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研经言 书名:研经言 作者: 朝代: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研经言》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7%A0%94%E7%BB%8F%E8%A8%80 <目录> <篇名>袁序 属性:莫枚士《研经言》一书,余从丹徒杨霁青先生抄得者也。全书四卷,凡一百五十余篇, 多释 经辨误之作,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陆九芝、陆心源二家序中已详言之。余讽诵再四,觉此 公之学养却优,不独其疏证经义,独具卓识,即其评论近世名医,如谓叶天士《临证指南》 ,于温热脾胃最精等处,皆极平允之论,以视黄坤载、陈修园辈之一味泥古,抹煞先贤者, 其相去为何如耶。迹其生时,适当洪杨割据,天下大乱之时,故虽经镂版,而所传未广。余 曩读《世补斋医》书,即知有先生此书,而四方寻觅,竟未得见。后承霁青先生赐览,因得 录一副本,私心欲广其传,以公同好。故于医学扶轮报、神州医药学报中,皆择尤刊布。诚 以维持绝学,非广为流布,不以收效。今年春绍兴医药学报社拟刊医学丛书,以存国粹。贻 书相嘱欲,将此书刻入丛书中,因即将所录副本邮寄付刊。夫表彰前哲,刊刻遗书,耗为吾 侪医家之责,不足深论。独是莫氏作此书时,即当洪杨割据,天下大乱之时,而今日贵社刻 此书时,又值天下大乱,祸至无日之候,岂天心不仁,降此鞠凶,即涂炭其民众,复肆虐于 医籍耶。抑劫运有常,洪杨距今已六十年,前造此因,今日应有此果耶。然而风雨如晦,鸡 鸣不已,贵社诸君子之用心,亦良苦矣。 \x丙辰首夏江都袁焯记于京口\x <目录> <篇名>陆序 属性:余婿沈子彦模初,自吴兴来谒,即盛称其师莫枚士先生之医学。余即以拙着《世补斋》 初稿 ,介沈子正于先生,而先生亦邮寄所撰《研经言》属校,并索为序。既卒读,乃叹先生之学 之博,识之邃,深造自得,而左右逢原者,有如此也。夫《本经》、《灵》、《素》,刊之三坟 ,既非蓬心人所能领会,而如南阳一脉,以及《脉经》、《病源》、《千金》、《外台》之所言, 则皆随时随地习见之病,而亦视为鸟篆虫书,不可测识,曾不能用其一方一药,尚何医之足 云哉。君举于乡,不乐仕进,潜心国小,出其余绪,以治医家言,为之审声音,详训诂,以 经解经,复以方求病,遂乃病无遁状,方无虚设。如君之学,若漫誉以高出时辈,则是诬君 而已。岂知君者,君所着尚有数种,应请先以此册付手民,俾今而后之病患,得遇识字之医 ,而免夭札也。里居戢影,韩陵片石外,无可语者,行将鼓棹游苕 间,登君之堂,以所学 相质证,然亦勿勿耳。沈子何幸,而得立雪君门也,是为序。 \x光绪五年己卯三月元和陆懋修拜撰\x (按∶先生于甲申四月刊《世补斋医书》文十六卷中,于此序多所增改,今谨录其初稿。) <目录> <篇名>陆序 属性:予少与同里莫枚士同治训诂之学,既遭多故,余以军事驰驱南北,与枚士不相闻者数年 。及 余奉讳归,握手道故,则其气益穆,其学益邃,且有不为良相为良医之志。其言医也,本小 学以读《灵》《素》,祧宋元而檷汉唐,与论学之旨同。余初惊诧其言,而卒无以易也,未 几出所着《研经言》,属余为序。夫先秦古书,存于今寡矣。幸而仅存,又多诘屈奥衍,鲁 鱼亥豕,非好学深思不能读,而医书为尤甚。盖近古多闻缀学之士,未必通医家言,医家者 流,往往不识字,不读书,而以医为市,即有一二名家,或究心方剂,而昧于微言,或各执 己见,而疏于考古。无惑乎医家之不明,而世人之多夭札也。枚士忧之,据《说文》以释疝 之殊,据《玉篇》以明癫痫之异,而前人之失正焉。邪哭则证之《巢氏》,症即风痴,酸削 则证之《周礼》,定为酸消。而旧注之疏焉。蛟龙乃龙咬之讹,蛔咬有例。柔 实恶寒之症 ,元本足征。而传刻之讹祛焉。洵乎仲景之功臣,而俗医之针砭矣。他日推其所学以治天下 ,所造岂可量哉。独念予妄谈经济,无裨于世,及退而着书,亦无成就。读枚士书,不能无 愧于心也。 \x同治十年七月愚弟陆心源拜撰\x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余于咸丰之季,避寇海上,时疫盛行,流民踵丧,尽无以救,始知医之急于人也。而学 之既 有年,乃辑众说,考文析义,校注《伤寒论》、《金匮方论》二书,继以《金匮》论略,因 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继又以治病在处方,因阐经方作释例,继又以处 方在辨药,因《校注神农本草经》。此外解经之作,随成随弃,录其存者,得百余首,厘为 四卷,名曰《研经言》。质之通人,以为他日自镜之资。余不敏,凡所论述,不敢故为高深 ,独标新异。惟务切近平实,求当乎古人之书之义理而已。记不云乎,致知在格物,书亦物 也,读而格之,以致其知,将为延医地也。如曰有裨斯艺,以俟能者。 \x苕川迂叟自序\x <目录>卷一 <篇名>原因 属性:百病之因有八∶一邪气,二水湿,三鬼神,四虫兽,五器物,六饮食,七药石,八人事 。前 五者在身外,后三者在身内。而八纲之中,各有数目。邪气之属,有风日雾瘴,有寒暑。水 湿之属,有露雨,有水。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虫兽之属,有咬螫 ,有影射,有遗毒,有触气。器物之属,有金镞,有打压,有触伤,有汤火。饮食之属,有 禁忌,有过多,有五味所伤,有中毒。药石之属,有服药过剂,有药误石毒鸦片。人事之属 ,有喜忧欲恚恐,有行立坐卧,举重闪挫,堕坠跌仆。总计其目,二十有余。拟引古论,衍 成一卷,而未遑也,略序于此。 <目录>卷一 <篇名>原贼邪 属性:贼邪者,太一冲方之气,因太一之气不能自旺而来也。自太一言之曰虚风,自冲方言曰 之贼 风,自受于人言之曰虚邪,亦曰贼邪。经云“邪气者,虚邪之贼伤人也”是也。《病源》云 ∶冬至之日,有风从南方来曰贼风。以此推之,则春分西风、夏至北风、秋分东风、季春西 北风、季夏东北风、季秋东南风、季冬西南风,皆贼风也。其法不取五行生克,而用八方对 冲。一九相对,故子午冲而寒热可以互胜,凡热极反寒、寒极反热之病准此。三七相对,故 卯酉冲而温凉可以互胜。二八、四六相对,二坤热土,八艮寒土,四巽温土,六 干凉土,坤、巽得温热之气则皆湿土,艮、干得寒凉之气则皆燥土。湿土渐于辰、旺于未, 燥土渐于戌、旺于丑,故辰戌丑未冲而燥湿可以互胜。《灵》九宫八风篇文及《素》委和之 纪眚于三五段,及乙丑乙未岁灾七宫十五段,文义盖如此。其原出于九畴、八卦也。 <目录>卷一 <篇名>原风湿 属性:汉郑康成注《书·洪范》曰∶风,中央土气。此言最的。土旺四时,故春温、夏热、长 夏湿 、秋燥、冬寒之气,皆于风见之。以五行言,曰五气;以六元言,曰六气;以四时言,曰四 气;以五方言,曰五风;以八方言,曰八风;自其偏胜者言,曰五邪;自六气之偏胜者言, 曰六淫。皆此一风,乃天地所以生万物、长万物、茂万物、收万物、藏万物者也。此气失和 ,则病万物,而又彻乎四时,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以其气散发,故经又以风为木气 ,而属之春,犹湿亦为土气,而经或属之秋也。