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内经知要 书名:内经知要 作者:李中梓 朝代:宋 年份:公元126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内经知要》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6%85%E7%BB%8F%E7%9F%A5%E8%A6%81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古云∶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此言似乎专指孝友中之一端而言之者也。何也?夫人之禀体毋论,其它六淫 戕其外,七情贼其中,苟不知节,鲜不病且殆也。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诸眷属付之庸医之 手乎?故不可不自知。然知之为知之则可,若强不知以为知,不如无知。从来偾事皆属一知半解之流,而不知奴隶 之夫、乳臭之子,一朝而苟得权势,侥幸而世拥多资,便肆其骄慢之气。役医如吏,藐医如工。家有病患,遂促其 调治,并以生死之权责成之。初不闻扁鹊有云“臣能使之起,不能使之复生”乎?在医 者亦不思往古分医为十四科,使其各治一科为专科,志在济人。今则率皆相习成风,趋炎奔竞,其志不过啖名谋食 而已,岂不卑哉!要知此道之源出自轩皇君臣,以羲皇一画之旨,终日详论世人疾病之所以然,垂教天下后世以治 法之所当然。而药物则又出乎炎帝,躬行阅历,察四时山川水土之宜,考五金八石之性,尝水陆草木之味,以定其 有毒无毒、寒热温平、攻补缓急之用,相传各有遗书,轩皇者曰《素问》、曰《灵枢》,炎帝者曰《本草》。《素问》 自王冰注后,嗣出者不下数十余家。《本草》自陶氏《别录》外,历代以来何止汗牛充栋。无奈时师心喜置身于时 路,茫茫然朝值衙门,退候缙绅,第应乡党。惟恐一人不悦,则谤端百出,飞祸无穷,所以无日不卑躬屈节,寝食 俱废,岂有余力孳孳于诵读者哉!以故卷帙繁多,如李时珍、张介宾之所集,罔弗望涯而退,奚能念及此言似乎专 指孝友中之一端而发者。扪心惝恍,务必旁通一贯,由亲亲而兼及于仁民耶,余久遭老懒,自丙子岁后,竟作退院 老僧,绝口不谈此道矣。一日偶然忆及云间李念莪先生所辑诸书,惟《内经知要》比余向日所辑《医经原旨》,尤 觉近人。以其仅得上下两卷,至简至要,方便时师之不及。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可以稍有准则于其胸中也。叩之 书贾,佥云其板已没久矣,遂嗾余为之重刊。惜乎书可补读,理可渐明,其如笼中药物,悉非古之道地所产及时采 取者矣。医岂易知而易为者哉,然亦不可不知者也。 \x乾隆甲申夏日,牧牛老朽薛雪书,时年八十又四。\x <目录>卷上 <篇名>一、道生 属性:《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教下者,教民避害也,风从冲后来者, 伤人者也,谓之虚邪贼风。如月建在子,风从南来,对冲之火反胜也;月建在卯,风从西来,对冲之金克木也;月 建在午,风从北来,对冲之水克火也;月建在酉。风从东来,对冲之木反胜也,必审其方,随时令而避之也),恬 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内无所营。澹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即恬澹之极, 臻于自然也。真气从之者,曹真人所谓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弛气自定。张虚静曰∶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 自回。又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真一之气皆来从我矣。精无妄伤,神无妄动,故曰内守。如是之人,邪岂 能犯,病安从生乎)。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真,天真也。不假修为,故曰真人;心 同太极,德契两仪。提挈,把握也。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脉,精化为气也,独立守神,气化为神也。精气 皆化,独有神存,故曰独立,肌肉若一者,神还虚无,虽有肌肉而体同虚空也。仙家所谓抱元守一,又曰了得一, 万事毕。即形与神俱之义也)。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天地有质,劫满必敝。真人之寿,前乎无始 后乎无终,天地有敝,吾寿无终矣。此非恋于形生,盖形神俱微妙,与道合真,故曰此其道生者,明非形生也)。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至者,以修为而至者也,淳者,浓也。德浓道全,不愆于阴阳, 不逆于四时,庶几奉若天时者矣),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者,炼精化气,炼气 化神也)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全神之后,便能出隐显之神,故游行天地之间;尘纷不乱,便能彻耳目之 障,故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前之真人,则曰道生;此言至人,则曰寿命、曰强, 但能全角而已。亦归于真人者,言若能炼神还虚,亦可同于真人,此全以修为而至者也)。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圣者,大而化之,亦人中之超类者,与天地合德,四时合序,故能处天 地之和而气赖以养,从八风之理而邪弗能伤也。八风者,《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所居之乡来者为实风,主 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从 西方来,名曰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从东方来,名曰婴 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适嗜欲也。摄情归性,无恚嗔也。和光混俗,不离世也。被服章者,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圣人之心, 不磷不淄,虽和光混俗,而未尝观效于俗也),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 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外不劳形则身安,内无思想则神静。恬愉者,调服七情也。自得者,素位而行,无入 不自得也。如是者,形不受贼,精神不越而寿可百矣)。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贤人者,精于医道者也。法天地阴阳之理, 行针砭药石之术,智者能调五脏,斯人是已),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将从者,有志慕古,未 能与之同其归也,合 同于道者,医道通仙道也。调摄营卫,培益本元,勿干天地之和,自无夭札之患,故曰亦可益寿。亦者,次别 上文之圣人也。有极时者,天癸数穷,形体衰惫,针砭药饵无可致力矣。真人者,无为而成,至人者,有为而 至。圣人治未病,贤人治已病。修诣虽殊,尊生则一也。按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强名曰道,无迹象之可泥, 岂形质之能几。白玉蟾所以有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之说也。返本还元,湛然常寂,名之曰道。积精 全神,益寿强命,名之曰术,《文始经》云忘精神而超生,见精神而久生是也,忘精神者,虚极静笃,精自然化 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还虚也。 嗟!吾人处不停之运,操必化之躯,生寄死归,谁其获免?贪求者妄殆,自弃者失时。即有一二盲修瞎炼,皆 以身内为工夫,独不闻《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 者可以长生。气有先天后天之别,后天者,呼吸往来之气也;先天者,无形无象,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也。 康节云;干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真既醉于先天之说也。惜乎 下手无诀,讹传错教。妄以两目为月窟,阳事为天根,令人捧腹。若得诀行持,不过一时辰许,先天祖气忽然 来归,鼻管如迎风之状,不假呼吸施为,不事闭气数息,特须一言抉破,可以万古长存。若非福分深长,鲜不闻 而起谤,甚有俗医笑其迂妄。