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伤寒大白 书名:伤寒大白 作者:高世栻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伤寒大白》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4%BC%A4%E5%AF%92%E5%A4%A7%E7%99%BD <目录> <篇名>序 属性:粤稽上古,未有儒先有医。盖天生蒸民,未生后稷教稼,周公、孔子教学;先生黄帝、神农 岐伯尝百草,疗疾病。良以人免夭折,始得众庶;既庶矣,然后教稼以富之,讲学以教之。 则知医者救生之本,耕者养生之源,教者人伦之道也。若是则保民莫先调养民病,然后富之 教之者也。于是留心医学,时切探讨。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参政京华,遂居辇毂下。四方医士 云集京邸,因闻天下明医出在松江。然多高隐,未得来京,未获亲逢考究。自辛卯春迁任吴 阊,得见云间秦子皇士之书,名曰∶《症因脉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刻也。症分外感内伤,治 分经络表里,就症以审因,就因以审脉、审治。因叹向闻松郡多明医,是书果为寿世。但因 远署虞山,先生又杜门却轨,不得相朝夕。癸巳岁,开 东江,未得告竣,各工官会详申 宪,奉此按松,而着书之秦子世居河上,遂讲论旬日。公余稍暇,怡息其家,见架头有《伤 寒大白》、《女科切要》,词句分明,治法中病,果然大白也,切要也。此先生格致之余,晚 年之悟,加以不二之心,不已之功,始得如此。越明年,会新安陈子敬敷昆季捐赀寿梓,嘱 余为序。余念秦先生著作,真大功也,实能生死人免夭折者也。陈君捐金付梓,非细德也, 实与施昆季保民生、济众庶者也。余故乐为之叙。 \x时康熙岁次甲午夏现任苏州府督理苏松水师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 重南氏序\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医,仁术也,亦危机也。精其道可以活人,不精而尝试之,盛盛虚虚,致人夭折者多矣。古 之圣人,竭耳目心思之用,着书立说以诏后世,忧之至深而虑之至远也。然六气皆足以伤 人,而寒之入人为最毒,人之受之者为最酷。仲景以一人之智,阐千载不传之秘,亦既方法 并存常变兼举矣。后之学人,不能致察于精微,形症弗辨,经络不分,冥心胶固,执成法以 施之,无能为功,反以得咎,而仲景之旨亦因以晦。皇士秦先生,云间奇士,早负宿慧,学 儒者之学,贯通百家,有心济世,不以医名而业日以精,迎浮云,窥深渊,怡神消息,了然 心手之间,辨乎阴阳,分乎内外,验气运之推迁,因时度宜,以不失乎人情。故其所至,癃 罢以起,夭伤以愈,求治于门者屡常满;而先生闭户谢客,以数十年经历,神合百世之上, 潜心考证,笔之于书。癸巳秋,余以痰得交先生,因尽读枕中秘,微言寓论追踪往哲。《症 因脉治》而外,尚有《伤寒大白》一书未经行世,亟请先生付梓以传,庶几仲景之学复明,而 先生之道日及于远,是亦生民之大幸也。 \x时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午夏月新安陈懋宽书于珠溪别业\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天时有寒暑,地气有燥湿,人生其间,服食起居一不得其中,不能无病,病思医医则欲其必 生。虽然余谓医能生人,亦能伤人。何则?盖医与孺一理也,儒理未明,则拘掌陈迹,无论 未读古人之书,即取诸名家书而尽读之,不能融洽其理,辄昧昧焉虚实未审,攻补乱投,虽 、苓、参、术不善用之亦为鸩毒。夫医之为道,理甚微,旨甚奥,非殚其精思,搜其体 要,不可以尝试也。云间向多明医,余幼时即知有秦景明先生为一代神手,年来余以胸膈之 证久未能痊,每思安得若人与之同时,必有善治之法。今秋得与其从侄皇士之交,接膝而 谈,言言探本,闻其论议,便觉跃跃欲起。因知皇士先于儒理精通,故合之于医,洞若观 火,真非俗下所能窥见一斑者也。夫秦子挟活人之技,而四方交书走币迎谒者踵相接,使遨 游南北之间,晋接王公之第,声价可与良相等。乃闭门谢客,立意着书,焚膏继晷,徒自苦 何为者?秦子曰∶医,济人者也。济人而不能疗一时之病,余心歉然;济人而不能疗天下后 世人之病,余心亦歉然。宁以求名,宁以市利哉!于是汇簇书,阐发症因延医,施子宇瞻 昆季镌刻公世。今又融贯外感之原委,神明其用药之精微,补先辈所未足,辨前注所偶讹, 名曰《伤寒大白》,复得敬敷陈子付之剞劂,此真不朽之盛事矣。余遂历览诸刻,不特景明先 生有其真传,并岐轩以下诸名家无不赖以大白矣。是书行,虽天有寒暑,地有燥湿,人或为 戾气所感,亦可以调和而无恙。医必若是,而始能生人,能生世世之人,岂儒理不明拘牵陈 迹可以尝试乎!然而秦子之心苦矣,秦子之功大矣。乐而为之序。 \x时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午秋九月望赐进士出身年家眷弟程 白山氏序\x <目录>总论 <篇名>伤寒热病总论 属性:黄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岐伯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巨阳受之,头 项痛腰背强;阳明受之,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受之,胸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 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此言三阳经表症未入于里,故可发汗而已者。又曰∶太阴 受之,腹满而咽干;少阴受之,口燥舌干而渴;厥阴受之,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 腑皆受病,营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此言阳邪传入三阴经而不愈者。又曰∶未满三日, 可汗之;其满三日者,可泄之。言未满三日者,非拘日数,言表症在前也∶言满三日者,亦 不拘日数,言里症在后也。按此乃是伤寒传经之阳症,非言寒中三阴不发热之纯阴症也。仲 景于是补《内经》之缺,作《伤寒论》,阐发寒邪能伤阳经,而为传经热病;岂寒邪反不能伤阴 经。而为直中阴经之阴症乎?于是详列六经,其各条下注明证形脉治,分别某者为表,某者 为里,某者为传经之热病,某者为直中阴经之寒病,而同以伤寒论命名。故将冬月及令之正 伤寒立论,而主发表用,麻黄汤、桂枝汤,攻里用三乙承气汤,其表里兼见之症,用小柴 胡汤双解和解。惟有冬月正伤寒治法,而不及春夏秋三时之症。然其中默示,据寒悟热,据 冬悟夏,据长沙之地以悟南方。其发表攻里,各因其症,寒热温凉,各随其时,察老少,辨 强弱,分别方宜,比例推详,以冬月伤寒,未始不可广推春温夏热之症。不明此旨者,因见 《伤寒论》以阴症阳症同卷,遂以阴症阳症混而施治。即明识阴阳者,又以仲景冬月北方之 麻黄、桂枝汤,妄治春夏秋三时南方之,人以致热病误用温热,变症百出。或以表邪不散, 邪汗未出,烦躁不宁,误认里热烦躁,反用寒凉,遂至表邪不出。幸陶节庵、王宇泰发明仲 景阴症阳症各是一条。然于《伤寒论》原注中差误诸条,尚未改注明白。又于麻黄、桂枝汤 下,不详注此方乃是治河北长沙等处者,江浙地方即冬月亦宜详审。又不注明直中阴经之 寒症,惟北方冬月有之,江浙东南,患此绝少。今东南所患之病,皆是早晚感冒风露,郁而 发热,无汗恶寒,此乃是非时暴感之伤寒,从外而得,未有里热之寒热病也。故用败毒散、 羌活防风汤辛温散表,不宜骤用苦寒。