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证类本草 书名: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证类本草》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8%AF%81%E7%B1%BB%E6%9C%AC%E8%8D%89.txt <目录> <篇名>重修本草之记 属性:此书世行久矣,诸家因革不同,今取证类本尤善者为窠模,增以寇氏《衍义》,别本中 方论 有异名者,取其俗称注之目录各条下,俾读者易识。如蚤休云紫河车,假苏云荆芥之类是也 。图像失真者,据所尝见,皆更写之。如竹分淡、苦、堇三种,食盐着古今二法之类是也。 字画谬误,殊关利害。如升斗、疽疸、上下、千十、未末之类,无虑千数;或证以别本,质 以诸书,悉为厘正。疑者阙之,敬俟来哲,仍广其脊行,以便缀缉,庶历久不坏。其间致力 极意,诸所营制,难以具载,不敢一毫苟简,与旧本颇异,故目之曰重修。天下贤士夫以旧 览新,自知矣。 \x泰和甲子下己酉冬日南至晦明轩谨记。\x <目录> <篇名>重修证类本草序 属性:自古人俞穴针石之法不大传,而后世亦鲜有得其妙者,遂专用汤液、丸粒理疾。至于刳 肠、 剖臆、刮骨、续筋之神奇,以为别术所得,终非神农家事。维圣哲审证以制方,因方而见药 ,故方家言盛行,而神农之经不可一朝而舍也。其书大抵源于神农氏。自神农氏而下,名本 草者,固非一家。又有所谓唐本、蜀本者,迄于有宋政和间,天子留意生人,乃命宏儒名医 ,诠定诸家之说,为之图绘,使人验其草木根茎、花实之微,与夫玉石、金土、虫鱼、飞走 之状,以辨其药之真赝而易知,为之类例,使人别其物产,风气之殊宜,君、臣、佐、使之 异用,甘、辛、咸、苦、酸之异味,温、凉、寒、热、缓急、有毒、无毒之不同而易见,其 书始大备而加察焉。行于中州者,旧有解人庞氏本,兵烟荡析之余,所存无几,故人罕得恣 窥。今平阳张君魏卿,惜其浸遂湮坠,乃命工刻梓,实因庞氏本,仍附以寇氏《衍义》,比 之旧本益备而加察焉。书成,过余属为序引,余谓人之所甚重者生也,卫生之资,所甚急者 药也,药之考订,使无以乙乱丙,误用妄投之失者,神农家书也。开卷之际,指掌斯见,政 如止水鉴形,洪钟答响,顾安所逃逐其形声哉?养老慈幼之家,固当家置一本,况业医者之 流乎?然其论著,自梁·陶隐居,唐、宋以来诸人备矣。余言其赘乎?世固有无用之学,无 益之书,余特加张君爱物之周,用心之勤,能为是大有益之书,以暨群生,以图永久,非若 世 酉孟秋望日贻溪麻革信之序。 <目录> <篇名>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 属性:\x中卫大夫康州防御使句当龙德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经提\x \x医学臣曹孝忠奉敕撰\x 成周六典,列医师于天官,聚毒药以共医事。盖虽治道绪余,仁民爱物之意寓焉。圣人 有不 能后也。国朝阐神农书,康济斯民,嘉 中,两命儒臣,图经、补注、训义、剖治,亦已详 矣。而重熙累洽,文物滋盛,士之闻见益广,视前世书,犹可缉熙而赓续者。蜀人唐慎微, 近以医术称,因本草旧经,衍以证类、医方之外,旁摭经史至仙经、道书,下逮百家之说, 兼收并录,其义明,其理博,览之者,可以洞达。臣因侍燕间,亲奉玉音,以谓此书,实可 垂济。乃诏节使臣杨戬总工刊写,继又命臣校正而润色之。臣仰唯圣当天,慈仁在宥,诞 振三坟,跻民寿域,肇设学校,俾革俗弊;复诏天下进以奇方善术,将为《圣济经》,以幸 天下万世。臣以匪才,叨列是职,兢临渊谷。而证类本草诚为治病之总括,又得以厘而正之 ,荣幸深矣。谨奉明诏,钦帅官联,朝夕讲究,删繁缉紊,务底厥理。诸有援引误谬,则 断以经传;字画鄙俚,则正以字说;余或讹戾肴互缮录之不当者,又复随笔刊正,无虑数千 ;遂完然为成书,凡六十余万言,请目以《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云。政和六年九月 一日。中卫大夫、康州防御使、句当龙德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 经提举、太医学臣曹孝忠谨序。 <目录> <篇名>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 属性:毛诗注疏 尚书注疏 礼记注疏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注疏 尔雅注疏 史记 前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南北史 宋书 隋书 唐书 文选 孔子家语 庄子 列子 荀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山海经 说文 通典 素问 巢氏病源 蜀本草 吴氏本草 食疗本草 四声本草 删繁本草 食性本草 唐本草余 南海药谱 药性论 本草性事类 日华子本草 雷公炮炙论 药总诀 陈藏器本草拾遗 药对 张仲景方 圣惠方 千金方 千金翼 千金髓 外台秘要 灵苑方 肘后方 经效方 集验方 斗门方 十全方 广利方 梅师方 范汪方 产宝方 胜金方 广济方 短剧方 葛氏方 玉函方 百一方 鬼遗方 崔氏方 陈巽方 刘氏方 杜壬方 孙兆方 修真方 扁鹊方 塞上方 老唐方 欧阳方 苏恭方 近效方 必效方 成 方 张咏方 姚氏方 深师方 救急方 徐文伯方 崔知悌方 张文仲方 姚和众方 食医心镜 子母秘录 王氏博济 简要济众 御药院方 杨氏产乳 孙用和方 姚大夫方 苏学士方 初虞世方 席延赏方 杨文蔚方 太仓公方 支太医方 高供奉方 杨尧夫方 秦运副方 家传验方 十全博救方 续十全方 新续十全方 金匮玉函方 兵部手集方 张潞大效方 箧中秘宝方 钱氏箧中方 秉闲集效方 韦宙独行方 文潞公药准 服气精义方 小儿宫气方 谭氏小儿方 古今录验方 拾遗诸方 刘禹锡传信方 续传信方 李世绩方 经验后方 孙真人食忌 治劳瘵方 催生诸方 头疼诸方 治疟诸方 治疮诸方 治痢诸方 背痈诸方 治疽诸方 海药 孙兆口诀 崔氏海上集 产书 仙方 金光明经 斗门经 太上八帝玄变经 三洞要录 青霞子 道书八帝圣化经 神仙秘旨 宝藏论 太清服炼灵砂法 丹房镜源 神仙传 东华真人煮石经 明皇杂录 列仙传 马明先生金丹诀 修真秘旨 神异经 叶天师枕中记 酉阳杂俎 异物志 伯夷叔齐外说 朝野佥载 房室经 孙真人枕中记 修真秘诀 广五行记 左慈秘诀 神仙芝草经 夏禹神仙经 灵芝瑞草经 神仙服饵法 太清草木记 太清石壁记 紫灵元君传 感应神仙传 耳珠先生法 黄帝问天老 贾相公牛经 崔豹古今注 孝经援神契 周成王传 鲁定公记 颜氏家训 何晏九州记 秦穆公传 蜀王本记 龙鱼河图 汉武帝内传 魏文帝令 四时纂要 齐民要术 荆楚岁时记 张司空记 续齐谐记 陈承别说 南岳夫人传 崔魏公传 太平广记 天宝遗事 唐武后外传 唐宝臣传 柳宗元传 北梦琐言 杨文公谈苑 宋王微赞 刘元绍书 庾肩吾启 唐李文公集 壶居士传 野人闲话 王莽书 宋齐丘化书 博物志 太阴号 玄中记 徐表南方记 顾含传 李预书 广异记 李畋该闻集 稽神录 归田录 白泽图 狐刚子粉图 洞微志 搜神记 华山记 顾微广州记 南蛮记 南越记 南州记 韩终采药诗 张协赋 江淹颂 茆葶话 本事诗 异术 异苑 典术 楚词 广韵 简文帝劝医文 纂文 本草衍义 凡二百四十七家 <目录> <篇名>卷第一 属性:己酉添加衍义 序例上韩保升云∶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嘉补注总叙 属性: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平帝纪》云∶元始 五 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而英公李世绩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 》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唯梁《七录》载《 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或疑其间所载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 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 医方兴焉。盖上世未着文本,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 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繇是见于经录。然旧经才三卷,药只三百六十五种, 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唐显庆中,监守卫 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表请刊定,乃命司空英国公李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 十 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 等 ,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肪、 王、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板摹行。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 。而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 草》,今亦传行。是书自汉迄今,甫千岁,其间三经撰着,所增药六百余种,收采弥广,可 谓大备。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浸多参校;近之所用,颇亦漏略,宜有纂 录,以备颐生驱疾之用。