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黄帝素问直解 书名:黄帝素问直解 作者:高士宗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黄帝素问直解》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9%BB%84%E5%B8%9D%E7%B4%A0%E9%97%AE%E7%9B%B4%E8%A7%A3.txt <目录> <篇名>序 属性:着书家书成必序,序者,序着述之由,约以数语明此书之有裨于世也。余于《黄帝素问》一书殚注十载 告竣,名曰《直解》。自谓有是经宜有是解,有是解宜付剞劂,会于吾心,质之古人,吾事 毕矣,又何序焉?孔安国序《尚书》云∶伏羲、神农、黄帝书谓之三坟,皆言道也。《素问》以阴阳之理, 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今以轩岐论而 问之儒,儒必不知,诿诸医;复以轩岐所论而问之医,医且茫然,无以对。呜呼!《素问》之传数千百年矣, 数千百年之不明,何日明之!儒与医之不知,何人知之!且夫轩岐开医道之原,而轩岐经 论不彰;方技为旁门之术,而方技伪书日盛。医安苟简,畏其所难,必以轩岐《内经》教医,天下其无医哉! 嗟嗟!是犹杨墨之言,充塞两间,一旦语以孔孟之学,必讥其迂远而不切于用矣。诚如是,则余以是解解轩 岐,亦即以是解质轩岐,不必质天下也已,又何序焉?虽然,序之而不欲序伤之也。心焉伤之,无可语者。然 岂竟无可语者,聊存数言,以俟后之君子。 \x时康熙乙亥之春 钱塘 高世 士宗题于侣山讲堂\x <目录> <篇名>凡例九条 属性:一、素问内经,乃轩岐明道之书,开物成务,医道始昌。虽秦煽毒,而医书独全。后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 删改字句。剽窃诡道,实开罪于先圣。如灵素合刻,篡集类经是已。惟王太仆、马元台、张隐庵注释,俱属全文。 然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有以讹传讹而弗加详察者。余细为考校,确参订正, 庶几补圣经,下禅后学。 二、六经文史,历代有□卿大儒互参考订,奕世宗仰。至医门经论,未得名儒硕士 阅锓梓,故茫无征 信,即《素问》一经,各家虽有注释,余详观之,非苟简隙漏,即敷浅不经。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 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颜曰“直解”,世之识者尚其鉴诸。 三、隐庵先生有集注之刻,不便雷同,故曰“直解”。注释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非如张太岳《四书直解》, 其训诂有不可读者。 四、《素问》八十一篇,原遗阙二篇,今已搜补矣。每篇名目,俱当诠解,兹刻不第诠解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为 指出。一篇之中,分为数节,盖以词论冗繁,略分节旨,使观者易于领会耳。 五、轩岐《素问》谓之圣经,不容假借,无奈后人著作方书,偏剿袭其义,摘取其文,而经脉针刺之理、三才运气 之道,茫乎若迷,鸣呼!世如斯、医如斯,学道者又如斯,则经几晦于方技,将见素问内经徒寄空名于天壤耳!后之 业是道者,当知篇章字句,皆属珠玑,毋容稍为去取者也。 六、是注体会先圣微意,言言中的,字字见解,而一针一血,尤必深入浅出,俾千百世后,永为画定不易之说,庶 轩岐问答之神,跃跃纸上,而至精至微之理,炳若日星。然道非浅近,故本注云∶非其人勿授、非其真传不传。余之劳 心神、历寒暑,以成此解,亦第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已,此复何计哉。 七、《素问》注解,不下十余家,余多方购览,而明显入彀者,十不得一。然世之学人,便知诸刻纷坛,其中是非 莫辨、真伪难分,余岂能执余注而告诸人曰∶余解是真也,非伪也。噫!必不能矣!所以虽付剞劂,要亦信诸吾心,质 之轩岐,不冀人之知也。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倘后之君子,或嗣而续之,倡而明之,又余之深幸也夫。 八、《素问》论人身阴阳、血气,脏腑、经脉,而无治病之法,是以数千年来,医家咸置不问,盖意理精深,无从 控讨。是解则理明义达,不冗不漏。然必诚切研求,潜心会悟,始能得其旨趣。昔者,余着《伤寒集注》,梓以问世, 亦可谓理明义达,不冗不漏矣,而研求会悟,似鲜其人,因思《素问》之书,亦犹是也。言念及此,良可悲已。 九、《素问直解》外,更有《本草崇原》、《灵枢直解》、《金匮集注》圣经贤论剞劂告竣。尤有《医学真传》之梓, 盖本神农、黄帝、仲景诸书,而详明识证施治、品方用药之法也。余尝谓圣贤经论,犹布帛菽粟,布帛御寒而必为之 衣,菽粟救饥而必为之食。《医学真传》亦为衣而使人可衣,为食而令人可食也。然必经论俱成而后梓也,姑有待也。 <目录> <篇名>卷之一 属性:《素问》为《黄帝内经》,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谋诸岐伯,开示诸臣。虽岐伯之言 居多,而黄帝之问实启之。故后世以《黄帝内经》九卷,称为《素问》。汉·班固《艺文志》曰∶《黄帝 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目录>卷之一 <篇名>上古天真论第一篇 属性:上古者,黄帝之时追溯混沌初开,鸿 始辟也。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帝欲寿天 下之民,故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今时之人不能也。更欲昌天下之后,故言人寿虽年 老有子。而今时之人,又不能也。终举上古真人,乃上古天真之人也。中古至人能同于上古之真人者也。 其次有圣人,其次有贤人,能学中古之至人,无愧于上古之真人。故名《上古天真论》。 \x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x 徇,循同。长,上声。下仿此。 史臣叙《黄帝素问》,而先为纪述之。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继神农而有天下。生于轩辕之 丘,故名轩辕。以土德王天下,故号黄帝,在,察也。史臣追述而稽察之。故曰昔在“生而神灵”。度越 凡流,天授之圣人也。“弱而能言”,生而知之,弱年即能立言也。循,顺也。齐,正也。“幼而循齐”,年 虽幼,能顺其正也。敦,诚信也。敏,通达也。“长而敦敏”,长则诚信通 达,垂拱致治,教化大行也。“成而登天”,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仙,群臣攀龙髯而莫及也。 \x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 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x 岐伯为帝师,故史臣称为天师。帝欲天下之人,寿同上古。故问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度,越也。 年越百岁,而动作且不衰。今时之人,年仅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岂古今时世之异耶?抑 不得其道而人将失之耶? \x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 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x 言非时世之异,乃人自失其道也。上古之人,其知养生之道者,能取法于天地之阴阳,调和于五行之 术数,知阴阳术数之道,则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以养其形,不妄作劳,以安其神,故能形与神俱,而尽 终其天年,此所以春秋皆度百岁乃去也。 \x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x \x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x 乐,音落,下同,余篇仿此。今时之人,不知养生之道,而且戕贼其生。酒能乱性,若以酒为浆,则心 不由理,而以妄为常矣。以酒为浆,则身不由心,而醉以入房矣。醉以入房,是以欲竭其精 也。以妄为常,是以耗散其真也。竭精耗真,则不知持满之道以养身,不知随时御神之法以养心,但务快 其心,而其身则逆于生乐,致起居无节,不能形与神俱,故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也。 \x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x , 同。上古圣人,恐人为外邪所侵,故教下也。