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学读书记 书名:医学读书记 作者:尤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29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学读书记》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8%AF%BB%E4%B9%A6%E8%AE%B0 <目录> <篇名>徐序 属性:文中子云∶医者,意也;药者,瀹也。谓先通其意,而后用药物以疏瀹之也。善哉言乎 理在是矣,而意之通实难。泥一成之见,而欲强人之病以就吾说,其患在固执;好作聪明, 而不穷究乎古人之成书,是犹兵家之废阵图,法吏之废律令也,其患在不学。由前之说,在 不能用意;由后之说,在误于用意。夫然以不学之人,与不通不识,而又炽以忮同列,竞名 利之心,以此用药,其不致抱薪而救火,持水而投石者几何哉!语云∶学书纸费,学医人费 ,盖为此也。尤君在泾,读书好古士也,而肆其力于医,于轩岐以下诸书,靡昕夕寒暑,穿 穴几遍,而以己意条贯之。其间凡有所得,笔之于书,日月既多,卷帙略定。辨五行之生克 ,察四气之温严,审人事之阴阳虚实,与夫药性之君臣佐使。凡成书之沿误者,厘而正之; 古人纷纭聚讼者,折而衷之。夫惟多读古人之书,斯能善用古人之书,不误于用意,亦不泥 于用意,于长沙氏之旨,庶几得之,可谓通其意矣。抑吾观太史公之传扁鹊也,云长桑君以 禁方尽与之,忽然不见,后遂能生死人,其说近于鬼物,其人不可再得;而其传淳于意也, 谓得禁方于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脉书五色诊病,是多读书而通于意者。扁鹊吾不得而见之 矣,得见如淳于意者斯可矣。尤君之学不知于古人何如,然多读书而通以意,是闻古人之风 而兴起者,由此书以治病,当不贻讥于人费也夫! \x乾隆四年己未春三月松陵徐大椿灵胎叙\x <目录> <篇名>鲍序 属性:昔陶元亮自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忻然忘食。昌黎进学解则云∶记事者 其要,积诚生悟。古今人不相远也,即医学亦何独不然。吾郡尤在泾先生,读书好古君子也 ,键户潜修,不慕荣利,沉酣典籍,更邃于医。其所着《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 金匮翼》诸书,皆能阐灵兰之秘,接长沙之源;吸英吐华,锻年炼月,出其余蕴,成《读书 记》,简而精,微而显,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其足以嘉惠后学人,法乳所溉,瓣香到今 。夫稚川之论名医胚胎良史贞白之撰别录,辅翼本经。方之古人,殆不多让,无惑乎烬余之 简,历久弥新,径寸之函,先睹为快。吾友谢君桂生,多学而精医理,尤氏诸书,尤其服膺 而深有得者,慨是书锓版无存,借录易舛,详加校正,付剞劂氏,俾稽古之士,读是记而并 读先生全书,读全书而更能融贯古人之书,诚快事也。至先生文学德望,则诸书序文及家传 具存,传中曾述先生句云∶病来希逸春无分,老至渊明酒已捐,椰瓢松尘,挥酒自如,盖有 出尘之胸襟,乃有济世之神术,彼挟名利之见者,讵可同日而语耶!抑闻之抱朴子读道德五 千言,谓当一字一拜。吾尤愿读是记者,字字深思,时时玩索,忻忻然意有所会,陶陶然乐 自无涯。秋水空明,则养生之妙谛也;春风和蔼,则活人之真诠也。嘻!微先生吾谁与归? \x光绪十四年冬月后学鲍晟谨识\x <目录>卷上 <篇名>阳气阴气 属性: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盖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 日月之行,不违其道;枢机之运,不离其位;阳气之动,不失其所。故曰∶欲如运枢,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天气也;阴气,地气也。天气不治,则地气上干矣。故曰∶阳气者闭塞,地气者 。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气不治,则天气不化矣。故曰∶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 下。盖天地阴阳,本出一气,阳失则阴不能独成,阴失则阳不能独化,自然之道也。人与天 地参,故肺气象天,病则多及二阴;大小肠象地,病则多及上窍。仲景以大黄甘草汤,治食 已即吐。丹溪用吐法,治小便不通。岂非有见于此欤? <目录>卷上 <篇名>四气 属性:春气,少阳初升之气,阳方升而被抑,生气不达,则脏气内败,犹木郁则腐也。故曰∶ 逆春气,则少气不生,肝气内变。 夏为盛长之气,心为太阳之脏。夏气不长,则心气不充,不充则内空若洞也。故曰∶逆 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秋气应收而反泄,秋真气不敛,燥反乘之,则清肃之化,转为郁燠之化也。故曰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焦满,犹烦满也。 冬气应藏而不藏,则少阴之经气不归,而肾中之脏气独沉。左氏所谓乱气张脉,外强中 干是也。故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目录>卷上 <篇名>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属性:主气,应节候而分布,岁以为常者也;客气,随司天而递迁,六期而复始者也。而主客 加临, 有相得、不相得之异。如子、午年,初之气,主厥阴风木,客太阳寒水。二之气,主少阴君 火,客厥阴风木∶以水加木,以木加火,母来生子,为相得也。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客少 阴君火;四之气,主太阴湿土,客太阴湿土。以火遇火,以土遇土,主客同气,为相得也; 五之气,主阳明燥金,客少阳相火∶以火加金,金畏火制,为不相得也。六之气,主太阳寒 水,客阳明燥金∶以金加水,金能生水,亦相得也。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矣。其有相得而 亦病者,如水临金、金临土、土临火之属,以子临母,以下临上,所谓不当位也,故亦病也 。然须合岁运强弱而论之。如甲子年、岁土太过,三之气为少阴君火,以火加土,则土益旺 而无制,是虽相得而不相和也。庚子年,岁金太过,五之气少阳相火,以火加金,金有制 而反和,是虽不相得,而不为病也。又如水临金、火临木之属,设遇金、木不及之运,则金 得水而清,木得火而明,虽不当位,亦不病也。水临土、木临火之属,设遇木、火太过之运 ,则土得火而坚,火得木而燔,虽当位,亦病也。更有进者,太过之土,木不能制者,金 反得而泄之;不及之木,水不能滋者,火反得而养之;此天地生成之妙也。欲明运气之理者 ,其可以浅求之耶? <目录>卷上 <篇名>天符岁会 属性: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天,谓司天;岁,谓岁支;曰应、曰承,谓岁运 也。 司天行天之气,岁支行地之气,岁营运气交之化,三者其气不必皆同,而亦有时而同者。如 戊寅、戊申岁,戊为火运,寅、申又为相火,是以岁运而同司天之气,谓之天符。符者,同 也,同于天也。如甲辰,甲戌岁,甲为土运,辰、戌又为土,是以岁运而同岁支之气,谓之 岁直。直者,值也,值其岁也。又曰岁会,会者,合也,合于岁也。若己丑、己未岁,岁运 之土,既同天气,又同岁支,谓之太乙天符,即经所谓三气并合为治也。夫气同者,其化同 ;其气异者,其化异。化同则有相助为虐之害,化异则有互相克贼之忧。然以不及之运,而 得司天岁支之助,则不及之气转为平气,而气反治;若岁运太过,其气已盛,而复得司天、 岁支之合,三气并治,其亢而害物,有不可言喻者矣。故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 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目录>卷上 <篇名>六元正纪 属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分列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统论六气司天在泉之政,可谓详 且尽 矣。然而验之于事,合之于时,往往不能相符。