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太平圣惠方 书名:太平圣惠方 作者:王怀隐、陈昭遇等 朝代:宋·淳化三年 年份:公元992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太平圣惠方》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A4%AA%E5%B9%B3%E5%9C%A3%E6%83%A0%E6%96%B9 <目录> <篇名>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内容:朕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照临;行道德而和惨舒,顺寒暄而 知盈缩;上从天意,下契群情,罔惮焦劳,以从人欲,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禀五常,药治百 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药之征应者,则世之良医也。至如风雨有不节之劳,喜怒致非理之患 ,疾由斯作,盖自物情。苟非穷达其源,窥测其奥,徒烦服食以养于寿命,消息可保于长生 矣,自古同,多乖摄治,疾之间起,积之于微。势兆已形,求诸服饵。方既弗善,药何救焉 ?书曰∶药不螟眩,厥疾弗瘳。诚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经络如泉。或驰骋性情,乖戾 形 体,莫知伤败,致损寿龄。盖由血脉荣枯,肌肤盛弱,贪其嗜欲,不利机关,及至虚羸,不 防他故。四时逆顺,六气交争,贤者自知,愚者未达。是以圣人广兹仁义,博爱源深。故黄 帝尽岐伯之谈,虢君信越人之术。揆度者,明于切脉;指归者,探乎幽玄。论之,则五音自 和,听之,则八风应律,譬犹影响,无不相从。求妙删繁,备诸方册,讨寻精要,演说无所 不周,诠诂简编,探赜悉闻尽善,莫不考秘密,搜隐微。大矣哉,为学乃至于此耶!则知天 不爱其道,而道处其中;地不爱其宝,而宝舍其内。夫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 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执见庸医,证侯难晓。 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 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并偏于翰林医官院,各取到经乎家传应效药方,合万余道。令尚药奉 御王怀隐等四人,校勘编类。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凡候疾之深浅, 先辨虚实,次察表理,然后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浓,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 来,布群黎之大惠。昔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民播种,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区别药 性,救夭伤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圣人之至德也。夫医道之难,昔贤犹病。 设使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尽,穷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欤 !朕尊居亿兆之上,常以百姓为心,念五气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尽生理,朕甚悯焉! 所 以亲阅方书,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跻于寿域。今编勒成一百卷, 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华夷。凡尔生灵,宜知朕意。 <目录>卷第一 <篇名>叙为医 内容:夫清浊形分。阴阳位设。四时序矣。万物生矣。滋味既兴。疾恙斯作。神农尝之百草。 黄帝立以九针。岐伯雷公。备论诊脉。华佗扁鹊。广着群书。分弦钩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 之用。立神圣功巧。判虚实浮沉。迩后伎士分镳。名医接踵。皆穷玄奥。尽播声光。自古迄 今。更相祖述。道符济国。志在救人也。夫为医者。先须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 本草药对。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 书。该博释老。全之四教。备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门。达喜舍慈悲之旨。傥尽穷其大体。 即 无 炫耀声称。泛滥名节。心中未了。指下难明。欲别死生。深为造次。故曰医者意也。非常之 意尔。是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 医疗未病。中医疗欲病。下医疗已病。夫如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 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常怀拯物之心。并救含灵之苦。苟用药有准。则厥疾必 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 <目录>卷第一 <篇名>叙诊脉法 内容: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 常人同域。造次必在于医。颠沛必在于医。故医者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 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隳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人必当摒弃 俗情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 血未乱。乃可诊脉。视其五色。察其精明。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决 生死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呼而脉再至。 吸而脉再至。呼吸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中适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脉至 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 呼吸。昼夜变通。效于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长短。 而岁功日数无遗也。若人状貌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接续。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 吸象昼夜。变通效于四时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内容:夫寸关尺位。多有不同。然脉法始于黄帝。难经起自扁鹊。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诸家 所述。盖并枝叶。今则分其尺寸。定其阴阳。的举指归。用明大要。俾令后学。免更狐疑。 经曰∶凡寸关尺者。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 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 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关脉在中。尺脉在下。经云∶先言尺。后言寸。不从上而言。 反从下起者。缘尺泽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后有身。所以先言尺泽在 上。盖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先于尺泽寸口而见之。 故尺寸者。是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脉取中。而上下分之。 从关中下至尺泽为内。是属阴。故言内阴之所治也。言尺泽者。尺脉一寸之外。余脉下入不 见。如入深泽而沉。故曰尺泽也。凡诊之者。若寸口关脉不见。唯尺脉在者。其人必不死。 亦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其根气元活。故寸关者枝叶也。尺泽者根本也。从关至鱼际是寸 口内。阳之所治者。夫自关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关至鱼际也。鱼际者是掌骨后际。 如鱼之颈际。故曰鱼际也。言从关上至鱼际。下占一寸属阳。是内阳之所治也。然寸口虽占 一寸。而脉见九分者。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是以关上属阳。故言九奇也。关下属阴。故 言寸偶也。故分寸为尺者。夫关以上。虽取一寸。而脉见九分。故曰分寸。为其先取一尺而 言。盖先从根本言之。故一尺内取一寸。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故言分寸为尺。从尺而取寸。 