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教其避之有时, 其心则恬 虚无,而本元之真气从之,不竭其精,时御其神,则精神内守,外知所避,内 得其守,病安从来? \x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x \x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x \x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x 内得其守,外知所避,是以内则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外则形劳而不倦,内外安和,故气从以 顺,各从其欲,而皆得所愿也。故外则美其食,任其服;内则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上古之 民,不同于今日之民,其民故曰朴。夫美其食,任其服,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乐其俗,是以淫邪不能惑 其心。高下不相慕,是以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其民曰朴。故合于养生自然之道。所以上古之人,能年皆度百 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道合则德全,而不致倾危也。由是,则非时世之异,而人自失其道也。 此一节,言形与神俱,则内外安和,道合德全而能寿也。 \x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x 帝既欲寿天下之民,更欲昌天下之后,故问人年老而无子者,自身之材力尽耶? 抑将天数拘限而然也? \x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x 更,平声,下同。人之生子,天数固有常期。材力亦有定数,天施地生,在人则男施女生。故先 论女子。女子起于七岁者,偶得奇数,阴中有阳也。故女子七岁,肾气始盛。《五脏生成篇》云∶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齿者,骨之余,肾气盛,故齿更发长。 \x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x 任脉之任,平声,余篇仿此。天癸者,男精女血,天一所生之癸水也。二七而天癸至,则任脉通,任 脉通,则太冲脉盛。《骨空论》云∶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上关元。是任脉合少阴也。《阴阳离合论》 云∶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是太冲亦合少阴也。故任脉通,太冲脉盛,则少阴癸水之月事以时下。月 事时下,肾气匀调,故有子,言 有子自二七始也。 \x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x 平均,平满均调,无太过无不及也。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齿根尖深者名牙,牙之最后生者, 名真牙。言七岁肾气始盛,至三七而充足也。 \x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x 筋骨,肝肾之所主也。坚,固足也。肝肾固足,故发长极,身 体盛壮也。言四七,内坚固,外充满,无以复加也。 \x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x 阳明之脉,行于面,衰则面始焦。阳明多血多气,衰则血气不充溢于毛窍,故发始坠。言四七 血气盛极,至五七而始衰也。 \x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x 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阳之脉,皆起于面,故脉衰于上,始则面始焦者,至此则皆焦矣。始 则发始坠者,至此则始白矣。言五七阳明脉衰,至六七而三阳皆衰也。 \x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x 二七而天癸至,则任脉通,太冲脉盛,至七七而任脉虚,太冲脉衰少,是以天癸竭。天癸之水,行于 地中,水竭则地道不通,不通故有形之经脉败坏,而无子也。此女子天数有常期,而材力有定数者如此。 \x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x 男子起于八岁者,奇得偶数,阳中有阴也。肾气实者,言八岁以前,肾气尚虚,至此始实也,肾合 骨,其荣发,故发长齿更。 \x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x 写,泻同,余篇仿此。二八肾气盛者,言八岁方实,至二八而始盛也。肾气盛,故天癸至,天癸至, 则精气满溢而外泻。男女媾精,故阴阳和而有子。言男子二八,始能有子也。 \x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x 肾气平满均调,则精气营运,故筋骨劲强,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言男子三八,而肾气冲和也。 \x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x 三八,筋骨劲强,至四八,则有余而隆盛矣。筋骨隆盛于内, 则肌肉亦满壮于外。男子肾气至四八而内外有余也。 \x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x 肾气八岁始实,四八盛极,至五八而始衰。肾气实,则发长齿更,肾气衰,则发坠齿槁,自然之理也。 \x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x 五八衰在下之肾气,至六八,则在上之阳气亦衰竭矣。盖阳气盛,则其颜光,毛发长。今阳气 衰竭于上,故面焦,发鬓斑白。 \x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竭。\x 藏,作脏,余篇凡作脏者,俱不释,如字则释之。肝气衰者,肾水不生肝木也。肝衰,则血不荣筋, 故筋不能动。肝衰则天癸已竭。男子之天癸,精也。天癸竭,则精少,精少,则肾脏衰。肾脏 衰,不但衰无形之气,有形之形体,亦皆竭矣。 \x八八,则齿发去。\x 五八肾气始衰,则发坠齿槁。至八八,则齿发离形体而去矣。此男子天数有常期,而材力有定数者如此。 \x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坠,天癸尽矣。\x \x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x 五藏,脏同;六府,腑同。余篇脏腑,俱仿此。而脏之藏,如字,解坠同懈惰。先天癸水,籍后 天水谷以生。故肾者主水。水,癸水也∶受五脏六腑水谷所化之精,而藏之于肾。夫六腑之精,归 于五脏,五脏之精,复归于肾,故必五脏盛,精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而天癸亦尽矣。天癸 尽于内,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见于外,此其所以无子耳。 \x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x 上文论男女天癸之常,以明今时不同于上古。帝欲今时之人同于上古,故问有其年已老而犹然有子者何也? \x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x \x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x 年老有子,此其天寿过度,七七、八八,不能限也。其人必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故老而有子也。此虽有 子,非其常数;若以常数论之,男子天癸不过尽于八八,女子天癸不过尽于七七,而上天之气,下地之精皆竭矣。 \x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x 道者,百数有子,女子不在其中;上文年老有子,亦但问男子,岐伯兼论男女,故帝复问也。 \x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x 形有尽,道无穷。夫道者,自能却老而全角,天之常数,不得限之。故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此 一节,言生子有常数,惟道者能却老全角,虽寿而有子也。 \x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x \x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x 道者,百数有子,惟古为然。故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乃禀道之人也。道居天地之上,大道无形, 生育天地,故其人能提挈天地;大道无情,营运日月,故其人能把握阴阳;呼吸而天地之精气 合,故呼吸精气,独立而天地之元神守,故独立守神。