夫湿有数种,第古人于水土之蒸气,正谓之 湿,而五行之湿统于风,水谷之湿直云水若饮,分别綦严。近世概以湿目之。然古人治湿之 方,不可以治今之所谓湿也。 <目录>卷一 <篇名>原荣卫 属性:人有三气。卫气出于上焦(据《素问》注),荣气出于中焦,二者皆气也;二气合行于心 肺之间,则积而为宗气,本无形质,必有所附丽以行。故荣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 附丽 于津。惟血随荣气而行,故荣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治血以运化荣 气为主;治津以温通卫气为主。知乎此,而荣血、卫气之说可以息矣。且也,血所以濡脉, 津所以濡筋。(伤寒汗后,四肢拘急,此津不濡筋之故),而荣之行,自手太阴始,故《灵》 经脉篇序十二经以手太阴为端;卫之行,自足太阳始,故《灵》经筋篇序十二经以足太阳为 端 。知乎此,而心荣、肺卫之说可以息矣。(卫出上焦,据王《素问》注。今《灵枢》“上” 作“下”,误。) <目录>卷一 <篇名>原易 属性:病之得于岁气者,一自正气来,一自时气来。正气为病,以伤寒、伤暑为最着;时气为 病, 以冬温、寒疫为最着∶皆以其极偏也。正气,太一方之王气,本不病患,而人自触之,谓之 以人干天;时气,对冲方之戾气,本能病患,而人适中之,谓之以天令人。以人干天,则触 之者病,而不触者无与焉;以天令人,则中之者固病,而不中者即染之。人气处于独,天气 统于同,所以正气病无易,时气病有易也。正气虽过中而非厉,时气即稍弱而已毒。所以正 气病,纵如伤寒、伤暑之重而不易;时气病,纵非冬温、寒疫之重而亦易也。今伤风咳嗽有 相易者,以此咳嗽亦自时气来。 <目录>卷一 <篇名>伤寒温热延医论 属性:所以谓伤寒、热病有别者,别于诊不别于症,别于法不别于药。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 身热,得之伤暑。诊之别也。然而伤寒传变,则亦身热;伤暑发狂,则亦气盛。非症之无别 者 乎?浅人误认,职是故耳!伤寒皆先汗后下;温热或先下后汗∶法之别也。然而汗则麻、葛, 下则硝、黄;伤寒之汗、下以是,温热之汗、下亦以是。非药之无别者乎?由是推之,伤寒 虽因于寒,一经化热,舍黄连、石膏,更用何药以凉之?温热虽已为热,倘或过治,舍干姜 、附子,更用何药以温之?人生之患,纵有万端,本草之数,止此一定,药可通用,方何独 不可通用?近之解《伤寒论》者,执其中之白虎、黄芩等汤,以证此书之兼出温热治法。彼 将谓伤寒病始终不宜寒药,温热病始终不宜温药乎?噫!医可若是之固哉? <目录>卷一 <篇名>论河间说伤寒之误 属性:寒之为气,虽截然与热对峙,而其伤人也,则随人虚实而为病。其人实,则寒不能深入 ,但 着于皮肤,而闭其腠理,即不得不热;其人虚,则寒无所隔碍,遂过乎肌表而达于脏腑,即 不得不寒。苟取《素》风论之旨绎之,即知仲景方论寒热杂见之故矣。若《素》热论人伤于 寒,则为病热云云,乃专主寒邪在经之常法,以答篇首六七日之问,不兼直中言,与仲景为 寒字尽致者义别。河间泥此,遂谓伤寒有热无寒,概指通脉、理中等症,为得之寒药误下, 非惟浓诬仲景,并误会《内经》也。寒之乘也,猛于他气,故例曰∶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 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河间乃谓温热凉寒,皆取伤寒而分其微甚,是 以伤寒为四气病统称,岂其然乎?寒之藏也,历春至夏,则阳气大泄,而不能复留,故例止 云寒毒藏于肌骨,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河间乃续之曰∶秋变为湿病,冬变为正伤 寒。如此任意增改,其不足与语伤寒也明矣。 <目录>卷一 <篇名>原瘴 属性:古者于隔蔽之义,字止作障。《说文》云∶障,隔也。是也。其作 、作鄣者,系通借 字。 由是山之隔蔽者,即易 以山而作嶂。其因山之隔蔽,致少风多湿,蒸而为气,足致民病者 ,又易山以 而作瘴。观于字孳之义,而瘴之属湿可知已。瘴取隔义,则与地气发,天不应 之雾相似;而与天气发,地不应之雾为对。但患雾气者,《千金》自有症治,与治瘴之度障 散不同,足征近世混瘴于雾之非。《病源》通瘴于疫。余见东洋足本,于“青草黄芒瘴候” , 较中国本多四百余字,所列瘴病,证治独详。第其称岭南之瘴,犹如岭北伤寒,似戾乎他论 ,当是指其盛行之势相例耳!故其病不隶于伤寒诸候,而隶于疠疫,要之湿疫乃疫中之一端 ,未可以概疫也。《外台》又呼瘴为疟,要之湿疟亦疟中之一端,未可以概疟也。《圣济总 录》论瘴与巢、王异,而延医加详,亦足补前人所未备。大抵瘴之发也,自有挟寒、挟热二 者。寒者白芷、桂枝、防风、槟榔等,已在度障散方中;热者犀、羚,见《本经》及《纲目 》集简方。江南山多之地,其瘴虽不比岭南之甚,然涂泥卑湿,水气适为瘴助,往往于温及 暑病发时,错出其间,故尤于犀、羚宜也。三吴老医,善使犀、羚,盖自此始,相治既久, 遂有混施之而失当者。 <目录>卷一 <篇名>原痧 属性:《诗》疏谓江南有射工,一名短弧,含沙射人。《病源》卷二十四分其种类为射工、沙 虱、 溪毒三者。其中人状,皆如伤寒,有恶寒、体热、四肢拘急、头痛、骨 屈伸、张口欠KT 等 候。《本草纲目》四十二溪毒、射工毒、沙虱毒三者相近,俱似伤寒,故有挑沙、刮沙之法 。其腹痛闷乱,须臾杀人者,谓之搅肠沙。据引诸说,则痧本作沙,即指射工所含者言也。 其沙着人肉,则或挑或刮以出之,证治相符,的有明征。后人踵用其法,不能灼知是否为射 工病,但见恶寒发热,状如伤寒者即用之,于是治痧之法,遂混入治暑中。所以误者,以射 工毒亦盛行于夏故尔!夏月人气自虚,倘非沙毒而用刮挑,则邪气被却不得出,有因而增病 者矣,诊者审之!至沙加 旁作痧,而近医遂云感触痧秽,乃天地间另一种气。此所谓不得 其说,从而为之辞也。 <目录>卷一 <篇名>原胎 属性:胞宫血气之生,源有灵机,故有化机,不可有一物入留其中,有之则血气随物而裹,即 令经 闭腹大,谓之胎也。第其入留之物,有内外之别。由内入留者,本气所结,故无所成;由外 入留者,他气所感,故有所成。二者皆于经行初净得之,有所成者,必如其所感。当经行后 ,感男子之精,即成为人;感虫蛇异物之精,即成为虫蛇异物。至其生时,皆有可验。此自 外入留者二也。其自内入留者四∶一为气。多怒之妇,当其经行胞净,气乘虚入,则血与气 结,令人经闭腹大,方书谓之气胎,治之下其气而消;一为液。多痰之妇,当其经行胞净, 痰乘虚入,则血与痰结,令人经闭腹大,方书谓之痰胎,治之下其痰而消;一为水。《灵枢 》谓之石瘕,与气、液二胎同法,治之下其水而消;一为血。当经行时,或因举重,或因犯 房,致经事不卒,血瘀胞宫,亦令人经闭腹大,绝似真胎,治之下其血而消。以上四者,系 妇人本气所结,法与感异,而与积聚同。细考《病源》八瘕及魏之 《续案》,自知其故。 《病源》又有鬼胎,云是精魅入藏所致。然鬼交多在梦寐,非真有施泄,焉得似胎?若精物 意在吸取人精,令人瘵死,亦非有所施泄,焉得似胎?