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外科证治全书 书名:外科证治全书 作者: 朝代: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外科证治全书》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A4%96%E7%A7%91%E8%AF%81%E6%B2%BB%E5%85%A8%E4%B9%A6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士人读书明理,期于世有所济,立功名以见重当时,此体用兼备之学也。若学成理明, 无意立名,而慈祥之念,无时无地不期于济世,此其品诣不又加人一等乎哉?余观伦声许生 《外科证治》一书而有感焉。伦声少嗜学,经史而外,旁及诸子百家,一名一艺之微,手披 目览,各有所得。山居数十年,怡然自乐,不肯以学自炫。间因良善之家式微,为之指示趋 吉修方。或婴孩疾痛,时医束手,为之施送药饵,无不速效,人始奇之。由是名噪于士大夫 间。延访遂众,辞之不获,已择近地大山水处,始一命驾。人与之款洽,言皆经济文章,绝 不及他事。庚寅春,余遇于皖江郡城,年逾八十,白发萧疏,神明弗衰,非学养之醇耶。 嗣余权篆芜关,通尺素书,邀其掉扁舟冒雪而来,围炉谈论竞日,叩其生平阅历,如郡县学 宫添建文峰高阁,不周岁而人文蔚发,是何神速,伦声则谦未遑。谓吉凶皆盈虚消长自然道 理,一有走避,必干造物之忌。若乃胜地名区,善人多则吉祥自生,趋吉之说,皆事之适然 相合,非尽关人力也。其言似谦,其实有至理存焉。临别检行箧,余见有《外科证治》一书 ,则续成其故友毕苍霖未竞之业。其部首分别阴阳证治,其卷末并列急治五条,共书五卷, 自记甚悉,余益叹其品学之优也。书成,不独擅其美,必推善于创始之良友。其所分门列类 者,皆二十余年历试活人无算之实学,非借着书立说以求声誉者比。余将远别数千里外,此 书若仍携归,恐久而失传,为借抄副本付剞劂,以质世之精医理者;虽曰小道,亦足见伦声 所学之绪余,与济人之素心云尔。 生名克昌,和州国学生,伦声其字也。 \x时道光岁次辛卯夏月督榷使者云梦程怀 书于上海榷署\x <目录> <篇名>自记 属性:昌性好医,少时诵读之暇,访求名医着述,见外证与小儿痘证两门,生死反掌,非比内 证,尚可延迟待治。闻东台周舒轩先生精医术,昌往从学焉,十余年深究精思,稍知梗概。 继得郑西宾《痘证必读》,虽集腋成裘,而分门析类,了如指掌。又得前明耿仁斋《麻科明 镜》遗稿,惜乎残缺过半,昌为之增着删繁,分列四篇,便于习学,二书皆梓行于世。第外 证一书,汗牛充栋,偏执者多,适中者寡。有同人毕苍霖者,着《外科证治》,阐发透彻, 于外证大有裨益。苍霖甫着两卷,年未三十而卒,书成废帙。昌虽不敏,广集诸名家外科考 证,访求效方,立痈疽就简于各证部之首,分别阴阳脏腑经络,认证医治。历试二十余年, 诊视送药,无不获效,四远就医者,岁无虚日。又增内景、外因、奇证、蛊证、中毒五条, 并立应验药方附于书末,以备急用,共成五卷。非敢问世,聊以备遗忘耳。 \x许克昌自识\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有学问之医,有阅历之医,外科古有专业无专书,故阅历为尤切。汉唐作家十数,然多 亡佚 》,莫详于《外台》。顾闳深奥衍,未易通晓,且时异事殊,即方药所载,或至贵而骤不可 得,或甚贱而莫识其名,是以精而用之者益鲜。自后源流不一,治遂多歧,其专门名家,大 率由阅历而进之学问者也。近世《外科证治》一书,不为高论,一以阴阳虚实为之端,法期 简要,方必中和,深有取于王氏《全生集》,而删繁补缺,几于明备。览之而得其归,用之 而有其效,视他书徒炫名目,侈陈古义,或不甚切于日用者有间。夫自武进曹畸庵有《疡医 雅言》之述,《千金》、《外台》将可以复明于世,独于宋后诸家等之自桧以下,今以此书 为矢,则学问即阅历,阅历亦学问,溯流穷源,庶无遗憾耳。谨识其大概,以谂世之笃 嗜斯道者。 \x同治乙丑冬孝感屠仁守书于成都寓斋\x <目录> <篇名>重刻外科证治弁言 属性:一、此书创刻于吾乡程玉农廉访,垂今三十余年,未见别本,将来流传必且益少。蜀中 同官诸君子,相与醵资重刻,诚为快举。 一、蜀中论外科,推王氏《全生集》为善本。此书于《全生集》采摭尤备,于其所不备 者,又皆大备,故此书较《全生集》,有过之无不及也。 一、此书初刻,体例多未画一,舛错尤甚。兹刻属知医者再三雠校,凡是正二百余条, 仍间有误文,实因无可勘据,不若姑阙疑以传疑。 一、此书引用各家,皆未注明来历,系是随时甄录,意在得瘥而止。兹刻亦不及遍考, 识者详之。 一、附刻全生集医案,因与此书足相印证,参阅良便。 一、此书不及丹药,兹得《疡医雅言》丹药方,简明切要,录附于后,以成完璧,其意详 见识语中。 \x同治丁卯仲春月京山易崇阶倥侗氏书\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是书逐证措治,条分部款甚详。其有证治同而部位名异者,因痈疽就简于各部之首 ,辨明红白阴阳,按痈疽治法,便于查阅,万无一失。 一、凡有方而仅治某证者,则列于某证之后;有方而通治诸证者,则另立通用方类,逐 方排着,不致杂乱。其用药分量俱备,庶无临证乖方之误。 一、人身脏腑阴阳,各具形义,经络部位各分攸司,犹兵家之地利也。不知地利,不可 以为军师;不知脏腑经络,而克得为医师乎。历来诸书经络歌括,文句参差,联章成诵,辨晰为 难。今阅陈见飞先生小集中,有外至头目以至足,内自心肝脾肺肾以及六腑筋脉景说,次第 成列,良为尽善,爰采以分列各部,为学人便以因证参阅也。 一、五善七恶歌,是书本不欲取。盖痈疽之初,不过营气壅遏,卫气郁滞,致成疮肿, 因其势而利导之,皆属善全,何恶之有?迨其日久溃腐,或阴阳误治,或气血衰羸,则七恶蜂起 。斯时反恶归善回天之力,不可谓非医家之责也。兹录二歌者,一以畏矫古之讥,一以备吉凶 之鉴耳。愿世之医家,勿以现有恶象尽诿不治,苟有一线可挽,当参酌援之,更以内科脉理 详审之,庶不愧为仁术。 一、世人以升降药为外科拔脓之要药,殊不知升降药乃盐、矾、砂、汞,火力锻炼而成 ,药之霸道者也。去瘀生新,或有赖焉。若证患日久,气血本已虚亏,岂可任用霸剂,必补气血 为主,禁痛禁烂,《全生集》中已切言之,焉可忽诸。凡外证之初起者消之,痛痒者止之, 溃烂者敛之,临危者救之。去瘀用平安饼,针头散;生新用象皮散、六和散,获效奏功, 百无一误。是知升降药虽有益而亦有损也。故二方不入选用。 一、各部痈疽证治,分别阴阳,言语每多重赘,恐人偶一认错,为害不浅,学人详之。 一、罕见罕闻之奇疾,医书亦不可缺载。其按部位而患者,分列部位;其患无定处,共 集一类。又如血拥、号虫等类者,兹更集奇病、怪虫两门,冀或偶有是病,便于医治。 一、方药所当炮制者,须按本草照法精制,不可忽略。如制番木鳖等与本草稍异,另附 列制法于后。 一、恶虫证中有虫证,皆禀阴阳不和,湿热毒生。凡有虫伤,则于虫伤门寻类推治。 一、中毒类,似与外科无涉,要知医乃仁术,何在非救人之道,即饮食药饵,亦有中其 毒者,待及求方问药,人命休矣。故亦录附卷后,且可为养生者知所慎防云耳。 一、是书采簇书,并经亲见获效。其间折衷萃辑,五易稿而始成。痈疽证治,皆所亲 验。苟根据方修合,认证用药,洵使穷荒僻壤,咸庆生全。识者当不以鄙言为狂僭也。 <目录>卷一 <篇名>痈疽证治统论 属性:问曰∶痈疽何为而发也。