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药鉴 书名:药鉴 作者:杜文燮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药鉴》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8%8D%AF%E9%89%B4 <目录> <篇名>序 内容:或谓持鉴以索貌者,不能得其腠理,而按方以索病者,亦不能神其变通,甚矣,方书之 不可尽信也。嗟夫!方亦何负于人哉?唯药不尝试,方不经验,漫立局以幸中者之过也。乃 是编也者,首察病原,以补东垣之缺,次辨药力,以佐仲景之偏;论证则由标本以及经络, 审性则由阴阳以及反畏;至运气方脉,靡不精研,而常用药味,又次第序之,以便检阅,诚 古今之明鉴也。考古寻方之士,得是书而存之,则疗病不必指掌,审药不必大观,无素问而 达生,无叔和而知脉,他如心法如辨疑,诸家方术,悉注脚耳,当令随叩随应随效,而斯人 之不病于夭札者,信有赖也。若目为群书而弁髦焉,是舍鉴而求之妍媸也,有是哉。 \x万历戊戌季夏宛陵仙源杜氏序\x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篇名>药性(寒门) 内容:黄芩枯者清肺金,坚者凉大肠、降热痰,佐白术则能安胎。黄连泻心火,而津液自生; 除湿热,而肠胃自浓。姜制降痰。此芩连二药,若用猪胆汁炒,又能降肝胆之火也。黄柏治 痿、定蛔,退伏火而泻劳热,滋不足之水,大治阴虚。知母益真阴,治骨蒸之有汗,补肾水, 泻无根之火邪。此柏母二药,酒炒则性温,盐制则下降,皆补阴之要药也。白芍止泻痢,补 阴血,治心腹虚疼,尤健脾经,其性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赤芍利小水,消痈肿,又为火眼 要药。其性能泻能散,生用正宜。此赤白二芍,产后勿用,以性带酸寒,能伐发生之气也。 石羔降胃火,而理头疼。解肌表而止烦渴。山栀降火极速,从小便泄出,性能屈曲下行。又 能清肺胃之烦,止血家之吐衄,必须酒炒微黑。熟地滋肾而益真阴,活血而填骨髓。生地生 血而凉心肾。此二地酒洗则性温,姜制则不泥于膈。天冬止渴补虚,治痰嗽而润肺,能引熟 地而至所补之处。麦冬生脉清心,止烦渴而去肺家伏火,能引生地而至所生之位。柴胡治两 胁俱疼,少阳可引。退往来寒热,外感宜投。能升胃中之清气,从左而旋。升麻散手阳明寒 邪,疗足阳明齿痛。能升胃中之清气,从右而旋。前胡除内外痰实如神,逐胸胁结气无双。 犀角解火毒,而疗鼻血疮疡。安心神,而除烦渴风毒。若使引入胃经,升麻亦可代用。牡蛎 涩精而止虚汗,崩漏能医,必须火 为良。朴硝开热结,而通脏腑。泻实软坚,虽有停痰可 化。大黄乃荡涤之将军,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壅,破瘀血而下流。牡丹皮治无汗之骨蒸, 消下焦之积血,止上焦之吐衄,破血亦宜用也。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亦发风邪,退热尤宜 用也。竹叶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躁不眠。专凉心火,尤却风痉。竹茹治心烦呕哕,肿 痛兼疗。茵陈却黄胆风湿,小便能利。菊花收泪明目,治头风止头痛。同地黄酿酒,解醉汉 昏迷易醒。薄荷清六阳之会首,凉心膈而治头风,总能清热。荆芥清头目,肌表立解。下瘀 血疮痍即散。栝蒌仁下气消痰,润肺除嗽。疗结胸、通郁热于胸中,为治嗽之要药也。天花 粉止渴通经,降膈上之热痰,乃消渴之圣药也。槐花止脏血,热炽淋沥。茅根止吐血,取汁 煎药。地榆疗崩漏、止月经,尤治血痢,下部泻血莫缺。山豆根解热毒而止喉疼,嚼汁吞之 为妙。桔梗疗肺痈而利咽膈,通肺气而止咽痛。化痰顺气,开提诸药上行,为舟楫之剂也。 干葛发表解肌,止渴生津。能解酒毒,免伤心肺。木通泻膀胱火,而利小便。通利关节,随 二便之利药,而皆能通也。泽泻利水道,而实大便。退阴汗,庶免淋沥。但补阴则为不足。 枳壳宽中下气,能攻肠中之积,其性缓而长。枳实消痰削积,能泻胸中之痞,其性急而速。 滑石利小便,尤清六腑之热。瞿麦治血淋最捷,利小便堪夸。香附米理血气,开郁道,乃妇 人之要药。醋煮以温经,童便炒以润燥。常山治疟疾,而化结痰,醋煮免吐。芫花散皮肤水 肿发浮,消胸膈痰涎气逆。大戟消水肿腹满,除皮肤燥痛,甘遂同功,此二药俱有破铁石之 能。葶苈定喘消痰,而虚浮可逐。泻肺气通小便,炒须纸隔。车前子利小水而实大便,尤能 明目。水银杀虫,又下死胎。疗疮疡而除疥虱。甘草生寒泻火,炙温以健脾经。和诸药而弗 争,解百毒而无忧。青皮破凝气,厥阴之经可通。削坚积,饮食郁滞可解。连翘疗疮疡,消 肿毒,又能散诸经之血凝气聚。若久虚之人,不可轻用。桃仁通经破血,润大肠之难通。龙 胆草去肝经之客热,除下焦之湿肿。苏木消产后败血,而疗疮疡。桑白皮治喘嗽,泻肺气有 功,蜜水炙用。海藻治项间瘰 ,消颈下瘿囊。偏坠疝气立止,小便艰难能利。海带昆布同 功,俱为破气之要药。汉防己泻湿气于膀胱,治香港脚于下部。胆矾主痰气诸痫,更除热毒。 芦荟治癫狂诸热,尤杀疳虫。薏苡仁多服开胃,且治肺痈。消水肿,治艰步之缓风。壮筋骨, 主拘挛之湿痹。沙参主疥癣恶疮,散诸疝之绞痛。排脓消毒,补五脏之阴气。郁金凉心脏亢 阳,兼驱血气作痛,仍散积血归经。皂荚桃仁,并可通秘。血宜桃行,风用皂通。竹沥、荆 沥、俱为痰用。但少食用竹,能食用荆。兜铃却痰结喘促,清肺家火热。紫草利水通窍,治 目黄成疸,凉疽疮血热。胡黄连治口疳,疗痈疽,兼解骨蒸之热。地肤子专利水道,去热于 膀胱。浴身却皮肤瘙痒,洗眼除热暗涩疼。夏枯草破痈坚瘿瘤结气,散瘰 鼠 头疮。苦参 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 以上共七十四味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篇名>药性(热门) 内容:附子去脏腑之沉寒,浮而不降。治三阴之厥逆,走而无踪。反本固阳,童便煮用。干姜 暖中,除寒邪腹痛,兼治呕吐。引血药而生新血,虚热者同功。丁香暖胃冷,而定攻冲,兼 除呕逆。麻黄散寒邪而发表,根止汗以固阳。葱白横行,治伤寒下痢,及阳明头疼。白面之 人,不宜发汗散气。吴萸疗心腹之沉寒,止厥阴之疝痛。干生退寒而散表,炒温脾胃以和中。 砂仁治腹痛,而安胎化食,吐泻兼医。白蔻仁下气宽中,大能消食。治胸冷而补膈上元阳, 退目云而散肺中滞气。莪术磨脾家之积聚,醋炒最佳。麝香辟邪通窍,亦能出汗。紫苏发表 解肌,疗伤风寒甚捷。鹿茸益气生血,补虚涩精。肉蔻理脾胃、消宿食,小儿吐泻立止。川 椒达下,理六腑之沉寒,加乌梅能止蛔虫。苁蓉治男子绝阳不兴,疗女子绝阴不产。虽能峻 补精血,骤用反动大便。胡椒却心腹冷痛,逐脾胃寒邪,多食则又耗血。雄黄、硫黄,扫疥 莫缺。乳香、没药,止痛为最,多服则又损骨。乌药顺气宽中,消食积作疼,逐小儿蛔虫, 为气痛之要药。沉香抑阴助阳,降气补肾。浓桂涩精,亦能暖胃止泻。桂枝敛汗,又能上升 发表。五灵脂定血家之疼痛,能止能行。生姜发散行表,止吐开胃。陈皮补胃和中,去白消 痰泄气。巴豆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关夺门之将。虽能通肠,亦堪止泻,必须去油取霜。浓 朴平胃去湿,而消痰下气宽中。续断治崩漏,益精强脚,专疗跌扑折伤。川乌散寒邪而消寒 积,破阴气而除冷风。良姜暖脾消食,下气温中。又翻胃呕食可止,腹疼积冷堪除。草果消 宿食、却冷痛,同缩砂温中,佐常山截疟。 以上共三十三味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篇名>药性(温门) 内容:藿香理霍乱,使呕吐止。开胃口,令饮食增。防风治一身之痛,除上焦风邪,误服反泄 上焦元气。白芷治头痛、止目泪,解利风寒之要药。细辛止本经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立 效。丹参生新血、去恶血,落死胎、安生胎。专调经脉不匀,善理骨节疼痛。仙茅益肌肤、 明耳目,助阳道、长精神。补丈夫虚损劳伤,主女人失溺无子,脱肾之要药也。南星治中风 不语稠痰,散跌扑即凝瘀血,须用胆制为佳。骨碎补补骨节伤碎,疗风血积疼。破血有功, 止血亦效。延胡索调月水气滞血凝,止产后血冲血晕。杜仲补中益肾,腰痛不能屈者神功, 足疼不欲践者立效。槟榔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无双。若服过多,又泻了至高之气。杏仁除胸 中气逆喘促,润大肠气闭难通。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头风脑痛堪除,鼻塞窍窒立通。石菖 蒲明耳目,开心洞达。除湿痹,可使屈伸。山药理脾伤止咳,逐腰痛强阴。益母草去死胎、 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总调胎产诸证。款冬花润肺泻火,下气定喘。治肺痈脓血腥臭, 止肺咳痰唾稠粘。紫菀主咳逆痰喘,治小儿惊痫。木香理乎滞气,窒塞者能通,不足者能补。 半夏治痰厥头痛,和脾胃痰饮,须用姜制,妊娠禁服。白术补中气,而止吐止泻,除痰饮而 进食利水。君枳实能消痞膨,佐黄芩可安胎气。北枣和脾助胃,生姜汁制,又有浓肠之益。 人参健脉理中,生津止渴。温脾胃积冷,定霍乱吐泻。