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针灸聚英 书名:针灸聚英 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八年 年份:公元1529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针灸聚英》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9%92%88%E7%81%B8%E8%81%9A%E8%8B%B1 <目录> <篇名>引 属性:扁鹊有言。疾在腠理。熨 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是 针灸 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热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 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 。医之良也。思得师指而艰其人。求之远近。以针鸣者。各出编集标幽、玉龙、肘后、流注 、神应等书。其于捻针补泻。尚戾越人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说。复取素、难而研精之。旁 究诸家。又知素、难为医之鼻祖。犹易为揲蓍求卦之原。诸家医流。如以钱掷甲子起卦。勾 陈玄武。 蛇龙虎断吉凶。似易而乱易也。后世针灸亦若是尔。呜呼。不溯其原。则昧夫古 人立法之善。故尝集节要一书矣。不穷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 故狃近者。犹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诗变而骚。君子取之。郡县者。封建之变 。租庸者。井田之变。后人因之。固足以经国治世。奚怪于针灸之变法哉。奚是古非今为哉 。岂知封建井田变。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针灸变。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 而可因。则彼放荡逾闲者。可以为礼。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为乐。以之移风易 俗哉。夫易谓穷斯变通久。素、难者。垂之万世而无弊。不可谓穷。不容于变而自通且久也 。周子谓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然则不学古医。不变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 者。未之有也。兹续编诸家而折衷以素、难之旨。夫然后前人之法。今时之弊。司命者知所 去取矣。 \x时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识\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今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 一此书以经络 穴类聚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为二卷。诸论针艾法为三卷。各歌赋为四 卷。间或发挥一二。 一周身尺寸已详于前集素难节要。今止绘图各分写于上。以便准量取穴。 一经络俱属于五脏六腑。今绘其图于经络之前者。知外有是经。则内属是脏腑也。 一明堂针灸、铜人、千金翼诸书。拘头面腹手足分列 穴。殊无经络起止次序。今以滑 氏十四经发挥、金兰循经经络绘图。每经自始至终。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一资生经立诸病目。以各 穴分属。似难于阅。今以各经 穴为主。以主某病分属之。 仿神农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药性随于后。 一各经 穴。或有原缺者仍旧。 一标幽、玉龙、肘后诸歌赋。今医家皆谓其易于记诵。然专事于此。则针灸亦狭矣。姑 集于末卷。以备参阅。 一奇经八脉、十二络脉、八会脉、原募穴。虽备于本经络。复表章于后。以便分别。 一前人着取穴捷法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一取穴法有未明者。窃议一二。 一针灸书惟明堂、铜人、千金、济生拔萃、窦氏流注、子午尽好。其余愈出愈下。不合 素问、难经者多。各附以发挥。 一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亦不能载。今于脾胃论中表章于此。 一素、难井荥俞经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克。故不能行。今以诸经是动所生病补泻生 克。细为制定。以便针刺。 一各书有关于论针灸。备录于卷末。 一济生拔萃于十二经井荥俞经合穴。萃集各书主治病证。其余 穴。则未之及。故今仿 其例。亦据铜人、千金、明堂、外台而补辑之。 一经络悉根据十四经发挥流注交接次第。 穴亦根据之。比之铜人等书有繁杂空穴。皆不增 入。一各空穴下分寸。针浅深。艾壮多少。俱备录。以便四时取用。明堂经则曰明堂。资生经则 曰资生。千金翼则曰千金。明堂下经则曰明下。或曰下经。外台秘要则曰外台。俱省文尔。 一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也。今类聚各书歌赋。置之末卷。 <目录>卷一上 <篇名>五脏六腑 属性:脊骨二十一节。大椎三节。至尾 共二十四节。〔素问〕 肺附三椎 心附五椎 肝附九椎 脾附十一椎 肾附十四椎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肠上 小肠在脐上 大肠当脐 胆在肝之短叶间 膀胱在肾下〔俱难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难经〕 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泻而不藏。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 泻者。是为六腑。 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传化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 以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 \r脏腑之图\pj-j1.bmp\r \r图\pj-j2.bmp\r \r图\pj-j3.bmp\r \r图\pj-j4.bmp\r <目录>卷一上 <篇名>仰人尺寸 属性:\r仰人尺寸\pj-j5.bmp\r <目录>卷一上 <篇名>伏人尺寸 属性:\r伏人尺寸\pj-j6.bmp\r <目录>卷一上 <篇名>手足阴阳流注 属性: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三阴谓太阴、厥阴、少阴。三阳谓阳明太阳、少阳也。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合为 十二经也。详见脉诀。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袤行体者而 言也。(袤音谋。言相去也) 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入腹。 手三阴从藏走至手。谓手太阴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阴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 太阳起小指之端。至目内 。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 。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谓足 阳明起于鼻。至入中指内间。足太阳起目内 。至小指外侧端。足少阳起目锐 。至入小指 次指间。足三阴从足入腹。谓足太阴起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足少阴起足心。至属肾络膀 胱。足厥阴起大指聚毛。至属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入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散舌下 。少阴复从肾挟舌本。厥阴乃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 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循胸出胁。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 。然厥阴则又上出于巅。盖厥阴阴之尽者也。所以然者。示阴无可尽之理。犹易之硕果不 食。示阳无可尽之义也。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之阴阳。以藏象言。气无形。而藏象有质 。气阳而质阴也。然则无形者贵乎阳。有质者贵乎阴欤。 脉络传注。周流不息。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系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 之交 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 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 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 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 。而交于足太 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 者 。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 。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 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 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也。 通结上文。以起下文之义。经脉之流行不息。所以营运血气。流通阴阳。以荣养于身者 也。不言络脉者。举经以该之。 其始(平旦寅时)从中焦注手太阴、(肺)阳明。(大肠卯时注此)阳明注足阳明、(胃辰时 注此 膀胱申时注此)少阴。(肾酉时注此)少阴注手心主厥阴、(心包络戌时注此)少阳。(三焦亥时 注此)少阳注足少阳、(胆子时注此)厥阴。(肝丑时注此)厥阴复注手太阴。(明日寅时) 始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句)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气、营气。纪、统纪也。承上文而言。经脉之行。其始则起自中焦。其气则常以平旦为 纪也。营气常以平旦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气则血行可知 。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 止。与天同一营运也。