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时病论 书名:时病论 作者:雷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82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时病论》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7%B6%E7%97%85%E8%AE%BA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甚矣,医道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盖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 里、新、伏之分,体有阴、阳、壮、弱之殊,法有散、补、攻、和之异,设不明辨精确, 妄为投剂,鲜不误人。然从古至今,医书充栋,而专论时病者盖寡。丰因谨承先志,不惮苦口,而特畅其说焉。 丰先君别署逸仙,好读书,喜吟咏,尝与武林许孝廉叶帆、龙邱余孝廉元圃、徐茂才月 酌酒赋诗,迭相 唱和,着有《养鹤山房诗稿》,既而弃儒,从程芝田先生习岐黄术,遂行道龙邱。晚年曾集古人 诸医书,汇为四十卷,名曰《医博》,又自着《医约》四卷,书中多有发前人之未发者,同人借抄者众,无 不称善。咸丰十年春,邻居虞拱辰明经助资劝登梨枣,甫议刊而□□□□□□,仓皇出走,其书遂失。是时 丰父子同返柯城,□□□,仍觅原书于借抄诸友处,使数十年心血所萃,不至湮没无传。乃未及两 载,先君溘然长逝。噫!礼云∶“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耳。”丰求先君手泽而不可复得,清夜自思, 未尝不泫然流涕,今仅留方案数百条,皆随侍时见闻所录,其中亦有论时病者,悉以授之从学程曦、江诚,细 加详注,编成四卷,展诵之余,犹仿佛趋庭问答时也。因忆先君尝谓丰曰∶“一岁中杂病少 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则临证未免茫然无据。”丰谨志之,至今耿耿不忘,嗟乎!自先 君见背,又二十余年矣。丰历览诸家之书,引伸触类,渐有心得,每思出鄙论以问世,俾世之知我者以匡 不逮,又自惭一介布衣,才同袜线,为大雅所讥,辄复中止,奈同志者固请时病之论,刺刺不休,爰不 揣谫陋,将《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 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全部纲领,兼参先圣后贤之训,成一书以塞责。首先论 病,论其常也;其次治案,治其变也。窃谓能知其常,而通其变,则时病不难治矣,所望知时者按春温, 夏热、秋凉、冬寒之候,而别新邪、伏气之 ,更审其体物理虚,而施散补之法,则 医道虽难,能难其所难,亦不见为难,愿读是书者之无畏难也。是为序。 \x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中秋前一日三衢雷丰少逸氏题于养鹤山房\x <目录> <篇名>小序 属性:稿甫成,客有过而诮曰∶“子何人斯,积何学问,敢抗颜着书以问世,真所谓不知惭者矣!”丰笑而谢 曰∶“吾乃一介布衣,未尝学问,成书数卷,聊以课徒,若云问世,则吾岂敢。”客曰∶“既云课徒,自仲 景以前有羲、农、轩、伯,以后有刘、李、朱、张及诸大家之书,不下数千百种,就中堪为后学法程者,何 可胜道,子必 焉着《时病论》以授受,尽子之道,亦不过一时医也,何许子之不惮烦耶?丰曰∶“由 子之言,固非大谬,而以时医为轻,则又不然,丰请陈其说焉,子姑听之。夫春时病温,夏时病热,秋时病 凉,冬时病寒,何者为正气,何者为不正气,既胜气复气,正化对化,从本从标,必按四时五运六气而分 治之,名为时医。是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治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其何时而变,决其何时而解, 随时斟酌,此丰时病一书所由作也。若夫以时运称时医,则是时至而药石收功,时去而方术罔验,病者之命, 寄乎医者之运,将不得乎时者,即不得为医,而欲求医者,必先观行运,有是理乎?然则丰 于斯道,业有二十余年,诚恐不克副时医之名也,子亦何病乎时医?”言未毕,客蹙然改容,恍然大悟,作 而言曰∶“鄙人固陋,幸聆子言,昭然若发蒙矣。”客既退,因述问答之辞弁诸简 端,并质之世之识时者,未知河汉丰言否也? \x少逸山人识于养鹤山房\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是书专为时病而设。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故书中专论四时之病,一 切温疫概不加载。倘遇瘟疫之年,有吴又可先生书在,兹不复赘。 一、诸论皆本《内经》、诸贤之说,毫不杜撰。但内有先宗其论,后弃其方,或先驳其偏,后存其法, 非既信又疑,盖欲择善而从。丰即偶有一得,亦必自载明白,俾阅者了然,并以寓就正之意。 一、诸法皆丰所拟,乃仿古人之方稍为损益。所用诸药,佥细心参究,不敢随意妄用以误人。 每法之后,又详加解释,俾学人知一药有一药之用。 一、诸方悉选于先哲诸书,以补诸法所不及。但其中有过汗者过下者,偏寒偏热者,不得不附敝意于后, 非丰之敢妄议古人,诚恐学人泥古方,医今病,不知化裁,致胶柱鼓瑟之诮。 一、诸案系丰临证时所笔者。每见古人之案,载危病多,载轻病少。不知轻者危之渐,故圣人有不忽 于细、必谨于微之训,所以危病轻病并载,使医者病者,预知防微杜渐耳。 一、是书以《阴阳应象大论》八句经旨为纲,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总言之先圣之源,分论之后 贤之本,余论附于卷末。 <目录>卷之一 <篇名>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属性: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训人有伏气之为病也。夫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 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伏藏于少阴,至春阳气开泄,忽因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又不因外邪而 触发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动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阴者,都是冬不藏精肾脏内亏之 辈。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何刘松峰、陈平伯诸公,皆谓并无伏气,悖经之罪,其何 逭乎!据丰论春时之伏气有五∶曰春温也,风温也,温病也,温毒也,晚发也。盖春 温者,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触发。风温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风而触发。温病者,亦由冬受微寒, 寒酿为热,至来春阳气弛张之候,不因风寒触动,伏气自内而发。温毒者,由于冬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 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发。晚发者,又由冬受微寒,当时未发,发于清明之后,较诸温病晚发 一节也。此五者,皆由冬伤于寒,伏而不发,发于来春而成诸温病者,当辨别而分治之。 程曦曰∶“推松峰与平伯,皆谓并无伏气,有由来也,一执 《云笈七签》冬伤于汗之句,一执钱氏冬伤寒水之脏之文。殊 不知两家只顾一面文章,全罔顾春伤、夏伤、秋伤之训,作何等解。