真人肌肉之体,与天地清宁之体无二,故肌肉若一。 如是,故能寿敝天地。敝,尽也。寿尽天地,则无有终时。凡此皆其道之所生,上古真人之禀道者如此。 \x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x \x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x 至,极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极尽人道,以归于真也。淳 德全道者,淳其天性之德,全其固有之道也。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者,和调于天地阴阳之四时也。去 世离俗者,身居世俗之内,心超世俗之外也。积精全神者,精积而神全也。能如是也,故形体游行 于天地之间,聪明视听于八达之外,此至人全道,盖益其寿命而自强者也。其体亦归于真人。此中古至人, 归真以合道者如此。 \x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x \x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x \x神不散,亦可以百数。\x 恚,音惠,余篇仿此。圣人者,先知先觉之人也。真人居天地之上,至人去世俗之间。圣人,则处天 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其居世俗之内也,则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而无恚嗔之心,其行已也,不欲自 离于世,亦被服而章。服,衣也。章,冠也。其举动也,不欲观于习俗,故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 患。内无思想,则以恬愉为务,外不劳形,则以自得为功。不劳形而自得,则形体不敝。敝, 坏也。无思想而恬愉,则精神不散。散,失也。如此,则寿亦可以百数,是同于至人之益其寿命而强 者矣。此言圣人之同于至人者如此。 \x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x \x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x 别,音逼。贤人者,则古称先,阐幽发微之人也。法则天地者,上法天,下则地也。日月星辰系于 天,故象似日月,辨列星辰。象似者,效像拟似。辨列者,分辨条列也。阴阳四时征于地, 故逆从阴阳,分别四时。逆,迎也。阴阳之变,迎而从之,四时之常,分而别之。如此,则将从上古, 而协议于道,能如是也,亦可使益寿。犹言亦可如至人,而使益其寿命也。而有极时者,真人寿 敝天地,无有终时。贤人则有极时,此贤人学道,亦可如圣人,而几于至人者如此。此一节,承上文道者 年寿有子之意,言上古真人能全道,中古至人能全真,圣人贤人,全真以合道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四气调神篇第二篇 属性:旧本误传大论,今改正。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君臣问答,互相发明,则曰论。无 君臣之问答则曰篇,余皆仿此。此篇乃黄帝继上文而言之,欲人四气调神以全其天真也。 \x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x 为,去声;下此为之为俱同。春气从阴而阳,开发冬时闭藏之气,故此为发陈。四时之气,天地主 之,至春则天地俱生。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天地俱生,则万物以荣。 \x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x \x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x 予,舆同,长上声,下同。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当夜卧早起,以使其生,广步于庭,以运其身。步 庭之时,更当被发缓形,以使肝志内生。志者,神之所根据也。肝志内生,故但生之而勿杀, 但予之而勿夺,但赏之而勿罚。凡此皆所以逐其春生之气,故曰此春气之应,在人为养生之道也。若逆之 而不养其生,则伤肝,肝伤则春无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变,而奉夏长者少。是知调春生之气,乃为夏长之基。 \x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x 蕃,蕃衍。秀,荣秀也。夏时从生而长,则蕃衍矣。既长而盛,则荣秀矣。天地气交者,天气尽施 于地,地气尽腾于天。万物华实者,华美成实也。 \x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x \x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x ,音皆。余篇仿此。人体夏时之气而调神,当夜卧早起,以遂其长,无厌于日,以厉其心,夏日最 长而无厌,则心气清明,故使心志无怒。无怒,平和也。心志平和,则凡华英者,皆使之成秀 矣。华英成秀,则气机充溢,故使气得以疏泄,若所爱在外者然。凡此,皆所以遂其夏长之气。故曰此夏气 之应,在人为养长之道也。若逆之而不养其长,则伤心,心伤则夏无以长,故至秋有阴寒之 疟,而奉收者 少。秋无以收,冬何以藏,故冬至重病。是知养夏长之气,不但为秋收之基,且为冬藏之本。 \x秋三月,此为荣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x 夏时盛极,秋气舒缓,其时则从容而平定也。天气以急,肃杀将至也,地气以明,草木将凋也。 \x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x \x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x \x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x 飧,音孙,余篇同。藏,如字,下同。人体秋时之气而调神,当早卧以宁,早起以清。与鸡俱兴者,鸡 卧则卧,鸡起则起也。早卧早起,所以使肺志安宁,以缓秋时之刑杀也。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者,言使志安宁,所以收敛神气也。以缓秋刑,所以使秋气平也,是五脏之志,即五脏之神矣。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者,言收敛神气,乃无外其志也。使秋气平实,使肺气清也,是五脏之神,即五 脏之志矣。凡此,皆所以遂其秋收之气,故曰此秋气之应,在人为养收之道也。若逆之而不养其收,则伤 肺,肺伤,则秋无以收,故冬为飧泄之病,奉冬藏者少,是知调秋收之气,乃为冬藏之基。 \x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x 坼,音拆。余篇同。闭,闭塞。藏,伏藏也。水冰,水性至动,冻而冰也。地坼,地体至浓,裂 而坼也。无扰乎阳,地气固藏,不腾于天也。 \x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x \x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x 人体冬时之气而调神,当早卧晚起,以避其寒,必待日光,以就其温,使肾志若伏若匿,而退藏 于密。若有私意而不出诸口,若己有得,而不告诸人者然。去寒就温,去户外之寒,以就深室之温 也。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无以寒风泄其皮肤,使阳气亟夺也。凡此,皆所以遂其冬藏之气,故曰此冬气 之应,在人为养脏之道也。若逆之而不养其脏,则伤肾,肾伤,则冬无以藏,故至春为痿厥之 病,而奉春生者少,是知调冬藏之气,乃为春生之基。此一节,言 随四时之气,调五脏之神,为生长收藏之先基也。 \x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x 四时之气,天气主之。天气清净,言天纯粹无为也。光明者也,言天覆照无私也。天之内而清净, 外而光明,由于藏德不止;藏德不止,即天之所以调神,故位极其高,体隆于上,而不下也。 \x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x 天德惟藏,大明不明,故有日焉,为之明于昼;有月焉,为之明于夜。使天自用其明,则日月不明,日 月不明,则四时不成,邪害天地之空窍。 \x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x 邪害天之空窍,则所谓阳气者,闭塞于上,而不下降矣。邪害地之空窍,则所谓地气者,昏冒其明,而 不上承矣。 \x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x 应,平声。地气上升则为云雾,天气清明,则有白露,若地气不升,而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矣。 