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营卫。 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 。而复会于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其营气盈缩。当何 如。然。漏水刻虽有长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 <目录>卷一上 <篇名>中指同身寸法 属性: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竹量则易折。用 蜡纸则粘手不便。用绳则有伸缩不准。用稻秆心则易得而有准。 \r中指同身寸图\pj-j7.bmp\r \r肺肝图\pj-j8.bmp\r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 列。 者。方一寸为一两。今按权衡度量。起于黄钟。古之一两。今之四钱强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 谷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 地为 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素问〕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素问〕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肺气通鼻。鼻和。则知香臭矣。〔难经〕 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时则梦见兵刃血战。(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鹅毛。不欲如盐。〔素问〕 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 阴与 复沉者。辛当归庚。物极则反也。肺气绝。则皮毛焦。肺气行于皮毛。气弗荣。则皮毛焦。皮 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 丁日死。〔俱难经〕 <目录>卷一上 <篇名>手太阴肺经 属性:\r手太阴肺经\pj-j9.bmp\r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起、发也。络、绕也。还、复也。循、巡也。又根据也。沿也。属、会也。中焦者。在胃 中脘 。在脐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与脊胁周遭相着。所以遮隔浊气 。不使上熏心肺也。手太阴起中焦。受足厥阴之交也。由是循任脉之外。足少阴经脉之里。 以次下行。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绕络大肠。手太阴、阳明相为表里也。乃复行本经之外 。上循胃口。迤逦上膈。而属会于肺。荣气有所归于本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于肺。肩下胁上际曰腋。膊下对腋处为 。肩肘之间 也。 尽处为肘。肘、臂节也。自肺脏循肺系出而横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 。下循 内。历天府、侠白。行手少阴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泽穴也。盖手少阴循 臂 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 臂出中指之端。手太阴则行乎二经之前也。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句)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后高骨傍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曰鱼、曰鱼 际云 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至少商穴而终也。端、杪也。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臂骨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为络。本经终于出大指之端矣。此则从腕后列缺 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交于手阳明也。 是经多气少血。平旦寅时气血注此。受足厥阴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手之 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中府(一名膺俞)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 、犹 以壮人为法也。)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 。咳逆上气。肺系急 。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 。飞尸遁疰。瘿瘤。 云门 巨骨下。侠气户傍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脉两旁相去各六 寸。 气。气上冲心。胸胁彻背痛。喉痹。肩背痛。臂不得举。瘿气。 天府 腋下三寸。臂 内廉动脉陷中。以鼻取之。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气。铜人。 针四 肝脉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飞尸恶疰。鬼语遁下。喘 不得息。疟寒热。目眩。远视KT KT 。瘿气。 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心痛短气。干呕烦满。 尺泽 肘中约纹上动脉中。甄权云。屈肘横纹筋骨罅陷中。手太阴肺脉所入为合。水。 肺实 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溺色变。卒遗失无度。面 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洒淅寒热。风痹。 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呕吐。口舌 干。咳嗽唾浊。 疟。四肢腹暴肿。臂寒短气。心痛。肺胀膨膨。缺盆中痛。心烦闷乱。少 气不足以息。劳热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上气喘满。腰脊强痛。肺积息奔。小儿慢惊 风。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难。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痛。头痛。 列缺 手太阴络。别走阳明。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罅中。 铜人 。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 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尸厥寒厥。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补之。 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 脉见者。俗谓 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 高阳生哉。 经渠 寸口陷中。肺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禁灸。 灸伤 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俞。土。肺虚补之。难经曰。脉会太渊 。曰。脉病治此。平旦寅时气血从此始。故曰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铜人。 灸三壮。针一分。素注。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 冤不得眠。肺胀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眼痛。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 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咳血呕血。振寒咽干。 狂言口 。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鱼际 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云散脉中。肺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一分。留三呼。 明堂 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肢 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东垣曰。胃气下溜。五 脏气皆乱。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鱼际。足少阴俞。 少商 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肺脉所出为井。木。铜人。针一 分。 心善 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 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食不下。膨膨。 手挛指痛。掌热。寒栗鼓颔。喉中鸣。小儿乳蛾。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 。水粒不下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热也。 按难经曰。诸井者。肌肉浅薄。不足为使也刺井者。当刺荥。甄权写井而疗喉痹。杜宝 善类聚井穴。主治病证者。难经曰。井主心下满。又曰。春刺井。盖并行而不悖也。 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 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 寡不 。当别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势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疗。当用此一穴。若诸书皆禁针灸 。则断不可用矣。针浅深。艾多少。则以素问十二经浅深刺法为主。诸书相参互用之。不可 偏废也。经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浅。故在春夏与瘦人。当从浅刺。 秋冬与肥人。当从深刺。又曰。陷下则灸之。陷下不甚者。灸当从少。陷下甚者。灸当从多 。又寒凉之月。火气衰。灸当从多。温暑之月。火气旺。灸当从少。又肌肉浅薄 穴。刺浅 艾少。肌肉深浓 穴。刺深艾多。又春与夏不同。秋与冬不同。肥瘦有适中者。有过肥而臃 肿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执一论也。