嘉 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臣)亿、(臣)颂、(臣)洞等, 再加 校正。(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核。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 见 诸方,浩博难究;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尝用, 而太医未闻,向非因事详着,则遗散多矣。乃请因其疏捂,更为补注。应诸家医书、药谱所 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唯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自余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 ,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 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厘改。凡补 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其旧已着见,而意有未完, 后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而易晓;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 ; 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见某书”。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着 先后为次第。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着其所作人名曰“某人”,唯唐、蜀本则曰“ 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 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余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 《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凡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凡开宝所增者 ,亦注其末曰“今附”。凡今所增补,旧经未有者,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凡药旧分上 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 次于水杨之类是也。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 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 之类是也。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出于开宝者, 曰“今注”;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于其端 。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 诸书未见,无所辨证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 ”。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 十二条,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旧着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 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云。 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 三百六十种神农本经 一百八十二种名医别录 一百一十四种唐本先附 一百三十三种今附 一百九十四种有名未用 八十二种新补 一十七种新定 <目录>卷第一 <篇名>本草图经序 属性: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救万民之疾苦,后世师祖,由是本草之学兴焉。汉魏以来,名 医相 继,传其书者,则有吴普、李当之药录,陶隐居、苏恭等注解。国初两诏近(臣),总领上 医 ,兼集诸家之说,则有《开宝重定本草》,其言药之良毒,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 详矣。然而五方物产,风气异宜,名类既多,赝伪难别,以虺床当蘼芜,以荠 乱人参,古 人犹且患之,况今医师所用,皆出于市贾,市贾所得,盖自山野之人,随时采获,无复究其 所从来。以此为疗,欲其中病,不亦远乎?昔唐永徽中,删定本草之外,复有图经相辅而行 ,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而明皇御制又有《天宝单方药图》,皆所以叙物真滥,使 人 易知,原诊处方,有所根据。二书失传且久,散落殆尽,虽鸿都秘府,亦无其本。天宝方书 ,但存一卷,类例粗见,本末可寻。宜乎圣君哲辅,留意于搜辑也。先是诏命儒臣,重校《 神农本草》等凡八书,光禄卿直秘阁(臣)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臣)亿、太常博 士集 贤校理(臣)颂、殿中丞(臣)检、光禄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选,仍领医官秦宗古、 朱有 章等,编绎累年,既而补注本草成书,奏御,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用永徽故事, 重命编述。(臣)禹锡以谓∶考正群书,资众见,则其功易就;论著文本,出异手,则其体 不 一。今天下所上,绘事千名,其解说物类,皆据世医之所闻见,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 专壹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乃以(臣)颂向尝刻意此书,于是建言奏请, 俾专撰述。(臣)颂既被旨,则裒集众说,类聚诠次,粗有条目。其间玉石、金土之名,草 木 、虫鱼之别,有一物而杂出诸郡者,有同名而形类全别者,则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其 梗之细大,华实之荣落,虽与旧说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备,则稍援旧注,以足成文意 ;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若陆英为蒴 花,则据《尔雅 》之训以言之;诸香同本,则用《岭表录异》以证之之类是也。生出郡县,则以《本经》为 先,今时所宜次之。若菟丝生于朝鲜,今则出于冤句;奚毒生于少室,今乃来自三蜀之类是 也。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若赤箭,《本经》但着采根,今乃并取茎苗之类是也 。生于外夷者,则据今传闻,或用书传所载,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于于阗,不究所 得之因,乃用平居诲《行程记》为质之类是也。药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经》为次第。其性 类相近,而人未的识,或出于远方,莫能形似者,但于前条附之,若溲疏附于枸杞,琥珀附 于茯苓之类是也。又古方书所载,简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验,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诸郡医 工所陈经效之药,皆并载其方,用天宝之例也。自余书传所无,今医又不能解,则不敢以臆 说浅见,附会其文,故但阙而不录。又有今医所用,而旧经不载者,并以类次,系于末卷, 曰“本经外类”;其间功用尤着,与旧名附近者,则次于逐条载之,若通脱次于木通,石蛇 次于石蟹之类是也。总二十卷,目录一卷。撰次甫就,将备亲览。恭唯主上,以至仁浓德, 函养生类,一物失所,则为之恻然。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惠,无先医术。蚤岁 屡敕近臣,酬校歧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悯南方蛊惑之妖,于 是作《庆历善救方》以赐之;思下民资用之阙,于是作《简要济众方》以示之。今复广药谱 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物色万殊,指掌斯见;将使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未达 之疑;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太平之致,兹有助焉。(臣)学不该通,职预编述, 仰 奉宸旨,深愧寡闻。 \x嘉 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和颖州军州兼管内劝 \x农及管句开治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x <目录>卷第一 <篇名>开宝重定序 属性: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辩,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 为编 纂。至粱·正白先生陶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 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逮乎有唐,别加参校,增药八百余味,添注为二十一卷。本 经漏功则补之,陶氏误说则证之。然而载历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 、新注,其文互阙;非圣主抚大同之运,永无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尽考传误, 刊 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如笔头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半 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皮,胡桐泪改从于木 类。紫矿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实禽也,由虫鱼部而移焉。橘柚附于果实,食盐附 于光明盐。生姜、干姜,同归一说。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 ,以类相似,从而附之。 仍采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或讨源于别本,或传效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 否。至如突屈白,旧说灰类,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 。自余刊正,不可悉数,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 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记而述之者 ,又为今按。义既刊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 下,传而行焉。 <目录>卷第一 <篇名>唐本序 属性:(礼部郎中孔志约撰) 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 物之 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 ,易愆寒燠之 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舋,成肠胃之眚;风湿侯隙,构手足之灾。机(当作几) 缠 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 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 普济黔首;功侔造化,恩迈财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歧、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 、华、张、吴,振英声于后。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梁·陶景雅好 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 ,与桐、雷众记,颇或 驳与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钟鼎峙 ,闻见阙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 ,冬收云实。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繁蒌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野狼 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 时厥后,以迄于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杜蘅于及己,求 忍冬于络石;舍陟厘而取 藤,退飞廉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 叹。既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恭,摭陶氏之乘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 ,深副圣怀。乃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 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恭详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 ,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 施之君父,逆莫大焉。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 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 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绮焕 ,备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四卷。(臣禹锡等谨按蜀本草序作五 十三卷,及唐英公《进本草表》云∶勒成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 卷,凡五十三卷。又英公序云∶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三卷,据此三者,合作五 十三卷。又据李含光《本草音义》云∶正经二十卷,目录一卷,又别立图二十五卷,目录一 卷,图经七卷,凡五十四卷。二说不同,今并注之。)庶以网罗为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 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王而不朽。 <目录>卷第一 <篇名>梁·陶隐居序 属性: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 心, 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 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天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文 王、孔子、彖、象繇、辞,幽 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岐、黄、彭、扁 , 振杨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 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 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 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作KT ,音糜。)千 不遗 》 《神农本草》三卷。又据《本经》陶序后朱书云∶《本草经》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 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食 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别有序录,明知韩保所云∶承据误本,妄生曲说,今当从三卷为正。) 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云有《桐君采药录》,说 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 ∶普,广陵人也,华佗弟子。撰《本草》一卷。)李当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华佗弟 子 。修神农旧经,而世少行用。)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 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 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 ,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 音轸)物类,兼注铭(音瞑)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 未 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 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莱、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名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 分为 七卷。