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针灸素难要旨 书名:针灸素难要旨 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十六年 年份:公元1537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针灸素难要旨》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9%92%88%E7%81%B8%E7%B4%A0%E9%9A%BE%E8%A6%81%E6%97%A8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医书最古而可信者,莫如《素》《难》。于针灸之诀,又独详焉。盖原人之经络血脉, 阴阳 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而针石汤火,各有所宜施其齐之得也。虽磁石取针,何足云喻。然每 患于注述乖刺,拙者用之,往往失理,鲜不以愈为剧,可不慎耶。四明梅孤子高武纂集《针 灸要旨》及《聚英》共三帙,一切以《素》《难》为主,而于后世之专门名家,多附述焉。 其用意勤甚,少参东石戴公,既亲为校正,且委诸铅,令未齐陶君师文梓而行之。是将广其 传于世,欲人知所师而用之,庶乎其不缪也仁者之政,类如此矣。陶君属予言为之序,予因 题数语于简端,俾世之知此书之传,实自二公始,而医之果不缪也。则高子之功,何可少哉 \x嘉靖丁酉仲夏九日弋阳黄易书于九潭精舍\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难经》节要∶先取行针补泻,次取井荥俞经合,又次及经脉,各以类相从,不拘 旧经篇次。 一、《素问》节要∶先九针,次补泻,次诸法,次病刺,次经脉 冗,不拘旧文篇目。 一、《难经》注虽多,惟滑氏本义折衷众说,故存之。 一、各书有羽翼《难经》者,集注于各条下。 一、《难经》注与经旨未合者,窃疑之,非敢妄议前人也,亦欲求明夫理耳。 一、《素问》《内经》《灵枢》,旧有王冰注,议者谓其多所强解,今去之,惟录其本 文。 一、《素问》浩瀚,今节要立题分类,以便记诵。 一、前人谓《素问》篇次失序,错简不无。今节要或录其全篇,或摘其一节,而类聚之 。书之有图所以彰明其义也,可图则图之,今置图卷首,以备参考。 <目录> <篇名>九针式 属性:\r 针\p06-d24a1.bmp\r \x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其头大末锐,其病热在头身宜此。\x \r员针\p06-d24a2.bmp\r \x其身员,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肉分气满宜此。\x \r 针\p06-d24a3.bmp\r \x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少宜此。\x \r锋针\p06-d24a4.bmp\r \x刃三隅,长一寸六分,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此。\x \r 针\p06-d24a5.bmp\r \x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血。\x \r员利针\p06-d24a6.bmp\r \x尖如毫,且员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去暴痹。\x \r毫针\p06-d24a7.bmp\r \x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调经络,去疾病。\x \r长针\p06-d24a8.bmp\r \x锋如利,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奏之间者。\x \r燔针\p06-d24a9.bmp\r \x一名 针。长四寸,风虚合于骨解皮肤之间者。\x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一、补泻 属性: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纪氏曰∶呼尽而内针,吸而引针者为补。吸则内针,呼尽出针为泻。此言补泻之时,非 必呼吸出内而已。 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纪氏曰∶然知为针信其左者,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俞也。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但一心用针,不知以左调右也。 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顺 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 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滑氏曰∶弹而努之,努读作怒;爪而下之,掏之稍重,皆欲致其气之至也。气至指下, 如动 脉之状,乃乘其至而刺之顺,犹循也乘也,停针待气,气至针动,是得气也。因推针而内之 ,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泻。此越人心法,非呼吸出内也,是固然也。若停针候气,久 而不至,乃与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卫气之分。女子则深其针而候之荣气之分。如此而又不得 气,是谓其病终不可治也。篇中前后二气字不同,不可不辨。前言气之来如动脉之状,未刺 之前左手所候之气也。后言得气不得气,针下所候之气也,此自两节。周仲立乃云∶凡候气 左手宜略重,候之不得,乃与男则少轻其手于卫气之分以候之,女则重其手于荣气之分以候 之。如此则既无前后之分,又昧停针待气之道,尚何所据为补泻耶。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 ,实 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是正经自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 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滑氏曰∶《灵枢》第十篇载∶十二经皆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虚者 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假令肝病虚,即补厥阴之合,曲泉是也。 实则泻厥阴之荥,行间是也。先补后泻,即后篇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 其阴之意。若于此义不属,非阙误,则羡文也。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即四十九难忧愁思 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 。盖正经之自病者也。杨氏曰∶不实不虚,是诸藏不相乘也,故云自取其经。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 卫取 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滑氏曰∶《灵枢》五十二篇曰∶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盖补 则取 浮气之不循经者以补虚处,泻则从荣置其气而不用也,置、犹弃置之置。然人之病,虚实不 一,补泻之道,亦非一也。是以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则先补阳而后泻阴以和之;阴气不足 而阳气有余,则先补阴而后泻阳以和之。如此则荣卫自然通行矣。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 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 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 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滑氏曰∶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木金火水,欲 更相 平也。木火土金水之欲实,五行之贪胜而务权也。金水木火土之相平,以五行所胜而制其贪 也。经曰∶一脏不平,所胜平之。东方肝也,西方肺也,东方实,则知西方虚矣。若西方不 虚,则东方安得而过于实耶?或泻或补,要亦抑其甚而济甚不足,损过就中之道也。水能胜 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泻南方火者,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北方水者,益子 之气,使不食于母也。如此则过者退,抑者进。金得平其木,而东西二方无复偏胜偏亏之患 矣。越人之意,大抵谓东方过于实,而西方之气不足,故泻火以抑其木,补水以济其金,是 乃使金得与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则前后文义窒碍,竟说不 通。使肝木不过,肺金不虚,复泻火补水,不几于实实虚虚耶。《八十一难》文义,正与此 互相发明,九峰蔡氏谓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取相胜以泄其过,其意亦同。