答曰∶人之一身,气血而已,非气不生,非血不行。气血者, 阴阳之属也。阴阳调和,百骸畅适,苟六淫外伤,七情内贼,饮食不节,起居不慎,以致脏腑乖 变,经络滞隔,气血凝结,随其阴阳之所属,而攻发于肌肤筋脉之间,此痈疽之所以发也。 曰∶然则痈疽有别乎?曰∶痈者,壅也,邪热壅聚,气血不宣,其为证也为阳,属六腑,高 肿 其为证也为阴,属五脏,漫肿色白,坚硬木痛,而其发也必缓,故所患深沉而难疗。此痈疽 之所以别者然也。曰∶然则其治之也当若何?曰∶初起者,审其证而消之;成脓者,因其势 而逐之;毒尽者,益其所不足而敛之,此治痈之大旨也。于是乎未出脓前,痈则宣其阳毒之 滞,疽则解其阴寒之凝;已出脓后,痈则毒滞未尽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温。即患阴疽,虽在 盛暑之时,必用辛热之剂,以助阳气;如生阳痈,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寒凉之剂,以泻火邪 ,不拘盛暑严寒,但当舍时而从证也。曰∶然则视其外即可知其内欤?曰∶吾闻之,医者意 也,有诸内则形诸外,故四诊为医家辨证之筌蹄,而望居其一。是以外科之证,形色可凭, 善恶可准,一定而不移,显然而易见,非若伤寒证有传经之变也。盖色红 痛者,实热壅聚 也;色白阴痛者,虚寒沮逆也;憎寒发热者,表邪未解也;口渴便秘者,里邪未通也;红活 高肿者,气血拘毒于外也;白塌漫肿者,气血冰结于内也;根红散漫者,气虚不能摄血紧附 也;不痛坚硬者,血凝不能附气流行也;外红里黑者,毒滞不化也;紫暗不明者,胃气大伤 而肌肉死败也;按之陷而不即高,顶虽温而不甚热者,脓尚未成也;按之随指而起,顶已软 而热甚者,脓已灌足也;脓色浓浓者,气血强旺也;脓色清淡者,气血衰弱也。诸如此类, 审其外,悉其内,按其委,溯其源,此所谓望而知之者也。曰∶然则疮疥之与痈疽同乎否, 有不发为痈疽而发为疮疥者何也?曰∶人之躯壳,计有五层,皮脉肉筋骨也。发于筋骨间者 ,疽是也;发于脉肉间者,痈是也;发于皮腠间者,疮疥之属是也。大抵营卫不足,湿热邪 风,肥甘浊气,淫于肌肤,留滞不散,则疮疥所由生。或痒或痛或脓或水,名类颇多,治法不 一。热则凉之,湿则利之,虫则杀之,风则散之,燥则润之滋之。更宜戒沐浴,以避湿气,忌 浓味以清营卫,而疮瘥矣。此所以较痈疽之证治,有大同而小异者焉。噫!人能慎养,气畅血 盈,不使形体有衰,则痈疽疮疥从何而发?苟或不然,百病丛生,又岂惟痈疽疮疥而已哉。古 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非虚 <目录>卷一 <篇名>痈疽部位名记 属性:红肿曰痈,白塌曰疽,部位既殊,称名亦异。在头为大头毒,于头顶中为玉顶发、百会 疽。前囟门际为透脑疽,侧下为侵脑疽,囟门前为佛顶疽。于额为额疽,额角为旁额疽。脑后为 玉枕疽,下为脑后发,为对口脑疽;偏为偏脑疽,为燕尾、鱼尾毒,为脑铄。于发内为油风 ,为蛀发癣、白秃疮、发际疮,为蜡梨疮。其于婴孩也,为鳝拱头,为蝼蛄疖。在面为面游 风,为肺风粉刺,为白屑风,为雀斑,为黧 ,为黑痣。于眉为凤眉疽,为眉心疽;眉尾 为瘭疽。于眼为时火眼,为淹缠赤眼,为眼丹,为偷针,为皮翻证,为眼 痰核,为眼 菌 毒,为睛目中 肉,为椒疮,为漏睛疮。于鼻为鼻痈、鼻疔,为鼻渊、脑漏、控脑砂,为鼻 ,为鼻痣,为酒 鼻,为鼻衄;其下为马刀疮。于唇以上为唇疽,为龙泉疽。于唇为唇风 ,为茧唇,为反唇疔,为锁口疔。唇以下为虎须毒。于颧为颧疡、颧疔,为羊胡子、燕窝疮 ,为落下颏。在鬓为鬓疽,为勇疽,为颧疔。在耳为耳病,耳窍内为黑疔、耳疳、耳挺、耳 痣、耳蕈;耳上梢后折间为耳后疽;耳折间连耳叶通肿为耳发;耳垂后为耳根毒;耳后缝间 为旋耳疮;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后∶左为夭疽,右为锐毒。于腮为 腮,为发颐,为颊疡,为颊疔 ,为面发毒,为冻风。其口内于大人为口破、口糜,为牙痈,为牙宣,为牙疔,为齿 ,为 风火虫牙,为齿衄,为齿龋,为骨槽风,为舌肿,为紫血胀,为舌衄,为重 ,为痰核,为 舌疔,为舌疳、舌蕈、瘰 风,为舌硬生衣,为痰包,为重舌,为喉痹,为喉闭,哑瘴喉风 ,为弄舌,为乳蛾、蛾子喉风,为缠喉风,为锁喉,为喉癣,为喉疳,为喉珠,为喉蕈、喉 瘤,为上 痈,为骨梗。其于婴孩也∶为锁牙疳,为走马牙疳,为垂痈,为白口疮,为鹅口 疮。在项为结喉痈,为双发喉;侧为夹疽、夹喉痈,为落头疮,为失荣,为瘰 ,为气瘿, 为气痈,为百脉疽。 项下锁骨陷中为蠹疽、缺盆疽、锁骨疽。项后为天柱疽,稍下为脾肚痈。其于妇人也, 为钮扣风,在肩正中为肩中疽,肩穴中为肩担,肩前廉为干疽,肩后廉为过肩疽,肩后腋外为胶 疽,肩稍尖为肩风毒,肩前腋上骨缝开合凹陷中为乐疽,于 为 痈,为藕包毒, 后垂肉 处为鱼肚发,肘尖上寸余为石榴疽,当肘为肘痈。于臂为臂痈、臂疽,臂外廉为骨蝼疽,掌 后横纹上三寸为穿骨疽,掌后横纹上二寸为蝼蛄串腕,背面为腕痈,腕里面横纹前梢动脉间 为兑疽。于手为手发背、为病虾,为掌心毒,为 疮,为鹅掌风,为虎口疽(丫叉毒),为合 谷疔,为红丝疔,为手丫发。于大指为调疽,于指顶坚硬有头为蛇头疔,闷肿无头为天蛇毒 ,指甲旁为蛇眼疔,指甲后为蛇背疔,指骨节为蛇疖疔,指里面如鱼肚为蛇腹疔,一指通肿 为泥鳅疽,指甲身内为代指,为甲疽,指骨节粗大为蜣螂蛀,油灰甲为鹅爪风。两手及臂红 紫斑烂为狐尿刺。 其于胸也,乳上肉高处为甘疽,两乳中央为膻中疽,心窝中为井前疽,心窝两旁为脾发 疽,胸侧乳上疮孔多为蜂窝疽,乳旁为 痈。其于内也∶为肺痈,为胃痈,为脾痈,为肝痈, 为肠痈。其于妇也,为内、外吹乳,为乳岩,为乳疽,为乳发乳痈,为乳悬,为乳中结核。 于腋为腋痈、腋疽,为 疔,为鸭蛋毒。于肋为肋疽,腋下三寸为渊疽,肋骨延及腰胯为内 发丹毒,肋下软肉为季腋痈疽。 在背上、下为对肺发、对心发、对脐发,为莲子发,为蜂窝发,为酒毒发,为丹毒发, 为连珠发,为痰蛀发,为阴阳之气疽,为禽疽,为肉龟黄瓜痈;偏为上、中、下搭手,背胁间为 串疽。 其于腹也,脐上七寸为幽疽,上四寸为中脘疽、胃疽,上三寸为吓疽,上二寸为冲疽。 于脐为脐痈,为脐中出水,为腹皮痈;偏为箭袋,为少腹疽;旁内缓疽。其于内也,为息贲,为 伏梁,为痞气,为肥气,为奔豚。其于孩儿也,为脐突,为脐疮。于腰为肾俞发,为蛇串、 缠腰火丹。于肾为疳疮,久而偏溃为蜡烛泻,为子痈,为囊痈、囊脱,为肾囊风,为悬痈。 肾囊后为穿裆发,大腿根里侧缝夹空中为跨马痈,小腹下阴毛旁结肿为横 ,小腹下腿根上 折纹中∶左为鱼口,右为便毒。阴毛际为八脚虫阴虱疮。其于妇人也,为阴挺,为阴肿,为 蚌疽,为阴蚀 疮,为阴脱,为阴 ,总名阴疮。 在臀为臀痈,为臀疽,为坐板疮。中尾骨尖为鹳口疽,尻骨前肛门后为涌泉疽,肛门两 旁为脏毒,肛门内外为痔疮,肛门前阴根后中间为偷粪鼠,溃经走泄为海底漏,尻骨高骨略上 为 肛,为肛门作痒。在股外侧跨尖后为股阳疽,在胯骨节间为环跳疽,大腿外侧为附骨疽,大 腿里侧为咬骨疽,股内合缝下近囊侧为股阴疽,右腿夹阴缝折纹中为阴疽,大腿正面膝盖上 六寸高肉处为伏兔疽,大腿肚为肚痈,大腿里侧近膝为箕门痈,绕腿为腿游风,腿起云片茄 色肿硬毒攻牙龈为青腿牙疳。于膝为膝痈,为疵疽,为膝眼风,为鹤膝风,膝两旁为缓疽, 膝后折纹中为委中毒,腿凹折纹两梢旁为上水鱼,膝肿似人形为人面疮。