思二先生天资高迈,亦受其蒙,不 正其讹,反助其说,毋怪后之医者,统称暴感,恣用发散,羌、防、麻、桂,逼汗劫津,误人 性命,固所不免,此不得不归咎于作俑之人也。” <目录>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篇名>春温 属性:考诸大家论春温者,惟嘉言与远公,精且密矣。嘉言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例,冬不藏精、春必 病温又为一例,既伤于寒、且不藏精、至春同时并发,又为一例。举此三例,以论温病,而详其治。远公所 论都是春月伤风之见证,分出三阳若何证治,三阴若何证治。观二家之论,可谓明如指掌。然宗嘉言 不合远公,宗远公不合嘉言,反使后人无从执法。其实嘉言之论,遵经训分为三例,意在伏气;远公之论,皆 系伤风见证,意在新感。总之春温之病,因于冬受微寒,伏于肌肤而不即发,或因冬不藏精,伏于少阴而不 即发,皆待来春加感外寒,触动伏气乃发焉,即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也。 其初起之证,头身皆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苔浮白,脉息举之有余,或弦或紧,寻之或滑或数,此宜 辛温解表法为先;倘或舌苔化燥,或黄或焦,是温热已抵于胃,即用凉解里热法;如舌绛齿燥,谵语神昏,是 温热深踞阳明营分,即宜清热解毒法,以保其津液也;如有手足螈 ,脉来弦数,是为热 极生风,即宜却热息风法;如或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此邪 窜入心包,即宜祛热宣窍法。春温变幻,不一而足,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目录>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篇名>风温 属性:风温之病,发于当春厥阴风木行令之时,少阴君火初交之 际。陈平伯谓春月冬季居多,春月风邪用事,冬初气暖多风,风温之病,多见于此。其实大为不然。不知冬 月有热渴咳嗽等证,便是冬温,岂可以风温名之!即按六气而论,冬令如有风温,亦在大寒一节,冬初二字, 大为不妥。推风温为病之原,与春温仿佛,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肾虚之体,其气伏藏于 少阴,劳苦之人,伏藏于肌腠,必待来春感受乎风,触动伏气而发也。其证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 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倘或舌绛苔黄,神昏谵语,以及手足 螈等证之变,皆可仿春温变证之法治之。 或问曰∶因寒触动伏气为春温,初起恶寒无汗;因风触动为风温,初起恶风有汗。二病自是两途,岂可 仿前治法?答曰∶新感之邪虽殊,伏藏之气则一。是故种种变证,可同一治。必须辨其孰为劳苦之辈,孰为 冬不藏精之人,最为切要。试观病势由渐而加,其因于劳苦者可知;一病津液即伤,变证 迭出,其因于冬不藏精者又可知。凡有一切温热,总宜刻刻顾其津液,在阴虚者,更兼滋补为要耳。又问∶ 风温之病,曷不遵仲景之训为圭臬?今观是论,并未有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 难出等证,岂非悖仲景之言以为医乎?曰∶此仲景论风温误治之变证也,非常证也。曰∶常 证何?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常证也。又问∶平伯论风温一十二条,总称暴感时气,肺 胃为病。鞠通杂于诸温条中,分治三焦。试问以平伯为然,抑亦以鞠通为然?曰∶总宜遵《内经》“冬伤于 寒,春必病温”之论,庶乎宜古宜今。见肺胃之证,即为肺胃之病;见三焦之证,即为三焦之病。 弗宜印定可也。又问∶春温、风温,皆有伏气为病。今时医每逢春令见有寒热咳嗽,并无口渴之证,便言 风温,可乎?曰∶可。盖春令之风,从东方而来,乃解冻之温风也,谓风温者,未 尝不可耳。其初起治法,仍不出辛凉解表之范围也。 <目录>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篇名>温病 属性:尝谓介宾之书,谓温病即伤寒,治分六要五忌;又可之书,谓温病即瘟疫,治法又分九传,殊不知伤寒 乃感冬时之寒邪,瘟疫乃感天地之厉气,较之伏气温病,大相径庭,岂可同日而语哉!推温病之原,究因冬受 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必待来年春分之后,天令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 外,表里皆热也。其证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者是也。此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 风邪,初起之时,可以辛温辛凉;是病表无寒风,所以忌乎辛散,若误散之,则变证蜂起矣。如初起无汗者, 只宜清凉透邪法;有汗者,清热保津法∶如脉象洪大而数,壮热谵妄,此热在三焦也,宜以清凉荡 热法;倘脉沉实,而有口渴谵语,舌苔干燥,此热在胃腑也,宜用润下救津法。凡温病切忌辛温发汗,汗之 则狂言脉躁,不可治也。然大热无汗则死;得汗后而反热,脉躁盛者亦死;又有 大热,脉反细小,手足逆冷者亦死;或见痉搐昏乱,脉来促结沉代者皆死。医者不可不知。 刘松峰曰∶《云笈七签》中,引作“冬伤于汗”甚妙。盖言冬时过暖,以致汗出,则来年必病温,余屡 验之良然。冬日严寒,来春并无温病,以其应寒而寒,得时令之正故耳。且人伤于寒,岂可稽留在身,俟逾 年而后发耶? 丰按,“冬伤于汗”。汗字欠妥,松峰反赞其妙。既谓冬伤于汗,试问春夏秋三时所伤为何物耶?又谓 冬时过暖,来年病温,此说是有伏气,又谓人伤于寒,岂可稽留,此说又无伏 气。片幅之中如此矛盾,诚为智者一失耳。 <目录>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篇名>温毒 属性:温毒者,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又有风温、 温病、冬温,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是病也。其脉浮沉俱盛,其证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 黄,宜用清热解毒法,加甘草、桔梗治之。然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不可不知。 盖温热之毒,抵于阳明,发于肌肉而成斑,其色红为胃热者轻也,紫为热甚者重也,黑为热极者危也,鲜红 为邪透者吉也。当其欲发未发之际,宜用清凉透斑法治之;如斑发出,神气昏蒙,加犀角、元参治之。《心 法》云∶疹发营分,营主血,故色红。《棒喝》云∶邪郁不解,热入血络而成疹。疹亦红轻紫重 黑危也。虽然邪郁未解,热在营分,但其温毒已发皮毛,与斑在肌肉为大异。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所以古 人谓斑属足阳明胃病,疹属手太阴肺病,疆界攸分,不容混论,鞠通混而未别,虚谷已驳其非,洵非谬也。 当其欲发未发之时,速用辛凉解表法,加细生地、绿豆衣治之,甚者加青黛、连翘治之。又有 温热之毒,协少阳相火上攻,耳下硬肿而痛,此为发颐之病,颐虽属于阳明,然耳前耳后,皆少阳经脉所过之 地,速当消散,缓则成脓为害,宜内服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马勃、青黛、荷叶治之;连面皆肿, 加白芷、漏芦;肿硬不消,加山甲、皂刺;外用水仙花根,剥去赤皮与根须,入臼捣烂,敷于肿处,干则易 之,俟肤生黍米黄疮为度。又有温热之毒,发越于上,盘结于喉,而成肿痹。《内经》云∶“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也。二经之脉,并络于喉,今温毒聚于此间,则 君相之火并起。盖火动则生痰,痰壅则肿,肿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急用玉钥匙以开其喉,继 以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僵蚕、桔梗、牛蒡、射干治之。 