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灵素节注类编 书名:灵素节注类编 作者: 朝代: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灵素节注类编》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7%81%B5%E7%B4%A0%E8%8A%82%E6%B3%A8%E7%B1%BB%E7%BC%96.txt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原夫古圣以天地之心为心,以黎庶为子。以黎庶为子,则不忍见其死,必欲全其生。欲全其生,则必明其 所以生、所以死之理,于是着《灵枢》、《素问》若干篇。圣人阐明生死之理之书,称为《内经》者,盖以性 命为内为重,事物为外为轻之意也。朱子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以其在天名 理,赋物名性,同出异名,无非一灵而已。一灵乘气化以成形质,凡有血气者,皆有知觉也。惟人为万物之 灵,禀阴阳五行之全气,故配天地为三才,而羲圣画卦有奇耦HT ,表天地人之象也。天为阳,阳中有阴;地 为阴,阴中有阳;人亦如之,故卦象必有六爻也。所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者,阴阳互根于太极也。太极动而 生阳,静而生阴,则太极为阴阳之根也。是故阴阳贵平,偏胜则偏害,偏甚则偏绝,其根脱而太极毁矣。太极 者,阴阳环抱,浑元一气,人之命蒂也。主宰太极者,知觉神明,为天人合一之理,名曰性,故言天命之谓性 也。一灵孕乎太极则生,阴阳气竭而太极毁则死。由是言之,所以生者,得气化之和也;所以病者,因气化 之乖也;所以死者,由阴阳气绝也。故圣人详究天地阴阳五行生化之理,即以斡旋人身阴阳气血生化之源,以 救其病,而保其生。呜呼!此圣人以天地之心为心,故 能操造化之柄,而补天地之缺失,以垂教后世,使民无夭札之苦,其流泽何可穷尽哉。然理之微妙,通乎造 化;事之重大,关乎性命。非有聪明特达之资不能悟其理,非有沉潜力学之功不能精其术,非有仁慈恻隐之心 不能善其用,非有不忮不求之量不能行其道,然则医岂易言哉!若无实学而幸窃虚名者,是造孽也,非行道也。 道之不行也,由于圣教之不明。圣教之不明,由于气化日薄,人心日浇,奸巧相角,名利是营,而于养生之 道,未尝经意,偶婴疾病,性命付诸医手,听其所为,莫能裁主,及至危殆,则平日营求自待者,毫无所用, 束手待毙,徒深悲泣,诚可怜也。其业医者,不肯究心圣经理法,陋习相沿,不识阴阳虚实,通套一方,混治 诸病,而谓道止如是,名为仁术,不知杀人于冥冥中。以他人身命,作自己生涯,试一扪心,果能安乎?夫医 之杀人,固非有心,而不自量学术,即与有心杀人何异?每见有自医自病而戕其命者,何莫非冥报之速也, 可不畏哉!孟子曰∶择术不可不慎也。世上谋生之术亦多矣,何必据仁术之名,而蹈不仁之实乎。愧余浅陋, 年力已衰,未能阐圣道以挽颓风。前以一得之愚,着《医门棒喝》四卷,聊述此弊;而今残息苟延,复将 《灵》、《素》要妙之文,节取注解,分类编辑,以为学人首当必读之书,略表古圣垂教之意,或于医道,不 无小补。但经旨渊玄,管见之言,恐未尽当,尤望高明君子,不吝赐教,实为斯道之幸也。 \x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孟春 会稽章楠谨序\x <目录> <篇名>例言 属性:一 《灵》、《素》圣经,原不应割裂,因欲便于学人揣摩,而分门类,古已有之,非余创也。既然有之, 余又何必效颦?为因圣经辞简义广,后人注解,如管窥日,日光遍宇宙,窥见只一隅,故有明此不明彼者,明 此不明彼,则其所见有似是而实非者。余故执余管而窥之,则所见有异于众者矣。窥既不离日,所见有不同, 则何妨就吾管中所见者言之,俟明者择焉。 一 全经多系问答之言,类儒书之《论》、《孟》,可知由渐累积,而非成于一时者也。其于天人合一之 理,反复详明,或举此以明彼,或援彼以证此,各篇辞义,故有重复。今观其辞同义别者,录之注明,其辞异 义同者,不录,以省繁就简,期明义理而已。 一 是编专为方脉家设,而妇女小儿,事同一律,其针灸、外科、祝由等,另有专门,则不录。今体会经 义而分门类∶一曰禀赋源流,二曰摄养为本,三曰阴阳脏腑,四曰营卫经络,五曰四诊合参,六曰外感内伤,七 曰治法准则,八曰运气要略。虽分门类。仍将各篇原题标出,以备考证。如关两门要义者,两门俱收,注于一 门,可随时查阅。 一 是经由黄帝问、岐伯述者,十居六七。其文义多古奥难解,间有脱讹,历来注家,纷纷聚讼,鲜有至 当不易之论。其中又有词义浅显,似评似论,不类经语,所叙事实,不似上古者,以致后人生疑臆度,谓此书由 战国时人所造,而非出自轩岐,此肤见也。大抵上古典诰,本来义奥字奇,必经翻译流传,儒典且然,遂多不类 之文搀混,而世远年湮,自多脱讹。余前集中如君 火、相火、夏至前病温、夏至后病暑,及秋伤于湿为讹等,均有辨论明其至理,以解历来疑窦者。余且不论, 即如同人图所绘脏腑经络 穴,若非天生神圣,谁能知之如是详细,而丝毫不错乎?若谓由战国时人所造,即 是其时之神圣,其时之神圣,又何必假托轩岐之名乎?且如秦越人述《难经》,发明其理,而称“经曰”者, 皆《灵》、《素》之文,可见其为古经,尤足征矣。乃谓战国时书,岂非肤见可哂哉!读书而不求其理,率凭 臆断,所谓以辞害意者也。今凡深奥简古之文,息心体会,详细辨注,必明其不易之理;其有文义明晰易解, 毋须赘注者,则略之。此余之管见,所异于众者也。若采旧注,必标其名,不敢没其善也。 一 是经由诸圣问答,明医道之体,其用多针砭法,而汤方甚少。嗣后仲景重明其用,立汤剂法为述圣。 然经明阴阳造化之源流,天人合一之至理,大无不包,细无不贯,本已体用俱备,而仲景特详脉证,准脉证以 立汤剂方法,为后世轨则。若外科、针灸等,虽别分支派,必以方脉为总纲,如诸科不明方脉之理,不能善其 用。是仲景又为方脉祖圣,而传轩岐之道者。故《内经》立七方之制,而仲景因方以广其法。法者,即《内经》 所明寒热温凉、辛甘咸苦酸淡之气味,准其相助相制、升降浮沉之功能,以合脉证之宜否施治,而立成方者也, 故为医道之用。后世注《内经》者少,为其难解也。仲景书似乎易解,因而滥注者多,愈多则仲景之道愈晦,而 不思不明《内经》之体,焉能达仲景之用?此所以轩岐之道脉,不绝如缕。迄于近世,吴门叶薛徐王诸君子,已 有中兴之象;延至于今,而能续此一缕者犹罕。静观相习之风,其一缕者将绝矣,可胜悼哉! \x章楠又识\x <目录>卷一 <篇名>禀赋源流总论 属性:六合之内,所贵者人,人所重者,性命也。有性命而后有道德,有道德而后有功业,则性命岂不重哉。 而保卫性命者,医也。其为医者,不知禀赋源流,何以保卫性命乎?夫性者,灵也;命者,气也。一灵乘阴阳 五行之气,生于天地之中,具太极之体,而与天地万物同根,故配天地为三才,而一身阴阳气血之生化,与天 地生化万物无异也。灵无形而气有形,自无而至有者为生,有形之气成质,而灵主于中也;自有而至无者为 死,形质消化为气,而灵归造化也。其生其死,造化为机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必悟道而后知机,知 机,则顺其气化之迁流,而一灵固无变易也。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能知生之机,即知死之理。故曰∶未 知生,焉知死也。然既同其一灵,同根一气,而有智愚贤不肖之殊、强弱寿夭之异,何也?同具一灵者,性 相近也;贤愚不一者,习相远也;寿夭不同者,气化之浓薄也。