以今俗称痰胎为鬼胎推之,疑《病源 》所云鬼者,亦对人言之耳!但须分别此五者,方能各尽其法,如概予以统同之号,即概施 以安镇之药,多不效也。嗟乎!医学不明,难免闺门不白之冤,仁者可不究诸! <目录>卷一 <篇名>成注《伤寒论》论 属性:王叔和之次仲景论也,有义有例,各以类从,无可议者。成氏即用其本,故与《玉函经 》次 同。其六经六篇,又与《千金翼》次同。由晋而唐而宋,即此本、即此次也。何自明以来, 诸家竟以颠倒移易为能哉?夫成氏至八十岁始注此书,则见闻广、阅历深,宜其辨别之精若 此。然于脉证方药则当,而于章节义例则疏。如六经篇首,不注明太阳、阳明等之谓何?与 太阳诸症独举头项强痛、恶寒以为端,阳明诸症独举胃家实以为端之义云何?若《平脉法》 寸 口趺阳两脉迭举,经意自有所指,成则各分段随文以注之,使读者茫然不知其何谓。凡此皆 成氏之疏。欲穷经者,尚须参考《病源》、《千金》等书以自得之,勿墨守一家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志论 属性:人应乎天,天有元阳。元阳者升于春,春时阳半在下,阴半在上,阳气欲升而不能遽越 ,当 旺而不能自如,则有雷霆以彰之。人应之,为事未遂,其志拂拂然,怒之象也。春应肝,故 肝为怒。怒生于恨,成于愤。恨而不已,为怨,为愠,为恚;愤而不已,为奋,为发,为自 强。 元阳者泄于夏,夏时盛阳在上,微阴在下,阳气盛满于己而若自得,轻易乎阴而不措意 ,则 有炎暑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已遂,其志怡怡然,喜之象也。夏应心,故心为喜。喜生于盛 ,成于玩。盛而不已,为舒缓,为惰,为安;玩而不已,为狎侮,为愎,为自足。 元阳者平于中央,此时阴阳和匀,既筹及于阳之胜,又预计夫阳之败,则反复以存其变 焉。 人应之,为思患而预防。又土为万物所归,和者偏者皆归之。春气温而极于季春,夏气热而 极于季夏,秋气凉而极于季秋,冬气寒而极于季冬,静观以持其常焉。人应之,为阅历多而 是非熟,二者思之象也。中央应脾,故脾为思。思生于先,成于后。先事而思,为慎,为戒 ,为畏,为自虚;后事而思,为乐,为慕,为智,为自矜。二者皆思之所为,如是则劳矣, 故脾主劳。 元阳者收于秋,秋时阳半在上,阴半在下,阳气就衰而日受阴之剥,已退而日视阴之长 ,则 有凄切之气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将败,其志殷殷然,忧之象也。秋应肺,故肺为忧。忧生 于虑,成于悔。虑而不已,为拘,为愁,为不安;悔而不已,为悲哀,为哭,为自咎。 元阳者藏于冬,冬时微阳在下,盛阴在上,阳气避阴之方张而不出,防阴之灭己而自惧 ,于 是乎水冰地坼,寒风冽凛,而阳气惟不树声色以避之。人应之,为事已败,其志惕惕然,恐 之象也。冬应肾,故肾为恐。恐生于暇,成于怯。暇而不已,为退,为优游,为呻吟;怯而 不已,为愧,为伏,为自馁。 <目录>卷一 <篇名>阴阳交并论 属性:阴阳交并,二者乃热病表里俱实者之诊法也。其表里俱实,而复相连互曰交,续自厘清 曰并 。阴交者,里实较盛,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并阳则初似阴交,而复得汗,脉渐静,以里 散表解也。阳交者,表实较盛,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阴则初似阳交,而一得汗散热即泄 ,以表解里微也。故交者皆死,并者皆生。《脉经》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 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得”上当有“复”字。《脉经》热病烦已而汗,脉 当静。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又曰∶热病已得汗,脉尚 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活。皆言复汗也。)此合阴交与并阳言之 。又曰∶热病脉常(各本“常”作“尚”涉上而误)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 躁盛,得汗出者,生也。此合阳交与并阴言之。阴极阳极,即里实盛表实盛之谓。大抵表里 俱实之症,不交则并,不并则交,死生之关,捷于反掌。《史记·仓公传》脉法曰∶热病阴 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绎仓公“不交” “并阴”四字,则知其转易间难逆料矣。诊交之法,又有进退,诸证在《脉经》中。此皆诊 决死生之要,切宜究之。(复得汗以症言,非以治言,故有下之而始得汗者。) 《素问》所言,实止是阴交,于阳交无涉。统称阴阳交者,犹男子阴易、女之阳易,统 称阴阳易也。 <目录>卷一 <篇名>虫论 属性:三尸九虫,与人俱生,无所假也。外此必有所假而生,如 瘕门之鳖症、蛇瘕、鸡雏, 及诸 门之蜣螂、蚍蜉、蝼蚁等名,皆因饮食而假外之虫气以生。其结于肠胃之募原为 瘕,散 于经络为 也。至若五脏之劳,有五脏之虫,五色之风,有五色之虫,则并不假于外之虫气 以生。若曰人身血肉可化异类,毋乃诞乎!此必假内之虫气以生也。内之虫气,三尸九虫是 也。大抵邪入而与三尸九虫相感,则孕而生虫,犹之六淫之感人,本以人五脏所禀五行气应 之也,夫何足怪!《病源》卷二十三去∶尸虫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又阴尸者,初着之状 ,起于皮肤,内卒有物,状如蛤蟆,经宿与身内尸虫相搏,如杯大,动摇掣痛不可忍者,多 因天雨得之。此外邪与尸虫相感之证,风劳生虫,亦犹是也。知此,始可与论尸注、疳蒸诸 大症。若仅执热极风生之说,犹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又况以隋唐言虫诸论,为不经 而弃之哉! <目录>卷一 <篇名>温疫总论 属性:寒与热为定名,温与疫为虚位。伤寒例虽以温兼正气,疫贴时气,其实温者蕴也。疫者 役也 。苟有蕴蓄在内,而其病如相役使者,不论寒热,皆得称为温疫例,据时称以示别,不必泥 看。能知此义,而后百家之言温疫者,可一一以意逆之也。夫温与疫既为虚位,则其为病不 一。但因于寒暑,而又有四时不正之气挟之,则为天行温疫,属伤寒;若因于寒暑,而又 有山川林谷及天地雾雾之气抑之,则为瘴疫温瘴,亦通称为温疫;因于寒暑,而又有鬼神之 气乘之,则为疠疫,亦称温疫,属杂病;苦因于寒暑,而又有饮食之气间之,则发为杂病, 如霍乱、疟、疸之类,皆不称为温疫,属杂病。条分缕析,而后温疫诸杂出之论,不至目炫 。此温疫数者中,惟鬼神一因与因于寒暑者,言多相混,近世不能分别,须细参《病源》卷 十疠疫、瘴气两候及《千金》卷九辟温篇自明。《病源》疠瘴不与温病同篇,而另列为一卷 ,《千金》以两温分居二篇首尾,岂无意哉?而鬼神之不兼温疫者,自属中恶,与伤寒法无 涉。犹瘴不兼温疫,但为之瘴;饮食不兼温疫,但谓之伤饮食而已。 <目录>卷一 <篇名>疟论 属性:叶案治疟,不用柴胡,徐评非之。