故结句云∶不能治 其虚,何问其余,若为知常而不知变者之戒也。此篇大意,在肝实肺虚,泻火补水上。或问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当泻火补土为是。盖子有余则不食母之气,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 。泻南方火,乃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中央土,则益母之气,使得以荫其子也。今乃 泻火补水何欤?曰∶此越人之妙,一举而两得之者也。且泻火一则以夺木之气,一则以去金 之克。补水一则以益金之气,一则以制火之光。若补土则一于助金而已,不可施于两用,此 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又问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五行之道也。今越人乃谓子能令母 实,母能令子虚何哉?曰∶是各有其说也。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者,五行之生化。子能 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者,针家之予夺,固不相侔也。四明陈氏曰∶仲景云木行乘金名曰横。 《内经》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木实金虚,是木横而凌金,侮所不胜也。木 实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气正强而横,金平之,则两不相伏而战,战则实者亦伤,虚者亦败。 金虚本资气于土,然其时土亦受制,未足以资之,故取水为金之子,又为木之母。于是泻火 补水,使水胜火,则火馁而取气于木,木乃减而不复。实水为木母,此母能令子虚也。木既 不实,其气乃平。平则金免木凌,而不复虚。水为金子,此子能令母实也。所谓金不得平木 ,不得迳以金平其木,必泻火补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气自然两平耳。今按陈氏此说,亦自 有理。但为不之一字所缠,未免牵强费辞,不若直以不字为衍文尔。观《八十一难》中,当 知金平木一语,可见矣。王安道曰∶余每读至此,未尝不叹夫越人之得经旨而悼夫后世之失 经旨也。先哲有言∶凡读书不可先看注解,且将经文反复而详味之,得自家有新意。却以注 解参校,庶乎经意昭然,而不为他说所蔽。若先看注解,则被其说横吾胸中,自家却无新意 矣。余平生佩服此训,所益甚多。且如《难经》此篇,其言周备纯正,足为万世法,后人纷 纷之论,其可凭乎?夫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常道也。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亦常道 也,人皆知之。今肝实肺虚,乃不泻肝而泻心,此则人亦知之。至于不补肺补脾而补肾,此 则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耳。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以常情观之,则曰心火实致肝木 亦实,此子能令母实也。脾土虚致肺金亦虚,此母能令子虚也。心火实固由自主,脾土虚乃 由肝木制之,法当泻心补脾,则肝肺皆平矣。越人则不然。其子能令母实,子谓火,母谓木 ,固与常情无异。其母能令子虚,母谓水,子谓木,则与常情不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 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其意盖曰∶火为木之子,子助其 母,使之过分而为病矣。今将何以处之,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夫补水者何谓也?盖水为 木之母,若补水之虚,使力可胜火,火势退而木势亦退。此则母能虚子之义,所谓不治之治 也。(此虚字,与精气夺则虚之虚字不同。彼虚谓耗其真而致虚,此虚谓抑其过而欲虚之也) 。若曰不然,则母能令子虚一句,将归之脾肺乎!既归于脾肺,今何不补脾乎?夫五行之道, 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王,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则愈王而莫能制。苟非滋 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水胜火三字,此越人寓意处。细观之,勿轻忽也!虽泻火补水并言, 然其要又在补水耳。后人乃言浊泻火,而不用补水,又曰泻火即是补水,得不大违越人与经之 意乎!若果不用补水,经不必言补北方, 越人不必言补水矣。虽水不虚,而火独暴王者,固不必补水亦可也。若先因水虚而致火王者 不补水可乎?水虚火王而不补水,则药至而暂息。药过而复作,将积年累月,无有穷已。安 能绝其根哉!虽苦寒之药,通为抑阳扶阴,不过泻火邪而已,终非肾藏本药,不能滋养北方 之真阴也。欲滋真阴,舍地黄、黄柏之属不可也。且夫肝之实也,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实 之一因也。肺不能制肝,肝实之二因也。肺之虚也,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虚之一因也。 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虚之二因也。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 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 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 克,亦所得不偿所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王补水,恐水生木而木愈王。故闻 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王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尚不能复其 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胜火矣。或又谓补水者,欲其不食于母也。不食于 母,则金气还矣。岂知火克金,土不生金,金之虚已极,尚不能自给,水虽欲食之,何所食 乎?若如此则金虚不由于火之克,土之不生,而由于水之食尔,岂理也哉!纵水不食金,金亦 未必能复常也。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所以泻火补水者,正欲使金得平木也。不字当 删去,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虚,指肺虚而言也。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 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晓此法,而不能治 此虚,则不须问其他,必是无能之人矣。故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若夫上文所谓金木水 火土更相平之义,不劳解而自明,兹故弗具也。夫越人亚圣也。论至于此,敢不敛衽,但恨 说者之HT 蚀,故辨之。(武按∶滑氏受针法于东平高洞阳,故以针法补泻注。岂王氏不习针 ,故以用药论,而补泻之理明矣。若经旨则针药皆通。)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 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顺逆而取之,故曰迎随。 滑氏曰∶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迎者迎而夺之,随者随而济之。然必知荣卫之流行, 经脉 之往来,荣卫流行,经脉往来,其义一也。知之而后可以视夫病之逆顺,随其所当而为视泻 也。四明陈氏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而未盛也,以泻之。随者,随其气之方往来未虚也, 以补之。愚按迎随有二∶有虚实迎随,有子母迎随。陈氏之说,虚实迎随也。若七十九难所 载,子母迎随也。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滑氏曰∶在,察也。内为阴,外为阳,表为阳,里为阴,察其病之在阴在阳而调之也。 杨氏曰∶高气之方,必在阴阳者。阴虚阳实,则补阴泻阳;阴虚阴实,则补阳泻阴;或 阳并 于阴。阴并于阳,或阴阳俱虚俱实,皆随其所见而调之。谢氏曰∶男外女内,表阳里阴。调 阴阳之气者,如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类也。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 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滑氏曰∶出《灵枢》第一篇∶得,求而获也;失,纵也、遗也。其第二篇曰∶言实与虚 ,若 有若无者,谓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言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谓补者必然若有得也,泻者 然若有失也。即第一篇之义。