又大人与小儿。刺浅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头面及小儿宜毫针。艾炷如小麦也。 \r小肠腑图\pj-j10.bmp\r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 七升半。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白肠。〔俱素问〕 五脏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然。经言心荣肺卫。通 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难经〕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目录>卷一上 <篇名>手阳明大肠经 属性:\r手阳明大肠经\pj-j11.bmp\r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手阳明大肠经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里。阳脉行手足 之表 、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复上入阳 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 自阳 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 外前 廉。历肘 、五里、臂 。络 会。上肩至肩 穴也。 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 肩端两骨间为 骨。肩胛上际会处为天柱骨。出 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会上 。会于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分。会属于大肠也 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 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口前小者为齿。其支别者。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 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为人中。既入齿缝。复出夹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脉之右。右 脉之左。上挟鼻孔。循禾 、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 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阴阳。 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商阳(一名绝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 。灸 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 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 人。 黄。口干口 。急食不通。伤寒水结。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阳明、 少阴之荥俞二间、三间。 三间(一名少谷) 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 留三 。气喘。目 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 。针 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 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按合谷妇人妊 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 (一名中魁) 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 留七 疾。寒咳。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 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 灸五 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鬲。补之。 温溜(一名逆注 一名池头)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 人。 。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 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锐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二呼。灸三壮。主飧泄 。劳 。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 涎出。乳痈。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主小便难、黄赤 。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针二分。主霍 乱遗失。失音。齿痛。颊颔肿。瘰 。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 。手足不随。 曲池 肘外辅骨。屈肘两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 针五 余日。更灸止二百。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 。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 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螈 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 妇人经脉不通。 肘 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风劳嗜卧。臂痛不举。肩重腋急。 肘臂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主风劳惊恐。吐血 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 。 臂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阳明络。 手足太 过三五分。主臂细无力。臂痛不得向头。瘰 。颈项拘急。 肩 (一名中肩井 一名扁骨) 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 。足 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 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 。留六呼。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 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 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 热。诸瘿气。唐、鲁州刺史厍狄钦风痹。不得挽弓。甄权使钦彀弓矢向堋立。针肩 。针进 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跷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 明堂 正卧。明下。灸三壮。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 壮。主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鸣。 扶突(一名水穴) 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铜人 哽。 禾 (一名长颊) 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尸厥及口不可开 。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 迎香 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阳明、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留三呼。不 宜灸 多涕。鼽衄有疮。鼻有息肉。 \r胃腑图\pj-j12.bmp\r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径五寸。纡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 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 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两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 。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东垣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中焦。用补 中益 胃热善消。脾病不化也。又曰。脾胃不和。九窍不通。 <目录>卷一上 <篇名>足阳明胃经 属性:\r足阳明胃经\pj-j13.bmp\r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 。下交承浆。 、鼻茎也。鼻山根为 。足阳明起于鼻两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 中。过 睛明 右相交于承浆之分也。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腮下为颔。颔中为颐。囟前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自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颊车 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胸两傍高处为膺。膺上横骨为巨骨。巨骨上陷中为缺盆。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 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 直行者。从缺盆而下。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 满、 。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难经云。太仓下口。为幽门者是也。自属胃处。起胃下口。