夫习染之害灵,犹尘之污镜,尘积日 浓,则明镜日昏,至于暗昧无光,名为下愚不移者。是故灵明,则禀气清;灵昏,则禀气浊;灵强,则禀气 浓∶灵弱,则禀气薄,此贤愚寿夭所由分,不独人也,而万物皆然。孟子曰∶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夫心 之所之谓之志,是心气出于一本也。故心能使气,而气能动心。所以习染之恶,最为昧灵;而气化之乖,亦甚 害灵。是故儒圣之设教也,荡涤恶习以全其灵;医圣之设教也,斡旋气化以保其灵,二者相资,不可缺也。然 教法垂于先圣,而能否保全其灵,又在各人之心志,而无关于外者。若欲斡旋气化以保灵,要必先明始生之 理,故首列禀赋源流,而论其大略如此。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 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 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 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 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 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 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 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 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 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 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 ,在窍为耳,在 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 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首明天人合一之道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人为万物之灵,而始生之气禀于东者,所谓 帝出乎震也。帝者,吾人之灵明主宰。当其在天,则为玄妙之理;在人,则为大道之源;在地,则为生化之本。 以其为大道之源,而神智所由生,形体所由成者也,神出于震,寓于离,为一身主宰。震者,肝也;离者,心 也。故自东方之木,生南方之火,由是而生土、生金、生水,则阴阳五行之气全而成质,则五脏、六腑、筋骨、 血气之形体具矣。五脏禀五行之性,而神寓于心,亦分为五行之用,如肝怒、心喜、脾思、肺忧、肾恐,各有所 主也。五行相克相生,或有伤动,其气即偏而致病。假如肝木太过,则以肺金之克制者胜之,如其不足,则以肾 水之相生者助之,余可类推矣。凡声色气味之生化制胜亦然。是故万物生成,无非出自天地阴阳之造化,而阴阳 之气,互相为根,互相为用,故在人身,则阴居内,为阳之守,阳居外,为阴之使也。此统明先天生化,以成脏 腑形躯,是为后天,而后天之气,由之生化循环不息,乃为禀赋源流,天人合一之道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 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 而手足不便也;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 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 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气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 始。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 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 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 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此明人为一小天地,而与天地同造化也。并上并下者,此谓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乃阴阳自然之性 也。以身中阴阳不足之处,则外邪乘虚袭之,故邪受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有偏缺所不能全者,人亦 如之,故邪气得以乘虚居之也。但其偏缺,本由阴阳升降流行自然之势,而其分布循环,生化自周。故天有精明 之气,分八节以纪序;地有高下之形,分五方以定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于中浊降清升,以生以化,而气之阖 辟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也。惟贤智之人悟其理,以取法天地气化,而为养生之道,如 《四气调神论》所云者,义详下文。盖人生天地气交之中,与天地同根。天食人以五气,故天气通于肺,清阳由 鼻而入也;地食人以五味,故地气通于嗌,浊阴由口而入也;肝属木,主风,故风气通于肝也;心属火,而雷为 火,故雷气通于心也;脾属土而主湿,故山谷蒸湿之气通于脾也;肾属水而主寒,雨为天之阴气下降,寒水所化, 故雨气通于肾也。由是可知天地气和则养人,气乖则病患,已在言外矣。是故阴阳气血之流行也,其在经,则如 川,聚于肠胃,则如海,而气水流行,清升浊降,分注于上下九窍也。若以人身阴阳比天地之阴阳,则其水谷所 化之汗,可名天地之雨;其阳气流行迅利,可名天地之疾风;其暴气逆气,可名阳火迅烈之雷。以是见天地之气 与人无异也,故调治其身者,不法天地之气化,则灾害必至矣。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 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 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矣。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 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 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步态不正,而无子矣。 夫阴阳根于太极,故二气流行,互相生化,阴得阳而生,阳得阴而长,长极则衰,自然之理也。七者,少 阳之数。女子属阴,得阳而生。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冲脉为血海,发为血之余,故肾气充而冲脉旺,则齿更 发长。