且也一年之间,九州之内,有东南旱干而西 北淫雨者,有西北焦槁而东南大水者,则九州分野,上应九宫,为地气之不齐也。且有宋元 丰四年,岁在辛酉,涸流之纪,而河决大水,则气化胜复之异,胡源所谓岁水不及,侮而乘 之 者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湿胜,寒时则有泉涌河衍涸流生鱼,其变为骤注,为霖溃,名为少 羽,而实与太宫之岁同者是也。是故五运六气之理,不可不知也,亦不易知也。而况古今度 数之有差等,天人感召之有休咎。执而泥之,刻舟而求剑者也;废而弃之,亡筌而求者也。 非沉潜之士,而具圆机之智者,乌足以误此! <目录>卷上 <篇名>《灵》《素》不同 属性:六节脏象论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阳中之少阳 。而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太阴 肾也。按《素》以肝为阳者,言其时;《灵》以肝为阴者,言其脏也。《素》以肺为太阴, 肾为少阴者,举其经之名;《灵》以肺为少阴,肾为太阴者,以肺为阴脏而居阳位,肾为阴 脏而居阴位也。二经之不同如此。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过为 原,所行 为经,所入为合。故本输篇云∶膀胱出于至阴,为井;溜于通谷,为荥;注于束骨,为 ; 过于京骨,为原;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胆出于窍阴,为井;溜于侠溪,注于 临泣,为 ;过于丘墟,为原;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之陵泉,为合。胃出于厉兑,为井 ;溜于内庭,为荥;注于陷谷,为 ;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下陵为合。 而《根结篇》云∶足太阳根起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足少阳根起 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足阳明根起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 人迎、丰隆。是以井、荥、 、原、经、合之处,即一经所言,而亦有不同如此。 <目录>卷上 <篇名>《素问》传写之误 属性: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 气而 通神明。按“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则清净弗扰,犹苍天之气也。老子所谓专气 致柔;太史公所谓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班氏所谓专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 “传”,与义难通。王注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则传也? 因于寒、因于暑二节,丹溪重定章句,为是。 脉乍疏乍数者死,谓气乱而失常也。又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夫少阳气 即未 齐,其脉大小不同已耳!何至失其常度耳?按扁鹊阴阳法云∶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长、 乍短。大岂好异而云然哉!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氏谓“忘”当作“怒”,是。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KT KT 然,时遗溲。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 状, 善怒。详本篇备举诸经腰痛,乃独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于少腹之侧,季胁之下, 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则此所谓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为病。云解脉者,传 写之误也。 血温身热者死。按∶“温”当作“溢”。夫血寒则凝而不流,热则沸而不宁,温则血之 常也 。身虽热,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复见身热,则阳过亢而阴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今人失血之后,转增身热、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见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解”当是“骨解”,言骨散堕如解也。“骨”与“暑”相似 ,传写之误也。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 乃可 诊有过之脉。按营卫生会篇云∶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夫阴方尽,何云未动?阳气方受, 何云未散?疑是“阳气未动,阴气未散”。“动”谓盛之着,“散”谓衰之极也。 <目录>卷上 <篇名>《甲乙》之误 属性:《素问》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又曰∶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 气逆 ,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问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昏不知 人二语之辞。所谓阴气者,下气也。下气而盛于上,则下反无气矣;无气则不化,故腹胀满 也。所谓下气者,即阴气也。阳气上盛,则阴气上奔,阴从阳之义也。邪气亦即阴气,以其 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亦即阴气,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既逆,阳气乃乱 。气治则明,乱则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经》削“阳气盛于上”五字,而增“腹满”二字 于“下虚则腹胀满”之下,“则下气重上”之上。林氏云∶当从《甲乙》,谓未有阴气盛于 上,而又阳气盛于上者。二公并未体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谓习而弗察者耶!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按“搏坚而长”者,太过 之脉 。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余,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软而散”者,不足之脉。心者生之 本,神之处;心不足则精神为消,如卑 、遗亡、恐惧之类是也。“环自己”者,言经气以 次相传,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气自复,病自已也。诊要经终论云∶刺中心者,环死。 义与此同。“环自已”者,经尽气复则生;“环死”者,经尽气绝则死也。《甲乙经》“环 ”作“渴”,非。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下而不上,头项 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经》“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盖“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虚,下虚则下无气,故腰足 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无升,不升则上不荣,故头项痛也。