循腹里 。过足少阴肓俞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中。与前之入气冲者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 、户当切。) 抵、至也。股外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交文为髀关。挟膝解中为膑。胫 骨为 。下循跗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历兑而终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下。历上廉、条口、下廉、丰隆、解 、冲阳、陷谷 。以至内庭、厉兑而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冲阳穴别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 足太 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不深不散。不留不泻。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阳跷脉、任脉、胃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禁针。针之 令人 见物。资生云。当不灸不针。东垣曰。魏邦彦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阳明来也。主目冷 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目 动。与项口相引。口眼 斜。口不能言。 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视取之。素注。针四分。甲乙、铜人。灸七壮。针 三分 肤翳。口眼 不能言。 巨 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跷脉、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得气即泻 。灸 肤白膜。翳覆瞳子。面风鼻 肿。痈痛。招摇视瞻。香港脚膝肿。 地仓 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动。手足阳明、任、跷脉之会。铜人。针三分。 明堂 转。灸承浆七七壮即愈。主偏风口 。目不得闭。脚肿。失音不语。饮水不收。水浆漏落 。眼 动不止。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频针灸。以取尽风 气。口眼 斜者。以正为度。 大迎 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是穴。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 三壮 言。目痛不得闭。 颊车(一名机关 一名曲牙) 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开口有空。铜人。针四分。得气即 泻。 关痛。颔颊肿。牙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 。 下关 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闭口有穴。足阳明、少阳之会 。素 刺之则欠不能KT 。耳中有干聍摘之。不得灸。主失欠。牙车脱臼。目眩齿痛。偏风口眼 斜 。耳鸣耳聋。耳痛脓汁出。 头维 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阳、阳明二脉之会。铜人 。针 人迎(一名五会) 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 明、 口。铜人。禁针。明堂。针四分。素注。刺过深杀人。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 咽喉痈肿。瘰 。 水突(一名水门) 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咳逆上气 。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卧。 气舍 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咳逆上气。肩肿不得顾。 喉痹哽噎。咽肿不消。食饮不下。瘿瘤。 缺盆(一名天盖) 肩下横骨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二分。留七呼。不 宜太 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外 则生。胸中热满。伤寒胸中热不已。 气户 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去中行各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铜 人。 库房 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胸 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至息。唾脓血浊沫。 屋翳 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气户下三寸二分。去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仰而 取之 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不仁。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满短气不得 卧。肠鸣注泄。乳痈寒热。 乳中 当乳中是。铜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则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可治。疮 中有 厥阴肝所属。乳(去声)子之母。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 不行。窍不得通。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热甚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初起时。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 失此不治。必成痈疖。若加以艾火两三壮。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针刀。卒惹拙病。若不得夫 与舅姑。忧怒郁闷。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结核如棋子。不痛不痒。十数年后为疮陷。 名曰奶岩。以此疮形如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于始生之际。便能消息病根。使心清 神安。然后施治。亦有可安之理。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 。针 不可按。咳逆。霍乱转筋。四厥。 不容 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任脉各三寸。上脘两旁各一寸。直四肋间。铜 人。 背相引。不可咳。咳则引肩痛。嗽喘疝瘕。不嗜食。腹虚鸣。呕吐痰癖。 承满 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三壮。主肠鸣腹胀 。上气喘逆。食饮不下。肩息唾血。 梁门 承满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二分。灸五壮。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 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关门 梁门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八分。灸五壮。主善满积气。肠鸣卒痛。 泄利。不欲食。腹中气走。侠脐急痛。身肿。痰疟振寒。遗溺。 太乙 关门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灸五壮。针八分。主心烦。癫狂吐舌。 滑肉门 太乙下一寸。下侠脐下一寸至天枢。去中行各三寸。铜人。灸五壮。针八分。 主癫狂。呕逆。吐血。重舌舌强。 天枢(一名长 一名谷门) 去肓俞半寸。侠脐中两傍各二寸陷中。大肠之募。铜人。 灸五 七呼。主奔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 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 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 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外陵 天枢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一寸半。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八 分。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 大巨 外陵下一寸。天枢下二寸。素注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作一寸半。铜人。针 五分。灸五壮。素注。针八分。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 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水道 大巨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半。素注。针二分半 。主肩背酸疼。三焦、膀胱、肾中热气。妇人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背痛。胞 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 归来 水道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五分。素注。针八分 。主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妇人血脏积冷。 气冲(一名气街) 归来下。素注。腹下侠脐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 冲脉 呼。气至即泻。灸三壮。主腹满不得正卧。 疝。大肠中热。身热腹痛。大气石水。阴痿茎 痛。两丸骞痛。小腹奔豚。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俯仰。 淫泺。伤寒胃中热。妇人无子。小腹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冲心。产难。包衣不出。东垣 曰。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又曰。吐血多不愈。 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 髀关 膝上伏兔后交分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 。