至二七而血足,则天癸至,任脉通,太冲盛满,满则溢下,循月而至,故称月事,亦名月经。经者,谓 常而有准也。冲任之脉,皆起于胞中,气血既盛,故能孕而有子。真牙,俗称尽根牙者是也。五七以后,则渐 衰。至七七而天癸竭,则不能生育矣。八者,少阴之数也。男子属阳,得阴而长。故二八而天癸至,五八以后 则渐衰,至八八而天癸尽,不能生育而无子矣。此皆言其常数也。盖天癸者,谓天生之癸水,由阴阳精气所化 者也。男子阳精,其色白,属阴;女 子阴精,其色赤,属阳。以其阴阳互根,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若其所禀有浓薄,摄养有乖和,则不能拘 常数矣。 帝曰∶其有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 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 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阴阳精气,禀受于天,而女子尽于七七,男子尽于八八,乃天地气化之常数也。其有禀浓之人,气脉常通, 肾气有余,以及修养学道者,皆能却老全角,故身年虽寿,能生子也。其禀薄而失养者,则不能及于常数,理可 见矣。此所谓生命在天,造命由人者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天年篇》帝曰∶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 以父为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此言人之始生,由父母之气血以成形体。而母则乳哺,故为基;父则抚卫,故为 。得以气血调和,而神 气舍心,以生成之。如其气血未和,不能生长,则神气渐丧而死,所以父母为之基 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 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帝 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知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 百岁乃得终。 此言人赖气血以资生。气血调和,肉坚肤密,脏腑生化,营卫流行,自然无病,而可延年。然禀质有浓薄, 其无病者,得尽天寿;而长短本于天赋,非学道不能永寿也。如其禀浓,则外貌亦浓而可验。使道者,鼻下水 沟也,亦名唇中。隧者,沟深也。基墙者,面与耳也。三部者,上额、中颧、鼻下口颐也。起者,隆盛,即 骨高肉满也,如此,故其天寿可至百岁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 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 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 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 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 骸独居而终矣。 马玄台注∶此言人之十岁至三十,以渐而盛;四十至百岁,以渐而衰也。其气在下,气盛于足六经也。趋 者,较走更疾矣。 步者,较走更缓矣。坐者,较步似倦矣。至五十岁以后,则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者,每十岁而日 衰,故至百岁,五脏俱衰而终矣。肾气焦者,水竭也。 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 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马注∶五脏皆脆,水沟不长。其鼻孔向外而张,鼻为肺窍,肺气泄矣,肺气不足,故喘息而为暴疾也。基 墙甚卑,脉薄血少而肉脆。数中风寒者,以其血气虚,脉道不通,所以真邪相攻而相引。真为元气,邪为邪气也。 如是其禀薄,故中寿而尽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寿夭刚柔篇》帝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浓薄,其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帝曰∶ 何谓形之缓急?伯高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 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而夭矣。形充而大肉 坚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 而后以临病患,决死生。帝曰∶寿夭无以度之?伯高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 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 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此言天赋形气,各有不同,可验其寿夭也。形气相任者,犹云相称也。盖阳化气,阴成形,形气相称,则 阴阳均平无偏,故寿,偏则必多病而夭矣。皮肉相果者,坚实而不松软也。以肉生于脾土,皮毛生于肺金,土 金相生而气足,则皮肉坚实而寿,否则夭矣。形者,躯体也。血气行于经络,血气盛,则经络充,若形瘦小而 色泽荣华,可知血气胜形而寿也∶如形丰而色无华泽,则形胜气血而夭矣。形充而皮肤宽缓,其禀气舒和,故寿; 皮肤急者,其禀气偏促,则夭矣。乃至脉与骨肉之大小坚脆,而寿夭可定,病之死生可决也。若墙基之或卑或高, 而皆不及其地者,谓面部短促,下亭尖削,又加疾病,则更夭矣。如无病平人,气胜形者寿,即上文之血气胜形 者也。若病患形肉已脱,而气反胜,是本元败而气外奔也,故死。如形已削,而气犹不及形,危可知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本神篇》岐伯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 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 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 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 马注∶天非无气,而主之以理,故在我之德,即天之德也; 地非无德,而运之以气,故在我之气,即地之气也。则吾之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生之来谓之精者,《易》 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也。人生有阴斯有营,有阳斯有卫,阴阳精气相搏,神斯见焉。所谓魂者属阳,故 随神而往来;所谓魄者属阴,故并精而出入。正以精对神言,则精为阴而神为阳也。所谓心意志思智虑者,举 不外乎一心而已。