃 仁、红花、牛膝、槟榔、黄柏。 戴云∶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致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 凡受必从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香港脚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多 食生冷、湿面、 酪,或饮酒后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以致腹皮胀痛,甚则水鼓胀满,或通 身浮肿,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内而出也。辨其元气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责其根在内也。 此方土内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须对症施治,不可执一。 \x附方\x \x二陈汤\x 见中风类。 \x羌活胜湿汤\x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如身重,腰沉沉然,加 酒洗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x平胃散\x 见厥类。 \x防己黄 汤\x 治风温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黄 (一两一钱)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利,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 下有寒,加细辛。 \x三花神佑丸\x 治一切水湿肿病,大腹实胀,喘满。 轻粉(一钱) 大黄(一两,为末) 牵牛(二两) 芫花(醋拌炒) 甘遂 大戟(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无时,日三。 \x舟车丸\x 大黄(二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木香(半两)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下。随证加减。 \x枳术丸\x 见内伤类。 \x升阳除温汤\x 见泄泻类。 <目录>卷一 <篇名>瘟疫五 属性:(附大头天行病) 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加童 便三酒中。 \x入方\x 大黄 黄连 黄芩 人参 桔梗 防风 苍术 滑石 香附 人中黄 上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气血与痰,作汤使。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 ,四物汤;痰多者,二陈汤送下;热甚者,童便下。 \x又方\x 温病,亦治食积痰热,降阴火。 \x人中黄\x 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 \x又\x 时病。 半夏 川芎 茯苓 陈皮 山楂 白术 苍术(君) 甘草 如头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风、芍药。 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高颠之上,切勿用降药,东垣有方。 羌活 酒黄芩 酒蒸大黄 \x附方\x 治大头病,兼治喉痹歌。 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花调蜜便清凉。 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也。冬时严寒,当君子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而带 表药,如补中益气之类。 \x作人中黄法\x 以竹筒两头留节,中作一窍,纳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闭窍,于大粪缸中浸一月,取出 晒干,大治疫毒。 左手脉大于右手,浮缓而盛,按之无力。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多 服人参。 \x附方\x \x漏芦汤\x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嗌填塞,水药不下,一切危 恶疫疠。 漏芦 升麻 大黄 黄芩 蓝叶 元参(等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煎服。肿热甚,加芒硝二钱。 \x消毒丸\x 治时疫疙瘩恶证。 大黄 牡蛎 僵蚕(炒,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一丸,内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x洁古雄黄丸\x 辟时疾,可与病患同床,传着衣服,亦不相染。 雄黄(一两,研) 赤小豆(炒) 丹参 鬼箭羽(各二两) 上为细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温水下。 <目录>卷一 <篇名>火六 属性:火,阴虚火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实火 可泻,黄连解毒之类; 虚火可补,小便降火极速。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火急甚重者,必缓之以生 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黄冰水之类;人虚火盛 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有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凡火 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 可发有二,风寒外来者可发,郁者可发。气从左边起者,乃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乃 阴火也;气从脚起入腹如火者,乃虚之极也。盖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一法)用附子末,津 调,塞涌泉穴,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妙。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 ,龟板补阴,乃阴中之至阴也。四物加白马胫骨,降阴中火,可代黄连、黄芩、黄连、黄芩 、栀子、大黄、黄柏降火,非阴中之火不可用。生甘草缓火邪;木通下行,泻小肠火;人中 白泻肝火,须风露中二三年者;人中黄大凉,治疫病须多年者佳。 