不知医道通仙,自古记之,亦在乎人而已矣)。 《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发,生发也。陈,敷陈也,发育万物,敷布寰区,故曰发陈)。天地俱 生,万物以荣(敷和之纪,木德周行。俱生者,氤氲之气也。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荣者,显也。发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言在天主发生之令,在人须善养之方。 夫人卧与阴俱,起与阳并,卧既夜矣,起复早焉,令阳多而阴少,以象春升之气也。广步者,动而不休,养 阳之道也);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被发者,舒在头之春气也。缓者,和缓以应令也,如是则神志调适,肖天 气之生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尚书纬》曰∶东方青帝,好生不贼。禹禁云∶春三月,山林不 登斧。管子云∶解怨赦罪,皆所以奉发生之德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以上诸则,乃养生气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者,不能如上养生之道也。奉者, 禀承也。肝木旺于春,春逆其养则肝伤,而心火失其所奉,故当夏令火不足而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 热为寒也。春生之气既逆,夏长之气不亦少乎)。 夏三月,此谓蕃秀(布叶曰蕃,吐华曰秀,万物亨嘉之会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即司天在泉,三 四气之交。《六元正纪大论》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是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毋厌于日(卧起同于春令,亦养阳之物也。按荀子云∶夏不宛 。言当避赫曦之 ,毋为日所厌苦),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怒则气上,助火亢炎,故使志无怒,则生意畅遂,譬如 华英渐至成秀也。气泄者,肤腠宣通,法畅遂之时令也。发舒之极,遍满乾坤,其用外而不内,人奉之以养生, 故所爱若在外,不知正所以调其中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夜卧 以下皆顺夏令养长之道也,否则与令为逆,乘时秉政之心主不亦拂其性乎?心伤则暑乘之,秋金收肃,暑邪内 郁,必为 疟。夏长既逆,则奉长气而秋收者少矣),冬至重病(心火受伤,绵延至冬,则水来克火,病将重矣)。 秋三月,此谓容平(阴升阳降,大火西行,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曰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使志安宁,以缓 秋刑(阳德日减,阴惨日增,故须神志安宁,以缓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曰收敛,曰无外,皆秋气之应,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肺金主秋,秋失其养,故伤肺。肺伤则肾失其主。故当冬令而为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肾主二便,失封藏 之职故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阳气伏藏,闭塞成冬也)。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阴盛阳衰,君子固密,则不伤于 寒,即无扰乎阳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避寒也,即养藏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 有得(曰伏曰匿,曰私曰得,皆退藏于密,法闭藏之本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寒就温,所以 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奉藏。真氏曰∶闭藏不密,温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人身应天地,可不 奉时耶)。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水归冬旺,冬失所养,则肾伤而肝 木失主。肝主筋,故当春令筋病为痿,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冬藏既逆,承气而为春生者少矣)。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静当作净。清阳之气,净而不杂,天之体也;居上而不亢,下济而光明,天之用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藏德者,藏其高明而不肯自以为高明也。不止者,健运不息也。惟藏而不止,虽下降而 实不之下,曷尝损其居上之尊乎,故曰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月 显明以表造化。使天不藏德而自露其光明,则日月无以藉之生明,大明见者小明灭矣。此喻身中元本不藏,发 皇于外,明中空而邪凑也)。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天气自用,则孤阳上亢而闭塞乎阴气,地气隔绝而冒蔽乎光明矣)。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地气上为云雾,天气下为雨露。上下痞隔,则地气不升,而云雾不得输精于上; 天气不降,而雨露不得施布于下。人身上焦如雾,膻中气化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不及州都,则水道不 通,犹之白露不降矣)。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独阳不生,独阴不成。若上下不交, 则阴阳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见于万物之命,故生化不施而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 稿不荣(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即不表不施之义也。 菀稿不荣,言草木抑菀枯槁,不能发荣,即名木多死之义也。上文言天地不交。此则专言天气不降也)。贼风 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阴阳不和,贼风豪雨,数为侵侮,生长收藏不 保其常,失阴阳惨舒自然之道矣。央,中半也。未及中半而早已绝灭矣)。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 失,生气不竭(从之者,法天地四时也,存神葆真以从其藏德,勇猛精勤以从其不止,收视返听以从其不自 明,通任会督以从其阴阳之升降,则合乎常经,尚安得有奇病?万物不失,与时偕行,生气满乾坤也。不竭者, 无未央绝灭之患也。愚按∶四时者,阴阳之行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春凋秋荣,冬雷夏雪,刑德易节,贼气 至而灾。夫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故不知奉若 天时,非尊生之典也。是以《天真论》曰调于四时,曰分别四时。四气者,天地之恒经;调神者,修炼之要则。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者,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此皆治未病之方,养生者所切亟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二者,阴阳也。七为少阳 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阴阳者,生杀之本始。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 从乎阴,阴惧其长也。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常 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不知用此,则未央而衰,用者,作用也。