解之者曰∶治伤寒少阳正疟用柴胡,治秋间寒热类疟 不用 柴胡。泉应之曰∶否,不然。《素·疟论》以夏伤于暑为端,而余疟附焉,是秋间寒热之为 正疟,经有明文。《病源》、《千金》皆本经说。《外台》既列《病源》之论,而所集方不 下千首,鲜用柴胡者。可见谓秋间之寒热,不用柴胡则是,而指为类疟则非。仲景于少阳篇 明言往来寒热,形如疟状。“如疟”二字,正类疟之谓。少阳症之为类疟,出于仲景亲口, 今反指为正疟何耶?但诸医犹止误于论症,徐氏则并论治亦误。何以言之?伤寒邪从表入,其 里无根,以柴胡提之则出;夏秋之病,新凉在外,而蕴暑在中,其里有根,若以柴胡提之, 则外邪虽解,而内热即升,横流冲决,不可复制,往往有耳聋、目赤、谵语神昏、汗漏体枯 ,延成不治者,不得不以徐说为淫辞之助也。噫!亦究古训而已矣。 <目录>卷一 <篇名>尸疰疳蒸四大症论 属性:五尸、五疰、五疳、五蒸,杂病中之四大症也。仲景《伤寒》始言蒸蒸,《金匮》狐惑 实开 疳症,而走马汤治飞尸,獭肝散治冷疰,已略具大纲矣。至《巢源》、《肘后》、《千金》 、《外台》诸书,始畅厥论,以为内科专家最重之任也。近世书中鲜有之,非近世无此四症 也。医者遇尸疰,诡以肝气目之;遇疳蒸,诡以劳病目之。相沿既久,遂不措意,因不列名 耳!然“尸疰”二字,涉于不祥,“疳蒸”二字,仅见儿科。今若称此以告诸病家,及加诸 年壮,不几骇人听闻乎!古名诚难复也,但须于肝气一门,知有尸、疰二症混其中;于劳病 一门,知有疳、蒸二症混其中。隐其名而存其实,则临症了然矣。至古人治此四症之效方, 亦欲为大医者,所不可不备也。 <目录>卷一 <篇名>虚劳论 属性:今之所谓虚劳,古之所谓蒸也;古之所谓虚劳,今之所谓脱力也。《金匮》必列虚劳者 ,以 见伤寒自有因脱力得者也,俗称脱力伤寒本此,知此而《金匮》虚劳诸方能用之矣。(俗称 脱力,不专指疲劳言,凡五劳皆在其中。)脱力有成痼疾者,有在一时者,有着一处者,苟 因劳伤气血不复,皆得称为虚劳。人但泥于弱症损症之不起者为虚劳,而不知彼特其一端也 。若一时一处之虚劳,则或待治而后愈,或不治而自愈,无甚足异。第既有虚劳之因,风寒 随而入之,《金匮》本为风寒尽其变,故浑言之曰虚劳,不复分别其为何劳。推而准之,伤 寒劳复,乃虚劳之在一时者,亦不分别其若者为操作之劳,若者为房室之劳也。根据义本当列 此篇末,编《伤寒论》者,欲其便览,移置如此耳!他如《脉经》云∶病患一臂不随,时复 转移在一臂者,此为微劳,营卫气不周故也,久久自愈。乃虚劳之着一处者,亦不分别有为 何劳,亦以有本病可列故也。此经又有劳疟,《千金》、《外台》有劳嗽、劳聋,凡在一时 及着一处者皆仿此。读古人书,须辨其名,以究其指,医亦如之。诚能知此,何至以建中汤 等方,误投之蒸病也哉? <目录>卷一 <篇名>传尸劳论 属性:《外台》始有传尸劳之名,历宋至今,皆着于录。尝欲问其为何病,则诸老医无能言之 者。 及泉习之有年,乃知传尸劳者,合尸、疰、疳、蒸四大症以名之也。初以体虚受邪,入感尸 虫,于是沉沉默默,无处不恶,而不能的言所苦,此时名之为尸可也;甚而发热、喘促、颧 赤,名之为蒸可也;及其项间生块、唇口喉舌皆疮,名之为疳可也;至差而复剧,死而传人 ,则为注矣。备此四症,故方法不一,各据见在为言也。古人 、无辜、伏连、尸注等称 ,亦各据一端为言也。余幼时,胞姑有病此死者,及长,而嫡妹又病此死,然皆不传染,殆 相似而未的者欤!要之,已备尸、疳、蒸三大症矣。遇是症者,倘能分别论治,其于古方清 热、调胃、杀虫诸法,庶不贻误,特未必其果愈耳! <目录>卷一 <篇名>肺萎论 属性:肺萎,肺之大叶不举也。其外症以咳而唾白沫者为真。《病源》或兼欲咳不能咳及呕逆 、小 便言之,成无己注《伤寒论》,则以咽喉不利、唾脓血为肺萎,皆非的候。惟《外台》引许 仁则云肺萎之状,“唾白如雪,细沫稠粘。”此八字深得仲景言外之意,最为的当。若巢、 成所说,乃其兼症,或有或无,未可必也。肺萎病当属六极,气极之一也,多在久嗽之后, 骨蒸之余,其甚者白沫中带血,且或带脓焉。故《金匮》云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萎,数 实 者为肺痈。仲景以脉之异,辨其症之同,亦可知脓血不独肺痈有之。详余所撰《证原》中。 <目录>卷一 <篇名>正水风水诊法论 属性:目裹肿、颈脉动、时咳诸症,正水与风水同。但有此诸症,而按其肿上随手起者正水, 不起 者风水,以此为别。且必股冷腹大,乃为正水已成,则正水重于风水也。《灵·水胀》水始 起 也,目裹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 矣。以手按其肿(俗本“肿”作“腹”,今从《病源》引)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金匮· 水气》视人之目裹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文 义甚明。《病源》于水肿,全据《灵枢》,于风水,全据《金匮》,分别当已。惟风水久久 变成水病,则亦按之随起, 故《肘后方》曰∶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 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 声,此其候也;不即疗,须臾身体稍肿,腹尽胀,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非与经违也。葛 意以风水为正水之初起,而浑言之曰水者,亦以有股里冷一症耳!实与诸经相成也。 <目录>卷一 <篇名>女劳疸黑疸同治论 属性:《千金》及《外台》引《金匮》黄胆篇文,皆以硝矾散症为女劳疸。而《近效》云女劳 疸疗 与黑疸同。《病源》则曰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因大劳大 热 而交接竟即入水所致也。黑疸之状,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 夫黄胆、酒疸、女劳疸,久久变成黑疸。据疸说,则《金匮》硝矾散症,经文当断,自膀胱 急以下十六字,属黑疸,独日晡发热恶寒,为女劳疸的候,余则女劳疸久久变为黑疸之候也 。如此疏解,则于经文“得之”二字及“因作”二字语气极合。巢氏真善会仲景意者。其硝 矾 散本是治黑疸之方,以黑疸与女劳疸同治,故《金匮》不别言之,《近效》之说,信而有征 。详余所撰《金匮方论注》中。 <目录>卷一 <篇名>吐血衄血便血溺血呕吐汗出下利消利八症异形同诊论 属性:亡血之大症四∶吐、衄、便、溺是也。亡津之大症四∶呕、利、消、汗是也。吐血出于 贲门 ,与呕吐同;衄血名为红汗,与汗出同;便血出于魄门,与下利同;溺血出于胞,与消利同 。八症以四属之,殊途而同归,为亡津、亡血最大者也。《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是津血同类。又手阳明主津,足阳明主血,是津血又同经。津血之为物既同 ,故八症之为诊从同。八症之由热得之者,并以见阴脉及阴症为欲已。