(唐本注《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外经。班固论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 原 疾病之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唯粱《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 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序云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岂使草木同品 ,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今以序为一卷,例为一卷,玉石三品为三卷,草三品为 六卷,木三品为三卷,禽兽为一卷,虫鱼为一卷,果为一卷,莱为一卷,米谷为一卷,有名 未用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药合八百五十种,三百六十一种“本经”,一百八十 一种“别录”,一百一十五种“新附”,一百九十三种“有名未用”。)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 年者 ,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 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 愈疾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 也。 百 录》之文也,当作墨书矣。盖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遂令后世览之者,捃摭此类 ,以谓非神农之书,乃后人附托之文者,率以此故也。) 上本说如此。今按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猝之效,然而岁月常 服, 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 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 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 故 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云应 地。 凡合和之体,不必偏用之,自随人患,参而共行。但君臣配隶,根据后所说,若单服之者, 所不论尔。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 九佐、使也。 上本说如此,今按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而检 仙经 、世俗者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佐;犹根据 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详用此者益当为善。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譬如列国诸侯 ,虽并得称制,而犹归宗周;臣佐之中,亦当如此。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 ,大黄将军,明其优劣,皆不同秩。自非农歧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其分剂也 。 药有阴阳配合,(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 寻究 其理,并有法象。故毛羽之类,皆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所以空 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 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推之,例可知也。)子母兄弟,(臣禹锡 等谨按蜀本注云∶若榆皮为母,浓朴为子之类是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 有 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 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 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 使者 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凡此七情,合 和视之。) 上本说如此。今按其主疗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 反者 ,服之乃不为害。或能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 为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蒌、干姜,略 举大体如此。其余复有数十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 制尔。其相须、相使者,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共相宣发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 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上本说如此。又有分剂称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 身 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殒命。医者意也, 古之所谓良医者,盖善以意量得其节也。谚云∶俗无良医,枉死者半;拙医疗病,不如不疗 。喻如宰夫,以鳝(音善)鳖为 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云∶“如此 死者,愚医杀之也。”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 入汤 上本说如此。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 察病之源,以为其制也。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上本说如此。按今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 亦无 肯自疗。故桓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今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仓公 有言曰∶“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轻身薄命,不能将慎,三死也。”夫 病之所由来虽多端,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 饥、饱、劳、逸,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疫疠者矣。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 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受此气,传入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病 又相生,故流变遂广。精神者,本宅身以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乱。神既乱矣,则鬼灵斯 入,鬼力渐强,神守稍弱,岂得不致于死乎?古人譬之植杨,斯理当矣。但病亦别有先从鬼 神来者,则宜以祈祷祛之,虽曰可祛,犹因药疗致愈,昔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药疗无 益 者,是则不可祛,晋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鬼神之害则多端,疾病之源唯一种,盖有轻重 者尔。《真诰》中有言曰∶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 之本,而怨咎于神灵乎?当风卧湿, 反责他人于失覆,皆痴人也。夫慎事上者,谓举动之事,必皆慎思;若饮食恣情,阴阳不节 ,最为百 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者,岂得关于神明乎?唯 当勤于药术疗理尔。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上本说如此,按今药中单行一两种有毒物,只如巴豆、甘遂之辈,不可便令至剂尔。