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 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 起如 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香港脚。妇人八部诸疾。 阴市(一名阴鼎) 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禁灸。明堂。灸 三壮 以下伏兔上寒。消渴。 梁丘 膝上二寸两筋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针五分。主膝脚腰痛。冷痹不 仁。难跪。不可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犊鼻 膝膑下。 骨上。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素注。针六分。铜人。针三 分。 可治。不溃可治。若犊鼻坚硬。不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三里 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趺上 动脉 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素注。刺一寸。 千金。灸五百壮。少亦一二百壮。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 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 。鬼击。 癖。四肢满。膝 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秦承祖云。诸病皆治。 华佗云。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胀满。肠中雷鸣 。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伤寒热不 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肿痛不可回顾。顾而有所见。喜悲 上下求之。口 。乳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支满。不能久立。 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 霍乱。遗失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喜哕。香港脚。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 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东垣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 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 者天也。下流入于坤土阴火之中。皆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 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又曰。气在于肠胃 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又曰。气逆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 复治。又曰。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脾 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 下三寸上廉出血。禁酒湿面。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 之合(三里)大危。又曰。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节次约五七十壮。至年老热 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痛愈恶暖处及烟火。皆灸之过也。 巨虚上廉(一名上巨虚) 三里下三寸。举足取之。足阳明胃合手阳明大肠。铜人。灸三 壮。 偏风香港脚。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痛。屈伸难。不能久立。风水膝肿。骨髓冷疼。大肠冷。 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脐腹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 伤 条口 下廉上一寸。举足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八分。灸三壮。主足麻木。风气 。足下热。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胫寒湿痹。脚痛 肿。转筋。足缓不收。 巨虚下廉(一名下巨虚) 上廉下三寸。蹲地举足取之。足阳明胃与手太阳小肠合。铜人 。针 足。面无颜色。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喉痹。香港脚不足、沉重。唇 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肉脱。伤寒胃中热。不嗜食。泄脓血。胸胁小腹控睾而痛。 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之间热痛暴惊狂。言语非常。女 子乳痈。足跗不收。跟痛。 丰隆 外踝上八寸。下 外廉陷中。足阳明络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下 。七 四肢肿。足清身寒湿。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笑。气逆则喉痹卒喑。 实则癫狂。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解 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阳明胃脉所 行为 。大便下重。 惊。膝股 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赤目赤。 眉攒疼不可忍。 冲阳 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间动脉。足阳明胃脉所过为原。胃虚实皆拔之。素注 。针 。跗肿。齿龋。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 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胃脉所注为俞。木。素注。 针五 。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阴之荥俞内庭、陷谷深取之。 内庭 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足阳明胃脉所溜为荥。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十 呼。 。疟不嗜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仲景曰。太阳若欲作 再经者。针足阳明。使不传则愈。 厉兑 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阳明胃脉所出为井。金。胃实泻之。铜人 。针 寒疟不嗜食。面肿。足 寒。喉痹。上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 衣而走。黄胆鼽衄。口 唇胗。颈肿。膝膑肿痛。循胸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痛。消谷 善饥。溺黄。 \r脾脏图\pj-j14.bmp\r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居脊之第十二椎。掩乎太仓。(胃)主 裹血。温五脏。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 其谷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 土。 。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从滑氏 改正)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 脾主四肢。为胃行其津液。(丹溪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用。易牝马地类行地 无强之意。) 脾主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独主于时也。 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墙盖屋。(长夏及四季) 脾色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一云枳实) 脾气绝。则脉不荣其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 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目录>卷一上 <篇名>足太阴脾经 属性:\r足太阴脾经\pj-j15.bmp\r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后两旁起骨为踝骨。足太阴起大指之端隐白穴 。受 廉之三阴交也。 上 内。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示兖切。) 、腓肠也。由三阴交上 内。循 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经之前。至地 机、阴陵泉。 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髀内为股。脐上下为腹。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 府舍 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 循食 之里。挟喉连舌本。散舌下而终焉。 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里。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 此经多气少血。巳时气血注此。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隐白 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 铜人 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 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 针三 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 足大指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 股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 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脾之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 。