故凡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素问·灵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则万物之 伙,孰非吾心之所任者乎?由是而心有所忆者,意也;意有所存者,志也;志有所变者,思也,思有所慕者, 虑也;虑有所处者,智也。此所禀者,愚人则伤之,智者善于养生,上顺天时,下尽人事,能节阴阳而调刚柔, 则邪僻不至,而能长生久视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 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 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 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 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当构精时,两神相合而成形。常先其身而生者,名精,即所谓先天之气,是阴阳浑 合而成太极之象也。由是阴阳动静,以生以化,皆为后天,则由五谷气味而生者也。故如上焦开发,若雾露者, 名气,是阳所化也。腠理发泄,而汗 出者,名津,即气蒸之水也。谷气充满,而淖泽注于骨者,名液,是阴所化也。阳走表,故熏肤泽毛,而汗出 腠理也;阴走里,故注于骨,补益脑髓,而其流行,则润泽皮肤,以利骨属之屈伸也。中焦为太极所居,故受 气取汁,变化而赤者,名血,是阴阳合而生化,故其形如水,阴也,色赤如火,阳也,所以统一身表里、上下, 周流不已也。然后天之生化,实根于先天精气,故其衰也,非谷食药饵所能培之使长。而道家修炼,必得先天 精气生旺,方能延年成道也。如其阳所化者,行于脉外,而走表为卫;阴所化者,行于脉中,而走里为营。故 脉者,肉中之径路,如地之街,田之沟,营分气血所由流行者。故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谓脉。又曰,脉者气 血之先形,无气血流行鼓动,则无脉形可见,而气血之强弱和否,皆可验之于脉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 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先天精气,为阴阳之根而无形,脱则即死,此言后天之精气也。其先天衰,则后天精气日少而至空虚,即 谓之脱也。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耳为肾窍,精气空虚,则窍闭塞,故聋也,脏腑精气上注于目,则 明,故气脱,则昏 不明矣;汗由津化,而腠开大泄,则津脱,是表阳不固也;液生髓以滋筋骨,故液脱,则 骨属强急,屈伸不利,色夭无华,髓消胫 ,由于阴枯,其虚阳浮动,故耳数鸣也;血脱,故色白无泽,而脉 空虚,以脉为血之府也。凡言夭然者,无生活之象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五癃津液篇》帝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浓, 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 也,不知其所由生。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 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 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 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 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廓, 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 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 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 五别之逆顺也。 水谷食物,皆有五味不同。五味入口,各注其海者,如酸先入肝、辛先入肺之类,故其化生津液,随气流 行,各走其道也。三焦为相火所游行,阳气由之而出,以温肌肉、充皮肤之气水, 名为津,是由阳所化也。其流而不随阳气蒸腾者,名为液,此津浓浓,是由阴所化也。天暑衣浓,则腠理开, 阳气蒸津而外泄,名为汗。若寒气外留分肉之间,津聚成沫,滞则为痛。或天气寒,则腠理闭,阳气收降,湿 气不行,而亦下降,流于膀胱而成水,则为溺与气。气者,谓大便出秽气也。夫心为五脏六腑之主,耳目观听, 为心之用。候者,审察之谓。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主肌肉,为身之外卫。《师传篇》曰∶肾者, 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盖耳为肾窍,主闻外事也,脏腑精气聚于目,故津液尽皆上渗于目 也。心悲气并,则心系急,而肺上举,故液随气上溢,而心系与肺,乍上乍下,肺气逆,故悲者泣出而咳也。 中热则胃消谷,而虫上下动作,充廓肠胃,致胃缓气逆,水液不行而唾出也。夫谷味入胃,由阴阳气化,精液 成膏,内渗骨空,补益脑髓,下流阴股,滋养筋脉。若其阴阳不和,则气化失度,使液溢下,流出于阴窍,而 为带浊等病,因而髓减,消耗元气以致虚,故腰背痛而胫 。其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则继入之水谷不化, 下焦不宣,则郁而成水胀矣。此皆津液生化逆顺之分别也。四海义详后营卫经络门。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卫气失常篇》帝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别之奈何?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肉 坚,皮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 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膝后曲处名 。淖者,滑润柔软而不实也。脂,即肥,其肉坚实,若不坚而隆浓,则名肉也。盖人生禀阴 阳之气,而阴阳各有偏胜不同,如后文所云者,故体质有肥、膏、肉之殊。其粗理者,表阳易泄,故身常寒;细理者, 表阳固密,故身常热。此由禀气,非外邪之寒热也。 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帝 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 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 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皮肉脂膏气血皆相称,无多少,故其身形亦中等而无大小,命曰众人。