见阳脉及阳症为未解 ;其由寒得之者,并以见阳脉及阳症为向愈,见阴脉及阴症为将脱。俱详《灵》、《素》、 《脉经》等书,不赘引。凡辨症有当分而观之者,如痰饮篇是也;有当合而观之者,如此篇 是也。 <目录>卷一 <篇名>思虑致遗论 属性:心藏神,脾藏智与意,肾藏精与志。人之思虑,智意主之;智意之运用,神主之。故或 曰思 虑伤心,或曰思虑伤脾者,举一言之也。究之,思虑之始构也,则因心以令脾,及思虑之既 竭也,则因脾以累心,是伤脾重于伤心矣。大抵五志所伤,每以过极而气并。思虑之过,气 并于脾,故经曰思则气结。并,乃结也。五行土克水,水主冬,为闭藏。脾实则有火,火性 发泄,以过极之实,乘受克之虚,以发泄之性,变闭藏之常,而复以脾病累心之故,处以无 主之神,于是乎恍惚离散,而精以泄。经云有余则梦予。脾以气并,而见为有余,故梦以精 予人也。论是症者,自当以脾火上蒙心神,下克肾水为正。或概执诸热属心之说以相列,见 其与五行生克之理不合,遂据《易》水火既济、未济二卦、证成心肾不交之论。岂知《易》 象止取贞悔为义,并非实事,若移此以论病,则大蓄天在山中,大壮雷行天上,亦将信为事 之所有,而以肺入脾中,心行肺上者,拟其病象何如乎?夫立论当取其推而皆准者。 <目录>卷一 <篇名>病无纯虚论 属性:以人之虚,因天之虚,为贼邪病,自春分至秋分之寒,自秋分至春分之热是也;以人之 虚, 因天之实,为正邪病,自春分至秋分之热,自秋分至春分之寒是也。总言之,则寒、热二者 以 应二气;析言之,则寒、热、凉、温四者以应四时,而皆生于风。故《内经》曰∶“风者百 病之长也”。风之温者必挟湿,其凉者但为风,与寒热分主四时,《灵》九宫所谓春湿、夏 热、秋风、冬寒是也。然湿与寒热,惟当其旺时则有之,而风乃四时皆有,故风之病患独多 。人以劳役解脱、喜怒阴阳、饮食醉饱、人鬼惊恐、跌打堕压、虫兽咬伤而致虚,有一于此 ,则风即凑之;其在湿与寒热之令,及有贼邪时者,亦各凑之。故曰∶“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第既凑之后,反见为实。其为状也,有相半者,有相过者,无纯虚也。惟大病被汗、 吐、下后,邪去而气血不能遽复,及妇人新产后而液去,而形气不足以充,则纯虚。然一在 病后,一则非病,不可以治病之法治之。夫病无纯虚,则方无蛮补,无足怪者。或难之曰∶ 老年聋盲,非纯虚乎?答曰∶此亦风也。老年血气当衰,药不能托,且托之而后者乘虚续至 ,故永不愈耳!其不愈者在虚,其为病者仍属风。 <目录>卷一 <篇名>用药论一 属性:药性有刚柔∶刚为阳,柔为阴,故刚药动,柔药静。刚而动者其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 ,其 起疾也速,其杀人也亦暴;柔而静者其行缓,缓则潜滋而相续,其起疾也迟,其杀人也亦舒 。无识者,好为一偏,其害不可胜言。而中立者,因有牵掣之说焉。岂知柔者自迟,不能强 之使速;刚者自速,不能强之使迟。迟速并使,迟者必让速者以先行,下咽之后,但见阳药 之行阳,不见阴药之行阴。若病宜于阳,则阴药初不见功,而反酿祸于阳药已过之后;若病 宜 于阴,则阴药未及奏效,而已显受夫阳药反掌之灾。是以史立者亦谬也。总之,对病发药 ,斯为行所无事。 <目录>卷一 <篇名>用药论二 属性: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出某经者,皆能引邪入于某经 。故麻 、桂发表,亦能亡阳;苓、泻利水,亦能烁津。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惟性各有偏,故能去 一偏之病。若造物生药,概予以和平之性,何以去病乎?夫亦在驭之而已,驭之能否,全在 医者识症有定见。俾逐邪者,辨其正之虚不虚,而邪去正自复;补虚者,知其邪之尽不尽, 而正胜邪难干。斟酌轻重之间,分别后先之次,神明于“随症用药”四字,方法之能事毕矣 。何必朋参、 而仇硝,黄哉! <目录>卷一 <篇名>汤液论 属性:汤液,亦饮也。《素》经脉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朝 百脉,行精于皮毛,毛脉合精;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其言饮入胃后 ,上下先后分布之序,即药入胃后,与病相当之理。以其先布于上,故遇轻清之药则先发, 而与上病相当。但先发者先罢,至水精四布,而后轻清者已无力矣。其不能治下,而亦不足 碍 下者势也。重浊之药,其发既迟,当其输脾归肺之时,尚未尽发,必至水精四布,而后药力 始毕达,而与下病相当,此轻清治上、重浊治下所由分也。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皆取药发迟速、部位高下为义。其入脏者,亦止云五味入胃,各归 其所喜攻,如酸先入肝云云,不必不入他脏也。后人不知古人制方之意,遂谓某药入某经, 某药兼入某经。则试问胃气被药气使乎?抑药气被胃气使乎?夫固不辨而明也。乃或误宗其说 ,如桂枝汤方,见其主治太阳病多,因以桂枝为足太阳经药,殊不思太阴病亦用桂枝,而真 武、理中、四逆,皆有加桂之例,吁!可怪也。总之,汤液治病,分气味不分经络,与针法 大异。 <目录>卷一 <篇名>制药论 属性:自雷 着炮制之论,而后世之以药制药者,愈出而愈奇,但因此而失其本性者亦不少。 药之 有利必有弊,势也;病之资利不资弊,情也;用之去弊勿去利,理也。古方能使各遂其性, 如仲景小半夏汤类,凡生姜、半夏并用者,皆一时同入之,非先时专制之,正欲生半夏之得 尽其长,而复借生姜以随救其短。譬诸用人,自有使贪、使诈之权衡,不必胥天下之菲材而 尽桎梏之,使不得动也。各遂之妙如此。若后世专制之法,在临时修合丸散而即服者犹可, 倘 预制备售,则被制者之力已微,甚而至再、至三、至十余制,则取其质而 其性,其能去病 也几何?近见人治痰疟,于肆中求半贝丸服之无效,取生半夏、贝母为末,和姜汁,服之即 效,但微有烦状耳!于此可类推已。或薄古法为疏,盍思之! <目录>卷一 <篇名>药验论 属性:凡中病之药,服后半日许,可验其当否者,大法有三∶一则药到病除。如《灵枢》不得 卧, 用半夏秫米,覆杯即卧,及他方所云一剂知二、剂已者是也。一则服药后别生他病,非药之 祟,正是病被药攻,拒之使然。如《伤寒论》太阴病服桂枝汤反烦,风湿相搏服术附汤,其 人 如冒状者是也。一则服药后所病反剧,非药之误,正是以药攻病,托之使然。如《证类本草 》成讷进 丸方表云∶臣弟诉患中风五年,服此丸至二千丸,所患愈加,不得忧虑,服至 四千丸必得复,至五千丸当复丁壮是也。第一验人所易知。其第二验恒易令人疑惑,自非识 病辨脉确有把握,必将改易方法,以致转辗贻误者有之。若第三验则必訾之议之,因而弃之 矣。然数十年目见耳闻,第三验最多,如伤寒初起及疟、痢方盛之时,投以中病之药,往往 增剧。第二验次之,第一验最少。世人狃于第一验之快,而欲以概其余。噫!此事真难言哉 。 <目录>卷一 <篇名>古方用法论 属性:古者,每方各有主药,用其主而进退其余,可云从古某方加减;如用其余而去其主,即 不得 称某方矣。仲景理中汤,一名治中汤,盖取《别录》人参“调中”两字,是人参乃其主药也 。