经文前二段是有余之病, 故受病处脉自着;后二段是不足之病,故当病之处脉反衰。按之至骨而脉气少,为腰脊痛而 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诊也。经文虚实互举,深切诊要,自当从古。 <目录>卷上 <篇名>王注之误 属性:《素问》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经脉沮弛,精神乃央。注云 ∶苦 性坚燥,又养脾胃,故脾气不濡,胃气强浓;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 久。按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以五脏资生于味,而味过反伤 五脏。此所谓“脾气不濡,胃气乃浓”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气于 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则津液独滞于胃,而胃乃浓。“浓”犹滞也,宁强浓之足言哉?“ 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气消沮,筋脉懈弛,精气衰及其半也, 岂润泽长久之谓哉?以过为正,以伤为益,误矣!误矣!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精明者,两目之精光也。注云∶明堂左右近目之穴,非是。下文 云∶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然则非目中之精明而何? 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灌汗”者,汗出淋漓,如以水灌之。谓 肺气 衰弱,故散而不收也。至秋肺金司令之时,其气自收,其汗自敛,而不复散发也。非寒水灌 洗,皮密无汗之谓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死。王注云∶“从”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然则经文何必 更出“其从者”三字?按《玉版论要》云∶男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本 文盖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于法为逆,然不喑、舌转,则受邪轻,故证虽逆,而犹可治; 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于法为从,然喑则受邪重,证虽从,必三岁乃起也,设逆而邪重者 ,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待三岁而后起哉?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盖西北寒束于外,而阳聚于内,故宜散而 寒;东南阳泄于外,而阴伏于内,故宜收而温。非食冷、食热之谓也。 <目录>卷上 <篇名>心欲软肾欲坚 属性: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盖心于象为离,肾于象为坎。坎之明 在内 ,以刚健而行之于外,故欲坚;离之明在外,当柔顺而养之于中,故欲软。软者,必以咸; 坚者,必以苦。咸从水化,苦从火化也。夫坎水润下,愈下则陷矣,故以行为尚。《易》曰 ∶行有尚吉,往有功也。离火炎上,愈上则焚矣,故以蓄为吉。《易》曰∶离利贞亨,畜牝 牛吉也。然则所以坚之、软之者,固欲其水上、火上,而成心肾交通之妙欤! <目录>卷上 <篇名>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属性:三阳外感,诊在人迎;人迎者,结喉两旁动脉,故曰三阳在头。三阴内伤,诊在气口; 气口即寸口也,故曰三阴在手。 <目录>卷上 <篇名>脾气外绝 属性: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言脾虚气下,不为胃行精气,而与大肠 驱糟粕也。人有不能食而数便利者,非脾去胃归阳明之故欤! <目录>卷上 <篇名>劳风 属性: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 仰,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或 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读此,可悟伤风不解成痨之故。劳风者,既劳而又受风 也。劳则火起于上,而风又乘之,风火相搏,气凑于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气而司呼吸 ,风热在肺,其液必结,其气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当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 肺气、散邪气之谓乎?然邪气之散与否,在平正气之盛与衰。若阳气旺而精气引者,三日, 次五日,又次七日,则青黄之涕从咳而出,出则风热俱去,而肺无恙矣。设不出,则风火留 积肺中而肺伤,肺伤则喘咳声嘶,渐及五脏,而虚劳之病成矣。今人治劳,日用滋养而不少 益者,非以邪气未出之故欤?而久留之邪,补之固无益,清之亦不解,虚劳病之所以难治也 。 再按《脉解篇》云∶太阳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劳风之病,火在 上而风乘之,风、火皆阳也;风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谓阳气大上而争者乎? <目录>卷上 <篇名>结阳结阴 属性: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结阳,阳聚而实也。四肢 者, 诸阳之本。阳实,则四肢肿也。结阴,阴气凝聚,不与阳气相通也。夫阳所以举阴气者也, 阴无阳而独,则不复周流四布,有坠而下出耳!再结、三结,谓二阴、三阴并结不解,结愈 甚者,下愈多也。 <目录>卷上 <篇名>胃脘痈 属性:人病胃脘痈者,诊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 迎者 ,胃脉也。逆而甚,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按人迎在头,趺阳在足,皆胃脉 也。云当候胃脉者,谓趺阳也。趺阳脉不必沉且细,而今沉且细者,气逆于上,而下乃虚, 下虚则沉细也。人迎甚盛者,气逆于上则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气聚于上而热不行,胃 脘壅遏,得不蓄积为痈耶? <目录>卷上 <篇名>肠覃石瘕 属性:覃,延也, 肉蔓延,与肠相着。瘕,假也,假血成形,积于胞中。血积易去,故曰可 导而下; 肉渐大,则消之非易,故曰状如怀子,久者离岁。 <目录>卷上 <篇名>肺消 属性: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居上焦,而司气化。肺热则不肃 ,不 肃则水不下;肺寒则气不化,不化则水不布。不特所饮之水直趋而下,且并身中所有之津, 尽从下趋之势,有降无升,生气乃息,故曰∶“饮一溲二,死不治。” <目录>卷上 <篇名>四维相代 属性:四维,四肢也。相代,相继为肿也。四肢为诸阳所实之处,相继为肿者,气馁而行不齐 也,故曰“阳气乃竭”。 <目录>卷上 <篇名>四肢不举 属性:玉机真脏论云∶脾脉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灵枢》本神 篇云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泾溲不利。盖脾虚则营卫涸竭,不能行其气于四肢,而为 之不举;脾实则营卫遏绝,亦不能行其气于四肢,而为之不举。九窍亦然。两经互言之者, 所以穷其变也。 <目录>卷上 <篇名>折髀 属性: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胃土太过,而火复益之,腑阳独盛,脏阴受伤,则 髀痛如折也。 <目录>卷上 <篇名>水液浑浊 属性:水液混浊,有脾经谷气不化,湿热下流;亦有因肺金气衰,而便液停凝。盖肺司州都之 气化,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未可执其“皆属于热”之一语而施治也。 <目录>卷上 <篇名>厥 属性: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故有风热小恙 ,而 亦面赤、足冷者。如是则解外之邪,必靖内之气,设徒与表药,真阳随越,故曰表里刺之, 饮之服汤。 <目录>卷上 <篇名>煎厥 属性:煎厥,即热厥也。火迫于下,气逆于上,为厥逆而热烦也。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 止者,言其精神散败,若土之崩,若水之放,而不可复收之、掩之也。 <目录>卷上 <篇名>气泄 属性:心脉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气泄者,气随便失。脾肠之病,即气利 也,乃火不足,而土受病也。 <目录>卷上 <篇名>疟 属性:疟脉缓大虚,调以甘药。凡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 ,多是气血壅遏所致,无用张皇,遽投温补,亦致败事。 <目录>卷上 <篇名>气痹精少皆能生寒 属性: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气也。又肾者水也,而生于骨 , 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是故气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谓其定责阳虚也。 <目录>卷上 <篇名>刺久病 属性:刺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取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愚谓此刺道也, 可通 药之用矣。以其病久入深,故必深内;以其阴气难得,故必久留。间日者,休其气也。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者,调其未病之处,使血脉流通也。以丸药攻其病,以甘药养其正,且进 且止,毋速其效,以平为期,药之道尽矣。 <目录>卷中 <篇名>风寒营卫之辨 属性: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阳 得风而反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曰“阴弱者汗自出”。 伤寒发热者,阳气被郁而不伸也;中风发热者,阳气被引而外浮也。郁者必发之,浮者 不徒解散而已。此桂枝汤所以兼阴阳、通合散为剂也。 仲景卫强营弱之说,不过发明所以发热、汗出之故。后人不察、遂有风并于卫,卫实而 营虚 ;寒中于营,营实而卫虚之辨。不知邪气之来,自皮毛而至肌肉,无论中风、伤寒,未有不 及于卫者,甚者乃并伤于营耳!郭白云所谓涉卫中营者是也。卫病而营和,则汗自出;营与 卫俱病,则无汗矣。无汗必发其汗,麻黄汤所以去表实而发邪气也;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 汤所以助表气而逐邪气也。学人但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用,不必执营卫 之孰虚孰实,以证伤寒、中风之殊。且无汗为表实,何云卫虚?麻黄之去实,宁独遗卫?能不 胶于俗说者,斯为豪杰之士。营卫本是和谐,卫受邪而反强,荣无邪而觉弱,邪正不同,强 弱异等,虽欲和谐,不可得矣,故曰营气和者外不谐。 伤寒分立三纲∶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大青龙主风寒两伤营卫。其说始于叔微 许氏 ,而成于中行方氏、嘉言喻氏。以愚观之,桂枝主风伤卫则是,麻黄主寒伤营则非。盖有卫 病而营不病者,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也。至于大青龙证,其立方之旨,因烦躁而独加石膏。 王文禄所谓风寒并重,而闭热于经,故加石膏于发散药中者是也。若不过风寒并发,则麻黄 、桂枝已足胜其任矣,何必更须石膏哉? 寒邪闭皮毛而郁阳气,是以发热而汗不出。麻黄、杏仁开肺气、发腠理。若桂枝、甘草 ,为 辛甘发散之用也。风邪不能外闭阳气,而反内扰阴气,是以其汗自出。用芍药者,所以救其 营也。书谓风邪伤卫,营未受病,与芍药以安营者,尚隔一层。 <目录>卷中 <篇名>寒邪六经俱受不必定自太阳 属性:伤寒传经次第,先太阳,次阳明,次少阳,次太阴,次少阴,次厥阴,此其常也。然而 风寒 之邪,亦有径中阳明者。仲景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 而紧。又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是也。不独阳明、少阳为然,即三阴 亦有之。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少阴初受寒邪之症也。太阴中风,四肢烦疼, 阳微阴涩而长者,太阴初受风邪之症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此厥阴初 受风邪之脉也。此三者,又与三阴直中不同。直中者,病在脏,此则病在经也。是以六经皆 能自受风寒,何必尽从太阳传入;即从太阳传入,亦不必循经递进。海藏言之最详,兹不重 述。 伤寒传足不传手者,寒邪中人,先着皮肤,而足太阳膀胱之脉,在最外一层,故先入之 ;稍 深则去皮肤而入肌肉,肌肉为足阳阴之分,故次入之;又稍深则在躯壳之内,脏腑之外?而 足少阳之脉,正当半表半里之间,故又次入之。迨去表而之里,离阳而入阴,则三阴者,太 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邪气入之,先太阴,次少阴,次厥阴也。合而言之,阳主 表而阴主里,表为腑而里五脏,故邪气在表,则足三阳受之,在里则足三阴受之也。手之三 阳,虽亦主表,而太阳小肠、少阳三焦、阳明大肠,并从手至于头,位偏而脉短,不若足经 之自下行上,纲维一身也。手之三阴,虽亦主里,然太阴肺、少阴心、厥阴胞络,并处上焦 ,不若肝、脾、肾之实居阴位也。是故手三阳经虽阳,而脉绌于表,惟足三阳为独主阳之表 ;手三阴脏虽阴,而位不处阴,惟足三阴为独主阴之里。伤寒之邪,所以恒在足而不在手欤 !发明所谓伤寒止伤西北,而不伤东南,亦穿凿之语。夫邪气侵淫,自足及手者有之。如《 玉机》所谓足经实,手经虚,故能冤热。洁古所谓壬病传丙、丙病传丁者是也。然非汗下差 误,或七情劳倦之故,焉有传及手经者哉? <目录>卷中 <篇名>阳结阴结 属性: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阳结,十七日当剧;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 便反 硬,名曰阴结,十四日当剧。盖天人之气,十五日一更,更则结者当解,设不解,其病则剧 。云十七日者,阳结能食,故过期;十四日者,阴结不能食,故不及期也。成氏过结再传之 说,失之泥矣。 <目录>卷中 <篇名>纵横 属性: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 恶寒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按腹满、谵语 ,其脉当实沉,而反浮紧,此非里实,乃肝邪乘脾,气窒而实也;发热,恶寒,病为在表, 其证本不当渴,而反大渴,此非内热,乃肝邪乘肺,气郁而燥也。以里无热,不能消水,故 腹满,而汗出便利,则肺气已行,故愈。二者俱泻肝邪则愈,设不知而攻其实热,则误矣。 此病机之变,不可不审也。 <目录>卷中 <篇名>战栗 属性:邪气入,正气抑,则病;正气复,邪气退,则汗出而愈矣。然邪犹未强而未即服,正犹 微而未即胜,此所以战也。 邪气外与正争,则为战;内与正争,则为栗。栗者,心内鼓栗。经曰∶阴中于邪,必内 栗也 。若战,则但肢体战摇而已。战者,正气胜,则有得汗而解者;栗者,内气虚,不能御邪, 遂成厥脱也。 <目录>卷中 <篇名>热入血室 属性:热入血室三条,其旨不同。第一条,是血舍空而热乃入者,空则热不得聚,而游其部, 故胸 胁满。第二条,是热邪与血俱结于血室者,血结亦能作寒热,柴胡亦能去血结,不独和解之 谓矣。