如复卦一阳生,圣 人喜之,则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卦一阴生,圣人谨之,则曰系于金 ,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 躅,此 即仙家进阳火、退阴符之妙用也。朱紫阳曰∶ 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早服者,言能啬则不远,而复便在此也。重积 德,言先有所积,而复养以啬,是又加积之也。此身未有所损,而又加以啬养,是谓早服而重积。若损而后养, 仅足以补其所损,不得谓之重积矣。知此,则七阳将损,八阴将益,便早为之所;阳气不伤,阴用不张。庶调 燮阴阳,造化在手之神用也,华元化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数者生,顺阴者 灭。数语可作七损八益注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二十为少阳,三十为壮阳。东垣云∶行年 五十以上,降气多而升气少。降者阴也,升者阳也。由是则四十之时,正升阳之气与降阴之气相半,阳胜阴则强, 阴胜阳则衰,阴阳相半,衰兆见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阳气者,轻而善运;阴气者,重而难舒。 五十阴盛,故体重也。阳主通达,阴主闭塞,故耳不聪;阳为显明,阴为幽暗,故目不明)。年六十,阴痿,气 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阳气大衰,所以阴痿也,九窍不利者,阳气不充,不能运化也, 下虚者,少火虚也,上实者,阴乘阳也,涕泣俱出,阳衰不能摄也)。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知七损八益而 调之,则强;不知,则阴渐长而衰老)。故同出而名异 耳(同出者,阴与阳也,名异者,强与老也)。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洞明阴阳之故,故曰察同。愚者 徒知强老之形,故曰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愚者阴 长,日就衰削,故不足;智者阳生,日居强盛,故有余。有余则聪明轻健,虽既老而复同于壮,壮者益治,即 老子早服重积之说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之能(无为者。自然之道也。恬澹者,清静之乐也。老子 之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之乐全得大是也)。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从欲者,如孔子之 从心所欲也。快志,即《大学》之自慊也。至虚极,守静笃,虚无之守也。天下之受伤者。实也,有也。与虚无 同体,不受坏矣。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愚按∶阳者轻清而无象,阴者重浊而有形。长生之术必曰虚无,得 全于阳也。故仙真之用在阴尽阳纯,仙真之号曰纯阳全阳,皆以阳为要也。《中和集》云∶大修行人,分阴未 尽则不仙;一切凡人,分阳未尽则不死。明乎此。而七损八益灼然不疑矣)。 遗篇《刺法论》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 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肾为水脏,以肺金为母。肺金主气,咽气者,母来顾子之法也。咽津 者,同类相亲之道也。人生于寅,寅为阳旺之会,阳极于午,午为向明之方。神不乱思者,心似太虚,静定凝 一也。闭气不息者,止其呼吸,气极则微微吐出,不令闻声。七遍者,阳数也。引颈者,伸之使直,气易下也。 如咽甚硬物者,极力咽之,汨汨有声,以意用力送至丹田气海,气为水母,气足则精自旺也。饵舌下津者,为 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 千口水成活也。 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仙经》曰∶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世上漫忙 兼漫走,不知求我更求谁。气为水母,水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长生。《悟真篇》曰∶咽津纳气是人行, 有药方能造化生,炉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此言虚极静笃,精养灵根气养神,真种子也)。 愚按∶《素问》、《灵枢》各九卷,何字非尊生之诀。兹所摘者,不事百草而事守一,不尚九候而尚三 奇。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进百年为万古尊生之道。于是为大矣。因知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 简者,即是旁门,诚能于此精求,则道德五千,丹经五卷,岂复有余蕴哉! <目录>卷上 <篇名>二、阴阳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主于动,地主于静。《易》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本道体以生,道者,由阴阳而显),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大德敦化也;纷 之为纪,小德川流也),变化之父母(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 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然变化虽多,靡不统于阴阳,故为父 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死,阳来则物生,阴至则物死,万物之生杀。莫不以阴阳为本 始也),神明之府也(变化不测之谓神,品物流形之谓明。府者,言变化流形,皆从此出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之疾病,虽非一端,然而或属虚,或属实,或属寒,或属热,或在气,或在血,或在脏,或在腑,皆不外于 阴阳,故知病变无穷,而阴阳为之本。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但明虚实,便别阴阳,然疑似之间大难 剖别。如至虚有盛候,反泻衔冤;大实 有羸状,误补益疾;阴症似阳,清之者必败;阳症似阴,温之者必亡。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药有生血之功, 血药无益气之理。病在腑而误攻其脏,谓之引贼入门;病在脏而误攻其腑,譬之隔靴搔痒。洞察阴阳,直穷病 本,庶堪司命。若疑似之际,混而弗明,攻补之间,畏而弗敢,实实虚虚之祸尚忍言哉)。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积者,汇萃之称也。合一切之属于阳者,莫不本乎天;合一切之 属于阴者,莫不本乎地。阴主静,阳主躁,其性然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之和者为发育,阴之和者为成 实,故曰阳生阴长,此阴阳之治也。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封闭,故曰阳杀阴藏,此阴阳之乱也。《天元 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夫天为阳,阳主于升,升则向生,故曰天以阳生阴长,阳中有阴 也。地为阴,阴主于降,降则向死,故曰地以阳杀阴藏,阴中有阳也,此言岁纪也。上半年为阳升,天气主之, 故春生夏长;下半年为阴降,地气主之,故秋收冬藏。阳不独立,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 露,故曰阳生阴长。阴不自专,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故曰阳杀阴藏。按∶三说俱 通,故并存之。第二则本乎经文,尤为确当。愚意万物皆听命于阳,而阴特为之顺承者也。阳气生旺,则阴血 赖以长养;阳气衰杀,则阴血无由和调,此阴从阳之至理也),阳化气,阴成形(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 故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冬寒之极,将生春夏之热,冬至以后,自复而之干也。夏热之极,将生秋冬之寒,夏至 以后,自 而之坤也)。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属阴,故生浊。