主 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 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腹 痫。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胆。 舌本强痛。胃脘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下。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 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阴交 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脾 。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失。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 精。霍乱手足逆冷。失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 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 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 。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 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 交。 、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 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 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王 定无妊。血王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阴络) 内踝上六寸。 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肠鸣。强欠 。心悲。逆气。腹胀满急。 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 。别走上一寸有 空。 精不足。女子 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 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与阳陵泉穴相对。足太阴脾脉 所入 俯仰。霍乱。疝瘕。遗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 飧泄。 血海 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 。月 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 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主淋小便 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 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四寸半。铜 人。 得息。 府舍 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 。络 。痹疼。腹满上抢心。积聚。霍乱。 腹结(一名阳窟) 十四经发挥云。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铜人。针七分。 灸五壮。主咳逆。脐痛。腹寒泻利。心痛。 大横 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 。针七分。灸三壮。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主寒中 食不化。大便脓血。 食窦 天 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鬲间雷鸣。 常有水声。鬲痛。 天 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中满痛。咳逆上 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 痈。 胸乡 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引胸背 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 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 下。喜饮。咳唾稠脓。咳逆。多淫。(淫恐作唾。) 大包 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 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r心脏之图\pj-j16.bmp\r 心重一十二两。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一云。惟上智之人 有之。)形如未敷莲花。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当言舌。舌非窍。故言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 数七。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 火。 。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苦伤气。咸胜苦。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之合 脉也 同梦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素问〕 五脏俱等。而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 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陈氏曰。心肺能以血气生育人身。则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当居上。故曰。膈膜 之上 。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目录>卷一上 <篇名>手少阴心经 属性:\r手少阴心经\pj-j17.bmp\r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 相连 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 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也。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 直者。得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 胸。 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 自极泉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 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兑骨之端。经阴 、 神门 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云。 此经多血少气。午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极泉 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 。干呕烦满。胁痛悲愁。 青灵 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灸七壮。明堂。三壮。主目黄。头痛振寒。胁 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少海(一名曲节) 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心脉所入为合。 水。 灸。素注。灸五壮。资生云。数说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 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 。心疼。 手颤。健忘。 灵道 掌后一寸五分。心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痛。干呕。悲 恐。相引螈 。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 腕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 堂。 目痛。心悸。肘臂 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鬲肿。 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阴 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 气惊。心痛。 神门(一名锐中 一名中都) 掌后锐骨端陷中。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 铜人 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哕。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笑 。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东垣曰。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 气。以复其本位。灵枢经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 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 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少府 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二分。灸七 壮。 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痛阴痒。