从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从关以下至尺泽也。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其一寸之脉。盖 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却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 始至终。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生于关。为寸 关尺也。上部属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相共。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 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人长短不同。其 形各异。又曰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之言。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 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间为关部。以安三 指 不欲备载。深为冗繁。故不可以依凭尔。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九候法 内容:黄帝曰∶余闻九候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 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 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岐伯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 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 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 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 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 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 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 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 伯 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 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两手五脏六腑脉所主法 内容: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 人无 与胆 神门 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 之所 皆沉 仿此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五脏六腑经脉所合法 内容:肝脉曰足厥阴。与胆脉曰足少阳合。心脉曰手少阴。与小肠脉曰手太阳合。脾脉曰足太 阴。 足太 二经 <目录>卷第一 <篇名>诊五脏脉轻重法 内容: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是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 来疾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脉形状 内容: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但浮于指下。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涩 脉。 却。 细脉。小大于微。恒有但细尔。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弦脉。举之无。按之 如弓 来但 按 伏 一曰指下无。两旁有。软脉。极软而浮细。曰软。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下豁豁 然。曰虚。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 然。曰实。促脉。去来皆疾。时止曰促。结 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结者生。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不 可治。散脉。大为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革脉。有似沉伏。实大长微弦。 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软与弱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革与 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目录>卷第一 <篇名>分别脉病形状 内容: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 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 肺。 脉 诸 下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 两臂不举。 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尺脉浮而大。为阳干阴。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脉紧者中 风。风攻头痛。 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久久按之细而牢。苦腰腹相引痛 。不能食。足胫重。 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祸祟。寸 口脉 脉来 者。 脉来 脉 入 有积聚。击痛。脉沉而细。下焦寒。小便数。苦 痛。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 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 飞尸。至困而不死。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脉沉而数。其人中水 。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 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微弱者。 有寒。少气。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弦而紧。胁下痛。脉 大细滑。中有短气。脉微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多血少气。脉大者。 气血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口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 。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鼻塞。脉微浮。秋吉 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滑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腹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 渴。脉沉 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 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微。即阳气不足。沾热 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 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 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 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坚而滑者。蛔(音回)虫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 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 疰病。关脉浮。积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 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 若在 之所 关为 <目录>卷第一 <篇名>平寸口脉法 内容: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 寸口脉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沉而紧。