众者,多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论痛篇》帝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浓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 之痛何如?肠胃之浓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浓者,耐痛,其于 针石、火 之痛亦然。帝曰∶其耐火 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帝曰∶其不耐 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火 亦然。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 已,或难已,何也?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帝曰∶人胜毒,何以知之? 少俞曰∶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皮肉筋骨强浓者,耐痛;胃浓阴阳气旺者,耐毒。其身多热,则阳旺为阳证,故病易已;多寒,则阳虚为 阴证,故病难已。毒者,谓峻利攻击之药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论勇篇》帝曰∶人之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 止∶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怯士之不忍痛者,闻难与 痛,目转面 ,恐不能言,失气惊,颜色变化,乍死乍生。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少俞曰∶夫忍痛与不 忍痛者,皮肤之浓薄、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勇士秉忠义而不畏死,故见难则前,其不能忍痛者,以无关大义,故见痛则止;其能忍痛者,见难既不恐, 遇痛亦不动矣。怯士贪生而不重义,虽能忍痛,而见难亦恐不敢前;其不忍痛者,无论矣。是忍痛与不忍痛, 在皮肉浓薄坚脆不同;勇之与怯,在禀性之刚正与懦弱之异也。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 而胆横, 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所由然者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 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叶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 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医圣论治病,故明气血以辨勇怯;儒圣论治国,故分血气之勇、义礼之勇。如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又曰∶卒然遇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皆义礼之勇也。孟子论勇,最为详切着明矣。 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 悍,其入 于胃中,则胃胀气满,逆上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 名曰酒悖。 恃血气之勇,而不知义礼者,即酒悖之类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通天篇》帝曰∶余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 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 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天地阴阳,气化升降,而有进退消长。有进退,则有偏亢;有消长,则有强弱,故万物之形气,各有不同。 人为万物之灵,禀阴阳五行之全气,而亦有太少之异。异者众,而阴阳和平者寡也。盖由其心意之邪正不同, 则禀气之纯驳各异。因其形由气成,气随心变者也。故圣贤之学,必以正心诚意,变化气质为先。孟子言∶人 皆可以为尧舜。释典云∶万法由心造。是变其心 而气质自变,虽尧舜之圣,亦可以学而至也。此虽圣贤勉人之语,人又安可自弃哉!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纳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马注∶下齐湛湛者,内存阴险,外假谦虚,貌似下抑整齐,湛然无私也。好纳恶出者,贪得之心也。心和 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者,心似和平,不即顺应,或有举动,必随人后,觇人利害,以为趋避,其深情浓 貌,狡诈之态如此。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反乃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马注∶小贪者,比太阴人小异也。其心以贼害为主,亦不仁也。人有失则喜,人有荣则愠,而心之嫉忌无恩者如此。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罔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虽败而常无 悔,此太阳之人也。 马注∶于于,无事之意。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所谓其言之不怍者也。志发于四野者,事不畏人知也。 《左传》云∶裨谌谋于野,则获;谋于室,则否。此才性之蔽,为事如常者,止庸常也。自用者,愚而好自用, 虽败无悔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少阳之人, 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马注∶ 谛者,凡事自审也。好自贵,外交而不内附者,妄自尊贵,浮而不实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 治,是谓至治。 马注∶无为惧惧欣欣者,不因物感而遽喜怒也。尊则谦谦者,位尊而愈谦抑也。谭而不治者,无为而治, 故曰至治,不治之治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帝曰∶别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 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 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马注∶ 甚黑,念然下意,即上文下齐湛湛之意也。