第三条,是热邪入而结,经尚行者,经行则热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无犯胃气及 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气,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诛伐无过,变证随出,乌能自愈耶? <目录>卷中 <篇名>圊血 属性:下利,寸脉反浮数者,阳之盛也;尺中自涩者,阴之虚也。以阳加阴,必圊脓血。 少阴热在膀胱而便血者,脏邪还腑,血去热出,当愈;强发少阴汗而动血者,热邪内迫 ,血去阴竭,多死。 <目录>卷中 <篇名>吐利烦躁四逆 属性: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为阴极而阳绝也;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为阴盛而阳争也。病症则同,而辨之于争与绝之间,盖亦微矣。 <目录>卷中 <篇名>亡阳无阳 属性:亡阳,阳不守也;无阳,阳之弱也。阳亡者,藩篱已彻,故汗出不止;阳弱者,施化无 权,故不能作汗。 <目录>卷中 <篇名>绝阳 属性:阳为津液之源,津液为阳之根。汗出过多,胃气生热,津液竭矣。阳气虽存,根本则离 ,故曰绝阳。 <目录>卷中 <篇名>厥 属性: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按本论云∶脉阳盛则促,则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 阳之虚,乃阳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通。若厥而脉微者,则必更以四逆温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胸中,阳也,阳实气于四肢。邪结胸中,其阳 不布 ,则手足无气而厥冷。胸邪最高,高者因而越之,故曰当吐之,宜瓜蒂散。脉促者,阳结不 通,故宜引其阳;脉紧者阳为邪遏,故须吐其邪。二者皆与阳虚厥逆不同。 脉微而厥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而厥者,血虚不营于四末也,宜酸甘辛药温之 、润之、行之,当归四逆是也。 <目录>卷中 <篇名>厥热 属性:伤寒先厥者,寒邪乍中,阳气暴折也;后热者,阳气渐复,阴邪将却也。五日厥,热亦 五日 者,阴胜阳复之常也。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谓有胜则有复,胜之甚者,其复 亦甚。非以外厥之微甚,卜里热之浅深也。 伤寒前厥而后热者,其病多吉,阳复而阴剥也;前热而后厥者,其病多凶,阴进而阳退 也。 厥四日,热反三日,即显阳微之机,不待复厥,至五日而知其病之进也;热四日,厥反 三日即显阴负之兆,不待复热,至五日而知其病之必愈也。 <目录>卷中 <篇名>三阴下症 属性: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下之一症;少阴,有大承气急下三症;厥阴,有小承气下之一症 。夫 邪入三阴,病已深矣,其幸而不死者,其邪仍从阳而出耳!张季明所谓太阴脾经,温燥不行 ,亦当温利自阳明出,如桂枝加大黄是也;少阴肾经,虽用附子,复使麻黄,厥阴肝经用桂 枝,则知少阴亦自太阳出,厥阴亦自少阳出;及其太阳、少阳郁闭不行,则当自阳明出。故 三阴皆有下症也。 <目录>卷中 <篇名>桂枝汤 属性: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出,与伤寒之发热、无汗不同。此用桂 枝外 发邪气,即以芍药内安津液;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 、大枣甘辛相合,亦助正气去邪之用。盖以肌解而邪不去,故不用麻黄发表,而以桂枝助阳 以为表;以其汗出而营自和,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大 异于麻黄、大青龙也。 <目录>卷中 <篇名>麻黄汤 属性:寒邪伤人阳气,郁而成热,皮肤闭而成实,麻黄轻以去实,辛以发阳气,温以散寒气。 杏仁佐麻黄通肺气,使腠理开泄,王好古谓其为治卫实之药者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 枝、甘草虽以佐之,实监制之耳!东垣云∶麻黄汤是阳经卫药也,开腠理使阳气申泄,此药 为卫实也。 <目录>卷中 <篇名>大小青龙汤 属性:大青龙治风寒外壅,而闭热于经者;小青龙治风寒外壅,而伏饮于内者。夫热郁于经, 而不 用石膏,汗为热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邪与饮抟,宁有能散之者 乎?其芍药、五味,不特靖逆气而安肺气,抑且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 而相就, 以成内外协济之功也。 <目录>卷中 <篇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属性: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 汤主 之。按此所谓阳者,乃心之阳,盖即神也。火气通于心,神被迫而不收,与发汗亡阳者不同 。发汗者,动其肾,则厥逆、筋惕肉 ,故当用四逆;被火者,伤其心,则惊狂、起卧不安 ,故当用龙、牡。其去芍药,加蜀漆者,盖欲甘辛急复心阳,而不须酸味更益营气也。与发 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同。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 中邪结气。此症火气内逼心包,故须以逐邪而安正耳! <目录>卷中 <篇名>五苓猪苓 属性:五苓、猪苓,并治脉浮,发热,渴而小便不利之症。然五苓则加桂枝、白术,而治太阳 ;猪 苓则加滑石、阿胶,而治阳明。盖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太阳为表之表,其受邪也,可以热 发,可以辛散;阳明为表之里,其气难泄,其热易蓄,其发散攻取,自与太阳不同。是以五 苓散加甘辛温药,假阳气以行水;猪苓汤加甘咸寒药,假阴气以利水也。 <目录>卷中 <篇名>泻心诸汤 属性:伤寒下后,心下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盖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 痞不 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芩、连之苦,能泄其满。热其所以泄 、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此用人参、甘草者,非以下后中伤,故以益气而助其 能耶! 甘草泻心、生姜泻心,虽同为治痞之剂,而生姜泻心意在胃中不和,故加辛温以和胃; 甘草泻心意在下利不止与客气上逆,故不欲人参之增气,而须甘草之安中也。 大黄黄连泻心肠,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成氏云∶此虚热也, 与大 黄、黄连以导其虚热。按成氏所谓虚热者,对燥屎而言也。盖邪热入里,与糟粕相结,则为 实热;不与糟粕相结,则为虚热;非阴虚、阳虚之谓。本方以大黄、黄连为剂,而不用枳、 朴等药者,盖以泄热,非以荡实热也。 <目录>卷中 <篇名>白通四逆 属性:白通、四逆,俱用姜、附,俱为扶阳抑阴之剂。而白通意在通阳,故用葱白,凡厥而下 利脉 微者用之;四逆意在救里,故用甘草,凡厥而清谷不止者用之。若通脉四逆,则进而从阳, 以收外散之热;白通加人尿猪胆汁,则退而就阴,以去格拒之寒也。 <目录>卷中 <篇名>麻杏甘石汤 属性: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经腠,而在肺中,故非桂枝所能发。麻、杏辛甘,入肺 散邪 气;肺被邪郁而生热,石膏辛寒,入肺除热气;甘草甘温,安中气,且以助其散邪清热之用 。乃肺脏邪气发喘之的剂也。 <目录>卷中 <篇名>饮证类伤寒 属性: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云云。按此非伤寒症,乃属饮家也。