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 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滑氏曰∶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 之俞 太陵也,实则泻之,是迎而夺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 之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此假心为例而补泻,则云手心主,即《灵枢》所谓少阴无 俞者也,当与六十六难并观。洁古曰∶呼吸出纳,亦名迎随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滑氏曰∶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前云虚之为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 ,若有若无,此言实之与虚,若得若失。盖得失有无,义实相同,互举之省文耳。 八十一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 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滑氏曰∶所谓有见如入下,当欠有见如出四字,如读为而,孟子书,望道而未之见。而 读为 如,盖通用也。有见而入出者,谓左手按穴,待气来至乃下针,针入候其气应尽而出针也。 纪氏曰∶针之出入,皆随气往来。《素问》曰∶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伏如横努,起如发机是也。(《素问》宝命全角论文)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二、补泻相反 属性: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 益奈 何?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 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 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滑氏曰∶是病二字,非误即衍。肝实肺虚,金当平木如七十五难之说。若肺实肝虚,则 当抑 金而扶木也。用针者乃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此所谓实其实而虚其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杀人必矣。中工,犹云粗工也。 十二难曰∶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 外之 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 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 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滑氏曰∶《灵枢》第一篇曰∶凡将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第 三篇 曰∶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 其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 ,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 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 阴阳,其理亦犹是也。纪氏谓此篇言针法,冯氏谓合入用针补泻之类。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三、针刺浅深 属性:七十难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 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滑氏曰∶春夏之时,阳气浮而上,人之气亦然,故刺之当浅,欲其无太过也。秋冬之时 ,阳 气沉而下,人之气亦然,故刺之当深,欲其无不及也。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此之谓 也。四明陈氏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是浅深之应也。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 ,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滑氏曰∶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 卧针 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 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无毋通,禁止辞。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四、先后浅深 属性:七十难曰∶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何谓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 之, 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 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滑氏曰∶致取也,春夏气温,必致一阴者,春夏养阳之义也。初下针即沉之至肾肝之部 ,俟 其得气,乃引针而提之。以至于心肺之分,所谓致一阴也。秋冬气寒,必致一阳者,秋冬养 阴之义也。初内针浅而浮之,当心肺之部,俟其得气,推针而内之,以达于肾肝之分,所谓 致一阳也。此篇致阴阳之说,越人特推其理有如是者尔。凡用针补泻,自有所宜,初不必以 是相拘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五、井荥俞经合主病 属性: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 注为 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 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滑氏曰∶主,主治也;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荥,绝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故 所流 尚小而为荥;俞,输也,注也,自荥而注,乃为俞也。由俞而经过于此,乃谓之经,由经而 入于所合,谓之合,合者会也。《灵枢》第一篇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 六六三十六俞。(此俞字,空穴之总名。凡诸空穴,皆可以言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 二十七气所行,皆井荥俞经合之所系,而所主病各不同。并主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 支,从肝别贯鬲,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心火病也。俞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 。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也。谢氏曰∶此举五脏之病各一端为例 ,余病可以类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举脏足以该之。项氏曰∶井象水之泉,荥象水之陂 ,俞象水之窬,经象水之流,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之义也。纪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脏六 腑,皆主心下满。荥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身热。俞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体 重节痛。经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 皆主喘咳寒热。合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逆气而泄。俱言脏不言腑者,恐未中理。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六、四时井荥俞经合刺 属性: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然春刺井 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滑氏曰∶荥俞之系四时者,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谓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 肝也 ,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 ,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滑氏曰∶五脏一病,不止于五,尤众多也。