病在中。浮而盛。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寒中疝瘕。小腹痛。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者。为无病。 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下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血实目肿。 寸口脉双弦。两胁下拘急而痛。淅淅恶寒。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则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微弱。气血俱虚。男子即吐血。妇人即下血。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 寸口脉紧。伤寒头痛。 寸口脉缓。皮肤顽痹不仁。风寒入肌肉。 寸口脉滑。阳气实。胸中壅满。吐逆。 寸口脉弦。心中 。微头痛。胃脘痛。心下有水气。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 寸口脉涩。是胃气少虚竭不足。 寸口脉芤。即吐血。微芤者衄血。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诸气上冲胸中也。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膈有水气。 寸口脉软弱。汗自出。是虚损病。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 寸口脉实。上焦生热。 <目录>卷第一 <篇名>平关脉法 内容:关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弱。不欲食。如疟状。 关脉涩坚大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胃中。 关脉滑。乍大乍小不匀。必吐逆。 关脉浮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即欲呕。 关脉微浮。有积热在胃中。呕吐蛔(音回)虫。心神健忘。 关脉弦而长。有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 关脉浮。气虚腹满。不欲饮食。 关脉紧。心下苦满痛。脉紧为实也。 关脉微。胃中有冷气。心下拘急。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 关脉缓弱。脾胃气不足。不能食。 关脉浮滑。胃中有热。热气满则不欲食。食即吐逆。 关脉弦。胃中有虚冷气。心下厥逆。 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大虚小热。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即寒生。 关脉涩。血气逆冷为血虚也。 关脉芤。大便下血。 关脉伏。腹内有气溏泄。 关脉洪。胃中有热。必烦渴。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 关脉软。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痢。 关脉迟。胃中有寒。 关脉实。即脾胃气塞。热盛腹满。 <目录>卷第一 <篇名>平尺脉法 内容: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 尺脉牢小者。足胫寒痿痹。 尺脉细。溏泄下冷痢。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大者。热在腹中。小便赤痛。 尺脉按之不绝。若与关脉相应和滑者。男子气盛血实。妇人即为妊娠。 尺中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 尺脉浮。下焦热。大小便难。 尺脉坚。脐下及小腹结痛。 尺脉微。厥逆。小腹有寒气。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 尺脉滑。血气寒。经络不利。 尺脉弦。小腹疼。腹中拘急。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频。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脱血。 尺脉伏。小腹痛。寒疝瘕有水谷不化。 尺脉沉。腰背痛。 尺脉软。脚弱风痹。小便难。 尺脉迟。下焦有寒。 尺脉紧。脐下切痛。 尺脉微牢。腰胯冷。小腹痛。小便不禁。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七表八里脉法 内容: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迟缓涩微沉伏濡弱为八里。 浮为中风。左手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浮。腹胀胃虚。尺脉浮。大便难。右手 寸口脉浮。肺风鼻塞。关脉浮。食不消化。尺脉浮。小便涩也。 芤为失血。及血实。左手寸口脉芤。则吐血或衄血。关脉芤。大便下血。尺脉芤。小便 赤 滑为吐逆。寸口滑。胸满气逆。关脉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脉滑。为下痢。妇人 月信不通。滑脉但在寸关。皆主吐逆也。 实为下痢。寸口实。胸中热。关脉实。腹中满。寒疝。气急下痢。尺脉实。小腹满痛。 小便涩。 弦为拘急。寸口脉弦。胸中急痛。关脉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脉弦。小腹急满。左 右弦皆主拘急也。 紧为痛。寸口脉紧。头中痛。关脉紧。心下痛。尺脉紧。脐下痛。左右紧皆主痛也。 洪为热。寸口脉洪。胸胁热满。关脉洪。胃中有积热。吐逆无常。尺脉洪。小腹满。阴 中痛。左右洪皆主热也。 迟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关脉迟。中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左右迟皆主寒 也。 缓为风结。寸口脉缓。皮肤不仁。关脉缓。腹中有风结。尺脉缓。下焦有寒。左右缓皆 主风寒也。 涩为血滞。寸口脉涩。阳气虚。卫气不足。关脉涩。心血气虚。荣气不足。尺脉涩。足 胫逆冷。腹中雷鸣。左右涩皆主气不足也。 微为气痞。寸口脉微。上焦寒气痞结。关脉微。胃中寒。心下痛。 然。尺脉微。小 腹有寒积聚。左右微皆为气痞也。 沉为水。寸口脉沉。胸中有寒饮。关脉沉。心下满短气。尺脉沉。腰痛脚弱有急水气。 左右沉皆主水也。 伏为物聚。寸口脉伏。胸中有物聚也。关脉伏。有水气。溏泄。尺脉伏。有水谷不化。 左右伏皆有物聚也。 濡为虚损。寸口脉濡。气少。虚损多汗。关脉濡。苦重下虚弱。尺脉濡。发热恶寒。左 右濡俱主虚损也。 弱为筋萎。寸口脉弱。阳气虚。汗自出。关脉弱。胃气不足。小热大虚。尺脉弱。骨肉 酸疼。左右弱皆主虚也。 浮芤相搏。中风衄血。浮滑相搏。中风吐逆。浮实相搏。中风下痢。浮弦相搏。中风拘 急。浮紧相搏。中风体痛。浮芤相搏。中风发热。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阴阳脉法 内容: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浮 肺也。 其脉在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浮之损小。 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今轻手按之更减损小。故言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故曰阳实 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凡此六脉者 。谓 也。 一阴 时 凡脉浮大数动滑。阳也。沉涩弱弦微。阴也。长者为阳。短者为阴。阳病见阴脉者。逆 也。 即腹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营卫经脉与漏刻相应度数法 内容:凡人营卫之气与经脉。漏刻相应。阴气为营。营者血也。行于经脉之中。阳气为卫。卫 者气 营 吸 三 刻 卫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脉虚实法 内容:人有三虚三实者。谓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有虚实者。脉来濡者 为虚 急者 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又邪气盛则实。精气脱则虚。何者是重实大热病。气热脉满者是也。浮之损小。沉之实 大。名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名曰阳盛阴虚。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为五虚。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损至脉法 内容: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困。 六至 此 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则不能营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则食饮不 为 病也 于肺 肾者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奇经八脉法 内容: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 之脉。 