温毒之病,变证极多,至于斑、疹、颐、喉,时恒所有,故特表而出之。 <目录>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篇名>晚发 属性: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 病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无汗,或烦躁,或口渴,脉来洪数者是也。 亦当先辨其因寒因风而触发者,始可定辛温辛凉之法治之。但其曩受之伏寒,必较温热之伏气稍轻,峻剂不宜 孟浪。如无风寒所触者,仍归温病论治。此宜清凉透邪法,加蝉衣、栀、壳、治之。如有变证,可仿诸温门 中及热病之法治之。但是病与秋时之晚发,相去云泥,彼则夏令之伏暑而发于秋,此则冬 时之伏气而发于春,慎勿以晚发同名,而误同一治耳。 或问曰∶细考风温、春温,发于大寒至惊蛰;温病、温毒,发于春分至立夏,界限虽分,然与《内经》 先夏至日为病温,不相符节。何独晚发一病,发于清明之后,夏至以前,偏与《内经》拍合何也?答曰∶大 寒至惊蛰,乃厥阴风木司权,风邪触之发为风温;初春尚有余寒,寒邪触之发为春温;春分至立夏, 少阴君火司令,阳气正升之时,伏气自内而出,发为温病、温毒;晚发仍是温病,不过较诸温晚发一节也。 以上五证,总在乎夏至之先,诚与《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皆不枘凿矣。 <目录>卷之一 <篇名>拟用诸法 属性:\x辛温解表法\x∶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 陈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 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x凉解里热法\x∶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 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 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x清热解毒法\x∶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 西洋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去心) 细生地(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去心) 加绿豆三钱,煎服。 此法治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温热既化为火,火未有不 伤津液者,故用银、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元参、细地,以保其液也。 \x却热息风法\x∶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螈 。 大麦冬(五钱,去心) 细生地(四钱) 甘菊花(一钱) 羚羊角(二钱) 钩藤钩(五钱)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诸药煎。 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惟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细地,清 其热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风而宁抽搐;佐钩藤者,取其 舒筋之用也。 \x祛热宣窍法\x∶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 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 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 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x辛凉解表法\x∶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去足翅)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 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 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x清凉透邪法\x∶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 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 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 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x清热保津法\x∶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去心) 天花粉(二钱) 鲜石斛(三钱) 鲜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去心) 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熏蒸,恐其伤津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 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降火。 \x清凉荡热法\x∶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 连翘(四钱,去心) 西洋参(二钱) 石膏(五钱,煨) 生甘草(八分) 知 母(二钱,盐水炒) 细生地(五钱) 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也,以仲圣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也。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膏、甘、粳米,清 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细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x润下救津法\x∶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 熟大黄(四钱) 元明粉(二钱) 粉甘草(八分) 元参(三钱) 麦冬(四钱,去心) 细生地(五钱) 流水煎服。 阳明实热之证,当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温热之病,弱体居多,虽有是证,不能遽用是药,故 以仲圣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 更在存阴养液之意。 \x清凉透斑法\x∶治阳明温毒发斑。 石膏(五钱,煨用) 生甘草(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去心) 鲜 芦根(四钱) 豆卷(三钱,井水发) 加新荷钱一枚,煎服,如无,用干荷叶三钱亦可。 凡温热发斑者,治宜清胃解毒为主。膏、甘治之以清胃,银、翘治之以解毒。更以芦根、豆卷,透 发阳明之热;荷钱者即初发之小荷叶也,亦取其轻升透发之意。热势一透,则斑自得化矣。 <目录>卷之一 <篇名>备用成方 属性:\x葳蕤汤\x∶治风温初起,六脉浮盛,表实壮热,汗少者,先以此方发表。 