虽其众多,而四时有数。故并系于春夏秋冬 ,及 井荥俞经合之属也。用针者,必精察之,详此篇文义,似有缺误。今且根据此解之,以俟知者 。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七、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 属性:《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 始生 ,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 去知切,蠕音软。) 滑氏曰∶十二经所出之穴,皆谓之井。而以为荥俞之始者,以井主东方木,木者春也, 万物 发生之始,诸 者行,喘者息,息谓嘘吸气也。公孙弘传,作 行喙息,义尤明白。 者飞 ,蠕者动,皆虫豸之属。凡当生之物,皆以春而生,是以岁之数则始于春,日之数则始于甲 。人之荥合则始于井也。冯氏曰∶井谷井之井,泉源之所出也。四明陈氏曰∶经穴之气所在 则自井始,而留荥注俞,过经入合,故以万物及岁月日数之始为譬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八、脏腑井荥为五六 属性: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 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滑氏曰∶脏之井荥有五,谓井荥俞经合也。腑之井荥有六,以三焦行于诸阳,故又置一 俞而 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与三焦共一气也。虞氏曰∶此篇疑有缺误,当与六十六难参考。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九、阴阳井荥木金相生不同 属性: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 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滑氏曰∶十二经起于井穴,阴井为木,故阴井木生阴荥火,阴荥火生阴俞土,阴俞土生 阴经 金,阴经金生阴合水。阳井为金,故阳井金生阳荥水,阳荥水生阳俞木,阳俞木生阳经火, 阳经火生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金者,乙之刚也 ;阴井乙木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滑氏曰∶刚柔者,乙庚之相配也。十干所以自乙庚而言者,盖诸脏腑穴,皆始于井,而 阴脉 之井始于乙木,阳脉之井始于庚金,故自乙庚而言刚柔之配,而其余五行之配,皆仿此也。 丁氏曰∶刚柔者,谓阴井木,阳井金,庚金为刚,乙木为柔,阴荥火,阳荥水,壬水为刚, 丁火为柔,阴俞土,阳俞木,甲木为刚,己土为柔。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 。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盖五行之道,相生者母子之义,相克相制者夫妇 之类。故夫道皆刚,妇道皆柔,自然之理也。易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其是之谓欤。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出井入合 属性: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 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为合也。 滑氏曰∶此以经穴之流注始终言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一、欲刺井当刺荥 属性: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 火 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滑氏曰∶诸经之井,皆在手足指梢,肌肉浅薄之处,气少不足使为补泻也。故设当刺井 者, 只泻其荥,以井为木,荥为火,火者木之子也。详越人此说,专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 则必补其合,故引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各有攸当也。补泻反则病 益笃,而有实实虚虚之患,可不谨哉。(武按∶滑氏谓经意为泻井而补,补井补合之言,端 自泻南方补北方意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二、经脉流注 属性:二十三难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荥于 身者 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 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滑氏曰∶因者随也,原者始也,朝犹朝会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经脉之尺度,而推言经 络之 行度也。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兼阳络阴络脾之大络,为十五络 也。谢氏曰∶始从中焦者,盖谓饮食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 至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也。络脉十五,皆随十二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 ,朝寸口人迎,以之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侠喉两旁动脉为人迎,至晋王 叔和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之。愚谓昔人所以取人迎气口 者,盖人迎为足阳明胃经,受谷气而养五脏者也。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朝百脉而平权衡者也 。《此事难知》云∶寅手太阴肺,始于中焦,终于大指内廉出其端,卯手阳明大肠,始于手 大指次指之端,终于上侠鼻孔。辰足阳明胃,始于鼻交 中,终于入大指间出其端。已足太 阴脾,始于足大指之端,终于注心中。午手少阴心,始于心中,终于小指之内出其端。未手 太阳小肠,始于小指之端,终于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申足太阳膀胱,始于目内 ,终 于小指内侧出其端。酉足少阴肾,始于小指之下,终于注胸中。戌手厥阴心包,始于胸中, 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阳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终于目锐 。子足少阳胆,始于 目锐 ,终于小指次指内出其端,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丑足厥阴 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终于注肺中。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三、奇经八脉 属性: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 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滑氏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奇对正 而言 ,犹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于正经阴阳,无表 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此八脉者,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冲脉为诸阳之海, 阴阳维则维络于身,带脉束之如带,阳跷得之太阳之别,阴跷本诸少阴之别云。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 利水 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 沛妄作,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 ,诸经不能拘也。 滑氏曰∶经络之行有常度矣,奇经八脉则不能相从也,故以圣人图设沟渠为譬,以见络 脉满 溢,诸经不能复拘,而为此奇经也。然则奇经盖络脉之满溢而为之者欤,或曰此络脉三字。 越人正指奇经而言也,既不拘于经,直谓之络脉亦可也。此篇两节举八脉之名,及所以为奇 经之义。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俞,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 咽。