于腿胫、腿肚为肾 气游风,膝眼下三寸外为三里发,小腿里侧长数寸为黄鳅痈,小腿肚下长二、三寸为青蛇毒 ,胫骨下足后跟相接处为接骨发,内踝上三寸为附阴疽,在内为走缓鞋带疽,在外踝为脚拐 毒,里外踝骨通肿不红为穿踝疽,生胫骨一、二寸为湿毒流注,绕胫而生为瓜藤缠。于小腿 为流火,小腿肚中为腓 发,腿肚为鱼肚痈,孔如钻眼黄水绵绵为鳝漏,腿胫廉骨或里或外为 疮,两腿坳及两脚湾为四湾风,胫骨曲坳处为风疽。于脚骨为夹棍疽,溃为驴眼。足背为 足背发 黑旁有红晕为脱疽,足无名指患色白而痛甚为脱疽,足指甲旁 肉高起突为甲疽,为肉刺鸡 眼,足跗两旁小如枣栗为历疽痈,足跗之前上下大如痈为四淫,足挛跟为足跟疽,足跟旁如 枣栗黄肿若琉璃为土栗,足跟底起紫白泡为冷疔。膝下足上香港脚,于脚丫为脚丫疽。其于妇 人也,为裙带风疮。 至若发无定处者,为时毒,为黄水疮,为恶核,为石疽,为瘿瘤,为流注,为疔疮,为 多骨疽,为痼发,为蛇瘴瘭疽,为大麻风,为杨梅疮,为结毒,为血箭,为痣,为血风疮,为白 驳风,为血疳,为赤白游风,为汗斑,紫、白癜风,为 疡风,为破伤风,为发痉,为风疳 ,为顽癣,为 ,为蛇风虱,(白 。)为疥疮,为大赤疮,为猫眼寒疮,为鱼脊疮,为翻 花疮,为漆疮,为天泡疮,为栗疮,(作痒为傲冬疮。)为疮鼓,为天火丹毒,为瘴疽,为痛 风,为痒风,为毒瓦斯攻心,为疮口误入毒水,为诸疮生蝇蛆,为暑令疡毒小疖,为体气,为 黑子痣。其于婴孩也∶为遗毒烂斑,为胎瘤,为痘痈,痘疽,为痘烂,为痘风,为奶癣,胎 疮。 或跌扑,为金疮,为杖疮,为夹伤,为拶伤,为汤火伤,为铁针入肉,为箭头入肉,为 竹木刺入肉,为人咬伤,为熊,虎,野狼咬伤,为马咬伤,为犬咬伤,为猪咬伤,为猫咬伤,为鼠 咬伤,为蛇咬伤,为蜈蚣咬伤,为射工伤,为蝎螫伤,为蠼 伤,为蚯蚓伤,为蜘蛛咬伤, 为 砂虱伤,为石蛭伤,为海水伤。 又其恶疮也,为天行疮,为顽疮,为癞疮,为罕疮,为无名疮。 其奇疾也,为血拥,为棠梨 ,为肉人,为肢鼓,为肉蝶,为肉线。产妇腹中痒为气旋 ,为气奔。 其怪虫也,为号虫,为历虱,为红线虫,为续命虫,为湿虫,为腐虫,为肉蛆,为信虫 ,为月望虫。 诸名有辨,治证无论。初起未溃,当观现下之形;已溃、溃久,须问初起之色。初起色 红,应施痈药;初起色白,当用疽丹。识证惟精,奏效如响。 <目录>卷一 <篇名>胃气论 属性:胃属土,胃气即土气也。土为万物之源,胃为养生之本。胃强则人强,胃弱则人弱;有 胃气 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 精神明,留于四脏。此可知脏腑形体,莫不皆有胃气也。凡证之现五善、七恶者,非脏腑胃 气存亡之明征乎。胃气一失,便为凶候,故善治外证者,无论大小轻重,必先顾其胃气,察 其能食不能食以验之。能食者,胃气强,内顾无忧,固可专治外证。不能食者,胃气弱,中 州坐困,祸起萧墙。必须先定内患,令其能食,待血气有所资赖,然后再治外证,所谓本立 而道生也。然理脾胃者,人只知参、苓、术、草、楂、朴、麦芽之类为脾胃之药,而不知风 寒湿热、饮食劳倦,皆能伤脾。如风邪伤者宜散之,寒邪伤者宜温之,湿邪伤者宜燥之,热 邪伤者宜清之,饮食伤者宜行之,劳倦伤者宜补之。但去其伤脾胃之病,即是理脾胃之正药 也。奈何今之业外科,漫守一、二成方,开口便云有毒,概用寒凉,漫施攻伐,以致受害而 毙命者,不可胜数。岂古方之不宜于今也,抑药证之大相背谬耶;盖不察其胃气之强弱,病 因之虚实为何如耳。且夫古人资禀朴质,其从七情干涉者少,而从风寒湿热外感凝滞者多, 故证之初起,每每用霸药取效。今之穿凿太过,七情六欲烦扰之甚,而阴阳血气无有不亏伤者 ,亦偏用霸药成方以试之,是投之于井而更加之以石也。吾知其胃气微虚者,犹可出入,而胃 气大虚者,断难假借也。故曰痈疽外证,肌肉之病,所用之药,有病则病受之,于脾胃何涉乎。 殊不知肌肉乃脾胃所主,治药乃胃气所关,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诸药不能自行,胃气行之 。诸药入口,必先入胃,而后行及诸经,以治其病也。未有药伤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 能营运饮食之脾胃,而反能营运诸药者也。惟明鉴 <目录>卷一 <篇名>论肿 属性:痈疽之起,总由血气壅滞所致,如河渠淤塞者然。苟使血气流畅,何痈疽之有。故火毒 壅滞则红肿 痛而成痈;寒痰壅滞则白塌木肿而成疽。痈作突热治,疽作虚寒治,一目了然 ,不俟诊脉可知也。及其壅滞既久,变好血而成脓,创好肌而破口,苦矣哉!当初未作脓之时,急 随痈疽证治消治之,俾其痛止肿平,安然畅适,岂不快欤?每见恃能刀针,不细察病情当用 刀针否,漫云泄毒,乃杀人不转睫之徒也。不但病患负痛已甚,又何能堪此痛苦。更有妄施 刀针,以致溃烂难敛,七恶蜂起,仁心仁术者,谅不妄为若此也。 <目录>卷一 <篇名>论溃 属性:痈疽初起失治,致肌肤溃烂。凡痈将溃之时,则先消其未成脓之地,而溃不致于延烂; 既溃 头膏,无有不溃。如气血壮盛,皮肉粗浓之人,即以针刺分许亦可。但疽始终总以温补、开 腠、消解为治。王洪绪先生云∶疽初起即见平塌,安可用托,托则致溃。即流注瘰 、恶核 等证。倘有溃者,仍不敢托,托则溃者纵敛,增出者又如何耶?旨哉言也。 洪氏曰∶凡大痈溃后,世人往往投炙草、炙 ,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内托散等方, 用人参者,非以补其虚,不过以人参助黄 托毒之力,而无补毒之害。盖炙 止补气不能托毒, 炙草只补中不能解毒。倘毒瓦斯未尽,误投炙 、炙草致毒反受补助,大痛内攻,将如之何? 余之治,凡遇初溃大痈,止其痛,痛息则毒散,其肿亦退,色转红活。体虚年老者,参、 、甘草皆炙也。如体旺家贫者,无参亦可收功。 <目录>卷一 <篇名>论敛 属性:肌肉者,脾胃所主。收敛者,血气所关。苟使脾胃强,血气旺,则昨腐今生,朝脓夕敛 ,何致迁延岁月,臭烂起肛,受苦万状。故曰∶初肿宜消其壅滞之渐,既溃宜托其恶毒之余。毒尽 宜敛,敛之法,但当大壮血气,纯补脾胃,不可泛敷生肌之药。盖毒盛自溃,毒尽自敛,如 水到渠成,不容矫强,以图速效。若余毒未尽,妄敷生肌药,阻盖毒瓦斯,反致延边腐臭,为 害非浅。果其痛失肿平,色转红活,而内补外敷,不日可敛矣。学人审之。 <目录>卷一 <篇名>论痛 属性: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而致。凡寒热虚实、脓瘀风气,皆能为痛,不可不为之辨。夫色 赤痛者热也。色白酸痛者寒也。不胀不闷揉按暂安者虚也。又胀又闷畏人挨按者实也。痛如筋 牵、鸡啄,恶寒恶热者脓也。痛如肉拗、气抽、微胀者瘀也。痛而走注者风也。痛而刺胀者 气也。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临病制宜。热毒之痛,以寒凉折其热,而痛自息。寒邪 之痛,以温热和其寒,而痛自除。因虚而痛者补其虚,因实而痛者泻其实,因燥而痛者润之 ,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脓血闭郁者开之,因恶肉浸溃者化之,因阴阳不和者调之,因经络秘 涩者利之。随机应变,方为上上治法也。 <目录>卷一 <篇名>论痒 属性:痒虽属风,亦各有因。风初起作痒者,风热相搏,搔甚即痛是也。溃后作痒者,脓沤冒 风,突起颗瘩是也。将敛作痒者,因初时肌肉结滞,气血不通,至此气血渐和助养新肉,痒若虫 行是也。