如 经所 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 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从此至十,皆 如梧子,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且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邪?凡此之类, 皆须量宜。(臣禹锡等谨按唐本旧云∶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大 ;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兔屎。注云∶谨按∶兔屎大于梧子,等差不类,今以胡豆替小豆, 小豆替大豆,大豆替兔屎,以为折衷。)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 湿以 上本说如此,又按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 男女 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疗寡妇、尼僧,异乎妻外家,此是达其性怀之所 致也。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 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上本说如此。按其非但药性之多方,其节适早晚,复须条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后 食 ”,盖此义也。又有须酒服者、饮服者、冷服者、暖服者。服汤则有疏、有数,煮汤则有生 、有熟,各有法用,并宜审详尔。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 、下痢,大 小便 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 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 (乌卧切)折,痈肿、恶疮,痔 、瘿瘤;男子五劳七 伤 ,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 各宜根据端绪以取之。 上本说如此。按今药之所主,只说病之一名,假令中风,乃有数十种,伤寒证候,亦有 二十 余条,更复就中求其类例,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合诸证,以合药尔。病之 变状,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 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 药性。唯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根据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 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代以来,有张苗、宫泰 、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 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谟、商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 ,齐有尚书褚澄、徐文伯、嗣伯群从兄弟,疗病亦十愈其八九。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 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乎?或时用别药,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范汪方》百余卷,及葛 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经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 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齑,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菘,而为金疮所秘。此盖 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封矣。颜光禄亦云∶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 主。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炼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 道为先。用药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犹如粱、肉,主于济命,华夷禽兽 ,皆共仰资。其为主理即同,其为性灵则异尔。大略所用不多,远至二十余物,或单行数种 ,便致大益,是其服食岁月深积。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觉便止,故能臻其所极 ,以致遐龄,岂但充体愈疾而已哉。今庸医处疗,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 或遇其所忆,便揽笔疏之,俄然戴面,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 两参差,亦不以为疑脱。或偶尔值瘥,则自信方验;若旬月未瘳,则言病源深结。了不反求 诸已,详思得失,虚构声称,多纳金帛,非唯在显宜责,固将居幽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 国礼服,若详用乖越者,犹可矣,止于事迹非宜尔。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千 乘之君,百金之长,何不深思戒慎邪?昔许太子侍药不尝,招弑君之恶;季孙馈药,仲尼有 未达之辞,知其药性之不可轻信也,晋时有一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异 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 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之此言,可为仁识,足为龟镜矣。按《论语》云∶人而无 恒,不可以作巫医。明此二法,不可以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 成 良医。盖谓学功须深故也。复患今之承藉者,多恃KT 名价,亦不能精心研习,实为可惜。 虚 传声美,闻风竞往,自有新学该明,而名称未播,贵胜以为始习,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谅 可惜也。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事。余祖世以来,务敦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 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护家门,傍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凡 所救活,数百千人。自余投缨宅岭,犹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觉欣欣。今亦撰方三卷,并《 效验方》五卷,又补葛氏《肘后方》三卷。盖欲承嗣善业,令诸子侄,不敢失坠,可以辅身 济物者也。 今按诸药采造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采,不复具论其事,唯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 下。 按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尔。江东以 来, 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 ,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非复精者。且 市 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上党人参,世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俗相竞,不能 多备,诸族故往往遗漏。今之所存,二百许种尔。众医都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 ,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钟乳醋煮令白,细辛水 渍使直,黄 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有此等,皆非事 实,俗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末如之何。又根据方分药,不量剥除。