何独 十二 既 夫 一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 养之本。故曰任脉中极之下。长强之上也。此是奇经之二脉也。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夫冲脉者阴脉之海也。冲者 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此奇经之三脉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夫带者。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 下。下接髋骨之间是也。回。绕也。绕身一周。犹如腰带焉。此奇经之四脉也。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夫跷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 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焉。此奇经之五脉也。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阴跷义与阳跷同。此奇经 之六脉也。 阳维阴维者。经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 诸阴 经之 入于 内。 故 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容容不能 自收持。夫怅然者其人惊。惊即病。维脉缓。故令人不能自收持。惊即失志。喜忘恍惚也。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当从外踝上急。内踝以上缓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 冲脉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也。 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脊强也。 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 疝瘕聚也。 带脉之为病。苦腹满。腰容容若坐水中。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即其脉缓。故令腰 容容也。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为卫。卫为气。气主肺。故寒热。阴为营。营为 血。血主心。故心痛。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又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胸 中。二本虽不同。亦俱有所据。并可以依用也。 寸口脉。来大而渐小者。阴络也。苦风痹痈时自发。 寸口脉。来小而渐大者。阳络也。苦皮肤淫痛汗出恶寒。 寸口脉。来紧细而长至关者。任脉也。苦绕脐及横有痛。 诊得任脉。横寸口迟迟者。苦腹中有气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也。 诊得阳维浮者。暂起即目眩。阳气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也。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热也。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腰脊痛。冲阴股也。 两手脉浮。阴阳皆盛实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冲督用事者 十二经不复朝见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定也。 两手脉细微绵绵。阴脉亦微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 尺寸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也。 诊得阳跷病则急。阴跷病则缓。 尺寸牢。直上直下。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诊四时脉及太过不及法 内容: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耶。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 者心 脉毛 轻虚 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 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 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 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曰平。来而益数。如 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 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 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索消如风吹毛曰死。秋脉 脉 脉来上大下锐。濡滑如雀之啄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冬脉 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善不可得见。 衰乃见尔。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妊娠分别男女及将产脉法 内容:尺中之脉。按之不绝。妇人妊娠也。妇人怀妊离经。其脉浮数。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 也。但离经者不病也。 妇人欲产。其脉离经。夜半觉痛。日中则生。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左疾为男。右 疾为女。左右俱疾必怀二子。 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必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必生二女。 妇人 右俱大产二子者。其脉如实状也。 左右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回女作男。左右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回男作女也。 左右尺中浮大者为男。尺中沉细者为女。若尺中来而断绝者。月水不利也。 凡脉得太阳为男。得太阴为女。太阴则沉。太阳则浮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小儿脉法 内容:夫小儿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然可看候。与大人有异。呼吸八至。是其常也。九至 者病。十至者困。 小儿脉紧者。必风痫也。脉沉者。乳不消。脉弦急者为客忤。脉沉数者骨间有冷。脉浮 而数 长乍 小儿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出。不欲食乳。食乳则吐逆。不可用药。必自瘥矣。 小儿病困。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不可治。 小儿久下痢。脉浮而腹痛者。不可治。 小儿有病。胸陷。口唇干。目直。口中气冷。头低。卧不举身。手足垂软。身体强直。 掌中冷。皆不可治。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脉动止投数法 内容: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脉二动一止三日死。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脉 一止 一经云 一经云 一经云 死。脉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是荣卫不失。即无病也。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 脏无 投而 脉一来而久住者。病在心主中。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脉三来而久住者。病在 脾下。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间。 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如是盛人可治。气全 故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扁鹊诊诸反逆脉法 内容:脉病。人不病。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绝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者也。雀啄者。 顿来其数而疾也。又经云。得病七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弹人手如黍米也。 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 顺则生。逆则死。所谓顺者。手足温。逆者手足冷也。