热属阳,故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清阳主升,阳陷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完谷不化也。浊阴主降,阴逆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胸膈胀 满也)。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此以下,明阴阳之升降,天人一理也。阴在下者为精, 精即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即云也,气降即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 上者,地交于天,故地气上为云。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故天气下为雨。就天地而言,谓之云雨;就人身而言,谓之 精气,人身一小天地,讵不信然)。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有七窍,耳目口鼻也。下有二窍,前阴、后阴也),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 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位乎外,阴位乎内,腠理四肢皆在外者,故清阳居之,五脏六腑皆在内者, 故浊阴居之)。 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炎上者,欲其下降。润下者,欲其上 升,谓之水火交而成既济。火不制其上炎,水不禁其就下,谓之水火不交而成未济。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 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水火互藏,阴阳交体,此又不可不知者也);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味归形者,五味入口,生血 成形也。形归气者。血皆倚赖于气,气旺则自能生血,气伤而血因以败也);气归精,精归化(气者,先天之 元气与后天之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肺金主之,金施气以生水,水即精也。精者,坎府之真铅,天一之最先也。 精施则能化生,万化之本元也);精食气,形食味(气为精母,味为形本。食者,子食母乳之义也); 化生精,气生形(万化之生必本于精,形质之生必本于气);味伤形,气伤精(味本归形,味或不节,反伤形 也。气本归精,气或不调,反伤精也);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本归精,气为精母也。此云精化为气者,精 亦能生气也。如不好色者,气因以旺也。水火互为之根,即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味不节则伤形,而气不免 焉。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为阴,故下;气为阳,故上), 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浓 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阴味下行,味浓者能泄于下,味薄 者能通利也,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气浓者能发热也)。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 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 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少火 生气,故云食火,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营运三焦,熟腐五谷,畴非真火之功, 是以《内经》谆谆反复,欲人善养此火,但少则壮,壮则衰,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 岐黄之罪人哉)。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和则得其平,一至有偏胜,病斯作矣),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阴阳之变,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内真寒而外假热,内真热而 外假寒之症。不察其变,妄轻投剂,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虽有智者,莫可挽救矣);寒伤形,热伤气(寒属 阴,形亦属阴,故寒则形消也,热为阳,气亦为阳,故热则气散也),气伤痛,形伤肿(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 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 也(气先伤而后及于形,气伤为本,形伤为标也。形先伤而后及于气,形伤为本,气伤为标也)。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举喜怒而悲恐忧统之矣。内伤人情,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忧则气结,故曰伤气。举寒暑而风湿燥统之矣。外伤天气,如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 胜则泻,故曰伤形)。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为阳。西北阴方,故天不足西北,地为阴,东南阳方,故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犹人之有耳目 口鼻,故耳目之左明于右,以阳胜于东南也。水火金木,地之四体,犹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强于左,以 阴强于西北也)。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从表,阳也,而本于阴水之属,故以天地之雨应之。雨虽属阴,非天之阳 气降,则不雨也。知雨之义者,知汗之故矣);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气为阳,阳胜则气逆喘急,如天地之疾风, 阳气鼓动也)。 《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子、午、卯、酉,天之四正也,平旦至日中,自卯 至午也;日中至黄昏,自午至酉也∶合夜至鸡鸣,自酉至子也;鸡鸣至平旦,自子至卯也。以一日分四时, 则子、午当二至,卯酉当二分,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也)。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以表里言);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以前后言);言人身 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皆为阳(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 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老子曰,负阴而抱阳,是以腹为阳、背为阴也。《内经》乃以背为阳、腹为 阴,何也?邵子曰∶天之阳在南,故日处之;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然则老子之说言天象也,《内经》之说 言地象也,况阳经行于背,阴经行于腹,人身脏腑之形体,本为地象也,第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圆二图,其义显 然,夫圆图象天,阳在东南,方图象地,阳在西北,可以洞然无疑矣。心肺为背之阳,肝脾肾为腹之阴,何也? 心肺在膈上,连近于背,故为背之二阳脏。肝脾肾在膈下,附近于腹,故为腹之三阴脏。然阳中又分阴阳者, 心象人身之日,故为阳中之阳;肺象人身之天,天体虽阳,色玄而不自明,包藏阴德,比之太阳有间;故肺为阳中 之阴。阴中又分阴阳者,肾属水,故为 阴中之阴;肝属木,故为阴中之阳;脾属坤土,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目录>卷上\二、阴阳 <篇名>六十四卦、方圆二图 属性:圆图象天,干居东南,坤居西北。 