他如皮肤搔痒,由血燥而风生,疥癣延绵,属风淫而虫蚀。证有不同,治有微别, 勿视为一类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善歌 属性:心善精神爽,言清色润鲜,疮疼兼不渴,寤寐两安然。肝善身体便,睛明不怒烦,指头 红活色,起坐自平安。肺善声音响,无痰韵更长,肌肤多滑润,大便自寻常。脾善唇滋润,肢温 便不难,脓稠无臭恶,知味且加餐。肾善诚为要,水深火自降,口和无燥渴,小水得稀长。 <目录>卷一 <篇名>七恶歌 属性:一恶神昏愦,心烦舌燥干,疮形多紫黑,言语自呢喃。二恶腰身强,睛斜体自寒,疮头 流血水,惊悸是伤肝。三恶形消瘦,脓清臭秽生,疮形多软陷,脾败不知疼。四恶皮肤槁,声嘶 韵不长,痰多兼喘促,鼻动肺将亡。五恶成消渴,昏眠体不伸,形容多惨黑,囊缩肾无根。 六恶身浮肿,肠鸣呕呃频,大肠多滑泻,脏腑并将倾。七恶疮回陷,形如剥鳝同,四肢多逆 冷,污水自流通。 <目录>卷一 <篇名>饮食宜忌论 属性:古人治病,虽赖乎药,亦资乎饵。药之所忌,关乎人之死生;饵之宜忌,涉乎病患轻重 。饵者饮食之类也,凡病患姿啖无忌,以致证候因循反复,变态无常,固然不可,而每有断戒几 尽,若一无可啖者,亦不通之甚也。夫饮食之所忌者,以其与所患之证相妨者也。如椒、姜 、面、蛋,煎、炒、爆、炙之属,俱能助壅动热,患阳痈者忌之;瓜果、梨、柿,生冷性寒 之属,俱能损胃伤脾,患阴疽者忌之;鸡、鹅、虾、蟹,海味腥膻之属,俱能动风发痒,患 疮疥者忌之。其余不与证相妨碍者,以及猪肉、腰、肚、海参、老鸭、菜蔬之品,食之无庸 忌也。况大患溃后,气血两虚,脾胃并弱,非有味之物,何以滋补亏伤。若徒恃区区无情之 草木,以为调理,吾知其无病者且不可,而谓其有病者为宜乎?人之维身,止此血气,血气 已虚不为回护,至胃败阴虚,枯阳燔炽,七恶变乱,而成败证者,是谁之咎欤?此乃医家、 病家之积弊,所以不可不亟讲也。至于忍饿伤精,过饱伤气,茹冷成痞等类,又惟在知命者 自爱焉。 <目录>卷一 <篇名>阳痈证治则例 属性:凡患色红疼痛,根盘寸余者痈也。毒发三、四日,尚未成脓,以抑阳散(通用五十七。) 围患外,内以醒消丸(通用四十七。)热陈酒送服三钱,其痛即止,夜间得睡,次日患皮起皱,再 一服全消。如过四、五日,患将作脓,亦以醒消丸与服,消其四围肿硬,痛息毒散,此以大 变小之法。有脓之患,顶取咬头膏(通用六十一。)贴,加以代刀散(通用三十九。)三钱,酒 服穿之,或以针刺分许穿之,以洞天膏(通用七十六。)贴,不几日收功。如患盘数寸者,或 居背心、脑后、腰肚、胸、腋、阴囊等险穴处,则用五通丸(通用五十。)三钱,醒消丸三钱 ,早晚以败毒汤(通用二。)轮服,皮皱痛止,再服至愈。倘溃,即用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醒消丸,亦早晚轮服。 一、初起兼发热恶寒,肢体拘急者,散消饮(通用十一。)主之。待表证退,再按前 法治之。 一、溃后忽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托邪饮(通用十二。)主之,待表退,按前治法。 一、大便干燥秘涩,虽数日不解,宜润之,不可下也,润肠煎(通用十三。)主之。如有 表证,只宜解表,表解而里自通,设仍不通,投以润肠煎。 一、大痈不论已溃未溃,但发热而不恶寒者,此热胜血也,败毒汤加四物汤(通用二 十三。)主之。 一、妊妇患痈,不可与醒消丸,以丸内有麝香故也,宜以仙方活命饮(通用一。)去山甲 愈之。如即溃余毒未尽,肿硬不消,治以内托散,去川芎加乳香、没药。 一、醒消丸内麝香价贵,如有家贫不能服者,以仙方活命饮代之,然不及醒消丸速效。 <目录>卷一 <篇名>阴疽证治则例 属性:阴疽之形,皆阔大平塌,根盘坚硬,皮色不异,或痛或不痛,乃外科最险之证。倘误服 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五内,神昏即死。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 姜不能解其凝寒;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流行,则患随消矣。血气不能化毒者,则宜温 补排脓,虽当溃脓,而毒瓦斯未尽,肿硬未消,亦仍以温气血开腠理为要。大抵初起患轻,未 经误药者,可用加味二陈汤(通用十八。)纳阳和丸(通用六。)同煎数服消之。如曾经误药, 或皮色稍变,须服阳和汤(通用五。)其甚者,与犀黄丸(通用四十八。)早晚轮服。溃后亦然 。如失荣、恶核、石疽等证,初起毒根深固者,须更兼紫元丹(通用五十一。)间服方能全消 。凡详见于各部中,宜同参用。 一、初起兼头痛、发热、恶寒、肢体拘急等表证者,先以保安万灵丹(通用五十四。)汗 之,或人参败毒散(通用三。)去独活加桂枝一钱汗之,待表证退,按前法治之。 一、溃后忽见表证,则以托邪饮(通用十二。)加桂枝一钱煎服。少倾,啜热粥一瓯,暖 卧微汗取效,不可令大汗。如未效,再进。待表势解,须接补元气,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 、熟地最妙。 一、初起或溃后欲呕,而别无表证者,胃气虚也,六君子汤(通用二十一。)加炮干姜主 之。 一、溃后但恶寒而不发热者,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加姜、附主之。 一、溃后见晡热、内热证者,阴血虚也,四物汤(通用二十三。)去川芎,倍熟地,加参 、术、地骨皮、甘草主之。 一、大患久溃,或脓血去多,忽见发热恶寒,面赤烦躁,口虽渴而喜热饮者,此血虚发 躁,急以当归补血汤,(通用三十三。)或当归黄 汤(通用三十四。)服之。否则发痉。 一、溃后口干作渴,饮水不歇,小便频数,或淋漓作痛,或舌上燥黄如金色者,乃肾水 枯竭,心火炎炽,此证最恶,急用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以滋补之,否则不救,迟治亦不救 一、溃后喘促咳嗽,脾肺虚也,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茯苓、半夏、五味子主之。或加 熟地,口燥者加麦门冬。 一、溃延日久,病患脾虚气滞者,则先服六君子汤加芎、归数剂,参、术、草宜生,忌 炙。待其饮食复常,再按前法治之。凡经表汗后,亦如是治。 一、好饮之人,每发酒毒,如阴疽状,发无定处。初起漫肿,内似结核,不红或淡红, 重着板痛,多有兼头晕发热汗出呕吐之证。此元气大伤,酒毒熏蒸,结滞经隧。治宜清利湿热, 培补元气。内服加味解酲汤,(见发无定处痼发下。)外以赤小豆为末,滚水或米醋调敷,或 以乌龙膏(通用六十。)敷之。若误投阳和汤,小金丹等甘热之药,轻则呕吐脓血,重则神昏 发狂,成痉不救。此证从前未经发明,余历视颇多,特表揭于此。毫厘千里,生死攸关,业 医者细心审辨焉。 一、凡色白大少阴疽,忌贴洞天、千捶、鲫鱼等膏。盖寒凉不利于阴疽,且内有巴豆、 蓖麻子,未溃者贴则致溃,已溃者贴则致命,有孕者贴则堕胎。故凡阴疽未溃者,宜敷抑阴散, (通用五十八。)既溃后,宜贴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一、犀黄丸、(通用四十八。)小金丹、(通用五十二。)内有麝香,妊妇忌服,当以阳和 汤愈之。愈后再服三、四剂,以代小金丹,永杜后患。 