病患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如 虾游者。苒苒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鱼翔者。似鱼 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诊而久住者是也。 脉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脉如转豆者死。脉如偃刀者死。 似侧刀刃也。脉涌涌不去者死。脉分绝者死。而上下分散也。 脉有表无里者死。经名曰结去。何谓结去。在指下如麻子动摇而去。属肾。名曰结去。 不可 而微 脉来洪大。盛而坚硬者。血气俱盛实也。 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脉当得汗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濡而微者死。 病若吐血复鼻衄。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 病若谵言妄语。身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四逆。脉细而微者死。 病若大肠而泄。脉当微细涩。而反得紧大而滑者死。 又形脉与病相反者死。 病头痛目痛脉反短涩者死。 病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病若腹满而喘。脉反滑利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脉反浮大而短者死。 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 病若脑痛。脉反大而缓者死。 左有病右痛。下有病上痛。此为逆。逆者不可治。 脉来沉之绝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 人形病脉不病者生。脉病形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应。脉绝者死。脉当大反小者死。 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绝者死。羸人得躁脉者死。人自涩。而脉来往滑者死。人自滑。而脉 来涩者死。人自小。而脉来往大者死。人自短。而脉来往长者死。人自长。而脉来往短者死。 人 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相反。有一反逆。即为死候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辨七诊脉法 内容:七诊脉。诸家经论。不尽分别。今显脉形状。并疾病有可疗者。不可疗者。同论于中。 将明未显尔。 独大者。皮肤壮热。喘息上冲。其脉通度三关。多出少入。与太过相似。两手并极。此 乃不治之疾。 独小者。四体微寒。中膈气闭。复冲两胁。其脉沉沉度于三关。名曰独小。小者气也。 不治之疾。 独寒者。恶寒也。四肢俱冷。伏阳在内。其脉指下沉沉如烂练线。按之不知所在。此不 治之疾。 独热者。四肢俱热。脏腑亦热。其脉洪数。故曰独热。可治之疾。 独迟者。其脉三部俱迟。气在皮肤。致有不安。可治之病。 独疾者。寸关急数。尺脉微虚。热在于胃。致使口干心躁。鼻塞头疼。可治之疾。 独陷者。其脉软。隐在肌肉。阴阳并然。四肢不举。疼痛在骨。名曰独陷。可治之疾。 <目录>卷第一 <篇名>诊百病决死生法 内容:诊人温病。三四日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难得者死。 诊人温病。 大热。其脉细小者死。 诊人病甚而脉不调者。难瘥。 诊人病甚而脉洪。易瘥。 诊人头痛目痛。卒视无所见者死。 诊人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诊人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诊人病疟。腰脊强急螈 者。不可治。 诊人热病七八日。气不喘。脉不数者。当后三日温汗。汗不出者死。 诊人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赤黄。口燥。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不得汗。脉盛躁。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之极也。十死不治。 热病已得汗。脉常躁盛。气之极也。亦死。 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死。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 热病发热。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汗不出。必不治。 诊癫病。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急者生。虚弱者死。 若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 诊人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紧大疾者死。 诊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大热者死。 诊人肠 下脓血。脉沉者生。浮者死。 诊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数微小者生。坚急者死。 诊肠 下脓血。脉弦绝则死。滑大则生。凡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弦绝。滑大皆生。 弦涩皆死。 诊诸 下脓血。有寒者生。有热者死。 诊诸肠 。其脉滑者生。浮者死。弦绝涩者皆死。 诊咳嗽。脉沉坚者死。浮直者生。 诊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诊唾血。脉坚强者死。滑者生也。 夫病吐血而嗽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病咳嗽羸瘦。脉坚大者死。 诊伤寒咳嗽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诊嗽脱形发热。脉坚急者死。 诊嗽而呕。腹胀而泄。其脉弦弦欲绝者死。 诊诸咳嗽。其脉浮软者生。沉伏者死。 诊人肌瘦脱肛。形热不去者死。 诊上气脉数者死。 诊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诊人消渴。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诊人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小坚急不可治。 诊人病 蚀肛阴。其脉虚小者生。脉坚急者死。 诊人肠癖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坚者死。 诊人被风不仁痿厥。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人上气喘急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诊人汗出苦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诊人寒热螈 。其脉代绝者死。 诊金疮血出太多。脉虚细者生。实大者死。 诊人阴阳俱竭者。见其齿上如熟小豆。其脉躁者死。 诊人从高跌仆。内伤。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诊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诊心腹积聚。其脉劲强者生。沉小者死。 诊厥逆汗出。脉坚急者生。虚缓者死。 诊水病。脉洪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诊水病阴闭。其脉浮大者生。沉细虚小者则死。 诊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诊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诊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 诊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则死。 诊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诊人卒得中恶。脉大而缓者生。坚而浮者死。坚细而微者亦生。 诊中恶吐血数升。脉沉细者死。浮大而疾者生。 诊人为百药所伤。脉微细者死。洪大而速者生。 诊老人脉微微。阳羸阴强者生。脉躁大加息者死。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月而死。 诊热病三五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尺脉涩如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满。气上冲。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 久成结瘕。黍 赤而死。 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来有力者。谷气不充。得节转动。枣叶生而死。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 同。其人仲夏得之。此脉桃叶落而死。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大乍小。朝来浮大。暮夜沉伏。浮即太过鱼际。沉伏即不至关中。 