另有积热在内,外被寒邪所束,新寒而凝故热,遂 发有表复有里之症。是以外见发热汗出,内兼喘呕作渴者,在春谓之风温,夏秋谓之暑热, 此乃是热令时静而得之,有表邪之中暑寒热病也。宜用双解散、羌活冲和汤等散表清热。 兼有食滞中焦,用保和平胃散消食和胃。又有积热在内,不冒寒邪外束,并无恶寒身痛、头 痛腰痛、足冷拘紧、不能转侧之表症、但见唇焦口渴、烦躁引饮、多汗恶热、谵语便闭、里 热之证,此乃是热令时动而得之,无表邪之中热瘅热病也。宜用白虎汤、凉膈散、三黄巨胜 汤、导赤各半汤∶有下症者,三乙承气汤。明此三条,则治表邪之热病,治里邪之热病,治 有表邪复有里邪之热病,井井不乱矣。 <目录>总论 <篇名>验舌色论 属性:伤寒表里轻重,验舌色亦得大半。杜青碧有三十六法,反觉太繁。今余分立白苔、黑苔、黄 苔、燥苔、滑苔、五者以为要。舌色如常,身虽大热,是表热里未有热也,但治其表。如 见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里、未入于里也,但宜和解。若见黄苔者,热在胃家;苔黄而干裂 者,热已入里,宜清里热。若有下症者,可以下之。若见黑苔者,有二条分别∶黑而焦裂硬 刺者,里热已极,火极似炭之苔也;黑而有水、软润而滑者,里寒已甚,水来克火之寒苔 也。以上五者,验舌之大节目也,然仍要看症切脉以参定之。如舌上黑苔,燥裂有刺,此里 热无疑矣,然或身痛,或足冷,或无汗,或脉浮,或脉伏,仍从表症治之。虽不可用辛温之 药,必宜辛凉散表,然后清里。若过用清热,则表汗不出,表邪不解。又如舌上生苔,口渴 不能消水,脉浮大不数,服清热之药,反加谵妄神昏,此症多见不治。以舌苔主里热,渴宜 消水,脉宜沉数,数症脉相反故耳。然余以渴不消水,脉滑不数,拟以食滞,用消导治之, 亦有生者。自此则知表邪夹食之症,亦有舌苔生刺者也。大凡察病患之舌,沿边缺陷如锯齿 口者,此不治之症也。 <目录>总论 <篇名>验口唇论 属性:伤寒验口中干湿,可以定其症之表里轻重,然验口更当验唇。口唇关手足阳明肠胃二经,又 关手足太阴脾肺二脏。故验唇色红润,里未有热,但宜辛温散表。唇色干枯,里已有热,宜 清里。唇色焦黑,烦渴消水,里热已极,当用凉膈散等。又有谵语发狂,唇色干焦,服寒凉 而热不减,此食滞中焦,胃中蕴蓄,发黄发热。是以用凉药。则食滞不消,用辛散则碍里 热,宜以保和散冲竹沥、芦卜汁,或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治之。上唇属肺与大肠,上唇焦 而消渴饮水,热在上,主肺;上唇焦而不消渴饮水,热在下,主大肠有燥粪。下唇属脾与 胃,下唇焦而消渴饮水,热在阳明胃;下唇焦而不消渴饮水,热在太阴脾。余今发明里热唇 焦,食滞唇焦,积热伏于血分而唇焦,惟以渴不渴、消水不消水分别。然食滞唇焦,又有食 滞已久,蒸酿发热,亦能作渴消水,又当参脉象若何。脉若滑大不数,食未蒸热,口亦不 渴;若滑大沉数,食已发热,口亦作渴。故凡谵语发狂;脉滑不数,渴不消水者,亦以食滞 治之;若以寒凉抑遏,则谵语发狂愈甚,甚则口噤不语也。 <目录>总论 <篇名>验二便论 属性:医者欲知病患脏腑,必要问其从内走出者,故凡病当验二便。仲景以小便不利,小便赤,定伤 寒里热;以小便利,小便白,定里无热。以大便不通,大便硬,定其里热;自下利,下利厥 冷,定其里寒。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热,以二便定人燥湿,以二便定人虚实,再无差误。然 论二便亦宜细详。例如大便干结,知其热矣;然大便滑泄,黄色为热,人多忽之矣。小便黄 赤,知其热矣;然小便色白而混浊,亦为热,人多忽之矣。又如大便干结,知其热矣;亦有 血枯津竭,用不得苦寒者。又如小便黄赤,知其热矣;亦有食滞中焦,黄赤混浊,用寒凉反 不清,用香燥辛温而清利者。 <目录>总论 <篇名>辨脉论 属性:伤寒,症有表里阴阳四大关节,脉有浮沉迟数四大分别。夫浮则为表,沉则为里,迟则为 寒,数则为热,此以浮沉分表里,迟数分寒热者也。夫伤寒,热病也,其脉必数;中寒,阴 症也,其脉必迟。若见数脉,即症在阴经,亦是阳邪传入之热病;若见数脉,即手足厥冷, 亦是热深厥深、阳症似阴之假像。故治伤寒,一见浮数,此是表有邪热,当照三阳发表治 之。若一见沉数,此是里有热邪,即表症急者,虽先治表,然亦禁辛温而用辛凉双解之法; 苟表症一解,即当清里。此以脉之发现二条而论也。若沉伏之脉,有三条分别。有阳症脉沉 伏,非阴症里寒也,阳邪内伏,不得作汗外出,禁用寒凉,只宜升散表邪,则汗出而脉亦 出。又有阳症脉微,此正气虚微,不得作汗,用发表之药,以散阳邪,加人参少许,助正气 虚微,则散表之药,得人参愈能散表,虽阳症阴脉之死症,如此治之,亦有得生者。又有脏气 虚寒,脉见沉迟,此阴症中寒也,急宜温经救里。此以沉脉中,别出伏邪、正虚、阴寒三条 者也。夫阴症脉沉者,沉而迟漫分明者也。伏邪脉沉者,沉而伏匿,急数模糊者也。正虚脉 微者,不拘浮沉,脉来衰微,按久无力者也。故凡迟漫分明者,里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 不得发越也。阳症脉微者,邪盛正虚也。今有阳邪之症,而见沉伏之脉,误认阴症而用温 热,阳邪内发,死不旋踵。若见烦躁不宁,误用寒凉,则表汗抑遏。故切脉之道,先分症是 何症,然后以脉消息者也。夫脉沉当下,若表症急者,仍先散表。脉浮当汗,若里有热者 又不得不和解表里;下症急者,又不得不双解表里。 <目录>总论 <篇名>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属性:仲景以太阳冬月司令之伤寒,酌以麻黄汤治寒邪伤营,无汗发热之表症,以桂枝汤治风邪伤 卫,有汗发热之表症。然此按北方方宜,分经络,立规矩,为后世指南者也,施治三时,施 之江浙则不合。赖陶氏发明仲景麻黄、桂枝二汤,此治冬月正伤寒之方,非治春夏秋三时之 热病,易以羌活冲和汤,实为至当。但失注麻桂二汤,乃是北方治法,江浙东南,即冬月亦 不宜用;即或内无积热,偶冒暴寒,未经郁热者,暂亦用之,然不可为常法。如此分别,后 人判然,不以仲景麻黄、桂枝借口。然羌活冲和汤,解表清里和解三阳之方,但可治三时表 里兼见之症;若纯是表邪外束,则生地、黄芩,原非发散寒邪之药。今余以羌活败毒散发散 三时太阳纯表之症,以羌活冲和汤和解太阳表里俱见之症,次以葛根汤以治阳明纯表之症, 以干葛石膏汤为阳明和解之方,再以柴葛解肌汤治少阳阳明表里居多之症,又以小柴胡汤为 少阳和解之方,如此虽变仲景之方,以合江浙方宜,实遵仲景之旨也。 <目录>总论 <篇名>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属性:仲景清里方法,以里有结热,即当清里。故立五苓散以清太阳里热,立白虎汤以清阳明里 热,立黄芩汤以清少阳里热。若热结大肠、下症悉具者,有承气汤以下之。又有三黄汤、凉 膈散、导赤各半汤、黄连泻心汤,通治三焦里热之症。盖因里热煎熬,津液有立尽之势,故 清之以存津液。然则清里之法,不特南方应如此,夏秋应如此,即冬月,即北方亦如此者。 陶氏云∶发表之药,三时不得与冬月正伤寒同治,为清里可与冬月正伤寒同治。陶氏分别时 令,今余更分南北方宜。夫北方寒凉之地,又加之冬月伤寒,时令方宜,皆宜辛温散表,故 立桂枝麻黄主治;若南离已午之地,发表之药不与北方同治,惟清里之药南北可同者。 <目录>总论 <篇名>三阴经热病论 属性:三阳经有阳症,无阴症;三阴经有阴症,有虚症。人多知之。三阴经阳症,则有不知者。仲 景深恐后人惑此,故详注从阳经先发热,后传至三阴者,乃是传经之热病,名曰伤寒,此 即《内经》所谓热病之条;若初起不发热,乃是直中阴经之寒病,名曰阴症。后人因见阴症阳 症同在篇中,认误热病传入三阴亦是阴症;又误认初起虽有热病,今日久手足皆冷,六脉沉 细已变阴病。不知初起发热已是热病根源,或失于散表而表邪内陷,或失于清里而里热内 伏,传入阴经而手足反冷,经虽属阴,症则阳症,此乃是阴经热病,非变阴症。