精,犹极也。表,四布也。上下交通而四布,则万物秉命以施生,若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而名木多死矣。 \x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 不荣。\x 菀,音郁,义通,余篇仿此。恶气,不正之气也。发,散发也。恶气不发,则四时之风雨不节,而清 洁之白露不下,凡草木皆菀 不荣。菀,郁也; ,枯也。凡此,皆闭塞冒明之所致也。 \x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x 数,音朔。夫名木多死,菀 不荣,由于贼风数至,豪雨数起,致天地四时之气,失其常度, 故不相保,而与道相失。如是,则天地之气,亦未央而绝灭矣。央,久也。此天地失道,而四时不 成,皆邪害空窍之所致也。 \x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x 从之者,处天地之和,顺四时之气也。惟圣人从之,故养身, 则身无奇病,治人,则万物不失,生气流行而不竭也。 \x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x \x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x 凡少阳少阴之少,去声,余篇同。从之则顺,反之则逆。少阳主春生之气,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 木王于春,逆则肝气内变。太阳主夏长之气,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火王于夏,逆则心气内 洞。太阴主秋收之气,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金王于秋,逆则肺气焦满。少阴主冬藏之气,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水王于冬,逆则肾气独沉。 \x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x \x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x 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 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阳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不息之门。若不能养 而逆其根,则伐其本,且坏其真矣。逆根伐本坏真,不能浮沉于生长不息之门。 \x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x 四时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之气,征于四时。故阴阳四时者,乃万物之终而复始也。终矣而始, 是死而复生之本也。若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而不逆,是谓得道之圣人。 \x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x 承上文得道,而言道者。圣人行之于先,愚者佩之于后,佩之而从阴阳,则生,不能佩而逆之,则 死。从之则治,所以生也;逆之则乱,所以死也。从,顺也。反顺为逆,则阴不交阳,阳不交 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x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x 圣人不治已病之候,而治未病之先,不治已乱之日,而治未乱 之时,即此从之而不逆之之谓也。若已病而后药,已乱而后治,取而譬之,不亦晚乎! 此一节,言天藏德而四时成,圣人从之,所以调神而全真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生气通天论第三篇 属性: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也。气为阳,主生。故帝论阳气内藏,则承上 卫外,可以上通于天。伯谓阳主外,阴主内。阳外,而复秘密;阴内,而能起亟,则精固于内,气立于外, 可以上通于天,长有天命,故名《生气通天论》。 \x黄帝曰∶夫自古通天昔,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x \x十二节,皆通乎天气。\x 帝论人之生气,上通于天,追溯孕含未剖,太虚寥廓之时,故曰自古通天者,乃有生之本,本于人身 之阴阳。凡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地气之九州,人气之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 生气之所以通天也。六合,四方上下也。九州,冀、兖、青、徐、梁、荆、雍、豫、杨也。九窍,两目、 两耳、两鼻、口、前后阴也。五脏,肝、心、脾、肺、肾也。十二节,两手、两肘、两臂、 两足、两 、两髀,皆神气之游行出入也。 \x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x 数,音朔。凡人之生,各具五行,故其生五。五行之理,通贯三才,故其气三。人之一身,三才具备, 以人身三才之气,数犯此五行者,则木有风邪,火有热邪,土有湿邪,金有燥邪,水有寒 邪,故邪气伤人。邪气伤人,寿命不保,此生五气三,乃人身寿命之本也。 \x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x \x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x 散,上声。解,作懈。下同。清净者,苍天之气也。天气清净,则人之志意亦治,是天气之通于 人也。顺之者,顺此清净之气也。故顺之则阳气外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所谓顺之者,此因 时之序,言因四时之次序而清净也。惟圣人能顺之,故圣人传精神。所谓传精神者,乃服天清净之气,而通 吾身之神明,若人不能顺而失之,则阳气不从内以达外,故内闭九窍,外雍肌肉,不从肌肉 而充皮肤,故卫气散解,此人不服天气,谓之自伤。阳气不固,故曰气之削也。 \x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x 人身阳气,如天如日。盖营运通体之阳气,若天旋转。经脉之阳气,若日也。通体之气,经脉之气,各 有其所,若失其所,则营运者,不周于通体,施转者,不循于经脉,故短折其寿而不彰着于人世矣。 \x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x 天气清净,明德惟藏。故天之默运于上也,当以日光明。是故人身之阳气,因之而上。阳因而上, 其体如天;卫外者也,其体如日,此阳气之若天与日也。 \x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x 清净之气,天人之正气也。寒暑燥火湿风之气,天人之淫气也。若因于寒,则欲如运枢。运枢者,寒 邪卒至,则起居如惊,神气乃外浮以应之也。由是而知,因于寒,乃阳因而上也,欲如运枢,卫外者也。 \x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x 若因于暑,夏月皮毛开发,故汗;烦则喘喝,暑邪伤阳也。静则多言,暑邪伤阴也。若伤暑无汗, 则病燥火之气,故体若燔炭。燔炭,燥火也。故必汗出而散。言阴液出于皮毛,则暑邪燥火始散。 由是而知,因于暑,乃阳因而上也。汗出而散,卫外者也。 \x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x ,软同,全篇仿此。若因于湿,湿气重着,故首如裹。阳热之气,逢湿则滞,故湿热不攘。不攘者, 不外拒于皮毛,不如因寒之乃浮,不如因暑之汗出也。湿伤肌肉,不从肌肉而外出,则内入 于筋骨之间,故大筋 弱而短,小筋弛纵而长。大筋连于骨内, 短,则屈而不伸,故 短为拘。拘,挛 也。小筋络于骨外,弛长则伸而不屈,故弛长为痿。痿,痿痹也。此阳因而上,湿热不攘,不能卫外者也。 \x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x 气,犹风也。《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不言风而言气。因于气为肿者, 风淫末疾,四肢肿也。四维相代者,四肢行动,不能彼此借力而相代也。四肢者,诸阳之本, 今四维相代,则阳气乃竭,此阳因而上,阳气竭,而不能卫外者也。 \x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x \x坏都, 乎不可止。\x ,音骨,余篇同。阳气者,由内而外,根于阴精,如烦劳则阳气外张,阴精内绝,阴不交阳,故精 绝。辟积,重复也。辟积于夏者,冬时受病,病不能愈,重复时日,至于夏也,夏月火盛,内 亡其精,故使人煎厥。煎厥,如火之焚而热极也。