往来无常。时复来者。榆叶枯落而死。 左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又须臾还。三十动一止。乍动乍疏。不与息数相应。其人虽食 谷。犹不愈。蘩草生而死。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 然如两人共引一 索。至立春而死。 <目录>卷第一 <篇名>诊三部虚实决死生法 内容:三部脉实。长病得之不治。 三部脉虚。长病得之不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 痫亦死矣。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浮而滑。长病亦死。 三部脉弦而数。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 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软。长病不治自愈。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 三部脉如水之流者。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实而滑。长病得之瘥。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羸。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脉坚而数。如张弓弦。蛊毒病必死。 三部脉数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浮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细长软。长病得之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数。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弦急。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半夜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脉实而滑。长病得之死。实而缓则生。实而紧亦生。 三部脉紧急。癫病可治。 <目录>卷第一 <篇名>察声色决死生法 内容: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凡人赤者欲如帛裹朱砂。不欲如赭色也。白者欲如白璧之色。不欲如白垩也。青者欲如 苍璧之色。不欲如蓝也。黄者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也。黑者欲如漆。不欲如炭也。 凡色青如草滋。黑如 。黄如枳实。赤如 血。白如枯骨。有此五色者。并为死候也。 凡青如翠羽。黑如鸟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有此五色者。并为生候也。 病患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口者必死。 病患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当愈。病患耳目及颊颧上赤者。五日死。 病患有黑色出于额上及发际。至鼻脊两颧上。五日死。 病患及健人。黑及白色入目鼻口者。五日而死。 病患及健人。面目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患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返者死。 病患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可治。热病者可治。 病患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 病患尸臭甚者不可治。 病患目回回直视。肩息者一日中死。 病患背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患面无精光。似土色。不能食者四日死。 病患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可治。 病患面黄目黑者。九日死。 病患面白目黑者。不可治。 病患面赤目白者。十日死。 病患但张口不能闭者。三日死。 病患面赤目青者。立即死。 病患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病患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病患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患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患发直者。十五日死。 病患遗尿不觉者死。 病患唇口忽干者必死。 病患爪甲青者必死。 病患头目久痛。卒视物不见者必死。 病患舌卷及卵缩者死。 病患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病患面色黄目赤者不死。 病患面青目白者死。 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 病患面黄目青者死。 病患面目俱黄即不死。 病患面目俱白者即不死。 病患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患面青唇黑者死。 病患发如干麻。喜怒者死。 病患面色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反者死。 病患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患卒肿。面色苍黑者死。 病患手掌肿无纹者死。 病患脐肿反出外者死。 病患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患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 病患汗出不流。舌卷者死。 病患唇反人中满者死。 病患阴阳绝。目眶陷者死。 病患五脏已夺。神气不守。声嘶者死。 病患阴结阳绝。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患阴阳俱绝。裂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患阴阳俱泄。失音不能言者死。 病患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形气盛衰法 内容:凡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骨方长 是 其盛已平。腠理始薄。荣华渐落。发鬓斑白。气血平减。而不摇动。故好坐。五十岁。肝气 衰。肝叶始薄。胆汁减少。目则不明。六十岁。心气衰。喜多悲忧。血气懈惰。故多卧。七 十岁。脾气衰。肤肉枯槁。饮食减少。八十岁。肺气衰。魄魂始离。其言多误。九十岁。肾 气焦竭。根本萎枯。经脉空虚。是以不听。百岁五脏俱绝。神气不守。魂魄皆去。形骸独居 而终矣。又有不尽天寿。未满百年而终者。皆由脏腑不坚。肌肉不实。数中风邪。气血不通 。真邪相攻。根叶相乱。是以不寿而终矣。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女子盛衰法 内容:凡女子七岁肾气盛。更齿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 发 坏而无子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论丈夫盛衰法 内容:凡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三 八肾 槁。 形体皆 精髓 <目录>卷第二 <篇名>论处方法 内容: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辨土地寒暑。观男女盛衰。深明草 石甘 候各 治阴 损益 在 用 此 人 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 坚症。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大抵养命之药则多 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 药。 有新 药草 其大 <目录>卷第二 <篇名>论合和 内容: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 不愈 疗疾 非 一 又 多 度 两 也 病 属 或 生相 依方 刀剑。 凡煮汤。当以井华水。极令净洁。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药味 出。 之。 病 凡捣罗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中和则易熟。若罗草药为散。以轻细绢。于酒中调服 则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罗然后研理。数百过。视色理和。同为佳也。 凡汤酒中。用诸石药。皆细捣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筛令调。并新绵裹。内汤酒中同煎 凡 冬 小 也 凡渍药酒。皆须细锉。用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 必待服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为散服。 凡合膏药。初以酒或醋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 。