例如太阴病 手足自温,当发身黄者,少阴病但厥无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者,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者,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心烦不得眠者,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者,厥阴病下利脉数而渴者, 厥阴下利脉数有微热者,厥阴下利欲饮水者,厥阴呕而发热下利谵语者,凡此乃是阴经之热 病,多用承气汤主治者。夫热既传于阴经,则热深厥亦深,身反无热,脉反沉细。不知手足 厥冷,原能举动,不比阴寒厥冷,手足冷而不得动移者。身虽不热,唇口必干而焦,不比阴 症之口中和而有水者。脉沉细重,按必细而带数,不比阴寒之脉沉细而迟者。更有大分别 者,三阴寒病神志清爽,三阴热病神识昏迷;三阴寒病即口干不能饮水,三阴热病口干必然 消水;三阴寒病二便清利,三阴热病二便赤涩。一阴一阳,天坏各别者也。 <目录>总论 <篇名>三阴经寒病论 属性:仲景深虑三阴经有伤寒传入之热病,有直中三阴之寒病,二条关系甚大。故作《伤寒论》注明 如是者乃传经之热病,如是者乃直中阴经之寒病,并立篇中,互相发明,相得益彰。奈后人 见同在篇中,不究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不知伤寒热症,不独北方。南方亦有;中寒之症, 惟北方有之,南方甚少。故仲景以不发热,神气清,小便白,六脉迟,口中和,不消水,定 为三阴寒症,再无差误也。例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辈,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者,厥阴病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俱用四逆汤。凡此皆三阴寒症也。 <目录>总论 <篇名>阴症似阳论 属性:阴症者,不从阳经传入,寒邪直中三阴之症也。夫阴症而见阴象,人人知之;设阴症而反见 阳热之象,人则惑之矣。例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 恶寒,其面赤色,或咽痛者;厥阴伤寒六七日,不下利便发热而利者;大汗出,热不去,内 拘急,四肢疼者;与夫阴极发燥,欲坐泥水井中者。凡此皆是阴症似阳之症。然究其实,则 大有分别者也。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已是阴症;且得脉微欲绝,则阴症更有确据。此之 不恶寒,面赤色,乃是真阳外脱;此之咽痛,乃是虚阳上浮。又按三阳合病下利,初起即发 热而利。今不发热,不下利,即初起不发热之互词。直至六七日后发热下利,则发热乃真阳 外越,下利乃是真阴下竭矣。再按阳邪之症,若大汗出,热必去;若大汗出,不拘急,四肢 不疼。今大汗出,热反不去,反拘急,四肢反痛,则此之大汗出,非表邪之汗,乃是亡阳之 汗;此之热不去,非阳邪之热,乃是虚阳外脱之热;此之拘急身痛,非表症之候,乃是亡阳 身痛之候矣。 <目录>总论 <篇名>阳症似阴论 属性:阳症者,即《内经》伤寒之热病也。使阳症而见热象,人所易知。阳症而反见阴寒之象,则人 惑之矣。例如太阴病,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少阴病四逆,其 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而用大承气汤者;厥阴病手足厥冷,用 吐之者;厥阴先发热而发厥冷,用四逆散者。凡此皆是阳症似阴之症。又如原病式云∶阴厥 者,元病脉候皆为阴症,身凉不渴,神志清爽,脉迟而微,未尝见一些阳症者也;阳厥者, 元病脉候皆为阳症,忽尔厥冷,烦渴昏沉,脉虽细而沉数,此是阳症似阴也。 <目录>总论 <篇名>宜发表论 属性:宜发表者,邪在肌表,郁而发热,故用发汗散邪之法。症在太阳者,羌独败毒散煎汤连饮; 里有热者,羌活冲和汤。此二方,即以麻黄、桂枝辛温汤中,化立辛凉散表,以治南方伤寒 发汗解肌之法。症见阳明,则从干葛汤中去麻黄桂枝,更名升麻干葛汤,平淡轻清之味。惟 少阳一症,仍照小柴胡汤;但以寒多者,倍加羌活、防风减黄芩治之。若三阳俱见症者,三 经合参用药。故曰恶寒身痛者,宜发表。支节烦疼者,宜发表。头痛项强者,宜发表。四肢 常冷者,宜发表。四肢拘紧不能转侧者,宜发表。面赤身热,两足常冷,或脉沉伏者,宜发 表。时刻呻吟,语言不足,无汗烦躁者,宜发表。身体乍轻乍重,转侧或难或易,宜发表。 身痛乍在四肢,乍在胸背,到底无定者,宜发表。洒洒恶风,皮肤大热,宜发表。以上三阳 经表邪之症,故用发表之法。 <目录>总论 <篇名>忌发表论 属性:忌发表者,表邪已解,身汗已多,无表症,不必再用升提发散。故曰手足多汗,恶热不恶寒 者,忌发表。口渴唇焦,热而消水者,忌发表。口燥咽干,脉沉而数,忌发表。潮热谵语, 舌赤生刺,忌发表。心腹胀满,二便赤涩,忌发表。又有汗出太过,后反恶寒身痛,脉大而 空,此是阳虚亡阳之症,宜温补真阳,更忌发表。若汗出太多,津液消耗,时或恶寒,时或 身痛,脉细而数,似表症实非表症,此是阴虚生内热,宜养阴生津液,亦忌发表。又恶寒身 痛,头痛项强,脉沉而细,此痉病血虚也,忌发表。 <目录>总论 <篇名>宜清里论 属性:表邪已解,表汗已多,热邪传里,里有结热,宜清里。故心烦多汗不得卧者,宜用黄连阿胶 汤。恶热多汗,唇焦消水者,宜人参白虎汤。神志不清,脉沉数大者,宜陶氏导赤各半汤。 口渴舌刺,潮热便闭者,宜凉膈散。赤 已透,多汗烦热者,宜化 汤。肠胃热结,大便不 通,宜调胃承气汤。欲便而不得便,时转臭气,小腹胀满,下症悉具,宜三乙承气汤。 <目录>总论 <篇名>忌清里论 属性:清里之药,但能解里热,不能解表热。故凡身热无汗,头痛身痛,忌清里。手足逆冷,身热 脉伏,忌清里。脉浮身热,忌清里。 痧未透,忌清里。口干不渴,渴不消水,忌清里。二 便清利,里无热结,忌清里。舌苔而滑,身热足冷,忌清里。身热面赤,表汗未彻,忌清 里。谵语狂言,渴不消水,呕吐恶心,脉滑不数,痰食滞于中焦者,忌清里。 紫不化,口 反不渴,脉反不数者,阳明湿毒,非血热也,忌清里。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里。胁 痛干呕,口反不渴,水饮内停者,忌清里。阴极发燥,不能消水,脉迟下利,面赤戴阳者, 阴症也,忌清里。 <目录>总论 <篇名>宜和解论 属性:病在表则发汗;病在里则清下;病在半表半里则宜和解;病有表复有里则宜和解。和解之法, 视某经有某邪,用某经发表药一二味以散邪。视某经有里热者,用某经退热之药一二味以清 里,和解表里,内外分消而病愈矣。仲景以桂枝五苓散,和解太阳里多表少之症;越婢汤, 和解太阳表多里少之症。干葛汤,和解阳明表多里少之症;干葛石膏汤,和解阳明里多表少 之症。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症。推而广之,二阳合病有表复有里者,二味表药以 解表,二味凉药以清里;三阳合病有表复有里者,三味以解表,三味以清里。大凡和解之法, 散表清里又加和中之药,助其胃气,和其表里。例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症,以柴胡散表邪 而治恶寒,以黄芩清里热而治发热,再加人参,甘草、广皮以和中气,而和解之义始彰,和 解之名始称耳。 <目录>总论 <篇名>忌和解论 属性:忌和解者,以和解之药发表清里,杂合互用者也。若表邪未散,误用和解,内有一半寒药, 恐表汗不出。若热邪在里,误用和解,内有一半辛散之药,里热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 症,仲景未尝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发其表,后攻其里。