黄 益元阳,泻阴火,略亚人参。实 腠理、固盗汗,功倍桂枝。治痈疽、排脓止痛,生肌收口。当归治一身血病,各随所使。驱 热痢刮痛,令无壅滞。 本治头痛于巅顶之上,散寒邪于巨阳之位。五味生津止渴,而疗虚 烦益肾,止嗽而收肺气。若夫风寒之嗽,南者为美。姜蚕治风,去一身之麻痹,又解内毒。 秦艽疗黄胆,驱头风。除骨蒸疼痛,止肠风下血。赤石脂下胎衣如推荡,固肠泄若物塞。乌 梅收肺气,主消渴。除烦止痢疟,又和中养荣。威灵仙却皮肤 痒,寒冷腰疼当用。缩砂温 脾胃、消宿食,止腹痛冷泻,治赤白泄痢。神曲消宿食,而补脾胃。蒲黄治吐衄唾溺之红, 调产后儿枕之痛。和风肿以通经,兼除积血带下。若补血止血,炒用为宜。破血消肿,生用 方可。香薷主中脘霍乱绞痛,治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热服恐泻,必须 冷冻饮料。益智温中顺气,能却寒邪入内。牵牛除风毒,兼平诸气,消水肿而通大便。同乌药则 入气分,随大黄则侵血分。伏龙肝疗吐血,并治难产。百合治肺家劳嗽。钟乳疗热痰阳痿。 大小蓟养精安孕,血崩吐衄可除。鹿角霜养血安胎,赤白带下可涩。珍珠宁神定志,而翳膜 能开。山萸益肾补精,暖腰膝而壮元阳。女人可匀经候,老者能节小便。蔓荆子消风肿眼花, 太阳头痛可止。麦芽开胃化食,破症消膨。远志治小儿惊痫客忤,疗妇人血噤失音。增益智 慧不忘,和悦颜色耐老。 以上共七十八味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篇名>药性(平门) 内容:贝母止嗽生津,专治胸膈稠痰,能降心中逆气。巴戟天补髓填精。忍冬草散肿消痈。牛 膝益阴壮阳,填骨髓,除腰膝酸疼。善理一身虚羸,能助十二经脉。黄精除风湿,壮元阳, 健脾胃,润心肺,旋服年久,方获奇功。羌活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五加皮去 女子阴痒难当,扶丈夫阳痿不举。多年瘀血能逐,小便遗沥可止。三棱专破血中滞气,立消 症瘕积聚。虚人慎用,恐损真气。麻子仁治风秘,润肠要药。海金沙利小水,不伐真阴。山 慈菇消痈疽无名疔肿,散瘾疹诸般恶疮。茯苓淡能利窍通便,不走精气。为除湿行水之要药, 乃养神益智之佳品。枇杷叶治热嗽无休,利肺脏逆气。淫羊藿治男子绝阳不兴,疗女子绝阴 不产。紫葳花主崩中症瘕血闭,治寒热羸瘦养胎,产后一切诸疾,为血气痛之要药也。瓜蒂 豁痰吐涎,亦能搐鼻。琥珀通淋活血,少加桂以引经。辰砂极能镇心,研末入药调服。龙骨 涩精,止泻敛汗,又能长肉生肌。大腹皮消水肿,利腹胀,黑豆煎汁浸洗。全蝎疗风疳,最 能解毒。山楂消食醒脾,又行滞气,小儿多用无妨。小麦止汗养心,须配红枣为良。猪苓利 水行湿,多服恐伐肾气。龟板补阴弱,而退阴火煎熬。坚筋骨,更疗妇人血崩。鳖甲补真阴, 而虚劳可复。凉骨蒸,而疟母能痊。破症瘕消痈肿,须用醋煮。玄参逐热消斑,散痰核痈肿, 疗寒热往来。驱无名之火邪,清喉中之疼痛。莲肉醒脾,又能清心,滚水泡去皮心。茯神宁 神定志,又止惊悸虚劳。天麻治小儿风疳惊悸,疗大人风热头痛。草豆蔻治胃脘疼痛,止霍 乱吐逆。枸杞子能补气,去风明目。益元阳,补精治虚。酸枣仁宁心志,益肝补中。敛虚汗, 除烦止渴。若睡卧不宁者多用,实则生研,虚则炒用。郁李仁安心志,而惊悸能定。舒气结, 而阳脏和调。柏子仁养心脾,又安神明目。何首乌黑发须,又除风绝疟。侧柏叶治热通淋, 大益脾土,又止血崩。必须捣汁煎药,随月建方取用,蜜水蒸过阴干。大枫子、苍耳子,风 家要药。蛇床子、木鳖子,扫疥莫缺。轻粉治疮疥,又能长肉生肌。枯矾燥湿以去虫,外科 用之护心。童便补阴,利膀胱之郁热,通血脉以归阴分。炒壁土止吐泻,乃借土气以回胃气。 铁锈水开结如神,取其性重易以堕下。韭汁止吐衄,单服有功。皂荚开结闭,亦豁风痰。竹 沥化痰,非姜汁不能行经。蕤仁除 烂于双睛,逐风淫在四肢。鼠粘子治喉痛,而散热邪, 消瘾疹而主风湿。通草泻小肠火郁不散,利膀胱水闭不行。牛黄止口噤癫狂,安魂定魄。主 惊痫寒热,而神志清宁。菟丝子益阴虚,而除精气之走泄。健肌肤,坚强筋骨之酸疼。破故 纸治腰膝酸疼神效,填骨髓精滑无二。虎骨治胎损,又坚筋骨。阿魏主尸注,又消肉积。棕 榈灰治妇人之血崩。人牙救痘疮之倒靥。 以上共五十九味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用药分根梢 内容:大凡用药,须要得法。或微水渗,或略用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好看, 仍忌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锉应人,方能取效。根梢各治,尤勿混淆,生苗向上者为 根,气脉上行。入土垂下者为梢,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 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制药资水火 内容:大都制药要在适中,过与不及,其失则一。火制四∶有 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 有渍有泡有洗之弗等。水火合制者二∶有蒸有煮之不同。余外制法虽多,总不离此二端,匪 故巧为异法,然皆各有意在。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盐制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 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助生阴血,蜜制增益元阳,土制 补益中焦,麸制勿伤上膈。黑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能解毒。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容易脆研。 剜去瓤者免胀,抽去心者除烦。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用药丸散例 内容:治至高之病者,以酒煎。去湿以生姜引,补元气以大枣引,发散风寒以葱白引,去膈上 痰以蜜引,通秘结以铁锈水引,回胃气以陈壁土引。散者、细末也,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 脏腑之积气。去下部之疾者,其丸极大而光。中焦者丸如梧桐子大。上焦者丸如绿豆大。发 散用酒糊,收敛用醋糊,调理脾胃用神曲糊,去湿用姜汁糊。滴水丸者,取其易化也。炼蜜 丸者,取其缓化,而气循经络也。用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解药毒法 内容:服附子后,身目红者,乃附毒之过,急用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 钱,煎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如解之迟,必然血从七孔中出,决死何待。若无生萝卜汁, 用子亦可。用生黄豆浸透,捣烂取汁一盅饮之,亦可。或用澄清泥浆水饮之,亦可。 服大黄后,泻利不止者,用乌梅二枚、炒粳米一撮、干姜二钱、土炒白术一钱、人参五 分、附子去皮钱半、甘草七分、升麻二分、灯心七根煎熟,入壁土一匙,调服即止。 服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发披入水盆中,足露出外,再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 本防风各一两,研细末,周身扑之。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用药生熟法 内容:芩连知柏,治病者头面及手梢皮肤,略用酒炒,借酒力以升上也。治咽之下胸之上者, 略用酒浸。治脐之下者生用。熟则升、生则降也。凡用上焦药,须酒浸晒干,黄柏知母,乃 治下部之药,久弱之人,必须酒浸晒干,恐寒伤胃也。大黄酒煨,生熟地黄酒洗,皆是此意。 用附子去皮脐,先将盐水姜汁各半碗,入砂锅内煮六七沸,再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童便煮六 七沸,良久捞起,以磁器盛之,伏地气一夜,晒干听用。用麻黄,须要去节,用滚醋略浸片 时晒干,恐大发汗,冬月及表实之人生用,用吴萸将盐水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药性阴阳论 内容: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 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 阴。