临临然,长大之貌。其 虽长,直身而不伛偻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 ,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马注∶清然者,言貌似清也;窃然者,消沮闭藏之貌。虽曰清然窃然,实以阴险贼害为心,即上所云贼心, 始有此态也。其立 也躁而不静, 则觇望;其行也伏如伛偻,此其内藏沉思反侧之心故耳,较太阴人长大不伛偻为异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 ,此太阳之人也。 马注∶车之向前曰轩。轩轩者,犹云轩昂也。储储者,挺然之意。若反其身,而在后视之,其 似折,亦 不检之态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马注∶据其态,乃多动少静,非检身若不及之道也。 <目录>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 然,愉愉然,HT HT 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 和平之人也。 马注∶委委然,安重貌,《诗》君予偕老章有∶委委佗佗。随随然,不急遽也。 然,尊严貌,《诗》 云∶ 昂昂。愉愉然,和悦也,《论语》云∶愉愉如也,HT HT 然,周旋貌,《礼》云∶周旋中规,折 旋中矩。豆豆然,不乱貌。君子者,自圣人以至成德之士,皆可称也。 <目录>卷一 <篇名>摄养为本总论 属性:人之寿夭不齐者,由禀气之浓薄,非关清浊也。贤 者清,愚者浊,由性之明暗,而使气之清浊也。盖气者,命也,以气听命于性,故称性命。是故贤者之 夭,以其气薄而性明也;愚者之寿,以其气浓而性暗也。所以君子之摄生也,非仅保守气血,以冀延年而 已。故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是保其德,即为保其寿也。何也?气禀于天,非我所主,德之不修,我之 罪也,何有于寿哉!贤者素位而行,顺天地自然之气化,不丧其所禀,明德乐道,垂范后世,其寿孰加焉。 愚者不然,纵欲败德,以丧其所禀,取药食培气血,以贪其生,既无益于世,或自招祸患,则寿不如夭之为福 也。然圣人有教无类,万物并育,不论贤愚,皆欲使其遂生,以全其所禀。既明其生化之理,又教以摄养之 方,戒以致病之由,施设药治之法,呜呼,可谓仁之至、慈之极矣。夫善能摄养者,则无病,无病则焉用药 治哉!故摄养为保生之本也。其所以致病者,由外感六气,内伤七情,故凡起居服食,必顺夫天地气化流行之 序,随时防慎,以避外来之邪,惩忿窒欲,清心节劳,以免七情之害。如是则一身阴阳气血,和平调达,自 鲜病患夭札之苦。然一身气血,随心所使,心定神安,气血自固,虽有外邪,亦莫能伤。故经曰∶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者,虚其心,则神自清;无者,无其欲,则精自固。天真元气,从之 生长,而精神固守于内,何病之有。则凡自爱其身者,不可不知此理也。苟能恬淡虚无,则动无不善,而德行 自全,日臻于君子之域,既益当时,垂名后世,其为寿也,岂可量哉! <目录>卷一\摄养为本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者,如所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天地生长化收藏之气也。和于术数者,如按摩、导引、 针砭、药饵之类,善于调和,以却病也。饮食起居,皆有节度,不妄作劳。如是,故能尽其天年,至百岁乃去, 是完其所禀,而不丧者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 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 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虚邪贼风,义详后疾病门《灵枢·九宫八风篇》。若养生之道,必以恬淡虚无,心自宁静,而真气生旺, 精神内守,则外邪不能伤也。上古禀质既浓,又无情欲 丧,故至百岁而动作不衰,正由浑朴之德全,而合乎 天真之道。此即详申上条之义也。 <目录>卷一\摄养为本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六节脏象论》岐伯曰∶天至广,不可 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 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 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之五脏,具五行之性。草木果谷,由阴阳五行化生五气、五味以养人。而人之嗜欲不同者,以五行之性, 各有所通,则各有所宜。总不出天以气、地以味,食养于人。故天气入鼻,藏于心肺,使五色明润,声音能彰, 此阳气达于表也;地味入口,藏于肠胃,而气得味滋,味得气化,气味生化,津液相成,此阴气充于内也。阴阳 充盛,则神自生旺矣。然气味固为养生之本,如用之太过,使五行偏胜,则反伤脏气,其义详治法门,尤不可 不知也。 <目录>卷一\摄养为本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 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 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 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七损八益者,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竭;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八八而天癸竭,此阴阳气血生旺衰 竭之节度也。能知此理,则可顺夫阴阳二气之损益而调之;不知用此,则日以耗损,未老先衰。是故常人至年 四十,而阴气自半,正如一日而过午之时,起居衰矣;迨至五十、六十,则渐败,遂有种种病态也。原其所禀, 同出阴阳五行之气,知调养与不知,则成强老之异名也。智者察其同禀之理气,是为知本,以调养而固之;愚者 察其强老之异态,乃用饮食资助,是为图末。治本,则有余为益;图末,则不足为损。有余,则老者复壮,壮 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即治本之道,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图末者,如药饵培补之类,终不免 于衰老。盖药饵只能培后天,而劳于有为之事,则先天日以消耗也。能固其本,则可与天地同寿而无穷。故圣人 之自治其身者如此。斯言长生可以修养而至,即老子虚无自然之仙道也。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 可以长生。则是恬淡虚无四字,义理俱尽矣。 <目录>卷一\摄养为本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养气而曰调神者,神为气主,神不清静,则气不能调。