精气不注于目,故目盲不可以视;精气不充于耳,故耳 闭不可以听。溃溃,乱貌,溃溃乎若坏都,言耳目昏乱,神失其守,若国都之败坏也。 , 流貌, 乎不可止,言神气散驰,流而不返,不可挽回而止之也。此烦劳伤精,而神气内乱也。 \x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筋,纵,其若不容。\x 阳气者,自下而上,本于阴血,如大怒则逆气上形。形者,悻悻然见于其面也。气绝者,怒则气上 不接于下也。血随气行,气逆则血郁于上,气血皆逆,则使人薄厥。薄厥,虚极而厥逆也。血不 养筋,则有伤于筋,筋伤则纵。所谓纵者,转动不能,其若不容者然。此大怒气逆而血不荣筋也。 \x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劳汗当\x \x风,寒薄为 ,郁乃痤。\x 痤,坐,平声。高梁,即膏梁,余篇同。 ,音渣。沮,犹湿也。阳气内通精血,复从中土,而外出 于皮肤,故假汗出膏梁以明之。汗者,水谷之精,从内出外,若汗出偏沮,则气血不周于身,故使 人偏枯。若夏日汗出,而见水湿之气,则皮肤湿热生疖如痤,生疹如痱。若膏梁浓味,伤其中土,因膏梁而 变病,则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言疔从内以出外,如持虚器而受毒也。若劳碌汗出而当风。 风,寒气也。故寒薄为 ,郁乃痤,言寒薄于皮肤而上行,则为 。 ,赤鼻也。寒郁于皮肤而外泄,则 为痤。痤,小疖也。此言阳气加阴乃为汗,从中土而外出于皮肤也。 \x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x 精,精粹也。柔,柔和也。上文烦劳精绝至目盲耳闭,而神气散乱,故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所以 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上文大怒气绝,至血菀而伤筋。故曰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 申明上文,阳气不柔而筋无所养也。 \x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荣气\x \x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x 俞,音输,余篇同。上文假汗出膏梁,以明阳气从中土而出于皮肤,此假开阖,以明阳气由阖而开, 由开而阖,不但从内以出外也。开阖者,外内之枢机,开则外出,阖则内入;今开阖不得,则太 阳之寒气从之。背为阳,主开;腹为阴,主阖。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则背突胸窝,乃生大偻。偻,伛偻也, 此言阳气之不能开阖也。陷脉为 ,留连肉腠,言寒邪陷于脉,则肉腠或空或突,而如嵝,留连肉腠而 难愈也。俞气化薄,言寒邪入于穴俞,则俞气变化而内薄。薄,泊也。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言薄心气, 则善畏,薄肝气,则惊骇也。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言寒邪入于肉,则荣血之气不从肌 肉以外出,但逆于肉理,而生痈肿也。此阳气不能由阖而开也。魄汗未尽阳气外虚也,形弱而气烁,形体 虚弱,而热气外烁也。穴俞以闭,不能内入也,身汗而热,内外不和, 故发为风疟,此阳气不能由开而阖也。上文言阳气外出于皮肤;此言阳气更从内以出外,从外以入内,所 以承上文而补其未尽之义也。 \x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x \x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x 承上文风疟之意,言风为百病之始,宜顺天时而避之也。六淫之气,风居其首,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身心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四时之序也。若不因时序,受大风苛毒而 为病,必至从表入里,由浅入深,故病久则传化。传化,传经变化也。病久传化,则上下阴阳不相交并, 虽有良医,弗能为也。 \x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x 病久传化,其所由来者渐矣。故阳蓄积病死,言亢阳蓄积,至病久弗为而死也。而阳气当隔,言亢阳之气 当与腑脏相隔也。申明当隔者,若既病则当泻,苟不亟泻而正治之,犹粗工之败乃事,不得云良医弗为也。 \x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收。\x \x是故暮而闭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x 旧本,收讹闭,闭讹收,今改正。治于既病之后,不若顺于未病之先。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一 日三时,人身阳气之所主也。平旦人气生,寅卯辰平旦之时,主人身春生之气也。日中阳气隆,己 午末日中之时,主人身夏长之气也。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收,申酉戌日西之时,主人身秋收之气也。是 故暮而闭拒,亥子丑暮夜之时,主人身冬藏之气也;暮夜闭拒,当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安静 以养微阳。若不安静,反如平旦日中日西三时之动作,则形乃困顿,虚薄而为病。所以教人因时序,而养 阳气者如此。此一节,论阳气之内外出入,以明生阳之气,上通于天也。 \x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x 藏,如字,亟,去声。阳生于阴,由静而动。故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精藏于阴而起亟,阴 中有阳矣。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卫外,为阴之固,阳中有阴矣。 \x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x 薄,虚;疾,急也。阴不胜其阳,阳热盛也,阳热盛,则经脉流行,虚薄急疾,经脉薄疾,阳热 相并,则并乃狂。 \x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x 阳不胜其阴,阴寒盛也。阴寒盛则五脏气争。争,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盖两目者, 肝之窍;两耳者,心之窍;两鼻者,肺之窍;口者脾之窍;前后阴者,肾之窍也。 \x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x \x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x 陈,敷布也,上文阴阳不和而为病,是以圣人敷布阴阳,使周身之筋脉协议,通体之骨髓坚固。阳主 之气,阴主之血,皆顺而从之,能如是也,则内外调和,而邪不能害。邪不能害,则耳目聪 明,而气立如故。《五常政大论》云∶“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立如故,可以防御其外邪矣。 \x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x \x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x 强,腔,上声。气立不如故,不能防御其邪,则风客淫气,言风邪客于人身,而为淫乱之气也。 风为阳邪,风客淫气,则阴精消烁,故精乃亡。风木之邪,内通于肝,故邪伤肝也。因而饱食者, 风邪未去而饱食也。筋脉横解者,肝主之筋,心主之脉,不循经上下,而横散懈弛也,《经脉别论》云∶ 食气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故饱食而筋脉横懈也。肠 为痔者,水谷之精,不荣筋脉,大肠积 ,湿热下注而为痔也。因而大饮,风邪未去而过饮也。酒气, 先行肺主之皮毛,不由脾气之散精。脾肺不交,则气逆也。因而强力,风邪未去而强用其力也。过 劳伤精故肾气乃伤。肾主骨,故高骨乃坏,腰高之骨,不能动摇而败坏也。此风木之邪,始伤肝气,因饱 食大饮强力而病及五脏也。 \x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x 上文云,阳者,卫外而为固,故复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言阳虽卫外,复当藏密,乃能为阴之固也。 \x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x 上文言阴不胜其阳,又言阳不胜其阴,故复言两者不和。如阴不胜其阳,而阳气胜,若春无秋矣; 阳不胜其阴,而阴气胜,若冬无夏矣。 \x因而和之,是谓圣度。