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 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 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 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 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 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 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 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 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 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 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 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寒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病症标本论 内容:治病当知标本。先受病为本,后传流之病为标。如先感轻病而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 而后治重病,于是邪气乃伏,盖治其本故也。若先治本,虽病有十余症皆去矣,不先治本, 而治其标,邪气益甚,病势益重,不可去矣。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 若中满复有闭结,亦无论标本,当先治闭结,后治中满,谓尤急也。除闭结中满之外,皆先 治本,不可不慎也。假如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故经曰,本而 标之,先治其本。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如肝受肾邪,是从 后来者为虚邪,当补其母水也。故经曰,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药为 君,是治虚邪之病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取方之法 内容:凡用其味,必用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用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及脏腑寒热 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症而取方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 使,此随病之所宜,而赞成方以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去咽嗌 之病近。近者奇之。去肝肾之病远,远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补上治下制 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上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则频而小服,浓者则暂而多服。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 内容:(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味辛补酸泻 气温补凉泻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味甘补苦泻 气温热补寒凉泻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 味苦补咸泻 气寒补热泻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 味咸补甘泻 气热补寒泻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 味酸补辛泻 气凉补温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故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 清则卫荣,荣散则亡,神无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 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年。又曰,人之一身,外为阳、内 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 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黄连泻心火,枯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木通泻小肠火,知母泻肾 火,条芩泻大肠火,黄柏泻膀胱火,滑石泻六经火,栀子泻屈曲火。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用药之法 内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 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损者益之,惊者平之,逸者行之,上者下之。逆者正治,从者反 治。 则肝,法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则心,法夏火苦,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咸甘收之,以苦发之。 则脾,法中央土甘,化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湿淫于内,治以酸热,佐以咸寒,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则肺,法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则肾,法冬水咸,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发之,以苦坚之。 假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用辛金克其肝木,凉水沃其炎 火也。余治例此。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引经药性 内容: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胞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太阳阳明并足 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 详。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十八反药性 内容:人参芍药与沙参,细辛玄参及紫参,苦参丹参并前药,一见藜芦便杀人。白芨白蔹并半 夏,栝蒌贝母五般真,莫见乌头与乌喙,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 草。蜜蜡莫与葱根睹,云母休见石决明。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十九畏药性 内容:硫黄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 上,却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 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孕妇禁忌药性 内容: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与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 麝,大戟蛇脱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荚同。半夏南星并通草,瞿麦干姜桃仁 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都不中。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六陈药性 内容:枳壳陈皮并半夏,茱萸野狼毒及麻黄,六般之药宜陈久,人用方知功效良。