葳蕤 白薇 羌活 葛根 麻黄 川芎 木香 杏仁 石膏 甘草 共十味,水煎,日三服。 丰按∶风温之病,因风触发,发热有汗,不可汗之。今谓汗少者,风必兼寒可知,故兼用羌、葛、 麻黄,倘汗多者,不宜浪用。如春温之病,因寒触发,热重无汗,体素盛者,此方权可用 之,弱者尚嫌太猛耳。 \x银翘散\x∶治风温温病冬温等证。 金银花 连翘 苦桔梗 薄荷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 鲜芦根汤煎服。 \x小定风珠方\x∶治温病厥而且呃,脉细而劲者。 生龟版 真阿胶 淡菜 鸡子黄 加童便一杯冲服。 \x大定风珠方\x∶治温热烁阴,或误表妄攻,神倦螈 ,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大生地 生白芍 真阿胶 麦冬 生龟版 生鳖甲 生牡蛎 鸡子黄 火麻仁 五味子 炙甘草 水煎服。 丰按∶以上三方,皆鞠通先生所制。银翘散,方极轻灵, 风温冬温初起者,用之每多应手。至于大小定风珠,似乎腻滞,非脉证审确,不可轻用。 \x消毒犀角饮\x∶治风热之毒,喉肿而疼,发斑发疹。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犀角 水煎服。如热盛,加连翘、薄荷、黄芩、黄连。 \x连翘败毒散\x∶治时毒发颐。 连翘 天花粉 牛蒡子 柴胡 荆芥 防风 升麻 桔 梗羌活 独活 红花 苏木 川芎 归尾 粉甘草 水煎服。如两颐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坚肿不消,加皂刺、穿山甲;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 \x犀角地黄汤\x∶治胃火热盛,阳毒发斑,吐血衄血。 大生地 生白芍 牡丹皮 犀角 水煎服。热甚如狂者,再加黄芩。 \x三黄石膏汤\x∶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盛,或已经汗下,或过 经不解,三焦大热,六脉洪盛,及阳毒发斑。 黄连 黄芩 黄柏 石膏 栀子 麻黄 淡豆豉 加姜、枣、细茶入煎,热服。 \x凉膈散\x∶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闭,胃热发斑。 连翘 栀子 黄芩 薄荷 大黄 芒硝 甘草 加竹叶,煎服。一方加白蜜一匙。 丰按∶以上五方,皆治时风温热之毒,而成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在体实者,皆可施之,虚者 俱宜酌用。 \x九味羌活汤\x∶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伤寒伤风,温病热病。 羌活 防风 细辛 苍术 川芎 白芷 黄芩 生地 甘草 加生姜、葱白煎。 丰按∶张元素制是方者,必欲人增减用之。如伤寒伤风初起者,黄芩、生地断断难施。温病热病初 发者,羌、细、苍、防,又难辄用。可见医方不能胶守,此所谓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临证治案 属性:\x春温过汗变症\x 城东章某,得春温时病,前医不识,遂谓伤寒,辄用荆、防、羌独等药,一剂得汗,身热退清,次剂 罔灵,复热如火,大渴饮冷,其势如狂。更医治之,谓为火证,竟以三黄解毒为君,不但 热势不平,更变神昏螈 。急来商治于丰,诊其脉,弦滑有力,视其舌,黄燥无津。丰曰∶此春温病也。初 起本宜发汗,解其在表之寒,所以热从汗解,惜乎继服原方,过汗遂化为燥,又如苦寒遏其邪热,以致诸 变丛生,当从邪入心包、肝风内动治之。急以祛热宣窍法,加羚羊、钩藤。服一剂,螈 稍定,神识亦 清,惟津液未回,唇舌尚燥,守旧法,除去至宝、菖蒲,加入沙参、鲜地,连尝三剂,诸恙咸安。 \x春温甫解几乎误补\x 三湘刘某之子,忽患春温,热渴不解,计有二十朝来,始延丰诊,脉象洪大鼓指,舌苔灰燥而干, 既以凉解里热法治之。次日黎明,复来邀诊,诣其处,见几上先有药方二纸,一补正回 阳,一保元敛汗。刘曰∶昨宵变证,故延二医酌治,未识那方 中肯?即请示之。丰曰∶先诊其脉再议。刘某伴至寝所,见病者覆被而卧,神气尚清,汗出淋漓,身凉如水, 六脉安静,呼吸调匀。丰曰∶公弗惧,非脱汗也,乃解汗也。曰∶何以知之?曰∶脉静身凉,故知之也。倘今 见汗防脱,投以温补,必阻其既解之邪,变证再加,遂难治矣。乔梓仍信丰言,遂请疏方。思邪方解之秋,最 难用药,补散温凉,概不可施,姑以蒌皮畅其气分,俾其余邪达表; 豆衣以皮行皮,使其尽透肌肤;盖 汗为心之液,过多必损乎心,再以柏子、茯神养其心也;加沙参以保其津,细地以滋其液,米仁甘草,调养 中州;更以浮小麦养心敛汗。连服二剂,肢体回温,汗亦收住。调治半月,起居如昔矣。 或问曰∶先生尝谓凡学时病,必先读仲景之书。曾见《伤寒论》中,漏汗不止,而用附子。今见大汗 身凉,而用沙参细地,能不令人骇然?请详其理。答曰,用附子者,其原必寒,其阳必虚。今用沙、地者, 其原乃温,其阴乃伤。一寒一温,当明辨之。又问∶春温之病,因寒触动,岂无寒乎?曰∶子何迂 也!须知温在内,寒在外。今大汗淋漓,即有在外之寒,亦当透解,故不用附子以固其阳,而截其既解温邪 之路,用沙、地以滋津液,而保其既伤肺肾之阴。若执固阳之法,必使既散之邪复聚,子知是理乎? \x风温入肺胃误作阴虚腻补增剧\x 云岫孙某,平素清 ,吸烟弱质,患咳嗽热渴,计半月矣。前医皆以为阴虚肺损,所服之药,非地、味、 阿胶,即沙参、款、麦,愈治愈剧,始来求治于丰,按其脉,搏大有力,重取滑数,舌绛苔黄,热渴咳嗽, 此明是风温之邪,盘踞肺胃。前方尽是滋腻,益使气机闭塞,致邪不能达解,当畅其肺,清其胃,用辛凉 解表法,加芦根、花粉治之。服二剂,胸次略宽,咳亦畅快,气 分似获稍开,复诊其脉稍缓,但沉分依然,舌苔化燥而灰,身热如火,口渴不寐,此温邪之势未衰,津液被 其所劫也。姑守旧法,减去薄荷,加入石膏、知母。服至第三剂,则肌肤微微汗 润,体热退清,舌上津回,脉转缓怠,继以调补,日渐而安。 \x风温误补致死\x 里人范某,患风温时病,药石杂投,久延未愈。请丰诊视,视其形容憔悴,舌苔尖白根黄,脉来左弱右 强,发热缠绵不已,咳嗽勤甚,痰中偶有鲜血,此乃赋禀素亏,风温时气未罄,久化 为火,刑金劫络,理当先治其标,缓治其本,遂以银翘散,去荆芥、桔、豉,加川贝、兜、蝉,此虽治标, 实不碍本,倘见血治血,难免不入虚途。病者信补不服,复请原医,仍用滋阴凉血补肺 之方,另服人参、燕窝。不知温邪得补,益不能解,日累日深,竟成不起。呜呼!医不明标本缓急, 误人性命,固所不免矣。 \x风温夹湿\x 南乡梅某,望七之年,素来康健,微热咳嗽,患有数朝,时逢农事方兴,犹是勤耕绿野,加冒春雨, 则发热忽炽,咳嗽频频,口渴不甚引饮,身痛便泻。有谓春温时感,有言漏底伤寒, 所进之方,佥未应手。延丰延医,按其脉,濡数之形,舌苔黄而且腻,前恙未除,尤加胸闷溺赤,此系 风温夹湿之证,上宜清畅其肺,中宜温化其脾,以辛凉解表法,去蒌壳,加葛根、苍术、神 曲、陈皮治之。服二剂,身痛已除,便泻亦止,惟发热咳嗽,口渴喜凉,似乎客湿已解,温热未清,当步原 章,除去苍术、神曲,加入绍贝、蒌根、芦根、甘草。迭进三剂,则咳嗽渐疏,身热退 净。复诊数次,诸恙若失矣。 \x胃虚温病\x 海昌张某,于暮春之初,突然壮热而渴,曾延医治,胥未中机。邀丰诊之,脉驶而躁,舌黑而焦,述 服柴葛解肌及银翘散, 毫无应验。推其脉证,温病显然,刻今热势炎炎,津液被劫,神识模糊,似有逆传之局,急用石膏、知母,以 祛其热;麦冬、鲜斛,以保其津;连翘、竹叶,以清其心;甘草、粳米,以调其中。服 之虽有微汗,然其体热未衰,神识略清,舌苔稍润,无如又加呃逆,脉转来盛去衰,斯温邪未清,胃气又虚竭 矣。照前方增入东洋参、刀豆壳,服下似不龃龉,遍体微微有汗,热势渐轻,呃 逆亦疏,脉形稍缓。继以原法,服一煎诸恙遂退,后用金匮麦门冬汤为主,调理匝月而安。 \x胃实温病\x 山阴沈某,发热经旬,口渴喜冷,脉来洪大之象,舌苔黄燥而焦。丰曰∶此温病也。由伏气自内而出, 宜用清凉透邪法,去淡豉、竹叶、绿豆衣,加杏仁、蒌壳、花粉、甘草治之。服一剂,未中肯綮,更加谵语 神昏,脉转实大有力,此温邪炽盛,胃有燥屎昭然,改用润下救津法,加杏霜、枳壳治之。午前服下, 至薄暮腹内微疼,先得矢气数下,交子夜始得更衣,有坚燥黑屎十数枚,继下溏粪,色如败酱,臭不可近, 少顷遂熟寐矣,鼾声如昔,肤热渐平,至次日辰牌方醒,醒来腹内觉饥,啜薄粥一碗。复脉转为小软,舌苔 已化,津液亦生。