\x 上文云,圣人陈阴阳内外调和,故复言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x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x 上文云,阴者藏精而起亟,故复言若阳强不能密,则阴亦不能藏精起亟,而阴气乃绝。 \x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x 是必阴平和,阳秘密,则精神乃治。若阴不平和,阳不秘密,而阴阳离决,则精气乃绝。既言阴气 乃绝,又言精气乃绝者,所以申明阴不藏精而皆绝也。 \x因于露风,乃生寒热。\x 上文云,风客淫气,故复言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寒热,淫气也。 \x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x \x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x 上文,风邪伤肝,而病五脏,此复言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至夏乃为洞泄。夏伤于暑,至秋乃为 疟。秋伤于湿,病肺,则上逆而咳;病脾,则发为痿厥。痿,痿 ;厥,厥逆也。冬伤于寒,至春 必为温病。春夏秋冬,五脏之所主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不必饱食、大饮、强力,始伤五脏之气,所 以申明上文之意者如此。 \x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x 承四时伤五脏之意,言五味亦伤五脏也。五脏为阴,借五味以资生,故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五 脏为阴,五味各走其道,太过则病,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 \x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x 酸者,肝之味,过酸则肝气以津。肝气以津,肝木盛也。肝木盛,则脾土受制,故脾气乃绝。是 酸味生肝,太过则伤脾矣。 \x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x 咸者,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气劳,骨气强盛,能任 其劳也。短肌心气抑者,肾水盛,则心火受制,心气不能从骨节而出于肌表,故短肌心气抑。是咸味 生肾,太过则伤心矣。 \x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x 甘者,土之味,脾胃之所主也。过甘,则土气盛,而水受制,水虚不能制火,故心气喘满。水受 土制,故色黑。肾气不衡,衡,平也,是甘味生脾,太过则伤肾矣。 \x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x 苦者,心之味。过苦,则火克肺金。肺者,天也,脾者,地也,天气不降,则地气不升,故脾气不 濡。濡,灌溉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两土相济。今脾气不濡,则胃气过燥,故胃气乃浓;浓, 燥实也。是苦味生心,太过则肺金受制,不与地气相交矣。 \x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x 沮,作阻,央,作殃。辛者,肺之味,过辛,则肝木受制,不生心火,故筋脉阻弛。筋者,肝所主, 脉者,心所主也;筋脉阻弛,则阴精不濡于筋,神气不充于脉,故精神乃殃。是辛味生肺,太过则伤肝矣。 \x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x 五味贵得其平,不可太过,是故谨和五味,得其平矣。五味, 合五脏。五味和,则肾主之骨以正,肝主之筋以柔,肺主之气,心主之血以流,脾主之腠理以密,诚如是也; 则有形之骨,无形之气,皆以精粹,可谓谨道如法,生气通天,而长有天命矣。此一节, 言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明阴阳之气,皆为生气,可以上通于天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金匮真言论第四篇 属性:金匮,藏书之器也。真言,至真不易之言也。天之阴阳四时,合人之阴阳脏腑,人之五脏五行,合 天地之五方五色、五谷五味、五星五音、五畜五臭,各有收受,三才合一,至真不易。然此真言 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金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 \x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x 天有八风,四方四隅之风也。经有五风,人身经俞五脏之风也。帝欲详明天人相应之理,故有是问。 \x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x 八风发邪,天之八风,发为邪气也。以为经风,触五脏八风之邪,以为人身经俞之风,更触人之五 脏也。邪气发病,邪风之气伤人,则发而为病也。 \x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x 邪气发病,是以胜相加。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木胜土也;长夏胜冬,土胜水也;冬胜夏, 水胜火也;夏胜秋,火胜金也;秋胜春,金胜木也。所谓四时之胜而发病也,是知邪气发病,乃以胜相加矣。 \x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x 所谓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而有四时之胜者,如东风生于春,即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病 在肝,触五脏也,俞在颈项,以为经风也。 \x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x 南风生于夏,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病在心,触五脏也,俞在胸胁,以为经风也。 \x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x 西风生于秋,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病在肺,触五脏也,俞在肩背,以为经风也。 \x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x 北风生于冬,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病在肾,触五脏也,俞在腰股,以为经风也。 \x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x 中央为土,以应四隅,亦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病在脾,触五脏也,俞在脊,以为经风也。此 言八风发邪,则有四时之胜,触五脏而为经风者如此。 \x故春气者,病在头。\x 所谓俞者,乃人身之经俞,非五脏之穴俞。上文云,春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头连颈项也。 \x夏气者,病在脏。\x 夏俞在胸胁,故夏气者,病在脏。脏者,藏也;藏于胸胁之内也。 \x秋气者,病在肩背。\x 秋俞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 \x冬气者,病在四肢。\x 支,肢同,余篇仿此。冬俞在腰股,故冬气者病在四肢,腰连于股,股属四肢也。 \x故春善病鼽衄。\x 鼽音求;衄音忸,今讹衄,非。余篇仿此。春病在头,俞在颈项,故春善病鼽衄。鼽,鼻清 水也,衄,鼻血也。 \x仲夏,善病胸胁。\x 夏病在脏,俞在胸胁,故仲夏善病胸胁,言仲夏所以别长夏也。 \x长夏,善病洞泄、寒中。\x 长夏属土,病在脾,俞在脊,故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洞泄,脾虚也;寒中,脊虚也。 \x秋,善病风疟。\x 秋病肩背,俞在肩背,故秋善病风疟。风疟者,寒栗而肩背振动也。 \x冬,善病痹厥。\x 冬病四肢,俞在腰股,故冬善病痹厥。痹厥者,四肢腰股,行动不能,痿痹厥逆也。此举四时之病,而 在于经俞也。 \x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x 四时之气,春生冬藏,故冬不按跷,则冬藏而经俞不虚,是以春不病鼽衄,春不鼽衄,冬藏之力也。 \x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x 春不病颈项,则春生而经俞不虚,故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 厥,并不飧泄而汗出也。