陈皮须用隔年 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 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绵。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五郁主病 内容:诸掉眩,皆属肝木。 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木郁达之,达、谓吐之也。 诸痒疮疡,皆属心火。 微热则痒,热甚则痛。火郁发之,发、谓疏散之也。 诸肿满、皆属脾土。 食饮不消则生湿,湿则生热。土郁夺之,夺、谓下之令无壅滞也。 诸 郁病痿,皆属肺金。 、谓满也。郁、谓奔迫也。痿、谓手足软弱,无力运动也。金郁拆之,拆、谓解表利 小便也。 诸收引,皆属肾水 收、谓敛也。引、谓急也。皆寒之用也。水郁泄之,泄、谓制其冲逆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篇名>风类 内容:诸暴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暴、卒也。强直、筋劲而不柔和也。支痛、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 戾、筋缩也。 谓里急筋缩,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于紧敛,短缩筋劲,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 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风病势甚,而成筋缩者,燥之甚也。故诸甚者,皆 兼乎燥。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篇名>热类 内容: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 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语妄答,衄蔑血 污,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与小肠之气也。喘、火气也。寒水为阴,主迟缓。热 火为阳,主急数。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呕者,胃气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寒亦主呕,不可执一而论。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是以肝热则 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又或有口淡者、胃热也。 暴注、卒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后重急痛也。火性燥物故也。 转筋、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挛螈而痛也。言寒者误,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 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 小便混浊,寒则清洁,热则混浊也。 腹胀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痈、浅而大也。经曰、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疽、深而恶也。疡、有头小疮也。疹、浮小瘾疹也。 瘤气、赤瘤丹 ,热胜气也,火之色也。 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矣。 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燥动故也。 或 大法吐泻颇渴为热,不渴为寒,或热吐泻,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则亡津液而后 必渴。寒本不渴,若亡津液过多,则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 而数。 瞀、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然寒水主于闭藏, 今反属热者,是火热亢极,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气热甚,则腹胀也。火主彰显,升明舒荣,皆肿 胀之象也。 鼻塞、窒塞不通畅也。火主 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 胀窒塞也。 鼽者、鼻流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经曰,亢则害、承乃 制也。以火炼金,热极而反为水之样也。故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 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也。 衄者、阳极拂郁于足阳明,火气上蒸于肺,则血妄行,而为鼻衄也。 血溢者、血上出也。血泄者、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泄也。 淋者、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又有遗尿不禁者,经曰、肾主二阴, 水衰而怫郁客其部分,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小便遗失而不能禁止,然则热症明 矣。仲景论少阴病热极,曰,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不转睛者,肾先绝也。 闭者、大便涩滞也。谓之风热结者,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旺故也。 身热恶寒者,热在表也。寒则腠理闭密,阳气拂郁而然也。 战、动摇也。栗、寒冷也。皆火之象也。此由火热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战栗也。 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心火热甚,故惊也。 惑者、惑乱也。火实、则水衰,失志而惑乱也。 志者、肾水之神。 悲者、肺金所主也。笑者、心火所主也。悲笑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 之故也。 谵者、多言也。言为心声,心热则多言也。 妄者、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浊昧。心热甚、则肾衰,而志不精一,见闻虚妄, 而自为问答,神智失常也。 衄蔑血污者,心火热极,则血有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污浊,而见紫黑之象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篇名>湿类 内容: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者,皆属于湿。 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痉强直者,筋劲而不柔和也。阴痉曰柔,阳痉曰刚。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制之,然兼 化者虚象,而实非风也。 积饮者、留饮积蓄,而不散也。 痞者、否而不通泰也。土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能消,而为病也。 膈者、阻滞也。肠胃隔绝,而传化失其常也。 中满者、土为中州,湿为积饮,痞膈而满也。 霍乱吐下者,湿为留饮痞膈,而传化失常也。 体重者、土湿为病,则体重也。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者,土过湿则为泥,是以不起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篇名>火类 内容:诸热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酸疼,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 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螈,暴病暴死,皆属于 火。少阳相火之热,乃心胞络三焦之气也。 瞀、昏也。心火热甚,则神浊昧而瞀昏也。 螈、动也。惕跳动螈,火之体也。