只如远志、牡丹 ,才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皆不复相应,病家唯根据此用, 不知更秤取足。又王公贵胜,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换。乃有紫石英 、丹砂吞出洗取,一片动经十数过卖。诸有此例,巧伪百端,虽复监检,终不能觉。以此疗 病,固难即效,如斯并是药家之盈虚,不得咎医人之浅拙也。 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 初津 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 , 秋宁宜晚,花、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尔。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根据本文也。经说阴干 者,谓就六甲阴中干之。又根据遁甲法,甲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实谓不 必然,正是不露日曝,于卷影处干之尔。所以亦有云曝干故也。若幸可两用,益当为善。( 今按本草采药阴干者,皆多恶。至如鹿茸,经称阴干,皆悉烂令坏。今火干易 得且良。草木根苗,阴之皆恶。九月以前采者,悉宜日干;十月以后采者,阴干乃好。)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 斤。虽有子谷 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根据此用之。(臣禹锡等谨按唐本又云∶但古 秤 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 ,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 者耳。)今方家所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 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根据度用之。汤酒之中,无等分也。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 散取 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 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 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纳散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尔。今人分药, 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尔。如黍粟亦然,以 十六 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是也,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 ,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 准之。(唐本注云∶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若鸡子黄者,准四十 丸。今弹丸同鸡子黄,此甚不等。)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 (方汝切)咀(子与切)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 末,此于 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 咀 者。乃得无末,而又粒片调和也(唐本注云∶ 咀,正谓商量斟酌之,余解皆理外生精尔。 臣禹锡等看详 咀,即上文细切之义,非商量斟酌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湿药, 如天 门冬、干地黄辈,皆先切,曝,独捣令偏碎,更出细擘,曝干。若逢阴雨,亦以微火烘(火 工切)之,既燥,小停,冷,乃捣之。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称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也。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易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不泥。其 石药 ,亦用细绢筛令如丸者。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 为佳也。 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雄黄、 朱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根据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 此为 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用新 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 (鱼靳切)浊,纸覆令密。温汤勿令铛器中有水气,于熟汤 上煮,令暖亦好。服汤宁令小沸热易下,冷则呕涌。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 必悉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 不必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可当根据此用,皆 应先 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 (祖对切,时者,周时也,从 今旦 明旦。亦有只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 之,使沸静良久乃止,宁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 亦令小黄色为度。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 亦可酒煮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敷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面,须绞膏毕乃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 使沉聚在下不调也。有水银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尔。 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锉。作汤者,先以水浸令淹浃,密覆一宿。明旦煮汤,临熟乃 内汤 中,又煮两、三沸,便绞出,则势力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凡汤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人 烦。 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锉之;小草、瞿麦五分锉之;细辛、白前三分锉之;丸散膏中, 则细锉也。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栀子、栝蒌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破,山茱萸、五 味子 、蕤核、决明子之类是也。细花之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 。米麦豆辈,亦完用之。诸虫,先微炙之,唯螵蛸当中破炙之。生姜、射干皆薄切之。芒硝 、饴糖、阿胶皆须绞汤毕,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 凡用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其皮,刮去心, 不尔 ,令人闷。石韦刮去毛。辛夷去毛及心。鬼箭削取羽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瓤,亦 炙之。椒去实于铛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矾石于瓦上若铁物中,熬令沸,汁尽即止。 石皆以黄土泥包使燥,烧之半日,令熟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镑刮作屑。诸齿骨并炙捣碎 之。皂荚去皮、子炙之。 凡汤并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 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称 之 。唯姜附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皮乃称之,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处黑尖处令 尽。 