与夫里症悉具,若有一 些恶寒头痛之症,即当从太阳施治。故仲景于太阳症中,虽立和解之方而不明言和解,惟少 阳症中,乃明言和解治法,深恐太阳表症居多,难于和解耳。少阳经络,已具半表半里,故 宜和解,然亦必始太阳而后传少阳乃可。若初起即见少阳,又兼太阳恶寒者,即为太阳少阳 症,尚从太阳施治,亦不从少阳和解,方中惟加柴胡耳。 <目录>总论 <篇名>宜吐法论 属性:宜吐法者,邪结中脘,食填太仓,痰饮内伏。胸前作痛,右关脉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脉, 上部无脉,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满多痰,宜吐之, 华佗云∶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弱者用人 参芦。然终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风只用防风一味,欲散结只用枳壳一味,欲解烦用山栀一 味,身痛用羌活一味,头痛用川芎一味,煎汤温服,少顷,即以鸟羽探吐,不伤胃气。 <目录>总论 <篇名>忌吐法论 属性:忌吐法者,病不在上,胸无凝滞,不必吐之。仲景云∶关上脉细,以医吐之过也。太阳病吐 之,反不恶寒,不欲近食者,此医吐之内烦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者,不可吐下。故凡老弱虚人,忌吐法。久病虚弱,忌吐法。内伤本元,忌吐法。六脉空 大,忌吐法。脉细无神,忌吐法。胃虚食少,忌吐法。时时眩冒,忌吐法。胎前产后,忌吐 法。痈疽溃后,金疮失血,忌吐法。古人虽以汗吐下三法,以治外感,然吐下二法,亦要小心者也。 <目录>总论 <篇名>宜温经论 属性:仲景于三阴篇,详注温经救里之法。曰∶太阴自利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少阴病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 外热者。通脉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若膈上有 寒,饮干呕者,不可吐,急温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 之。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以上皆是三阴经中寒之阴症,故宜温经救里。 <目录>总论 <篇名>忌温经论 属性:温经一法,但治直中阴经之中寒症,仲景同论《伤寒论》者,原以阴阳并立,互相查考,故同 列一论,正所以分别伤寒阳症中寒阴症也。后人不达本意,见同在《伤寒论》中将谓伤寒中亦 有中寒者,则误甚矣。故伤寒表邪发热多恶寒,绝似中寒,忌温经。伤寒协热下利,洞泄水 谷,绝似寒利,忌温经。伤寒热深厥深,四肢厥冷,绝似阴症,忌温经。伤寒阳邪脉伏,绝 似阴症,脉伏,忌温经。夏秋暑泻,身冷脉伏,绝似里寒,忌温经。 <目录>总论 <篇名>宜攻下论 属性:宜攻下者,表汗已出,表邪已解,热结在里,而有诸般下症者。故仲景立诸承气汤以下燥 粪,抵当汤、桃仁汤以下瘀血。大小陷胸汤以攻结胸。诸泻汤以攻痞满。然原分急下,可 下、宜下、微和胃气,俟之,导法缓急轻重。故曰∶身无大热,腹胀满,大便不通者,宜攻 下。潮热多汗,大便硬,欲大便不得,大便时下臭气者,宜攻下。口燥咽干而渴,大便不 通,手足 汗出,舌上微黄者,宜攻下。以上下燥粪者也。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宜攻 下。心下胀满,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者,宜攻下。此下淤血者也。误下后,身无热,脉不 浮,心下硬痛,有下症者,宜攻下。此下结胸者也。按仲景攻下之法,不详于大便秘结条 中,反详于自汗条内。良以攻下一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出,今自汗则表邪散者多矣。 <目录>总论 <篇名>忌攻下论 属性:忌攻下者,有表邪未解,未可攻下者,有里气虚寒,不可攻下者,有津竭血燥,忌攻下者; 有阳明不实,不必攻下者,有无一下症,不犯攻下者,有虽热无结,本非攻下者;有身热脉 大,禁攻下者,有 痧未透,攻下则内伏者;有邪汗未透,攻下则邪伏者;有手足不温,攻 下则脉伏不出者。故曰∶恶寒身痛,太阳症未罢,不可下。结胸症,脉浮大,不可下。阳明 病,面赤色,表症也,不可下。服小承气汤不失臭气者,无燥屎也,不可攻下。脉浮数者, 表脉也,不可攻下。脉虚细者,正气虚也,不可攻下。伤寒热久,津液干枯,自汗复发其 汗,津液重伤,不可攻下。与厥冷、虚家、久病、新产、脉微,并不可攻下也。是以仲景攻 下真诀,惟以表症之解与不解,腹中气之转失与不转失,脐腹之痛与不痛,脉之浮与不浮。 实与不实,汗之多与不多,小便之利与不利,里热之甚与不甚,津液之干与不干,屎之硬与 不硬、溏与不溏,以消悉大下、微下、和之,俟之,导之之法,示后人临症斟酌,庶无早下 误下之患。 <目录>总论 <篇名>宜消导论 属性:消导一法,《伤寒》未有条目,然细玩之,有云胸中邪气,胃中有燥粪五六枚,又以川连泻心汤 消痞满,以栀子豆豉加枳壳治食复,比例而推,则伤寒夹食者,亦可拟以消导之治矣。余尝 治外感兼有食滞者,用发表之药,汗不出,表不解,后用消导之法而汗出病愈者。又尝用清 里之药而里热不除,后用消导而热退者。又尝治谵妄,用清热之味不效,后用消导而热退谵 妄止者。更有 痧内伏,连用升提而不出,用消导而 现邪解者。 痧不化,服化 凉解之 药,愈见昏沉,用消导而 化神清者。如是则外感门汗、下、和、解温、清、之外,余又不 得不补消导一法。仲景有下法,治下部大肠之实。余今补消导法,治上部胃家之实。夫大肠 之实,在下部,行之即是消之。胃家之实,在上部,消之即是行之也。总之,发热不解,胸 前饱闷,右关脉滑,宜消导;谵妄,口不干渴不消水,脉大不数者,此食滞中焦也,宜消 导;发狂奔走,强壮有力者,宜消导;口噤不语,如醉如痴,脉滑不数,口不干渴,此痰饮 食滞也,宜消导。然消导之法,必要详明所伤何物,如谷食则用神曲、麦芽,肉食则用楂 肉、三棱,面食用莱菔子。气食相凝,多加枳实。甘寒停食,平胃保和散加白豆蔻等,辛温以散之。 <目录>总论 <篇名>忌消导论 属性:消导一法,原为内伤饮食而设。若外虽感冒,内不伤食,又何必消导?况有中气虚弱,不能 运化,虚痰停结,症形似实,其实因虚致是,此实中有虚之症,原用不得消导者。故胸不饱 闷,忌消导。右脉空大,胃脉双弦,忌消导。口燥消渴,久病不食,忌消导。时时泄泻,胃 素有病,忌消导。曾服克伐在前,后乃停滞不化者,忌消导。 <目录>总论 <篇名>宜补虚论 属性: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故凡外感症,必因元气虚,然后外邪入之。是以仲景一百一十三方, 用人参者居半。盖以元气虚弱之人,患外感必用人参三五分,或入表药之中,扶元气,助药 力,逐出表邪;或入和解药中,扶助胃气,敷布药力,和解邪气内外分消;或入清里药中, 退邪热津液得以自还。例如治太阳表邪不解,脉弱不能作汗,而用人参败毒散者;少阳半表 半里,用和解方中,加人参于柴胡汤者,阳明口干舌燥,用白虎而加人参者。夫曰补虚不过 以人参少许,加入发表、和解、清里药中,同建祛邪去病之功。原非以人参加于补气养荣四 君八物汤中,同行温补之例。 <目录>总论 <篇名>忌补虚论 属性:伤寒用补,必得邪散病除,然后补其正气。若邪气方盛,不用祛邪,先用补药。则邪得补愈 甚。方书云∶留而不去,反成其实。是以伤寒初起,未经汗吐下者,忌补虚。阳明胃实,燥 实痞满,忌补虚。胸膈饱闷,身痛无汗,忌补虚。热结在里,脉数沉实,忌补虚。