惊属心、而脉亦心所主也。 暴喑、卒 也。肺主声,其或火旺水衰,热乘肺金,则喑而无声也。经曰、内夺而厥, 则为喑俳,此肾虚也。俳、废也。 冒昧者、蒙昧而昏暗也。气热神浊,火之体也。 躁扰者、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 反复颠狂,懊 烦心,而不得眠也。 狂者、乱而不定也。越者、乖失礼法,而反常也。肾水主志,心火旺、则肾水衰,是以 失志而狂越也。经曰,多喜为颠,多怒为狂。故喜为心志,心热甚,则多喜而为颠。怒为肝 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 骂詈者、言之恶也。水性善,火性恶,若阳盛阴虚,则是水弱火强,而为骂詈也。 惊骇者、惊愕也。君火主之。 肿者、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此与湿门 肿有别。 酸疼者、由火盛制金,不能平肝木,木旺而为火所化。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 禁栗如丧神守者,禁、冷也。栗、战栗也。 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故也。 呕、疮疡者,皆火使然也。此当与热门同看。 喉痹者、不仁也。火闭塞也。火主肿胀,热客上焦,而咽喉溢也。 耳鸣者、耳为肾窍,交会于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热气上乘其经 络,冲于耳中,鼓其听户,随其气之微甚,而为鸣也。 耳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呕涌溢、食不 下者,火气炎上,胃膈热甚,传化失常故也。 目昧不明者,热气郁之甚也。 暴注者、卒泻也。 螈者、惕跳动也。火主动、况脉乃心火之所养也。 暴病暴死者,火性急速故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篇名>燥类 内容:诸涩枯涸,干痉皴揭,皆属于燥。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涩者、涩也。如物湿 则滑泽,今遍身内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为壅滞,不得滑泽通利, 而为麻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由于此。 枯涸干痉者,枯、不荣身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痉、不柔和也。 皴揭者、皮肤启裂也。干为天而为燥金,坤为地而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湿土 旺于长夏,则万物滑泽荣茂,燥金旺于秋冬,则万物肃敛,燥涩皴揭之理,皆燥气之化也。 燥金主收敛,不可不知。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篇名>寒类 内容: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 疝,坚痞腹满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饥,吐利 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上下所出,澄澈清冷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为病寒也。 症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也。然水体柔顺,今反坚硬如地者,亢则害承乃制也。如病 湿过极则反燥,而筋脉劲急者,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热病 过极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者,反兼水化制之也。 瘕者、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 而为伏瘕也。然则经言瘕病,亦有热者也。或阳气郁结,拂热壅滞,而为坚硬不消者,又非 寒病症瘕也,当以脉症辩之。 疝者、小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痛也。经曰,疝 脉急。注云,脉急者、寒之象也。然寒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何也?岂不曰紧脉主痛, 急为痛甚。然疝之湿热者,何以别之,若脉紧急兼洪数,则又为热痛之类也,不可不知。 坚痞腹满急痛者,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又有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又不可例言 为寒 下痢清白者,水寒则清净明白也。 食已不饥者、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寒则虽食已、而难腐化也。亦有邪热不杀谷,而腹热 胀满,虽数日不食,亦不饥者,又不可以寒目之。 吐利腥秽者、肠胃寒而传化失常也。故寒胜则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也。腥、金之臭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失常,不便利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病机赋 内容:明药脉病机之理,识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 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虚实之应。药用君臣佐使,脉 分老幼肥瘦。老人脉濡,小儿脉数。瘦者脉大,肥者脉细。病有内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 机。治用宣通补泻滑涩湿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于内伤,外感有余,内伤不足。寒证不同热证, 直中之邪为寒,传经之邪为热。外感宜泻,内伤宜补。寒证可温,热证可清。外感风寒,宜 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熔。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 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能纳受水谷,方可化气液。脾为五脏之本,能运化气液,方能充 荣卫。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诸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 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寒为风寒外感,昼夜发热。冷为生冷内伤,午后发热。 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食饮 失调,而生湿热。或有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 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 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风寒则汗之,谓温散也。生冷则下之,谓渗利也。痰因火动,治 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 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指外感也。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指 内伤也。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燥湿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 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当分。泄拆达 发夺,五治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 逆治,以寒药治热,以热药治寒。甚则从攻,以寒药治热,佐以热药。以热药治寒,佐以寒 药。病有标本,治有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用补而实用攻。