丰曰∶病全愈矣,当进清养胃阴之药。服数剂,精神日复耳。 程曦曰∶斯二症皆是温病,见证似乎相仿,一得人参之力,一得承气之勋,可见学医宜参脉证。一加 呃逆,脉转洪形,便知其为胃气之虚;一加谵语,脉转实大,便知其为胃气之实。 论其常证,相去不远,见其变证,虚实攸分,临证之秋,苟不审其孰虚孰实,焉能迎刃而解耶! \x有孕发斑\x 建德孙某之妻,怀胎五月,忽发温毒之病,延丰诊之,已发斑矣。前医 有用辛温发散,有用补养安胎,不知温毒得辛温愈 炽,得补养弥盛,是以毒势益张,壅滞肌肉而发为斑,其色紫者,胃热盛也,脉数身热,苔黄而焦,此宜解 毒清斑,不宜专用安补。遂以石膏、芦根,透阳明之热;黄芩、鲜地,清受灼之胎; 佐连翘、甘草以解毒,荷叶以升提。服一帖,身热稍清,斑色退淡、惟脉象依然数至,舌苔未见津回,仍守 旧章,重入麦冬,少增参叶。继服二帖,诸恙尽退。后用清补之法,母子俱安。 \x温毒发疹\x 古越胡某之郎,年方舞象,忽患热渴咳闭,已半月矣,前医罔效,病势日加沉重。遣人延丰延医,诣 其寓所,先看服过三方,皆是沙参、麦冬、桑皮、地骨,清金止咳等药。审其得病之时,始则发热咳嗽,今 更加之胸闭矣。诊其脉,两寸俱盛,此明系温热之毒,盘踞于上,初失宣气透邪之法,顿使心火内炽,肺 金受刑,盖肺主皮毛,恐温毒外聚肤腠而发为疹,遂令解衣阅之,果见淡红隐隐,乘此将发未透之际,恰好轻 清透剂以治之,宜以辛凉解表法,去蒌壳,加荷叶、绿豆衣、西河柳叶。服下遂鲜红起粒,再服渐淡渐疏,而 热亦减,咳亦平。继以清肃肺金之方,未及一旬,遂全瘥耳。 \x喉痹急证\x 城东陈某之室,偶沾温毒而成喉痹,来邀延医,见其颈肿牙闭,不能纳食,惟汤水略为可咽,脉象浮 中不着,沉分极数。丰曰∶此温毒之证,过服寒凉,则温毒被压,益不能化,索前方一阅果然,据愚意理当 先用温宣,解其寒凉药气,俟牙松肿减,而后以凉剂收功。满座皆曰∶然。遂以谷精、紫菀开其喉痹; 薄荷、荆芥宣散风邪;橘红快膈化痰;甘草泻火解毒;桔梗载诸药之性在上,仍能开畅咽喉;细辛治喉痹有 功,且足少阴本药,以少阴之脉,循喉咙也。速令煎尝,另用玉钥匙,即马牙硝钱 半,蓬砂五分,僵蚕三分,大泥冰片一分,擂细吹喉,令涎多出。 自日晡进药,至二更时候,牙关略展,忽作咳嗽连声。次日复邀诊视,告以病情。丰曰∶有生机也。脉形稍 起,苔色纯黄,此温毒透达之象。改以元参、细地、绍贝、牛蒡、参叶、射干、大洞 果、金果榄等药。迭进三剂,颈肿尽消,咽喉畅利,咳嗽亦渐愈矣。 或问曰∶观先生数案,皆用法而不用汤。尝见古人治斑疹颐喉,皆不出吴氏举斑汤、钱氏升葛汤、 活人玄参升麻汤、东垣普济消毒饮等方,方内皆用升麻。窃思斑疹赖其透发,颐喉借其升提,今先生舍而不 用者,是何意也?答曰∶吴淮阴云∶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提,说者谓其引经,亦愚甚矣。 诚哉非谬也!丰深有味乎斯言。即遇当升透之病,莫如荷叶、桔梗为稳。升麻升散力速,他病为宜, 于斑疹颐喉,究难用耳。 \x伏气晚发\x 若耶赵某,颇知医理,偶觉头痛发热,时或恶风,自以为感冒风邪,用辛温散剂,热势增重。来迓于丰, 脉象洪滑而数,舌根苔黄,时欲烦躁,口不甚渴。丰曰∶此晚发证也。不当辛散,宜乎清解之方。病者莞然 而笑,即谓∶晚发在乎秋令,春时有此病乎?见其几上有医书数种,内有叶香岩《医效秘传》, 随手翻出使阅,阅之而增愧色,遂请赐方,以辛凉解表法,加芦根、豆卷治之。连服三煎,一如雪污 拔刺,诸恙咸瘳。 <目录>卷之二 <篇名>春伤于风大意 属性:《内经》云∶春伤于风。谓当春厥阴行令,风木司权之候,伤乎风也。夫风邪之为病,有轻重之分焉, 轻则曰冒,重则曰伤,又重则曰中。如寒热有汗,是风伤卫分,名曰伤风病也;鼻塞咳嗽,是风冒于表,名曰 冒风病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风中于里,名曰中风病也,当分轻重浅深而治之。且风为六气 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有感之者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 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其或春雨连绵,地中潮湿上泛,则风中遂夹湿气,有感之者是为风湿;倘春应温 而反寒,非其时而有其气,有患寒热如伤寒者,是为寒疫。此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感之即病,与 不即病之伏气,相去天渊,当细辨之。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篇名>伤风 属性: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诸家已详,可毋细论耳。然其初起之大概,亦当述 之。夫风邪初客于卫,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者,此宜解肌散表法治之。经曰∶伤 于风者,头先受之,故有头痛之证;风并于卫,营弱卫强,故有发热汗出之证;汗出则腠疏,故有恶风之证; 脉浮主表,缓主风,故用解肌散表之法,以祛卫外之风。倘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 令误也。若误用之,必生他变,然则当按仲景法治之。世俗每见鼻塞咳嗽,遂谓伤风,而不知其 为冒风也。冒风之病,详在下编。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篇名>冒风 属性:冒风者,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 庵曰∶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可见冒风之病, 较伤风为轻浅耳。近世每以冒风之病,指为伤风,不知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今谓冒风, 乃因风邪复冒皮毛,皮毛为肺之合,故见恶风、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来濡滑而不浮缓, 此皆春时冒风之证据,与风伤卫之有别也,宜乎微辛轻解法治之。倘或口渴喜饮,是有伏气内潜,如脉 数有汗为风温,脉紧无汗为春温,务宜区别而治,庶几无误。 或问曰∶曾见灵胎书中有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所谓伤风,非仲圣《伤寒论》中之伤风也。 今先生竟以风伤卫分为伤风,与灵胎相悖,究竟谁是谁非?曰∶灵胎所论之伤风,即是书之冒风;是书之伤 风,即仲圣书中风伤卫分之伤风。据理而论,当遵圣训为是,俗语为非。曰∶观先生所论之冒风, 较伤风为轻,灵胎所论之伤风,为至难治之疾,一轻一重,何其相反?曰∶丰谓风邪初冒皮毛,其证轻而且 浅,不难数服而瘥,故曰轻也;彼谓邪由皮毛而入于肺,经年累月,病机日深, 变成痨怯,故曰至难治之疾也。一论初起,一论病成,何相反之有。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篇名>中风 属性: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古人谓类中为多,真中极少,是书专为六气而设,故论真中 为亟耳。观夫卒中之病,在春中风为多,在夏中暑为多,在秋中湿为多,在冬中 寒为多,是以中风之病,详于春令。盖风之中于人也,忽然昏 倒,不省人事,或 斜舌强,痰响喉间等证。当其昏倒之时,急以通关散取嚏,有则可治,无则多死; 口噤者,用开关散擦牙软之;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此乃急则治标之法。再考诸贤论治,惟《金匮》分 为四中,最为确当,堪为后学准绳,一曰中经,一曰中络,一曰中腑,一曰中脏。如左右不遂,筋骨不用, 邪在经也,当用顺气搜风法治之;口眼 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当用活血祛风法治之;昏不识人,便溺 阻隔,邪在腑也,当用宣窍导痰法,益以百顺丸治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邪在脏也,亦宜此法,佐以 牛黄清心丸治之。