方图象地,干居西北,坤居东南。 \r方圆图\pt14a1.bmp\r \r六十四卦图\pt14a2.bmp\r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明人生全赖乎阳气 也。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者,故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体本黑,得日乃明。 此天运当以日光明也。太阳在午则为昼,而日丽中天,显有象之神明,离之阳在外也。太阳在子则为夜,而火伏 水中,涵无形之元气,坎之阳在内也。天之营运,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 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厘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营运,血何由生,食何由化, 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 惟此节发明天人大义,最为切要,读者详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主内守,阳主外护, 阳密于外,则邪不能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不和者,偏也,偏于阳;若有春而无秋;偏于阴,若有冬而无夏。 和之者,泻其太过,补其不足,俾无偏胜,圣人之法度也)。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密则阴固,阳强而 亢,岂能密乎?阴气被扰,将为煎厥而竭绝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 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 《五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岐伯本论东南阳方,其精降下而多夭,西北阴 方,其精向上而多寿。余尝广之,此阴阳之至理,在人身中者亦然。血为阴,虽肝藏之,实肾经真水之属也。水 者,先天之本也。水旺则阴精充而奉上,故可永年,则补肾宜急也。气属阳,虽肺主之,实脾土饮食所化也,土 者,后天之本也。土衰则阳精败而下陷,故当夭折,则补脾宜亟也。先哲云,水为天一之元,土为万物之母,千 古而下,独薛立斋深明此义,多以六味地黄丸壮水,为奉上之计,兼以补中益气汤扶土,为降下之防,盖洞窥升 降之微,深达造化之旨者欤)。 愚按∶医经充栋,不越于阴阳。诚于体之脏腑腹背、上下表里,脉之左右尺寸。浮沉迟数,时令之春夏 秋冬,岁运之南政北政,察阴阳之微而调其虚实,则万病之本咸归掌握,万卷之富只在寸中,不亦约而不漏,简而可据 乎! <目录>卷上 <篇名>三、色诊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气之华也,言气而血在其中矣),赤欲 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 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之欲者,皆取其 润泽。五色之不欲者,皆恶其枯槁也)。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此皆五色精微之象也,凶兆既见,寿不 久矣)。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脏腑之精气,皆上朝 于目而为光明,故曰精明。若精明不能上奉,则颠倒错乱,岂能保其生耶)。 《灵枢·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 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庭者,天庭也,俗名额角,蕃蔽者,屏蔽四旁也,十步之外而部位显 然,则方大可知,故寿可百岁也)。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 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脏之候皆在中央,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次者,居也。挟者,附也。下 极,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称王宫。若五脏安和,正色自显,明堂必清润也)。五色之见也, 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五色之见,各有部位。若有一部骨弱 陷下之处,则邪乘之而病。若色部虽有变见,但得彼此生王,有乘袭而无克贼者。病虽甚不死矣)。青黑为 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此言五色之所主也)。 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粗者,明爽之义。沉夭者,晦滞之义。 言色贵明爽,若晦滞者为病甚也。色上行者, 浊气方升,故病甚。下行者,浊气已退,故病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 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 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五色各有藏部,言脏而腑在其中矣。外部者,六腑之表,六腑挟其两侧也。内 部者,五脏之里,五脏次于中央也。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后及内部者,其病自表入里,是外为本而内为标,当先 治其外,后治其内。若先起内部,而后及外部者,其病自里出表,是阴为本而阳为标,当先治其阴,后治其阳。 若反之者,皆为误治,病必转甚矣)。 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阙中,眉间也,肺之部也。风病在 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厥逆为寒湿之变,病起于下,故色之先于地。 地者,相家所谓地阁,即巨分巨屈之处也)。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大气者,大邪之气也,如水色见于火部,火色见于金部之类。此元气大虚,贼 邪已至,虽不病,必卒然而死矣)。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形如拇指,最凶之色。 赤者出于颧。颧者应在肩,亦为肺部,火色克金,病虽愈必卒死。天庭处于最高,黑者干之,是肾绝矣。虽不病, 必卒死也)。 庭者,首面也(天庭处于最高,应首面之有疾)。阙上者,咽喉也(阙上者,眉心之上也,应咽喉之有 疾)。阙中者,肺也(阙中者,正当两眉之中也,色见者,其应在肺)。下极者,心也(下极者,眉心之下也,相家谓之 山根,心居肺下,故下极应心)。直下者,肝也(下极之下为鼻柱,相家谓之年寿。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肝 左者,胆也(胆附于肝之短叶,故肝左应胆,而在年寿之左右也)。下者,脾也(年寿之下,相家谓之准头,亦 名土星,本经谓之面王,又名明堂。准头居面之中央,故属土应脾)。方上者,胃也(准头两旁为方上,即迎香之 上,鼻隧是也。相家谓之兰台廷尉,与胃为表里,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应胃)。中央者,大肠也(人中外五 分迎香穴,大肠之应也,亦在面之中,故曰中央)。挟大肠者,肾也(挟大肠迎香穴者,颊之上也。四脏皆一,惟 肾有两,四脏居腹,惟肾附脊,故四脏次于中央,而肾独应于两颊)。当肾者,脐也(肾与脐对,故当肾之下 应脐)。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鼻准也,小肠为腑,应挟两侧,故面王之上,两颧之内,小肠之应也)。面 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乃膀胱子处之应。子处者,子宫也。凡人人中,平浅而无髭 者,多主无子。妇人亦以人中深长者,善产育。此以上皆五脏六腑之应也)。颧者,肩也(此下皆言肢节之应也。 颧为骨之本,居中部之上,故以应肩)。颧后者,臂也(臂接于肩,故颧后以应臂)。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目内 上者,阙下两旁也。胸两旁高处为膺,膺乳者,应胸前也)。挟绳而上者,背也(颊之外曰绳, 身之后曰背,故背应于挟绳之上)。循牙车以下者,股也(牙车,牙床也。