凡汤酒丸散膏中,用半夏皆且完,用热汤洗去上滑,以手挪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 令滑 尽。不尔,戟人咽喉。旧方云二十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煮之,一、两沸一易水,如 此三、四过,仍挪洗毕,便曝干;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称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 曝燥,乃称之。 凡丸散用阿胶,皆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沸处,更炙之。 凡丸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若用熟艾,先细擘,合诸药捣,令散。不可 筛者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 凡丸散用巴豆、杏仁、桃仁、葶苈、胡麻诸有膏腻药,皆先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 (莫结 切)视泯泯尔,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仍复都以轻疏绢筛度之,须尽 ,又纳臼中,根据法捣数百杵也。汤膏中用,亦有熬之者,虽生并捣破之。 凡用桂心、浓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称之。茯 苓、 猪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紫菀洗去土皆毕,乃称之; 薤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茵芋、泽兰,皆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 皆除根毛;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熬之。 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乃称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 若干 枣有大小,三枚准一两。云干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者,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者,五两为 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 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 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 以 <目录>卷第一 <篇名>上合药分剂料理法则 属性:臣禹锡等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序例如后。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 疾, 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 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 节 气早晚,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此实浮惑,聊更审其 冷热,记增损之主尔。虚劳而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蕤。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 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冷,加当 归、芎 、干姜。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苁蓉、巴戟天。虚而大热,加黄芩、天门冬。虚 而多忘,加茯神、远志。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沙参、紫石英、小草,若冷,则用紫石英 、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冷不热皆用之。虚而口干,加麦门冬、知母。虚而吸 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 磁石、杜仲。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虚而劳,小便赤,加黄芩。虚而客 热,加地骨皮、白水黄 (白水,地名。)虚而冷,用陇西黄 。虚而痰、复有气,用生姜、 半夏、枳实。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 虚而小肠不利,加茯苓、泽泻。虚而损 、溺白,加浓朴。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叙增损之一隅。夫 处方者宜准此。 凡诸药子仁,皆去皮尖及双仁者,仍切之。 凡乌梅皆去核,入丸散,熬之。大枣擘去核。 凡用麦 、曲、大豆黄卷、泽兰、芜荑、僵蚕、干漆、蜂房,皆微炒。 凡汤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蒲黄、丹砂,须熟末如粉,临服纳汤中, 搅令 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唯赤者。 凡石蟹,皆以槌极打令碎,乃入臼;不尔,捣,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汤酒,拍碎用 之。 凡菟丝子,暖汤淘汰去沙土,干,漉,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曝,微白,皆捣之;不尽 者,更以酒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 凡斑猫等诸虫,皆去足翅微熬,用牡蛎熬令黄。 凡诸汤用酒者,皆临熟下之。 凡用银屑,以水银和成泥。 凡用钟乳等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炼,务令极细。 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而《本经》 都 不言之,后人亦所未述,遂令调合汤丸,有昧于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去滞,即通草、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泄可去闭,即葶苈 、大黄之属是也。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属是也。 涩可去脱,即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属是也。燥可去湿,即桑白 皮 、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去枯,即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 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矣。 凡五方之气,俱能损人,人生其中,即随气受疾。虽习成其性,亦各有所资,乃天生万 物以 与人,亦人穷急以致物。今岭南多毒,足解毒药之物,即金蛇、白药之属是也。江湖多气, 足破气之物,即姜、橘、吴茱萸之属是也。寒温不节,足疗温之药,即柴胡、麻黄之属是也 。 凉气多风,足理风之物,即防风、独活之属是也。湿气多痹,足主痹之物,即鱼、鳖、螺、 蚬之属是也。阴气多血,足主血之物,即地锦、石血之属是也。岭气多瘴,足主瘴之物,即 常山、盐麸、涪醋之属是也。石气多毒,足主毒之物,即犀角、麝香、羚羊角之属是也。水 气多痢,足主痢之物,即黄连、黄柏之属是也。野气多蛊,足主蛊之物,即 荷、茜根之属 是也。沙气多狐,足主短狐之物,即 、 之属是也。大略如此,各随所生,中央气交 ,兼有诸病,故医人之疗,亦随方之能;若易地而居,即致乖舛矣。故古方或多补养,或多 导泄,或众味,或单行。补养即去风,导泄即去气,众味则贵要,单行乃贫下。岂前贤之偏 有所好,或复用不遂其宜耳。 <目录>卷第一 <篇名>补注所引书传 属性:《补注本草》所引书传∶内医书十六家,援据最多。今取撰人名氏,及略述义例,附于 末卷 《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六年,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 王 、吴复圭、王光 、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详校诸本,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颇有刊 正别名及增益品目,马志为之注解,仍命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翰林学士卢多逊等刊定, 凡二十卷。御制序,镂板于国子监。) 《开宝重定本草》∶(开宝七年,诏以新定本草所释药类,或有未允。又命刘翰、马志等 重 详定,颇有增损,仍命翰林学士李 、知制诰王 、扈蒙等重看详,凡神农所说,以白字别 之;名医所传,即以墨字。并目录,共二十一卷。) 《唐新修本草》∶(唐·司空英国公李绩等奉敕修。