一、小儿不能服煎剂者,以小金丹化服代之。 <目录>卷一 <篇名>烂溃不敛治法 属性:凡溃烂不堪之患,外用药汤(通用洗法。)洗净,撒山莲散,(通用七十三。)内以洞天救 苦丹,(通用五十三。)每服三钱,陈酒送服,醉盖取汗。隔两日又送一服,再隔两日再送一服。 所空隔之两日,以醒消丸(通用四十七。)每日一服。服后毒水流尽,七日后再服醒消丸两次 ,接用大枣丸,(通用五十五。)每日早晚各进五钱,最危险者,可奏奇功。 <目录>卷一 <篇名>翻花起肛治法 属性:凡痈疽年久不敛,定致翻花,四围起硬肛。治之,取老蟾破腹连杂,以蟾身刺数孔,贴 盖患口,轻者日易一次,重者日易两次。贴蟾之日,内服醒消丸,(通用四十七。)每服三钱,陈 酒送下,止其疼痛。三日后毒尽,再服醒消丸,(通用四十七。)消其翻花,软其硬肛,功效 不凡也。如大患初溃者,亦如前法,其毒则从蟾孔出。倘肛门硬,患孔深,取活牛蒡子草 根枝叶,或取紫花地丁嫩草,捣烂涂入肛内,皆能拔毒平肛。 <目录>卷一 <篇名>患孔毒根治法 属性:凡烂孔有恶肉凸起,名曰毒根,往往有用降药烂去者,乃庸医之误也。独不知弱体岂可 增痛。况烂去仍又长出,安可再烂耶。凡遇此证,宜贴平安饼,(通用六十三。)外以膏药掩之, 一日一易,轻者二、三日,重者六、七日,不痒不痛,毒根自落。贴时日服内托散,(通用 二十八。)俟毒根落后,服保元汤、(通用二十八。)四物汤(通用二十三。)收功。 <目录>卷一 <篇名>漏管治法 属性:溃后一经梦遗走泄,即成漏管。如其素有此疾,则先以加减六味丸(通用四十六。)愈之 ,再治其漏,法用附子饼、豆豉饼(俱见通用灸法。)随患大小灸之,令微热不可令痛,干则易之 。每灸二、三十壮,灸后以消管锭(通用六十四。)或针头散(通用六十五。) 入管内化之。 如未知内之深浅,可先以猪鬃探之,然后用绵纸卷药为拈,量其大小深浅塞入,日易日塞, 至愈乃止。 <目录>卷一 <篇名>多骨治法 属性:无论老少皆生,多在牙床、颏下、手、足腿、膊等处。因溃久毒瓦斯流连,外被寒邪袭入 ,与 吹过周时无骨出,则知内无多骨也。大进温补消痰之剂,不致复生多骨。 一小儿初生,身肉之中,按之有如脆骨,由受胎时精血交错所致。迨其人长大后,其脆 骨处 破则取之。治法皆同。 <目录>卷一 <篇名>毒瓦斯攻心治法 属性:凡大疮毒瓦斯内攻,多由药误,乃受降药毒,定致神昏烦躁,恶心呕吐等证。急用生甘草 一两 消丸(通用四十七。)以平其势。 <目录>卷一 <篇名>破伤风治法 属性:破伤风者,因跌扑金刃伤破皮肉,及新久诸疮未合口,失于调护,风邪乘虚袭入经络, 宜亟 ,皆莫救矣。要在初受风时,其证发热恶风,筋脉拘急,牙关噤急,伤口锈涩肿胀,或四围 起粟作痒。此风热尚郁在表,急取玉真散(通用四十。)二钱,温酒调服,盖被暧卧一时许, 即可消散。如入里势甚,舌强口噤,项背反张,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四肢抽搐,无有宁时 者,取玉真散三钱,用童便调服,虽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速进玉真散二服, 亦可保全。其患口以热童便洗净,生南星为末渗之,或以水调涂之,出水方妙。待风邪势平 ,接进荣养气血之剂八珍汤(通用二十五。)为宜。 <目录>卷一 <篇名>发痉治法 属性:痈疽发痉,败证也。势类破伤风,牙关噤急,四肢强劲,腰背反张,肢体抽搐。有汗曰 柔痉 用二十六。)手足逆冷加桂、附。倘误作中风,则速其危矣。 <目录>卷一 <篇名>疮口误入毒水治法 属性:疮溃未合,误入皂角汁毒,及一切污秽毒水,复致患口 肿疼痛。先以藿香汤洗净,用 白矾、桃丹(炒)等分,细末撒之,或乌梅嚼烂涂之亦可。如患有疼痛切骨,烦闷发昏,恐毒 内攻,则用马齿苋五钱,酒煎饮之,尽醉取效。 <目录>卷一 <篇名>疮中生蛆虫治法 属性:夏日诸疮溃烂,失于洗涤,积脓污秽,致苍蝇丛聚生蛆。用皂矾水飞末掺之,其蛆即化 为水, 治法亦同。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筋脉 属性:巅,(头顶也,巅骨俗名天灵盖。)足厥阴肝脉与督脉会于巅,足太阳膀胱脉交巅,足 少阳胆脉交巅。 脑,(头骨之髓也。)足少阴肾筋属海髓,足太阳膀胱脉络脑角,(额两旁棱处,)足少 阳筋皆直上头角。 额颅,(发际之下,两眉之上是也,亦名颡。)足阳明胃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筋上额左 角,手少阳三焦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筋下额。 发,足少阴肾主之。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百会疽,亦名玉顶发,生巅顶正中百会穴。佛顶疽,生囟门之前。勇疽,亦名脑发疽, 生目 上。玉枕疽,生脑后玉枕骨上四寸半,近脑户。脑后发,生玉枕之下风府穴。透脑疽,生百 会穴之前,囟门之际。侵脑疽,生透脑疽前侧下五处穴。脑铄,生脑后风府穴,二大筋之中 ,穴中央。发疽,生发内囟门上,小儿患名鳝拱头。俱按痈疽则例治之。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俗名大头伤寒。) 头目赤肿,耳前后尤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咽嗌填塞,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 食难 ,用托里温经汤,根据方服之,以薄衣复其首,以浓被复其身,卧于暖处,使经血温,腠理开 ,寒气散,阳气升,大汗出后,肿减八、九,再去麻黄、防风,加连翘、牛蒡子全愈。 一、凶荒之际,疫气流行,凡患如前证,而家家户户传染者,当按后面部时毒之法治之 。 \x托里温经汤\x 麻黄(五分或八分) 升麻(五分) 防风 干葛 人参 白芷 当归 白芍 甘草 苍 术(各一钱) 上水二钟煎一钟服,卧暖处,得汗乃散,或加柴胡。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溃久名蝼蛄串。) 患生婴孩头发内,肿块不红,初起往往错认跌肿,至高硕作疼方知觉。医者每以为头属 阳, 也,宜用小金丹疗之。初起三服乃消,溃后七丸而愈,外贴阳和解凝膏。如能服煎剂者,则 以加味保元汤加当归、熟地服之尤善。 \x小金丹\x(通用五十二。) \x阳和解凝膏\x(通用七十七。) \x加味保元汤\x(通用二十九。)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又名发际疮。) 生头上及顶后发际,顶白肉赤,状似葡萄,痛如锥刺,痒如火燎,破流脓水,亦有浸淫 发内者,惟胖人多生之,乃内郁湿也。宜贴以黄香饼。 \x黄香饼\x 黄柏(一两) 乳香(三钱) 上各末共研,槐花煎水调作饼贴之。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生头皮上,初起小者如豆,大者如钱,其痒难堪,挠破出水,结白脓痂,日久延漫成片 ,发 其壮弱用之,食后白滚汤调下,服至头上多汗为验。外于剃头后,煎滚水冲灰汤温洗,敷扫 虫散,敷后不可再洗,日日敷药,至愈乃止。 \x防风通圣散\x(通用七。