桃花汤取赤石脂一名桃花石为义,是赤石脂乃其主药也。若去人参、赤石脂,用其术、干 等,而称理中、桃花,则失其义而袭其名,陋乎不陋?非独经方为然也,虽后世亦有之。丹 溪治六郁越鞠丸方,以川芎、山栀为主,缘川芎即《左传》鞠穷,山栀《本草》一名越桃, 故各摘取一字以名之,以见能治郁者之全在乎此。若不用芎、栀,用余四味,尚能再称越鞠 乎?《本草》经用之药,仅四、五百种,而自汉至明,方以亿万计,随举数味以成方,皆当 有合于古,举其相似者,反遗其相同者矣。昔徐灵胎诮叶天士,用《局方》逍遥散而去柴胡 ,非以此哉?学人可以类推。 <目录>卷一 <篇名>泻心汤类诸方总论 属性:诸泻心皆从小柴胡来。小柴胡以柴、姜治半表;芩、参、甘、半治半里。兹则去其治半 表者,参用陷胸法,而随建主药,故当分数类观之。 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姜之治表,加干姜、黄连以和胃也。其生姜泻心汤与甘草 泻心 汤,皆即半夏泻心汤原方,而主药略增(从《金匮》有人参。)三方不外干姜、黄连者,以此 祛心下痞,乃胃虚上逆所致,与表陷之痞不同,故重在和胃也。其主药皆在小柴胡中,自为 一类。 其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则截半夏泻心之半而为之。其黄连汤,又即半夏泻心去黄芩加 桂枝者。但二方皆重用黄连,使与干姜并视半夏泻心为小变也。 黄芩汤,即截小柴胡之半而加芍药,以治腹痛。其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即小柴胡去柴、 参加芍药也。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黄芩,自为一类。 旋复代赭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旋、代,增姜、减参者,故以旋代命名。浓朴生姜 甘草 半夏人参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朴,增姜、减参者。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生姜,自为一 类。 其橘皮竹茹汤,即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去朴、半,加橘皮、竹茹、大枣,增甘草, 故以橘皮竹茹命史。其橘皮汤,即取其方中二味为之。二方自为一类。 小半夏汤乃抽小柴胡方中治呕之品,而倍其分者。其生姜半夏汤,即半夏之法,而小半 夏加 茯苓汤属焉。其半夏干姜散,即生姜半夏汤去生姜加干姜者,意固重在温胃,与生姜温经略 殊。而大半夏汤,即半夏干姜散之变焉者也。其干姜人参半夏丸,即半夏干姜散加人参,倍 半夏者。六方皆从小半夏汤来,主小柴胡中之半夏,自为一类。 泻心汤,自大、小陷胸来。大黄黄连泻心汤,即泻心汤原方去黄芩。附子泻心汤,即泻 心汤 原方加附子。三方不外大黄、黄连者,以此处心下痞,乃表邪内陷所致,与结胸之义相同, 而与半夏等三方痞症不同,故重在下实,乃由泻心而将入承气也。 <目录>卷一 <篇名>承气汤类诸方总论 属性:胃实则不调,承气意在调胃,故或以“调胃”二字冠之。大黄下一切积,芒硝软一切坚 ,考 之本草,皆属荡涤肠胃之品,故仲景合二味以治胃实,而一切病胃实者准此,其用甘草,不 过和硝、黄之味而已,不必泥和中益气,谓为∶“调胃”二字命名之所在也,此本笼统之方 ,用之者随症加减,往往师其意而易其名。故见腹满,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大承气;见 腹满不结者,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小承气;有瘀血则加桃、桂,为桃核承气;见水结, 则加甘遂,去草,为大陷胸;见吐食,则去硝,为大黄甘草汤。一方生五方,有条不紊。 若夫从大承气来者,则去硝为浓朴三物汤;三物合桂枝、去芍药,则为浓朴七物汤,皆 主浓朴也。 其从小承气来者,则差其分,为浓朴大黄汤;差其分而加芍药、二仁,为麻仁丸。皆主 大黄也。 其从桃核承气来者,则大黄 虫丸、桂枝茯苓丸、抵当汤及丸,皆主桃核也。 其从大陷胸来者,则大陷胸丸、十枣汤、甘遂半夏汤,皆主甘遂也。而己椒苈黄丸,又 从大陷胸丸来,以同用葶苈也。 其大黄硝石汤、备急丸、大黄附子汤,即承气之随症加减法也。而小陷胸汤、白散,则 又因 所治之部位略高,而师承气之意以变焉者也。小陷胸主心下结痛,与心下痞相近,故又生出 泻心一派来。小陷胸主胸有黄涎,与胸痹之顽唾相近,故又生出栝蒌薤白一派来,要之,白 散之下以巴豆,小陷胸之下以栝蒌。其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加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 方,皆从小陷胸来。 <目录>卷一 <篇名>古方权量有定论论 属性:从来考古方权量者,人各言殊,大半误以汉制当之耳!岂知经方传于仲景,而不自仲景 始。 《外台》卷一谓桂枝汤为歧伯授黄帝之方,而分两与《伤寒论》悉同。可见经方传自上古, 所用权量,亦上古制,非汉制也。《千金》备详神农秤及古药升之制。盖古医权用神农、量 用药升,于一代常用权量外,自成一例。仲景而下,讫于《外台》,所集汉晋宋齐诸方皆然 。迨隋唐人兼用大两大升,而后世制方遂有随代为轻重者,此古权量所由湮也。国朝吴王绳 林所考,宗法《千金》,参以考订,定为古一两,当今七分六厘;古一升,当今六勺七抄。 洵不刊之论,无间然矣。其书载在《吴医汇讲》中。 <目录>卷二 <篇名>学医说 属性:夫欲学医,必先读无方之书,则莫善于巢氏《病源》焉。《病源》引申经意,别类分门 ,比 《灵》、《素》为易知,亦较《灵》、《素》而易入。习之既久,遂乃上探《灵》、《素》 ,兼读《难经》、《甲乙经》二书以疏之,明乎经络脏腑之源,达于望闻问切之故,而于向 者之所得,益觉融会贯通,而明体者渐渐达用矣。然后读有方之书,《玉函》、《伤寒》、 《金匮》是也。读三书尤必兼资《脉经》,以稽其异同,披本草(须用《证类本草》)以观其 方法,盖临病之舟楫在焉。然《伤寒》之理,未许其遽通也,又必浸淫乎《肘后》、《千金 》及《翼》、《外台》四书,斟酌乎《本事方》、《百证歌》、《九十论》、《明理论》等 说,参互考订,以徐俟其悟,殆另有一境矣。大抵医者之于伤寒,其致力每在杂病未究之先 ,其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溯流穷源,其事止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至于《圣济》、《局方》以下,则学成后读之,亦足扩聪明而炼识力,不必概屏之以自隘 也。 <目录>卷二 <篇名>诊诀说 属性:诊病之诀,在知表、里、虚、实、逆、从六字。第欲临诊时知之明,必于读书时知之豫 。 夫仲景之辨表、里二字亟矣,而喜言统治者或不信,谓《灵》、《素》论症,概以六经 脏腑 为别,何尝有所谓表、里者?不知两经为针法设,不为药法设。