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迥身 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 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 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滑氏曰∶继《脉经》作系,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其脉起下 极之 俞,由会阴历长强,循脊中行至大推穴,与手足三阳之脉交会,上至暗门,与阳维会,至百 会,与太阳交会,下至鼻柱人中,与阳明交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为人 生 养之本。冲脉起于气冲穴,至胸中而散为阴脉之海,《内经》作并足少阴之经,按冲脉行于 幽门通谷而上。皆少阴也,当从《内经》。此督任冲三脉,皆起于会阴,盖一源而分三歧也 。带脉起于季胁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犹束带然。阳跷脉起于足跟中申脉穴,循外踝而行 。阴跷脉亦起于跟中照海穴,循内踝而行。跷捷也,以二脉皆起于足,故取跷捷超越之义。 阳维阴维,维络于身,为阴阳之纲维也。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足太阳及 跷脉会于 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及会肓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 ,下至风池,与督会于风府 门。此阳维之起于诸阳会也。阴维之 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 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也 。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之下,则于此无所间,而于彼 得相从矣。其受邪气畜云云十二字,谢氏则以为于本文上下当有缺文,然脉经无此,疑衍文 也。或云当在三十七难关格不得尽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四、十五络脉 属性: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 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滑氏曰∶直行者谓之经,傍行者谓之络。经犹江汉之正流,络则沱潜之支派,每经皆有 络, 十二经有十二络。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之类。今云络有十五者,以其有 阳跷之络,阴跷之络,及脾之大络也。阳跷阴跷,见二十八难,谓之络者,盖奇经既不拘于 十二经,直谓之络亦可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三寸,布胸胁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四明陈氏曰∶阳跷之络统诸阳络,阴跷之络能统诸阴络,脾之大络,又总统阴阳诸络,由 脾之能溉养五脏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五、奇经病 属性: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 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 跷 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 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滑氏曰∶此言奇经之病也,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 收持 。阳维行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行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 故苦心痛。两跷脉病在阳则阳结急,在阴则阴结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缓也。冲脉从关 元至咽喉,故逆气里急。督脉行背,故脊强而厥。任脉起胞门行腹,故病苦内结,男为七疝 ,女为瘕聚也。带脉回身一周,故病状如是,溶溶、无力貌。此各以其经脉所过而言之,自 二十七难至此,义实相因,最宜通玩。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六、十二经以原为俞三焦以俞为原 属性: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 白, 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神门穴也,)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 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滑氏曰∶肺之原太渊至肾之原太溪,见《灵枢》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渊;心 之俞 太陵;肝之俞太冲;脾之俞太白;肾之俞太溪;膀胱之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之俞临泣 ,过于丘墟为原;胃之俞陷谷,过于冲阳为原;三焦之俞中渚,过于阳池为原,小肠之俞后 溪,过于腕骨为原;大肠之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腑阳经既有 俞,仍别有原。或曰∶《灵枢》以太陵为心之原,《难经》亦然,而又别以兑骨为少阴之原 ,诸家针灸书,并以太陵为手厥阴心主之俞,以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者,为心经所注之俞, 似此不同者何也?按《灵枢》七十一篇曰∶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 ,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 。又第二篇曰∶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注于太陵,行于间使,入于曲泽,手少阴也。(按 中冲以下,并手心主经俞,《灵枢》直指为手少阴,而手少阴经俞,不别载也。)又《素问 ·缪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之端各一 立已;又气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注五脏 俞惟有心包经井俞之穴,而亦无心经井俞穴。又七十九难曰∶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补手心 主井,详此前后各经文义,则知手少阴与心主同治也。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 原者 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 ,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 皆取其原也。 滑氏曰∶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以十二经之俞皆系于三焦所行气所留止之处也。三焦所 行之 俞为原者,以脐下肾间动气,乃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 中下之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也,通行三气。即纪氏所谓下焦禀真元之气,即原气也,上达 至于中焦,中焦受水谷精悍之气,化为荣卫,荣卫之气与真元之气通行达于上焦也,所以原 为三焦之尊号。而所止辄为原,犹警跸所至,称行在所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于是而取 之宜哉。拔萃云∶本经原穴无经络逆从,子母补泻。凡刺原穴,诊见动作来应而内针,吸则 得气,无令出针,停而久留,气尽乃出,此拔原之法。王海藏曰∶假令针肝经病了,于本经 原穴亦针一针,如补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泻一针。如 余经有补泻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凡此十二原,非泻子补母之法,虚实通用。故五 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 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 在阳。 滑氏曰∶募与俞五脏空穴之总名也,在腹为阴,则谓之募,在背为阳,则为之俞,募犹 募结 之募,言经气之聚于此也。俞史记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五脏募 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博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陷中;心之募巨关一穴,在鸠尾 下一寸;脾之募章门二穴,在季胁下直脐;肝之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肾之 募京门二穴,在腰中季胁。