烦躁闷 乱,六脉潜伏,忌补虚。阳症似阴,小便赤涩,忌补虚。 痧未出,忌补虚。大便结硬,忌 补虚。舌刺唇焦,忌补虚。神昏闷乱,忌补虚。热瘀发黄,忌补虚。蓄血发狂,忌补虚。 <目录>总论 <篇名>误下不宜再下论 属性:太阳症反下之,太阳表症已解,心下满,按之大痛者,为大结胸,用大陷胸汤丸下之。若不 大痛,为小结胸症,用小陷胸汤以和解,不用下法。若但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为痞气,用 泻心汤和解心下。要知下后若下症仍急者,不得已而用大陷胸汤以再下。若下后不见下症, 岂有再行之理?今因误下再下之说,不论有下症无下症,悉用再下,甚至误下太早,表邪内 陷,内乱神明,亦执误下再下之法。不知恶寒拘紧,身痛发热,皆是皮毛经络之病,未入肠 胃脏腑者也,切不可下。故外感之邪,从毛窍而入,必使之仍从毛窍而出。若不从表散,反 用下行,不死不休。夫下之一法,原为内有燥屎,腹满胀实,不得出而用者。苟外邪得解, 大便自顺,何苦推肠刮腹,伤津竭液乎!不知身发寒热,其病在外,见症治症,发散为捷。 故《内经》云∶因于暑,体若燔炭,汗出则散。此言因于暑热,若外冒表邪者,尚要汗出,况 因于风寒者乎!世之治外感发热,不用升发胃气,敷布胃汁作汗外解,良由不识外感发热 症,必要从毛窍而出耳。 <目录>卷一 <篇名>恶寒 属性:秦子曰∶恶寒恶风,以一症而分轻重。恶风者,见风则恶,无风即止;恶寒者,即无风亦恶 寒。恶寒、恶风、发热皆是表邪,虽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恶寒、头疼、身痛、手足冷,即是 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里攻下。然恶寒有阴症阳症分别,不发热,脉沉迟,口不干,神清 便清,阴症恶寒,治宜温经。发热脉数,头痛心烦,阳症恶寒,治宜散表。然温经散表各有 分别,太阳症,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紧,为表邪伤营,宜发汗,西北冬月,用麻黄汤,南方 三时,用加减羌活汤、十味芎苏散。有汗恶风发热,脉浮缓,为表邪伤卫,宜解肌,西北冬 月,桂枝汤,南方三时,加减防风汤。阳明症,目痛,脉浮大,无汗恶寒发热,宜发汗,葛 根汤。有汗恶寒发热,宜解肌,防风干葛汤、升麻葛根汤。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少 阳寒热,无汗恶寒,脉浮弦紧,宜发汗,柴胡防风汤。有汗恶寒,脉浮弦数,宜小柴胡汤。 以上三阳表症恶寒也。又有太阳病,重发其汗,不发热而恶寒;又有脉微人,不应发汗,误 汗之,亦恶寒;更有卫气不足,表气虚,误汗之,亦恶寒。以上乃过汗亡阳而恶寒也,治宜 黄建中汤、玉屏散。例如热病胃寒人,多服寒凉,反变里寒而用温里者也。另有阴症恶 寒,治宜温经,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阴中寒恶寒也。 仲景云∶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分别太阳病,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 太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此分别太阳病,若初起恶寒时即发热者,为风伤卫气,发于阳也。若起初恶寒,未即发热, 停一二日发热者,为伤营血,发于阴也。旧注发热恶寒为阳症,无热恶寒为阴症,误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分别头痛恶风,发热汗出,乃是风伤卫之中风症,宜用解肌者。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并竭,无阳则阴独。复 加烧针,因胸烦,面青黄,肤 者,难治。色微黄,手足温者,可治。 此重言太阳中风症,不应用麻黄汤。若误汗之,则发热恶寒,又复误下,心下痞满,阴阳 两伤而恶寒。妄加烧针,因胸满烦,面青黄,肌肉 而难治。惟面色微黄,手足尚温,或 可治之。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申明发热恶寒、无热恶寒之症,一起病,或即发热未发热,若恶寒体重呕逆,六脉皆浮 而紧急,此名伤寒而非中风。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申上章寒伤营之伤寒,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恶风无汗而喘,当用发汗者。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未发汗而恶寒,表邪也;既发汗后反恶寒,此误汗亡血中之阳,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比 亡气中之阳,用四逆汤者。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申明伤寒不拘日数,但以微恶寒骨节烦疼,心下支结,外症未去。当以桂枝柴胡等,散 太阳少阳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汤,用柴胡桂枝汤,以少阳症多于太阳耳。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当攻痞,当先解表,乃可攻里。解表 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此申明汗下后,痞满若恶寒,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汤解表,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 痞。不比恶热之痞气,即用泻心汤攻里者。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汗出多,本不恶寒;阳明脉,汗出多,本不迟。今本阳明病,尚见浮迟浮缓之脉, 汗虽多,仍微恶寒,尚是太阳风伤卫表症,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脉本不浮,阳明病,本有汗。今阳明病,见浮紧太阳脉,又见无汗而喘,太阳寒 伤营之症,故重申发汗散表之治也。 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 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此太阳病,因发汗出不彻,以致转入阳明。若汗虽多,尚微发热恶寒,外邪未解,且未见 潮热,未可用承气汤。若腹大满,又见大便不通,亦止可以小承气汤,略微和胃气,勿令 其大泄,以起初汗不透彻故耳。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口苦咽干,腹满阳明症也。但微喘发热恶寒,又见浮紧太阳脉,则不可下,若误下,则表 邪内陷,腹满而小便不利。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 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柴胡汤。 伤寒五六日,少阳时也。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少阳症也。大便 硬,阳明结也。但脉细,此少阳微结,非阳明实结,故用小柴胡汤。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此条以下,皆中寒阴症也。