针法在取穴,但审其何经、 何脏、何腑,而巨刺、缪刺诸法已可施,不以表、里为汲汲也。若药法则清轻宜表,重浊宜 里,如此而已。且其为气,化于胃、运于脾、布于肺,如饮食然,断无专走一经之理。故必 分表、里,而后汗、吐、下、补诸法,各如其轻清、重浊之性以为用。仲景之词,所以异于 《灵》、《素》者此尔! 至于虚、实,则有二义∶邪在为实,邪不在为虚一也;邪结为实,邪不结为虚二也。皆 为泻邪地,非为用补地。试取诸经论读之,当不以余言为谬。 至于逆、从二字,则色、脉、证、治皆有之。须先审定其病,而后可言也。神而明之, 死生可决已。 <目录>卷二 <篇名>《内经》热病说 属性:两经于一切身热之诊,皆称热病。是以《素》则劳风、肾风同评于温后;《灵》则如虫 、如 疸并列于热中。至其散见他篇,尤不可胜数。盖以可诊者言,不以所因者言,其可专以伤寒 之成温者言乎?夫为身热一证,举其尤而穷其类,尤者详之,类者附之,固当如是,与仲景 论伤寒而及似伤寒之 湿 同意。浅人每论温热,举两经热论,或采之或剩之,果有当于病 源否也。其言暑者,只作“热”字解,《素·通天》因于暑及骨空立而暑解等,并不指夏令 之热。如后世所云,或采通天论之言,列于夏病,真不得经旨也。其言温者只作“蕴”字解 ,《素·热病》先夏至者为病温云者,意以夏至后天气热,人易于感则言热,夏至前天气未 热 ,人无所感,故止就所蕴者名之。而言温则仍取乎本义,非如近世训为小热也。不观今之病 春温者乎,赫赫炎炎,岂是小热?读书不明义例,古法于是尽湮矣。 <目录>卷二 <篇名>七传辨误说 属性:《难经》七传传其所胜,间传传其所生,皆止言五传。注家不得其说,以心复传肺数之 ,其 实止得六传,无七传,且间传之如环无端,何尝不如是。而经独以传其所胜为七传也,揆之 于理,殊觉牵强。窃谓“七”字,当为“次”字声之误也。古音去声、入声不甚分别。如《 书》康诰勿庸以次汝封。“次”字《荀子》引作即之比。何以言之?《素》玉机真脏及标本 病传两篇,于传其所胜者,皆谓之次传,无言七传者。且标本病传篇末,明云诸病以次是相 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其义与真脏“风者百 病之长也”以下至“此病之次也”数段甚合。然则传其所胜者之为次传,经有明文,乃病传 之定例,《难经》原文必不误,后人传写误耳!《千金方》卷七,经云次传、间传是也,亦 其一证。又《难经》于间传言如环无端者,乃就一脏之传其所生而卒言之,与《素问》本无 不合。而徐氏泥《素问》、《难经》之文,以相驳诘,真多事也。 <目录>卷二 <篇名>伤寒伤暑说 属性:古者于冬月触冒正邪之寒及夏月中时行之寒,皆称伤寒,故仲景存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两者 于伤寒条。已发热者,时行之寒;未发热者,正邪之寒。意在统一,使人易识耳!至《巢源 》始别伤寒, 时气为二门,而于小儿伤寒候并列两寒, 特以一语示别,曰时行伤寒,亦简且审。唐人乃曰天行热病,天行实时行。但 “时气”二字之义,本兼四时为主,而“时气”二字之名,若惟热病独擅,其为语似混。然 历考志乘,凡疫皆在春、夏、秋三时,而夏尤多。仲景自春分至秋分有非时暴寒,皆为时行 寒疫之言。益信古者于夏月触冒正邪之暑及冬月中时行之暑,皆称伤暑。《素》形气虚实气 虚身热之伤暑,不必专以夏言也。仲景始别之以中 、冬温两名,然温病《难经》不指定何 脉,仲景止略陈其症状,则是所发无定,不必其尽发热恶寒也。凡咳嗽、肿痈皆得有之,仲 景虽不明言,其散见于《千金》、《外台》者,可举一二以推。盖“伤暑”二字之义,虽得 兼通夫四时,而“伤暑”二字之名,不得概施之冬月。此古今称谓之所由异也。 <目录>卷二 <篇名>疹斑互讹说 属性:《外台》引《素问》逸文,赤疹者,搔之重沓陇起,及《病源》赤疹、白疹两候,即今 所谓 风斑也。《金匮》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及《病源》、《千金》、《外台》斑疮,即今所谓 疹子也。凡宋以前医书,皆如此分别,于字义甚协。疹者诊也,必皮肤有所变疹浮起,方合 疹称,观《病源》屡言轸轸起,合之《素问》陇起之词自见。斑者点也,必有点子方合斑称 ,观《病源》斑烂云云自见。近世不正其名,遂至互讹,今则竞以疹为斑,以斑为疹,相沿 既久,苟或正之,则反遭哗笑,以为大谬。然兹二病,虽皆有毒,而疹由于风,不由于温; 斑由于温,而前受之邪,未必皆风。病因久暂既殊,治法轻重亦异,古人各有主方,不可混 施。不审乎此,无惑乎谓古方不可治今病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凡事皆然。 <目录>卷二 <篇名>古方虫混称说 属性:古方于 瘕及虫病,往往混称。然动者为虫,不动者为 瘕,分别亦不难。良由虫所居 处, 其阻碍气血,实与积同,故混称之耳!如《病源》十九酒瘕,云有虫使之然。夫能饮人所饮 酒,则动矣。而巢氏入之 瘕门,后世直称之为酒虫。其食症,能食人之所食饭,以酒瘕例 之,是亦有虫使然也,而巢氏则但称为症而已。此混称二病之证也。推之《纲目》所载茶瘕 ,吐出后犹能饮茶,亦其类矣。崔元亮《海上方》,以地黄 治心痛,吐出虫长尺许,头 如壁宫。刘禹锡《传信方》崔抗女患心痛,食地黄冷淘吐出物可方寸许,状如蛤蟆,无足目 ,似有口。此二物皆不云动,明是瘀血所为 病也,而以虫状之。诸如此类,不可枚举,读 者当以意逆旨,勿泥其词。况医书之传自文人者,又多形容过情者乎!余作《证原》,以能 动及饮食者入之虫,不能者入之积,非违古也,古略今详,有势不得不如此者。 <目录>卷二 <篇名>扁鹊见垣一方人说 属性:《史记》(五百)扁鹊传载扁鹊饮长桑君药,三十日见垣一方人,由是诊病洞见五脏症结 ,特 以诊脉为名。注∶方,边也。言见墙垣彼边之人也。案如注说,是谓能隔墙见人矣。长桑何 药,而乃变易形质若此耶?窃谓此当与纪昌贯虱同义。大抵久竭目力,则所见必异。虱大如 轮,以径言也;垣一方人,以深言也。迹虽不同,理则一致。想扁鹊学望诊时,必日视其垣 以炼目力,而以意合之人面,久之则垣中浅者深者,一一分明,便似其中有人在。云一方者 ,正就其日所注视者言,非彼边之谓。且“彼”字尤属添释,《史》文无此义也。余尝师其 意而为之,虽未能见人,亦似有眉目可别,虽未能洞见脏结,临症时看人面及舌色浮沉、大 、小、浓淡,一目了然,不待多时而细察。故谬揣史迁此言,系形容之词,非果隔墙见人。 且扁鹊脉法,具载《脉经》,果以诊脉为名,岂其言皆虚饰耶?史迁于此及仓公两传,皆未 能实疏所以,但据人间形容之词,不复顾其过当,良由其于医事未能了了耳!班书不录,岂 无故欤?范书不为仲景作传,亦当以其妙难言喻,恐转滋人惑也。陈志华佗传,多据实质言 之。 <目录>卷二 <篇名>诊虚须知劳极说 属性:古有五劳、七伤、六极之目,皆言虚也,核之则劳、极二端而已。劳是过用其气,极则 几于 无气,其浅深不同。以《病源》所记言之,五劳中之志劳、心劳、忧劳,是过用其神;其疲 劳,是过用其形。七伤则房劳之病,亦劳属也,以其病多,故别出之。然精为七神之一,是 亦过用其神也。约之,特形、神二者尽之矣。若风寒暑湿及一切病之久而不去,甚虚其气者 ,皆极也。