如口开则心绝,目合则肝绝,手撒则脾绝,鼾睡则肺绝,遗溺则肾绝;又有摇头上窜, 汗出如油,脉大无伦,或小如纤,皆不可治。 或问∶古人治中风,每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分,中腑以小续命汤,中脏以三化汤,中血脉以大秦艽 汤。今既曰遵《金匮》之四中,然与原文不符合者何?曰∶此遵《金鉴》订正之文,谅无有误耳。曰∶论 中又谓真中极少,类中为多,究竟真类,何以别耶?曰∶忽然昏倒,真类皆有之证,然类中者,但无 口眼 斜,不仁不用等证也。曰∶真类既分,不知类中有几?曰∶类中之病有八也∶一因气虚之体,烦劳 过度,清气不升,忽然昏冒为虚中也,治宜补气;一因气实之人,暴怒气逆,忽然昏倒为气中也,治宜顺气; 一因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卒然昏倒无知为火中也,治宜凉膈;一因过饱感受风寒,或因恼怒 气郁食阻,忽然昏厥为食中也,治宜宣消;一因登冢入庙,冷屋栖迟,邪气相侵,卒然妄语,头面青黑,昏 不知人为恶中也,治宜辟邪;所有暑中论在卷四,湿中论在卷六,寒中论在卷八。此八者,皆称为类中也。 程曦曰∶是书以《金匮》之四中为准绳,而不以《内经》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者为纲领何?思 之良久,恍然有会。盖 偏枯者,半身不遂也;风痱者,四肢不举也;风懿者,卒然不语也;风痹者,遍身疼痛也。窃谓偏枯、风 痱、风懿,皆属中风,而风痹一病,断断不能混入,恐后学人,以痹为中,所以宗后圣而未宗先圣,职是故耳。 江诚曰∶诸书以半身不遂,分出左瘫、右痪,不用、不仁。盖谓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不收;痪者 涣也,气血涣散,筋骨不用。又谓右为不用,左为不仁,其实瘫与不仁,即论中之邪中乎络也; 痪与不用,即论中之邪中乎经也。今以此四中括之,真所谓要言不烦矣。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篇名>风寒 属性: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以其能统诸气耳。夫春令之风,多兼温气;夏令之风,多兼暑气;秋令之风, 多兼湿气;冬令之风,多兼寒气。今风寒之病,不论于冬,而论于春令者,盖以风为重也,如冬令之风寒, 以寒为重可知,若此别之,在春令辛温不宜过剂,在冬令辛热亦可施之,所以前人用药宜分四时,洵 非谬也。是论风寒者,缘于初春尚有余寒,所至之风,风中夹寒,人感之者,即寒热头痛,汗出不多,或 咳嗽,或体 ,脉来浮大,或兼弦紧是也,宜以辛温解表法治之。然此病较当春之寒疫稍轻,较冬令之伤寒 则更轻矣,治之得法,不难一、二剂而瘳,但当审其兼证为要,如兼痰者,益以苓、夏,兼食者,加入 神、楂,随证减增,庶几有效。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篇名>风热 属性:春应温而过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病耳。此不但与风温为两途,抑 且与热病为各异。盖风温、热病,皆伏气也;风热之邪,是新感也。其初起寒微热 甚,头痛而昏,或汗多,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黄,舌起黄苔,脉来浮数是也,当用辛凉解表法为先;倘恶 寒头痛得瘥,转为口渴喜饮,苔色黄焦,此风热之邪,已化为火,宜改清热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 发斑发疹,当仿热病门中之法治之。或问曰∶尝见昔贤所谓春应温而反寒,是为非时之气;今先生谓 春应温而过热,亦为非时之气。昔今之论,何其相反?请详悉之。答曰∶昔贤之论,固非有谬;丰之鄙论, 亦有所本。今谓春应温而过热,即《金匮》所谓至而太过,《礼记》所谓春行夏令 也;昔贤谓春应温而反寒,即《金匮》所谓至而不去,《礼记》所谓春行秋令也。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篇名>风湿 属性:风湿之病,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是也。罗谦甫云∶ 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为风湿证也,宜用五苓散自愈。由是观之,风湿之邪,多伤于太阳者,不待言矣! 宜用两解太阳法疏其膀胱之经,复利其膀胱之腑也。如风胜者,多用羌、防;湿胜者,多加苓、泽;阴 虚之体,脉中兼数,宜加黄柏、车前;阳虚之体,脉内兼迟,宜入戟天、附片。医者总宜分其风胜湿胜, 辨其阴虚阳虚,庶无贻误。 喻嘉言曰∶风湿之中人也,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俱从太阳膀胱而入。风伤其卫,湿留关节, 风邪从阳而亲上,湿邪从阴而亲下,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上下内外之间,邪相搏击,故显 汗出、恶风、短气、发热、头痛、骨节烦疼、身重微肿等证,此固宜从汗解。第汗法与常法不同,贵 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 丰按∶论风湿,惟嘉言先生为白眉,明出上下表里,可谓 批却导窍矣,更妙论汗之法,贵徐不贵骤,此五字诚为治风湿之金针,学人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目录>卷之二\春伤于风大意 <篇名>寒疫 属性:叔和《序例》曰∶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气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考之《金鉴》,又谓∶春 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据此而论,春有是病,而夏秋无是病也,其实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秋月之寒, 是为秋凉燥气,此分明夏秋不病寒疫,当宗《金鉴》之训,寒疫在乎春令也。盖疫者役也,若役使 然,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与瘟疫之疫,相悬霄壤,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 反常之变气也。其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 见证,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 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如有变证,可仿伤寒法治之。 或问曰∶先生谓夏令之寒,是为阴暑之病,倘未交小暑、大暑之令,而受立夏、小满、芒种、夏至之寒, 可以名寒疫否?答曰∶可也。昔贤谓夏应热而反凉,是为非时之气,若果见证与寒疫相合,不妨用寒疫之方, 此所谓超乎规矩之外,仍不离乎规矩之中也。 <目录>卷之二 <篇名>拟用诸法 属性:\x解肌散表法\x∶治风邪伤卫,头痛畏风,发热有汗等证。 嫩桂枝 白芍药 粉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服。 此仲景之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证也。舒驰远曰∶桂枝走太阳之表,专驱卫分之风;白芍和阴护营, 甘草调中解热,姜辛 能散,枣甘能和,又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者也。 \x微辛轻解法\x∶治冒风之证,头微痛,鼻塞,咳嗽。 紫苏梗(一钱五分) 薄荷梗(一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 五分) 栝蒌壳(二钱) 广橘红(一钱,去白) 水煎服。 凡新感之风邪,惟冒为轻,只可以微辛轻剂治之。