初,陶隐居因《神农本经》三卷,增 修 为七卷。显庆中,监门府长史苏恭表请修定,因命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尚药奉御许孝崇与 苏恭等二十二人重广定为二十卷,今谓之《唐本草》。) 《蜀重广英公本草》∶(伪蜀·翰林学士韩保升等,与诸医工取《唐本草》并图经相参校, 更加删定,稍增注释,孟昶自为序。凡二十卷,今谓之《蜀本草》。) 《吴氏本草》∶(魏·广陵人吴普撰。普,华佗弟子,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 唐 为详 《药总诀》∶(梁·陶隐居撰,论次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 凡二卷。一本题云《药像 诀》不着撰人名氏,文本并相类。) 《药性论》∶(不着撰人名氏,集众药品类,分其性味、君臣、主病之效,凡四卷。一本 题曰∶陶隐居撰。然所记药性、功状,与本草有相戾者,疑非隐居所为。) 《药对》∶(北齐·尚书令、西阳王徐之才撰。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 及 《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百二十七 条, 《本草拾遗》(唐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尉陈藏器撰。以《神农本经》虽有陶、苏补集 之说 《四声本草》∶(唐·兰陵处士,萧炳撰。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 凡五卷。前进士王收撰序。) 《删繁本草》∶(唐·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杨损之撰。以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 看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为五卷。不着年代,疑开元后人。) 《本草性事类》∶(京兆医工杜善方撰。不详何代人,以本草药名随类解释,删去重复, 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共一卷。) 《南海药谱》∶(不着撰人名氏,杂记南方药所产郡县,及疗疾之验,颇无伦次。似唐末 人所作,凡二卷。) 《食性本草》(为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撰。以古有食医之官,因食养以治百 病, 取《神农本经》洎陶隐居、苏恭、孟诜、陈藏器诸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己说;又载食 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集贤殿学士徐锴为之序。) 《日华子诸家本草》∶(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 草 <目录>卷第一 <篇名>林枢密重广本草图经序 属性: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兵之形易见,善用者,能以其所以 杀者 生人。药之性难穷,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杀人。吁!可畏哉!寒、热、温、凉,辛、 甘 《囊中》、《千金》之所传,《外台》之所秘,其为方,不知其几何。由是言之,则非独察 脉、用方之为难,而辨药最其难者。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飞潜动植之广且众也。风气不同 ,南北不通,或非中国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伪无逃于指掌之间,则本草、图 经二者,何可须臾离也。世所传,曰《神农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离以为七,唐·苏恭 、 李绩之徒,又附益为二十卷,别图药形以为经,其书略备矣。开宝中,太祖皇帝命卢多逊等 ,考验得失,增药尤多,号为《开宝本草》。仁宗皇帝嘉 初,又使掌禹锡、林亿、苏颂、 张洞为之补注,因唐图经别为绘画,复增药至千有余种。于是收拾遗逸,订正讹缪,刊在有 司,布之天下,其为寿养生人之术,无一不具。然世之医者,习故守陋,妄意穿凿,操数汤 剂,幸而数中,自谓足以应无穷之病;诘其论说,则漠然不知。顾本草与图经,殆虚文耳。 况偏州下邑,虽有愿见者,何所售之。阆中陈氏子承,少好学,尤喜于医,该通诸家之说, 尝患二书传者不博,而学人不兼有也;乃合为一,又附以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列为二十 三卷,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书着其说,图见其形,一启帙而两得之。不待至 乎殊方绝域,山巅水涯,而品类万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谈与地者,观于职方,阅战具者之 入武库也。承之先世为将相,欧阳子所谓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孙。少孤,奉其母江淮间,闭 门蔬食以为养,君子称其孝。间有奇疾,众医愕眙,不知所出,承徐察其脉,曰∶当投某剂 ,某刻良愈,无不然者。然则承之学,虽出于图书,而精识超绝兹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 臾区、岐伯远矣,吾不得而知也。其视秦越人、淳于仓公、华佗辈为何如?识者当能知之。 元七年四月朔。左朝请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 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长乐林希序 <目录>卷第一 <篇名>雷公炮炙论序 属性: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宁分相制。只如 毛(今盐草也。)沾溺, 立销班 肿之毒;象胆挥粘,乃知药有情异。 鱼插树,立便干枯;用狗涂之,(以犬胆灌之,插鱼 处,立如故也。)却当荣盛。无名(无名异,形似玉柳石,又如锻石味别。)止楚,截指而似 去甲毛。圣石开盲,明目而如云离日。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头止血,尾破血 。)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据。弊 淡卤,(常使者甑中 ,能淡盐味。)如酒沾交。(今蜜枳 缴枝,又云交加枝。)铁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经鹤粪,化作尘飞。 见橘花似髓。断弦折 剑,遇鸾血而如初;(以鸾血炼作胶,粘折处,铁物永不断。)海竭江枯,投游波(燕子是也 。)而立泛。令铅拒火,须仗修天;(今呼为补天石。)如要形坚,岂忘紫背。(有紫背天葵, 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坚铅形。)留砒住鼎,全赖宗心。(别有宗心草,今呼石竹, 不是食者棕,恐误。其草出 州,生处多虫兽。)雌得芹花,(其草名为立起,其形如芍药, 花色青,可长三尺以来,叶上黄斑色,味苦涩,堪用,煮雌黄立住火。)立便成庚; 遇赤 须,(其草名赤须,今呼为虎须草是,用煮 砂,即生火验。)永留金鼎。水中生火,非 KT髓 而莫能;(海中有兽名曰KT ,以髓入在油中,其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喷之 即 ,勿于屋下收。)长齿生牙赖雄鼠之骨末。(其齿若折,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 折处,齿立生如故。)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眉发堕落者,以生半夏茎炼之,取涎涂发 落处,立生。目辟眼KT ,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是也。其叶有雄雌,三叶为雄,五叶为 雌 ,须使五药者,作末酒浸饮之,其目者正。)脚生肉 , 系菪根;(脚有肉 者,取莨菪根 ,于 带上系之,感应永不痛。)囊皱旋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萆 一件服之,永 不夜起也。)体寒腹大,全赖鸬 ;(若患腹大如鼓。米饮调鸬 末服,立枯如故也。)血泛 经过,饮调瓜子。(甜瓜子内仁捣作末,去油,饮调服之,立绝。)咳逆数数,酒服熟雄;( 天雄炮过,以酒调一钱匕服,立定也。)遍体疹风,冷调生侧。(附子傍生者曰侧子,作末, 冷酒服,立瘥也。)肠虚泻痢,须假草零;(捣五倍子作末,以熟水下之,立止也。)久渴心 烦,宜投竹沥,除症去块,全仗硝 ;(硝、 即 砂、硝石二味。于乳钵中研作粉,同锻 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觞,须煎芦朴。(不食者,并饮酒少者,煎逆水芦根并浓朴二味 ,汤服。)强筋健骨,须是苁鳝;(苁蓉并鳝鱼二味,作末,以黄精汁丸服之,可力倍常十也 。出《干宁记》宰。)驻色延年,精蒸神锦。(出颜色,服黄精自然汁拌细研神锦,于柳木 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颜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知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