本五脏俞在背,行足太阳之经。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 ,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皆侠脊两旁各一寸五分。阴病行阳, 阳病行阴者,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阳病有时 而行阴也。针法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按经言行阳行阴,是必然者,而滑注则言有时 ,似或然也,似非经旨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七、八会刺穴 属性: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谓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 会鬲 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滑氏曰∶太仓一名中脘,在脐上四寸,六腑取禀于胃,故为腑会。季胁章门穴也,在大 横外 直脐季肋端,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足少阳之筋结于膝外廉,阳陵泉也,在 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胆与肝为配,肝者筋之合,故为筋会。绝骨一名阳辅,在足外踝上四 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诸髓皆属于骨,故为髓会。鬲俞在背第七椎下,去脊两旁各一寸 半,足太阳脉气所发也。太阳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为血会。大杼在项后第一椎下,去脊 两旁各一寸,太渊在掌后陷中动脉,即所谓寸口者,脉之大会也。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 ,即膻中,为气海者也,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热病在内者,各视其所属而取之会也。谢氏曰 ∶三焦当作上焦。四明陈氏曰∶髓会绝骨,髓属于肾,肾主骨,于足少阳无所关。脑为髓海 ,脑有枕骨穴,则当会枕骨,绝骨误也。血会鬲俞,血者心所统,肝所藏,鬲俞在七椎下两 旁,上则心俞,下则肝俞,故为血会。骨会大杼,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 入脊心,下贯尾 ,渗诸骨节,故骨节之气,皆会于此,亦通。古益袁氏曰∶人能健步,以 髓会绝骨也;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杼也。 <目录>卷一\难经 <篇名>十八、上工下工治病 属性: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 知肝 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 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滑氏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使邪无所入,治未病也,是为上工。见肝之病,一心治 肝, 治已病也,是为中工。《灵枢》五十五篇曰∶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未盛者也,其次刺已 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 敢必毁伤因其衰也,事乃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一、用针方宜 属性: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何也?岐伯曰∶地气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 之所 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碱,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 血,故其民黑色理疏,其病皆为痈疡,(音羊)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南方者 ,天地所长养之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其民皆致理而 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亦从南方来。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治之以针石。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二、九针式 属性: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对曰∶一曰 针,取法巾针,头大末锐,去末寸半卒,锐 之长 一寸六分。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 (音同)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员其末,长一寸六 分 。三曰 (音低)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 其身。锋其末 ,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音彼)针,取法于剑锋,末如剑,广二寸半,长四寸。六曰 员利针,取法于 ,针大如 ,且员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长一寸六 分。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尖如蚊虻喙,长一寸六分。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锋利身薄 ,长七寸。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尖如挺,其锋微员,针形毕矣。此九针之长短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三、九针应天地人时以起用 属性: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主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 黄钟 数焉,以针应数也。帝曰∶以针应九数奈何?岐伯曰∶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 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 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 其身而员其末, 令毋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 员其末,令可以按末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 中为瘤病也,故为之治,针必 其身而锐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 者冬夏之分,分于子行,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 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 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 ,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 之七窍,邪之所客,经络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 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 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 ,可以深取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 不能通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大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 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 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 调阴阳,七针应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有所主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四、九针所宜 属性: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刺热者用 针,刺寒者用毫针,刺大者用 锋针 ,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痈者用铍针。 