少壮新邪, 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消溶。积在肠 胃,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妇人气滞血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 阴以配阳。气病血病,二症宜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气病阳虚,昼重夜轻,自子至巳为 阳。血病阴虚,昼轻夜重,自午至亥为阴。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阳为气,为真火。 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阴为血,为真水。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 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阳气虚不能卫外,故畏外寒。阴虚生内热, 阴气虚不能配血,故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用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 凉,气属阳,无形者也。气郁则发热,宜用辛凉之药以散之。和血必须辛热,血属阴,有形 者也,血积则作痛,宜用辛热之药以开之。气阳为血阴之引导,血阴乃气阳之依归。阳虚补 阳,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自长。气血俱病,只 调其气,气行而血自随。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 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燥热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 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方卑下,可散湿以温寒。奇偶复大小缓急,七方须知。国中末 三治要察,初则发攻,中则调和,末则收补。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者,通其积滞,而下焦自然开密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开豁也。 风能胜湿,湿能润燥,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能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 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 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方难疗。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举众疾之端,俾为后学 之式。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脉病机要 内容:医有王佐,法有反正。难辩必辩,难明必明,其明以理,其辩以因。治从其先,机握其 神。迟硬两见,附子兼行姜桂。实数双形,大黄必佐连芩。调胃承气,治痢下之迟滑。鹿茸 官桂,救浮数之无根。气虚血衰,别软弱之相似。有汗无汗,辩疾紧之雷同。紧似疾而硬, 其象曰寒。疾似紧而软,其象曰风。血衰、软大如绵。气虚、微弱似空。术附敛浮数无力之 劳倦,知柏救沉数有力之劳蒸。里和表病,汗之则愈。表和里病,下之则痊。沉实不愈,可 以再下。浮紧不差,可以再汗。寸紧虽闭勿下,尺迟虽热勿汗。浮沉迟而且濡,表里寒湿之 生料。上下滑而且数,内外热燥之通圣。阴盛于内者格阳,阳盛于内者格阴。厥而怔忡者水, 怔忡而厥者虚。阳明狂言,有不数之脉。少阴下利,有当通之机。便难便易,喘而不卧者燥 屎。腹痛腹胀,小便反易者血禁。欲吐不吐必泻,欲泻不泻必疼。妇人气滞,先开其血。男 子多阳,急配其阴。老人以扶阳为主,小儿以启脾为圣。难生脐筑之愁痛,不治温热之脉沉。 奇哉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运气诀要 内容:百病根源,运气为先。明经络、晓真机。浮沉迟数分寒热,子母后先法自奇。 百病生于气,生死决于运。六气、本也。五运、标也。经所以知脏腑。络所以通经气。 知经则法不乱,知络则药可使。子母者、本部之前后也。后先者、后其标而先其本也。甲运 克肾,肾虚者病之,忽脾自病,肾之子复至也,肝不能复,则肾死矣。戊运克肺,肺虚者病 之,忽心自病,肺之子复至也,肾不能复,则肺死矣。壬运克脾,脾虚者病之,忽肝自病, 脾之子复至也,肺不能复,则脾死矣。此三脏者,今伤则重,原伤则轻,寡复也,寡复则死, 死不待于会符太乙也。庚运克肝,肝虚者病之,忽肺自病,肝之子复至也,心不能复,则肝 死矣。丙运克心,心虚者病之,忽肾自病,心之子复至也,脾不能复,则心死矣。此二脏者, 今伤则轻,原伤则重,寡复也,寡复则死,死必待于会符太乙也。凡合死有不死者,何哉? 子母之救多也,或复至治其复而愈也。有病肾而非甲,病肺而非戊,病脾而非壬,病肝而非 庚,病心而非丙,病肾而非长夏,病肝而非秋冬,病脾而非春木,病肺而非夏火,病心而非 冬水,此病不关于运气,病在中也。或不在中,当查前运前气,又不相关,此一时病也,病 虽重不死,何也?机轻故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论升麻柴胡 内容:天地四时之令,春夏之气温而升浮,则万物发生。秋冬之气寒而降沉。则万物肃杀。人 肖天地,常欲使胃气温而升浮,而行春夏发生之令,不欲使胃气寒而降沉,而行秋冬肃杀之 令。盖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而无以上等症。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论升麻柴胡槟榔木香四味同用功效 内容:病在上膈,法当用木香槟榔以降之。病在下膈,法当用升麻柴胡以提之,此常理也。然 或泄泻脱肛后重,疼不可忍,是乃气下陷也,法当举之,以升麻柴胡,和之以木香,攻之以 槟榔。或曰,四药同剂,不无升降混淆,奚有治病归一之功也。曰,天生药石治其病,各有 其能,如仲景立大柴胡汤,用柴胡大黄同剂,以治伤寒表里俱见之症,然柴胡升散外邪,大 黄降泄内实,使病者热退气和而愈。故用升麻柴胡,自能升清气而上行,槟榔木香,自能逐 浊气而下降,能使脱肛举而后重除,自可同剂而成功矣。何疑之有。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论十全大补汤当用不当用之要诀 内容:虚损之疾,世医例用十全大补汤以补之,其方实为虚损之关键也。方用参 苓术甘草以 补气虚,用归芎地黄芍桂以补血少,此方乃为真气血两虚而设,或血虚而气尚实,或气虚而 血尚充,又不可一例施也。盖药性各有能毒,中病者借其能以付安,不中病者,徒惹毒以增 病耳。如心脾二经虚,当用茯苓补之,虚而无汗,及小便短少者,服之有功,虚而小便数者, 服之令人目盲,虚而多汗者,久服损其元气,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窍也。如肺气弱及无 阳之虚者,当以参 补之,然肥白人及气虚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苍黑人及肾气虚而未甚 虚者,服之必满闷不安,以其性滞而闭气也。甘草健脾补中,乃泻火除燥之良剂,然呕吐与 中满并嗜酒之人,服之多敛膈不行,而呕满增剧,以其气味之甘缓也。川芎补血行血,清利 目首之圣药,然骨蒸多汗,及气弱之人服之,则真气走散,而阴虚愈甚,以其气味之辛散也。 生地黄能生血脉,然胃气弱者服之,防损胃不食。熟地黄补血养血,然痰火盛者服之,恐泥 膈不行。人参为润肺健脾之药,元气虚损者,不可缺也。如久嗽劳喘咯血,郁火在肺者服之, 必加嗽增喘不宁,以其气味之甘温滞气也。白芍为凉血益血之剂,血虚腹疼者,不可缺也。 若形瘦气弱,禀赋素虚寒者服之,反伐发生之气,以其气味之酸寒也,用方者当慎之。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人参 内容:气温味甘,气味俱轻,阳也。亦有微阴,故温中微寒,甘中微苦,入手太阴而能泻心 火也。还须配茯神佐枣仁为良。治脾肺,壮元阳,补而缓中,气短气促气少者俱用,更泻脾 肺胃中火邪。气不足而亡血者,须参补之。里虚而腹痛者,亦参补之。且通经活血,乃气中 之血药也,生脉散中用之,正以经通血活,则脉生矣。古人用之于解散药及发表药者,取其 通经走表也。又曰,肺寒方可服者,何也?盖肺惟寒则脉濡滞而行迟,假参之力而通经活血, 则元气遂生发矣。肺热又伤肺者,何也?盖肺惟热则气血激行,再加通迅,则助激速,而肺 气遂耗散矣。与蜜炙黄 同用,则助其补表。与土炒白术同用,则助其补中。