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 同一背恶寒,若口干而渴,以别阳明,口中和而不渴,以别少阴。 \x麻黄汤\x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阳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无汗之症,以麻黄、桂枝发营卫之邪, 从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风寒而闭郁,故用杏仁润肺以开泄皮毛。然未可概治江浙温热之 地,三时温热之时,故陶氏有加减法∶里有热,加石膏、黄芩;少阳见症,加柴胡;阳明 见症,加干葛;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夏秋用羌活、独活,易去麻黄、桂枝。 \x加减羌活汤\x 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 柴胡 干葛 广皮 甘草 北方、长沙等地,冬月允宜麻黄汤。若南方温热之时,则麻、桂辛热,故家秘用此方,临 症加减。里有热或火令,加黄芩、石膏、知母;胸前饱闷,加枳壳、浓朴、桔梗;胁肋刺 痛,加青皮、山栀、木通、苏梗;呕吐,加半夏;食滞,加山楂、麦芽、莱菔子;头痛,加川芎。 \x十味芎苏散\x 川芎 紫苏 干葛 柴胡 枳壳 桔梗 半夏 茯苓 广皮 甘草 少阳阳明,恶寒发热,兼胸次不宽,用此方散二经表邪,解在里凝滞。恶寒无汗,脉浮, 加羌活、防风;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里有积热,加栀连;唇焦口燥,去川芎、半夏, 加天花粉、知母。 \x桂枝汤\x 桂枝 白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伤寒无汗,发热恶寒,仲景已立麻黄汤。今有汗发热恶风症,立桂枝汤。以症轻于前症, 方亦轻于前,故不用麻黄、杏仁开毛窍,而用白芍药敛津血,姜枣调中气,惟以桂枝一 味,以治汗出邪不解之症。然治南方热令,亦犯辛温,故立加减于后∶春加石膏、黄芩; 热令用防风易桂枝;里有热者,不用此方;恶寒身痛,加羌活;足冷,加独活;时寒时 热,加柴胡;阳明有邪,加干葛。 \x加减防风汤\x 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白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北方冬令,发热有汗,脉浮缓,用桂枝汤。若南方温热之时,或内有积热之人,家秘化立 此方代之。因陶氏加减冲和汤,未合仲景之旨耳。症兼阳明,加干葛;兼少阳,加柴胡; 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里有积热,加栀连;胸前饱满,加枳壳广皮。 \x葛根汤\x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太阳无汗恶寒,未郁热者,北方冬月用麻黄汤。阳明无汗恶寒,北方用此方。三时南方 人,或里有热者,以羌活、独活易麻、桂;无汗而喘,脉浮而紧,以杏仁易去芍药,口渴 消水,加知母、石膏。 \x桂枝葛根汤\x 葛根 白芍药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阳明无汗而恶寒,用前方葛根汤;若有汗恶寒,用此方主治。然此亦冬令治法,南方人里 有热,以防风、羌活易去桂枝。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积热重者,加栀、连。 \x葛根解肌汤\x 葛根 白芷 防风 苍术 葱白 前二方,仲景一以治阳明无汗恶风寒,一以治阳明有汗恶风寒。但治冬令则可,南方温 热,家秘用此方。胸前饱闷、加枳朴;呕吐,加半夏;口渴,去苍术,加栝蒌根。 \x升麻干葛汤\x 升麻 干葛 白芍药 甘草 生姜 枣肉 前方葛根解肌汤,治阳明发热无汗恶寒者。此方治阳明有汗发热恶寒者,盖汗出而热不 减,不重在发汗。此方妙在但散邪不发汗者。 \x防葛石膏汤\x 防风 葛根 石膏 知母 广皮 甘草 葛根解肌汤,治阳明无汗发热恶寒。升麻干葛汤,治阳明有汗发热恶寒。若口渴消水,表 里俱见,立此方和解。 \x小柴胡汤\x 柴胡 黄芩 广皮 人参 半夏 甘草 太阳恶寒,阳明恶寒,前已分别各条治法。今少阳寒热,通以小柴胡汤加减,以应变化。 恶寒无汗,加防风;头痛身痛,加川芎、羌活;目痛额痛,加干葛、白芷;恶寒足冷,腰 痛脚痛,加独活;恶寒发热,胁肋痛,加青皮、山栀、枳壳、木通、苏梗;有汗,加白芍 药,助柴胡,同止寒热;血不足而恶寒,倍加当归、白芍药;胸前饱闷,去人参加枳朴; 大便闭结,小腹胀痛,加大黄;小便不利,加木通;喘咳,加枳、桔、杏仁;里有积热, 加栀、连;呕吐,倍半夏,加竹茹、浓朴;口燥痰多,去半夏易栝蒌霜、贝母;口渴唇 焦,加石膏、知母、竹叶。小柴胡汤,有人参,无大黄,治中气虚邪,在半表半里者。大 柴胡汤,有大黄,无人参,治肠胃实热,大便秘结者。柴胡饮子,有人参,有大黄,治中 气虚,大便结热,有潮热者。 \x柴胡桂枝汤\x 见发热。 少阳症,又见太阳恶寒,以柴胡汤加羌、独,散太阳表邪。无汗恶寒,加羌活、防风。见 阳明症,加葛根。 \x黄 建中汤\x 黄 桂枝 白芍药 甘草 大枣 中气虚寒而恶寒,以建中汤加入黄 ,实营卫;胸前凝滞,加砂仁、广皮;元气虚,加 参、术;血虚,加当归;真阳虚,加桂、附,去桂枝。 \x玉屏散\x 黄 防风 甘草 中气虚,则用黄 建中汤;表气虚而恶寒,则用玉屏散。本草云∶黄 得防风,其功愈 大,非言补气之功,言固表之功。元气虚,加参术;阴血虚,加归芍。 \x吴茱萸汤\x 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 以下皆阴症恶寒之方。厥阴干呕,吐涎沫,恶寒,故以此方主治。痰多,加半夏;气逆, 加广皮、藿香、砂仁。 \x通脉四逆汤\x 干姜 熟附子 甘草 葱白 不发热而手足厥冷,三阴经阴症寒厥恶寒也,仲景以此方治之。家秘加广皮和中州,助葱 白以行阳气;加黄 协姜、附而达表。方书用黄 同防风,助黄 实腠理。此以用姜、附 加黄 ,助姜、附外固皮毛。 \x当归四逆汤\x 当归 白芍药 桂枝 通草 细辛 大枣 甘草 此方治血虚伤寒发表者也。伤寒气血充足,略一恶寒,即发热作汗。若气血虚,不能发热 作汗,故恶寒厥冷,脉细欲绝,宛似阴症。仲景以当归、芍药,与桂枝、细辛同用,全在 养血散表,实非阴症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x芍药甘草附子汤\x 白芍药 甘草 附子 未发汗而发热恶寒,宜发汗。既发汗而表症仍在者,尚宜再汗。今因发汗后反恶寒,此因 汗而亡阳恶寒也。然亡气中之阳,用四逆汤;亡血中之阳,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x附子汤\x 附子 白术 白芍药 人参 茯苓 此方即真武汤加人参,仲景治少阴背恶寒,口中和者。因此悟得仲景用八味肾气丸,补水 中之火,补天一生水。用真武汤,补土中之火,补地二成之也。 <目录>卷一 <篇名>发热 属性:发热有翕翕发热,蒸蒸发热。翕翕发热者,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如鸟羽之合而不发舒,此 邪伤于表,郁于肌肤,表热而里未热,治宜发散表邪。蒸蒸发热者,手足遍身 多汗,热 而润泽,此表邪已散,热郁于里,蒸汗时时外出也,治宜清热。若便结腹胀,有下症者,下 之。此以表热里热分两大法也。若发热无汗,脉浮紧,此太阳伤营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 用麻黄汤。