中气不足者,味用甘寒,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 亦治痞块中火邪。 \x入方\x \x左金丸\x 治肝火。一名回令丸。 黄连(六两,一本作芩) 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五十丸。 〔附录〕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 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疡,暴死,五 志七情过极,皆属火也。火者有,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 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 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肾肝之阴,悉其相火。东垣曰∶相火,元气之贼火, 与元气不相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则可使之无胜负乎?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 动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 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热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 ,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 亦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处乎火者。人心听命于道心,而又能 主之以静,彼五火将寂然不作。而相火者惟有俾补造化,而为生生不息 之运用尔,何贼之有? \x附方\x \x东垣泻阴火升阳汤\x 治肌热烦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 羌活 甘草(炙) 黄 苍术(各一两) 升麻(八钱) 柴胡(两半)人参 黄芩(各七钱) 黄连 (酒炒,半两) 石膏(半两,秋深不用) 上 咀。每服一两或半两,水煎。此药发脾 胃火邪,又心胆肝肺膀胱药也,泻阴火,升发阳气,荣养气血者也。 \x升阳散火汤\x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各半两) 防风(二钱半)柴胡(八钱) 甘草(炙,三钱) 人参 白芍 (各半两) 甘草(生,二钱) 上 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煎,稍热服。 \x地骨皮散\x 治浑身壮热,脉长而滑,阳毒火炽发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两) 柴胡 黄芩 生地黄 知母(各一两) 石膏(二两) 羌活 麻黄(各七 钱半,有汗并去之)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煎。 \x黄连解毒汤\x 见暑类。 <目录>卷二 <篇名>斑疹七 属性: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当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内 伤斑者, 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 下 也。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兼风兼温之殊,色红者,兼火化也。黄瓜水调伏龙肝去红点斑。 戴云∶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即收,收则又出是也,非若斑 之无头粒者,当明辨之。 〔附录〕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疮发 肿于外者 ,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又 伤 下之晚,乃外感热病发斑也,以玄参、升麻、白虎等药服之。阴症发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 亦稀少而微红,若作热症,投之凉药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 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虱、蚤咬形状,而非锦纹也。只宜调中温胃,加以茴香、芍药 ,或以大建中之类,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谓治本而不治标也。 \x入方\x \x调中汤\x 治内伤外感而发阴斑。 苍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砂仁 藿香 芍药(炒) 甘草(炙) 桔梗 半夏 白芷 羌活 枳壳(各一钱) 川芎(半钱) 麻黄 桂枝(各半钱) 上 咀。姜三片,水煎服。 \x消毒犀角饮子\x 治斑及瘾疹。 牛蒡子(六钱) 荆芥 防风(各三钱) 甘草(一钱) 上 咀。水煎。 \x通圣散\x 出丹溪经验方。 川芎 当归 麻黄 薄荷 连翘 白芍 黄芩 石膏 桔梗(一两) 滑石(三两) 荆芥 栀 子白术(二钱半)甘草 上锉。水煎服。如身疼,加苍术、羌活;痰嗽,加半 夏。每服细末三钱,生姜三片,擂细荡起,煎沸服之。 \x玄参升麻汤\x 斑在身,治汗下吐后毒不散,表虚里实发于外,甚则烦燥谵妄。 玄参 升麻 甘草(等分) 上 咀。水煎。 \x化斑汤\x 治伤寒汗吐下后,斑发脉虚。 白虎汤加人参,守真再加白术。 上 咀。时时煎服。 \x大建中汤\x 黄 当归 桂心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半夏 黑附(炮去皮,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 煎,食前服。 <目录>卷二 <篇名>疟八 属性:疟疾有风、暑、食、痰、老疟、疟母。六法,风暑当发汗,夏月多在风凉处歇,遂 闭其汗而不 正 二日连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疟病感虚者,须以人 参、白术一二帖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使他药。 内伤挟外邪同发,内必主痰,外以汗解散,二陈汤加柴胡、黄芩、常山、草果煎服。久疟 不得 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x入方\x宜 川芎 抚芎 红花 当归 炒柏 白术 苍术 甘草 白芷 上锉。水煎,露一宿,次早服。 治疟一日间一日发者,补药带表,药后以截疟丹截之。若在阴分者,用药掣起阳分,方 可截,即前药之属。 充案∶疟在阴分须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