夫冬令属水,不但不病痹厥,且不飧泄而汗出,所以申明水王于冬,其时无病,更宜藏也。 \x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x 藏,如字,下藏精末藏之俱同。精者,水之类。承上文,不飧泄、汗出之意,而言精者,身之本也,故 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所以申明四时之气,而重其冬也。 \x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x 上文言,春不病颈项,则夏秋冬皆无病。此复言,若夏暑纳凉,而汗不出者,至秋亦成风疟,所以 承上文而补其未尽之义。 \x此平人脉法也。\x 此冬藏春生,四时无病,乃平人脉法也。 \x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x 平人脉法,不离阴阳,阴阳之理,无有穷尽,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x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x \x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x 所谓阳中有阳者,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阳极而阴生,故日中至黄昏,亦天之阳,乃 阳中之阴也。所谓阴中有阴者,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阴极而阳生,故鸡鸣至平旦, 亦天之阴,乃阴中之阳也。 \x故人亦应之。\x 天之阴阳,即人之阴阳,天之四时,即人之四时,故人亦应之。 \x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x \x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x 人应之则可言人之阴阳矣。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 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脏者为阴,五脏是也,故肝心脾肺肾皆为阴;腑者 为阳,六腑是也,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皆为阳。 \x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x 上文言人身之阴阳,未言阴中之阴,阳中之阳,故复明之。 \x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x 为,去声。冬病在阴,肾也。下文云阴中之阴,肾也。夏病在阳,心也。下文云阳中之阳,心也。 知冬病在阴,夏病在阳,则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矣。 \x春病在阴,秋病在阳。\x 春病在阴,肝也。下文云阴中之阳,肝也。秋病在阳,肺也。下文云阳中之阴,肺也。肝为阴中之阳,但 曰在阴,所以明阴中之阳也。肺为阳中之阴,但曰在阳,所以明阳中之阴也,知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则 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矣。 \x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x 凡此冬病夏病,春病秋病,皆当视其阴阳之所在,为施针石之治也。 \x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x 人身背阳腹阴,故背为阳,而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而阳中之阴,肺也。心肺位居膈上,皆属 乎阳,而有分别也。 \x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x 腹为阴,而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而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而阴中之至阴,脾也。肾肝脾位 居膈下,皆属乎阴,而有分别也。 \x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x 五脏合六腑,故曰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x故以应天之阴阳也。\x 天之阴阳,人亦应之,此言人之阴阳,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x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x 承上文天人相应之意,问人之五脏应天之四时,各有收受之理乎? \x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x \x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x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是五方五色,收受于人之五脏矣,故肝开窍于目,而目复藏精于肝。其病发惊 骇,春时阳气上升也。其味酸,曲直作酸,东方木味也。其类草木,与地之草木同类也。其畜 鸡,巽为鸡,东方木畜也。其谷麦,麦生于春,五谷之长,肝之谷也。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之精气,上 为岁星也。是以春气在头,而居上也。其音角,木音也。其数八,木之成数也。肝主筋,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 臭臊,气因木变,则为臊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肝脏也。 \x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x \x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x 征,音止,余篇同。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心属火,受南方之赤色也,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心开窍 于耳,而耳复藏精于心也。心为君主,神通五脏,故病在五脏。其味苦,炎上作苦,火之味 也。其类火,与有形之火同类也。其畜羊,羊性内刚,火之畜也。其谷黍,黍色赤,性温,心之谷也。其应 四时,上为荧惑星,火之精气,上为荧惑星也。心主脉,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火音也。其数七,火之 成数也。其臭焦,气因火变,则为焦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 受于人之心脏也。 \x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x \x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x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脾属土,受中央之黄色也。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脾开窍于口,而口复藏精于 脾也。脾脉连舌本。《灵枢·经脉》论云∶脾是动,则病舌本强。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土之味 也。其类土,与有形之土同类也。其畜牛,坤为牛,土之畜也。其谷稷,稷色黄,味甘,脾之谷也。其应四 时,上为镇星,土之精气,上为镇星也。脾主肉,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土音也,其数 五,土之生数也。其臭香,气因土变,则为香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 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脾脏也。 \x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x \x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x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肺属金,受西方之白色也,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肺开窍于鼻,而鼻复藏精于 肺也。