夫风冒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故用紫苏、薄荷以 宣其肺,皆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也。盖风为阳邪,极易化火,辛温之药,不 宜过用,所以佐牛蒡之辛凉,桔梗之辛平,以解太阴之表,及蒌壳之轻松,橘红之轻透,以畅肺经之气, 气分一舒,则冒自解矣。 \x顺气搜风法\x∶治风邪中经,左右不遂,筋骨不用。 台乌药(一钱) 陈橘皮(一钱五分) 天麻(一钱) 紫苏(一钱五分) 甘 菊花(一钱) 参条(二钱) 炙甘草(五分) 宣木瓜(一钱) 加桑枝三钱为引,水煎服。 此师古人顺风匀气散之法,以治风邪中经之病也。香岩曰∶经属气。所以进乌药、陈皮以顺其气,天 麻、苏、菊以搜其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佐参、草辅其正气;更佐 木瓜利其筋骨,桑枝遂其左右之用也。 \x活血祛风法\x∶治风邪中络,口眼 斜,肌肤不仁。 全当归(三钱,酒炒)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酒炒) 秦艽(一钱 五分) 冬桑叶(三钱) 鸡血藤胶(一钱) 加橘络二钱,煎服。 此治风邪中络之法也。香岩云∶络属血。故用鸡藤、川芎以活其血,即古人所谓治风须养血,血行风 自灭也。经曰∶营虚则不仁。故用当归、白芍补益营血,而治不仁也。秦艽为 风药中之润品,散药中之补品,且能活血荣筋;桑叶乃箕星之 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最能滋血去风,斯二者,诚为风中于 络之要剂。更佐橘络以达其络,络舒血活,则风邪自解,而 斜自愈矣。 \x宣窍导痰法\x∶治风邪中脏中腑,及疟发昏倒等证。 远志(一钱,去心) 石菖蒲(五分) 天竺黄(二钱) 杏仁(三钱,去皮 尖研) 栝蒌实(三钱,研) 僵蚕(三钱,炒) 皂角炭(五分) 水煎,温服。 风邪中于脏腑者,宜施此法。其中乎经,可以顺气搜风;其中乎络,可以活血祛风;今中脏腑,无风 药可以施之,可见中脏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中腑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等证,确宜宣窍导痰。方中天 竺、远、菖,宣其窍而解其语;杏仁、蒌实,导其痰且润其肠;僵蚕化中风之痰,皂角通上下之窍,此一法 而两用也。尤恐其力之不及,中腑更佐以百顺,中脏更佐以牛黄,按法用之,庶无差忒。 \x辛温解表法\x∶(见前) \x辛凉解表法\x∶(见前) \x清热保津法\x∶(见前) \x两解太阳法\x∶治风湿之证,头痛身重,骨节烦疼,小便欠利。 桂枝(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泽 泻(一钱五分) 生米仁(四钱) 苦桔梗(一钱五分) 流水煎服。 斯法也,乃两解太阳风湿之邪。风邪无形而居外,所以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阳之表,俾风从汗而出; 湿邪有形而居内,所以用苓、泽、米仁,渗其膀胱之里,俾湿从溺而出,更以桔梗通天气于地道,能宣上 复能下行,可使风湿之邪,分表里而解也。嘉言虽谓风湿之病,固宜从汗而解,然风胜于湿者,则湿 可随风去,倘湿胜于风者,则宜此法治之。 <目录>卷之二 <篇名>备用成方 属性:\x海藏神术散\x∶治外感风寒,发热无汗。 苍术 防风 甘草 加生姜、葱白,煎服。 \x香苏饮\x∶治四时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闷咳逆。 香附 紫苏 陈皮 甘草 加姜、葱煎。伤食加砂、曲,咳嗽加桑、杏,有痰加苓、夏, 头痛加芎、芷,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 \x参苏饮\x∶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等证。 人参 紫苏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枳壳 桔梗 前胡 干葛 木香 加姜、枣煎。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皮。 \x金沸草汤\x∶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金沸草(即旋复花,用绢包煎) 制半夏 茯苓 前胡 荆芥 细辛 甘草 加姜、枣煎。如胸闷加枳壳、桔梗,有热加柴胡、黄芩,头痛加川芎。 \x桂枝汤\x∶治风伤卫,阳浮而阴弱,发热头痛,自汗恶风,鼻鸣干呕等证。 药味见解肌散表法∶ 丰按∶神术散,香苏散,皆治风寒之轻证也,重则不可恃耳。参苏饮,乃治气虚之外感,稍壮者减参 可也。金沸草汤,治肺经之伤风;桂枝汤,治卫分之伤风。此皆疏散之方,施治 有别,弗宜混用。 \x通关散\x∶治中风不省人事。 南星 皂角 细辛 薄荷 生半夏 共为细末。吹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 \x开关散\x∶治中风口噤。 乌梅肉 上冰片 生南星 为末,擦牙,其噤可开。 此二方乃救暴中之急,预当备之。 \x小续命汤\x∶治中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 桂枝 麻黄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参 甘草 黄芩 防己 附子 加姜、枣、煎服。 \x三化汤\x∶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 羌活 大黄 浓朴 枳实 水煎,温服。 \x大秦艽汤\x∶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秦艽 石膏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熟地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芩 防风 羌活 独活 白芷 细辛 水煎,温服。 \x乌药顺气散\x∶治中风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口眼 斜,喉中气急有痰。 乌药 橘红 麻黄 川芎 白芷 僵蚕 枳壳 桔梗 姜炭 炙草 加姜、葱煎。 \x顺风匀气散\x∶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 乌药 沉香 青皮 木瓜 白芷 天麻 苏叶 人参 白术 甘草 加生姜,煎服。 \x牵正散\x∶治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 白附子 僵蚕 全蝎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丰按∶以上诸方,皆治真中之病。若东垣所谓∶烦劳过度,清气不升而中者,丹溪所谓∶湿热生痰, 痰气上冒而中者,河间所谓∶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而中者,此皆为类中之病,慎毋误投。 \x黄 五物汤\x∶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久久服之,自见其功。 炙黄 炒白芍 嫩桂枝 加姜、枣,煎服。 \x防风黄 汤\x∶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防风 黄 水煎,温服。 丰按∶此二方,皆用黄 ,是治气虚之体,患中风之病也,非肾虚不涵肝木,木动生风,而发 眩仆之虚风可比,务宜分别而治,庶不龃龉。 \x防风通圣散\x∶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及丹、斑、瘾疹等证。 防风 荆芥 麻黄 桔梗 连翘 栀炭 黄芩 薄荷 大黄 芒硝 石膏 滑石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川芎 加生姜、葱白煎。 