微火煎之。令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币。币 沸乃下之使沸。静良久乃上宁。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 者。亦令小黄色也。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弥佳。绞膏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 可酒煮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敷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膏中用雄黄朱砂麝香 之辈。皆别研如粉。候绞膏毕。乃可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有水银 胡粉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 凡修炼神仙延年丸散。皆须先净其室。烧香洒扫。勿令浪语。当使童子捣之。务令细熟 杵 不效也。其逐急诸小汤散。则不在此限尔。 <目录>卷第二 <篇名>论服饵 内容:夫药有君臣。人有虚实。服饵之法。轻重不同。少长殊途。强羸各异。或宜补宜泻。或 可汤 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凡药势 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即进药。药气散即进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脏安和。非但药性之多 方。其节适早晚。复须调理。今所云先食后食。盖此义也。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则易消。 下若冷 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者。前汤未消。后汤来冲。必当吐逆。仍问病者腹中药消 散否。乃更进服。 凡服丸药。补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至四十丸为限。过多亦损 人。 饵名药获益甚少也。凡服浸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断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随 性饮之。以知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损人也。 凡服药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今药中单行一两 种有 二味 服 岂同附子芫花之辈耶。则凡此之类。皆须量用也。 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则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仍 须少 首。 已。 <目录>卷第二 <篇名>论用药 内容:夫济时之道。莫大于医。去病之功。无先于药。人居五行四气。病生暑湿风寒。药分三 品七 若 率自胸襟。深为造次。是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斯言信有之矣。岂不慎思者哉?又不得用 土地所无。贵价难市。珠珍诸宝。稀罕所闻。纵富贵而无处搜求。设贫下而寡财不及。或于 远邦求药。或则确执古方。不能变通。稽于致辩。病既深矣。药何疗焉。由是医者。必须舍 短从长。去繁就简。卷舒有自。盈缩随机。斟酌其宜。增减允当。察病轻重。用药精微。则 可谓上工矣。 凡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 佐使 者。 须相 咸甘 新 <目录>卷第二 <篇名>分三品药及反恶 内容: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者。 病既 荣时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其中品 药性 应人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 病者 应地 经三 明品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玉石上部 内容:玉泉(畏款冬花) 玉屑(恶鹿角) 丹砂(恶磁石畏咸水) 曾青(畏菟丝子) 石 胆〔水英 为使 母〔 菀) 芒 硝( 石为 使畏 脂〔曾 青 畏铁 落菖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玉石中部 内容:水银(畏磁石) 孔公孽(木兰为使恶细辛) 殷孽(恶防己畏术) 凝水石(畏地榆 解巴豆 毒) 阳 恶牡 丹 柏子仁 菌桂)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玉石下部 内容:青琅 (得水银良畏鸡骨杀锡毒) 石(得火良棘针为使恶虎掌鬼臼鹭屎细辛畏水) 特 生石(得火良畏水) 方解石(恶巴豆) 代赭(畏天雄) 大盐(漏芦为使)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草药上部 内容:六芝(薯蓣为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 天门冬(垣衣地黄为使畏曾青) 麦门冬 (地 黄车 麦门 冬 清酒 龙骨 良 杀天 花(术 枸杞 使恶 ( 荧火龟甲陆 白前) 细辛(曾青枣根为使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独活〔蠡(音礼)实 柴胡(半夏为使恶皂荚畏女藜芦) (音淹) (音闾)子(荆子薏苡仁为使) 菥(音 子(得荆子细辛良恶干姜苦参) 龙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 菟丝子〔宜丸不宜煮得酒 松脂为使恶云 (音桓)菌(音郡)〕 巴戟(覆盆子为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蒺藜子(乌 头 防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络石(杜仲牡丹为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黄 芩 龙骨理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沙参(恶防己反藜芦) 丹参 (畏 咸水反藜芦) 天名精(垣衣为使) 决明子(蓍实为使恶大麻子) 芎 (白芷为使) 续 断(地 黄为使恶雷丸) 黄 (恶龟甲) 杜若(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蛇床子(恶牡 豆贝母) 茜根(畏鼠姑) 飞廉(得乌头良恶麻黄) 微衔(得秦皮良) 五味子(苁蓉为使 胜乌头)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草药中部 内容:当归〔恶 (音闾)茹(音如)畏菖蒲海藻牡蒙〕 秦艽(音胶)(菖蒲为使) 黄芩 (山茱萸龙 骨为 姜 〔秦 朴为使恶辛 (浓朴白薇 为使恶桃 反乌头) 玄参 芦) 石龙芮 (大戟 ( 薏苡为 旋复 花) 薇 (恶黄 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 紫参(畏辛夷) 仙灵脾(薯蓣为使) 款冬花(杏仁为 使得紫 菀 良 为使 恶细 藻 (反甘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草药下部 内容:大黄(黄芩为使) 桔梗(节皮为使畏白芨龙胆龙眼) 甘遂(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葶 苈( 戟(反 乌喙 (许秽切 胆为 使恶蜈蚣 (音夜)干 为使恶皂荚 恶 贯众) 恒山 (紫石英 为使恶理石 甘草为使 恶麦门冬 垣衣)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木药上部 内容:茯苓茯神(马蔺为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柏子仁(牡蛎桂心瓜子为使畏 菊 花羊 乌头石膏) 玄参) 黄柏(恶干漆) 辛夷(芎 为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 膏黄环) 酸枣仁(恶防己) 槐子(景天为使) 牡荆实(防风为使恶石膏)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木药中部 内容:浓朴(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 山茱萸(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吴茱萸(蓼 实 为使 踯躅 毒)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木药下部 内容:黄环(鸢尾为使恶茯苓防己) 石南(五加皮为使) 巴豆(芫花为使恶蓑草畏大黄黄 连藜 芦杀 溲 (音搜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兽上部 内容:龙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龙角(畏干漆蜀椒理石) 牛黄(人参为使恶龙骨地黄 龙胆 飞畏牛膝) 白胶(得火良畏大黄) 阿胶(得火良畏大黄)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兽中部 内容:犀角(松脂为使恶 菌雷丸) 羊角(菟丝子为使) 鹿茸(马勃为使) 鹿角(杜 