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一名经始) 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心脉所出为井。木。 心虚补之。 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太息。烦满。掌中热。胁痛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 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悲惊。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求先师(张洁古也)治之。曰 。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 。此其一也。当于肝经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是治其标。 \r大肠脏之图\pj-j18.bmp\r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 二斗 口。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 焉。小肠为赤肠。食下则肠实而胃虚。(以此推之。则知糟粕下于大肠。小肠亦虚矣。) <目录>卷一上 <篇名>手太阳小肠经 属性:\r手太阳小肠经\pj-j19.bmp\r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本经起小指端少泽穴。由是循手外侧之前谷、后 。上 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脊两傍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自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 穴。 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脘抵胃。下行任 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 目外角为锐 。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 。上至目锐 。过童子 。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 其支别者。别循颊上 。( 音拙)抵鼻至目内 。 目下为 。目大角为内 。其支者。别循颊上 。抵鼻至目内 睛明穴。以交于足太阳 也。 此经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受手少阴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泽(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出为井。金。 素注 螈。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头痛。 前谷 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一分。留三呼 。灸 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举。妇人产后无乳。 后 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 之。 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腕骨 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过为原。小肠虚实皆拔之。铜人。针 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 惕。偏枯。肘不得屈伸。 疟头痛。烦闷惊风螈 。五指掣。头痛。 阳谷 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行为经。火。素注。灸三壮。针二分 。留 。臂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左右顾。目眩。小儿螈 。舌强不嗍乳。 养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后一寸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臂酸疼。肩 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支正 腕后五寸。手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主 风虚 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小海 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入为合。土。小 肠实 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螈 狂走。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耳聋目黄。颊肿。 肩贞 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铜人。针五分。素注。针八分。灸三壮。主伤寒 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俞 挟肩 (手少阳穴)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手太阳、阳维、阳跷三经 之会。铜人。针八分。灸三壮。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颈痛。 天宗 秉风后大骨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 。颊颔肿。 秉风 天 外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四脉之会。铜人 。灸五壮。针五分。主肩痛不能举。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九分。主肩痹 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明堂一壮。主肩胛痛。周 痹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针六分。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灸十壮。主咳嗽上气。唾血寒热。目视不明。 天窗(一名窗龙) 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素注六分。主痔 。颈痛。肩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齿噤中风。 天容 耳下曲颊后。素注。灸三壮。主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 。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 颧 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手少阳、太阳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 主口 面赤。眼 动不止。 肿齿痛。 听会(一名多所闻) 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三 分。 耳中嘈嘈 蝉鸣。 \r膀胱图\pj-j20.bmp\r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居肾之下。大肠之侧。小肠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 渗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为黑肠。(从脏属北方色也) 王安道曰。或曰灵枢经云。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肠。而成下焦。渗而 俱下 泄出也。杨介云。水谷自小肠盛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入于膀胱上口为溲便。详以上 三说。则小便即泌别之水液。渗入膀胱以出者也。素问则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 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又似水饮精微之气上升。脾肺运化而 后成者也。将何所司。将何所凭乎。余曰。凭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 水 上升者。必有待于上升者为之先道。故素问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且水 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或者又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盖 不明此理故也。虽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于受盛津液。则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 问曰。胞移热于膀胱。灵枢曰。膀胱之胞。薄以濡。类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 于膀胱也。有上口而无下口。津液既盛于胞。无由自出。必因乎气化而后能渐浸润于膀胱。 外积于胞下之空处。遂为溺。以出于前阴也。素问所谓膀胱津液藏焉者。盖举膀胱以该胞也 。若曰胞下无空处。则人溺急时。至厕焉能即出乎。夫惟积满胞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急。 急则至厕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无下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窍而为注泄之路 。不亦妄欤。 <目录>卷一上 <篇名>足太阳膀胱经 属性:\r足太阳膀胱经\pj-j21.bmp\r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 目大角为内 。发际前为额。脑上为巅。巅、顶也。足太阳之脉。起目内 睛明穴。上 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顶上百会也。 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 支别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于经脉也。 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脑、头髓也。颈上为脑。脑后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循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