丰按∶此方是河间所制,主治甚多,不能尽述,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医者不能拘守成方,务 宜临时权变。本方除大 黄、芒硝名双解散。汪 庵曰∶麻、防、荆、薄、川芎以解表,芩、栀、膏、滑、连翘以解里,复有归、芍 以和血,甘、桔、白术以调气,故曰双解。 \x柴葛解肌汤\x∶治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头目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寒热无汗,脉象微洪,或兼弦。 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黄芩 赤芍 桔梗 甘草 石膏 加姜、枣,煎服。 《金鉴》云∶此方陶华所制,以代葛根汤。凡四时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之轻证,均宜此汤加减治之,如无 太阳证者,减羌活∶无少阳证者,减柴胡;下利减石膏,以避里虚;呕逆加半夏,以降里逆。 \x苏羌饮\x∶治寒疫有效,并治伤风伤寒,可代麻、桂、十神之用。 紫苏 羌活 防风 陈皮 淡豉 生姜 葱白 丰按∶是方乃刘松峰所制,治寒疫之功颇捷,倘丰之辛温解表法,未获效者,可继此方,堪为接应之 兵也,慎毋忽诸。 <目录>卷之二 <篇名>临证治案 属性:\x冒风轻证不慎口食转重\x 城西孙某,感冒风邪,丰用微辛轻解法加杏仁、象贝治之。服二剂,复来赶请,谓方药无灵,病忽益剧, 息贲胸闭,鼻衄如泉。即往诊之,寸脉皆大,沉按滑数而来。丰曰∶此风痰壅闭于肺,化火劫络之证也。方 中并无补剂,何得加闭?又无热药,何得动衄?询其日昨所食之物,乃火酒下鸡,夫鸡乃关风之物,酒为助火 之物,宜乎增剧,无怪方药。遂用金沸草汤去细辛、荆芥,加葶苈、杏仁降肺气以开其闭,黄芩、栀炭清血热 而止其衄,连服三煎,即中病机。若以楂肉、鸡金消其积,葛花枳 解其酲,便是刻舟求剑矣。 \x风邪中络\x 城西马某之母,望八高年,素常轻健,霎时暴蹶,口眼 斜,左部偏枯,形神若塑,切其脉端直而长,左 三部皆兼涩象。丰曰∶此血气本衰,风邪乘虚中络,当遵古人治风须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于是遂以活血祛 风法,加首乌、阿胶、天麻、红枣治之,连服旬余,稍为中 。复诊脉象,不甚弦而小涩,左肢略见活动,口 眼如常,神气亦清爽矣,惟连宵少寐,睡觉满口焦干,据病势已衰大半,但肝血肾液与心神,皆已累亏,姑 守旧方,除去秦艽、桑叶、白芍、天麻,加入枸杞、苁蓉、地黄、龙眼,又服十数剂,精神日复,起居若旧矣。 \x中风急证\x 南乡余某,年将耳顺,形素丰肥,晨起忽然昏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牙关紧闭,两手之脉皆浮滑,此 为真中风也,诚恐痰随风涌耳。令购苏合香丸,未至痰声遂起,急以开关散先擦其龈,随化苏合香丸,频频灌 下,少焉,痰如鼎沸,隔垣可闻,举家惊惶,索方求救,又令以鹅翎向喉内蘸痰,痰忽涌出,约有 盈碗,人事略清,似有软倦欲寐之状。屏去房内诸人,待其宁静而睡,鼻有微鼾,肤有微汗,稍有痰声。顷 间又一医至,遂谓鼾声为肺绝,汗出为欲脱,不可救也,即拂衣而去。丰思其体颇实,正未大虚,汗出微微, 谅不至脱,痰既涌出,谅不至闭,询其向睡,亦有鼾声,姑以宣窍导痰法加东参、姜汁治之,从容灌 下。直至二更时分,忽闻太息一声,呼之遂醒,与饮米汤,牙关似觉稍松,诘其所苦,又有垂头欲睡之态, 即令弗扰,听其自然,依旧鼾声而寐,汗出周身,至次日黎明甫醒,皮肤汗减,痰 声亦平,口眼亦稍端正。复诊其脉,滑而不浮,似乎风从微汗 而去,痰尚留滞于络也。继用茯神、柏子养心收汗,橘络、半夏舒络消痰,加 豆、桑叶以搜余风,远志、 菖蒲以宣清窍,更佐参、甘辅正,苏合开痰,本末兼医,庶几妥当,合家深信,一日连 尝二剂,至第五朝诸恙皆减,饮食日渐进矣。 \x中风脱证\x 城中郑某,年届古稀,倏然昏仆,左肢不遂,肌肤不仁,无力而瘫,舌强言蹇。郡中医士,或专用 补益,或专以疏风,或开窍消痰,或标本兼理,咸未中病。迨邀丰诊,脉小如纤,汗下如 雨,喘急遗溺,神识昏蒙。丰曰∶脱证见矣,不可挽也。乃郎再四求治,念其孝心纯笃,勉存一法,用高 丽人参五钱,附片三钱,姜汁一匙,令浓煎频频服之。又迎他医,亦系参附为君,延至三天,果归大暮。 \x真中死证\x 北野贺某之妻,陡然昏倒,口目歪斜,神识朦胧,左肢不遂,牙关紧闭,脉大无伦,但其鼾声似睡, 分明肺绝之征。谓其婿曰∶死证已彰,不可救也。复延他医延医,终不能起。 程曦曰∶观前之郑案,至于汗多喘急,遗溺神昏,脉小如纤,知为脱证;此案神昏牙闭,鼻息如鼾, 脉大无伦,知为绝证。脱绝之证已显,死期可必矣。思吾师课徒之心甚苦,书中轻案 重案以及死案,一概详之,未始非临证之一助也。 \x风湿两感\x 海昌濮某之媳,孤帏有数载矣,性情多郁,郁则气滞,偶沾风湿,遂不易解。始则寒热体疼,继则遍 身浮肿,述服数方,佥未中肯。丰知其体素亏,剥削之方,似难浪进,姑以两解太阳法去米仁、泽泻二味, 白茯用皮,再加陈皮、浓朴、香附、郁金治之。服二剂稍有汗出,寒热已无,浮肿略消,下体仍甚。思前 贤有上肿治风,下肿治湿之说,姑照旧法除去羌活,更佐车、 椒、巴戟,连尝五剂,始获稍宽,后用调中化湿之方,医治旬余,得全瘥矣。 \x风湿误为风温\x 须江毛某,贩柴来城,忽然患病,曾延医治乏效,来迓于丰。见其所服之方,皆作风温论治,诊其脉, 弦而缓,考其证,寒热身疼,舌苔虽黄,黄而滋腻,口虽作燥,不甚引饮。丰曰∶此属风湿时邪,实非风温 伏气,就目前厥阴主气而论,风温之病似矣,不审今春淫雨缠绵,地中之湿上泛,随时令之风而袭人,遂成诸 证。况无咳嗽口渴,又无滑数之脉,显然非风温也,宜从风湿立法。以平胃、神术、葱 豉三方合为一剂,连进数服而安。 \x产后寒疫\x 豫章邱某之室,分娩三朝,忽患时行寒疫。曾经医治,有守产后成方用生化者,有遵丹溪之法用补虚 者,佥未中的,而热势益张。邀丰诊之,脉似切绳转索,舌苔满白,壮热汗无。丰曰∶此寒疫也,虽在产 后,亦当辛散为治。拟用辛温解表法去桔梗,加芎、芷、干姜、黑荆、 豆,嘱服二剂,则热遂从汗解, 复用养营涤污之法,日渐而瘳。 \x时行寒疫\x 城中王某之女刚针黹时,偶觉头痛畏寒,身热无汗。延医调治,混称时证,遂用柴葛解肌,未效又更 医治,妄谓春温伏气,用蒌蕤汤又未中病。始来商治于丰,按其脉,人迎紧盛,舌白而浮,口不干渴。丰曰∶ 春应温而反寒,寒气犯之,是为时行寒疫。前二方,未臻效者,实有碍乎膏、芩,幸同羌、葛用之, 尚无大害。据愚意法当专用辛温,弗入苦寒自效。即以松峰苏羌饮加神曲、豆卷治之,令其轻煎温服,谨避 风寒,覆被安眠,待其汗解。服一煎,果有汗出,热势遂衰,继服一煎,诸 尽却矣。 <目录>卷之三 <篇名>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属性:经谓∶春伤于风者,乃即病之新感也,即二卷中伤风冒风之证;今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此不即 病之伏气也。盖风木之气,内通乎肝,肝木乘脾,脾气下陷,日久而成泄泻。经又云∶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此亦言伏气为病。可见飧泄洞泄,皆由伏气使然。然有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虽不 因乎伏气,又不得不并详之。盖飧泄则完谷不化,洞泄则直倾于下;寒泻则脉迟溺白,腹中绵痛;火泻则脉 数溺赤,痛一阵,泻一阵;又有烦渴面垢为暑泻;胸痞不渴为湿泻;或时泻,或时不泻为痰泻;嗳气作酸, 泻下腐臭为食泻。泄泻之病,尽于斯矣。《灵枢》又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 。肠 者,古之痢 名也。痢有风、寒、热、湿、噤口、水谷、休息、五色之分,均宜辨治。风痢者,似肠风下血而有痛坠; 寒痢者,下稀水而清腥,腹中痛甚;热痢者,如鱼脑而稠粘,窘迫而痛;湿痢者,色如豆汁, 胸闷腹疼;又有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名噤口痢;糟粕脓血杂下者,名水谷痢;时发时止者,名休息痢; 五色脓血相混而下,名五色痢。痢证多端,治宜分别。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