《金匮》云 ;膈 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义。又云∶其人振 振身 动者,必有伏饮。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是也。成氏以为里虚气逆,与 此药和经、益阳、散气,恐未切当。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 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寒,谓寒饮,非寒邪也。此亦痰饮类伤寒症。《活人书》云∶痰饮之 为病,能令人增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 <目录>卷中 <篇名>简误 属性: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疑是汗少则热愈,汗多则便难。太阳篇云∶脉阳微而汗出少 者, 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为亦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 津液,大便因硬也。成氏谓汗少则邪热不尽,又走其津液者,非。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 者, 与麻黄汤。谓脉但浮而不细,嗜卧者,邪犹在外,宜麻黄汤;脉浮细,不嗜卧,而胸满、胁 痛者,邪又在少阳,宜小柴胡汤。非外已解,而又和之、发之之谓也。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 微除 ,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按“麻黄汤 主之”句,当在“此当发其汗”下。谓服麻黄汤已,病虽未除,而又发烦,目瞑;剧者,阳 邪上盛,必将衄血而后解。非既衄血,而又以麻黄汤发之也。然亦须审微、甚而处之。若其 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邪不解者,则仍宜发汗。仲景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是也。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按阳明篇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 烦, 背微恶寒者,白虎汤主之。厥阴篇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审此,本 文当作里有热,表有寒;表寒即手足厥、背恶寒之谓。盖传写之误,不必曲为之解也。 症象阳旦一条,盖即前条之意,而设为问答,中间语意殊无伦次,岂后人之文耶?昔人 读《考工记》,谓不类于周官。余于此条亦云。 下利清谷,汗出,必胀满者,伤其阳而气不行。成氏谓亡津液者,非也。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当作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 物白散。旧本必有误也。既已寒实,何可更用栝蒌、黄连寒药耶? <目录>卷中 <篇名>伤寒杂论 属性: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者,阳邪痹于阳而不散也,故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其痹。 阳邪被抑而未服者,仍当从阳因而去之。此桂枝汤去芍药之意。 病在阳而反下之,邪气被抑而未复,正气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 者, 则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药汤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则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芩黄连汤是 也。 余寇未平,复合为乱;余邪未净,复集为病。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是也。 大下之下之后,复发汗三条,均是汗、下之后。然小便不利者,伤其阴也;振寒脉微细 者, 阴阳俱伤也;昼日烦躁不得卧者,伤阳而不伤阴也。于此见病变之不同。发汗则动经者,无 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也。余谓此条为饮症者,未必谬也。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者,是动其经气也。但阳脉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脉微者, 下之而解,逐坚攻瑕之法。 喘而汗出,有阳气虚脱者,亦有热气内迫者。太阳病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葛 根黄连黄芩汤主之是也。 利水、逐血,为热入膀胱两大法门。利水厘清、温,五苓、猪苓是也;逐血辨微、甚, 桃仁承气、抵当汤丸是也。 青龙汤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热,故麻黄多于石膏;麻杏甘石主清肺热,而兼散肺邪,故 石膏 多于麻黄。桂枝汤主散表邪,故桂枝倍芍药,而益生姜之辛;建中汤主立中气,故芍药倍桂 枝,而益饴糖之甘。品味相同,而君臣异用,表里、补泄,因之各异矣。 太阳转入阳明,其端有二∶一者汗出不彻,邪气不服而传。曰∶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汗 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一者汗出过多,胃中干燥而传。曰∶太阳病,若发汗、若吐、若 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 经邪不能聚,故传入腑,则聚而不传。经邪未变,故恶寒;入腑,则变热而不寒。曰∶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入腑症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气内蒸而津不从也。 痞症表未解者,宜先解表,不可便治其痞。若兼下利不止者,则不拘此例,宜合表里而 并治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 汤主之是也。 阳明津涸,舌干口燥者,不足虑也;若并亡其阳,则殆矣。少阴阳虚,汗出而厥者,不 足虑 也;若并伤其阴,则危矣。是以阳明燥渴,能饮冷者生,不能饮者死;少阴厥逆,舌不干者 生,干者死。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邪自本而之标,自脏而入腑也,虽便血可治。 <目录>卷下 <篇名>制方用药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属性:《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故上下升降而气乃和。古人制方用药,一 本升 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之迹者,宋元以来,东垣一人而已。盖四时之气,春升、夏浮、 秋降、冬沉,而人身之气,莫不由之。然升降浮沉者,气也,其所以升降浮沉者,人之中, 犹天之枢也。今人饥饱、劳役,损伤中气,于是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而发热、困 倦、喘促、痞塞等症见矣。夫内伤之热,非寒可清;气陷之痞,非攻可去。惟阴阳一通,而 寒热自已;上下一交,而痞隔都损。此东垣之学,所以能为举其大欤!李频湖曰∶升降浮沉 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宜辛温,夏宜辛热,长夏宜甘苦辛温,秋宜酸温,冬宜苦寒 。愚谓升降浮沉则顺之者,所以顺天时之气也;寒热温凉则逆之者,所以救气化之过也。