极有气、血、筋、骨、肌、精六症者,谓病于气,其极也不欲言;病于血,其极 也无颜色,眉发堕落,喜忘。余极仿此。然约之亦不外形、神也。大抵劳言其始,极言其终 ,分别截然。近世不知有极,概目为劳,则将以治极者治劳,而劳永无愈期矣。嘻! <目录>卷二 <篇名>温疫说 属性:温也,疫也,温疫也。三病之称,第称温疫者为定名,而称温、称疫者为虚位。温者, 蕴也 。儒书谓夫子温良,言容之蕴;诗教温柔,言辞之蕴;良玉温润,言彩之蕴。医书谓春气温 和,言阳之蕴;则病之称温,必以其邪之蕴也。蕴寒曰温,蕴热亦曰温。《伤寒例》冬伤于 寒,至春变为温病,是蕴寒者;冬有非节之暖,名曰冬温,及《巢源》冬感非时之暖,至春 亦为温病,是蕴热者。所蕴不同,而其为温则同也。言乎其治,则一于寒,何也?其初则异 ,其终则同也。然而论治可通者,临文必不可通,着书之指,固与临症别也。疫者役也,传 染之时,病状相若,如役使也。役于寒曰疫,役于热亦曰疫。《伤寒例》之疫可谓是疫于寒 者,《巢源》、《千金》以下诸书之疫,半是疫于热者,所役不同,而其为疫则同也。然此 所谓寒若热者,非正邪之寒热也,必惑夫反时者始相役也。故温有正邪之温,而疫无不由于 贼邪。古谓贼病为时气,一曰时行,故后世称疫为时疫。然时气乃贼邪之混称,不暇详其传 染与否也。其传染者,若仅目之为时气,则无以示别也。且传染之气,恶于不传染者,不得 不别也。疫气恶,故疫亦曰疠疫,疠之为言恶也,此疫之别于时气也。或曰∶如此则役于热 者,不几与温相混乎?曰∶否。冬温亦以传染者为疫,其未经传染,或止就一人言之也,直 称温,不得称疫。温者先乎病以言之,疫者后乎病以言之,以其各有寒若热,故曰虚位。若 合温、疫两字以名之之病,则惟《伤寒例》阳脉濡弱,阴脉弦紧,遇温气变为温疫者,可以 当之。以其先有温邪,又传染时气中之寒之役使者,例不得另立一名,故叠此两字以呼之, 所谓定名也。至于温热云者,其指多本《内经》先夏至为温,后夏至为热之文,而括其轻重 之谓,倘知温之为蕴,则温、热两病之仅皆属温可决已。周扬俊以《温热暑疫》名其书,而 王孟英着《温热经纬》,复杂取《伤寒论》文,皆由不能识别,则不敢正称,而姑以含糊囫 囵,可以附古可以欺今之温、热两字,为藏身之固,使人不便显言其非耳!近世医说之不足 恃类此。 <目录>卷二 <篇名>温疟说 属性:古者于冬伤于寒不即发,至春遇温而病者,及冬中于非时之暖不即发,至春遇温而病者 ,皆 胃之温。故仲景既存《素问》、《伤寒》成温之论,复于冬有非节之暖称为冬温。以温之言 蕴,所蕴不同,而为蕴则同,故通为温。《巢源》温病候、温毒候,皆两存之,固深于仲景 者也。准此以推,夏之暑亦当如是。夏伤于暑不即发,至秋遇风而病者,及夏伤于非时之寒 不即发,至秋遇风而病者,皆谓之疟。故《素问》疟论有夏伤于暑之 疟,而生气通天及金 匮真言夏暑汗不出秋风之疟,以疟之言疟,为疟不同,而所虐则同,故通为疟。惟仲景专为 “寒”字立论,故不及夏暑即发、不即发之病,而《巢源》以下亦仍之,而不复分晰也。春 主温,故温性缓,缓则性长,故为病壮热,而其脉为缓弱;秋主风, 故疟性暴,暴则性短,故为病休作,而其脉紧弦。温宜于下,则疟宜于吐。 治疟之常、蜀,犹治温之硝、黄也。惟温在冬月,故发有先后重沓,则治有汗、下兼施,与 疟之吐、下兼施,微有不同者此耳! <目录>卷二 <篇名>温疟有三说 属性:古称温疟有三。《素》疟论两温疟,《巢源》总叙之,意谓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 至春 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之。温疟止有先热后寒者,而无先寒后热者。何以言之 ?经以先风后寒为先热后寒之因,先寒后风为先寒后热之因,大暑为时令,不必数,故止数 风寒之先后,所以止有先热后寒者也。若夏伤于大暑,腠理发泄,遇夏气非时小寒,藏于腠 理皮肤,至秋伤于风,则病成之温疟,则有先热后寒者,又有先寒后热者。何以言之?以此 暑也,小寒也,秋风也,为三感,则当置其一轻而论其两重。若伤暑重而秋风轻,则置风而 论暑、寒,而为先热后寒之疟;若暑轻而秋风重,而置暑而论寒、风,而为先寒后热之疟也 。复总而别之曰∶夫病温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是矣。此谓壮热不兼寒者,故加“夫”字,示 与经文别出也;不析言冬夏者,明冬夏皆有此壮热者也。此与先热后寒、先寒后热为三矣。 大法由冬来者,即今春温;由夏来者,即今伏暑。古既统称温疟,则本草诸治温疟之药,皆 是治春温、伏暑明甚,《金匮》白虎加桂枝汤症正此也。此外,尚有《伤寒论》脉阴阳俱紧 者,重感于寒,变为温疟。则冬伤于寒,至春分以后,复感时行之寒者,先后皆寒,与寒多 之牡疟同理。故《金匮》蜀漆散方下云温疟加蜀漆,当即指此。越其外受之蒙,即以截其递 入之路,而俗称蜀漆截疟,亦以辞害旨哉!若白虎加桂枝汤方,自是治春温、伏暑之温疟, 与重感于寒之温疟无涉,故其方同伤寒法,不同疟法也。 <目录>卷二 <篇名>黄胆黑疸说 属性:《金匮》云∶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以此推之,肠胃之膜,其有罅缝可知。人若脾 虚不 为胃消水谷,则水谷之停于胃者久,久则瘀而为热,其气从腑理中溢出,食气溢则皮色黄, 水气溢则皮色黑。其有脾本不虚,但因饥暴多食、渴暴多饮,所受倍常,则脾不及消,亦久 留于胃而为热,即亦从腑理溢出,此 瘕、系气、溢饮等证所由来也。夫腑既有理,则寻常 饮食, 其气何尝不溢?不溢则何以生卫以肥 肌熏肤、充身泽毛,生营以成脉、华色乎?特所溢者是精气非滞气;精气益人,滞气病患耳! 人若肺虚,为风湿寒热怕袭,则皮肤之理实而闭,腑理中之应溢者,不得通于外,则水谷之 气亦久留于胃而为热,滞则溢迟,故色变也。伤寒、温病所致之疸及风疸、湿疸,皆取诸此 ,虽不自饮食致之,而其为溢之滞,在理则同矣。独是水色虽黑,然留胃之水,亦黄中带黑 ,不能全黑,以胃为土,土色但黄故也。惟涉及于肾,则黑黄相半,所以然者,肾为胃关, 关门不利,则水之流于肾部者,留久其责在膀胱,膀胱亦腑也,亦有理也。不挟热者,水溢 为饮,《巢源》云痰在胸膈,饮在膀胱者此也。其挟热者,则气与水蒸而为疸。《金匮》诊 疸,于谷疸、酒疸但言黄,而于女劳疸必言额上黑。以女劳则肾虚而利水迟,水即久留而气 溢,且胃中之水,乘肾虚而流疾,肾故不及利也。推之风水、正水、石水为病之义,亦当如 是。黄胆久之皆亦为黑疸者,胃实滞多则乘肾,肾以得水谷之精气少,则益易乘也。知腑理 之为病,而推之奇病中有饭粒出疮孔、蛔虫在皮中者,皆不足为奇矣。 又《金匮》之例,于风湿搏于水谷而成疸者,称黄胆,与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为 五。 其与伤寒同法,不必搏于水谷者,则但称黄。论中诸黄胆云云,以此别之。疸为劳热,食劳 、女劳之有疸,犹食劳,女劳之有复也。 <目录>卷二 <篇名>劳疸女劳疸二症说 属性:五疸中惟劳疸、女劳疸多相混,故或去劳疸,入黑疸,以足五疸之数。但劳疸之名旧矣 ,《 病源》名劳疸为劳黄,与十种黄并列。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