牙车以下主下部,故以应股)。中央者, 膝也(中央者,牙车之中央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胫次于膝,足接于胫,以次而下也)。巨分者, 股里也(巨分者,口旁大纹处也,股里者,股之内侧也)。巨阙者,膝膑也(巨阙,颊下曲骨也。膝膑者,膝盖骨也,此 盖统指膝部而言)。 \r《灵枢》脏腑肢节应于面之图\pt14a3.bmp\r 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部分既明,阴阳不爽,阳亢则滋其阴, 谓之用阴和阳。阴寒则补其火,谓之用阳和阴。故明部分而施治法,万举万当也),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 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阳左阴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能别左右,是为大道。男女异 位者,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故曰阴阳。阴阳既辨,然后审其色之润泽枯夭,以决死生, 医之良也)。沉浊为内,浮泽为外(色之沉浊晦滞者为里,色之浮泽光明者为表);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 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凡五色之见于面者,可因是而测其病矣。痛甚即青黑之极也,寒甚即白之极也),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 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色之浮者病浅, 色之沉者病深;润泽者有成,枯夭者必败;散而不聚者病近,抟而不散者病远。上下者,即前脏腑肢节之见于 面者也)。 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粗者,显也。言色之光明不显,但见沉滞枯夭,病必甚也。若 虽不明泽,而不至于沉夭者。病必不甚也)。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驹,马之小者, 未装鞍辔,散而不聚也。譬色之散而无定者,病亦散而无坚积聚也,即有痛者,不过因无形之气耳)。肾乘心, 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肾乘心者,水邪克火也。心先病于内,而肾之色则应于外,如黑色见于下极是也。 不惟心肾,诸脏皆然,此举一以例其余也)。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 下为首,狐疝 阴之属也(面王上,应有上字。面王上为小肠,下为膀胱子处。卵者,睾丸也。圜直,指人中水 沟穴也,人中有边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在人中上半者曰高,为茎根痛,在人中下半者为茎头痛, 凡此皆狐疝 阴之病也。 即 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 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面王下,宜有下字。面王下为人中。主膀胱子处。色散 为痛,无形之气滞也,色抟为聚,有形之血凝也。积之或方或圆,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见之形,若其色从下行 而至尾 ,则为浸淫带浊,有润如膏之物,此症多因暴食不洁所致。不洁犹言不节,非污秽之谓也。或多食冷 物,或多食热物,一切非宜之物皆是也)。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五色皆宜端满。端者,正色 也,满者,充润也。别乡犹言它乡,即别部位也。如赤 者心色,应见于两目之间,是其本乡。今见于面王,是别乡矣。不日者,不日而愈也。火色见于土位,是其相 生之乡也。此举赤色为例,而五色缪见者,皆可类推矣)。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邪 色之见,各有所向。其尖锐之处是乘虚所犯之方,故上锐者以首虚,故上向也。下锐亦然,其在左右者皆同此 法)。 《五脏生成论》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黄者,中央土之正色,五行 以土为本,胃气犹在,故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色中无 黄,则胃气已绝,故皆死也)。 愚按∶望闻问切,谓之四诊,而望色居四诊之先,未有独凭一脉,可以施疗者。经曰∶切脉动静而视精 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又曰∶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又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仲景尝以明堂阙庭尽不见察,为世医咎。好古尝论治妇人 不能行望色之神,为病家咎,则色固不要欤,而医顾可忽欤? <目录>卷上 <篇名>四、脉诊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 乃可诊有过之脉(人身营卫之气,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当以平旦为常也。 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虚实易明,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常因动作而扰乱,乃可诊 有过之脉。过者,病也)。切脉动静而视精 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切者,切近也,手按近体也。 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以观脏腑之虚实,审形体以别病势之盛衰。以此数者, 与脉参伍推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自无遁状,可以决死生之分矣。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 之谓伍,比其同而合之也。脉唯一端,诊有数法,此医家之要道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关前曰寸,关后曰尺。季胁,小肋也,在胁之下,为肾所近,故有季胁之下,皆 尺内主之);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尺脉前半部也;尺里,尺脉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 人身以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而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诸部言左 右,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 部也。左外言左关之前半部。内者,言左关之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 膈,举膈而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前半候胃,右关后半候脾,脾胃 皆处中州,而以表里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者,上而又上,则寸部也。五脏之位,肺处至高,故右寸前以候肺。右寸后以候胸中,言胸中而膈膜 之上皆是矣);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胞络也。按∶ 《灵兰秘典》有膻中而无胞络,以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灵枢》叙经脉,有胞络而无膻中,而曰动则 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属火之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胞络之别名也)。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 也(动,至也。一呼再功,一吸再动,一呼一吸合为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脉五动者,当其闰以太息之时 也。