李 氏辛甘酸苦之用是已,若春宜温、夏宜热、冬宜寒之谓,是助之也,岂逆之谓哉! <目录>卷下 <篇名>五行问答 属性:客曰∶五行生克之说,非圣人之言也,秦汉术士之所伪撰也。余曰∶于何据也?曰∶《 易》 言八卦,而未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未及生克,是以知其为无据之言也。曰∶子曷不 观诸河图、洛书乎?河图之数∶一、六居下,水也;二、七居上,火也;三、八居左,木也 ;四、九居右,金也;五、十居中,土也。洛书之数∶戴九、履一。一,水之生数也;一之 右七,七,火之成数也;七之右为九,九,金之成数也;九之右为三,三,木之成数也;五 居于中,五,土之成数也。夫河图逆而左旋,以次相生;洛书顺而右转,以次相克。克者反 顺,生者反逆,此造化之妙也。且河图左旋相生,而其对待则皆相克;洛书右转相克,而其 对待则皆相生。是以生机恒寓于消落之中,而生气每藏于盛长之内。生而无克,则有进无退 而气易尽;克而无生,则消者不长而机以穷。生也克也,天地自然之理,莫如其然,而不得 不然者也。子又何疑焉? 曰∶河图、洛书,古未必有此,亦秦汉人所撰,以神其说者乎!曰∶《易》不云乎,河 出图 ,洛出书。圣人则之,何子之不察也?且五行生克,天地之数也;河图、洛书、亦天地之数 也。未有图、书以前,天地之数,昭然已备;即图、书至今不出,而图、书之象,昭然亦备 。图、书可假,天地之数不可假也。夏之暑,肇于春之温,冬之寒,始于秋之凉,气之默运 然也;一阳转而土膏僭动,天气肃而海水西盛,杲日出而霜露立消,凉风至而万木凋落,象 之显呈也。而又何疑于图焉? 曰∶水生于天者也,岂生于金乎?方诸取水,月为水母,月亦生于金乎?水生木,未有木 生于 江湖波涛者!水辅土以生木,而专归之水可乎?曰∶天者,干之体也;月者,金之精也;坤也 者,万物皆致养焉。五行皆不能离土而生,独木然也哉! 曰∶岱石出火,汉井出烟,是土生火也;海中阴晦,波如火燃,是水生火也;火热而水 干, 是火反克水也;水冲而土溃,是水反克土也;丛灶燎原,火亦克木;锄圊耜田,金亦克土。 生克之道,不亦乱而无序乎?曰∶河图、洛书,水上,火下,木东,金西;天地之位,前南 ,后北,左东,右西。其序秩然而不可紊乱者也。其序秩然不可紊乱,则其生、其克,亦循 序旋转而不可紊乱者也。若深井有火,高原出泉,则二气相更之妙耳!火燃水干,水冲土溃 ,则盛衰胜复之常耳!是以穷五行之变则可,以为是即五行之事则不可也。且所谓相克者, 不过制其太过,而使归于平,非斩绝灭竭之谓也。又以抑其浮盛,而使还于根,以为生发之 兆,虽相克而实相成也。若金斫、土掩、火燃、水冲,此立尽之数,岂足语造化生成之妙哉 ! <目录>卷下 <篇名>通一子杂论辨 属性:君火凝命于心,为十二官禀命之生;相火一位于命门,一寄于三焦,为十二经生气之原 。由 是神机不息,而造化成焉,此千古不易之道也。而通一子之言,总言大体,则相火寄在命门 ;析言职守,则脏腑各有君相。若然,则二十官有十二君相矣!五脏六腑将乱而自用,心君 不 其守府乎?曰∶凡以心之神,肺之气,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肾之伎巧变化,皆发见之 神奇,使无君相,何以能此?不知心、肺、脾、肝、胃、胆、肾之能变化出入者,皆禀心之 君火以为主,命门、三焦之相火以为用,犹庶司百职,共禀大君之命而效成于下,岂一脏有 一君相之谓哉?即尔谓脏腑各有相可矣,而谓脏腑各有君可乎?夫立言所以明道,若此者求之 太深,出之反晦,亦贤知之过也。 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者与气俱来,亦渐长渐消,而 为元 气之偶。元神者,元气、元精之灵者也,能变化往来,而为精气之主也。景岳谓无形之火, 神机是也,亦曰元气;无形之水,天癸是也,又曰元精。元精、元气,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 。以神为火,以气为神,以精为无形,以精、气为神所化,语殊未莹。 丹溪之治吞酸,必以黄连为君,而以吴茱萸佐之;治心腹痛症,谓宜倍用山栀,而以炒 干姜 佐之。夫既谓其热,寒之可也,何又并用如此?余谓丹溪所治吞酸、心腹痛,并皆火热郁结 之病。火热则宜清,郁结则宜散,茱萸、干姜,盖资其散,不资其热也;且既曰佐矣,则所 用无多,自无掣肘矛盾之虞,而有相助为理之益。屡试屡验,不可废也。 曰∶头、目、口齿、咽喉等症,方书悉云风热,多以升降并用,逆从兼施,独不虑升者 碍降 ,降者碍升乎?从者碍逆,逆者碍从乎?以愚所见,风热交炽之症,多有挟身中之阴火上从, 而为面赤、足冷者。古方之升降并用者,所以散其外,且以安其内也。若升而无降,则有躁 烦、厥逆之变;降而无升,则有瞀闷、喘逆之忧。不可不知也! 丹溪之所谓阳有余、阴不足者,就血与气言之也;景岳之所谓阳不足、阴有余者,就神 与形言之也。形神切于摄养,气血切于治要,各成一说而已矣。 痢之为病,气闭于下,而火复迫之,是以腹痛里急、糟粕不出而便肠垢也。其源皆由于 暑湿, 与疟病俱发于夏秋。盖伤于经络则成疟,而入于肠脏则为痢也。经络之邪,可散而愈,故治 宜辛苦温之药;肠脏之热非清不愈,故治宜辛苦寒之药。亦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之意。 河间之主用清寒,盖亦有见于此。景岳不审痢病之所从来,而以五脏五行为说,谓惟心可言 火,其余则均不可言火。此但足资辨论而已,岂足补于治要哉! 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 而复 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盖结脉止而即还,不失至数,但少差池耳!代脉止而 不还,越期乃还,有此绝而彼来代之意。此余之所亲历有如是者也。而景岳云∶凡见忽大、 忽小、乍迟、乍数,更变不常者,均谓之代。似此伦乱旧法,未足多也。 上、下、来、去、至、止六字,景岳因滑氏之言,而复传其蕴。而来、去二义,尤为精 切。 曰∶风之与寒,本为同气,但风邪浅而寒邪深,浅属阳而深属阴耳!此言最为明了。 今时皆合并病之名,语详则理确。 曰∶气虚于中,不能达表,非补其气,肌能解乎?血虚于里,不能化液,非补其血,汗 能生 乎?又有火盛而水涸于经者,譬如干锅赤裂,润自何来?但加以水,则郁蒸沛然,而气化四达 。又曰∶或发表,或微解,或温散,或凉散,或补中托里,而为不散之散,或补阴助阴,或 为云蒸雨化之散。此公于发表一法,独能得其精奥,故其言之尽而无敝、确而可守如此。 口眼歪斜之病,按仲景云,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 气引 邪, 僻不遂;及前贤针灸膏摩之法,俱云左歪治右,右歪治左。以余所见,凡手废在左者 ,则口眼歪于右;废在右者,则口眼歪于左。大法散邪养血,往往获愈,若纯施补,则留连 转剧。而景岳乃云以药治者,左右皆宜从补;以艾治者,当从其急处而灸之。余常谓景岳之 学,得于推测者,此类是也。 中风者,风从外入,天地之邪气也;类中风者,风自内生,肝脏之厥气也。肝之生气暴 而病 速,肝气即厥,诸气从之,诸液又从之;诸气化火,诸液化痰,辐凑上焦,流溢经络,如风 雨之骤至,如潮汐之乍涌,而不可挡也。岂特如景岳所谓气血虚而已哉?昔贤于此症,或云 火,或云痰,或云气虚。三者诚俱有之,余惜其终属模糊,而未中肯綮也。 补下治下制以急,大承气之无甘草,肾气丸之有苓、泽,盖谓此也。左归、右归二饮, 亦仿 肾气之意,乃去泽泻之咸,而加甘草之甘,既减下趋之势,更与缓中之权,虽与之归,其可 得乎哉? 补中益气用 、术,其意在求阳也,故加升、柴以引之;补阴益气用地、药,其意在求 阴也 ,而亦用升、柴,是将之燕而越其指也。或曰阴气必资阳气而后升,则是附子、桂心之任, 而非升、柴之轻脱所得而与者已。若谓阴虚而邪留者设,则是古方柴胡四物之例,以为补阴 散邪则可,以为补阴益气则不可也。 柴胡等饮六方,分温、凉、脾、胃、血气、邪气六法,颇尽表法之变。但不得以柴胡一 味印定眼目,学人善师其意可也。 景岳五福饮,于八物汤中去茯苓、川芎之通,芍药之摄,仅参、术、归、地、草五味, 则呆钝不灵矣。而云五脏俱补,既无向导,又失统御,未足法也。 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 以湿 土宜燥,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熟地之补脾,盖补脾之阴耳!若湿胜者,非所宜也。要知 熟地入肾,则补肾阴;入脾,则补脾阴。景岳乃谓地黄是太阳、阳明之药,则泥而不通矣。 一阴、二阴等煎,盖即天一、地二诸数而明其方,故五阴煎为补脾阴之剂,方中不宜更 杂白 术、扁豆、莲肉。盖白术燥脾湿,扁豆、莲肉益脾气,而不能长脾阴也。