是故天道清静无为,而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出于阴阳升降自然之气,故能循环不息。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当随顺天地气机,以为养生之道也。发陈者, 升发冬藏之陈气,生机始萌。故调气者,当夜卧早起,以及赏而勿罚,皆顺其生机,以应春气者也。如逆之则 伤肝,以肝属木,主春令,生气既伤,则无以资 长夏气;而夏令属火,木伤不能资长心火,故交夏反为寒变之病,以其奉长者少,乃阳伤而阴邪起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 所爱在外,则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至阳极阴生,则阴气上升,阳气下降,阴阳相交,万物生化,蕃茂秀丽,花英盛满,将以成实。此时气 候始变,故当随顺其机,夜卧早起,避暑热以纳清气;无厌日长而贪眠,致神气昏困;使志无怒,怒则阳火暴 逆不和,和则其气得以疏泄;若所爱在外者,皆顺其发泄之意,勿使郁遏,为养生之道也。心属火,主夏令, 如逆之则伤心气,暑邪乘虚客之,其时腠开汗泄,则不之觉,至秋凉风外加,则暑邪内发,而成 疟。 疟者, 缠绵难愈,以其暑湿内闭,秋风外束故也。若此而资奉秋收之气既少,则冬令为病更重矣。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 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暑退凉生,容象清肃,阴阳均平,故谓容平。天气以急者,收整肃洁之象也,地气以明者,郁勃秽恶消散 也。故当早卧,以避风露,早起以资爽气,以及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皆应其收肃之气机,为养生之道也。肺 属金,主秋令,如逆之则伤肺。肺伤则肾无资生之气,而肾主闭藏,二便为肾之门户,闭藏无权,则门户失守, 而大肠为肺腑,脏伤则腑气不固,而食未消化,即从下泄,名飧泄也。此由奉藏之气少,致肾失司而肠不固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夜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天气尽入于地,故万物归藏。阴寒令行,则水冰地裂,阳既潜伏,不可扰动。早卧晚起,避寒就 温,以防外邪。使志若伏、若匿等者,皆顺其闭藏之候,为养生之道也。然就温暖,亦不可太过,使开泄皮肤, 夺其阳气。是逆其闭藏之令,则伤肾,肾伤不能生肝木,肝主筋,筋病则为痿为厥,以其失于闭藏,则奉生 之气少也。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昌明,云雾 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 则菀 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 物不失,生气不竭。 此举天地气化,表人身失养之病,以明天人合一之理,以证上文之义也。夫积阳为天,藏德者,蓄积之义; 不止者,健运不息,故永不下坠也。天地为阴阳之体,日月为阴阳之用,天气光明,由于日月,设天自明其明, 则日月反不能明,体用倒置,犹夫人之邪害空窍而昏蒙也。何也?空窍本清阳之气所行,若体用倒置,则阳气 闭塞而不宣,地之浊气上冒而昏蒙不明,正如人之邪害空窍也。故其上应,则云雾浊而不精,而白露壅遏,不 下交通。盖云为地之阳气上升,露为天之阴气下降,阴阳之气闭塞郁 冒,而不相交通,则不能表万物之命而施生化。表者,舒展之谓。以故草木多枯 而死。乖恶之气不得发散, 则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四时气化无序,与道相失矣。若人能恬澹虚无,不劳心神,如天之清净无为,藏德蓄 积,自然日月并明,阴阳之气健运,而生化不息也。如其情欲劳扰,则性天自用其明,正如日月之反不明,而 体用倒置,则一身气血错乱而不生化,必至未央而绝灭。未央者,未到中央,犹未及半之谓,未到中年而夭亡 也。惟圣人恬淡虚无,而体静用明,故能从天地化机,补偏救弊。不失其道,则身无奇病,亦如天地气化不乖, 则万物不失其命,而生生之气不竭也。志于养生者,可不究心此理哉。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 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此承上文,言不顺天地气化而致病者。故逆春气,则少阳不能发生,人身少阳之气,由肝出胆,故胆经称 少阳,阳不发生,而肝胆为表里,故肝气内变为病也;逆夏气,则太阳不能长旺,以肝木生心火为太阳,小肠 为心腑,故称太阳经,与心为表里,阳不长旺,故心气内虚,若空洞无主也;逆秋气,则太阴气不收肃,太阴 者肺也,肺失清肃,则虚火上逆,故病焦灼而胸满也;逆冬气,则少阴不藏,少阴者肾也,肾主闭藏,为生气 之源。盖元阳根于至阴,如坤下起复,既逆冬气而乏藏纳,则生发之气少,犹坤下不能起复,故肾气独沉,而 春阳不能升旺矣。此以肝、心、肺、肾四脏,主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之气,而分少太阴阳,与手 足三阴三阳经之分少太者,各有义理不同。以春夏阳升,主生长,故言少阳、太阳;秋冬阳降主收藏,故言太 阴、少阴,由阳辟而阴阖也。可知脏为根本、为体,腑与营卫经络为枝叶、为用也。故下文言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者,顺其阖辟之气,以养根本也。顺其阖辟,必当调之和之,非补之助 之之谓。上言逆之者,逆其阖辟之气,则绝其生化之机,故伤之为甚,而生百病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 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 疾不起, 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此总结上文顺时调养之理法也。人与万物,同禀阴阳气化而生。而阴阳出于太极,故阴阳互相为根。春夏 阳令则养阳,秋冬阴令则养阴,是养其根本,则太极之生机不息,而与万物并育,为生长之门户也。如逆之则 伐其根本,坏其天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由之而生化,终而复始,循环不息,而为死生之本也。逆之则害, 从之则吉。惟圣人能从其道而行之,愚者不悟其理,必当谨佩圣教,而遵守之,庶可免害而保生。倘反顺为 逆,则身内元气,先已乖格不和,无论外邪之病矣。如是而后施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何济于事哉!若 其虚邪贼风,四时皆有,更当知而避之,义详病证门中,即所谓治未病之法也。 <目录>卷二 <篇名>阴阳脏腑总论 属性: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而阴阳之变化无尽。