肺主气,气为阳,背亦为阳。《灵枢·经脉》论云∶气盛有余,则肩背痛,故病在背。 其味辛,从革作辛,金之味也。其类金。与有形之金同类也。其畜马,干为马,金之畜也,其谷稻,稻色白 而秋成,肺之谷也。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也。肺主皮毛,是以知病 之在皮毛也。其音商,金音也。其数九,金之成数也。其臭腥,气因金变,则为腥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 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肺脏也。 \x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x \x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x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肾属水,受北方之黑色也。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前后 二阴复藏精于肾也。肾主骨,骨连 ∶ 者,肉之小会而近于骨,故病在 。其味咸,润下作咸, 水之味也。其类水,与有形之水同类也。其畜彘,彘,黑色,而支亥水之畜也。其谷豆,豆性沉,形象肾, 肾之谷也。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水之精气上为辰星也。肾主骨,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 羽,水音也。其数六,水之成数也。其臭腐,气因水变,则为腐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 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肾脏也。此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也。 \x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x \x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x 经脉之道,内通脏腑,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脏腑之气,俱见于脉,一逆一从,诊脉法也。 由举而按,是为逆,从按而举,是为从,逆从而谨察之,则脏腑阴阳表里雌雄,相应之纪,众人不 知,己独知之,可以藏之心意,而合心于精。藏之心意,谓其理至 微,难以语人也。合心于精,谓藏之心意,合心而归于精密也。非其人勿教,人难得也,非其真勿授,真难遇 也。得人得真,自古难之,勿教勿授,自古秘之。金匮真言,此之谓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 属性:阴阳者,太极初开,始为一昼之所分也。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 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五运五行,应象无方,此篇为《五营运大 论》之提纲,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x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x 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x万物之纲纪。\x 天地之大,万物生焉,故阴阳者,乃万物之纲纪。纲,大纲;纪,散纪也。 \x变化之父母。\x 万物之多,变化出焉。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化之道,本 于阴阳,故阴阳者,变化之父母。 \x生杀之本始。\x 变化之父母,即生杀之本始。杀,犹死也,化则生,变则死,本始,父母之谓也。 \x神明之府也。\x 阴阳主万物变化生杀,是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昭着之谓明。府者,神明之所居也。 \x治病必求于本。\x 神明所居,乃阴阳之本,故治病必求于本。如阴阳反作,病之逆从,必求于本之所在而治之。 \x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x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x阴静阳躁。\x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x阳生阴长,阳杀阴藏。\x 长,上声,下同。藏如字,下收藏同。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 \x阳化气,阴成形。\x 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成形。 \x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x \x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x ,音真,余篇仿此。治病必求于本,故寒极生热,是热之本于寒也。热极生寒,是寒之本于热也。 寒气为阴,故生浊,热气为阳,故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言轻清之气,不从于上,而逆 于下,则生飧泄之病矣。浊气在上,则生 胀,言重浊之气,不从于下,而逆于上,则生 胀之病矣。是阴 阳相反,从逆失宜,故曰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知反作逆从而为病,则治病必求于本矣。 \x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x \x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x 阴阳相通,上下相感,是神明之府也。故清阳为天,光明者也,浊阴为地,神变者也。地气上为云,阴 通于阳也,天气下为雨,阳通于阴也。天气下为雨,而曰雨出地气,从下而上,然后从上 而下也,地气上为云,而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阴阳上下,既神且明,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是九窍神明之府也。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是外内神明之府也。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是表里神明之府也。下文云,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此之谓也。此寒热清浊之 阴阳,而应象于人身之上下者如此。 \x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x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水为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故火为阳。阳主轻清,故阳为气,阴主重浊,故阴为味。 \x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x 味归形,五味归于形藏也。形归气,形藏归于阳气也。气归 精,阳气归于阴精也。精归化,阴精归于变化也。 \x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x 申明气归精,乃精食气也,味归形,乃形食味也,精归化者,化生精也,形归气者,气生形也。 \x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x 又申明形虽食味,而味亦伤形;精虽食气,而气亦伤精;虽气化生精,而精化亦为气;虽气生此形, 而气亦受伤于形。形者,味也,不言形而言味者,以味归形,形食味也。 \x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x 味为阴而重浊,故出下窍,气为阳而轻清,故出上窍。 \x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x 味为阴,而阴中有阳,故味浓者为阴,若味薄,则为阴中之阳;气为阳,而阳中有阴,故气浓者 为阳;若气薄,则为阳中之阴。 \x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x 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