以八剂作一料生甘草倍用。) \x扫虫散\x 独核肥皂(一个,分开去核,以洋糖填实,内入巴豆仁,每片两粒半,仍将肥皂合好, 外用线扎,合泥包固,火 ,取出冷定,去泥,研为极细末。)轻粉末,槟榔(各八分。) 上药共研细末,香油调腻敷之。 \x附方\x(存验。) 大风子仁 木鳖子仁 蛇床子(各五钱) 轻粉(三钱) 上药共研细末,麻油入小锅内熬至滴水成珠调之。以刀刮去疮痂,花椒汤洗净,将药敷 上,日敷一次,八日愈。 \x又附方\x(存验。) 藜芦(一两) 上研极细末,猪脂调涂之。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头上渐生秃斑,久则运开,干枯作痒,由阴虚热盛,剃发时风邪袭入孔腠,抟聚不散, 血气不潮而成。用生木鳖切片浸数日,入锅煮透煎汤,剃发后洗之,搽蜈蚣油,至愈乃止。 又法∶用草乌连皮切片,炙脆研粉,醋调,日涂三次,数日愈。 \x蜈蚣油\x 大活蜈蚣(三条,用菜油三两,浸四、五日后,以油听用。)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俗名黄水疮。) 随处可生,而生于头面者居多。初如粟米,痒而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干则结成 堆痂 ,用火烧结,结内油滴下,以碗盛之,烧至枯,将诸结研粉秤之,加制松香末等分,共调油 内,热以拂疮,早晚两度,五、六日愈。或以花椒汤洗净,擦绣球丸亦效。或以六一散加枯 矾、麻油调搽。每六一散一两,入枯矾二钱立效。忌食肉、虾、蟹一切动风助热之物,食则 延开难愈。 \x绣球丸\x(见发无定处疮疥。)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又名白驳。) 生发内,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迭迭飞起,脱之又生,此风热所化也。用零陵香、 官白 有延生面、目、耳、项燥痒者,当于后、面部油风参治。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又名鬼剃刺,俗称落发。) 头发干枯,成片脱落,皮红光亮,痒甚。由血燥有风所致。夫发为血余,肾主发,脾主 血, 黄建中汤主之。发脱落及脐下痛者,四君子汤加熟地黄、鹿角胶,每日清晨用醇酒化服三 钱。至于外治方法虽多,而错节盘根,还当内治。 一、白秃无发,用川椒四两,酒浸收瓷器内,盖好不泄气,日以搽之。 一、赤秃无发,用牛角、羊角烧灰等分,猪脂调敷。 一、病后发落,用猴姜、野蔷薇枝煎汁刷之。 一、发秃不生,用嫩枣树皮一把,斫一尺许,满插空瓷瓶内,勿令到底,上面以火燃之 ,则下面必有汁滴瓶内。先以热水洗头,后将此汁刷在秃处,即生发矣。 一、毛发黄赤,用羊矢烧灰,和腊猪油涂之,日三次,夜一次,至发黑乃止。 一、发槁不泽,用木瓜浸油梳头,或用胡麻油常涂之。梳须用黄杨木者佳。 一、年少发白,当拔去白发,以白蜜涂毛孔中,仍用梧子捣汁涂之,必生黑发。又方∶ 青羊矢纳鲫鱼腹中,瓦缶固济,烧灰涂,发易生而黑,甚效。 一、头上生虱,用水银同茶叶渍湿捣和,不见水银,塞发内,数日即尽。又方∶用铜绿 、明矾掺之,或用藜芦末掺之俱妙。 \x黄 建中汤\x 桂枝木(一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三钱) 黄 (五钱) 胶饴(一两) 大枣(六枚) 生姜(一钱) 上水煎去滓,入胶饴,微火上 和,温服。(呕家不可用此方,以甜故也。) \x四君子汤\x(通用二十。)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脑中痛,若有虫蚀食髓者,用桃叶作枕枕之,其虫自鼻出。 <目录>卷一\头部证治(计十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头响,乃气挟肝火,加味逍遥散主之。(通用十六。) 亦有头内如虫蛀响,名天白蚁,用茶子研细末吹鼻中即效。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筋脉 属性:面,(头前曰面。)五脏之精气上熏于面,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为面,中央应乎手阳明 大肠;两颧之内面主之,上应乎手太阳小肠,其脉循颊上 ,(目下眶骨。)斜络于颧山。 眉,(眉心曰阙。)足厥阴肝脉。从目系过眉,上额,足少阳胆筋脉,过眉角。 颧,(颧为骨本,即面两旁之高起大骨也。)肾主之。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手阳明大 肠筋皆结颧,足阳明胃经合颧,太阳小肠脉,经颧 穴,在 下锐骨端陷中。 颊,(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手阳明大肠脉、筋俱上颊,手太阳小肠脉上颊, 足 颔,(颌下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也。)手太阳小肠筋结颌,足少阳胆经脉俱过颌。 人中,(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手阳明大肠脉交人中,督脉人中水沟穴。 髭,(在口上曰髭。)大肠主之。血气盛则髭美,衰则无髭。 须,(在口下曰须。)大肠主之。血气盛则须美,衰则无须。 髯,(在颊曰髯。)胃主之。血气盛则髯美而长,血少则髯短,气少则髯少,血气皆少 则无髯。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颧疡颧疽。生颧骨尖处。颊疡。生耳下颊车骨间。凤眉疽。生眉棱骨。眉心疽。生两眉 中间 一、形小如豆,色紫顶焦,或如泡,麻痒木痛,恶寒发热者,疔也,当按疔疮治法。如 生人中正中,名龙泉疔,尤恶,稍迟多致不救。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俗名大头天行。) 时毒者,四时不正之疫气而感于人也。初觉憎寒发热,恍惚不宁,肢体酸痛,或兼咽痛 ,次 舌干燥,咽喉不利。常见年岁凶荒,刍荛之人多患之,乃饥饱不时,胃气有损,邪气乘虚而 入,客于心肺之间,上攻为患,宜从轻治,安里为主,兼升散解毒,用普济消毒饮最善。如 不应,则宜砭去恶血,仍投前药即应。更于鼻内搐通关散,取十余嚏即效。若搐药不嚏,及 神 阅诸书治法,凡初起耳项肿痛,状似伤寒,恶寒发热者,人参败毒散微汗之;兼口渴大 便秘 参、桔梗、薄荷、鼠粘子、天花粉,或加酒炒黄连和解之。如已汗下解毒不消,势将作脓, 气弱难溃者,用消毒托里。此皆古人治时毒之法,录备参用。 \x普济消毒饮\x 黄连(五钱,酒炒) 黄芩(五钱,酒炒) 橘红(二钱) 元参(二钱) 生甘草(二钱) 人 参( 钱)白僵蚕(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二钱) 上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之,服尽即愈。