用升麻为使, 而佐以柴胡,则能引之上升而补上。用熟地为使,而佐以白茯,则能引之补脾胃,及肾中之 虚寒。多用麦冬,大能止渴生津。加以山楂,极会去滞消积。手经有疾,桂枝为使。足经有 疾,附子为使。大哉参之功乎,其补中益气之要药乎,其和中温元之圣德乎。气药用之以补 气固矣,然血药用之,亦能补血者,何也?盖血附气而行,气行则血行,此其理也,苟不少 加参以引导之,则血且滞矣,虽有诸补血之药,竟何用哉。况血、阴也,气、阳也,独阴不 成,必借阳气一嘘,而后阴赖之以受成,此阳昌阴和之妙用,顾学人自悟何如耳。经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旨哉斯言也。痘家灰白虚寒之症,酌宜重用,若红紫实热者,乃肺热痰盛, 不可轻犯。反藜芦,畏灵脂。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黄 内容:气薄味甘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 托阴症之疮痍,外固表虚之盗汗。如痈疽已溃者多用,从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补表 故也。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气。就阴气弱者论之,亦宜少用,若用之以升元气 于表,则内反虚耗矣。又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之自汗。此药大益胃气,能解肌热,故 人参黄 甘草三味,退虚热之圣药也。入手少阳足太阴少阴肾命门之剂。蜜炙用之,大能止 汗,生用又能发汗。人参非此则不能补,故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也。用之于痘家,与前参同, 但实热之症,比参尤加谨焉。恶鳖甲。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白术 内容:气温,味甘苦而甘温,味浓气薄,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太阳少阴兼足阳明 太阳少阴厥阴。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瘀血,除胃中邪热。利水道、有除湿之功, 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与二陈同用,则化痰除湿, 消食健胃。与白芍当归枳实生地之类同用,则补脾而清脾家湿热。与干姜同用,去脾家寒湿。 与 若见水泡之症,须用麻黄根汁浸透炒之,取其达表以利水道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甘草 内容:气平味甘,阳也。入足厥阴太阴二经。生用则寒,炙之则温。生用泻火,炙则温中。能 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和诸药解诸急。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补阳不足,中满禁 用。梢子生用,去茎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节治肿毒,大有奇功。养血补胃, 身实良方。除邪热,利咽痛,理中气。坚筋骨,长肌肉。通经脉,利血气。止咳嗽,润肺道。 又炙之能散表寒,故附子理中用之,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之,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 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芩之寒,有参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 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而用甘为之泻,此升降浮沉之妙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 甘缓之,此之谓也。痘家用之解毒,以和中健脾,若头面毒盛者,于解毒汤中多用之,取其 缓诸药,使之上攻头面故也。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桂皮 内容:味辛性热,有毒,气味俱薄,浮也,阴中之阳也。大都有四等,其在下最浓者曰肉桂, 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浓而最精者云桂心,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地黄之滞而补肾, 由其味辛属肺,而能生肾水,性温行血,而能通凝滞也,能通血脉凝滞,其能补肾必矣。在 中次浓者曰官桂,主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走肩臂而行肢节之凝滞,肩臂引经多用之。其 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伤寒伤风之有汗者宜用之,以解微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虚 邪微,故用此气薄辛甘之剂,以轻散之,则汗自止,岂有辛甘之剂,能固表哉。痘家于活血 药中,少佐薄桂一二分,则血行而痘自通畅矣。又能治冷气肚疼。若体热血妄行者,切宜禁 忌。畏石脂,妊妇戒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干姜 内容:气热,味大辛,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也。散肺气,与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与实 阴药同用,能治血虚发热。入肺药中,能利肺气。入肾药中,能燥下湿。引气药入气分,引 血药入血分。主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黑附子为使。又云,发散寒邪,不可 多用,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见火候、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 故丹溪曰,生用入发散中,能利肺气而治嗽。熟用入补中药,能和脾家虚寒。既曰理中,又 曰泄脾,何也?盖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故以辛热之剂燥之,此以 名泄也。痘家灰白之症用之,若实热红紫者,切宜禁忌。孕妇勿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生姜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气味俱浓,升也,阳也。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浓肠之益。 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疾。古云通神明去秽恶者,何哉?盖以本属肺心之系也,心 惟得其所胜,则气通而宣畅,故能通神明,神明通,是心气胜,而一身之气皆为吾所使,而 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邪气不能容,故能去秽恶。抑且辛甘发散,则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 故生姜能治咳嗽痰涎,止呕吐,开胃口,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咳逆等症。又曰,欲 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附子 内容:味辛性热,有大毒,气味俱浓,浮也,阳中之阴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 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之向导,正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 之滞,人以为补,则误矣。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非大虚寒 之症,不可轻用。孕妇勿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细辛 内容:气温味辛,气浓味薄,无毒,浮而升,阳中阴也。止诸阳头疼,风痹痛,开胸中滞,益 肝胆明目,利九窍,眼泪、齿痛,凡头面诸风,不可缺也。东垣用之治邪在里之表,本草主 治咳逆,百节拘挛,最能温中下气破痰,盖味本辛也。