今以脏腑分阴阳者论之,是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五脏 具五行之性,而五行又各具阴阳,故各脏之气为阳,血为阴也。如以腑配脏,则肝为乙木属阴,胆为甲木属 阳,木生火;心为丁火属阴,小肠为丙火属阳,火生土;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土生金;肺为辛金 属阴,大肠为庚金属阳,金生水;肾为癸水属阴,膀胱为壬水属阳,而水又生木,故阴阳五行之气生化不息 也。五行之生者,相长也。生气太过,则偏亢,故生中有克。克者,制也,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金克木,互相节制也。是故不足,则以相生者助之,如补肝助心之类;太过,则以相克者制之,如滋水 制火之类,调之使平而后已。盖脏者,藏也,藏精气而不泻;腑者,器也,传化物而不藏。其能藏能化者,皆 由阴阳五行之气运用也。而脏腑各有所主,各有功能,各有所司,其或失司,则气化乖逆,而生百病矣。故如 肝藏魂与血而主筋,心藏神而主血脉,肺藏魄与气而主皮毛,脾藏意而主肌肉,肾藏精与志而主骨。肺又权衡 一身之气,脾又统领一身之血,而心为君主,一身气血随心所使,以各脏皆有系脉通心,故心定则神明,而五 脏皆安,心劳妄动,则五脏皆病。如忧则心气抑,怒则肝气逆,思则脾气结,悲则肺气消,恐则肾精伤。故凡 七情,皆由心发,而先伤各脏者也。如其功能所司,肝司疏泄,开窍于目;肾司闭藏,开窍于二便;脾司鼓 运,开窍于口;肺司呼吸,开窍于鼻;心司鉴察,开窍于舌;耳通心肾之气,又为心肾之窍也。脏腑之相配 者,以其部位相连而为表里,互相为用。腑本脏气以宣化,故脏虚则腑不转输;脏藉腑气以舒和,故腑实则 脏气厥逆。如肺与大肠为表里者,若肺气虚,则大肠失职,或泄泻,或闭塞;若大肠浊壅不行,则肺气逆满, 不能下降,余可例知,其互相为用者也。又如胃司纳谷,赖脾健运,以化饮食精微,上达于肺,敷布周身, 以充养各脏腑,故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其糟粕下传小肠,泌别清浊,清水渗入膀胱,浊滓下归大 肠,又必赖三焦气化宣畅,而水火均平,则二便通调,故曰∶气化则能出矣。然三焦气化,本于肾元之阴阳, 若肾元衰,则三焦无权,而脾胃因之升降不调,清浊淆混,则百病俱出,此脏腑之所以各有功用不同也。惟胆 附于肝为表里,其精汁有入无出,若受热邪,胆汁泄而口苦,则为病矣。又有心包络,居于膻中,为心脏之外 护,代心用事,凡邪之干心,皆包络受之,若心脏受 邪则神去,神去即死矣。心包经络与三焦连贯为表里,故五脏、六腑及心包络共成手足阴阳十二经,义详营卫 经络门中。必先熟脏腑生化之理、经络流行之道,方能辨病之表里虚实而治之,是故学人首当究心,而不可忽 者也。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 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此明天人合一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气,天地者,阴阳之形,而大道存乎其中也,万物禀阴阳之气以 成形,气尽则形消,故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而神为形之主,藉阴阳之气以存,形消 气尽则神去,故阴阳为神明之府,府犹居宅也,阴阳既为生命之本,则治病必求其本,首当调护阴阳也。将欲 调之,必先明其生化之理。故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此皆生化自然之理也。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即坤变复,干变 ,是阴阳进退消长之道也。寒气为阴,阴性 凝滞,故生浊,如积阴成地也;热气为阳,阳性流动,故生清,如积阳为天也。故人身之 气,清升浊降,自然之性也,反之则病。故如清气在下而不升,则下焦疏利而病飧泄,以阳性流动也;浊气在 上而不降,则上焦壅塞而病 胀,以阴性凝滞也。如此,则阴阳反其作用而病矣。反则逆,顺则从,故必察其 逆从而调之,是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雨从天降,由云所化。云乃地气上升,故言雨出地气,是本乎地者亲下也;云从地出,实由天气上蒸,故 言云出天气,是本乎天者亲上也。此阴中生阳,阳中生阴,互相生化,循环不息之妙道也。盖阳化气,阴成形, 阳从地升为云,阴从天降为雨。故人身清阳,由下焦而升,出于上窍,象天之云;浊阴饮食所化,由上焦而降, 出于下窍,象地之水。清阳轻浮而疏泄,故能开发腠理;浊阴膏液则凝重,以故内走五脏;而阴阳经络流行, 交接于四肢之末,清阳之气走表,故能实四肢也;若饮食入胃,生化津液,以养五脏,其浊滓由腑传导而出, 故浊阴归六腑也。是走五脏者,乃清中之浊;归六腑者,乃浊中之浊,而有两层义理也。 《灵枢·阴阳清浊篇》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上节《素问》以天地之气厘清浊,此以人身之气厘清浊,故各有义理,互相发明也。天地中和之气,清也;谷 食五味之气,浊也。清气鼻受,而入心肺,心肺为脏为阴,故清者注于阴也;谷味口受,而下于胃,胃为腑为阳,故浊 者注于阳也。以气分阴阳,则阳清阴浊;以人分阴阳,则脏阴腑阳。乃气之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是亦阴阳相交相 生之道,故与上节各有义理也。所以凡有口鼻者,必赖天地之气味以生养也。若其浊而清者,谷食精微之气也, 上出于咽而行经脉中也;清而浊者,如天地湿热蒸秽之气,则由鼻下行而到胃,乃清浊相干而逆乱,或为呕泻, 或为胀痛,故命曰乱气也。 帝曰∶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注于 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此承上文受清浊之义,而云阴清阳浊者,谓脏属阴而受清,腑属阳而受浊也。然其浊中有清,清中有浊, 又何以分别其所受乎?伯言气之大别者,分别大概之理也,假如吸入之清气,则上注于肺,秽浊之气,下走于 胃,是初入于胸,而上下分行,故闻秽气,即作呕逆,而凡疫疠暑湿等邪吸入,即客于胃,而成诸病之类。盖 清升浊降,自然之性也。故如胃中谷气之清者,上出于口,如呵出之气也。若肺所受谷气之浊者,谓浓浊之浊, 非是秽浊,即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津液也,故即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海者,如血海、气海等类。此乃 大概分别其所受者也。 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 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此问诸阳腑皆受浊,何腑独甚乎?伯言手太阳独甚者,盖手太阳小肠,为受盛之官,承受胃中所下水谷糟 粕,故独受阳之浊为甚也,手太阴肺为华盖,而部位最高,故独受阴之清。其清气 则上升而走空窍,浓浊之气则下行诸经,如上节所云者。若诸阴脏皆受清气所注,而足太阴脾为胃行其津液, 故独受水谷浓浊之气,所以脾主肌肉者,肌肉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