余三时用羌活冲和汤、羌活败毒散。若发热有汗,脉浮缓,此太阳风伤卫之表症 也。冬月西北人,用桂枝汤。余三时用加减防风汤。若脉浮,外发热,内烦躁,作渴饮水, 小便不利者,此太阳热结膀胱之里症也,仲景以五苓散。清利膀胱。余今广推羌活木通汤, 双解太阳表里。若头痛额痛,目痛,鼻干,发汗无汗,微恶寒,脉浮而长,此阳明表症也, 治以干葛解肌汤。若发热有汗,口渴引饮,六脉洪数,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经症也,白虎 汤加葛根。若发热烦躁,口渴唇焦,小便闭结,手足时时汗出,六脉沉数,此阳明里症也, 宜三黄巨胜汤、导赤各半汤、凉膈散。若口干舌刺,小腹硬满,欲大便而不得便,脉沉数 者,此阳明之下症,宜承气汤下之。若时寒时热,头侧作痛,两耳常聋,呕而口苦,此少阳 经症也,脉弦而紧无汗者,柴胡防风汤散表;脉弦而数有汗者,小柴胡汤和解。若身虽寒 热,大便闭结,腹痛胀满,脉见沉数,时时汗出者,此少阳里热下症也,宜大柴胡汤下之。 按三阳发热之症,要分别有汗无汗,汗多汗少。夫无汗发热,为表热,易知者也。亦有汗出 未多,而发热不减,人多误为里热矣。汗出未多而热不减,犹易知其表热也;至汗出多而发 热不减,尚是表邪,则难分别矣。例如太阳中风症,自汗出而热不愈,此表热症也。若但以 汗多妄用清里,则碍表邪矣。又如风温症,自汗出而热不退,此三阳经表热症也。若误以中 风症,用桂枝汤解肌,是犯辛温误治风温矣。若以汗多身热,阳明里热治之,是犯失散在表 之风温矣。夫太阳自汗出发热之中风,极似风温症。不知太阳中风恶风寒,风温症则不恶风 寒;太阳症口不渴,风温症口多渴;太阳症鼻不塞,风温症鼻塞多眠睡,此症之各别者也。 太阳症脉浮缓,风温症脉浮数,此脉之各别者也。夫阳明里热,自汗出热不退之症,又与太 阳中风、三时风温症亦相似。然中风风温症,必带恶寒恶风、身痛头痛之表症;若阳明里热, 自汗出热不退,则无恶寒身痛之表症,反有恶热口渴里热之症,此症之分别者也。中风、风 温之症,脉必浮数;若阳明里热之症,脉必洪大沉数。夫发热而分无汗脉浮以别表热,有汗 脉沉以别里热,此经之常、理之正也。然亦有有汗发热脉沉而见表症,但坐以汗出不彻,仍 用发汗退热者。夫无汗发热脉浮,人人知其表热,然有火闭无汗之症,其脉亦浮数,连服发 表之药,汗不出,后服清里之药,汗出热减而愈者。又如三阳经有表复有里之症,先服散表 之药,汗不出热不退,复服和解药,而汗出热退者。总之,发热无汗,表散不得外泄者,宜 发汗解表。发热有汗,里热蒸汗自出者,宜清里退热。又汗出身热,微恶风寒,脉见浮大 者,此汗出邪不出,尚宜发表。又发热无汗,时或汗出,则热暂退,少顷汗干,或停一日半 日,又复发热,仲景但坐以汗出不彻,宜再发汗。更有发热无汗,不恶风寒,脉见沉数者, 此里热火闭,不能作汗外解,清其里热,则汗出身凉。另有痰饮积热,郁结肠胃,外冒表邪 而发热,用散表之药,汗出而发热不减,用清里而里热不除,此热而有滞之症,又宜消痰化 滞,疏散肠胃郁热,则胃气宣扬敷布,里热从上而汗解。 太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详注前章。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名中风,桂枝汤主之。 此条明风伤卫,汗出恶风,脉浮缓者,用桂枝汤也。 桂枝本为解肌,若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申桂枝汤,治不得寒伤营、脉浮紧、汗不出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 此申发热汗出之症,营血无邪而弱,卫气有邪而强,故宜用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按发热自汗有三症∶有太阳风伤卫之症,用桂枝汤以解肌;有阳明发热自汗之里热症,用 白虎汤以清里;有春三月发热自汗之风温症,用防风石膏汤以和解。前章无时发热之句, 此章有时发热之症,故立先其未发热之时,服桂枝汤以发其汗。推而广之,则时寒时热之 柴胡症,发作有准之似疟症,皆宜先其时而服药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之,多服暖水,汗出则愈。 言中风发热至六七日,有表里症,饮水不得消水,而水逆上吐,此膀胱热结,不通调水道 下行,以五苓散散太阳表邪,利膀胱结热,多服暖水,上润皮毛助汗出,下润膀胱宣水道。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此条辨太阳病如此症象,乃寒伤营,宜麻黄汤者。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 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泻心汤。详注结胸门。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发热恶寒,肢节烦疼,宜麻黄桂枝汤,今因微呕,心下交结,又兼少阳症,故用柴胡桂枝汤。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 身黄发热,有从表发散之治。今里热蒸黄,故用此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 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太阳中风,又恶寒身痛,汗不出而烦躁,名营卫两伤。脉浮紧,用大青龙汤。若脉微而 弱,汗出恶风寒,不可服大青龙汤。若误用,则手足厥冷,筋惕肉 ,故以真武汤救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疾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 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 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详注似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发热恶寒,理宜发汗。然脉微者,阳津不足,故不可发汗。 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此太阳症,脉似少阴之条。太阳症,故发热。正气衰微,故脉沉。今以四逆汤温里逐邪, 以代麻黄汤,非阴症温经也。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 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本非肺病,今洒洒恶寒,大渴饮水,此肺热不能通调水道,其腹必满。若自汗 出,小便利,则肺病得解。设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胆热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门。 太阳病,发热汗出,身仍灼热,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风温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身仍灼热,脉浮汗多,绝似桂枝汤症;但无恶寒头痛,而有多眠鼻 鼾,此风温也,切不可用桂枝汤。 发热汗出,解半日许,复烦躁,脉浮大者,可更发汗。 发热汗出,止解半日许,复烦躁,脉浮大,则表邪仍在,故更发汗。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者,大柴胡汤。 