历 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人应天道,故三息闰一太息,五息再闰一太息。太息者,长息也。此言平人无病之脉。 当以四至为准。若五至便为太过,惟当闰以太息之时,故得五至,苟非太息,仍四至也)。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呼吸各一动,是一息二至也。二至为迟,迟主寒疾。夫气为阳, 气虚则阳虚,故曰少气)。人─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呼 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也。六至为数,躁者数之义也。尺热者,尺中六至也。病温犹言患热,非伤寒之温病也。 左尺为水,而数则水涸而热也;右尺为火,而数则火炎而热也,故咸曰病温。尺不数而诸脉滑者,阳邪盛也,故 当病风。涩为血凝气滞,故当病痹也)。人─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一呼四动,则 一息八至矣,况以上乎,故知必死。脉绝不至,则营卫已绝。乍疏乍数,则气血溃乱,不死安待)。 《灵枢·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营者,运也。人之经 脉营运于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运五脏之精。凡周身上下、前后左右计二十七脉,共长十六丈二尺。 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络,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 则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脉八百一十丈,其有太过不及,则不应此数矣。狂生者,妄生 也,其生未可保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持寸口 而数其至数,则虚实可考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当作气)。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以为常者,经 常之脉也,可因以知五脏之气也。若乍数乍疏,则阴阳乖乱,死期近矣。短者,近也)。 《三部九候论》曰∶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七 诊之法也。独者,谓于三部九候之中,以其独异于诸部者,而推其病之所在也)。 《方盛衰论》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此言脉重于形气也。形气有余, 外貌无恙也。脉气不足,五内已伤也,故死。若形虽衰而脉未败,根本犹存,尚可活也。故《三部九候论》 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盖脱则大肉去尽,较之不足,殆有甚焉。脾主肌肉,肉脱者脾绝,决无生理)。 《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者,心空而无杂想也。静者,身静而不喧动也。保而不失, 此持脉之道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阳虽动,而未全彰,故如鱼之游在波也);夏日在肤,泛泛乎万 物有余(夏气畅达,万物皆备而无亏欠也。泛泛,盛满之貌);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金清肃,盛者渐敛, 如蛰虫之将去而未去也);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闭藏,沉伏在骨,如蛰畏寒,深居密处。君子 法天时而居室,退藏于密也)。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内言脏气,脏 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也。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也。明此四时内外六法,则病之表里阴阳,皆可灼然 明辨,故为持脉之大法)。 《玉机真藏论》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 故曰弦,反此者病(端直以长,状如弓弦,则有力矣。然软弱轻虚而滑,则弦不至于太劲,宛然春和之象也)。 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实而强大,则不能软弱轻虚 矣,不实而微,不能端直以长矣,皆弦脉之反也。故上文曰反此者病。外病多有余,内病多不足,大抵然也)。 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忘,当作怒。《本神》篇曰∶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 足厥阴之脉会于巅,贯膈布胁,故见症乃尔)。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钩义如木之垂枝,即洪 脉也。其来则盛。其去则衰,阳盛之象)。 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来盛去盛,钩之过也。来不 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去反盛者,非强盛也。凡脉自骨出肤谓之来,自肤入骨谓之去)。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太过则阳有余而病在外,故身 热肤痛。浸淫者,湿热之甚也。不及则君火衰而病在内,故为心不足而烦,火乘金而咳。气泄者,阳气下陷也)。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轻 虚之别名也。来急去散,亦是状浮之象也,即毛也)。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毛而有力为中央坚, 毛而无力为微)。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肺主气,故太过 则气逆背痛。愠愠者,气郁貌。不及则气短而咳。气不归原,故上气。阴虚内损,故见血;下闻病音者,肠鸣 泄气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营者,退藏于密之义也,即沉 石之义也)。 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弹石者,坚强之象也,如数者,非 真数也,言去之速也)。 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解 者,懈怠而肢体不收也。 者,形迹困倦也。脊痛者,肾脉所过也。邪气太过,则正气少而不欲言矣。心肾不 交,故心中如饥。 中者,季胁下空软处,肾之所居也。肾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为脊痛、腹满、便变诸症)。 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营运水谷,变化精微,以灌溉于南心北肾、东 肝西肺,故曰四旁。孤脏者,位居中央,寄旺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四季共得七十二日。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 于九十中除去十八日,则每季只七十二日,而为五行分旺之数,总之五七三百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岁也)。 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善者,脾之平脉也。脾何以无平脉可见乎?土无定位,亦无定象,古人强名之 曰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数语者,未尝有定象可指、定形可见也。 不可得见者,即难以名状也。恶者,即太过不及之病脉也)。 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按《平人气象论》曰∶坚锐如乌 之喙,如水之流,故脾死。夫如乌之喙者,硬而不和,如水之流者,散而无纪,土德有惭,病在不治,即所谓 恶者可见也)。 《平人气象论》曰∶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连珠、琅 ,喻其盛 满温润,即微钩之义也,即胃气之脉也,故曰心平)。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连属, 急数之象也。