针出泻阳气;员针者揩摩分肉间,不得伤肌肉,以泻 分气; 针者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勿陷;锋针者以发痼疾;铍针者以取大脓;员 利针者以取暴气;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而痒以取痛痹;长针者可以取远痹;大针者 以泻机关之水。病在皮肤,取以 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利针,于病所 ,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 针于井荥分输。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 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水肿不能过关节者,取 以大针。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针之所取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五、五刺应五脏 属性: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 气, 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 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 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 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六、九刺应九变 属性: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荣俞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 ,病 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 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 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皮毛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 刺。 刺者,燔刺以取痹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七、十二刺应十二经 属性: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 后, 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 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 ,以治筋痹。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 以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杨刺,杨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大博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 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置针骨所,以 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 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 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八、黑白肥瘦刺 属性:帝曰∶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 因加 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浓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 ,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兴,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皮薄色少,肉廉 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气清,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 ,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九、刺常人 属性:曰刺常人奈何?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浓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十、刺王公大人布衣 属性:帝曰∶夫王公大人,血气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 悍滑利,其刺之浅深疾徐 多少 何如?岐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疾出,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 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 之,此皆因其 悍滑利也。寒痹内热,刺布衣以火 之,刺大人以药熨之。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十一、刺壮士 属性: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十二、刺婴儿 属性:曰∶刺婴儿奈何?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 可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十三、刺脉虚实浅深 属性:脉实者深刺之,以泄真气,脉虚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阴 者深 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脉浅者勿刺,按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脉之所 居,深不见者,勿按其脉而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孔脉气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十四、十二经气血刺 属性: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 厥阴 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阳明多血多气,刺阳明出血气,太阳多血少气 ,刺太阳出血恶气;少阳多气少血,刺少阳出气恶血;太阴多血少气,刺太阴出血恶气;厥 阴多血少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少阴多气少血,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十五、手足阴阳经脉刺 属性: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 明刺 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少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太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 ,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目录>卷二上\《灵》、《素》 <篇名>十六、补泻 属性:帝曰∶余闻刺法,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 泻虚 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 其空,谓之良工。凡用针者,随而泻之,迎而道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 胜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 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 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之意, 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远,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 气乃实。必无留血,必取诛之,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点首共余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四曰制 砭石大小,五曰知五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也,满者泄 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 独来独往。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 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 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 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努,起如发机。刺虚者 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神无营于众物。义无邪下,必正其神。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 ,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 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呼!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 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 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 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 是为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 远,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 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 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 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刺虚则实之,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 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 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刺实须与 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与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 ,慎守勿失者,勿更改也。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 深渊者,不敢坠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所谓易陈者, 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 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观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数迟 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 动不离其空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极,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 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 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 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 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气之平,平者 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逆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所谓 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苑陈则除之者,去血脉 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 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 若无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者,言补者必然若有得也,泻则 然若有失也。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 ,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 ,邪气乃出。伸而逆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 ,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盖其外门,神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泻必用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 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故曰泻。补必用员者,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 也。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 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实,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持 针叩置,以定其宜,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出,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 ,热不得远,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 之。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 乃出,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 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 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所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 曰补。补泻弗失,与天地一。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 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针,右手 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转针导气,邪得淫失,真气得居。帝曰∶捍皮开 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知其气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视 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 气不足,积而从之,寒入于中,推而行之。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 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右手闭针孔也。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 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则 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 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 之。此之谓也。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