发热汗出热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症,但呕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汤。 瘥后,更发热,脉浮数者,以汗解之;脉沉数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论初病久病,惟见症治症,凭脉用药。 发热未有汗者,不可与白虎汤。若大渴引饮无表症者,仍与白虎汤。 发热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汤。大渴引饮无表症者,故仍与白虎汤。互相告 戒,有一定之理。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者,小青龙汤主之。 心下素有水气,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龙汤,外散表邪,内散水饮。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申明上文,服小青龙汤已,渴者,此水寒已去,不可再服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句,当在 发热不渴句下看。 阳明病,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言阳明病,汗虽多,仍见微发热恶寒,则表邪尚在,况无潮热,故未可与承气汤。即腹大 满,大便不通,亦只用小承气汤。 阳明中风,若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似传里矣。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尚是阳明太阳表症。若 反下之,则邪从内陷而腹愈满,小便不利矣。 伤寒发热无汗,呕而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本太阳表症。今呕而不能食,反汗出 然,故为转属阳明也。以其有呕 吐无下症,故不立下法。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较上章多蒸蒸有汗,且无呕吐,故用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汗多发热,津液有立尽之势,故急下之。三章次第,详注后自汗门,以为下法的诀。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 和则烦而悸。 头痛发热,本是太阳汗症。但脉弦而细,此是少阳也,故误用麻黄、桂枝,则谵语。此症 全赖胃气冲和可愈,若胃气不和,则烦而悸矣。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 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 上二焦,必自愈。 两条详注热入血室,皆不立方,但曰无犯胃气,此禁汗吐互词。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即少阴症似太阳也。少阴经表有寒邪,理当散表,但不同太阳方法,故以麻黄、附子温经散邪。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变热,乃为回阳,故曰不死。然脉不至,尚是危兆,故灸少阴。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本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 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 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 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此章言阴厥回阳太过,必发痈脓。详注厥利。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后热,即阴厥回阳,故曰利必自止。若后复见厥,则必复利矣。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此条详注咽痛。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自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此条详注便脓血。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此章重申厥少热多,热不除,必便脓血。可见热病回阴,阴症回阳,均怕过与不及。 \x麻黄汤\x 见恶寒。 \x羌活冲和汤\x 羌活 防风 白芷 黄芩 苍术 生地 川芎 细辛 广皮 甘草 此和解太阳表里之方。燥热令,去苍术、川芎、细辛;两足冷,加独活;少阳见症,加柴 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干葛;胸前饱闷,去生地,加枳壳、浓朴。汗多,加白 芍药。如湿气胜,去生地。 \x羌活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防风 荆芥 广皮 甘草 此方太阳经发汗解肌者。余以此代仲景麻黄汤,治四时太阳表症。口渴,去川芎;胸前饱 闷,加枳壳、浓朴;阳明见症,加干葛;里有热,加黄芩、山栀、石膏。 \x加减防风汤\x 见身痛。 冬令北方,有汗发热,用桂枝。南方三时,家秘用此方加减。详身痛。 \x五苓散\x 见小便不利。 按太阳有汗发热口渴,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之症,故仲景以此方治之。加减详小便不 利、口渴门。 \x羌活木通汤\x 羌活 独活 木通 车前子 热结膀胱,脉数口渴症,用五苓散者,变立此方,双解太阳表里。 \x干葛解肌汤\x 干葛 升麻 防风 荆芥 此方散阳明表邪,发阳明伏 不出。若恶寒头痛。加羌活;时寒时热,加柴胡;腰痛足冷,加独活。 \x干葛白虎汤\x 见口渴。 阳明表邪发热,用前方干葛解肌。若表里皆热,用干葛散表,石膏清里。 \x三黄巨胜汤\x 见谵语。 \x导赤各半汤\x 见腹痛。 表热宜散表,里热宜清里。此方以泻心汤合导赤散,清热之力专,利小便之功大。 \x凉膈散\x 见发狂。 此方治热结上焦,肺胃发热之症,加减详发狂。 \x大承气汤\x 见大便结。 \x小柴胡汤\x 见寒热。 \x柴胡桂枝汤\x 柴胡 桂枝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此方即小柴胡加桂枝,去陈皮,易枣肉。三时忌桂枝,易羌活。口渴,去半夏、生姜,加 天花粉;症兼阳明,加干葛知母;无汗,加防风。 \x栀子柏皮汤\x 见发黄。 先发热,后发黄,此因热而蒸黄,故用此方,不比食滞发黄而用消滞者。 \x大青龙汤\x 见烦躁。 \x桂枝麻黄各半汤\x 桂枝 麻黄 白芍药 杏仁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汤,加石膏、姜、枣,更名大青龙,以石膏制辛热,加姜、枣和中气,是变辛热而为 辛凉矣。此方同加姜、枣和中,而加白芍药养阴敛阴,是变汗剂而为和剂矣。 \x桂枝二越婢一汤\x 桂枝 白芍药 麻黄 甘草 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