二阴煎即导赤散加 麦冬、枣仁、元参、黄连清润之品,殊觉有力。 <目录>卷下 <篇名>喻氏春温论辨 属性:喻氏论春温,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例;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为一例;以既 伤于 寒,又不藏精,为一例。愚按《金匮》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大邪漫风,虽大而力微; 小邪户牖隙风,虽小而气锐。以其锐也,故深入在里;以其小也,故藏而不觉。冬伤于寒者 ,冬时所受之寒,本自小而不大,而又以不能蛰藏之故,邪气得以深伏于里;伏之既久,寒 变为热,至春人气升浮,邪气与之俱出,则发热而渴。是以冬伤于寒者,春月温病之由;而 冬不藏精者,又冬时受寒之源耳!嘉言所分三例,其实不过一端,而强为区画,辞愈烦而理 愈晦矣。 寒毒藏于肌肤,此叔和之谬说也。喻氏亦云冬伤于寒,藏于肌肤,感春月之温气而始发 。肌 肤,阳明胃之所主也。愚意肌肤非能藏之地,阳明亦无受寒不发之理,惟少阴为阴,寒邪亦 为 阴,以阴遇阴,故得藏而不发。是以伤寒之邪,自太阳递入三阴;温病之邪,自少阴传出三 阳。岂肌肤与胃之云乎哉? 喻氏云∶仲景治温症,凡用表药,皆以桂枝汤,以示微发于不发之意。又云∶温病二三 日间 ,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深入肾中,领出外邪,则重者愈矣。此喻氏之臆 说,非仲景之旧章也。盖温邪非发散可愈,即有表症,亦岂辛温可发?且桂枝汤为伤寒表病 而里和者设,温症邪从里发,而表且未病,若用桂枝,适足以助温邪而留病气。又温病伏寒 变热,少阴之精已被劫夺,更用辛、附,是绝其本而资之脱也。即曰少阴本寒标热,邪入其 界,非温不散,然而温病之发,寒已变热,其欲出之势,有不待引之而自甚者。其不能出者 ,必皆阴精已涸者也,不然宁有不出者耶?喻氏强引经文,傅会己意,自误误人,不容不辨! 喻氏云∶冬伤于寒者,太阳膀胱主之;冬不藏精者,少阴肾经主之。与两感伤症中,一 日太 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渴而满之例,纤毫不差。愚谓温病有新旧合邪, 而 无表里两感。盖温病是伏气所发,少阴有伏气,太阳而亦能伏气者,未必然也。不能伏,则 感而即发,乃是伤寒,而终非温病矣。 喻氏云∶少阴为阴脏而少血,所以强逼少阴汗者,重则血从耳、目、口、鼻出,而厥竭 可虞 ;轻亦小便不利,而枯涸可待。余每用桂枝,必加生地,以匡芍药之不逮,功效历历可纪。 此论最善,可以稍补前言之失。盖温病之发,阴气先伤,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阴清热之 品参其间,昔贤于葱豉汤加童便,栀豉汤中加生地、麦冬,亦此意也。 又曰∶今人见热胜烦枯之症。而不敢用附子者,恶其以热助热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肾 中阳 气不鼓,津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见。才用附子助阳,则阴精上交于阳位,如釜底加薪,则 釜中之气水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数语亦有至理,惟于温病不能无弊。盖阴凝之枯燥,与 阴竭之枯燥,霄壤悬殊,万一误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 <目录>卷下 <篇名>柯氏《伤寒论翼》辨 属性:柯氏云∶仲景之书,撰同《素问》。《皮部论》云∶阳主外,阴主内。故仲景以三阳主 外, 三阴主内。又曰∶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故仲景又以阳明主内。少阴亦有反 发热者,故仲景于表剂中用附子,是因其渗也。又曰∶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其入于经也 ,从 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故仲景制麻黄附子汤,治发热,脉沉,无里症者,是 从阳部注经之意也;制附子汤,治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是从阴内注于骨 之义也。按《内经》所谓阳主外,阴主内者,是言阳明之阳,以阳明为阳之阖,故出则从阳 而 主外,入则从阴而主内也。所谓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外,以渗于内者,是言少阳之阳,以 少阳为枢为机之地,故在阳者其用反从阴而主内,在阴者其用反从阳而主出,以渗于内。渗 于内,如便液之属,盖从内出外之意也。少 阴亦枢机之地,故其入者反从阳而注于经,其出者反从阴内注于骨也。此《皮部论》之义, 柯氏似此援引,未尽的确。 柯氏援地理兵法,喻病邪之浅深,方药之大小,可谓深切着明。而于兵法又多精义,非 好为夸大者可比。张千秋口陈乌桓兵事,了如指掌,非达识经事,不能如此。 柯氏因阴阳十脉,而立对待正看六法,曲尽其变,几无遁形矣。 太阳膀胱之经,起于足小趾,循股上行,至头,为三阳之表。而寒邪伤人,多自表入, 故太 阳得先受邪,有头项强痛、背疼等症。而柯氏云∶心为太阳,故得外统一身之气血,内行脏 腑之经隧;若膀胱位列下焦,为州都之官,所藏津液,必待上焦之气化而后出,何能外司营 卫,为诸阳主气哉?又曰∶伤寒最多心病,以心当太阳之位也。心为君主,寒为阴邪,君火 不足,寒气得以伤之,所以名为大病。按少阴心经,起于手小指,循臂上行,入缺盆,注心 中。今伤寒初病,不闻有是经所生症者,而邪入心经,变不复见头项强痛等症。夫心以为太 阳之位,则不应无太阳之症,以心为一身之主,不得易膀胱之位;况仲景所谓太阳者,只就 经脉而言,自表邪传经入里,热结膀胱,乃始及于腑。柯氏但知其位卑在下,不得为都会之 地,而不思其经络所过,实为一身之表邪!徇尊卑之名,忘经野之实,亦何取焉?且伤寒虽曰 大病,未必便是死症。若寒邪犯心,水来克火之说,自是寒邪直入心脏之病,而非大概伤寒 在表之病矣。必如其说,则伤寒之病,十无一生,虽救疗之不及,而何有延至十数日之久哉 ? 且以心当太阳之位,则太阳随经入里之邪,将直犯君主,而何以仍归膀胱,为小便不利,为 结血不行?炫新说而变旧章,智者之过也,道其不明矣夫! 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处大肠、小肠交接之间,即阑门也。阑门者,泌别水谷之处,气 通命 门。人之水谷入胃,以次传入小肠,斯时虽已熟腐,而清浊犹未分也;至于阑门,而得命门 之火,薰蒸分布,于是水液渗入膀胱,糟粕下入大肠。入大肠者,以渐而下;入膀胱者,满 而后泻。柯氏乃谓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能入而不能出,必待太阳气化,而溺始出。非也。 果尔,则胞中之水,其渗已多,而犹未溺之时,更于何处可蓄耶?且《内经》所谓气化则能 出者,亦非太阳之气化,乃肺经之气化也。肺经之气化,则膀胱之气亦化,满而后出,虚而 复受;不然,虽满不能出也。是以膀胱虽主津液,而非命门之火蒸之,则不能入;非肺金之 气化,则不能出。不入,则溏泻之病生;不出,则癃闭之病作矣。 <目录>卷下 <篇名>宣明人参白术散方论 属性:宣明人参白术散,治遍身燥湿相搏,玄府致密,遂致忪悸,发渴,饮食减少,不为肌肤 。方 以人参、甘草,甘以益虚也;生地黄润以滋燥;石膏、黄芩、滑石,寒以除热也;白术、茯 苓,燥以除湿也。而意特在湿热,故白术、滑石、石膏数独多焉。其用参、地、甘草者,热 积则真气消,湿聚则坚燥生也。尤妙在薄荷、藿香以行表气,缩砂仁以行里气,表里气通, 而后温可行,热可去,此画龙点睛法也。白术汤方论,与此略同,学人宜究心焉。 <目录>卷下 <篇名>柴胡梅连散罗氏秦艽鳖甲散方论 属性:风劳骨蒸,久而咳嗽吐血,脉来弦数者,柴胡梅连散主之。盖邪气既久积于表里之间而 不退,非 可一汗而去者,故用柴胡之辛散,必兼乌梅之酸收;而久积之风内蕴骨髓者,已变风之体而 为 热,则宜用胡黄连之苦寒以清之。然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新病且然 ,况伏邪乎?故胆以合胆,髓以合骨,薤白之通阳,童便之通怕,而表里肌骨之邪,庶尽出 欤! 罗氏秦艽鳖甲散,与柴胡梅连同意,亦治风劳骨蒸肌热之症。然减前胡之泄气,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