其中微曲,钩多胃少之义也)。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轻取之而坚大,后居者。 重取之而牢实,如持革带金钩,而冲和之意失 矣,故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厌厌聂聂,涩之象也,如落榆荚,毛之象也。轻 浮和缓,为有胃气。此肺之平脉也)。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不上不下,亦涩也。如循鸡羽 ,亦毛也,但毛多胃少,故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则无根矣。如风吹 毛,则散乱矣。但毛无胃,故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招招,犹迢迢也。揭,高举也。高揭长 竿,梢必和软,和缓弦长,弦而有胃气者也,为肝之平脉)。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盈实而 滑,弦之太过也。长竿无梢,则失其和缓之意,此弦多胃少,故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曰肝死(劲,强急也。新张弓弦,弦而太过,但弦无胃者也,故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和柔者,悠悠扬扬也。相离者,不模糊也。 如鸡践地,缓而不迫。胃气之妙也,是为脾平)。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实而盈数,强急不和 也。如鸡举足之象,此即弱多胃少,为脾之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 曰脾死(如鸟之喙,硬也;如鸟之距,急也;如屋之漏,乱也;如水之流,散也。脾气已绝,见此必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喘喘累累如钩,皆心脉之阳也,兼之沉石,则阴阳 和平,肾脉之有胃气者)。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引葛者,牵连蔓引也。按之益坚,石多胃少也)。死 肾脉来, 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索而曰夺,则互引而劲急矣。辟辟如弹石,但石无胃矣,肾死之诊也)。 《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气为之司也。《逆顺》篇 曰∶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则知此举一血而气在其中,即下文气治、气病,义益见矣)。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气足则脉长,气虚则脉短),数则烦心,大则病进(心为丙丁之原,故数则烦心。邪盛则脉满,故大 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上盛者,寸脉盛也。气高者,火亢气逆也),下盛则气胀(下盛者,关尺脉盛也。邪入 于下,故为胀满),代则气衰,细则气少(代脉见而气将绝,细脉见而气不充。曰衰,则少之甚者也),涩则 心痛(血凝气滞则脉涩,故主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浑浑者,汹涌之貌。 革脉之至,如皮革之坚急也,涌泉,状其盛满也。见此脉者,病渐增进而色夭不泽也。绵绵弦绝,则胃气绝无, 真脏脉见,故死)。 《大奇论》曰∶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此以下皆定死期 也。浮合者,如浮波之合,后浪催前,泛泛无纪,如数者,似数而非数也。数太过为血热也。如数者血败也,浮 合者气败也。一息十至以上,死期大迫。此云九十日者,误也,十字直衍。微见者,初见也。初见此脉,九日当 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如火然,是火旺过极之脉,心经之精气夺尽矣。夏令火旺,尚可强 支,水令草干,阳尽而死矣)。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散 叶者,浮泛无根,肝气虚极也。木叶落则金旺而木绝,其死宜也)。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 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省客,省问之客,时来时去者也。塞者,涩而代也。鼓者,坚且搏也。涩代为精败, 坚搏为胃少,至于枣华吐,则土旺水衰立尽矣)。脉至如泥丸,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泥丸者,泥弹之 状,动短之脉也。主胃中精气不足。榆荚至春深而落,木旺之时,土必败矣)。脉至如横格,是胆予不足也,禾 熟而死(横格者,长大坚劲,木之真脏脉也,胆之衰败也。禾熟于秋,金王而木乃绝矣)。脉至如弦缕,是胞精 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弦者,喻其劲急。缕者,喻其细小。胞者,心胞络也。舌为心苗, 火动则善言。冬月飞霜,水来克火而死矣。不言则所伤犹浅,故可救也)。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 微见三十日死(交漆者,模糊而大,即泻漆之义也。左右傍至,大可知也。微者,初也,月令易而死期至矣)。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涌泉者,如泉之涌,有升无降,而浮鼓于肌表 之间,是足太阳膀胱气不足也。膀胱为三阳而主表也,今表实里虚,故为少气。韭英,韭花也。发于长夏,土克 水,故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上下虚则颓。脉来虚大, 按之不可得,正下虚之象也。脾主肌肉,肌气即脾气也。黑为水色,土败而木反侮之。垒 同,即莲 也。 有 五,而白者发于春,木旺之时,土其绝矣)。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悬 雍者,喉间下垂肉乳也,俗名喉咙花。浮揣之而大,是有阳无阴,孤阳亢上之象。十二俞者,脏腑 十二经所输也,水凝而死者,阴气盛而孤阳绝也)。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 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偃刀。卧刀也。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坚大急,如刀背也。 重按之肾之应也,肾虚则阴消,而五脏咸热,虽五脏有郁菀之热而发为寒热,其原则独归并于肾也。肾因亏损, 腰脊 疼,不能起坐。冬令水旺,未即败绝,遇春乃死也)。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 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如丸者,流利之状,正滑脉也。不直手者,滑而不应手,按之则无也。大肠 与肺金相为表里,枣叶生于初夏,火盛则金绝,故当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 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如华者,盛满而轻浮也。小肠与心相为表里,小肠虚则心亦虚,故善恐、不得坐卧 也。行立常听,恐惧多而狐疑也。丙火墓于戌,故当季秋死)。 《三部九候论》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盛者。脉亦盛,其常也。形盛脉细,脉不应形矣,甚 而少气难以布息,死不旋踵)。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小脉小,其常也。形瘦脉大,既不相应,甚而 胸中多逆上之气,阴败阳孤,不死安待),形气相得者生(身形与脉气相得,如形小脉小、形大脉大是也), 参伍不调者病(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者,或大或小,或迟或疾,或滑或涩,不合常度,皆病脉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三部者,上中下三部,分天地人,分胸膈腹也。九候者,每部有浮中沉三候,三部各三,合 而为九候也。或应浮大而反沉细,应沉细而反浮大,谓之相失,而不合于揆度也)。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脾主肌肉,为脏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