仲为使)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兽下部 内容:麋脂(畏大黄)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虫鱼上部 内容:蜡蜜(恶芫花齐蛤) 蜂子(畏黄芩芍药牡蛎) 牡蛎(贝母为使得甘草牛膝远志) 蛇 床子 (良 芫花) 龟甲(恶沙参蜚蠊)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虫鱼中部 内容:伏翼(苋实云实为使) 皮(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蜥(音锡)蜴(音亦)(恶硫 黄斑蝥芜 荑) 使恶附子) 鳖 鱼甲(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乌贼鱼骨(恶白蔹白芨) 蟹(杀 莨菪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虫鱼下部 内容:蛇蜕(音税)(恶磁石及酒) 蜣螂(畏羊角石膏) 斑蝥(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 恶肤青)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果上部 内容:大枣(杀乌头毒)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果下部 内容:杏仁(得火良恶黄 黄芩葛根解锡胡粉毒畏蓑草)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菜上部 内容:冬葵子(黄芩为使)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菜中部 内容:葱实(解藜芦毒)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米上部 内容:麻 麻子(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米中部 内容:大豆及黄卷(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大麦(食蜜为使) 上一百九十九种。有相制使。其余皆无。故不备录。 <目录>卷第二\分三品药及反恶 <篇名>药相反 内容:乌头。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藜芦。反五参细辛芍药。 <目录>卷第二 <篇名>服诸药忌 内容:有术勿食桃李。反雀肉胡荽大蒜青鱼 等。 有藜芦勿食狸肉。 有巴豆。勿食芦笋及野猪肉。 有黄连桔梗。勿食猪肉。 有地黄。勿食芜荑。 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羊肉。 有细辛。勿食生菜。 有甘草。勿食菘菜。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陆。勿食犬肉。 有恒山。勿食生葱生菜。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鳖甲。勿食苋菜。 有天门冬。勿食鲤鱼。 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杂生菜。又不可食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油 腻肥羹。鱼脍腥燥等物。 <目录>卷第二 <篇名>肝脏用药 内容:蕤仁(温微寒) 空青(大寒) 石胆(寒) 决明子(平微寒) 青葙子(微寒) 曾 青(小寒) 升麻 胆(寒大 寒) 苦 兔肝(寒 平) 酸 胆(寒) 青羊肝 <目录>卷第二 <篇名>心脏用药 内容:麦门冬(平微寒) 远志(温) 丹参(微寒) 紫石英(温) 犀角(寒微寒) 玉 屑(平) 铁 粉( 大寒) 菖蒲 (温 生地黄 (大寒 <目录>卷第二 <篇名>脾脏用药 内容:黄 (微温) 柴胡(平微寒) 附子(温大热) 枳实(寒微寒) 陈橘皮(温) 人 参(微寒 微温) 木通(平) 浓朴(温大温) 干姜(温大热) 曲(大热) 大麦 (温平) 大 枣(平) 黄石脂 榔(温) 胡 椒(大 (平微温) <目录>卷第二 <篇名>肺脏用药 内容:款冬花(温) 桔梗(微温) 百合(平) 杏仁(温) 紫菀(温) 射(音夜)干 (平微温) 紫 苏子( 天门冬 (平大寒 大热) 车前 子(寒) 葶苈 (寒大寒) <目录>卷第二 <篇名>肾脏用药 内容:肉苁蓉(微温) 巴戟天(微温) 山茱萸(平微温) 牛膝(平) 菟丝子(平) 石 斛(平) 鹿茸 螵蛸(平) 泽泻 (微温) 天雄 (温 <目录>卷第二 <篇名>诸疾通用药 内容:防风(温) 汉防己(平温) 秦艽(音胶)(平) 独活(平微寒) 芎 (温) 羌 活(平微温) 麻黄(温微温) 天门冬(平大寒) 附子(温大热) 杜若(微温) 麦门冬(平微寒) 犀角 (寒微寒) 细辛(温) 羚羊角(温微寒) 本(温微寒) 天雄(温大温) 黄 (微 温) 蒺藜 子(温微寒) 菖蒲(温) (私以切)耳(实温叶微寒) 牡荆子(微寒平) 菊花(平) 狗脊 (平微温) 巴戟(微温) 莽草(温) 柏子仁(平) 蔓荆子(微寒微温) 天麻(平) 薏苡仁( 微温) 当归(温大温) 麻黄(温微温) 萆 (平) 乌喙(许秽切)(微温) 侧子 (大温) 踯 躅(温) 栾荆(温) 海桐皮(平) 小天蓼(温) 辛夷(温) 干蝎(温) 天南星 (温) 乌头 (温大热) 白花蛇(温) 乌蛇(温) 酸枣仁(平) 威灵仙(温) 鼠粘子(平) 牛 膝(平) 牛 黄(平)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风眩 内容:菊花(平) 飞廉(平) 踯躅(温) 虎掌(温微寒) 杜若(微温) 茯神(平) 茯 苓(平) 白芷 薯蓣(温平) 术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头面风 内容:芎 (温) 薯蓣(温平) 天雄(温大温) 山茱萸(平微温) 莽草(温) 辛夷 (温) 牡荆 子(温) 蔓荆子(微寒微温) 本(温微寒) 蘼芜(温) (私以切)耳(实温叶 微寒) 蜂子 (平微寒) 杜若(微温)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中风脚弱 内容:石斛(平) 钟乳(温) 殷孽(温) 孔公孽(温) 硫黄(大热) 附子(温大热) 豉(寒) 丹参 热) 牛膝 (平) 胡麻(平)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久风湿痹 内容:菖蒲(温) 茵芋(温微温) 天雄(温大温) 附子(温大热) 乌头(温大热) 细 辛(温) 蜀椒 茵陈(平 寒) 寒) (私以 切)耳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贼风挛痛 内容:茵芋(温微温) 附子(温大温) 侧子(大热) 麻黄(微温温) 芎 (温) 杜 仲(平温) 萆 微寒) 猪椒 (温)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风瘙痒 内容:蛇床子(平) 蒴 (温) 乌喙(许秽切)(微温) 蒺藜子(温微寒) 景天(平) 茺蔚子( 微温微寒) 青葙子(微寒) 枫香(平) 藜芦(寒微寒) 枳壳(微寒)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伤寒 内容:麻黄(温微温) 葛根(平) 杏仁(温)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 寒) 龙胆 (寒 微寒) 术 (温) 犀角 (寒微寒 夏(生微寒 熟温)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时气 内容:牡蛎(平微寒) 龙胆(寒大寒) 犀角(寒微寒) 葱白(平) 栝蒌(寒) 大黄 (寒大寒) 石膏 (平大寒) 白藓 (微温) 茵陈 (平 石(寒) 水 牛 胡(平微寒)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热病 内容:犀角(寒微寒) 葛根(平) 白藓皮(寒) 小麦(微寒) 知母(寒) 玄参(微 寒) 理石( 寒大 寒) 大青 (大寒 寒大寒) 滑石 (寒大寒) 茵陈 (寒大寒)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大热 内容:凝水石(寒微寒)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黄芩(平大寒) 知母(寒) 白藓皮 (寒) 玄参(微寒) 茵陈(平微寒) 鼠李根皮(微寒) 竹沥(大寒) 栀子(寒大 寒) 蛇莓 (音母) 参(微寒)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劳热 内容:鳖甲(平) 柴胡(平微寒) 茵陈(平微寒) 秦艽(音胶)(平) 诃梨勒(温) 天 灵盖(平) 青 寒温) 栀 子( 温) 木通 (平)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劳复 内容:鼠粪(微寒) 豉(寒) 竹沥(大寒) 龟甲(平) 柴胡(平微寒) 麦门冬(平 微寒)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疟病 内容:恒山(寒微寒) 蜀漆(平微温) 牡蛎(平微寒) 鳖甲(平) 麝香(温) 麻黄 (温微温) 大青(大寒) 防葵(寒) 猪苓(平) 汉防己(平温) 茵芋(温微温) 巴豆(温生 温熟寒) 白 头翁 梅(平) 雄 黄(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霍乱 内容:人参(微寒微温) 术(温) 附子(温大热) 桂心(大热) 干姜(温大热) 陈 橘皮(温) 浓朴 (温) 肉豆蔻 (温)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 <篇名>转筋 内容:小蒜(温) 木瓜(温) 陈橘皮(温) 鸡舌香(微温) 肉豆蔻(温) 生姜(微 温) 杉木( 微温) (音扁)豆(微温) <目录>卷第二\诸疾通用药