或加川芎、当归, 咀 三、五钱,水煎稍热,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熟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 \x消毒托里散\x 黄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川芎 甘草 白芷 金银花 熟地黄(等分量用之) 上水煎,分疮之上下,食之前后,服之。 \x通关散\x 细辛(用真者,药店每以马蹄香草乱之。) 薄荷 猪牙皂角 上等分,为极细末,以纸拈少许入鼻内,候得嚏口开,随进汤药。一方,只用二味,无 薄荷。 \x人参败毒散\x(通用三) \x防风通圣散\x(通用七) \x小柴胡汤\x(通用十四)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面肿有虚实。虚肿者,形羸脉弱,无痛无热,面目浮白,或兼气喘,乃大虚之候,用八 珍汤 攻,小儿多有此证,宜用防风通圣散;甚者,以木香槟榔丸下之,外以杏仁杵膏涂肿处。 一、因饮酒过度,湿热上蒸面肿者,用四君子汤,加藿香、葛根、滑石、天花粉主之。 二、甑上热气熏面肿痛者,用炊布烧存性,敷之。 \x木香槟榔丸\x 木香 槟榔 青皮(醋炒) 陈皮(炒) 枳壳(炒) 黄柏(酒炒) 黄连(吴茱萸汤炒) 莪 术(以上各五钱醋煮) 三棱(五钱,醋炒) 大黄(一两,酒浸) 香附黑牵牛(各二两) 上用芒硝水丸,每服一钱或二、三钱,量虚实服。 \x八珍汤\x(通用二十五) \x十全大补汤\x(通用二十六) \x防风通圣散\x(通用七) \x四君子汤\x(通用二十)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亦名面发毒) 生面上颊车骨,初起一个,渐发数个,形如赤豆,色红, 肿疼痛,坚硬似疔,时浸黄 水, 十片,水煎热服。外取柳叶汤洗面,土瓜根汁涂之。或杏仁研如泥,鸡子白调敷之。 一、有疮如水痘,延蔓遍生者,用黄柏一块,猪胰涂,炙酥为末,湿者干掺,干者麻油 调搽。 二、妇人面起细疮,名粉花疮。用定粉五钱,菜油调泥碗内,以艾叶烧烟熏之,候烟尽 覆地上一夜,取出搽之,且无疮迹。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又名含腮)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又名汗毒) 患生于腮,有曰 腮,有曰发颐,当分别治之。腮内酸痛者, 腮也,以赤豆散敷之。 病后 ,服醒消丸三钱即愈。 \x赤小豆散\x 赤小豆(一味,研细末,米醋调敷立愈。) \x醒消丸\x(通用四十七。)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面上起紫 ,名 疮,系肝火。用四物汤加胡黄连、柴胡、甘草、胆草、黄芩、人参煎 服。外取鹿角尖磨浓汁浓涂之。 一、生紫块疙瘩,大如钱,或满面俱有,渐成麻风。用牛舌草根四两取汁,穿山甲十片 烧存 风物。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初起面目浮肿,燥痒起皮,如白屑风状,次渐痒极,延及耳项,有时痛如针刺。湿热 盛者浸 十余日取效。外用生猪脂频润抹之,或用鳗鲡鱼汁取油涂之。 \x养血润肤饮\x 当归(三钱) 熟地 生地 黄 (各四钱) 天冬(去心) 麦冬(各二钱去心) 升麻 片 芩(各一钱) 桃仁泥 红花(各六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上水煎,温服。如大便燥结,加火麻仁、郁李仁各五钱。如风盛痒甚,加明天麻一钱五 分。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又名黧黑斑,又名黧黑 。) 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 化。 散一方,方理颇佳,附录备用。 一、有好食斑鸠而致者,初面生黑斑数点,日久面俱黑。盖斑鸠常食半夏苗,以中其毒 故也 \x女贞散\x 黄丹(水飞去盐砂,炒透,摊地出火气用。) 紫菀(真者。) 上二味,等分为末,每服 二钱,日两服,陈酒下。 \x玉容散\x 甘松 山柰 茅香 (各五钱) 白僵蚕 白芨 白蔹 白附子 天花粉 绿豆粉(各一 两) 防风 零陵香 本(各三钱) 肥皂(三钱去皮弦) 香白芷(一两) 上为细末,每日早晚蘸末擦面。附方存验。 羊胫骨 上为细末,鸡子白调敷。日以白梁米泔洗之,三日效。 \x加味归脾汤\x(通用三十二。) \x六味地黄丸\x(通用四十三。)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生面部,碎点无数,其色淡黄或淡黑,乃肾水不荣于上,浮火滞结而成。内宜服六味地 黄丸,以滋化源。外用玉容散,早晚擦洗自愈。 \x六味地黄丸\x(通用四十三。) \x玉容散\x(见前面尘。)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形如霉点,小者如豆,比皮肤高起一线。有自幼生者,有中年生者,系经络之血,滞于 卫分 自落。须戒酱醋,愈后无根。 \x点痣膏\x(一名水晶膏。) 矿子锻石五钱为末,浓碱水大半茶钟浸之,以碱水高灰二指为度。取糯米五十粒,撒于 灰上 破,挑少许点之,点多恐伤好肉。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眉间生核,初如豆,日久渐大如桃,宜养肝血,清肝热,益元气,用逍遥散、犀黄丸, 日服消之。外以生南星末,葱汁调敷。 \x逍遥散\x(通用十五。) \x犀黄丸\x(通用四十八。)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眉丛生细疮如疥作脓,破流黄水结痂,小儿多患之。用穿山甲前膊上甲炙焦为末,入轻 粉少许研匀,菜油调搽即愈。又方∶用蒜瓣烧灰,灯盏油调搽。 一、眉毛脱下,用橄榄核火 存性研细,麻油调,火上 微热,以指头蘸油,于两眉不 住揩抹。又方∶垂杨柳叶阴干为末,用姜汁于铁器中调之,夜夜摩抹俱效。 一、眉毛不生,用白芥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数次即生。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眉属肝,肝脉从目系上额,肝胆相表里,足少阳风热与痰,则眉棱骨痛。用加味逍遥散 ,加 一、有眼不能开,昼静夜剧,是湿痰,则用二陈汤,加苍术、枳壳、苏子。 一、有肝虚血少,才见天明,眉棱骨疼。用四物汤加甘菊、鲜首乌;挟风加羌活、防风 ;有热加丹皮、黄芩。 \x加味逍遥散\x(通用十六。) \x二陈汤\x(通用十七。) \x四物汤\x(通用二十三。)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眉跳者,眉毛摇动,目瞪不能视,唤之不应,但能饮食,乃奇证也。用蒜三两取汁,酒 调服。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落下颏,乃气虚之故,不能约束机关也。令患者平身正坐,以两手托住下颏,左右大指 入口 ,半时许去之即愈。又方∶用乌梅一枚含咽,亦可自上。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生于下颏,初如粟如豆,色红热微痒痛,破津黄水,颇类黄水疮。