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 入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大都不可重用,恐成气闭之患。 痘家气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丁香 内容: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三经。温脾胃,止霍乱。消 癖,气胀翻胃。 腹内冷痛,壮阳暖腰。去胃寒,定呕酸,杀酒毒。与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气。能泄肺, 能补胃,大能疗肾,极能止泄。痘家内热禁忌。畏郁金。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木香 内容:气热,味辛苦,气味俱浓,降也。盖苦入心,辛入肺,故入心而调诸气。胸腹中壅滞、 及冷气,并经络中气滞痰结者,皆当用之。补遗以为行肝气者,何哉?以心乃一身之主,一 身气血之所听命也。心有主,则能帅气,肺气调,则肝家动火自伏,惟人有怒气,则肝家拂 逆,而反忤其气。况心有纵肝之情,而不能制,则肝气于是盛矣,或为拂郁者有之,或为攻 冲者有之,于此得木香之苦辛温散入心,惟苦辛温散入心,则心气疏畅,则气亦从而疏畅矣, 气畅则肝气之拂逆者无有矣,实心之行乎肝气也,非肝气之自行也,此又不可不知。又煨用 能入大肠,多用能泄肺气,东垣以黄连制之,盖气行过于通畅,不无走泄之患也。降气定痛, 功为最上。痘家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当归 内容:气温,味辛甘,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也。多用,大益于血家,诸血证皆用之,但流 通而无定,由其味带辛甘而气畅也,随所引导而各至焉。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 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与白术白芍生地同用,则能滋阴补肾。与 川芎同用,则能上行头角,治血虚头疼。再入白芍木香少许,则生肝血以养心血。同诸血药 入以薏苡仁牛膝,则下行足膝,而治血不荣筋。同诸血药入以人参川乌乌药薏苡仁之类,则 能荣一身之表,以治一身筋寒湿毒。佐黄 人参,皆能补血。佐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从桂 附则热,从硝黄则寒。入和血药则血和,入敛血药则血敛。入凉血药则血凉,入行血药则血 行,入败血药则血败,入生血药则血生,各有所归也,故名当归。痘家大便闭结,由热毒煎 熬真阴,以致大肠经血少故耳,玄明粉中重加当归,则血生而大肠自润矣。或曰,痘疮临收 之际用之,恐行血作痛,此又不通之论也,盖肠胃既燥,则血药尽能里润肠胃,将何者外行 痘疮哉。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其斯之谓乎。便泄者勿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芍药 内容:气微寒,味酸苦,气薄味浓,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入手足太阴二经。生用则降, 酒浸可升。其用有赤白之异,赤者泻热,白者补虚,赤者能泻肝家火,故暴赤眼洗与服同。 白者佐炙草,能治腹痛,但夏月少加黄芩,如恶寒者,加肉桂一钱、白芍三钱、炙草钱半, 此仲景之神方也。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能泻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 益元气。又下痢腹痛者宜用,盖由肠胃湿热,故用此收敛之剂,则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 祸矣。腹中有寒而疼,当煨用之。妇人产后,及血虚之人,必须酒炒。古人四物汤用此剂之 寒酸,以收当归之辛散耳。痘家血热,及血不归根者,用此酸寒之剂,以敛血归根极妙,但 血寒痘不发者勿用。反藜芦。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熟地黄 内容:气寒,味甘苦,无毒,气薄味浓,沉也,阴中阳也。惟其性寒泥滞,故用醇酒洗过,或 姜汁炒过,或同附子用,不惟行滞,且能导引入肾,下元血虚者,必须用之。又能填骨髓、 长肌肉。尺脉微者,桂附相宜。尺脉旺者,宜用黄柏知母,则滋阴降火补肾。善黑须发。佐 鹿角胶极能补血。但此剂泥膈,不宜独用。若犯铁器,令人消肾。忌莱菔子,恐耗诸血。痘 家匀气药中用之,便泄则禁。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生地黄 内容:气寒,味甘苦,无毒,气薄味浓,沉也,阴中阳也。性虽大寒,较熟地则犹宣通而不泥 膈,故能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其或虚而生热者, 不可多用,以性大寒故也。惟劳倦伤脾热者当用,以脾经大络之血损也。女人崩中血不止, 产后血上攻心,胎动下血,老人津液枯绝,大肠燥结不润者,皆当用之。又实脾药中用二三 分,以固脾气,使脾家永不受邪,但不可多用,以大寒恐倒脾气也。或用姜汁炒,或用醇酒 洗,或用砂仁酒浸,皆制其寒性,免泥滞也。忌铁器。痘家血热之症,宜用之以凉血解毒, 便滑者禁用。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川芎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气浓味薄,升也,阳也。血药中用之,能助血流行,奈过于走散, 不可久服多服,中病即已,过则令人暴卒死。能止头疼者,正以有余,能散不足,而引清血 下行也。古人所谓血中之气药者,以能辛散,又能引血上行也。痈疽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 心而能散故耳,盖心帅气而行血,川芎入心,则助心帅气而行血,气血行,则心火散,邪气 不留,而痈疽亦散矣。东垣谓下行血海者,非也。何者?血贵宁静,不贵疏动,川芎味辛性 温,但能辛散,而不能下守,胡能下行以养新血哉,即四物汤中用之,特取辛温以行地黄之 滞耳。痘家血不活者,用杏仁汁制之,加少许,以行肌表之血,何也?盖芎之辛,但能行血, 单用恐成内燥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鹿角胶 内容:气温,味苦咸,气薄味浓。生精血,秘精髓,止血崩,除腰脊之疼,补虚羸劳绝之剂 ,血家之圣药也。与川芎同用,上补头角,及面部之血。与白芍当归同用,中补脾胃之血, 使脾胃永不受邪。与熟地同用,下补肾家之阴。与条芩槐角同用,能补大肠之血而凉之。随 其所至,而各有所补焉。予尝治一人肠风下血并血痢者,诸药不效,即用鹿角胶以治之,服 一斤愈。或问其故,予曰,大肠虽云多血,亦多气也,其人患血病数月,则血愈亏,而气愈 盈,邪火灼真阴,即草根树皮,安能疗之哉。故用鹿角胶为主,人乳为辅,大佐以凉血药, 则血生以配气,而气不得逼血妄行,故其患乃止。方用鹿角胶一斤。何首乌赤者六两,分三 制,一用旱莲草汁浸,一用冬青子汁浸,一用桑椹汁浸,当归六两制同。白芍三两,川芎一 两,自己发漆一两,胎发漆一两,晒熟地五两,茯神四两,乳浸加倍为良,浑沌皮一付,俱 为细末,炼蜜和胶为丸。久服诸病不染,极能黑须发,美颜色,壮精神,填骨髓,固肾元。 内加家白菊乳制,又能明目清心。此天一生水之要药也,痘家热症,用之于凉血解毒药中立 效。盖热毒既盛,则真阴为其所灼烁矣,真阴既损,则热毒用之益炽,世之治者,每每用解 毒汤单服,是救一息之危,不知真阴不至,则热邪虽退,刻即生矣。予尝用此剂于凉血解毒 药中以养阴,则养阴者,乃所以退阳也,悟者得之。又脾泄之人,服之亦妙。药后不可食鹿 肉,鹿肉忌雉肉。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阿胶 内容:气微温,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也。能保肺气,养肝血,补虚羸,故止血安胎,止嗽 止痢,治痰治痿,皆效。惟久嗽久痢久痰,及虚劳失血之症者宜用。若初发邪胜者,不可骤 用,恐强闭其邪,致生他证也。倘肺家要用,须用桑白皮同剂,以监制之,立效。何者?盖 阿胶敛肺之药,桑白皮泻肺之药,以此监彼,但取阿胶之能,而泻阿胶之敛故耳。若痢家要 用,即多枳壳槟榔,无有不可,此又通变之妙用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二 <篇名>犀角 内容:气寒,味苦酸咸,无毒,升也,阳也。本草主解心热,止烦乱,安心神,镇诸惊,何谓 哉?盖寒能制热,苦能泄火,寒苦入心,则心热解,而烦乱止矣,热解烦止,更兼酸以敛神, 则 曰清音者,盖火热上行逼肺,故音哑,今火热既去,且又咸以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