但疙瘩如攒耳。系脾 胃湿热,宜服芩栀平胃汤,外搽碧玉散。 \x芩栀平胃汤\x 苍术(二钱,炒) 甘草(五分) 浓朴(一钱二分) 陈皮(一钱二分) 黄芩(一钱五分) 山栀仁(一钱五分) 上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x碧玉散\x 黄柏末 红枣肉(焙干存性为末) 上等分,加枯矾减半共研细末,香油调敷。 <目录>卷一\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篇名>痈疽就简 属性:凡面皮跌破及抓破,用人乳频涂,立结靥,即日愈。或生姜自然汁,轻粉末和涂。 <目录>卷一\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篇名>筋脉 属性:睛窠,(一名目胞,即两目外卫之胞也。)血之精,为目窠之总络。 瞳神,(俗名瞳人,)属肾,为骨之精。肾水亏损,英华不敛,则瞳神散大无光。 黑珠,(瞳人黑轮。)属肝,为筋之精,内连目系。(内廉深处目睛入脑之系。)肝火上冲 ,则两轮赤痛。 白珠,(黑轮外四围白处。)属肺,为气之精。肺火上腾,则白珠有红筋。 目纲,(即上下目胞之两睑,又名曰睫。)属脾,为肌肉之精,足太阳膀胱细筋散于目 上网;足阳明胃细筋散于目下,为目下网。 两 ,(近鼻之眼角为内 ,亦名大 。近鬓之眼角为锐 ,亦称外 。)属心,为血之 精。 足少阳胆脉起锐 ,筋亦结内 。 睫毛,脾胃主之。 泪,肝主之。肝风动则泪出,泪热肝实,泪冷肝虚。 <目录>卷一\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篇名>治目大要 属性:目有专科,诸书多略之。然有他证兼患目者,治目之道,安可不明。夫五脏六腑之精气 ,虽皆上注于目,大要则在三经∶肝开窍于目,故论目必首肝。然有心神散乱,卒见非常之 怪,或精散视歧,观一物为两,则心又为目之大关,盖诸脉皆属目,心主脉者也;而脾又为 诸阴之 矣。细辨虚实,再辨虚实之在气、在血。暴发在表为实,久病在里为虚。虚者,昏暗黑花瞳 散,在气则涩,视物不明;在血则酸、干枯少润,治宜养肝血安心神,尤必先理脾胃。实者 ,赤肿胀痛,翳膜眵泪,治宜除风散湿,凉血平肝,此治目大要也。点洗之方,只宜辛平, 若用寒凉阻逆之,致邪热内攻,反成翳障,及妄将冷水冷药冷物 洗,致昏瞎者有之,不可 不慎。 <目录>卷一\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篇名>治目大要 属性:目为肝窍,目病宜归肝。凡红赤肿痛及少壮暂得之病,皆作肝实血热治。肝为相火,治 当益 阅坊书眼科多用苦寒辛散等药,非所宜。予因治复目汤一方,药虽平淡,而屡用屡效。盖目 为 一、有时火暴甚而赤痛异常者,用鸡子黄连膏点眼 ,勿令紧闭,等热泪涌出,数次即 愈。 一、凡年及中衰,或酒色过度,目无肿痛,但羞明昏暗,瞪视无力,珠痛如抠等证,则 皆属肝肾之不足也。治参内障条。 一、损目破睛,用牛口涎点之,如睛突出者,急揉进。日点二次,须避风,即黑睛破者 ,亦有可愈。 一、眼目被打伤青肿者,用生半夏为末,水调敷之。 \x复目汤\x 当归(二钱) 赤芍(二钱) 大熟地(五、七钱,或用生地) 黄芩(一钱五分,酒炒) 薄 荷(二钱) 甘菊(二钱) 甘草(五分) 川芎(一钱) 上水煎,食后卧时稍热服。痒加蝉蜕、防风各一钱五分。肿加羌活、木通各一钱。痛加 酒连 目珠夜痛,加夏枯草、香附各二钱。目中赤脉,加密蒙花二钱。白眼上红不退,加桑白皮三 钱。两瞳痛,去川芎加泽泻一钱五分、盐炒黄柏一钱。肝虚泪多,加鲜首乌五、七钱或一两 。红肿而不羞明者,加山萸肉、杜仲各二钱。肿痛两眼如桃,合而为一,痛不可忍者,先用 防风通圣散下之,然后服此方加连翘、蔓荆子各一钱五分。 \x丹砂散\x(此李时珍方也。) 点治诸眼皆妙。 海螵蛸(去壳皮) 炉甘石(上好者, 淬,童便浸七次飞用。) 硼砂(各一两) 辰砂( 水飞五钱,用此则不枯。) 上研极细末如灰,瓷瓶收贮。临用少加冰片研点。 \x二百味草花膏\x 羯羊胆(一枚) 白蜜(五钱,要真白蜜,未用上白洋糖兑过者。) 上将胆汁同蜜和匀碗盛,蒸稠如膏,瓶收。每用少许点之,如日久药干,用人乳润之。 \x鸡子黄连膏\x 鸡子(一枚) 黄连(粗末一钱) 上将鸡子开一小窍,取鸡子清,以瓷碗将黄连末子掺于鸡子清上,用箸彻底速搅打数百 ,使成浮沫,约得半碗许,倾出清汁,用点眼 ,勿得紧闭眼胞挤出其药,待热泪涌出,数 次即愈。内加冰片少许尤妙。(按此方治火眼,暴赤疼痛热在肤腠,浅而易解者,点数次可 愈。如热由内发,火在阴分者,不宜用此寒凉,非惟不能去内热,而且闭其火邪也。) <目录>卷一\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篇名>治目大要 属性:内障与不病之眼相似,并无肿痛翳膜,惟睛昏黑无光,若有所障,然内实无障也。其珠 色青 内障等名,总由血少神劳,肝肾亏损,精竭视昏,神竭视黑。治当专补肾水,兼补其气,用 加味明目地黄丸,或八珍汤加甘菊、淮山药、牛膝、山萸肉、枸杞子、谷精草、五味子、夏 枯草、天冬、麦冬等药酌用之。 一、目珠痛,至夜更甚,连眉棱骨及头半边肿痛,以苦寒药点服反甚者,用夏枯草、香 附(炒)各二两、甘草四钱共为末。每用三钱,清茶调服,四、五服可愈。 一、目中见禽虫飞走纷纷不已者,肝胆病也。用酸枣仁(炒)、羌活、青葙子、元明粉各 一两为末,每水一盏药末二钱,煎,和渣服,日二次。 \x加味明目地黄丸\x 生地黄(一斤,酒炒) 人参(四两) 五味子(三两) 牛膝(二两) 麦冬(六两,去心) 归身(五两) 甘枸杞(五两) 甘菊(八两) 上研极细末,炼蜜为丸。 八珍汤(通用二十五。) <目录>卷一\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篇名>治目大要 属性:外障者,眼生翳膜,如圆翳、(色白或大或小。)冰翳、(如冰冻坚白。)滑翳、(如水银 珠子 。)浮翳、(白色环绕瞳人。)沉翳、(藏精深处。)偃月翳、(形如月牙。)枣花翳、(周遭如锯 齿。)白翳黄心、(生小 头,四边白,中心一点黄。)黑花翳、(青色。)星月聚散翳,(黑珠 上四、五点白心。)斑疮入眼, 肉攀睛。此皆有余之证,多由肾水亏乏,阴火内郁,不得 升发,或误用寒凉点洗,致风热阻逆而成。初起邪气未定,翳膜浮浅者易治。日久邪气已定 ,翳膜深牢者难治。治宜宣发,不宜疏利,疏利则邪气内蓄,为翳益深。当用拨翳汤、药肝 汤,早晚轮服,使邪动翳浮。佐以丹砂散点之,缓缓取效。戒暴躁恼怒,并忌煎炒,辛热等 物。 一、 肉攀睛,大 赤肉堆起,用杏仁十四枚,去皮尖,嚼吐于手心,乘暖,以绵缠箸 头点 肉上,日三次, 肉渐消。 一、赤脉贯瞳人,用元参为末,米泔煮猪肝,日食之。 \x拨翳汤\x 生地黄(三钱) 归身(一钱五分) 柴胡 天花粉 牛蒡子 川芎 防风 薄荷 草决 明 分,酒炒) 甘菊(二钱) 上加生姜一片,水煎食远服。如大便秘涩者,加酒炒大黄一钱五 分,大便通润仍除之。(按每日早服药肝汤,晚服此剂。) \x药肝汤\x 黑羊肝七尖(四两,如无羊肝,即用公猪肝亦可。) 兔粪(八枚) 木贼(去节) 当归身 (各 入瓷罐内,漫火熬滚,令其性味俱出后,将羊肝七尖切薄片,入于汤内,一刻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